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時間讀哲學的你,至少可以花5分鐘看完這篇

你是否一個人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想到人生苦短,對人類必然的死亡與虛無產生極大的恐懼,又不知如何排解?

或許在一次縱慾之後,你開始反思一個人再成功再有錢,滿足慾望之後還會有更大的慾望,最後留下的仍然是痛苦、空虛。

你過著庸俗無聊的生活,又一種強烈的慾望想要擺脫庸常,卻不知能夠做些什麼。

又或許你陷於生活的泥潭中,認為人生是一場無休止的苦役,永遠得不到解脫,希望給自我苦難找一個有價值的依託,讓吃苦變得有意義。

以上就是研究哲學的意義。

好幾個朋友推薦《哲學家們都幹了些什麼?》,於是找來閱讀,與其他哲學作品相比,這是本故事性、可讀性很強的書。適合想了解哲學,又不知從何入手的人,讀完這本書會對主流哲學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最後再根據興趣去了解自己喜歡的哲學家,如此學習事半功倍。

12世紀的歐洲,由於古騰堡還沒有發明活字印刷術,紙張貴就不說了,書本傳閱還基本靠手抄,那時候能夠收集到二十多本書就可以稱得上是圖書館,一本書的價值堪比一座葡萄莊園。

然而,哲學的研究不僅需要大量昂貴的閱讀材料,還需要很多的時間成本,很多哲學家過著苦行僧一樣的生活,這註定不是普通人能夠承受的。所以,歷史上的哲學家們大多非富即貴,不然也沒時間從事這項投入成本大,經濟收益微乎其微的事業。

時下路人皆知的大哲學家尼采當年寫了本《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幾經投稿都沒有出版社願意出版,最後只有自費出版,結果只賣了7本,多半還是送出去的。哲學著作大多晦澀難懂,還很燒腦,看之輕則瘋癲,重則神經錯亂...

在所有哲學家中,尼采算得上是正能量的典範,一直過著激情澎湃的人生,平日里除了哲學外尼采還喜歡爬山和音樂。遺憾的是,1889年,年僅45歲的尼采便瘋了,他最為出名的著作《權力意志》是其妹妹編著,因為這本書,他妹妹兩次獲得諾貝爾獎提名。

尼採在其作品裡將道德分為「奴隸道德」與「貴族道德」。其形容奴隸道德即牲畜道德,一般屬於無能膽小者的專利,這類人自私自利,只想依靠祈求、討好、獻媚來獲取舒適的來生,從沒想過通過自己的力量去奮鬥,去爭取改變現世的命運。

事實上,很多知識都公開免費存放於圖書館和論文庫里,只要肯學,觸手可及,很多人從來不學,只喊敬畏。這類人因為自己懶惰,不去了解現成知識,又因為膽小,沒頭沒腦的反對一切新的變化,甚至把自己的怯弱堂而皇之的搬出來,美其名曰「敬畏」,同時還逼迫有進取心得人們和他們一起安於現狀和傳統。

尼采認為基督教的道德是典型的奴隸道德,所以大喊「上帝已死」。提到基督教,不得不說一下在歷史上,哲學與基督教的關係,兩者水火不容,教會強調的是信徒不問緣由的虔誠,而哲學講思辨講懷疑,尤其是類似蘇格拉底這種問題之父,這些都是教會所不允許的,所以歷史上很多哲學家都遭到了教徒們瘋狂的迫害。

尼采推崇強者,認為積極進取,獨立特行,勇於創新才是貴族道德的典範,同時鄙視軟弱,拒絕平庸。這些也稱為精英主義,其具體表現行為是能夠完成按照自己意志的行動,發揮創造力擺脫奴隸道德,不被弱者所束縛。

以上的理論恰好被希特勒作為自己血統論的依據(希特勒實施種族清洗的理論是,雅利安人聰明智慧勤勞,將有可能進化為超人類,而猶太人血統低劣,放由雅利安人與猶太人混居,勢必會影響到其民族的純粹性、優良性),所以希特勒曾經兩次中斷競選去看望尼採的妹妹,其妹妹去世時,希特勒還率領的大批納粹軍官去參加其葬禮。

在哲學家裡,尼采是上帝的反對者,當然也就上帝虔誠的信徒,至少表面上是這樣。比如斯賓諾莎,其學說是理性主義,言世間萬物皆為上帝,那麼我也是上帝的一部分,上帝與我同在,這樣時刻都會感覺充滿力量。遺憾的是信仰上帝的他沒能夠逃離死亡的命運,45歲英年早逝,留下的作品有《倫理學》《神學政治論》。

其主要哲學觀點是:說話盡量讓人明白,只要別人對我們的要求不會影響我們實現自己的目標(比如求知),那就盡量滿足;只享受為保持健康所必須的生活樂趣;只求取為生活和健康所必須的金錢。

