闖亡國皇帝陵寢,思緒在逝去的崇禎與1644年
斬一方朝若青絲,自縊斷腸處,自此國破山河碎,
吟一曲舊時明月,落英繽紛下,寸寸血淚空守候。
北京故宮正對面有個公園叫景山,似乎是每個來北京旅行的人必游之處。說起景山公園,人們想到的都是那個弔死的亡國之君,趕在清明前夕,繼續寫古墓,記錄一下明朝亡國皇帝崇禎的陵寢。
在我看來,亡國之君並不都是昏庸之君,至少崇禎絕對不是。
崇禎是個倒霉的皇帝,他酷愛做木匠的哥哥留給他的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個破得不能再破的爛攤子。自古朝代末期都很頹廢,朝廷小人當道,邊境軍紀散漫,全國多省大旱,且一旱就是六七年,老百姓溫飽問題解決不了,數十萬人痛不欲生揭竿而起。歷史告訴我們,一個朝代,如果內憂外患加上天災人禍,那就離滅亡不遠了。
崇禎十四年,後院起火,前院也著了,盧象升死了,遼東敗了,中原亂了。史書上說,此時的崇禎,哭了。不停地哭,不停地哭。無論如何,崇禎值得同情,他不是懦弱,只是他已經用盡渾身解數,也挽救不了祖宗的江山了。
我曾無數次的前往景山,在東南角憑弔崇禎皇帝殉國的那棵老槐樹,腦海中不禁浮現出當年的場景: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那個風雨飄搖的漫漫不眠夜晚,紫禁城外的天際殘陽如血,大明傾覆、天崩地裂、危在旦夕。崇禎皇帝顫著手、硬著心,一邊怒斥李自成派來勸退投降的說客,一邊命太監趁亂將可愛的皇太子流落民間,一邊親自充當劊子手逼迫皇后自盡,砍殺數位妃嬪、公主。爾後,又使盡最後的力氣把鐘敲響,召集群臣上朝商議對策。可是,當崇禎端坐皇位之上,睜開布滿血絲的眼睛俯身下望時,滿朝文武大臣竟無一人入朝!涼徹心肺的崇禎悲憤交加,穿過大殿、台階、迴廊、宮門,在李自成40萬雜牌軍四起的炮聲、喊殺聲中,一路跌跌撞撞奔向紫禁城後面的景山。在四面楚歌中,崇禎環顧左右,唯有太監王承恩還兢兢業業地隨侍在身旁。萬念俱灰之際,他毅然咬破手指,在衣襟上寫下錚錚遺詔:「朕涼德藐躬,上干天咎,致賊直逼京師,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屍。勿傷百姓一人。」寫畢,自縊。
也許崇禎算不上好皇帝,但他是個負責的皇帝,因為他懂得什麼叫作責任。我知道,當命運的審判降臨時,他沒有畏懼,自始至終,他都是一個勇敢的人。
李自成闖關後,下令用宮裡的門扇將懿安皇后抬出,與周皇后一起用棺殮之,停放在東華門外。三月二十五日,起義軍順天府官李紙票要求,昌平州官吏動用官銀,僱用人力,打開田貴妃的墓穴,安葬崇禎皇帝和周皇后。
二百九十四年的明朝,亡了。在吳三桂的幫助下清軍入了山海關,八旗的鐵蹄踏碎了闖王的皇帝夢,也踏碎了漢人那顆不屈的心。清朝入主中原後,為收買人心,籠絡漢族地主階級為清廷效力,將這座葬有崇禎帝後的妃子墳命名為「思陵」,並改葬崇禎帝後,營建了地上陵寢建築。
按《清世祖實錄》記載,清廷下令以禮改葬崇禎帝後,並營建思陵建築,時在順治元年(1644年)五月。順治二年(1645年)九月,思陵改葬等工終於完成。
