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聖地——五台山大圓照寺、廣仁寺
此寺的山門與眾不同,一般寺廟的山門是「三門」,而這裡的山門是「五門」,稱為「五前門」,是五台山寺廟中獨一無二的山門。門上懸金字匾,題著「大圓照寺」四個大字,為住持沙門清海立,王留鰲先生書。柱上掛木製對聯,聯曰:「圓滿建成根本金剛道場在此寺,照澈聖教主持顯密正法於今朝」。中門兩旁,亦掛木製對聯,聯曰:「圓融無礙顯現諸佛凈土於此地;照破法空蘊藏妙德僧倫遍塵剎。」穿過山門,回頭見柱上掛木製對聯,聯曰:「出則弘稱六度化七趣同歸正覺;入以德量三脫擬四聖共證泥洹」。不知為何,對聯竟然是紙寫的!
天王殿為三開間,面闊9.8米,深度13米,單檐歇山頂。前檐下掛有一塊九龍絞邊的御制牌匾,上書「震那金界」,藍底金字,為乾隆皇帝所書。殿門兩旁是木製對聯,聯曰:「四天王坐寶殿威鎮四魔護聖教;十地聖遍塵剎調伏三有轉法輪。」天王殿兩旁,設有兩座旁門,通往大雄寶殿院。左邊門上書「吉祥門」,右邊門上書,「般若門」。意思是人們進入此門,既能得到幸福,消除煩惱,又能增加智慧,破除世俗認識。 穿過吉祥門,便是大雄寶殿院。院內,數株蒼松,幾塊古碑,挺拔高聳,凜凜有神,為寺院增添了幾分莊嚴和肅穆。氣勢巍巍的大雄寶殿坐落在中間。該殿面闊5間,為25.5米,進深3間,18米,佔地459平方米,座落在高1米的台基上。毆前有平曠的月台,長17.6米,寬9.5米,從月台至脊剎高約20米。殿為重檐歇山頂,無斗拱。屋脊獸走禽飛,翩然雲遊。據殊像寺碑文記載:該殿重建於弘治年間,其時因大圓照寺被火焚,本寺耆宿請鐵林果禪師重建大佛閣五間。後因年久失修,樑柱傾斜,1984年省宗教局拔款,予以落架重修,修舊如舊,仍然不失原貌。 大雄寶殿門口和前檐柱上,分別掛著木刻對聯,聯曰:「現身凈梵國中,四生九有同尊慈父;說法靈山會上,十方三界共仰能仁」。「大而化之,以慈以悲以善以舍明行足;雄且壯也,為高為遠為永為明調御師」。檐下置鐵鐘一口,高1.4米,徑1米,鑄於明天順元年(1457)。 文殊菩薩化成貧女赴齋的偈像石碑:殿外前檐下左側,嵌有一塊石碑,上刻文殊菩薩化為貧婦,赴清涼齋會之像。現在這塊石碑前蓋了一個小廟,廟門口有一副對聯,聯曰:「為善行德,一視同仁達究竟;持齋賜詩,慈憫無二得圓成」。內裝的石碑上,下面刻一貧婦,肩背一孩,手拖一童,身旁引著一犬,上面刻著「苦瓜連根苦,甜瓜徹蒂甜,是吾超三界,卻被阿師嫌」四句偈語。這塊石碑內容是根據文殊菩薩化為貧女乞飯的傳說而刻的。佛教傳說,古時侯,塔院寺還沒修建起來,這一片地方,只有一座佛舍利塔,是大孚靈鷲寺的塔院。每當冰雪融化、春暖花開的時候,靈鷲寺要舉辦「無遮大齋」。齋期間,無論遠近僧俗,不分男女貴賤,凡來求齋的,都有粥吃,不給優待,也不予歧視。 有一年,無遮大齋又開始了。寺門前,已經形成了長長的人流,有穿綢緞的,有披破爛的,有描眉畫眼的,有蓬頭垢面的,形形色色,雜七雜八。人流中,有一中年婦女,背著一個孩子,抱著一個孩子,牽著一條小狗,兩個膝蓋從褲子的破洞處露出來。在她的身後,大概是一位貴夫人,髮髻高高隆起,滿頭插著珍珠翡翠,捂著鼻子,皺著眉頭。