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遇到孩子行為「越軌」,不要總是急著解決麻煩

壹父母(loveyifumu)

??    如果有一天,孩子放學回家突然對你說,「我不想去上學了」,你會作何反應?

也許你會條件反射地喊出一句,「絕對不行!」

接下來,要麼苦口婆心,要麼嚴厲怒斥,開始跟孩子細數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轉過身,你可能還會立刻開始在電腦上搜索——孩子厭學怎麼辦?

還好,你沒有直接把孩子胖揍一頓。

這真的是現實中普遍存在的情況,大多數父母總是很容易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行為上,一遇到問題就急著想要解決麻煩。慚愧得很,這其中也包括我自己。

所以,當孩子提出「不想上學」時,我們的第一反應都是,孩子出什麼問題了?可千萬不能讓孩子跑偏了呀,我得趕緊想辦法制止他。

但事實上,孩子的行為表現只是表象,如果我們能多問孩子一個問題,了解他行為背後的動機,我們所採取的行動,很可能就完全不一樣了。

最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做到真正地理解孩子。

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一個幼兒時期就得到過充分理解的孩子,更容易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

大部分時候,孩子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本身就是一種情緒語言,他們只是在表達而已。

孩子不想去上學,通常只是表象,背後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可能性,比如,他在學習過程中受挫了,或者他在學校里遇到了社交難題,甚至有可能他只是單純地覺得「累了」。

其實吧,孩子有這些情緒再正常不過了,即便是身為成年人的你,在遇到難題時,難道就從沒有產生過想要逃跑的念頭嗎?

但父母能否理解孩子的這些感受,以及如何應對,才真正決定了「這些不是問題的問題,最後是否會演變成真正的問題」。

換句話說,當你看到孩子「出現問題」時,不要總是急著要一個解決方案。與其苦心尋找孩子到底出了什麼問題以及該怎麼解決,不如花點時間和心思來理解孩子的行為。

不過,這也恰恰是難點所在。理解孩子的感受是一種能力,但大部分成年人已經在不自覺中喪失了這種能力。

因為理解孩子,首先得有傾聽他的耐心。

曾經有個朋友總跟我抱怨,說孩子什麼都不跟她說,自己已經完全無法和孩子溝通了。她女兒今年10歲。

這一點也不意外。

我還記得,就在幾年前的一次朋友聚會上,她女兒拿著一根看上去髒兮兮的樹枝,興奮地跑過來說:「媽媽,你看……」

她沒等女兒說完,就立刻皺起了眉頭,「趕緊扔掉,會弄髒裙子的。」

小姑娘還想再說什麼,她立刻提高了音量催促道,「快一點!」

我看見小姑娘把話生生吞了回去,悻悻地轉身,扔掉了樹枝。後來,我悄悄問她,那個樹枝有什麼特別的含義嗎?

小姑娘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來,她有些興奮地說,「這根樹枝的形狀,特別像我媽媽的胸針,阿姨,你說是不是?」

我仔細一看,果然很像,忍不住點頭笑了。

小姑娘表情卻突然失落起來,「可惜我媽媽從不聽我把話說完……」

那一刻,我竟不知道該怎麼安慰她。

其實,類似的情景一點也不陌生,在很多家庭里,它幾乎每天都在上演。

「媽媽,我遇到了一件特別高興的事。」

「你作業做完了沒?」

「……」

「爸爸,我的小烏龜死了,我很難過。」

「沒關係,我再給你買只一模一樣的。」

「……」

看到了嗎?我們跟孩子的感受總是不在一個頻道上,動不動就把天給聊死了。

孩子希望跟父母分享自己的快樂,可是媽媽關心的,卻是他的功課是否已經完成。

自己最喜歡的小動物死了,孩子難過得不得了,他只是希望自己這種感受能夠得到理解,可是,爸爸」再買一隻「的建議卻是在否認他的感受。

一旦親子間溝通的渠道受到了阻滯,孩子就很難用正常的方式來向父母表達自己。

事實上,孩子的「叛逆」,幾乎都是源於他內心深處無法表達的不被理解的種種感受。

?可是,大多數父母並沒有認識到這一層,每當看到孩子出現問題時,就急著給孩子貼標籤,然後採取一切可能的行動來消除孩子的這些不良表現。

比如,孩子表達了不想上學的意思,父母就開始焦慮,孩子是不是「厭學」了,然後,想盡一切辦法把他強塞進學校。

孩子活潑好動、很難在」戒律森嚴「的課堂里安靜地坐上一整天,就給他貼上「多動症」的標籤,然後將孩子送到醫院,甚至採取藥物的方式來矯正他的「多動」行為。

在這些過程中,我們卻忽略了多給孩子一點耐心,哪怕只是向孩子多問一個問題,以及再更深入一層地了解他。

而我們所忽略的,恰恰纔是最重要的。

如果我們單純只是看到了孩子的行為,認為他在製造麻煩,就一直想辦法要消滅這些行為,我們很有可能就此阻礙了孩子自我意識的成長。

有朋友說,我經常向孩子提問啊,可是他從來都不回答,我也沒辦法了。

其實,提問之所以會無效,就在於很多父母並不是真的在向孩子提問,而是審問。

這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別。提問是一種以平等姿態進行主動溝通的方式,而審問通常都是居高臨下的,前者的目的在於溝通,後者的」奇效「卻是阻礙溝通。

那麼,我們究竟該用怎樣的方式來向孩子提問呢?

首先,審視我們自己提問的姿態,避免居高臨下的」審問「。在這裡,平等的視角、溝通的心態很重要。

其次,提問要以傾聽為目的。

我們不是為了問而問,而是希望藉由問題,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情緒和感受,幫助我們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內心。

這個時候,提問只是為了向孩子表達一個態度——我已經做好準備聽你說了。

在「解決」孩子的行為問題之前,父母的傾聽是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如果缺了這一步,只是簡單地要求孩子控制自己的行為,那麼,孩子內心的情緒就會被深埋。

也許,孩子那些不符合父母預期的行為,暫時得到了控制,但早晚有一天,這顆情緒地雷會以更嚴重的方式爆炸。

最後,嘗試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問題。

無論孩子給予你的答案是什麼,他的感受和情緒都需要得到你的理解。很多時候,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除非你把自己當作他。

只有當孩子感受到,自己真的得到了理解,他才有可能說得更多。孩子真正需要的,是我們對他的感情做出回應,而不僅僅是行為。

當我們真的做到了這一點,那些我們曾經擔心的問題和麻煩,其實,也不再是問題和麻煩了。


推薦閱讀:

鄭博士:亂取網名麻煩多
女星慘露乳貼尷尬瞬間 過於暴露惹麻煩
屬馬的後半生會遇到的大「麻煩」!你的福氣到啦
出現這麼多麻煩,只因你少走了一步
能自己解決的問題,就不要麻煩別人(精闢)

TAG:孩子 | 行為 | 麻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