清朝滅亡後,軍閥連年混戰,思陵屢遭劫難,殘毀十分嚴重,地下墓室曾先後兩次被當地土匪盜發。1947年,國民黨軍隊為修炮樓,又大規模地拆毀陵園地面建築。至新中國建立前夕,思陵已是滿目凄涼,只有墳冢、樓殿遺址、石雕五供、碑石作為珍貴文物保存下來。特別是殘存下來的石雕藝術品,構思奇妙,雕工精細,頗引人入勝。
如今的明思陵,雖然沒有金碧輝煌的殿宇樓台,但古陵殘碑,松濤陣陣,別有一番意境。伴隨崇禎皇帝自縊煤山的王承恩就埋葬在思陵圍牆外。
王承恩,任司禮監秉筆太監等職。李自成攻入京城後,王承恩一直伴隨崇禎左右,直到崇禎自縊煤山,王承恩也在其旁邊自縊。
關於思陵前的太監墓有兩種說法:一說:崇禎下葬時,王承恩被同葬其旁;另有一說:王承恩的屍首被運回河北老家,該墓中埋的是另一位在崇禎陵前自殺殉葬的明臣。
不管怎麼說,順治認準了這是王承恩墓,並先後為其豎碑兩座,頌讚這種忠君節烈不事二主的精神。京城眾官也隨之立碑,碑上刻有眾多同僚的官稱和姓名,可惜該碑於90年代後失蹤,只剩碑座,現在看到的是後來重新補立的碑身,雖有「王承恩之墓」的字樣,但沒有同僚的官稱姓名了。
值得注意的是三座碑其中有一座是贔屓馱碑。這可是明朝帝陵才能享有的定製。注意看就會發現,王承恩墓前碑頂所雕不是龍,而是蟒,區別在於五爪為龍,四爪為蟒。龍袍加身為君,蟒袍加身則為臣,所以還是臣的待遇。
崇禎,他多疑,他不相信朝廷大臣,以至於他的內閣首輔比他的好幾個祖先加起來都多。他殘忍,他把抗擊後金的頂樑柱袁崇煥凌遲處死,而最後他把大明王朝祖宗基業也給葬送了。
這些都不假,但崇禎也是人,面對內憂外患加上天災人禍,憑藉著自己的決斷和毅力,將大明王朝維持了最後十七年,即使到了生命的盡頭,面對死亡,他表現出了超出一般常人的冷靜,他把生命獻給了他的王朝,儘管或許不是美好的王朝,但在最後,當所有人都離開他的時候,那個陪伴他幾十年的太監王承恩,依然跟隨著他,面對死亡,這個太監也和他一樣勇敢。
感謝這段歷史,讓我們明白,在幾百年前,很多過去的歷史依然保存著人性的溫暖,無論史學家用怎樣的字眼來記錄那些不同面孔的人,但我們依然可以透過歷史迷霧,感受他們和我們現在人一樣的呼吸,那些我們熟知的緊張、興奮、殘忍、多疑、害怕和面對死亡的勇氣,都曾經在那些冰冷的人身上發生過。
崇禎和王承恩是幸運的,雖然他們生活在不幸的時代,如果有天我們面對死亡,是否有他們那份堅強和不離不棄的勇敢呢?
所謂千秋霸業,萬古流芳,以及一切的一切,最後終將化為塵土,如同當今社會的功名利祿、爾虞我詐、勾心鬥角一樣。多少人為了那些浮華的事物失去了本心?多少人為了所謂的功成名就不擇手段?在這個浮躁的社會裡,還有多少人能不隨波逐流、潔身自好呢?
感謝關注,歡迎分享!
推薦閱讀:
※從廟號評點明朝歷代皇帝!
※古代一窮小子,誤把祖墳遷入「龍穴」,多年後成為開國皇帝
※玄宗的哥哥為何那麼大度,竟將太子的位置讓給了他?
※揭秘秦二世胡亥繼位的真相
※皇帝和他的那群老婆是怎麼度過冬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