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問答(第四輯)02 如本法師著

佛學問答(第四輯)02  如本法師著

 

 

 

42、修凈土法門者,欲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念佛雖達一心不亂,但福報不夠,是否能達成往生之願?

 

 

 

一心不亂(梵語aviksipta—citta),即專註一事,使心不散亂,不動搖之謂。既能念得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又分為事一心與理一心,理一心發願往生絕對不是難事,因為已能斷三毒而得法性;事一心雖未能斷惑,但已能伏諸惑,命終之際,縱然是事一心不亂,也不會被周遭一切逆境所惑動,一心不亂即是正定,當下能堅強信心與願力,勇猛佛號,往生必成,終無疑惑。

 

 

 

所以說,命終之際,既得一心不亂,福報不夠之業亦隨而伏之,福報夠不夠已成其次問題,我佛門弟子應以信、願、行三資糧,牢固不動搖,心如大地,往生凈土十即十生、百即百生、千即千生。

 

 

 

43、無量壽經所說,西方凈土無惡人,而修凈土宗是帶業往生,還有惡習氣,何以無惡人?

 

 

 

極樂世界(梵語Sukhavati),又作妙樂、安樂、安養、樂邦、為凈土宗特別重視之西方凈土。極樂世界是修行最高學府,始終是正法時期,無有像法、末法時期,環境莊嚴,師資莊嚴,同參道友亦莊嚴,何以故?極樂世界是修行特佳之道場,十方諸佛共贊共宣之法門;到極樂世界不是觀光為目的,不是遊覽走馬看花而去的,往生西方凈土者若以疑心,觀光、遊覽、欣賞、走馬看花而去,反而去不成;畢竟,西方凈土的行者,一一皆發心修行而往生的,為證菩提為成佛道而往生。

 

 

 

縱然帶業往生,亦有惡習氣,是絕對沒錯,一旦往生凈土不是馬上成了大菩薩,或成了佛,亦須不斷勤修佛法,親聽彌陀演音,漸修漸證無生忍。這惡習氣,只是存在內心而有,不會暴發殺盜淫妄於外在,故無惡人之有,既然有條件往生凈土了,殺盜淫妄對往生凈土的行者而言,是絕對不會構成的。從來於經典也沒有看到極樂世界有監獄,有警察局、分駐所、地方法院、最高法院、司法院、監察院,更沒有便衣的秘密警察,何以如此呢?因為這一連串的警察局,最高法院是為一切惡徒所立的,若是大眾奉公守法,監獄、司法院等等必須一一關門,一切法律是為制止惡人而立,若無惡人,一切的法律即成傀儡,當下就失效,沒有作用了。

 

 

 

極樂世界(梵語Sukhavati)的人,都是大丈夫相、無女人相,大家容貌都很莊嚴、尊貴、道氣翩翩,一股道人之氣質,令人心生歡喜,見之亦隨喜修行,從中淫念當下不生,殺意息滅,何況無冤無仇,殺盜淫從何起?

 

 

 

極樂世界的人各個皆有神通(梵語rddhi),假使有人有意無意動邪念、或妄語、或行動怪異,凈土諸人悉知悉見,怎敢邪念妄語繽紛呢?修行慚愧都來不及了,怎敢妄動胡為呢?

 

 

 

極樂世界皆以黃金為地,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黎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黎、硨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整體的凈土皆是無上珍寶所成,貪慾從何起?偷盜從何生?腳踏是黃金,睡處亦珍寶,空中、地上、水池樓閣全是無量寶物所嚴飾,這富有而尊貴的國土,是阿彌陀佛願力所成,是福德與智慧溶鑄莊嚴之道場,為欲令眾生安住道心,有個相當殊勝之環境,讓眾生的煩惱減少到最低限度,因而好修行。

 

 

 

物以稀為貴,婆婆世界(梵語Saha—lokadhatu)種種珍貴資源有限,故覺得人人爭奪喜愛,畢竟,物稀人眾,供不應求,導致求之不厭,貪之無窮,無形中即產生造業之念;極樂世界處處是黃金,處處是珠寶,求之不竭,用之不盡,天眼看之不完,惡念、貪慾、偷盜從何而起?極樂世界這麼殊勝莊嚴,這一切福德與智德建設,是阿彌陀佛無量劫前發四十八大願,透過累生累劫勤修,莊嚴(梵語vyuha)所成,真是功德無量!

 

 

 

44、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就是法身充滿虛空宇宙,又說六方有恆河沙諸佛那麼多,彌陀法身已經塞滿整個虛空法界,那麼六方恆河沙數諸佛,坐在何處?豈非無容身之處嗎?

 

 

 

法身(梵語dharma—kaya,巴利語dhamma—kaya),指佛所說之正法,佛所得之無漏法,及佛之自性真如如來藏。這位仁者問得相當好,也蠻有趣的,我們應該明白,法身是無形無相的,非青、黃、赤、白、黑、藍、靛、紫等顏色所能形容的,非大小長寬圓所能比擬的,彌陀法身固然充塞虛空,六方諸佛亦是法界藏身,充塞虛空 ,照理而說,應該擁擠得非常火爆才對,反而為什麼不會互相擠壓叫苦呢?或者擠得滿身大汗呢?這位仁者啊!這就是諸佛甚深境界,不愧是真功夫!我們不應該以凡夫之情見,臆斷諸佛空性世界,若以凡情測量佛境界,始終墮入我見我執,我見我執是入佛知見的大障礙,凡夫若能空我見,空我執,即能逐漸入佛見,所以,在學佛的歷程,應轉凡夫知見入佛知見,這是轉凡入聖的根本關鍵所在。

 

 

 

梵網經云:「轉一切見入佛見,佛見入一切見。」

 

 

 

法身與法身是相互無礙的,空(梵語sunya)與空亦無礙。譬如:一盞日光燈的光明照於暗室,暗室當下光亮起來,第二盞日光燈又打開,此日光燈之光明又照明在前日光燈之光明處,前日光燈之光明與後一盞日光燈之光明絕對不會相互排擠,你推我推的、你擠我擠的,當下光明與光明互不侵犯,互不排斥,反而相互包容。相互無礙、相互安住,二盞日光燈是如此,十盞、百盞、千盞、無量盞日光燈皆如是,日光燈這種美德實在值得讚歎,值得嘉許!諸佛法身與法身之間相互無礙,相互包容之美德,亦復如是。

 

 

 

又如眾流百川流入大海,大海不嫌一切川流,川流之水與大海之水不相排斥,反而相互包容,相互無礙,打成一片,大海之雅量,能縱容百川眾流,而不增不減,始終是大海一片,容多容少自在!諸佛法身充塞虛空,未曾增多,亦未曾減少;又如虛空,挖一個洞,未曾減少一空間,虛空添塞一個空間,亦未曾增加一個空間,虛空終不增不減,虛空與虛空不相互阻礙,而能相互包容;無量諸佛之法身充滿虛空,亦復如是!

 

 

 

法身是解脫甚深之境,與般若性空正等相應,非凡情所能揣測得知,已超乎時度空間,非語言文字所能描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一落入知見即成障道。

 

 

 

法身之德,大之無外,小之無內,大能容小,小能容大,大不礙小,小不礙大,大小亦不可得,縱橫三千大千世界,自在無礙,分身無量百千萬億化身於一剎那,如是窮劫欲讚歎法身之德,終無是處。

 

 

 

45、極樂娑婆同是佛土,為何生到凈土便不退轉,生到娑婆此土便皆退轉,這是什麼道理?

 

 

 

極樂國土正報莊嚴(諸佛菩薩聖人),依報莊嚴(環境富裕無欠缺),衣食住行豐富自得,行者不會造業,師資皆聖人,可教導行者開悟證果,色食與法食具足成就,造業無得造起,墮落亦不可得,可安心立命而進道,故永不退轉。

 

 

 

婆婆(梵語saha)此土正報不莊嚴(雖有凡有聖,生死無窮,貧富不均,無常窮變萬化,造業者多,聖人難遇,正法難聞),依報不莊嚴(環境卑劣,所求難得,身處三界(梵語trayo dhatavah),殺盜淫妄熾盛,環境無常多變,身心無安)。眾生隨業生此國土,必受業力所報,眾生欲扭轉凈化業報不是那麼簡單,業障一現前,則暴跳如雷,怒氣衝天,難調難伏,諸佛欲救無能,自己平時修行的功力全泡湯!業障沒現前還好好的,一旦業障逼臨,過去能說能講,大談諸法空性、唯識學、般若學、天台、華嚴、禪宗,當下失效、失靈,口罵手舞腳踢,然後在佛前開始懺悔,如此一進一退周旋不休!進一步退三步,這就是婆婆國土眾生修行狀況,大體上進少退多,婆婆國土修成就亦有,其數不多,易受惡劣環境所牽化,願力道心不堅,故不易成就,反而墮落者居多。

 

 

 

華嚴經云:「無量無邊眾生髮菩提心,難得若一若二住不退轉(梵語avinivartaniya)。」

 

 

 

總而言之,諸佛是不妄語者、不異語者、真語者、不誑語者,諸佛令眾生導歸凈土是方便中的方便法門。婆婆國土是坎坷的、無常遷變的、多缺陷的、美中不足的、輪迴的、不自在的、障礙多的、聖人難遇的、故易退轉,因而墮落六道,沉淪三界。極樂國土正報與依報殊勝莊嚴,不憂欠色食與法食,不憂不欠,一切時一切處,皆可得安心無慮,佛是本師,菩薩是伴侶,正法是慧命,成佛是歸宿,退轉從何起?煩惱從何生?是故,極樂國土終無退轉之有!其道理就在這裡展現大放光芒!