人流在緩緩地蠕動,好不容易輪到了貧婦人。貧婦人說:「法師,別人有金銀施捨,我身上分文不存,我想剪一綹頭髮做施捨,不知法師要不要?」主持放齋的執事僧也是一個中年人,聽了貧婦人的話,心想,一個窮老婆子的頭髮,有什麼用?值幾個錢?貧婦人見執事僧猶豫不決,又說:「人的頭髮,心血長成,比金銀還要寶貴啊!」執事僧不耐煩了,後邊還有一位貴婦人等著哪!他不屑再顧,擺了擺手,隨口說道:「放下!放下!」他將這貧婦人的頭髮順手扔到一旁,讓做飯的盛了三份粥遞給貧婦人。貧婦人仍不滿足,說:「法師,再給一份吧,我腹內還有一個孩子呀!」執事僧拉長了臉,冷丁丁地回答:「沒出生的,不給」。 「你們沒有說過沒出生的不供呀,法師,腹中有子吃飯多,再供一份吧!」貧婦人哀告起來。執事僧再也忍不住了,生氣地說:「你真是貪得無厭!不做施捨,只求齋供,走開吧!」貧婦人被訓斥了一頓,但她沒有絲毫悲傷。只見她抬起頭來,望了望眾多求齋的人,脫口說出這麼四句話來:「苦瓜連根苦,甜瓜徹蒂甜,是吾超三界,卻被阿師嫌。」求齋的人中,有不少懂文識字的,聽了貧婦人這幾句話大為驚訝。
那個執事僧也發了愣。想不到這麼個女人,競說出這樣的話來。大家正在詫異,只見貧婦人縱身一躍懸於現在的圓照寺上空,已化作文殊菩薩形象,兩個孩子則是兩位仙童,小狗呢,變為一頭雄獅。天上祥雲四起,金光萬道,文殊菩薩冉冉而行。寺內外上萬名齋客,還有許多僧人,趕忙望空便拜,頻頻磕頭。那個貴夫人臉也露出了愧色,也不再捂鼻子皺眉頭了。最尷尬的是那位執事僧人,在眾多齋客和僧侶跟前,臉面丟盡,不知如何是好。正躊躇間,空中又傳來文殊菩薩的聲音:「眾生學平等,心隨萬鏡波。百骸俱舍盡,其如憎愛何!」他感到,這些話是對「眾生」講的,更是對他講的,自己出家幾十年,立志修行成佛,但心不見誠,行不見潔,:百骸尚未舍,憎愛亦不明,愧疚難當啊!他自恨有眼無珠,便取刀摳自己的眼睛。眾人見狀,慌忙上前勸阻。這時,忽聽地上錚然一聲,貧婦人施捨的一綹頭髮熠熠生輝。執事僧立即雙膝脆地,把所看到的文殊菩薩化貧女形象刻在一塊矩形石板上,四句偈語也刻在石板的上方,以示驚世導眾。 進入大雄寶殿,前面掛著幡帷、經筒,地上鋪著地毯。蒲團、蓮花墊。梁架上懸掛著牌匾一塊,上書「勝幡西振」。佛壇之前為供桌,放著長明燈、香爐、木魚。佛壇之上,正面橫置三座高大華麗的束腰須彌座,束腰間有金剛力士撐著。須彌座上又置蓮花台,釋迦牟尼佛結跏趺坐於正中,如來佛結跏趺坐於左邊,阿彌陀佛結跏趺坐於右邊。這三種佛像高3.了5米,形象高大,比例適度,衣紋流暢,滿目清秀圓潤,神態莊嚴肅穆,其塑造技法令許多藝術工作者嘆服。 正中的釋迦牟尼佛,穿通肩大衣,手作說法印,頭上有肉髻、螺發,雙耳垂肩,眉目修長,雙眼微睜,慈悲善良。侍立於釋迦牟尼佛兩旁、合掌禮佛的是迦葉、阿難。他倆分別是釋迦的十大弟子之一。 釋迦牟尼佛前邊,還塑著文殊菩薩。他的坐騎是獅子,以獅子勇猛,表示菩薩智慧威猛。塑像總高3.35米。雄獅四蹄蹬地,昂首豎耳,雙目圓睜,張牙捲舌,精神抖擻,似將騰空。腰身和腿上呈藍底白點顏色,頸上、尾巴上長滿綠色的捲毛,腰間佩掛著鮮紅色的穗纓,顯得活脫生動。