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服飾介紹及欣賞
2.東周男子服飾周代服飾大致沿襲商代服制,只是略有變化。衣服的樣式比商代略寬鬆。衣袖有大小兩式,領子通用矩領。這個時期還沒有扭扣,一般在腰間系帶,有的在帶上掛玉制飾物。當時的腰帶主要有兩種:一種以絲織物製成,叫「大帶」或「紳帶」;另一種以皮革製成,叫「革帶」。矩領窄袖長衣展示圖。
窄袖織紋衣穿戴展示圖。
3.戰國婦女服飾楚墓出土的戰國中期服飾實物,有絹、羅、錦、紗、絛等各種衣著十餘件。錦袍前身、後身及兩袖各為一片,每片寬度與衣料本身的幅度大體相等。右衽、交領、直裾。衣身、袖子及下擺等部位均平直。領、袖、襟、裾均有一道緣邊,袖端緣邊較為奇特,通常用兩種顏色的彩條紋錦鑲沿。圖為楚國貴婦的直綉羅單衣及刺繡紋樣。
曲裾深衣除了上衣下裳相連這一特點之外,還有一明顯的不同之處,叫「續衽鉤邊」。「衽」就是衣襟。「續衽」就是將衣襟接長。「鉤邊」就是形容衣襟的樣式。它改變了過去服裝多在下擺開衩的裁製方法,將左邊衣襟的前後片縫合,並將後片衣襟加長,加長後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時繞至背後,再用腰帶系扎。圖為戰國婦女的曲裾深衣。
窄袖曲裾服,衣長略短,下配拖地長裙。圖為戰國婦女的窄袖曲裾女服。
戰國時期中山國婦女的服飾,窄袖短衣、方格紋長裙穿戴展示圖。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1.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男子服飾大袖衫魏晉時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籠冠的形象與北朝墓葬中出土的圖象略同,是北朝時期的主要冠式之一。圖為大袖寬衫展示圖及漆紗籠冠。
南北朝時期褲褶褲褶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傳統服裝,基本款式為上身穿齊膝大袖衣,下身穿肥管褲。面料常用較粗厚的毛布來製作。穿褲和短上襦,合稱襦褲,但貴族必須在襦褲外加穿袍裳,只有騎馬者、廝徒等從事勞動的人才直接把褲露在外面。南北朝的褲有大口褲和小口褲,以大口褲為時髦,穿大口褲行動不便,故用錦帶將褲管縛住,又稱縛褲。
2.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婦女服飾深衣魏晉南北朝時期,深衣已不被男子採用,但在婦女中卻仍有人穿著。這種服裝與漢代相比,已有較大的差異。比較典型的,是在服裝上飾以「纖髾」。所謂「纖」,是指一種固定在衣服下擺部位的飾物。通常以絲織物製成,其特點是上寬下尖形如三角,並層層相疊。所謂「髾」,指的是從圍裳中伸出來的飄帶。由於飄帶拖得比較長,走起路來,如燕飛舞。到南北朝時,這種服飾又有了變化,去掉了曳地的飄帶,而將尖角的「燕尾」加長,使兩者合為一體。
婦女的衫裙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婦女服裝,都以寬博為主,其特點為:對襟,束腰,衣袖寬大,並在袖口、衣襟、下擺綴有不同色的緣飾,下著條紋間色裙,腰間用一塊帛帶系扎。圖為寬袖對襟女衫、長裙穿戴展示。