 

 

 

46、凈土法門貴在念佛求生凈土,如念阿彌陀佛,即彌陀來接引往生西方凈土;念他方佛亦有他方佛來接引。假使念大悲咒或准提咒,此人命終時,誰來接引呢?

 

 

 

凈土法門是易行道,異方便之法門,東西南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上下皆有無量世界,無量世界即有無量諸佛,任憑稱念何方佛名,一心發願欲生彼國,彼佛必將接引念佛者往生他國,這絲毫無差,合乎凈土法門之要義。

 

 

 

若畢生稱念大悲咒或准提咒,誰來接引呢?這個問題問得妙極了,相當有意義,是我佛門弟子所關切的,請仁者諦聽,當你發願一生稱念大悲咒或准提咒的時候,應該同時發願,願阿彌陀佛(梵語Amita—buddha)或觀音勢至,在你臨命終時慈悲接引,令你往生凈土無障礙,如此必能蒙三聖接引往生;或發願他方佛他方菩薩,來接引你到彼佛國土亦可,若無發願求佛接引,接引條件不能成立,誰來接引呢?法無定法,應機則宜,只要佛所說之咒,咒是通於十方三世諸佛,平等無對待故。

 

 

 

47、有病應吃藥,而藥方里有動物藥方,若服此藥方,是否犯殺生戒?

 

 

 

若依徹底理念持戒,絕對不可行,所謂寧願持戒而死,不以破戒而活,正如此意;若開方便緣,不是絕對不可以的,各人持戒的成績因人而異,有些人有病無病之際,精進絲毫不犯;有些人有病無病之際,還是會自動開方便,這是不理想的 ,所謂:大戒不犯、小戒不斷。持滿分戒也是持戒,持六十分也是持戒,分數有高低故。

 

 

 

假使因病在身,非動物藥方不可,這就憑自己持戒的精神而定,雖然藥方已構成間接殺業,為療形枯,為求醫病,為證菩提之下,自己可酌量而決定,在這種情況之下,法絕對無定法,純在一心念之動機而已!

 

 

 

但是我們可以肯定,動物之藥方,是絕對間接殺生的。

 

 

 

48、受了戒而不持戒,未受戒而心裡持戒,兩者那一種有功德?

 

 

 

受了戒不持戒是無法了生脫死的,想證成菩提(梵語bodhi),更是難上加難,因為戒是度生死 的寶筏,正當發心受戒的一念是最尊貴的,受戒 的確功德殊勝,能超生死,共趨涅槃(梵語nirvana),種下這戒因是難得出世之因,八識田中有戒因種子,盡未來際亦必然戒因現前,可繼續受戒而修行,這是受戒的殊勝處,但受戒不持戒,這是嚴重破佛凈戒,罪業深重必招果報的。

 

 

 

未受戒而心裡持戒,縱得果報,必屬人天小果,但人天小果僅有漏生滅,福報一盡,又墮落貧窮之數,畢竟有為生滅之法,亦屬不究竟。

 

 

 

依佛法而言,受戒已入佛弟子因位,已種下聖因,這是重點所在,不持戒是個人墮落的果報,知見沒有破,知道犯戒是不對的,果報受完,將後即不敢為,有慚傀心故;未受戒究竟還是未入佛弟子之因位,尚屬凡夫位,沒有種下聖因故,往往犯過失會原諒自己,寬恕自己,反正還沒有受戒嘛!就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墮落下去!同時破見與破戒之較量,破見比破戒嚴重。所以,前者功德殊勝,後者應須努力之。

 

 

 

瓔珞經云:「有而犯者,勝無不犯;有犯名菩薩,無犯名外道。」

 

 

 

瓔珞經云:「其受戒者,入諸佛界菩薩數中,超過三劫生死之苦。」

 

 

 

49、見道方修道,不見道又如何修起?

 

 

 

道(梵語marga),見道就是正見佛法實相義,因為正見佛法實相,修行才不會誤修,譬如有眼目,才不致走錯方向;對事理的真相能正見了知 ,諸法緣起性空之道,內心無惑,對境不染,是非善惡,了義不了義,究竟不究竟,皆能明辨,見道者得失寸心知,不用別人規勸與啟發,自心自知自解脫,這是見道方是修道者的步步境界。

 

 

 

不見道如何修起呢?不見道就如同不明事理 ,事理不明焉能處斷大事,必定過失節節生枝, 一切時一切處都會把人事物搞砸了,不但不能圓滿事理,反而有造業墮落的危機;不見道就無法修道,硬性要修,也不知從何修起,縱然在修,越修越遠,成了天魔外道,自己亦然不能自覺,還自樂洋洋,心生我慢貢高,如大梵天王,天魔上帝皆然,甚至修到四禪八定後,自認為人是他所創造的,天地萬物是他獨創的,畢竟無明所致,這種種無明我慢與責高之心,乃至顛倒實相義理,生心染塵,皆是不見道而修,所帶來的一連串自誤誤人之道,豈可不知!豈可不慎!

 

 

 

50、學佛者可參究他教之書否?

 

 

 

佛法已深入人生宇宙實相,已得正見諸法真諦,得不退轉之後,才參究他教之書,無妨,不但無妨,反而更應深入理會他教之教義,不然如何破邪顯正呢?怎能知道他教講些什麼道理呢?既不知他教之教義,焉能摧邪樹立正法!釋迦牟尼佛(梵語Sakya—muni buddha)曾經未正覺人生宇宙前,就已經對外道思想摸索得一清二楚,對外道學術精確明了,所以,大聖佛陀開悟證果後,就能破邪顯正。

 

 

 

初發心或剛入道的佛弟子,暫時不要參究他教之書,因為自己對人生宇宙真諦一概不通,馬上參研他教教典,往往會先入為主所束縛,從此障礙真理,如入迷魂陣,稠林密網所覆蓋,增長我慢無明,欲得證悟菩提,終無是處。

 

 

 

51、誦經時,敲木漁與大磬,是何意義?請慈悲開示!

 

 

 

木魚與大磬都是佛門修行之法器,不論自修或共修,在佛門中往往皆用得著,在佛陀時代並沒有這些法器,然而這些法器是如何而有呢?是從後代祖師大德所創製的,木魚的作用與目的是什麼呢?就是在誦經時打拍子,念一字敲一下,如是念念敲敲乃建立在和諧,統一的作用,因為修行的大眾有數百人、數千人之多,沒有固定的節拍,易於混亂的結局,所以必須有木魚的法器以助陣,因而產生大眾修行的和諧與默契。早晚課誦修行時用得上,或種種法會中皆用得著。

 

 

 

大磬是特殊的敲打,譬如誦經時,遇有段落變換之際,必須敲打大磬,令大眾明了變換,或遇佛號特殊處,也應敲打大磬,令大眾師知覺改換段落,或者合掌放掌,亦有敲大磬令大眾師得知之作用。

 

 

 

總而言之,木魚與大磬是修行的法器,是助長大眾共修之增上緣,我佛門弟子對法器應該愛護它,護持法器是理所當然,但千萬不可迷信,對法器產生無知的崇拜與迷信,現今的佛教界,的確或多或少有如此現象產生,正信佛弟子,理應切記法器之作用與宗旨才對。

 

 

 

52、佛教徒念佛須兼懺悔嗎?或者不必懺悔而專心念佛即可?

 

 

 

普賢十大願王云:「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

 

 

 

勤修凈土法門者,稱念佛號達一心不亂(梵語aviksipta—citta)是往生凈土之通途,普賢菩薩就殷勤奉勸我們,應多禮敬諸佛,多稱讚如來,甚至多懺悔業障,直至普皆迥向,這是修凈土行所該學的課門,通常佛門弟子只知念佛求生凈土,而不知一切行門皆應如實勤修,因此狹隘於念佛法門而已!把佛陀聖教棄之不顧不學,堂堂的法門卻置之虛空,斷喪自己修學佛法的機緣!

