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對待學生的逆反心理

正確對待學生的逆反心理

一、 逆反心理的界定

逆反心理,是客觀要求與主管需要不相符合時所表現出的強烈抵觸情緒(如我們常見到學生當眾頂撞他的老師、家長),其實質在於突出主體(自我)的某種需要或尊嚴,突出自我的獨立性、自主性或存在價值,相反,表現出對他人(非我)的不遵從(或抗拒)。逆反心理是集正確逆反與錯誤逆反與一體,逆反與認同相伴行的複雜心理現象,是人們一定社會關係實踐地產物。

其實什麼事情都可以一分為二地看待,逆反心理也是如此,有一則成功利用逆反心理做活廣告的軼事對我們不無啟發。某酒廠在鬧市處設一酒罈,上寫「不準往裡看」的字樣,過往的行人偏往酒罈里看,這一看,就聞到了酒的醇香,進而將注意力轉到「這是什麼酒?哪個酒廠釀造」的思路上來。這比「請聞我們廠的酒」的廣告效果要好的多。

逆反心理現象,是每個人心理發展的必要、重要的過程。總體上看它是一種抵觸性的心理傾向,但嚴格意義上可還分積極意義和消極意義兩種情況,區別的關鍵就是看具有逆反心理的行為意向是否有利於集體各項實踐、班級輿論導向和健康人格的形成等。

二、 逆反心理的成因

1 主觀因素

人的心理現象依賴於主體與周圍客觀條件的對立統一,最終要通過主體活動表現出來。就逆反心理而言,就是在客觀環境要求與主觀需要、情感、認識不相符合時發生的一種心理活動,反映出主體對客觀的強烈抵觸情緒。逆反心理的 表現,就是在客觀環境要求與主體需要相違背時所出現的心理現象。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產生首先是和青少年時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發展緊密連在一起的。青少年時期由於大腦的發育成熟並趨於健全,腦機能越來越發達,思維的判斷、分析作用越來越明顯,思維服務越來越廣泛和豐富。正是青少年思維的發展和逆向思維的形成、掌握,為逆反心理的產生提供了心理基礎和可能。青少年時期在性方面的發育也逐漸成熟,青少年時期儘管生理和心理的發展有了極大的飛躍,但其生理和心理的發展又是不平衡甚至是矛盾的。這種矛盾和不平衡主要表現在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不成熟。具體來說青少年在心理學認知發展中,由於閱歷和經驗的不足,造成其認識的不堅定性和易動搖性;他們的思維雖然具有獨立性、批判性,但他們認知事物和看問題時的偏差太大,從而出現認識上的片面、偏激、固執和極端化。對老師的正常教育往往從對立面去思考,把老師的勸說、要求、批評,把家長的指點、提醒、督促等看成是「管」、「卡」、「壓」,是和自己過不去,是對自己自尊心的傷害,進而把自己放在施教者的對立面上。

2、 客觀因素

(1)家庭不良因素的影響

家庭是青少年成長的根本環境,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會培養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質和個性。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影響著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例如家長教育方式的簡單粗暴或命令式、專斷式等慣用的教育方法,以及在生活、學習等方面期望值過高、要求過嚴等,這些都無形的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種壓力,當這種壓力不斷積蓄、沉澱,青少年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時,便在情感上對我們所進行的一系列教育、說教、勸說產生抵觸,在情緒上出現不滿,進而產生逆反心理。父母管教孩子往往有兩種心理狀態:一是把子女看成私有財產,對子女具有絕對權威;二是父母將子女看成自我理想的再現,希望子女能實現自己想實現,但沒有實現的理想。因此,父母希望把自己的生活經驗灌輸給孩子,企圖讓孩子按自己的設想去生活。父母要管教,子女要獨立。於是矛盾必然產生,反抗行為在所難免。反抗形式多種多樣,有的不與父母交談,有的與父母陽奉陰違,有的離家出走,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2)學校不良因素的影響

學校是青少年成長和社會化的主要環境,學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又一因素,而且是主要因素。學校不良因素對青少年學生逆反心理產生影響主要表現在教師教育指導思想的偏離和方法上的不當。具體來說一些教師在教育指導思想上存在著為完成施教任務而完成施教任務等應付差事的想法。在這種思想指導下,教師不認真探索教育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徑和方法,教育從內容到形式的呆板乏味,使學生對教育產生反感或心理上的逆反。二是教師在施教過程中,不尊重青少年學生,不顧及他們的心理感受與體驗,當他們出現問題時,不是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分析問題,而是一味地強調師道尊嚴,導致他們因對教育者本身的排斥,進而對我們的教育產生逆反心理。三是一些教師在對待學生的性格、能力、成績等方面不能客觀評價,過於注重分數,對學生的一點小錯就揪著不放,使學生產生老師對自己失去信心的想法,在情感上與老師對立、背離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3)同輩群體不良因素的影響

