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各代軍服

  2017-08-31

  軍服在當代的意義與古代已經大不相同,相比而言,古人的軍戎服飾,更多地承載了對冷兵器的防禦功能,並不斷演化。

  商朝

  西周

  東周

  秦代

  秦代的戎服,上自將軍下至士卒形制全部相同,一律上穿深衣,下穿小口褲,士卒腿上裹有行纏,足穿靴或履。兵的頭部裝飾形態有四類:一類為幘,又分兩種,一種為騎兵,一種為軍吏的。第二類是冠,為騎兵所戴。第三類為帽。第四類是髮髻。

  漢代

  漢代的戎服在整體上有多方面與秦代相似,軍隊中不分尊卑都上穿禪衣,下穿褲。禪衣為深衣,又稱沙轂禪衣(即有縐紋的單衣)。漢代軍人的冠飾基本上是平巾幘外罩武冠。

  魏晉

  魏晉時期的戎服主要是戰袍和褲褶服。袍長及膝下,寬袖。褶短至兩胯,緊身小袖,袍、褶一般都是交直領,但也有盤圓領。褲則為大口褲。東晉與西晉相比較褲腳更大,很像今天的女裙褲。

  南北朝時期的戎服很具特色,不僅樣式多,融合了多民族的服飾,而且因武官制度進一步完善,官兵在服飾上有了更明顯的區別。

  隋代使用最普遍的鎧甲為兩襠塏和明光塏。

  唐代的鎧甲,據《唐六典》記載,有明光、光要、細鱗、山文、鳥錘、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鎖子、馬甲等十三種。

  宋代軍隊的普通士兵作戰時只有衣甲,頭上戴的是皮蒞子。

  遼在契丹國時,軍隊就已使用鎧甲,主要採用的是唐末五代和宋的樣式,以宋為主。鎧甲的上部結構與宋代完全相同,只有腿裙明顯比宋代的短,前後兩塊方形的鶻尾甲覆蓋於腿裙之上,則保持了唐末五代的特點。

  金代早期的鎧甲只有半身,下面是護膝;中期前後,鎧甲很快完備起來,鎧甲都有長而寬大的腿裙,其防護面積已與宋朝的相差無幾,形式上也受北宋的影響。

  西夏武士所穿鎧甲為全身披掛,盔、披膊與宋代完全相同,身甲好象兩襠甲,長及膝上,還是以短甲為主說明鎧甲的製造畢竟比中原地區落後一些。

  蒙古主力軍全部是騎兵,組織嚴密、裝備精良,而且還配有火器,尤為突出的是甲胄。甲身全部用網甲製成,外表用銅鐵絲綴滿甲片,內層用牛皮為襯,製作十分精巧。元代的戎服在建國之初無論將帥士兵,只有本民族的服飾——質孫服。

  明代的甲胄絕大多數是用鋼鐵製造的,技術十分先進,種類繁多。明代的武官制度是歷史上最完備的,而軍戎服飾的等級差別也最明顯。明代軍士服飾有一種胖襖,其制:「長齊膝,窄袖,內實以棉花」,顏色所為紅,所以又稱「紅胖襖」。

  火器的日益發達使鎧甲越來越不受重視,因此清代的鎧甲在前期還用於作戰,中期以後純粹成了擺設,只有在閱兵典禮上有時還使用,作戰時只穿戎服或綿甲,根本不穿鎧甲。


推薦閱讀:

穿日軍軍裝在抗日碉堡前拍照 除了譴責更應完善立法
殘鱗:大清帝國1905式新軍陸軍制服略談(二):常服

TAG:軍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