 

 

 

在婆婆世界(梵語Saha—lokadhatu)不勤修普賢十大願王之教法,僅學念佛一法,其餘諸法棄而不顧,實在不智之舉,固然人生無常,生命短暫,是絕對沒錯,假使你活到八十歲不死呢?難道非念佛等死不可嗎?所以念佛者理應多學正法,何以如此而說呢?因為往生到西方凈土的話,阿彌陀佛還是教導往生者要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常隨佛學,乃至聽聞三十七道品(梵語bodhi—paksika)、六度、般若學等等,今生不學,到西方凈土還是要學。

 

 

 

佛教徒除念佛之外,必須兼懺悔,這是理所當然之事,懺悔可得消業障,凈化身心,能增長菩提道心,心地光明,懺悔可塵垢剝落,善法萌芽,自性莊嚴,若與念佛互相配合,即可相得益彰之功。

 

 

 

53、般若心經云:「無眼耳鼻舌身意」,然則盲聾喑啞之人,念佛豈不是較容易達成?

 

 

 

心經所言:無眼耳鼻舌身意,是指六根無自性空之意思,若能當下證悟六根空性,即能轉凡入聖 ,不受生死輪迥之苦,並不是沒有眼睛、沒有耳朵、沒有鼻子、沒有舌頭、沒有身體、沒有意念 ,如果修行離開六根,就無從修起,無從證悟,何以故?離六根不可得,離六根空性亦不可得,六根即是空,空(梵語sunya)即是六根,佛法在如此正見中得以證道,非離六根別有空可修可證。

 

 

 

然而盲聾喑啞之人,當下是業障深重,眼耳鼻舌身意有毛病故,與般若心經無眼耳鼻舌身意是絕對不同的立場與意義,般若心經是修行解脫之聖法,盲聾喑啞者是業障深重者,不可誤導大意,立場天壤之別。

 

 

 

盲聾喑啞之輩,無法念佛,無法聽法,無法看佛經,一切皆業障所障覆,不能與正常人一般的念佛、聽法、看經,如果他能了解佛法大意,能提起意念而專註用心念佛,亦可達一心不亂(梵語aviksipta—citta),我們要知道,正常人會有妄想,盲聾者亦有妄想,亦有敏銳思考之能力,雖然眼耳鼻不能作用,但心意識亦然很活躍著,是否能比正常人在念佛中,較易成就,或達一心不亂,這就不一定了。

 

 

 

54、凈土宗屬於大乘教,抑屬小乘教?

 

 

 

凈土宗是屬大乘佛教,由經文所顯示,廣修凈土法門者,不但自利還須利他,自度亦須度人,不得自度而逃之夭夭,應興起大悲心,廣說佛法,令大地一切眾生勤修正法,是故凈土宗屬大乘教。

 

 

 

阿彌陀佛(梵語Amita—buddha)乃至觀音勢至等三聖,文殊菩薩(梵語Manjusri)、普賢菩薩、龍樹菩薩,都是凈土宗的佛菩薩,乃至十方三世諸佛,一切大菩薩無不宣揚凈土宗之法門,諸佛菩薩是大乘法的推動者,更是大乘佛法實證的見證聖人。

 

 

 

55、別人出家因緣成熟,從中鼓勵勸導,成全他人剃度心愿,有無功德?他人慾出家,而勸阻他人發心出家,令其心愿不成,有無罪過?

 

 

 

出家,梵語(pravrajya),別人因緣成熟,欲出家修行,這是莊嚴甚莊嚴之聖業,走出世解脫輪迴之神聖使命,是自度度人的豐功偉業,是值得鼓勵的,讓他人剃度心愿達成,其功德不可思議,非語言所能為喻,現在略舉經典作證,分別如下:

 

 

 

瓔珞經云:「法師(梵語dharma—bhanaka)能於一切國土中,教化一人出家受菩薩戒者,是法師其福,勝造八萬四千塔。」

 

 

 

出家功德經云:「有人殺三千世界眾生,有人救之得脫;有人挑三千世界眾生眼,有人救之得瘥;其出家福,多彼救治。」

 

 

 

他人因緣成熟,欲發心出家修行,有人從中勸阻他人出家,令其出家心愿不得成就,這罪過是很嚴重的,何以故?因為當下斷了別人修道之因緣,假使今生出家修行可證得果位,由於你從中阻礙苦勸,結果出家不成,導致無法證成菩提,這種神聖大業之因果你負得起嗎?證成菩提之後,他能廣度無量眾生,從中被你勸阻無法度無量眾生,這種廣度無量眾生之因果,你能負得起嗎?不但負不起,縱然你分身百千萬億的身體,在地板上磕頭懺侮,血流滿地,歷經百千萬劫,也無法懺悔勸阻他人出家之無量罪業以得清凈,命終墮入阿鼻地獄,受百千劫極苦之報,如此勸阻出家修行的果報,窮劫廣說不盡,正信佛弟子不得不謹慎,非佛弟子更應警惕自己,不得違犯,今引錄經典供養諸君,分別如下:

 

 

 

本緣經云:「以一日一夜出家故,二十劫不墮三惡道。」

 

 

 

僧祇律云:「以一日一夜出家修梵行者,離六千六百六十歲三途之苦。乃至醉中剃髮,戲裡披衣,一曏之間,當期道果,何況割愛舍親,具足正因,成菩薩僧,福何邊際?」

 

 

 

出家功德經云:「爾時阿難*手白佛言:世尊,若當有人放人出家,若有出家者,任其所需,得幾所福?若復有人毀破他人出家因緣,受何罪報?惟願世尊具盡告示。佛告阿難:汝若具滿於百歲中,問我此事,我以無盡智慧,除飲食時,滿百歲中廣為汝說此人功德(梵語guna),猶不能盡,是人恒生天上人中,常為國王,受天人樂。」

 

 

 

若有於此妙法中,使人出家,若復營佐出家因緣,於生死中,常受快樂,我滿百歲,說其福德,不可窮盡。是故阿難:汝滿百歲,盡壽問我,我至涅槃,說此功德,亦不能盡。佛告阿難:若復有人破壞他人出家因緣,即為劫奪無盡善財福藏,壞三十七助菩提法,涅槃之因。設有欲壞出家因緣者,應善觀察如是之事,何以故?緣此罪業,墮地獄(梵語naraka)中,常盲無目,受極苦處,若作畜牲,亦常生盲,若生餓鬼中,亦常生盲,在三惡中,久乃得脫,若生為人,在母腹中,受胎便盲。汝問是義,我於百歲,以無盡智說是罪報,亦不能盡。

 

 

 

於四道中,生而常盲,我終不記此人當有得脫時,所以者何?皆由毀出家故,或能成就無量無邊功德,以破如是善因緣故,受無量罪,由障出家故。」

 

 

 

出家功德經云:「出家(梵語pravrajya)應見一切法聚,善法住處,應諸佛清凈法身,以破出家善因緣故,所生常盲,不能睹見佛法身。以因出家應具沙門形貌,及與持戒清凈福田,種佛道因,破出家故,於善法中斷一切望,由是罪緣,生生常盲,由毀出家故。」

 

 

 

出家應善觀察一切身心皆苦(梵語duhkha)、無常(梵語anitya)、無我(梵語anatman)、不凈,破他出家,為作留難,則破此眼,破此眼故,不見四道,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正道(巴利語ariya—magga),趨涅槃城,是罪緣故,所生常盲,乃至不見空無相無作,清凈善法,向涅槃城。是以智慧之人,知出家者,應當成就如是善法,不應破壞善法因緣,獲如是罪。誰毀破他人,如是出家沙門正見因者,終不得見涅槃城。所生常盲。」

 

 

 

出家功德經云:「佛告阿難:譬如四天下四大部洲,充滿阿羅漢(梵語arhan),若稻麻叢林。若見一人,滿百歲中,盡心供養此諸阿羅漢,衣服、飲食、病瘦醫藥、房舍、卧具。乃至涅槃後,若起塔廟,種種珍寶,華香、瓔珞、旛蓋、伎樂、懸諸寶鈴、掃灑香水、以諸偶頌、讚歎供養,所得功德。若有人為涅槃故,出家受戒,乃至一日一夜,所作功德,比前功德,十六分中,遠勝其一。以是因緣,善男子當應出家修持凈戒。諸善男子,諸需功德者,求善法者,自受法者,不應留難出家因緣,應勤方便勸作令成。」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云:「出家菩薩勝在家,算分喻分莫能比。在家逼迫如牢獄,欲求解脫甚為難。出家閑曠若虛空,自在無為離系著。諦觀在家多過失,造諸惡業無有邊。營生貪求無有足,猶如大海難可滿。」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云:「若善男子(梵語kula—putra),善女人(梵語kula—duhitri),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一日一夜,出家修道,二百萬劫,不墮惡趣,常生善處,受勝妙樂,遇善知識(梵語kalyanamitra),永不退轉,得值諸佛,授菩提記。」

 

 

 

56、出家修行,若同胞姊妹出家,妹先現尼相,而姊後落髮,是否以妹為師兄,姊為師弟,或者不以年齡分長幼?

