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量子糾纏可能並不神秘:用數學解釋物理

楊義先  教授

北京郵電大學信息安全中心主任

公共大數據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摘要:在微觀物理學中,有許多稀奇古怪的現象,搞得老百姓莫名其妙;其實許多物理學家也只是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於是,便有人(甚至是非常牛的科學家)搬出了萬能的上帝。下面我們也請出一位真上帝,求它幫我們解釋諸如電子能級躍遷、波粒二象性、量子糾纏等微觀物理學中最懸幻的三個問題。這位真上帝,名叫數學;它將用幾乎同樣的一句話,就統一揭示了所有這些懸幻的奧秘。希望下面的歪解能讓您腦洞大開,哪怕你拿它當作一段相聲。

 

(一)序趣

曾經有位不懂光學,不懂磁學,不懂電學的小夥子,僅用一個數學公式,就把光學、電學、磁學給融為一體了。這個小夥子,就是後來的全能物理學家麥克斯韋;那個數學公式,就是大名鼎鼎的麥克斯韋方程。

曾經還有一位「民科」,利用業餘時間,用另一個數學公式,揭示了物理世界中最深奧的物質/能量關係。這位「民科」,就是差點成為以色列總統的愛因斯坦;這個數學公式,就是婦孺皆知的E=mC2

由此可見,對數學這個上帝,千萬別怠慢。要時時真心燒香,天天虔誠叩頭。若能持之以恆,保准有求必應;比如,楊傻子我吃齋念佛後,在研究《安全通論》[2,3]時,竟也意外「通」到了另一個世界,偶然掏到了一件「古董」。

本來沒想公開此「古董」,因為擔心它是贗品;但讀罷薛定諤的《生命物理學講義》後,我就豁出去了。既然老薛在創立了量子力學並獲諾獎後,都膽敢不顧聲譽,竟像「民科」一樣,問出一堆石破天驚的外行問題:物理化學定律為啥在生命中失效,生命是什麼,生命有靈魂嗎等。更神奇的是,薛定諤的這本不著邊際的書,竟然指引另一位科學家沃森,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和醫學獎!

雖然楊傻子的聲譽一錢不值,我也沒奢望用該「古董」誘發別人獲什麼獎,但是,作為本序趣的結尾,我還是要照抄薛定諤同志在《生命物理學》[1]一書的自序第一句話:「通常人們會認為,科學家作為在自己的研究領域擁有淵博的第一手知識的權威,是不會隨便在自己不精通的領域著書立說的,也就是說高聲望者肩負重責。然而,為了能夠完成這本書,我懇請抹去我身上所有的聲望---倘若真的有的話,這樣也就可一併抹去與之相隨的重任。」

 

(二)微分方程組基礎

數學家可以忽略此節;有特殊需求者,可查閱任何一本微分方程組的教材,比如[3]的第6章。此處,我們只用最形象、最簡捷的語言,複述對後面最有用的部分精華。

1階微分方程組dX/dt=F(X,t)中,有一族很特別的類,名叫自治方程組,其中時間t不再以顯式出現,因此它形如dX/dt=F(X)。此處X和F都是n維向量。

結論1,任何自治的高階微分方程,都可以等價地轉化為某個高維自治的1階微分方程組。

在微分方程組dX/dt=F(X)中,滿足F(X)=0的點稱為奇點。奇點又分為結點(含退化結點和奇結點等)、鞍點、焦點、中心點等,不過,本文感興趣的點只是如下「高密集點」:結點、穩定的退化結點、穩定的奇結點、焦點和中心點(注意:我們放棄了不穩定的退化結點、不穩定的奇結點、鞍點等)。這是因為有,

結論2,在「高密集點」的任何無窮小的鄰域內,都有微分方程組dX/dt=F(X)的無窮多條解軌線匯聚其中。這些解曲線的密集程度之高,甚至可能填滿某個測度大於0的區域,以至於能從物理上觀測到這些點的密集鄰域的存在。

注意:1)這裡n維函數列向量X=X(t)是dX/dt=F(X)的解軌線,意味著它滿足dX(t)/dt=F(X(t))。2)數學上純粹的點和線,都是沒有直徑和寬度的,或者說,其測度是0,你根本看不見;但是,當這些點足夠多,填滿了某個平面時,你就看得見了,更可用物理設備檢測出來了。3)物理中的粒子雖小,但是,在數學家的「點」面前,就像是老鼠眼中的大象;粒子運動的軌線雖細,但是,在微分方程組的解軌線面前,就像是小蚯蚓眼中的大蟒蛇。

結論3,如果F(X)在有限區域內連續且有連續偏導,那麼對於任何點X0,微分方程組dX/dt=F(X)都有且只有一條解軌線經過此點。而且,除了奇點之外,任何點X0附近的解軌線都不再密集,更準確地說,如果某條解曲線滿足:當t→∞時,X(t)→X0,那麼,X0就一定是奇點。

