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管機構批量集中採購的機遇與挑戰 | 中國政府採購新聞網

垂管機構批量集中採購的機遇與挑戰

人民銀行、海關係統、稅務系統等垂直管理的採購單位,其分支機構覆蓋全國各地省市縣,地理環境、交通條件、經濟狀況均存在較大差異,如何應對批量集中採購執行中面臨的採購需求制定、數量匯總以及後期履約跟蹤問題,成為業內討論熱點。

機遇與挑戰

垂直管理單位機構龐大,對批量採購的需求制定、數量匯總及後期履約跟蹤等提出挑戰。

三個重要問題

1.標準化及電子化。

2.採購執行效率。

3.採購結果「物有所值」。

處理好三種關係

1.批量集中採購同協議供貨的關係。

2.價格同質量的關係。

3.集中同分散的關係。

閆岩

2005年開始,協議供貨成為政府採購活動中一種頗受各級採購單位歡迎的採購模式,其方便、快捷的特性被廣泛認可。隨著時間的推移,協議供貨在實踐中暴露出種種問題,而問題的積累引發了政府採購模式的變革。

2011年政府採購行業開始了批量集中採購模式的嘗試和探索。批量採購就是對一些通用性強、技術規格統一、便于歸集的政府採購品目,由採購人按規定標準歸集採購需求後交由集中採購機構統一組織採購的一種採購模式。國管局、中直機關、人民銀行等幾大單位的採購中心均開展了批量集中採購工作,第一個年度的試點工作即收穫了豐碩的成果。

機遇與挑戰

批量集中採購模式將原先採購人與供應商之間的點對點關係轉化成了點對面的關係。這種看似簡單的轉變其實對採購機構、供應商都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人民銀行、海關係統、稅務系統等垂直管理的採購單位,其特點是分支機構覆蓋全國各地的省市縣。各個分支機構的地理環境、交通條件、經濟狀況均存在較大差異。廣闊的機構覆蓋面對批量採購的需求制定、數量匯總以及後期的履約跟蹤等都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戰。

在需求制定方面,垂直管理單位機構龐大,各級機構因經濟能力、氣候環境、能源供應穩定等方面的不同,對配置標準制定的科學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要最大限度地歸集統一需求,又要適應各級分支機構的客觀情況。

在採購實施及後續服務方面,因垂直機構規模龐大,而批量採購產品的應用時效性又很強,需求匯總和履約監督管理都有著巨大的工作量,同時採購實施效率也是影響各級機構對採購工作優劣評價的直接因素。一套完整的電子化系統將為批量採購工作的全過程提供良好的支撐,然而目前可以適應現行批量集中採購模式的電子化系統均處於摸索建設階段。完整的電子化系統需包括品目發布、需求匯總、中標結果發布、到貨物流跟蹤、驗收付款、售後服務反饋以及備品備件訂貨功能等,目前急需一套電子化系統為批量採購工作提供切實有效的保障與支持。

對於產品原廠商而言,要從戰略及內部結構上適應批量集中採購的要求。目前大部分原廠商針對批量集中採購項目採取大客戶部點對點的銷售和售後管理模式,各地的政府單位按照屬地化的原則由其當地人員負責,銷售和服務業績考核也按此方式管理。開展批量集中採購以後,這種點對點的結構瞬間轉變為點對面的結構,上級機構統一招標採購,而最終用戶依舊是各地的下級分支機構,原廠商按照現有體制,招標單位歸屬地的銷售人員統一負責各級分支機構的銷售和售後工作。原廠商內部隨即出現了脫節問題,設備後期的維護以及備件供應全部由原廠商的各地部門負責,各地銷售人員沒有銷售業績,卻要背負相應的售後維護工作,工作沒有積極性,出現了批量採購的產品售後服務不到位,備品備件無庫存調運周期過長等一系列問題。

關注三個重要問題

批量集中採購標準化及電子化問題。採購組織單位需藉助相關技術部門、需求部門、行業協會等力量,制定合理的產品需求標準與資產配置標準;組建包括集中採購機構、採購人、評審專家、供應商代表等在內的標準配置起草小組,定期更新配置標準;同時研究建立相應的電子化採購系統,滿足從需求標準發布、需求匯總直至售後服務反饋全流程的應用。

採取靈活多樣的採購方式,不斷提高批量集中採購的執行效率。批量集中採購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效率問題。這需要集中採購機構和採購管理部門進行創新和改革,通過靈活多樣的採購方式,提高採購效率。

遵循市場經濟規律,促進廠商內部管理機制轉變,批量集中採購結果要注重體現「物有所值」原則。目前,無論是在中央還是在地方的政府採購活動中,強調程序合法和注重低價中標,忽視了採購結果的綜合評價,產品廠商內部管理機制的滯後將很難提供真正的「物有所值」產品與服務。因此,我們既要避免採購高價高性能產品造成的浪費,又要避免片面強調低價中標忽視綜合效益的情況,提倡厲行節約,最大程度地體現「物有所值」原則。

處理好三種關係

批量集中採購同協議供貨的關係。協議供貨退出歷史舞台還為時過早。實際操作中小額、零星採購一直存在,而且在短期內不會消亡,因此,具備「採購效率高,採購操作成本低、周期短、供貨快」的協議供貨方式有其生存的空間,同時,由於批量採購目前還處於起步階段,制度設計還需要進一步的磨合和完善,且不是所有通用的政府採購品目都具有技術規格統一、便于歸集的特點,還有些品目自身價值過低。因此在較長一段時間,協議供貨將與批量採購共存,一併在政府採購舞台上發揮各自的作用。具體而言,協議供貨採購模式較適用於非固定資產類的低值易耗品採購,有利於降低物流成本對產品本身價值的影響,保持供應商對採購活動參與的積極性。批量採購則較適合固定資產中規格較容易統一,物流成本對產品本身市場價值改變不大的物品。

價格同質量的關係。推行批量集中採購的直接目的還是解決價格和防範超標採購等問題,進而促進節約型機關建設。從實踐來看,也確實收到了預期效果,2011年配置標準相對統一,預算節約率達到了15%-40%。但批量集中採購也帶來了服務質量和用戶滿意度下降等問題,因而,對採購物品是否物有所值還是需要綜合預算、市場、配置標準等各種因素進行統籌考慮,找到最佳契合點。

集中同分散的關係。批量集中採購強調集中,要經歷集中需求、集中購買、分散供貨三個環節。相比協議供貨,批量集中採購將分散的需求集中成批量的需求,將分散的購買化為統一購買,導致原有供應商與採購人一對一的服務關係變成了一對多的關係,必然帶來廠商的供貨、配送壓力大增,也直接影響效率。集中和分散的度需要結合實際探討。

相對協議供貨而言,批量集中採購模式實際上是對集中採購的深化詮釋,解決好批量集中採購所面臨的挑戰,必然能夠使市場競爭更為充分,為政府採購提供質優價廉的產品。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集中採購中心)


推薦閱讀:

為什麼部分政府不願予民間慈善組織的成立以便利?
小政府,大社會
各地地方政府自行發債具體是如何操作的,有何潛在風險?
如何看待「政府就是要做窮人的代言人」的言論?

TAG:中國 | 政府 | 新聞 | 採購 | 政府採購 | 挑戰 | 機遇 | 集中 | 批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