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潤的傳奇人生和精神魅力
林亞南:陳景潤的傳奇人生和精神魅力
廈門大學數學科學學院院長 林亞南 我們知道,陳景潤是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景潤的名字與哥德巴赫猜想聯繫在一起的。正像他的墓碑的造型所蘊涵的,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領域中取得的「1+2」的傑出貢獻,享譽中外。陳景潤是中國老百姓中知名度最高的科學家。天上有一顆行星,名字叫「陳景潤星」,寓意著陳景潤的精神與天地同在,與日月同輝;國家郵政總局在1999年發行特種郵票T16_科技成果,其中有一枚是「陳景潤的數學手稿」,說明「1+2」在我國科技成果中的重要性;2004年上演電視連續劇,題目叫「陳景潤」,將陳景潤痴迷數學,奮力拚搏的精神再次傳誦;日本出版的《一百個有挑戰性的數學問題》一書刊登了兩個華人的照片祖沖之,陳景潤,說明了陳景潤在國際數學家心目中的地位。我們知道,陳景潤在廈門大學學習過,工作過,他是廈門大學的傑出校友。廈門大學的四種精神:散盡家產辦廈大的陳嘉庚校主代表的愛國精神,22歲為追求民主而獻身的廈大學生羅揚才代表的革命精神,抗戰時期為廈大嘔心瀝血的薩本棟校長代表的自強精神,翻譯資本論的廈大老校長王亞南以及耗盡一生研究「1+1」的廈大校友陳景潤代表的科學精神。我們知道,2009年建國六十年大慶,廈門大學推薦的陳嘉庚入選「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陳景潤入選「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 。有兩位數學家入選「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他們是華羅庚和陳景潤。 今天,讓我們走近陳景潤,了解陳景潤的傳奇人生,感受陳景潤的精神魅力。 之所以稱陳景潤的傳奇人生,是因為:他的人生經歷是傳奇的;他的性格是傳奇的;是因為:他的研究成果是科學奇蹟,他的深刻影響是奇特的。之所以稱精神魅力,是因為:他歷經坎坷,卻矢志不移;他柔弱內向,卻毅力超常。 痴迷學業 1933年5月:出生在福州,老家在福州市閩侯縣臚雷村; 1940-1944:在福州三一小學讀書;1944年,三明鎮中心小學(現三明實驗小學)讀書;1945年2月,升入三元縣立初級中學(現三明一中),後轉入福州三一中學;1948年2月,進入英華書院(現福建師大附中)學習;1950年9月(時年17歲),以同等學歷考入廈門大學學習。 陳景潤的父親在郵局工作,母親是家庭婦女;兄弟姐妹12人,只活了6人,陳景潤排名第三,上有一個哥哥一個姐姐,下有一個弟弟兩個妹妹。陳景潤曾回憶:「從我生下來那天起,似乎已經被宣布是不受歡迎的人,一個多餘的人」,「有些學生看我瘦小,經常欺負我」。 1944年冬日本攻佔福州,陳景潤一家避難到三明。45年2月小學畢業進入三明一中,46年初二轉回福州。在三明,陳景潤和他母親患了肺結核病。在當時是很嚴重的疾病。1947年他母親去世,陳景潤才14歲。母親肺結核去世的陰影一直籠罩他的一生。在中學階段,陳景潤個子瘦弱,沉默寡言,一心撲在學習上。成績並不突出,但是學習特別主動,尤其偏科數學。附中的圖書館借書卡記錄著陳景潤借閱的圖書:大學叢書《微積分學》,哈佛大學講義《高等代數引論》,《實用力學》等。借書卡片表明,《微積分學》借過兩次,可見他是下工夫鑽研的。由於他特別喜歡讀書,英華中學的夥伴們給他起了個外號「Booker」,就是書蟲,書迷,書呆的意思。在英華中學,陳景潤第一次聽沈元老師講哥德巴赫猜想。沈元是誰啊?沈元是我國著名的空氣動力學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名譽校長。