 

 

 

出家後稱師兄,師兄是應方便稱謂,隨中國民情而稱呼的,可牽強稱呼。戒律中稱比丘(梵語bhiksu)為比丘僧、大德、尊者等名稱;比丘尼(梵語bhiksuni)則稱大姊、或比丘尼僧而稱呼之。

 

 

 

同胞姊妹出家修行,妹先現尼相而稱師兄,而姊後現尼相,亦應稱呼師兄,為佛門出家眾不以師弟、師姊、師妹而稱謂,一律以師兄稱呼,意謂平等之義,避免情感譏嫌故。

 

 

 

依戒律法則而言,先受戒者為先,後受戒為後,不分老少長幼,不分種族貴姓與*族,一律平等如戒(梵語sila)而行,不得乖尊卑次第,亂了如來戒法。

 

 

 

梵網經云:「若佛子,應如法次第坐,先受戒者在前坐,後受戒者在後坐,不問老少、比丘(梵語bhiksu)、比丘尼(梵語bhiksuni)、貴人、國王、王子、乃至黃門、奴婢,皆應先受戒者在前坐,後受戒者次第而坐。莫如外道痴人,若老若少,無前無後,坐無次第,如兵奴之法。我佛法中,先者先坐,後者後坐,而菩薩一一不如法次第坐者,犯輕垢罪。」

 

 

 

57、學佛以滅妄歸真為宗旨,但佛書常見有全妄即真,全真即妄之語,請慈悲釋疑?

 

 

 

佛法為中下根機之人,廣說斷煩惱而證菩提(梵語bodhi),斷生死而證涅槃,斷妄證真,這絲毫無差,如此修證皆落入次第,不得圓融教法,乃為二乘人所修證之法;大乘(梵語maha— yana)上根機之人,不說先斷後證,而說中道實相義,不二法門,不落階級,而入佛知見。

 

 

 

妄當下正覺,妄即是真,真若迷,真即是妄;真由妄之正覺而得,離妄而真不可得故,真若迷,真即是妄,有人會問:真是真,何以真會變迷呢?這是站在凡夫因位而言,譬如大家都有佛性(梵語buddha—dhatu),雖有佛性,但尚未見佛性,迷了本性,因迷故,所以稱真若迷,真即是妄,當妄若正覺,妄即是真,真與妄之間,正處於直接相互微妙關係,是故,離妄無真,離真無妄,妄即是真,真即是妄,迷悟染凈有別。

 

 

 

六祖壇經云:「煩惱(梵語klesa)即是菩提(梵語dodhi),無二無別。若以智慧破煩惱者,此是二乘見解。上智大根,悉不如是。」

 

 

 

維摩詰經云:「法無有比,無對待故。」

 

 

 

58、無始劫前為何有無量眾生?無始劫前為何有無量佛?

 

 

 

大聖佛陀正覺人生宇宙實相後,廣為眾生說法,從不說人之由來與人之壽終後有始有終,人之生命是無始劫前即有,不是由無而有,由有而無,佛陀正覺諸法無生,無對待故,人命之由來,更非佛所造,非餘人所造,無始即有,佛陀覺悟諸法實相,從不說第一因,這是大聖佛陀所正覺,了知眾生無量劫前即有無量無邊,諸佛亦無量無邊,其數之多,不可稱不可計,非算數譬喻所能知之。

 

 

 

59、佛教有句名言:「佛是眾生心內之佛,眾生是佛心內之眾生」既然是在心中,佛之智慧神通等等,為何眾生不得受用?眾生起惑造業,豈不是佛之起惑造業?既是起惑,為何稱之真窮惑盡?

 

 

 

佛陀說法,有時因中說果,有時果中說因,無有定法可說,諸法本無法,為應眾生機宜,故設種種法,法法亦非法,非法亦是法,法非法如故。

 

 

 

佛是眾生心內之佛,這是告訴我們人人各具有佛性(梵語buddha—dhatu),不可佛外求佛,肯定自性是佛,離性無佛,奈何眾生不明佛意,畢生猛追外佛,佛焉能外求可得,豈非捨本逐末!這不是意味諸佛是你,你是諸佛的意思,若顛倒說諸佛叫冤枉!

 

 

 

除了肯定自性是佛之外,佛亦鼓勵我們勤修自性是佛的法門,當下心觀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梵語asity—anuvyanjanaai),具足六度萬行,三十七道品(梵語bodhi—paksika),十八佛不共法,自心作佛,如此作觀成就,即可入甚深三昧(梵語samadhi),登菩提門。

 

 

 

眾生是佛心內之眾生,佛正覺眾生皆有佛性,在佛之心目中,一切眾生之類,佛恆以度之,平等對待,誓願無盡故。眾生一向為成佛道,諸佛恆以度生,兩者終無變異。

 

 

 

這位仁者會錯佛陀本意,佛是眾生心內之佛。眾生當下不是馬上是佛,這是佛要眾生肯定自心是佛之意,若眾生是佛,為何佛還會起惑造業,可見眾生亦是眾生,佛亦是佛,眾生非佛,佛非眾生,因位有別,故眾生不得受用佛之智慧神通等。

 

 

 

若正覺佛之本意,修行即可入道,就不會走冤枉路,因而誤入歧途,窮劫周旋不出苦輪。修行依此正見而進道,何妨不能真窮惑盡!

 

 

 

觀無量壽佛經云:「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梵語asity—anuvyanj—anaai)。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

 

 

 

60、諸佛六通具足,對過去未來無量劫之事,了如指掌,當能預知,既能預知未來無量劫之事,豈不是未來之事已屬定業?那作善作惡又如何能轉業?

 

 

 

決定業(梵語viniscita—karman),受異熟果決定,及受異熟果之時分決定之業,略稱定業。何謂異熟果(梵語vipaka—phala)?謂眾生以現世惡業招來世三惡之苦,以現在善業招來世人天之樂果;以其異世而成熟,故稱異熟果。定業是指某時某處所展現的果報,是有時度空間之限量,故如何堅固定業,亦屬不定業,畢竟定業亦有時間性的期限,期限一過,定業亦是不定業了,依諸佛智慧透過諸法實相,不管定業不定業皆屬空性之法,是非、善惡、因果(梵語hetu—phala)、業報、色法心法、有為無為、六度、菩提心(梵語bodhi—citta)、佛道等等皆為空性之法,無有定法可得,皆如幻如化故!

 

 

 

正因為諸佛正觀諸法實相,空無自性故,則能了知過去未來無量劫之事,因而無障無礙。諸佛具足十力,其中就談到,佛能知三世業報智力,即能知一切眾生三世因果業報的智力。諸佛具足十八不共法之功德,唯佛獨有,不與三乘共有,故云不共。其中就有智慧(梵語jnana)知過去世無礙,智慧知未來世無礙,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61、時常在佛門中聽說有十八層地獄,何謂「十八層地獄」?

 

 

 

地獄(梵語naraka)十八泥犁經中,列有十八個地獄,何等為十八呢?就是光就居、居虛倅略、桑居都、樓、房卒、草烏卑次、都盧難旦、不盧半呼、烏竟都、泥盧都、烏略、烏滿、烏藉、烏 呼、須健居、末都干直呼、區通途、陳莫。這些都是梵音,全部是一些刀兵殺傷,大火大熱、大寒大凍、大坑大谷等的種種罪刑。

 

 

 

十八地獄是以受罪時間的長短,與罪行等級輕重而排列,若隨最短時間的光就居地獄之壽命而言,其一日等於人間三千七百五十歲,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年,經一萬歲,也就是人間一百三十五億年,才命終出獄,逐次往後推,每一地獄各各比前一地獄,增苦二十倍,增壽一倍,到了十八地獄時,簡直苦得無法形容,並也無法計算出獄的日期了。

 

 

 

正信佛弟子,了知地獄情景怎可忽忽度日,修行如衝天之志,精進不懈,不達菩提之岸,終無罷休!

 

 

 

印光大師云:「修行者,常思地獄苦,專註一心,勇猛念佛(梵語buddhanusmrti),往生可期。」

 

 

 

62、因解起行,行起解絕,其「行起解絕」句義如何?