斯賓諾莎的觀點很像時下流行的「舍斷離主義」,也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順帶聊一下朋友間的相處之道,兩個互無利益牽扯的朋友,要長久的相處下去,就需要讓朋友感到輕鬆愉快,不給朋友出難題,這應該是基本原則。倘若你的需求給對方造成了不便或者負擔,這就有可能破壞一段友誼。

毛主席寫過兩篇著名的文章,一篇是《矛盾論》,一篇《實踐論》。提到矛盾,不得不想到發揚辯證法的黑格爾,因為其言矛盾是世界的本質。黑格爾曾任職柏林大學校長,其宣稱理性是世界的本質,世界的本質就是理性,宇宙的本質是一種精神,而且是一種理性精神,這也被稱為「絕對精神」。其同時宣稱人類追求個人幸福的最高境界不是縱慾,而是內心的平靜,這點深表認同。

講黑格爾主要是為了引出對慫過他的叔本華,因為當年叔本華沒什麼名氣,所以黑格爾根本不理他。25歲時叔本華寫下自己的第一本書《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從這個名字就知道,這是一本晦澀難懂的書,所以基本沒人買,30歲時候寫下《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依然無人問津,一生中幾乎沒有朋友,直到65歲出了名。

叔本華認為人皆擁有「生命意志」,這是一股永不停歇的力量,這股力量驅使萬物去運動,去發展。同時生命意志也驅使著人類的慾望(生殖的慾望、享樂的慾望、征服的慾望)。因此慾望也是痛苦之源(快樂短暫,痛苦永恆)。

在叔本華看來,愛情是生命意志為了引誘人們生殖下一代所行的騙術,為了愛情結婚很傻,既然是騙術,那麼愛情不會持久,早晚會幻滅,追求永恆的愛情是徒勞的,因此,非要結婚的話,還不如出於功利主義目的的結婚得好。當然他也談到了如何脫離生命意志的控制:增強自己克制慾望的意志力,首先是性慾,即苦修禁慾;欣賞藝術(這裡主要指音樂)。

大部分人活著就是為了滿足各式慾望,慾望也是人們生活的主題,我們為了獲得儘可能多的安全感,為了更好的物質享樂,或者和別人攀比,才會去忍受無窮無盡的艱辛勞動和各種挫折中的垂頭喪氣。但慾望永遠得不到滿足,滿足了就會有新的慾望,不滿足就會產生飢餓感。所以嫉妒和憎恨是一般人難以擺脫痛苦的源頭。

事實上叔本華是一個自私且吝嗇的人,一次女鄰居一連幾天在其門口聊天,遂與其鄰居爭論,最後爭吵之下把對方扔下樓,官司打了五年,最後判定每月付給對方一筆錢,儘管這點小錢對叔本華來說不算什麼,老婦死後,叔本華在自己的筆記里寫到:"obitanus ,abitonus",「老婦死,重負釋」。這段被羅素寫在《西方哲學史》里。

叔本華有著悲觀主義世界觀,他愛過很多女性,寫過很多情詩,但都以失敗告終,所以愛情觀、婚姻觀很極端。

最後一個要講到的哲學家是維特根斯坦,在哲學家裡,他的財富數一數二,其父親是奧地利鋼鐵寡頭,壟斷一國鋼鐵行業,第二次世界大戰通貨膨脹,其父親有遠見的全部將錢投資了美國的債券,因此大賺特賺。

維特根斯坦幾乎是全能型人才,下面是他會的:

會演奏多種樂器;

熱愛飛行與機械,曾發明了飛行部件的專利,其專利有助於噴氣式飛機的發明;

參軍打過仗,一心沖前線,很快升為軍官,還被俘虜過;

自己設計過一套房,細節到門把手窗戶拉手均是親自設計;

做過雕塑師;

到偏遠山區支教,最後編了一本小學字典;

當過藥劑師,生產的藥品質量高,藥效快。

等等...

在他繼承父親留下的巨額財產之後,全部贈送給了兄弟姐妹,然後毅然決然開始自己的哲學生涯,其推崇實用主義,即假如相信上帝帶來好的結果,那麼便相信上帝是存在的。同時推崇實證主義,即科學是對客觀世界的反映,如再多的偶然觀測也不能得出必然的結論(人們一直相信天鵝是白色的,直到1697年人們發現了黑天鵝)。


推薦閱讀:

無論你炒不炒股,都應該看看這篇文章
孩子惹您發火時,請看這篇文章!--半畝方塘
開學季,這篇文章值得所有父母反覆看3遍!
【茶餘飯後】看完這篇圖文,你的生活態度也許會變!
糖友分享|糖友加餐吃什麼?這篇文章告訴您!

TAG:哲學 | 時間 | 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