194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45年獲英國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博士學位。那麼大名鼎鼎的沈元先生怎麼會給中學生講哥德巴赫猜想呢?原來沈元與陳景潤同是福州人,同為英華中學的校友。那一年沈元先生的父親去世了,他回福州奔喪。回福州後恰好解放戰爭打響,他回不去了。很多單位就請他去工作,他挑中了母校英華中學,所以就跟陳景潤他們講了哥德巴赫猜想。有意思的是,沈元教授跟陳景潤教授同時在1980年評上中科中國科學院院士。 1950年新中國剛剛成立,需要培養大批大學生。陳景潤當時中學還沒畢業,他以同等學歷參加了高考,而進入廈門大學。1950年的高考不象現在進行全國統一考試。一個人可以報考幾個學校,可能同時被好幾個學校錄取,然後你自己挑中要去哪個學校。當年廈門大學數理系正取20人,陳景潤排名第十。他同時考了當時的福建學院。福建學院是一所私立學校,幾年以後併入廈門大學,它是一個文科學校,有政法,工商,經濟,企管等學科。陳景潤同時收到了兩份入學通知書,到底要去哪個學校。他家裡人認為,留在福州讀書至少可以在經濟上節省一些,而當時台海領域還是硝煙瀰漫,廈門大學處在海防前線。但是,陳景潤認為在福州沒辦法讀數學,他特別喜歡數學,廈門大學有數學專業。所以他自己下決心說服家裡人,就讀廈門大學。1950年9月的一天,陳景潤從家裡出發,乘車去廈門,路上走了一周時間。為什麼要用一周時間?當時剛剛解放,咱們缺乏制空優勢。警報響了,大家躲進防空洞。整個汽車用樹枝偽裝起來,白天不敢走,晚上又不敢開燈。所以呢,是搖搖晃晃,走了一周時間才到了廈門。那一年廈門大學招收了784位本科生,同時還招了10位研究生。但是念數學的只有4人。1952年院系調整,成立數學系,數學招了72人,其中就包括了同是福州人,又同在中國科學院數學所工作的林群院士。第一年住博學樓(人類博物館)123房間。二年級(51.9-52.7) 西遷龍岩。三年級回廈門,肺結核,住勤業齋。 陳景潤在廈門大學受到嚴格的數學訓練。當時的系主任方德植教授先後給他們講高等微積分,講高等幾何。他看到陳景潤的作業非常簡潔,只有答案,沒有過程。就找陳景潤談話。陳景潤說我做啦,草稿都在書包裡面。方先生就告訴他,做作業應該一步一步寫清楚,從小就要培養這樣一個習慣。否則以後做科研有了成果,你怎麼寫出來告訴人家。還有一次考微積分,陳景潤字跡非常潦草。方先生都看不懂,又把陳景潤叫過來。陳景潤說:我懂,我重做一遍給你看。當場就做下來了。方先生就批評他為什麼寫得這麼亂。方先生說,看起來你是真懂了,基本也都全對啦,但是我不給一百分,要扣兩分,以示警告,你下次字要寫好。在廈門大學讀書期間,陳景潤的生活非常節儉。他常常一天只吃兩餐飯,買了饅頭鹹菜,配白開水就完事了。他穿的衣服也非常簡單,一件深藍色的衣服,一件黑色的衣服,髒了也看不見。他捨不得買肥皂,將衣服防進水裡泡一泡,搓一搓,拿出來曬一曬又可以穿了。陳景潤說,飯可以不吃,書不可以不念。大學三年當中,他從來沒有看過電影,連鼓浪嶼也沒去過,下雨受淋,沒有感覺。他唯一的愛好就是學習,對數學的熱愛就已經達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所以同學們又給他起了一個外號,叫做「愛因斯坦」。學習微積分時,陳景潤除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以後,自己再做吉米多維奇編寫的習題集,經常一天做100題。傍晚的時候就去找當時的助教鍾同德老師要求批改。宿舍晚上10點息燈,為了不影響別人休息,他買了手電筒,躲在被窩裡面自己看書。買電池是陳景潤在大學期間最奢侈的一個消費。陳景潤說:讀書就跟玩鐘錶一樣,白天拆散,晚上裝回去,如果裝好了,就說明真正掌握了。 由於新中國建設需要,50級的同學提前畢業。陳景潤分配到北京四中。