 

 

 

談修行,應從教理深入,正覺諸法實義,而後實踐教理,稱之因解起行。正當修行之際,行門裡有解門,解門中有行門,當下是中道實義,倒不必行門中另起解意:何以故?因解有行,行由解有,非離解另有行可得,亦非離行另有解可得, 一即二、二即一,一與二不一不二故。

 

 

 

63、佛菩薩乃至歷代高僧大德火化之後,皆有無數的舍利,「舍利」如何而有?

 

 

 

舍利(梵語sarira),巴利語(sarira)。即死屍、遺骨之意。又作實利、設利羅、室利羅。意譯體、身、身骨、遺身。通常指佛陀之遺骨,而稱佛骨、佛舍利,其後亦指高僧死後焚燒所遺之骨頭,舍利可分全身舍利與碎身舍利。又可分為發舍利、血舍利、肉舍利、骨舍利。

 

 

 

金光明經云:「舍利者(梵語sarira),是戒定慧所熏修,甚難可得,最上福田(梵語punya—ksetra)。」

 

 

 

安置佛舍利之寶塔,稱為舍利塔;安置佛舍利之瓶,稱為舍利瓶,供養佛舍利之法會,稱為舍利會。

 

 

 

般若經云:「佛身及設利羅,皆由如是甚深波羅蜜多所熏修故,乃為一切世間天人,供養恭敬、尊重讚歎。」

 

 

 

64、佛教有所謂的「四食」,其意義如何?

 

 

 

四食(梵語catvara aharah),指長養有情生命之段、觸、思、識等四種食物。

 

 

 

(一)段食(梵語kavadimkarahara),欲界以香、味、觸三塵為體,分段而飲瞰,以口、鼻分分受之。段食又分粗、細二種;前者如普通食物 中的飯、面、魚、肉等,後者如酥、油、香氣及諸飲料等。

 

 

 

(二)觸食(梵語sparsakarahara),又作細滑食、樂食。以觸之心所為體,對所觸之境,生起喜樂之愛,而長養身者,此為有漏之根、境、識和合所生。例如觀戲劇終日不食亦不感飢。

 

 

 

(三)思食(梵語manah—samcetanakarahara),又作意志食、意念食、業食。於第六意識思所欲之境,生希望之念以滋長相續諸根者,此即成實論所謂以思願活命。如人望梅止渴,精神食糧等。

 

 

 

(四)識食(梵語vijnanakarahara),有漏識由段、 觸、思三食之勢力而增長,以第八阿賴耶識為體,支持有情身命不壞者,如無色界及地獄之眾生以識為食。

 

 

 

65、大懺悔文有八十八佛,請問有其淵源否?

 

 

 

乃五十三佛與三十五佛之合稱。五十三佛出自觀藥王葯上菩薩經,三十五佛出自大寶積經卷九十八優婆夷會。在叢林中,晚課所誦之大懺悔文,亦簡稱為八十八佛,乃取其文中所稱念之八十八佛名號而言。

 

 

 

66、「一塵不染」做何解釋?

 

 

 

塵(梵語artha),新譯作境,境界。指六根感覺而緣慮之對象、對境。佛教稱色、聲、香、味、 觸、法六者為六根之塵,而眼、耳、鼻、舌、身 、意為六根,六根對六塵(梵語sad visayah)而生六識,若根塵相對六識清凈無垢,稱為一塵不染。後世援用此一佛家語,轉以形容東西之潔凈,行為境地之清凈,為官之清廉等。

 

 

 

67、佛門中常聽到「一境四心」,不知是何定義,請慈悲釋疑?

 

 

 

一境四心又作一水四見。譬如一水,本無有異,茲因天、人、餓鬼、畜牲果報不同,故於一水而見有四相分別之異。何等為四?敘述如下:

 

 

 

一、天見是寶嚴地,謂諸天福德殊勝,其所見水,悉成溜璃眾寶莊嚴之地。

 

 

 

二、人見是水,謂世間之人所見之水,清濁雖異,而皆是水。

 

 

 

三、餓鬼見是膿血,謂由宿世慳貪,罪障深重,墮餓鬼中,長劫不聞漿水之名,既因饑渴所逼,望見河水,意欲飲之,連趨岸傍,皆是膿血。

 

 

 

四、魚見是住處,住處即窟宅。謂魚以水而為住處,潛躍游泳,不見水相。

 

 

 

68、請開示「世尊八相成道」之真相!

 

 

 

就是八種儀相,又作釋迦八相、八相成道、如來八相、八相示現、八相作佛等等不同稱謂。乃佛陀一生之化儀,從降生至涅槃(梵語nirvana)的歷程,分為八個重點,分為八種相,自古有此說,至後世,通常系指如下之八相成道:

 

 

 

一、降兜率相:謂菩薩(梵語bodhisattva)從兜率天將降神時,觀此閻浮提內迦毗羅國,最為處中,往古諸佛出興,皆生於此,爾時菩薩即現五瑞,現此瑞已,於是下生,故稱降兜率相,何等為五?分別如下:

 

 

 

菩薩現五瑞:

 

 

 

(一)、放大光明。

 

 

 

(二)、大地震動。

 

 

 

(三)、諸魔宮殿隱蔽不現。

 

 

 

(四)、日月星辰無復光明。

 

 

 

(五)、天龍等眾悉皆驚怖。

 

 

 

二、托胎相:謂菩薩將托胎時,觀凈飯王性行仁賢,摩耶夫人前五百世曾為菩薩母,應往彼托胎。大機之人,見乘栴檀樓閣;小機之人見乘六牙白象,與無量諸天作諸伎樂,從右脅入,身映於外,如處琉璃,故稱托胎相。

 

 

 

三、降生相:謂四月八日初生時,摩耶夫人在嵐毗尼園,手攀無憂樹枝,菩薩漸漸從右脅出,於是樹下生七莖蓮花,大如車輪,菩薩處於花上,周行七步,舉右手而言:「我於一切天人之中最尊最勝」。爾時難陀、跋難陀龍王於空中降溫、涼二水,灌太子身,時其身呈黃金色,具三十二相,放大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故稱降生相。

 

 

 

四、出家相:謂太子年至十九時,出遊四門,見老病死之相,厭世無常(梵語anitya),心思出家(梵語pravrajya),至父王處稟白,願聽出家,父王不許,於二月七日身放光明,照四天王宮乃至凈居天宮。諸天見已,到太子所,頭面禮足白言:「無量劫來所修行願,今者正見成熟之時。」太子遂於後夜乘馬至跋伽仙人苦行林中,剃除鬚髮,故稱出家相。

 

 

 

五、降魔相:謂菩薩於菩提樹下將成道時,大地震動,放大光明,隱蔽魔宮,當時魔王波旬,即令三女亂其凈行。菩薩以神力,變其魔女皆成老母,魔王大怒,部眾,上震天雷,雨熱鐵丸,刀輪器杖,交橫空中,挽弓放箭,箭停空中,變成蓮花,不能加害,群魔憂戚,悉皆迸散,故稱降魔相。

 

 

 

六、成道相:謂菩薩降伏魔已,放大光明,隨即入定,悉知過去所造善惡,死此生彼之事。於臘月八日明星出時,豁然大悟,得無上道 ,成最正覺,故稱成道相。

 

 

 

七、說法相:謂菩薩成道已,便欲說法度諸眾生,即自思惟:「諸眾生等,不能信受甚深法義,若我住世,於事無益,不如遷逝無餘涅槃。」時梵天前白佛言:「今者世尊,法海已滿,法幢已立,法鼓已建,法炬已照,潤益成立,今正得時,云何欲舍一切眾生,入於涅槃,而不說法?」是時如來受梵天王請已,即往鹿野苑中,先為憍陳如等五人轉四諦法輪,及說大小乘種種教法,故稱說法相。

 

 

 

八、涅槃相:涅槃(梵語nirvana)謂如來度化世間四十九年,將入涅槃,二月十五日,於拘戶那城婆羅雙樹間,卧七寶床,其林忽然變白,猶如白鶴。爾時佛陀受純陀長者最後供已,與文殊師利等言:「諸善男子(梵語kula—putra),自修其心,慎莫放逸。」遂於中夜進入涅槃,時為紀元前三八三年。如來涅槃後,諸天人等以千端纏里其佛陀之身,七寶為棺,盛滿香油,積諸香木,以火焚之,收取捨利,分為八分,起塔供養,故稱涅槃相。

 

 

 

這八相成道為小乘(梵語hinayana)所有,另據大乘起信論等載,則無「降魔」,而加「住胎」一相,稱為大乘八相。上述乃北傳佛教所主說之八相成道;南傳佛教則主說四大事,如佛傳碑像中所刻畫之降誕、成道、初轉法輪、入涅槃等四相,稱為四大事。又成此四大事之地,稱為四大聖地。

 

 

 

69、當人類死亡之後。如何知道他往生何道?去處如何?請慈悲開示!