獅子背負蓮花座,文殊菩薩頭戴五佛寶冠,面容嚴肅,一腿彎曲,一腿下垂,端坐在獅背上,表明了文殊在金胎兩界中的重要地位。 左邊的藥師佛,身披袈沙,左手持一葯缽,右手執葯。他是東方琉璃世界的教主,相傳他在成佛時曾發下十二大願,願除一切眾生痛苦,治無明痼疾,令一切眾生身心安樂。(不知為什麼旁邊的經幡寫「如來佛」?)侍立於藥師佛左邊的是大梵天,大梵天是釋迦的護法天神。他的形像似人間帝王,手執拂塵或寶鏡、羽扇等物。 右邊的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他雙手仰掌,疊置足上,掌上托一蓮台,表示要接引眾生往生西方。侍立於阿彌陀佛右邊的是帝釋天,他頭戴寶冠,身著瓔珞,合掌禮佛,形像如古代女帝王的模樣。殿前左邊一角立著個小佛龕,這才是室利沙的塑像。
殿內佛台上,前面供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和他的兩個弟子,均戴黃色僧帽。後面供五尊泥塑貼金佛、菩薩。從左至右依次為四面毗盧遮那佛、藥師佛、釋迦佛、阿彌陀佛和四臂觀音。 塔院東西有平門,過東平門轉入後邊,又是一處新修的殿院。主殿二層樓閣,上為藏經樓,下為羅漢堂。藏經樓存有新出版的《大藏經》一部。 羅漢堂正面供奉新請的五尊緬甸玉佛,高2米,主尊毗盧遮那佛,配以東方阿閩佛,南方寶生佛、西方阿彌陀佛和北方不空成就佛,構成五方佛的組像,稱之為金剛界的五智如來,這五佛儀態俊逸,端坐蓮台。兩山供觀音菩薩和地藏王菩薩,並裝有250塊青石板,每塊青石板上雕刻兩尊羅漢像,共計500羅漢,故稱羅漢堂。 下一站顯通寺、羅睺寺、廣仁寺。由於顯通寺、羅睺寺內容較多,將另文介紹,而廣仁寺較小,故在此介紹了。 廣仁寺與羅睺寺僅一牆之隔,原是羅睺寺用於接待游僧及香客的處所,清康熙年間,羅候寺由和尚廟(青廟)改為喇嘛廟(黃廟)之後,從甘肅、青海、內蒙古等地來五台山朝拜喇嘛廟的藏族、蒙族信徒日益增多。這時,羅候寺便辟出一塊地盤,修房蓋屋,接待他們。到了道光年間,人們就把羅候寺的接待處修建成了一座寺院,這就是廣仁寺,也叫十方堂。十方,是指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十個方位,意即四面八方、天上地下全都包容在內。顧名而思義,十方堂即是接待四面八方來客的地方。廣仁寺意即廣施仁慈,和十萬堂含義相同。廣仁寺在內地佛寺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它是五台山唯一一座居住著藏族僧人並由藏族僧人自己管理的寺廟。山門正脊上裝飾有二鹿迎頭相對,中間立著法輪,高高聳立的幡桿,一派藏傳佛教的打扮。清涼石
廣仁寺無匾無聯,整個建築樸實無華,給人的感覺是原生態。也許下一次來就不是這樣了。
推薦閱讀:
※木易楊:五台山或許離真正的五星級景區還很遠
※《五戒儀規講義及學佛問答》--五台山比丘果戒2
※朝聖五台山
※《五戒儀規講義及學佛問答》一五台山比丘果戒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