陳景潤對數學無比熱愛,對數學研究非常痴迷,但是,給中學生上數學課,對他來說是一件非常為難的事。他不善於表達,不善於言辭。課上得不好,就讓他批改作業。陳景潤身體不好,在北京呆了1年,生病了6次,住院了3次。四中校長就找到了陳景潤,說你身體有問題,應該回老家好好的休息一下,療養一下,工作以後再說。於是,陳景潤懷著非常鬱悶的心情,從北京回到了福州。陳景潤下崗了,陳景潤失業了。他的再就業工程就是在利用在北京四中教書的時候賺的一些錢,買了一些連環畫,在福州擺了一個地攤,出租連環畫。這個事情被廈門大學的王亞南校長知道了。王亞南校長是《資本論》的翻譯者之一,是我國著名的經濟學家,在廈門大學當了19年的校長,對廈門大學的發展做了卓越的貢獻。王亞南校長知道這件事情花後,就找了數學系的方德植主任,把陳景潤請回廈門大學,安排在數學系的資料室工作。這樣既解決了他的溫飽問題,也讓他有比較充裕的時間來學習數學。初露鋒芒 1955年陳景潤回到廈門大學數學系工作,1956年開始研究數論並發表論文,1957年調中科院數學所工作。 當時的全國形勢:1956年,毛澤東主席發出「向科學進軍」的號召;周恩來總理主持制定了國家科學發展遠期規劃。全國綜合性大學會議召開之後,強調綜合大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理論科學與基礎科學方面從事理論研究的專門人才。數學系也面臨發展的大好形勢。1952年-1956年,數學系進行了100多次專題報告,發表論文四十多篇。《廈門大學學報》第一期刊登14篇論文,有12篇是數學。1956年全國論文宣讀大會,廈門大學數學系共提交10篇論文,在會上宣讀4篇論文。教育部高教司多次表揚了廈門大學數學系培養師資的經驗。《光明日報》記者採訪,發表報道高度評價了廈門大學數學系的辦學經驗。1957年,國際數學家大會來函邀請廈門大學數學系參加大會。數學系制定了自己的研究工作規劃,確定了12年的研究方向。 在這樣情況下,方德植主任安排陳景潤在資料室工作;安排擔任張鳴鏞老師「複變函數論」的助教;安排陳景潤參加科研活動。時任函數教研室主任李文清建議學習華羅庚的《堆壘素數論》。 陳景潤為了掌握華羅庚先生的《堆壘素數論》,他把書拆成一張張,走到那裡就讀到哪裡,二三十遍,每條定理都讀得很透。以至於後來寫論文不用看書,都知道什麼內容出自哪一頁。陳景潤的1956年科學研究計劃表。醉心於科學研究,陳景潤已沒有什麼作息時間表。不管上班下班,白天黑夜,吃飯走路,他幾乎不停地反覆構想思索,嘗試各種推演、運算,在一張張稿紙上書寫塗改。 他完成了第一篇學術論文,對華羅庚先生《堆壘素數論》書中關於「他利問題」的研究成果作了一些改進。華羅庚推薦參加1956年全國數學論文宣讀大會。報告的後半段由李文清老師代為講解。華先生親自上台作了補充發言,闡述該論文的理論意義。1956年8月14日《人民日報》在報道全國數學論文宣讀大會時專門表揚了陳景潤的勤奮與成績:「從大學畢業才三年的陳景潤,在兩年多的時間裡,閱讀了華羅庚的大部分著作,他提出的一篇關於「他利」問題的論文,對華羅庚的研究成果有了一些推進。」*陳景潤沒鬆一口氣,在廈門大學數學系工作兩年,發表了三篇論文。 陳景潤的論文才華初露,受到華羅庚先生的賞識。華先生給廈門大學聯繫,決定調陳景潤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工作。1957年,陳景潤第3次去北京,到華羅庚先生身邊工作。30年代之初,華羅庚初中畢業失學在家。他堅持自學數學,寫出一篇代數方程解法的文章並寄給在清華大學執教的老一輩大數學家、大教育家熊慶來。熊慶來看出了這篇文章中的英姿勃發和奇光異采。他立刻把華羅庚請進了清華園來,安排數學系當文書。可以一面自學,一面大量地聽課。爾後,派遣華羅庚出國,留學英國劍橋。學成回國,已擔任在昆明的雲南大學校長的熊慶來又介紹他當聯大教授。華羅庚後來再次出國,在美國普林斯頓和依利諾的大學教書。