當時婦女的下裳,除穿間色裙外,還有其他裙飾,有絳紗復裙、丹碧紗紋雙裙、丹紗杯文羅裙等名色。可見女裙的製作已很精緻,質料顏色也各不相同。
四.隋唐五代服飾1.隋代和初唐女服襦裙和披帛襦裙是隋唐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披帛,又稱「畫帛」,通常一輕薄的紗羅製成,上面印畫圖紋。長度一般為二米以上,用時將它披搭在肩上,並盤繞於兩臂之間。走起路來,不時飄舞,十分美觀。圖為隋朝時期的短襦、長裙、披帛女服。
圖為隋朝時期的短襦、長裙及翻領窄袖女服。
隋唐胡服胡服流行於開元、天寶年間。特徵是翻領、對襟、窄袖、錦邊。凡穿胡服的婦女,腰間都系有革帶,革帶上還常有若干條小帶下垂,只是裝飾之意,無使用價值。圖為穿胡服及襦裙披帛的侍女。
隋唐半臂半臂,又稱「半袖」,是一種從短襦中脫胎出來的服式。一般為短袖、對襟,衣長與腰齊,並在胸前結帶。樣式還有「套衫」式的,穿時由頭套穿。半臂下擺,可顯現在外,也可以象短襦那樣束在裡面。圖為袒領套衫半臂及襦裙。
2.中唐女服基本樣式大致未變。圖為中唐的襦裙、披帛穿戴展示圖。
3.晚唐女服盛唐以後,女服的樣式日趨寬大。到了晚唐,一般婦女服裝,袖寬往往四尺以上。圖為晚唐寬袖對襟衫、長裙、披帛。這是中晚唐之際的貴族禮服,穿著這種禮服,發上還簪有金翠花鈿,所以又稱「鈿釵禮衣」。
此圖為大袖對襟紗羅衫、長裙、披帛穿戴展示圖。
4.回鶻裝回鶻是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即現在的維吾爾族的前身。回鶻裝在中晚唐貴族婦女及宮廷婦女中廣為流行。回鶻裝的基本特點略似男子的長袍,翻領,袖子窄小而衣身寬大,下長曳地。顏色以暖色調為主,尤喜用紅色。材料大多用質地厚實的織錦,領、袖均鑲有較寬闊的織金錦花邊。穿著這種服裝,通常都將頭髮挽成椎狀的髻式,稱「回鶻髻」。髻上另戴一頂綴滿珠玉的桃形金冠,上綴鳳鳥。兩鬢一般還插有簪釵,耳邊及頸項各佩許多精美的首飾。足穿翹頭軟錦鞋。
五.遼金元服飾1.遼代北班服飾遼代服裝以長袍為主,男女皆然,上下同制。一般都是左衽、圓領、窄袖。袍上有疙瘩式紐襻,袍帶於胸前繫結,然後下垂至膝。長袍的顏色比較灰暗,有灰綠、灰藍、赭黃、黑綠等幾種,紋樣也比較樸素。貴族階層的長袍,大多比較精緻,通體平銹花紋。
2.金代貴族服飾金代的裝飾圖案喜用禽獸,尤喜用鹿。圖為左衽窄袖袍、長裙。
3.元代服飾元代貴族便服元代貴族襲漢族制度,在服裝上廣織龍紋。元代蒙古族男子,戴一種用藤篾做的「瓦楞帽」,有方圓兩種樣式,頂中裝飾有珠寶。圖為窄袖織龍紋錦袍、瓦楞帽、雲肩、緞靴。
元代貴族織金服飾元代服裝大量用金,超過以往歷代。織物加金,早在秦代以前就已出現。至於漢族服飾上得到運用,時間大約在東漢或東漢以後,而且主要在宮廷中使用。直到魏晉南北朝以後,服飾織金的風氣才在全國範圍內普及。宋代貴族服飾用金,在技術上已發展到了十八種之多。遼、金統治地區織金技術也有很大進步,尤以回鶻族地區最為流行,所織衣料最為精美。元代繼遼、金之後,在織物上用金更勝於前代。圖為交領織金錦袍。
元代襦裙半臂圖為襦裙、半臂穿戴展示圖。
六.明朝服飾1.明代皇帝與皇后的服飾明代皇帝常服常服樣式為盤領、窄袖、前後及兩肩綉有金盤龍紋樣,玉帶皮靴。服裝以黃色的綾羅上綉龍、翟紋及十二章紋。明代的龍,形象更加完善,它集中了各種動物的局部特徵,頭如牛頭、身如蛇身、角如鹿角、眼如蝦眼、鼻如獅鼻、嘴如驢嘴、耳如貓耳、爪如鷹爪、尾如魚尾等等。除傳統的行龍、雲龍之外,還有團龍、正龍、坐龍、升龍、降龍等名目。本圖服裝上所繡的團龍中,就有升龍、降龍兩種。