 

 

 

人死亡之後,投生何處,這是大家都很關心的問題,死亡時的相狀,是可以驗知其人將來投生之處的,在瑜伽論立死相有六驗,由六驗即可明白亡者投生何處,何等為六?分別如下:

 

 

 

一、若作善之人將死時,先自足冷至臍,臍上猶溫,而後氣盡者,即生人中。

 

 

 

二、若作善之人,頭頂皆溫,而後氣盡者,即生天上。

 

 

 

三、若自頂冷至臍,腰下猶溫,而後氣盡者,即生餓鬼(梵語preta)中。

 

 

 

四、若自頂冷至膝,膝下猶溫,而後氣盡者,即生畜趣(梵語tiryagyoni)中。

 

 

 

五、若自頂冷至足,足底猶溫,而後氣盡者,即生地獄(梵語naraka)。

 

 

 

六、若羅漢聖人要入涅槃(梵語nirvana),或心或頂,數日皆溫。

 

 

 

70、佛經云:「摧伏四魔」何謂四魔?

 

 

 

四魔(梵語catvaro marah),指奪取人之身命及慧命之四種魔。煩惱魔、五陰魔、死魔、天魔等稱為四魔,這四魔是修道者的大障礙,若能摧伏四魔,當下解脫自在,法身自然彰顯,不受輪迴所束縛,出三界、脫六道,今解釋如下:

 

 

 

一、煩惱魔(梵語klesa—mara):指貪嗔痴習氣能惱害身心。

 

 

 

二、五陰魔(梵語skandha—mara):指色受想行識等五蘊能生一切之苦。

 

 

 

三、死魔(梵語mrtyu—mara):指死亡能斷人之生存命根。

 

 

 

四、天魔(梵語deva—putra—mara):指能壞人善事的天魔外道,如欲界自在天的魔王即是。

 

 

 

71、為何極樂世界全是正法期?

 

 

 

極樂世界(梵語Sukhavati)教主阿彌陀佛,現在亦然於彼國土為弟子廣宣正法,令諸有情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共證無生法忍(梵語anutpatti—ka—dharma—ksanti),成就佛道。若阿彌陀佛於彼國土緣盡,則轉他方國土又行度生,此時,觀世音菩薩(梵語Avalookitesvara)又遞補佛位,為諸眾生宣揚正法;若觀世音菩薩於彼國土又緣盡,同轉他方諸佛國土教化眾生;此時,大勢至菩薩亦遞補佛位,大轉法輪,廣度有情,令發菩提道心,共證菩提(梵語bodhi),若大勢至菩薩與彼國土緣盡,則轉他方諸佛國土教化群生;此時,極樂世界諸菩薩眾亦漸證菩提,次第遞補佛位,為諸眾生宣揚正法,終無停息,是故,極樂國土始終是正法時期。

 

 

 

願我輩學佛弟子,應發心隨喜,早證彼岸,親聽法音,共證菩提。

 

 

 

72、在家佛弟子,是否可在家裡誦地藏菩薩本願經?

 

 

 

可以,佛弟子有兩大類,一則出家佛門弟子,二則在家佛門弟子。在家佛門弟子欲修行,於家里誦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因為地藏本願經是一部孝道之經,同時倡導因果之經,更是具足道德之經,是一部相當好的經典,在家佛弟子可以儘管放心而誦讀受持。

 

 

 

最近有一些不肖弘法者,根本對佛經半知半解,甚至對地藏菩薩本願經一竅不通,竟然說在家人不可在家裡誦地藏經,若誦地藏經會有許多鬼魅來糾纏,集合於家里的前前後後,使家庭不得安寧,致使凶多吉少等等恐嚇之言,如此一來,使得沒有深入佛法的在家弟子,受此毒辣思想威脅,因而蒙蔽聖典之真相,致使不敢在家裡讀誦地藏菩薩本願經,這實在是佛弟子的不幸!若論弘法者的過失,罪非淺矣,不但要負起一連串的因果之外,還須負起被他毒化思想的無辜佛弟子之因果;這輩受害者,一一墮入邪見之網,如是而不得自覺,如此邪見的思想,以訛傳訛,因盲引盲,這種破佛知見之弘法者,佛菩薩欲救不能,將來的果報當墮無間地獄,塵劫終不得出,何以故?

 

 

 

大藏經云:「離經一字,皆同魔說,依文解義,三世佛冤;若不下三途,莫謗正法輪。」

 

 

 

73、十方諸佛皆有三十二相,何謂「三十二相」?

 

 

 

三十二相(梵語dvatrimsan—mana—purusa—laksanani)。指轉輪聖王及佛之應化身,所具足之三十二種殊勝容貌與微妙形相。又作三十二大人相、三十二大丈夫相、三十二大士相、大人三十二相等等,略稱大人相、四八相、大士相、大丈夫相等。與八十種好(微細隱密者)合稱『相好』。

 

 

 

關於三十二相名稱之順序,各有異說,今依大智度論卷四所載,分別敘述如下:

 

 

 

一、足下安平立相(梵語su—pratisthita—pada) ,又作足下平滿相,兩足掌下皆悉平滿相。系佛於因位行菩薩道時,修六波羅蜜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引導利益之德。

 

 

 

二、足下二輪相,又作千輻輪相:即足心現一千輻輪寶之肉紋相。此相能摧伏怨敵、惡魔,表照破愚痴與無明之德。或謂『足』亦指手足,故又稱手足輪相。

 

 

 

三、長指相(梵語dirghanguli),又作指纖長相,指長好相、纖長指相。即兩手,兩足皆纖長端直之相。系由恭敬禮拜諸師長,破除憍慢心所感得之相,表壽命長遠,令眾生受樂歸依之德。

 

 

 

四、足根廣平相(梵語ayata—pada—parsni)又作足根圓滿相、足根長相、腳根長相。即足踵圓滿廣平,系由持戒、聞法,勤修行業 而得之相,表化益盡未來際一切眾生之德。

 

 

 

五、手足指縵網相(梵語jalavanaddha—hasta—pada),又作指間王相、俱有網鞔相、指網鰻相。即手足一一指間,皆有縵網交互連絡之紋樣,如王張指則現,不張則不現。此相乃由修四攝法,攝持眾生而生。能出沒自在無礙,表離煩惱惡業,至無為彼岸之德。

 

 

 

六、手足極柔軟相(梵語mrdu—taruna—hasta—pada—tala),又作手足如兜羅綿相、手足細軟相。即手足極柔軟,如細劫波之相。系以上妙飲食,衣具供養師長或於父母師長病時,親手為其拭洗等奉事供養而感得之德,表佛以慈悲柔軟之手攝取親疏之德。

 

 

 

七、足趺高滿相(梵語ucchankha—pada),又作足趺隆起相、足趺端厚相、足趺高平相、即足背高起圓滿之相。乃佛於因位修福,勇猛精進感得之相,表利益眾生,大悲無上之內德。

 

 

 

八、伊泥延相(梵語aineya—jangha),又作如鹿王相、鹿王相、兩鹿王相。即股骨如鹿王之纖圓,系往日專心聞法,演說所感得之相,表一切罪障消滅之德。

 

 

 

九、正立手摩膝相(梵語sthitanavanata—pralamba—bahuta),又作垂手過膝相、手過膝相、平住手過膝相。即立正時,兩手垂下,長可越膝。此相系由離我慢,好惠施,不貪著所感得,表降伏一切惡魔,哀愍摩頂眾生之德。

 

 

 

十、陰藏相(梵語kosopagata—vasti—guhya)又作馬陰藏相、陰馬藏相、象馬藏相。即男根密隱於體內如馬陰之相。此相系由斷除邪淫,救護怖畏之眾生等而感得,表壽命長遠,得多弟子之德。

 

 

 

十一、身廣長等相(梵語nyagrodha—parimandala),又作身縱廣等如尼拘樹相、圓身相、尼具盧陀身相。指佛身縱廣左右上下,其量全等,周匝圓滿,如尼拘律樹。以其常勸眾生行三昧,作無畏施而感此妙相,表無上法王尊貴自在之德。

 

 

 

十二、毛上向相(梵語urdhvam—ga—roma),又作毛上旋相、身毛右旋相。即佛一切發毛,由頭至足皆右旋。其色紺青、柔潤。此相由行一切善法而有,能令瞻仰之眾生,心生歡喜,獲益無量。

 

 

 