新中國成立以後,華羅庚馬上回國來了,他主持了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的工作。有道是:熊慶來慧眼認羅庚,華羅庚睿目識景潤。石破天驚 1957年,進入中科院數學研究所;1960 -1962,轉入大連化學物理所工作; 1962年,升任助理研究員;1966年,證明「1+2」;1973年,論文「1+2」發表。 陳景潤到北京後,覺得應該要鞏固英語,俄語,然後再學德語和法語。他就按照當時在廈門大學那種學習方法,做了很多小紙條,把英語單詞,德語單詞寫在小紙條,放在口袋中,走到哪裡背到哪裡。有一天陳景潤去理髮,排隊等待,他就拿起法語單詞一邊看一邊念,一張接著一張,越念越大聲,若無旁人。他卡殼了,單詞忘了。決定回去查字典。當他掌握了這單詞回到理髮店的時候,理髮店已經關門了。陳景潤想提高英語口語和聽力,這時候他得知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開始了對外廣播,非常興奮。但是聽廣播必須要有收音機。當時收音機並不普及,還相當貴。陳景潤就開始借了一些收音機的書,把收音機的原理搞懂了,到舊貨市場花了15塊錢買了一個壞的收音機,回來鼓搗鼓搗一下,居然修好了。當時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對外廣播1天只播1次1個小時,是凌晨3點。從那時開始,陳景潤就調整自己生物鐘,保證每天半夜3點準時學英語。陳景潤到中科院,住在集體宿舍,三四個人住一間。陳景潤他覺得晚上要讀書,半夜要聽收音機,會影響大家休息。他就看到了樓里有一間沒有啟用的3個平米廁所,他就搬進去住。洗手間沒有啟用,所以沒有暖氣。陳景潤就用報紙在窗戶上貼好幾層來擋禦寒冷,自己就在裡邊工作。陳景潤的刻苦並不是常人能夠可以做到的,也不是一般人可以忍受的。當時陳景潤買了兩個金戒子。因為他有下崗的經歷,他有失業的經歷,擔心又會下崗,如果沒有基本的生活保證,就不能能搞數學。所以他就買了兩粒金戒子,放在自己貼身之處。1957年到1960年期間,陳景潤在數論研究取得了進展,發表了一批論文。1960年中國科學院發的簡報上刊登了一篇文章,題目就做《數學怪人陳景潤》,說陳景潤是安、鑽、迷的典型,安,就是安心工作,鑽,就是鑽研業務,迷,就是迷戀專業。 我們回憶一下當時的全國形勢。1957年全國開展了反右派的鬥爭,一些學部委員打成右派,停止研究工作;1958年全國大鍊鋼鐵,華羅賡、陳景潤等等數學所的人全部到石景山去搬礦石; 1959年全國開展拔白旗運動,對科學界教育界衝擊很大。華羅庚先生到了中國科技大學,陳景潤則被發配到大連化學物理所去洗試管,說是要通過這種沖洗試管的工作來沖洗掉他頭腦裡面的資產階級的名利思想。到了1962年廣州會議上,周總理宣布不要再提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名稱。陳毅老總在會上說,咱們的知識分子是人民的知識分子,是社會主義的知識分子,是無產階級知識分子,是革命的知識分子。所以華羅庚先生從科大又回到了數學研究所,陳景潤也調回到數學研究所。可以看出,我們每個人的前途和命運,每個科學家的前途和命運,跟我們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息息相關,緊密相連。回到中科院以後,陳景潤就晉陞助理研究員。中科院的一份簡報是這樣寫的:「去年研究技術幹部考核提職,對這樣一位科學青年,意見不一。他的導師華羅庚認為他有才,應該提。黨內同志,有的贊成,有的反對。贊成的認為,陳景潤雖然政治落後,個人名利思想嚴重,但還是我們團結的對象,而此人有肯鑽業務,有一定的能力,應該提拔。至於個人名利思想應該抓緊教育。反對的認為,陳景潤雖然有一定的數學技巧,但不過是在古董堆里撿些枝節問題寫文章,改進前人的結果而已,沒有實際意義。此人政治上是靠不住的,不只是落後,買金戒指還可能有「變天思想「,擅自向國外寫信是」賣國求榮「。認為陳不是我們要培養的人,不能提拔。