綜合結論2和結論3,便可形象地說:除了「高密集點」附近之外,微分方程組dX/dt=F(X)的解軌線都是物理上不可測量的,雖然軌線確實存在,其實至少有一根軌線。

 

(三)微觀物理三大怪象

物理學家可以忽略此節;有特殊需求者,可查閱大學物理專業的相關教材。此處,我們也只用最形象、最簡捷的語言,複述微觀物理中的相關魔幻現象。它們的正確性是毋庸置疑的,因為,全球物理學家們已經無數次地對這些現象進行了驗證,並已經給出了也許只有權威物理學家才懂的、個案性的「知其然」解釋。

怪象1:電子的能級躍遷,即,電子在圍繞原子核旋轉時,其軌跡是不連續的,它會突然從一個能級跳躍到另一個能級,不會有中間狀態。

 

圖1:單電子原子的運動模型

 

物理學家們用氫原子模型對怪象1給出了長篇大論的解釋。既然楊傻子我看不懂,也就不敢胡亂評論,只截屏了其中最關鍵的一張照片(見圖1)。但是,從該照片中我卻注意到(見紅色框部分):電子圍繞原子核運轉時,軌道直徑r和軌道夾角θ,φ滿足一個自治的2階微分方程。因此,根據結論1,該2階微分方程可以轉化為某個高維1階微分方程組,即,r, θ,φ滿足某個微分方程組dX/dt=F(X),X=(r,θ,φ,…)T

 

怪象2:波粒二象性,即,所有的粒子或量子,不僅具有粒子的特性,而且也具有波的特性。物理學家們用定態薛定諤方程來解釋了該怪象(見下面的截屏照片圖2)。

圖2:波函數所滿足的定態薛定諤方程

 

雖然我仍然看不懂物理學家們的解釋,但是,有如下兩點還是清楚的:

1)粒子在勢場中的運動,滿足圖2中的定態薛定諤方程,從中可以求解出波函數Ψ,所以,粒子就是波,而且還是由Ψ所描述的波。因此,下一小節就不再重複解釋了。

2)波函數Ψ滿足的方程,是圖2中的這個2階自治微分方程,因此,根據結論1,該2階微分方程可以轉化為某個高維1階微分方程組dX/dt=F(X),其中X=(x,y,z,…)T,並且x,y,z是包含在波動方程Ψ內的三維位置坐標。

 

怪象3:量子糾纏,即,在一定條件下發生過關係的兩個粒子,分開以後不管距離多遠,它們的關係會一直存在,當你改變一個粒子的狀態時,另一個粒子也會響應,而且反應速度是瞬間的。

這可能是物理學中最詭異的現象了,查遍所有資料,我都沒有找到簡捷合理的解釋;反而像是什麼神啦、鬼啦、靈異啦、上帝啦、意識本質啦、平行世界啦等超自然的解釋,卻層出不窮。楊傻子是絕對外行,不敢妄議這些解釋。但是,我卻注意到:當兩個量子x1,x2產生糾纏時,滿足如下積分公式

Ψ(x1,x2)=∫exp[ip(x1-x2+x0)/h]dp

其中糾纏形成的波函數Ψ(x1,x2)不能分解成x1和x2的函數的乘積,即,對任何f(x1)和g(x2)都有Ψ(x1,x2)≠f(x1)g(x2)。這裡x1=(x11,x12,x13),x2=(x21,x22,x23)表示這兩個相互糾纏的粒子x1和x2的位置坐標。

糾纏時的積分方程,顯然可以轉化為微分方程。其實,很可能在量子理論的專業書籍中,應該是先有微分方程,對它求解後才得到了該積分方程;不過,幸好微分方程和積分方程誰先誰後,對我們下一節的解釋都無關緊要,反正這不影響如下事實:糾纏的量子x1和x2將滿足某個自治微分方程組dX/dt=F(X)(其中X=(x1,x2,…)=(x11,x12,x13; x21,x22,x23;…))就夠了。

 

(四)物理怪象的一句話數學解釋

基於前面兩節的數學和物理知識,現在就來給出微觀物理中,上述魔幻現象的數學解釋;形象地說,其實我們幾乎只用了同樣一句咒語,就把所有這些怪獸給打回了原形。原來,在數學家眼裡,這些現象都只不過是家常便飯而已,完全沒必要大驚小怪。

怪象1的數學解釋:電子的能級躍遷,可能是微觀物理的任何初學者,首次感到的最不可思議的事情;因為,它與日常生活經驗格格不入:不積跬步,竟然也能行至千里!