十三、一一孔一毛生相(梵語ekaika—roma—pradaksinavarta),又作毛孔一毛相、孔生一毛相、一一毛相、一孔一毛不相雜亂相。即一孔各生一毛,其毛青璃色,一一毛孔皆出微妙香氣。乃由尊重、供養一切有情,教人不倦,親近智者,掃治棘刺道路所感之妙相,蒙其光者,悉能消滅二十劫罪障。

 

 

 

十四、金色相(梵語suvarna—varna),又作真妙金色相、金色身相、身皮金色相。指佛身及手足悉為真金色,如眾寶莊嚴之妙金台。此相系以離諸忿恚,慈眼顧視眾生而感得。此德相能令瞻仰之眾生厭舍愛樂,滅罪生善。

 

 

 

十五、大光相:又作常光一尋相、圓光一尋相、身光面各一丈相。即佛之身光任運普照三千世界,四面各有一丈。此相以發大菩提心,修無量行願而有,能除惑破障,表一切志願皆能滿足之德。

 

 

 

十六、細薄皮相(梵語suksma—suvarna—cchavi),又作皮膚細軟相、身皮細滑塵垢不著相。即皮膚細薄、潤澤、一切塵垢不染。系以清凈之衣具、房舍、樓閣等施與眾生,遠離惡人,親近智者所感得之相,表佛之平等無垢,以大慈悲化益眾生之德。

 

 

 

十七、七處隆滿相(梵語saptotsada),又作七處滿肩相、七處隆相。指兩手、兩足下、兩肩、頸相等七處之肉皆隆滿、柔軟。此相系由不惜舍己所愛之物施與眾生而感得,表一切眾生得以滅罪生善之德。

 

 

 

十八、兩腋下隆滿相(梵語citantaramsa),又作腋下平滿相、肩膊圓滿相。即佛兩腋下之骨肉圓滿不虛。系佛予眾生醫藥、飯食,又自能看病所感之妙德。

 

 

 

十九、上身如獅子相(梵語simha—purvardhakaya),又作上身相、師子身相:身如師子相。指佛之上半身廣大,行住坐卧威容端嚴,一如獅子王。系佛於無量世界中,未曾兩舌,教人善法,行仁和,遠離我慢而感得此相,表威容高貴,慈悲滿足之德。

 

 

 

二十、大直身相(梵語rjugatrata),又作身廣洪直相、廣洪直相、大人直身相。謂於一切人中,佛身最大而直,乃以施藥看病、持殺、盜戒,遠離憍慢所感;能令見聞之眾生止苦,得正念,修十善行。

 

 

 

二十一、肩圓好相(梵語su—samvrta—skandha),又作肩圓大相、兩肩平整相。即兩肩圓滿豐腴,殊勝微妙之相。系由造像修塔,施無畏所感得,表滅惑除業等無量功德。

 

 

 

二十二、四十齒相(梵語catvarimsad—danta),又作口四十齒相、具四十齒相。指佛具有四十齒,一一皆齊等,平滿如白雪。此相系由遠離兩舌、惡口、恚心,修習平等慈悲而感得,常出清凈妙香;此一妙相能制止眾生之惡口業,滅無量罪,受無量樂。

 

 

 

二十三、齒齊相(梵語sama—danta),又作齒密齊平相、諸齒齊密相。即諸齒皆不粗不細,齒間密接而不容一毫。系以十善法化益眾生 ,復常稱揚他人功德所感之相,表能得清凈和順,同心眷屬之德。

 

 

 

二十四、牙白相(梵語susukla—danta),又作四牙白凈相、齒白如雪相。即四十齒外,上下亦各有兩齒,其色鮮白光潔,銳利如鋒,堅固如金剛。系以常思惟善法,修慈而感得此相。此妙相能摧破一切眾生強盛堅固之三毒。

 

 

 

二十五、獅子頰相(梵語simha—hanu),又作頰車相、頰車如獅子相。即兩頰隆滿如獅子頰。見此相者,得除滅百劫生死之罪,面見諸佛。

 

 

 

二十六、味中得上味相(梵語rasa—rasagrata),又作得上味相、常得上味相、知味味相。指佛口常得諸味中之最上味。此系由見眾生如一子,復以諸善法迴向菩提感得之相,表佛之妙法能滿足眾生志願之德。

 

 

 

二十七、大舌相(梵語prabhuta—tanu—jihva),又作廣長舌相、舌廣博相、舌軟薄相。即舌頭廣長薄軟,伸長則可覆至髮際。系發弘誓心,以大悲行迴向法界而感之相;觀此相,則滅百億八萬四千劫生死罪,而得值遇八十億之諸佛菩薩授記。

 

 

 

二十八、梵聲相(梵語brahma—svara),又作梵音相、聲如梵王相。即佛之清凈梵音,洪聲圓滿,如天鼓響,亦如迦陵頻伽之音。乃由說實話、美語,制守一切惡言所得之相;聞者隨其根器而得益生善,大小權實亦得惑斷疑消。

 

 

 

二十九、真青眼相(梵語abhinila—netra),又作目紺青色相、目紺青相、紺眼相、紺青眼相、蓮目相。即佛眼紺青,如青蓮花。系由生生世世以慈心慈眼及歡喜心施予乞者所感得之相。

 

 

 

三十、牛眼睫相(梵語go—paksma),又作眼睫如牛王相、眼如牛王相、牛王睫相。指睫毛整齊而不雜亂。此相系由觀一切眾生如父母,以思一子之心憐愍愛護而感得。

 

 

 

三十一、頂髻相(梵語usnisa—siraskata),又作頂上肉髻相,肉髻相、烏瑟膩沙相。即頂上有肉,隆起如髻形之相。系由教人受持十善法,自亦受持而感得之相。

 

 

 

三十二、白毛相(梵語urna—kesa),又作自毫相、眉間毫相。即兩眉之間有白毫,柔軟如兜羅綿,長一丈五尺,右旋而卷收,以其常放光,故稱毫光、眉間光。因見眾生修三學而稱揚讚歎遂感此妙相。以上三十二相,行百善乃得一妙相,稱為「百福莊嚴」。

 

 

 

74、為何進廁所要三彈指?

 

 

 

依據戒律所言,三彈指即是敲三下門的意思,具體上有兩種原因,何等為二?一者欲試探廁所是否有人,若有人理應回聲,是故應三彈指。二者若廁所有啖屎鬼魅,應速急避開,是故應三彈指。若佛弟子入廁照理就該如法奉行,若非佛弟子,也應該入廁敲三下門。

 

 

 

75、盜竊常住物其果報如何?

 

 

 

若物屬他、他所守護、前人不與、舉離本處、即成盜罪。佛制盜戒,盜五錢以上犯重罪,失戒體,不通纖悔,四錢以下犯中罪,二錢一錢犯下罪。懺悔者懺除犯戒之罪,而性罪不滅,須加利償還;苦不還者,後生轉重,絕對無法逃避債物的。

 

 

 

所謂常住(梵語nitya—sthita),略稱常,為無常之對稱。即佛法僧三寶常住之地曰常住。此常住地上,屬十方三世常住三寶所共有之物,即曰常住物。如寺院之房屋、田地等不動產,法器、炊具、交通工具等動產皆是也。限於當處,不得出外,但得受用,不得分賣,故曰常住物。

 

 

 

偷盜戒以盜常住物及僧眾物之罪極重,應墮地獄(梵語naraka)。

 

 

 

方等經華聚菩薩云:「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盜僧物者,我不能救。」

 

 

 

大律云:「若盜佛塔物及寺中供具,即犯重罪。」

 

 

 

佛經云:「有一沙彌(梵語sramanera)盜常住果七枚;一沙彌盜眾僧餅數番;一沙彌盜眾僧石蜜少分,便墮地獄。」

 

 

 

犯戒要件:

 

 

 

一、是有主物。

 

 

 

二、有主物想。

 

 

 

三、起盜心。

 

 

 

四、用盜法。

 

 

 

五、值五錢。

 

 

 

六、舉離本處。

 

 

 

76、為何在家人的衣服不可模仿出家人衣服,出家人的衣服也不可模仿在家人的衣服,理由何在?