最近,所內經過爭論,已決定給予提職。」 那個時候,提職也好,不提職也好,陳景潤已經把這些事情都置之度外,因為陳景潤已經迷戀哥德巴赫猜想,他把全部心思都花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面。1742年6月7日,數學家哥德巴赫寫信給當時在柏林科學院工作的瑞士數學家歐拉,指出:「每個大偶數都能表示為兩個素數之和(1+1)」。這裡的1+1有特定涵義,就是說任何大偶數都可以寫成一個素數加上一個素數。比如說,6=3+3,8=3+5,10=3+7,12=5+7,14=7+7,16=3+13,等等,這就是1+1。到20世紀60年代,人們驗證了對3.3乘以10的7次方以內的數,猜想都成立。陳景潤的1+2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一個大偶數可以寫成一個素數加上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回憶一下當時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前沿。1962年,中國的潘承洞證明了1+5,同年蘇聯的巴爾巴加烏也解決了1+5。1963年,中國的王元和潘承洞分別獨立證明了1+4,同年,蘇聯人也證明了1+4。到了1965年,兩個蘇聯人,一個義大利人分別證明了1+3。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領域裡面,雖然沒有象戰爭一樣硝煙瀰漫,但是競爭那也是非常激烈的。陳景潤1962年開始回到中國科學院數學所,住在88號樓的病號房裡。病號房晚上10點關燈。大家總是看到他晚上10點以後,一手提著熱水壺,一手拿著凳子,拿了幾本書,到隔壁哪個洗漱間去看書,經常是通宵達旦,若無旁人。後面他知道了88號樓頂有一個小房子,沒人住,他就給領導再次申請說,我要住到那個房間去。6個平米,刀把形的,長方形缺了一塊。為什麼刀把形啊,煙囪從那裡經過,所以形成一個刀把形。那時候陳景潤不但患有結核病,並且還患有腹膜炎。他經常是拚命的工作,拚命的攻關,身體頂不住了,送進住院;從醫院回來,他又開始拚命的工作,又不行了,又送到醫院去了。中關村醫院曾經提醒數學所的領導,千萬不要出現陳景潤一個人死在房間里都沒人知道的悲劇。陳景潤說,做學問就跟爬山一樣。有的人爬到山頂就完事了,我總是走完一條路後,還想走另外一條路。只有把每一條路走遍了,我才知道每條路能夠爬多高,哪一條路是最好的路。 1966年,陳景潤在《科學通報》上宣布他證明了1+2,那麼當時的證明啊寫了180頁,《科學通報》只登了結論和幾個引語,沒有給出詳細的證明。這樣科學家們不能承認。有些國際數學家聽說這個事,根本就不相信。有些甚至公開聲稱這是根本不可能的。因為當時國際數學界有很多一流的數學家都在向1+2進軍,一個無名小卒怎麼能夠在這裡做出歷史性的成績呢? 故事6:1973年,陳景潤在《中國科學》發表了他的證明全文。馬上引起轟動。人們公認陳景潤的論文是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要里程碑,是重要的數論方法--篩法理論的「光輝頂點」,是「傑出的成就」,「輝煌的定理」,「重大的貢獻」。世界級的數學大師、美國學者阿 ·威爾(A Weil)稱讚:「陳景潤的工作,好像是在喜馬拉雅山山巔上行走。」 英國數學家哈勃斯丹和李希特合著的一本數論專著已在印刷廠排版,當知道陳景潤的結果後,立即增補了第十一章「陳氏定理」。並說明:「我們本章的目的是為了證明陳景潤下面的驚人定理,我們是在前十章已經付印時才注意到這一結果的;從篩法的任何方面來說,它都是光輝的頂點。」「陳氏定理」被載入美、英、法、蘇、日等國的許多論文專著。哥德巴赫猜想提出來至今260年了,近一百年來吸引許許多多國際的數學家們,在攻克它,然而陳景潤的1+2的成績到今天還是保持國際領先水平。