明代皇后大袖衣皇后常服為戴龍鳳珠翠冠、穿紅色大袖衣,衣上加霞帔,紅羅長裙,紅褙子,首服特髻上加龍鳳飾,衣綉有織金龍鳳紋。圖為其中的大袖衣。
明代皇后的霞帔霞帔是一種帔子,它的形狀象兩條彩練,繞過頭頸,披掛在胸前,下垂一顆金玉墜子。霞帔早在南北朝時期就已出現,隋唐以後,人們常讚美這種服飾美如彩霞,所以有了霞帔的名稱。到了宋代,已正式將它用作禮服,並隨著品級的高低在刺繡紋樣而有所不同。圖為霞帔。
2.明代婦女服飾明代婦女的服飾,主要有衫、襖、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樣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為右衽,恢復了漢族的習俗。明代背子明代背子,有寬袖背子、窄袖背子。窄袖背子,則袖口及領子都有裝飾花邊,領子花邊僅到胸部。圖為窄袖背子。
寬袖背子只在衣襟上以花邊作裝飾,並且領子一直通到下擺。圖為寬袖背子。
明代比甲比甲為對襟、無袖,左右兩側開衩。明代比甲大多為年輕婦女所穿。到了清代,這種服裝更加流行,並不斷有所變革,後來的馬甲就是在此基礎上經過加工改制而成的。圖為明代比甲。
明代襦裙上襦下裙的服裝形式在明代婦女服飾中仍佔一定比例。上襦為交領、長袖短衣。裙子的顏色,初尚淺淡,雖有紋飾,但並不明顯。至崇禎初年,裙子多為素白,即使刺繡紋樣,也僅在裙幅下邊一、二寸部位綴以一條花邊,作為壓腳。裙幅初為六幅,即所謂「裙拖六幅湘江水」;後用八幅,腰間有很多細褶,行動輒如水紋。到了明末,裙子的裝飾日益講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間的褶襇越來越密,每褶都有一種顏色,微風吹來,色如月華,故稱「月華裙」。腰帶上往往掛上一根以絲帶編成的「宮絛」,一般在中間打幾個環結,然後下垂至地,有的還在中間串上一塊玉佩,藉以壓裙幅,使其不至散開影響美觀。明代襦裙與唐宋襦裙沒有什麼差別,只是在年輕婦女中常加一條短小的腰裙以便活動,有些侍女丫環也喜歡這種裝束。圖為襦裙及腰裙。
七.清代服飾1.清代皇帝服飾
清代皇帝服飾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朝服及所戴的冠,分冬夏二式。冬夏朝服區別主要在衣服的邊緣,春夏用緞,秋冬用珍貴皮毛為緣飾之。朝服的顏色以黃色為主,以明黃為貴,只有在祭祀天時用藍色,朝日時用紅色,夕月時用白色。朝服的紋樣主要為龍紋及十二章紋樣。一般在正前、背後及兩臂綉正龍各一條;腰帷綉行龍五條襞積(折襇處)前後各綉團龍九條;裳綉正龍兩條、行龍四條;披肩綉行龍兩條;袖端綉正龍各一條。十二章紋樣為日、月、星辰、山、龍、華蟲、黼、黻八章在衣上;其餘四種藻、火、宗彝、米粉在裳上,並配用五色雲紋。2.清代后妃服飾清代后妃朝服皇后的朝服由朝冠、朝袍、朝褂、朝裙及朝珠等組成。朝袍以明黃色緞子製成,分冬夏兩類,冬季另加貂緣。朝袍的基本款式是由披領、護肩與袍身組成。披領也綉龍紋。穿朝袍時必須與朝褂配套,朝褂是穿在朝袍之外的服飾,其樣式為對襟、無領、無袖,形似背心。上面也綉有龍雲及八寶平水等紋樣。圖為清代乾隆皇后所穿的明黃緞綉五彩雲金龍朝袍。
圖為清末宣統淑妃文秀大婚用金黃地綢綉朝袍。