同輩群體是指同齡或相近年齡組成的群體。在眾多同輩群體中,青少年受同輩群體的影響最突出,對同輩群體的依賴最明顯。這是因為在青少年同輩中,青少年們不僅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而且都有相近的愛好、興趣和共同的行為傾向,它們之間相互容易認同,最能達到或造成相互轉化與感染。青少年同輩群體中不良的價值觀和行為傾向則對置身其中的一些青少年的心理會產生不良影響。比如在青少年學生中存在的不良英雄觀、出風頭、唱反調,就會對一些青少年在心理上發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再加上青少年自身心理的不穩定和模仿性,容易導致其逆反心理形成。為此,在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中同輩群體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

三、 正確對待學生的逆反心理現象

要明確,在教育過程中,學生的逆反心理是客觀存在的,尤其要對逆反心理做一分為二的分析,既不能全盤肯定,也不能全盤否定。

首先,對於學生正確的逆反心理現象(如主體對不端的人格、虛假的內容、粗暴的手段、片面的思想方法等的不滿、抵觸),教育者要能夠容忍、肯定、鼓勵。因為從一定意義上講,這種逆反心理現象是科學發展、社會進步、個體健康成長的催化劑。教育者應看到逆反心理的積極一面,如因逆反心理出現的好奇心,是一種渴求認知事物的慾望,是求知的動力。逆反心理往往具有求異和思辨的特點,是孩子智慧的火花,創造的源泉,教育者應留心注意,因勢利導,促其成材。

其次,對於學生不良的逆反心理現象(如主體對正確、科學的客觀環境要求表現出的抵觸情緒及相反行為),教育者應根據孩子的心理特點,循循善誘,進行教育。加強學生與家長、學生與老師的溝通,對消除誤解,對改變或防止對立性的逆反心理是非常有益的。

試著和父母溝通一下,讓他們給你一個可以自己做決定的機會,並告訴他們後果自負。子女應理解父母,父母視子女的幸福為自己的生命。他們的忠告,往往是自己生活經驗的總結,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作為子女應經常向父母談談自己的思想和活動內容。當自己的選擇與父母願望相違時,要通過商量來解決,要擺出事實,來證明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家長也要看到孩子的成長,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與他們建立一種親密的平等的朋友關係,並允許孩子也能參與家庭的管理。家長要相信孩子有獨立處理事情的能力,儘可能支持他們,在其遇到困難、失敗時,應鼓勵安慰,成功了要立即表揚。家長要有勇氣向孩子請教,有勇氣承認自己的過失。

作為教師,對學生健康成長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要在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重視心理引導的技巧、運用教育的藝術,做新型的教師,教師的人格是教育學生的重要保證。教師的人格主要是指教師的道德品質,是教師獨特的性格、氣質、能力的總和。教師如果把自己的人格魅力滲透於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就會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在學生的心目中,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還是他們人生道路的領航人。教師在教育學生的時候,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意調動學生的自覺性、積極性。老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應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不「倚老賣老」。教師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對其行為的塑造和培養是要逐步遞進。在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要機智的處理課堂突發事件、與學生談心、溝通甚至是表揚、批評學生也要運用教育的藝術。

當學生情緒強烈激動時,要採取「冷處理」,化解他們的逆反情緒;另一方面也不能任意遷就或放任自流,要幫助他們較好地了解自我,克服認識上的主觀性和片面性,增強自我控制的能力。我們知道,人在某一方面受到壓抑,必定要在另一方面尋找發泄,以保持其情緒上的平衡,這就是所謂遷怒和移情。對待逆反心理亦可以採用「宣洩法」,創造機會使意見和情緒都傾瀉出來,以調節情感和行為。而要做到這點,平時必須力求與學生在情感上溝通,通過感情溝通達到心理溝通。

在人們的心靈深處,最渴望他人的讚美。讚美是一種鼓勵,它在人們心靈深處植入的是信心和力量,播種的是奮進向上的種子;我認為,多一種鼓勵,就少一個背離者;多一句讚美,就可以把搖擺不定的青少年拉入我們期望的行列。相反,批評雖然可以幫助受教育者認識錯誤,但其心理是不悅的,至於粗暴的批評,更是一種適得其反的做法。教師要從不吝嗇自己的讚美,批評學生前先尊重、理解學生,從學生角度來看問題發生的原因,再結合規章制度提出自己看法和要求,講究方法,充分利用暗示、群體教育法等來處理學生的問題,不搞針對,不打擊學生。人常說: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既達到教育學生的效果,又保護學生的自尊心,使得學生跟教師的關係不因瑣事而僵化,而是努力營造新型的朋友式的師生關係。


推薦閱讀:

沒錢沒本事,還被親人瞧不起,很自卑,怎麼辦?
系列專題之「小效應大作用」(1/8):功能固著|巴納姆效應
指責還是讚美?那是一個問題!
年底跳槽季必讀:獵頭們把這個行業的秘密全招了
心理諮詢師是如何煉成的?

TAG:心理 | 學生 | 逆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