其實,數學解釋可以是這樣的:既然電子圍繞原子核運轉時,軌道直徑r和軌道夾角θ,φ滿足自治的微分方程組dX/dt=F(X),X=(r,θ,φ,…)T。於是,在可能的幾個奇點(F(X)=0)附近,電子高度密集地經過(雖然軌線互不相交),以至於填滿了「高密集點」鄰域的某塊測度大於0的區域,從而使其成為可被從物理上觀測到的「電子云」。除了這些「電子云」之外,電子的軌線(即,上述微分方程組的解曲線)就突然變得相當稀薄了,以至於物理上不可觀測。於是,便造成了這樣的錯覺:電子好像從一塊雲,躍遷到另一塊雲,而沒經過中間過程。更進一步地,在各個高度密集的奇點附近,解軌線的密度其實也互不相同,所以,電子云的能級也就互不相同了。

如果我的上述解釋還不夠清楚的話,那麼就來聽一個故事:你平常很難看見蝗蟲的影子,但某天突然發現它們密集地從天而降,吃光了你家的農田;然後,又突然消失,接著又突然出現在鄰村。沒人看見它們的飛行軌跡,就好像它們在做「電子躍遷」一樣,突然從一個村,跳躍到另一個村,沒有中間過程。其實,不是沒有中間過程,而是中間過程太稀薄,以至於不可觀察而已。

 

怪象2的數學解釋:波粒二象性也完全打破了老百姓的日常經驗,讓人很蒙圈:光怎麼會像芝麻那樣是粒子呢?一顆一顆的粒子,咋又成了波呢?

由於「粒子就是波」的結論,已在上一小節說過了,所以,現在只用數學方法來解釋「波就是粒子」:既然波動軌跡滿足微分方程組dX/dt=F(X),那麼,與怪象1中的解釋一樣,這些軌跡也將只能高度集中於某些滿足F(X)=0的奇點附近,或者說,波的能量也將只能高度集中於這些「高密集點」附近。假若在某點的任意小鄰域中,能量已聚焦到足夠強的、可被物理檢測出來的E>0,那麼,根據愛因斯坦方程E=mc2,在該點鄰域內,其實就相當於已形成了一個質量為m=Ec-2的粒子了!

綜合而言,其實我們給出了一個更普遍的解釋:波和粒子可以是一回事。

 

怪現象3的數學解釋。為了易於理解,我們首先複述一個純數學事實:如果Y=(y1,y2,…)是微分方程組dX/dt=F(X)的一條解軌線,即,dY/dt=F(Y);那麼,對Y中的任何一個足標被變動後,比如將yi變為ai,那麼,即使Y中的其它足標都保持未變,那麼Y*=(y1,y2,…,yi-1,ai,yi+1,…)就不再是原來的那條解軌線了;換句話說,原來的那條解軌線就不會再經過Y*點了。如果這條軌線是粒子的運動軌線,那麼,你若仍然守在Y*處,就再也看不到那個粒子了;這就像是守株待兔一樣。

純數學事實說清後,回頭再說量子糾纏就容易了。因為,既然兩個粒子x1=(x11,x12,x13),x2=(x21,x22,x23)相互糾纏意味著滿足微分方程組dX/dt=F(X),這裡X=(x1,x2,…)=(x11,x12,x13;x21,x22,x23;…),那麼,當你變動任何一個粒子時,就相當於變動了解軌線X中的3個足標(比變動一個足標更嚴重),所以,當你仍然守在原來的位置時,那隻「兔子」(這兩個粒子糾纏後的共同體)就不見了,於是,另一個粒子也就被改變了。

其實上述解釋,不僅僅適用於兩個量子的糾纏。無論有多少個量子,比如x1,x2,…,xn,只要它們能夠相互糾纏(相應的波函數Ψ(x1,x2,…,xn)不可分解),並滿足某個自治的微分方程組dX/dt=F(X),那麼,它的解曲線X=(x1,x2,…,xn,…)中的任何一個坐標都不能被變動,否則其它粒子都會跟著動,因為,它們也是作為一個整體滿足微分方程組的。

附件:

量子糾纏還有另一個科普性的解釋,它雖非本文的主體,但也在此順便介紹,就算供大家娛樂一下吧。

首先,有這樣一個容易理解的事實:雖然不可能在同一個時間,不同地點,逮住同一條狗;但卻可以聽見這同一條狗的叫聲,因為聲音是波。當你再試圖用雞聲去干擾犬吠時,便可將原來的狗叫聲,合成了一曲鄉村交響樂。

其次,根據圖2可知,當兩個粒子x1和x2相互糾纏後,它們就形成了一個由波函數Ψ(x1,x2)所描述的波(相當於那條狗的叫聲)。如果你改變任何一個粒子(相當於加點雞叫聲),波函數Ψ(x1,x2)也就被改變(相當於合成了那曲鄉村交響樂)。

歪解完畢,信不信由您。謝謝!

 

參考文獻

[1]薛定諤,生命物理學講義,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2017年4月第1版,北京。

[2]楊義先,鈕心忻,安全通論,電子工業出版社,2018年出版,北京。

[3]楊義先,鈕心忻,黑客管理學,電子工業出版社。

推薦閱讀:

從量子糾纏到量子通訊
我們的大腦很可能就是一台高度發達的量子計算機
光子記憶
小科普er:弱測量(Weak Measurement)和弱值(Weak Value),其實一點兒也不「弱」啦!
用量子糾纏的觀點來看易學預測

TAG:數學 | 科學 | 量子 | 神秘 | 量子糾纏 | 解釋 | 物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