「基礎研究是科學之本,技術之源,它的發展水平是一個民族的智慧與能力,是一個國家科技進步的基本標誌之一」。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陳景潤在世界前沿為中華民族爭得極大的榮譽。 陳景潤的成果的偉大之處,非常之處,還在於成果是產生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中。1965年,陳景潤首次得到(1+2)的結論,寫出了約200頁的長篇論文。國外學者證明(1+3)用了大型高效的計算機,而陳景潤靠自己運算。十年動亂,民族災難。人們在「革命」的狂熱中,失去理智,喪失人性。1966年中國科學院中科院造反派開始批判華羅庚。1967年11月,「揭露控訴走資派勾結華羅庚統治數學所」大會,質問為什麼將「白旗」「修正主義苗子」陳景潤調回數學所。陳景潤本來膽就小,本來就沉默寡言,他怕,躲在房間裡面兩天不敢出來;到了1968年4月份,陳景潤也沒有逃脫被批判的厄運。陳景潤被揪出來了,他的草稿被燒掉了,金戒子被人家沒收了。陳景潤感到非常的痛苦,萬念俱灰之下,陳景潤從88號樓的三樓跳下去。所幸的是跳下去的話碰到了幾根電線,又碰到了樹枝,所以陳景潤倖存下來了。但是造反派還沒有放過他,諷刺挖苦說,不愧是數學家,連跳樓都選好了角度。造反派給陳景潤做了一個三十公分寬二十公分高的一個牌子,掛在脖子上,上面寫著「白專典型,寄生蟲陳景潤」,在陳景潤的名字上還用紅色的墨水畫了一個大叉。去勞動改造必須帶著它,去食堂吃飯買飯也要帶上。陳景潤受到非人的遭遇。從此,陳景潤離群索居,封閉自我,麻木不仁。他的工資被扣了,小屋的電線被拆了,連桌子也被抬走了。原本就瘦弱的身體更加搖搖晃晃,極度神經衰弱,常常驚恐不安。但是,陳景潤有數學支撐,有信念支撐,有1+2手稿要修改。七年過去了,他在一間六平方米的煙熏火燎的小屋中修改論文,樓下是鍋爐房。沒有電燈,一盞昏暗的油燈伴著他;沒有桌子,翻開褥子就是工作台。證明過程的演算,他全是趴在床板上一筆一筆算出來,總共算了兩個麻袋的草稿。 從近200頁的論文稿子到1973年正式發表時的17頁,這個過程是思想創新的過程,方法創新的過程,是充滿艱辛的過程。陳景潤說:「我考慮了又考慮,計算了又計算,核對了又核對,改了又改,改個沒完。我不記得我究竟改了多少遍。科學的態度應該是最嚴格的,必須是最嚴格的。」陳景潤在證明(1+2)中創造性地使用了一種新的「加權篩法」。著名的王元教授稱「這一步關鍵性的證明全世界研究數論的人都沒有想到。他的這一步是美妙的一步,天才的一步,也是艱難至極的一步。」在這之前,數論專家普遍認為要用已有的方法(包括「篩法」)證明(1+2)幾乎是不可能的。而陳景潤居然對「篩法」敲骨吸髓,加以改進,使其效力發揮得淋漓盡致,幾乎達到極限的程度,「於無聲處聽驚雷」。執著追求 1975年,當選為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後任第五,六屆人大代表;1977年,破格晉陞研究員;1978年,受國際數學家大會45分鐘報告邀請,1982年再次受邀;1979年,訪問美國,法國;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980年,與由昆結婚;1981年4月,參加廈門大學60周年校慶;1982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以後獲首屆華羅庚數學獎,何梁何利基金獎;1984年,確診患帕金森氏綜合症;1996年3月19日,因病去逝。 1973年4月6日,中國科學院《科研工作簡報》發表了題為《數學基礎理論研究的一項成果》,概括介紹了陳景潤的工作。新華社的記者知道後就來採訪,寫了一篇內參,敘述了陳景潤的工作的重要性,它的國外的影響,也描述了陳景潤的工作環境跟生活環境,說陳景潤現在「生活條件差,病情嚴重,生命垂危」。毛澤東主席看到了這個報告,在上面畫了一個圈,批示要求趕緊救人。