清代后妃朝褂樣式為對襟、圓領、無袖、開氣,通身綉金立龍紋,但紋樣有幾種不同樣式。此圖為清乾隆皇后朝褂。本圖朝褂紋樣為自上而下分四層以金錦沿邊分隔,上層兩肩前後各綉立龍一條,2層、3層、4層前後各綉立龍10條、12條、16條,總計78條,上層有珊瑚扣5粒。朝褂領後均垂有明黃色絛,絛上綴有珠寶。朝褂穿在朝袍外面。
清代女龍袍圓領、右衽、大襟、左右開氣、袖有袖身、接袖、綜袖、馬蹄袖端的明黃色的長袍。與接袖、中接袖、袖端為石青色。紋樣有三種類型:第一類為飾金龍九條,間以五色雲紋及福、壽紋,下幅飾八寶立水,領托前後正龍各一條,左右及交襟處飾行龍各一條,袖相接處飾行龍各二條。綿、夾、裘根據季節而定。皇貴妃龍袍與此相同為黃色,貴妃及妃龍袍用金黃色,嬪龍袍為香色。第二類為織綉五爪金攏八團,兩肩、前胸、後背飾正龍各一條。襟飾行龍四條。下幅飾八寶立水,其它與第一類龍袍相同。第三類為下幅無紋樣,其它與第二類龍袍相同。圖為內蒙古榮憲公主墓出土清代榮憲公主黃緞穿珠綉八團龍有水女袍。
雍正明黃緞五彩雲金龍女朝袍
清代皇后常服
皇后常服樣式為圓領、大襟,衣領、衣袖及衣襟邊緣,都飾有寬花邊,只是圖案有所不同。本圖展示的服裝紋樣為鳳穿牡丹。整件服裝在鮮艷的藍色緞地上,綉八隻彩鳳,彩鳳中間,穿插數朵牡丹。牡丹的顏色處理得凈穆而素雅,色彩變化惟妙,具有傳統的山水畫特點。與此相反,鳳的顏色比較濃重,紅綠對比度極為強烈,具有典型民族風格和時代特色。
本圖為皇后所穿的百蝶袍。展示的服裝紋樣為菊花及蝴蝶。整件服裝為湖藍色緞地,衣身綉各種姿態的蝴蝶。蝴蝶中間,穿插數朵菊花。袖口及衣襟也以菊花及蝴蝶為緣飾。清代宮廷婦女的氅衣氅衣與襯衣款式大同小異。襯衣為圓領、右衽、捻襟、直身、平袖、無開氣的長衣。氅衣則左右開衩開至腋下,開衩的頂端必飾有雲頭,且氅衣的紋樣也更加華麗,邊飾的鑲滾更為講究。紋樣品種繁多,並有各自的含義。圖為晚清葡萄紫納綉折枝梔子,金團壽紋加鑲滾氅衣,袖口內綴接袖頭。
3.清代其她婦女服飾清代命婦禮服霞帔是宋代以來婦女的命服,隨品級的高低而不同。清代命婦禮服,承襲明朝制度,以鳳冠、霞帔為之。清代霞帔演變為闊如背心,霞帔下施彩色旒蘇,是誥命夫人專用的服飾。中間綴以補子,補子所綉樣案圖紋,一般都根據其丈夫或兒子的品級而定,唯獨武官的母、妻不用獸紋而用鳥紋。圖為霞帔。
雲肩雲肩為婦女披在肩上的裝飾物。五代時已有,為四合如意形。明代的婦女作為禮服上的裝飾。清代婦女在婚禮服上也用。清末江南婦女梳低垂的髮髻,恐怕衣服肩部被髮髻油膩沾污,故多在肩部戴雲肩。貴族婦女所用雲肩,製作精美,有的剪裁為蓮花形,或結線為纓珞形,周圍垂有排須。圖為晚清雲肩實物。
清代漢族婦女服飾清代漢族婦女服飾,在「男從女不從」的規範下,變化較男服為少。后妃命婦,仍承明俗,以鳳冠、霞帔作為禮服。普通婦女則穿披風、襖裙。披風是清代婦女的外套,其製為對襟、大袖、下長及膝。披風之上,裝有低領,點綴著各式珠寶。披風的裡面,還有大襟、大襖小襖,小襖是婦女的貼身內衣,顏色大多用紅、桃紅、水紅之類。婦女的下裳,多為裙子,顏色以紅為貴。裙子的樣式,初期尚保存著明代習俗,有鳳尾裙及月華裙等。清末,在普通婦女中間,還流行穿褲。本圖為窄袖、大襟、花緞、闊邊大襖(傳世實物)
推薦閱讀:
※茶葉共分六類,知道如何分?下面就介紹六種優質茶葉
※滬港通介紹
※四柱八字十神專論介紹
※古代彩禮與嫁妝介紹
※釣魚大全之三:台釣(懸墜釣)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