 

 

 

佛陀制定出家人的衣服,不能與在家(白衣)人的制服一樣,其理由有兩點:一、表徵出家修行之形象,乃以出世解脫為宗旨,為利益眾生出三界(梵語trayo dhatavah)為方便,故號稱方外客或沙門(梵語sramana),或修道行者。二、表徵僧俗之身份有別,才不至於混雜立場,帶來模稜兩可。

 

 

 

當今之佛教界有許多道場鼓勵在家人的衣服,一一模仿出家人的制服,如此一來,往往不易分辨是出家人或在家人,因而顛倒事實,在一次的因緣中,我頂禮過一位在家人,原來他模仿出家人的制服,上衣與下褲完全一模一樣,而且又腳穿羅漢鞋,肩背著僧袋,彷彿是一位道貌岸然有道高僧,我將要頂禮的當下,這位老和尚開口道:『哇啊!師父啊!不行不行啊!我不是出家人,我是在家人啊!慚愧慚愧!』

 

 

 

諸如此類的情況,多得不勝枚舉,是好是壞,是對是非,我們不難明白,正信佛弟子焉能模仿出家形象呢?這種非僧非俗的形象產生誤導的機率,可說頻頻日升,真令佛門大傷元氣,諸佛菩薩欲挽回這變質之歪風,實在束手無策,佛門亦不斷呼籲,這般在家模仿弟子,始終堅持不變,豈不是證實佛陀之預言已兌現,末法僧俗顛倒,正法不張,戒律松馳,佛教不敗也得傷痕纍纍。

 

 

 

梵網經云:「應教身所著袈裟(梵語kasaya),皆使壞色,與道相應,皆染使青黃赤黑紫色,一切染衣乃至卧具,盡以壞色,身所著衣,一切染色。若一切國土中,國人所著衣服,比丘(梵語bhiksu)皆應與其俗服有異。」

 

 

 

佛遺教經云:「既非道人,又非白衣,無所名也。」

 

 

 

77、善法是佛法,惡法也是佛法嗎?

 

 

 

善法(梵語kusala dharmah),指合乎於『善』之一切道理。固然善法是佛法,惡法亦是佛法,法的定義極廣,簡稱為法,法之種類,廣說不能盡,賅攝世出世間諸法,在施教的立場,眾生根機有利鈍,故有權實的教法;善法可累積福德,善法若不與般若智慧相應,善法亦能令人墮落輪迴深坑,佛門強調善法要有智慧引導方得與菩提相應。

 

 

 

為什麼惡法也是佛法呢?現在分兩點立場敘述:

 

 

 

一、佛法是覺悟之法。所覺悟之法,遍及人生宇宙萬法,窮劫盡說不得,含概心法色法、有為無為法、空法有法、善法惡法、相應法不相應法、生死涅槃法、煩惱菩提法、三界六道法、三十七道品(梵語bodhi—paksika)六度萬行法等等不盡,皆屬佛法故。

 

 

 

二、在教導眾生的立場,心念動機是純善的,為令覺悟,縱然以惡法來對治頑抗的眾生,這一連串的施為權宜,亦尚屬佛法。所謂:菩薩為度生,有時以慈悲教化(理論),有時以金剛怒目度生(打罵罰),畢竟,眾生無量,根機亦無量,法門亦無量,無非以達成度脫為宗旨,是故,法無定法,無有高下,應機則宜;葯無貴*,應病則良。

 

 

 

78、出家人為何晚上皆有出食?

 

 

 

修行大乘佛法之行者,非但自利,也應利他,利他層次相當廣泛,佛門宣稱這時空里就有十法界的生靈,其中有四聖六凡,除佛之外其餘概稱九法界為有情,九法界里有一道廣受極苦的眾生,那就是地獄道(梵語naraka—gati)了,地獄是造諸五逆十惡而感召,是受一切極端刑罰的受難處,依據佛經所云:造上品十惡之業,就感召受地獄法界之報;造中品十惡之業,就感召餓鬼法界之報;造下品十惡之業,即感召畜牲法界之報。

 

 

 

縱然造惡而墮入苦難之地獄,身為出家修道者,觀看眾生受大苦聚,於晚課之際,即發起悲愍地獄受苦之眾生,仗三寶(梵語tri—ratna)功德力,廣宣破地獄真言,解冤結真言,恭請諸佛菩薩加被,普令得離地獄之苦,而後為地獄受苦難之眾生歸依三寶,為之開示佛法,令地獄眾生心開意解;隨之,又誦念滅定業真言,滅業障真言,滅障礙開咽喉真言,接著又為受三昧耶戒法,令餓鬼道一切眾生得無量福,得心意清凈,最後就開始作法誦念變食真言,甘露水真言,一字水輪真言,乳海真言,求佛菩薩感召加持,乃至施無遮食真言,普供養真言,再誦經迴向(梵語parinama)。

 

 

 

如此一來,有色食有法食,二食具足,並得無量之福報,在出食的情況之下,地獄餓鬼蒙受大利益,以達救濟有情為宗,這是出家眾於晚課修行之際,同時發心出食給幽冥苦難眾生的實況,純屬悲心之流露矣!

 

 

 

79、五戒與菩薩戒差別何在?

 

 

 

五戒(梵語panca silani),指五種制戒,佛陀為在家男女所制定之戒法。五戒乃小乘戒法,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等五戒,是屬於盡形壽之戒,命終後當下戒體消失。依此受持五戒功德,最起碼可保持來生當人,佛陀制戒的目的,是希望佛弟子能如法受持,如法受持的作用是在增長法身慧命,如是斷惑證真,均由守戒的陶養而起。五戒表面看起來,是消極不作惡,而無積極為善的作用;但事實不然,如能稍加體察,便可明白守持五戒,實在也含有無限悲心,此悲亦可推己及人,自己守五戒,擴而悲心起,亦令眾生共守五戒。

 

 

 

菩薩戒是大乘戒法,在家菩薩戒有六重二十八輕戒,出家菩薩戒有十重四十八輕戒,是屬於盡未來際的戒法,故眾生受持菩薩戒即入諸佛位,菩薩(梵語bodhisattva)是因,佛(梵語buddha)為果,是故菩薩戒受持圓滿即是佛道圓滿。

 

 

 

梵網經云:「受持菩薩戒有五種利益:一、十方諸佛愍念守護。二、臨命終時,正見(梵語samyag—drsti)心歡喜。三、所生之處與諸菩薩為友。四、功德多聚,戒度成就。五、今世後世性戒福慧圓滿。」

 

 

 

80、為何平常心是道?

 

 

 

此處所說的平常心,並非凡情染污分別之心,而是不起一切愛憎取捨之心,與空性相應之心,與菩提之心相應,此心並無造作,遠離得失進退,平常心善分別諸法相,於清凈本性無沾無染,光明自在,若如是知解,因解而證,平常心何妨不是無生法忍(梵語anutpattika—dharma—ksanti)!因緣成熟,法身自然彰顯。

 

 

 

81、為何說:看破是般若德.放下是解脫德.自在是法身德?

 

 

 

修行者能以般若智慧眼,善觀人生宇宙之實相,從中自性光明不迷,因而得無量無邊之智慧,名之為看破是般若德。修行者能勘察貪嗔痴一切煩惱,皆畢竟空(梵語atyanta—sunyata),幻化了不可得,諸煩惱不得束縛菩提自性,遠離諸垢,當下法身慧命復活,名之為放下是解脫德。修行者已透澈凈化塵垢,諸纏無縛,法身(梵語dharma—kaya)之德,即是自在平等之性,而且常住不滅的法性身無不周遍,名之為自在是法身德。

 

 

 

82、佛教為何分為八個宗派?

 

 

 

佛教(梵語buddha—sasana),整體的佛教是一味的,在佛陀時代,並無所謂八宗十宗,甚至數宗數派,大聖佛陀觀機逗教,什麼根機說什麼法,自在為眾生廣說諸法,佛陀住世八十年,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總共有八千四百十六卷之大藏經,可謂浩瀚如海,無量無邊諸有情,廣受大法的滋潤,證成菩提者,不勝枚舉。

 

 

 

佛教之所以會形成八宗十宗,其原因在於眾生根機問題,畢竟發心學佛者,個人的智慧有深淺,性向有差別,喜好的法門各有立場不同,甚至善根有薄厚,在這種種不同的條件之下,因而引發大藏經的探討與學習,就有所分別取捨,歷代祖師大德就將法海藏經,分門別類,組織各宗各派,但應無量眾生之機,如此演化延傳下來,佛法在中國,便形成十個宗派,何等為十?分別敘述如下:

 

 

 

佛教十宗:

 

 

 

一、凈土宗

 

 

 

二、三論宗

 

 

 

三、禪 宗

 

 

 

四、華嚴宗

 

 

 

五、天台宗

 

 

 

六、唯識宗

 

 

 

七、律 宗

 

 

 

八、密 宗

 

 

 

九、成實宗

 

 

 

十、俱舍宗 
推薦閱讀:

念佛三昧摸象記淺釋三(正凈法師)
凈空法師講無量壽經 法會聖眾第一(第2頁) 
凈空法師:心要定,身要動;拜佛身在動,心是清凈的
阿彌陀經要解(第14集/文字/mp3)凈空法師 | 儒釋道多元文化講堂
略談老人對佛心七的開示.乘一法師主講

TAG:佛學 | 學問 | 法師 | 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