當晚11點多,北京市委的領導和中科院領導一起來到六平米的住處,不由分說,七手八腳就給他抬上車,直接開到了北京大學附屬醫院。經過醫生徹夜的檢查,大家認為陳景潤的身體並沒有達到生命垂危的程度,但是他身體上應該說是疾病很嚴重,也很多,有必要進行治療進行住院檢查。1974年,周恩來親自推薦陳景潤為全國人大代表,體現了中央對知識分子的關懷。1975年,鄧小平針對有人說陳景潤是「白專」典型,憤怒地說,什麼「白專」典型,像陳景潤這樣的科學家中國有一千個就了不得。我們對他應該愛護、讚揚。以後鄧小平又出面解決了陳景潤的住房問題,陳景潤的夫妻分居兩地問題,給陳景潤配備秘書的問題。 1978年2月,著名作家徐遲發表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陳景潤奮力拚搏,為國爭光的事迹震撼全國人民的心靈。陳景潤,一時成為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1978年2月,十年動亂剛剛結束,極左流毒沒有肅清;十年了,全國人民深深地處於迷茫,壓抑,困惑,憤怒,為國家前途命運擔憂。一石激起千層浪。陳景潤,讓全國人民看到了科學的春天,看到民族的希望!所以,他的事迹,得到全國人民強烈的反響和認可! 1977年冬天開始恢復高考。陳景潤為科學獻身的傳奇經歷震撼青少年的心靈,人們找到了學習的榜樣!汲取了前進的力量!於是,陳景潤所在的數學所收到一萬多封青少年的信件,表示對陳景潤的尊敬,表示以陳景潤為榜樣,也不乏對陳景潤表示愛慕;於是,盛行「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於是,廈門大學因為陳景潤而名聲大振,於是,廈門大學數學系計劃招收70人,報名1000多人。於是,廈門大學數學專業報名是相當的熱,錄取分數是相當的高。陳景潤影響了整整一代人!路透社報道說,有一名在數論問題上取得進展的中國數學家,在這裡已被提高到民族英雄的地位。報紙上對陳景潤的報道,將使西方電影明星和政治家感到妒忌。 從證明1+2以後一直到他生命的終結,陳景潤一刻也沒有停止向1+1的這個頂峰攀登。從70年代末開始,陳景潤的研究條件有很大的改善,他已是全國著名的人士,但是他在參加很多重要會議的時候仍然停不下手中的研究。為了不影響別人的休息,他常常到深夜到有燈光的地方,或者到衛生間裡面去看書去研究數學。陳景潤常說的一句話是:「時間是個常數,花掉一天等於浪費24小時。」1981年廈門大學60年校慶,林群院士和陳景潤同住一室。林群經常失眠,陳景潤說:「失眠說明不需要睡覺,應該起來工作」。一天,陳景潤11點上床休息。林群決得奇怪。沒想到,半夜2點,林群被搖醒,陳景潤認真地問「我現在看書,不影響你嗎?」1983年林群院士曾經問陳景潤說你搞1+1有沒希望,陳景潤說要拚命,現在步子還太小,還要再走一百步才能達到。1984年4月,陳景潤在路上被一個小夥子騎自行車撞倒,腦部受到傷害。1985年擠公共汽車上班,下車時被擠摔倒在地。經過醫院確診,他患帕金森氏綜合症。從這個時候開始,陳景潤的最後的十年幾乎是在醫院裡面度過的。陳景潤剛到醫院,仍然是把所有的書所有的文稿搬到醫院去。醫生不高興,護士也不高興,因為治好陳景潤的病已經是政治任務,不好好配合怎麼辦呢?只好讓由昆出面。由昆一惱火就把所有的書打包一下準備提走。由昆告訴我,那一次陳先生確實是惱火了。陳景潤說:不讓我搞數學,活著有什麼用。醫生給他扎針,他不讓往右手扎,因為他要用右手寫字。當他不能清晰地發音,不能握筆時,仍用手勢和含混的語言和他的學生探討問題。由昆告訴我,陳先生只有最後兩個月沒有工作。在他病重期間,同樣是著名數論學家王元院士去醫院,看到陳景潤痛苦地眼睛都無法睜開,手中還握著數學書,不禁勸道:「您就放棄它嘛。你已經取得的成果,至少在本世紀無人能超過。」陳景潤搖搖頭,緩緩而堅決地說「我不能停止工作!」大家知道這個情況,不勝感慨:這是科學的輝煌,也是科學的悲壯! 