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暈的艾灸療法
技術一
艾灸穴位:百會、神闕、風池(雙)、脾俞(雙)、血海(雙)、足三里(雙)、氣海(雙)。
操作規程:①艾條溫和灸:每次每穴懸灸10分鐘左右,或實按灸5次左右,每日1次,5次為一個療程。②艾炷隔姜灸:每次每穴灸5~7壯,艾炷如黃豆或棗核大小,每日1次,7次為一個療程。
主治:頭暈目眩,動則加劇,遇勞則發,爪甲不榮,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納差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技術二
艾灸穴位:百會、神闕、風池(雙)、豐隆(雙)、內關(雙)、中脘(雙)。
操作規程:白芥子天灸。將白芥子研為細末,貯瓶備用。灸前取葯末3g調白酒適量做成藥餅2~3個,分別將葯餅貼敷穴上,再以膠布鎮蓋固定。貼葯後局部有麻痛感、燒灼感時去掉,隔日或3日貼葯1次。局部有水皰者,小的可以不必處理,大的可以挑破,塗以甲紫。
主治:眩暈,頭重如蒙.視物旋轉,胸悶作惡,嘔吐痰涎,食少多寐,苔白膩,脈弦滑。
技術三
艾灸穴位:百會、神闕,風池(雙)、肝俞(雙)、三陰交(雙)、太沖(雙)。
操作規程:進行燈火灸,取燈心草油後,點燃施灸,每次每穴炎1~2壯,10天為一個療程。如無燈心草可以用火柴或線香代替施灸。
主治:眩暈環鳴,頭痛且脹,遇勞、惱怒加重,肢麻震顫,失眠多夢,心煩口乾,耳鳴,兩目乾濕,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弦。
技術四
艾灸穴位:百會、腎俞(雙)、太溪(雙)、三陰交(雙)、湧泉(雙)。
操作規程:①艾條溫和灸:每次選用2~4穴,每穴炎10~20分鐘,毎日或隔日灸1次。②無瘢痕灸:每次選用1~3個穴位,每穴灸3~5壯,艾炷如麥粒大,隔日灸2次。若起泡,應防感染。③溫灸器灸:用特製的溫灸器內放長艾條,從下端點燃,然後將溫灸器具間定在穴位。一般每次選用2~3個穴位,每次灸20~30分鐘,每日灸1次。
主治:眩暈日久不愈,精神委靡,腰酸膝軟,遺精,顴紅咽干,心煩,耳鳴,舌紅少苔薄、脈細數。
技術五
艾灸穴位:內關(雙)、豐隆(雙)、中脘、陰陵泉(雙)。
操作規程:①艾條溫和灸:每次選用2~4個穴位,每穴灸15~20分鐘,每日或隔日灸1次。②隔姜灸:每次選用2~4個穴位,每穴灸5~7壯,艾炷如黃豆或棗核大,每日或隔日灸1次。
主治:眩暈,頭重如蒙,視物旋轉,胸悶噁心.嘔吐痰涎,食少多寐,舌淡苔白膩,脈濡滑。
技術六
艾灸穴位:脾俞(雙)、腎俞(雙)、關元、足三里(雙)、百會、膈俞(雙)。
操作規程:①艾條溫和灸:每次選個穴位,每穴炎10~20分鐘,隔日灸1次。②隔姜灸:每次選用3~5個穴位,每穴灸5~7壯,艾炷如黃豆大,每曰或隔曰1次。③溫灸器灸:用特製的溫灸器,內放艾條,從下端點燃,將溫灸器固定在穴位上,每次選用3~4個穴位,每穴灸15分鐘,每日灸1次。
主治:頭暈目眩,動則加劇,遇勞則發,唇甲不華,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納差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推薦閱讀:
※怎樣才知道買的艾條艾柱好不好?一杯清水就能辨別
※哪種灸法可以提昇陽氣?
※為什麼說五月初五的艾葉是最好的?
※【胃病的艾灸療法 長期犯胃病的可以看看】
※史大夫說艾--談談艾煙的好與壞
TAG:艾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