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精英症」
2004年4月8日,54歲的愛立信原中國總裁楊邁猝死在跑步機上;
2004年10月,38歲的均瑤集團原董事長王均瑤英年早逝;
2005年1月5日,32歲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者蕭亮中凌晨4點猝死;
2005年1月22日,36歲的清華大學電機系講師焦連偉突然發病去世;
2005年1月26日,46歲的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教授高文煥,因肺腺癌 與世辭;
2005年4月10日,59歲的著名畫家、導演陳逸飛逝世;
案例一:香港一名身體健壯、不沾煙酒的26歲男子,在一家電腦公司工作,同時在業餘時間兼讀碩士課程。每天只睡4個小時,身體長期處於過度疲勞狀態,突然死於辦公室。
案例二:一名34歲的男子在深圳一家大酒店宴席廳里猝死。他原是某公司的銷售部經理,拚命工作以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100萬元的存款,一棟花園別墅,一輛本田轎車。然而,「三個一」目標未達到,卻提前得到了一張「心肌梗死」的死亡證明。
案例三:一位36歲白領,每天連軸轉地拚命工作,在洽談好一筆生意後激動地與對方雙手相握時心臟病猝發而死。
案例四:一位中年男子酷愛足球,連著加了幾個夜班,比賽當天在電視機前觀看足球比賽時,喜極猝死……
他們未必都是「天才」,但大多是學者、科學家、知名人士、藝術家、企業家、高級經理人,他們所代表的是成功、財富、名譽、智慧,他們是社會的中堅力量,是這個社會的精英分子,他們是強者,是勝利者,然而與他們相關的詞還有:過勞死、亞健康狀態、心力衰竭、心理危機。
很多人經過多年的努力奮鬥,置身於精英行列,同時卻發現自己也成了「精英症」患者,面臨精神、身體的雙重危機:緊張、焦慮、急躁、煩悶、憂慮、疲倦,身體乏力、睡眠不穩、記憶減退、經常頭痛、腰酸背痛、食欲不振、視覺紊亂、關節疼痛……
兩組數據進一步詮釋「精英症」
第一組:來自北京零點市場調查有限責任公司針對北京大公司的白領精英展開調查。零點公司採用專門的心理學測評工具「枯竭量表」,對415位北京「白領精英」的調查,以評估他們的心理疲勞程度,如果達到3級就意味著心理疲勞非常嚴重,身心健康正在受到嚴重威脅,而最終是心理疲勞程度在等級3及以上的人數比例達到61.4%。心理疲勞的表現是:容易疲倦;缺乏精力;容易生病;臉色不好,與家人或朋友的溝通越來越少;容易忘事;容易憂慮、發愁;有迷失感,難以開心快樂,易急躁、發脾氣。
第二組:來自媒體的報道。有媒體稱:中國知識分子平均壽命僅為58歲,低於全國平均壽命10歲左右。上海社科院《社會科學報》公布了一份跟蹤近10年的「知識分子健康調查」,北京知識分子平均壽命從10年前的58-59歲降至調查時期的53-54歲,比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時北京平均壽命75.85歲低近20歲。而在上海地區,1994年調查的科技人員平均死亡年齡為67歲,較全市職業人群早逝3.26歲,其中15.6%發生在35-54歲早逝年齡段。中青年知識分子的死亡率大約超過老年知識分子的兩倍之多。可見,「精英症」並不是危言聳聽,「精英症」不僅危及著精英本人、精英的家庭,也危及著社會的和諧與發展,它已經不可迴避地存在了,必須引起人們及精英們的關注「精英症」成因 。
從以上消息、數據說明,「精英症」、「過勞死」現象已經不容迴避地擺在了我們的面前,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與警惕。「精英症」為何產生,為何如此多的精英面臨著身體與精神的雙重危機?
推薦閱讀:
※為什麼西方的文學大師都在揭露資本主義罪惡,而知乎的精英群體卻一味宣揚西方世界的美好?
※《福布斯》亞洲版30歲以下菁英代表簡介——PART 2
※怎麼樣才算是社會頂層人士?
※想成為精英,請記住這三點
※職場精英為什麼看不透問題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