1996年3月19日,63歲的陳景潤帶著對「1+1」的遺憾走了。由昆說:「如果做出來1+1再走的話,我想他會輕輕鬆鬆地走。所以他當時走的時候應該說看得出來那種特別不情願的那種,眼睛一直是半睜著這種,最後還是我給他抹下去的。」陳景潤為科學事業做出的最後一次奉獻是:捐贈遺體供醫院解剖。時至今日,陳景潤的1+2的成績仍然是國際處於最領先的水平。了解了陳景潤的傳奇人生,我們可以看到: 陳景潤是不幸的:肺結核陰影的籠罩;下崗失業的辛酸;十年浩劫遭到的迫害;晚年長期纏身的疾病。飽經憂患,歷盡坎坷。他吃過的苦,受過的委屈,流過的淚甚至鮮紅的血,給他的生命染上了濃重的悲壯色彩。陳景潤又是幸運的:他受到幾代領導人的溫暖、關心、愛護;度過人生兩個溫暖時期:一是在廈門大學學習和工作期間;一是78年到84年的美好時光;他遇到兩個恩人:王亞南和華羅庚;他在45歲時候終於享受了遲來的家庭溫暖。因為幸運,陳景潤的人生又譜寫著美麗壯闊的樂章。 陳景潤是柔弱的,小時侯受同學欺負;身體受肺結核侵襲;人生的坎坷使他神經脆弱。但是陳景潤又是堅強的:數學家的研究本來就是在挑戰人類智力的極限,而陳景潤是在挑戰解析數論領域250年智力極限的總和。痴迷,執著,不計代價;不計名利;忘我投入;將生命和數學糅合一塊。他的成績是用生命換來的。只有他能這樣做!肯這樣做! 陳景潤是內向的:對數學的如痴如醉,使他很少與人交往;人生的艱辛,使得他孤獨沉默。言行難免有不被人理解和不和適宜之處。陳景潤又是深情的。他深情地熱愛自己的祖國。當他第一次出國訪問的時候,台灣方面前往策反。當陳景潤按時回國的時候,新華社還專門發了一個通訊:陳景潤回來了。陳景潤在國外照樣是省吃儉用,當他一飛下飛機就把節省下來的7500美金交給國家。他說,「我們的國家還不富裕,我不能只想著自己享樂」。他神情地熱愛自己的母校和老師。參加廈大60周年校慶時,專程到鼓浪嶼去看望了方德植老先生,還去看望了王亞南校長的夫人。王亞南校長十年動亂當中含冤去世。他向師母要了一張王亞南的照片,留作紀念。在他的恩師華羅庚先生去世的時候,陳景潤都已經走不動了,他硬是堅持要人家背他到現場去。人家勸說,你坐在輪椅上就行了。但是他一定要站著。他堅持站了40分鐘,也哭了40分鐘。他深情地熱愛家人。他小孩叫陳由偉。當年陳由偉還沒出生的時候,陳景潤就說,如果是男孩就讓他學數學,如果是女孩就讓她學醫學。實際上由偉在小學的時候喜歡吹小號。陳景潤說順其自然。到了高中由偉念的是文科,後來他考上了中國外經貿大學。再後來到了加拿大留學。傳奇的是,他在加拿大學高數,突然發現數學是如此的美妙,所以他決定改學。大家說,由偉念數學,圓了陳景潤的一個夢。 陳景潤是清貧的:學生時代家庭貧苦;失業的經歷,柔弱的身體使他生活出奇節儉;公共汽車摔下來,是由於經濟條件,生活待遇受限制造成的。陳景潤又是富有的:他以傳奇的人生和不朽的業績,豐富和改寫了數學歷史;以令全世界數學家折服的輝煌,論證「中國人民有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不幸-幸運,柔弱-堅強,內向-深情,清貧-富有,如此強烈的反差,令人百感交集,令人蕩氣迴腸。他的傳奇生涯,體現了科學家的艱辛與悲壯;他的傳奇性格,體現了科學家的執著與毅力;他的科學奇跡,體現了科學家的貢獻與價值;他的奇特影響,體現了科學家的精神魅力。各位老師,各位同學!一個大學有沒有魅力,有沒有感染力,在於它有沒有自己美好的故事,有沒有一代代師生在編織,在演繹,在傳誦自己具有特色,富有感染力的故事。陳景潤的傳奇人生及表現出來的精神魅力,是廈門大學校園,以至於全社會傳誦的故事。陳景潤無愧是廈門大學的科學精神的代表,無愧是「自強不息,止於至善」校訓的驕傲。 謝謝大家! |
推薦閱讀:
※【傳記小說】【完結】煤老闆家的傻兒子
※如何看待鄧有幫?
※太極拳奇人陳垚
※有哪些身邊的奇人奇事?要勵志的?
※王安平王薌齋奇人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