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安·蘭德反權威小說《源泉》

安·蘭德女士是全世界有史以來最暢銷的作家之一,是20世紀美國最為知名、小說和論著賣出冊數最多的作家、思想家和公共知識分子之一。

建築具有與人類類似的完整性。只是一樣地罕見。 

有創造性的人的動機,是對成就的渴望,而不是希望打敗他人。 

願望的前提是實現願望的行動的可能性,行動的先決條件是目標的實現價值。 

成就你的幸福是你生命的唯一的道德目的,而幸福——沒有痛苦或盲目的自我放縱——是你為人誠實正直的證明,因為那是你對實現你的價值的忠誠程度的證明和結果。

成就生命並不等於避免死亡。

問問自己,天堂和高尚的夢想應該是在墳墓里等待我們——還是在我們這裡,現在,在這個地球上。

文明是走向隱私社會的進步。

文明是人類擺脫人類社會的進程。

矛盾不存在。如果你覺得你面臨著矛盾,就審視你的前提。你會發現其中肯定有錯。

每個人以自己的形象建立自己的世界。他有選擇的能力,但沒有逃避選擇的必要性的能力。

我不為擁有客戶而建設。我為建設而擁有客戶。

我發誓,以我的生命和我愛生命的名義,我決不會為他人活著,也不會要求他人為我活著。 

個人權利是使社會服從道德法則的手段。

愛是一個人的價值的表現,是他在性格和人格方面成就的道德素質所能獲得的最大的回報,是他為接受另一個人的貞潔的歡娛所付出的情感的代價。 

錢只是一種工具。它會把你帶到你想去的地方,但不會替你開車。

金錢是衡量一個社會的美德的晴雨表。

動機不是不請自來的。拒絕它的人們不能被它征服。別指望他們。讓他們呆著去吧。

既然你認為金錢是萬惡之源。那你有沒有問過什麼是萬銀之源?

道德的目的要教會你的,不是痛苦和死亡,而是盡情享受自我和生活。

地球上最少的少數派是個人。那些否認個人權利的人不能自稱是少數派的捍衛者。

事實不是為所有人,只是為那些尋求它的人存在的。

最嚴重的罪行是接受一個不勞而獲的罪行。

每種爭議都分兩派:一派是正確的,另一派是錯誤的,但中間派永遠是邪惡的。

要說「我愛你」,首先必須能夠說出「我」。

上層階級是一個民族的過去;中產階級是它的未來。

財富是人的思維能力的產品。

當我死了,我希望上天堂,不管那是不是地獄。 

安·蘭德反權威小說《源泉》出版

作者:穿山乙   出自:揮汗如雨 內心平靜 瀏覽/評論:426/0   日期:2005年10月7日 22:50

在美國,蘭德以宣揚極端的個人主義精神而著稱,她的小說很難看成是文學作品,但其中蘊含的思想力量完全不同於中國傳統價值觀。中國讀者是否能接受蘭德還不好判斷。

真正的選擇不應該在自我犧牲和支配他人之間進行,而在於選擇獨立還是依賴,選擇創造者的準則還是二手貨的準則。——《源泉》

《源泉》:生命力,一種最原始的動力(2005-09-28 15:53:16)

 

  幾千年前,最早的一個人發現了如何生火。他很可能就是被燒死在他教會他的兄弟們如何去點燃的樹樁上。他被認為是一個與人類所害怕的惡魔打交道的壞人。然而此後,人類就有了火來取暖,來烹煮食物,來照亮他們的洞穴。他給他們留下了一份意想不到的厚禮,而且他把黑暗逐出了地球。經過了數個世紀以後,出現了發明車輪的第一個人。他很可能就是在他教會的兄弟們建造成的車架上被處以車裂的極刑。他被認為是一個冒險闖入禁區的越軌者。 

  但是,從此,人類就有了跨越任何界線和範圍的能力。他留給了他們未曾想到的厚禮,而且,他也打開了世界之門,開闢了通向世界的條條道路。

  那個人,那個桀驁不馴、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第一個人,站在人類有關自己起源的記載的每一個傳奇的開端。普羅米修斯被鎖在岩石上任憑禿鷹撕裂啄食——因為他從眾神那裡偷來了火種。亞當被判罪去受苦——因為他偷吃了知識樹上的果實。無論是什麼樣的傳說,在人類的記憶深處的某個角落,人類知道它自身的光榮是與那第一個人分不開的,而且清楚,那個人為他的勇氣付出了代價。

  經歷了多少個世紀,總會有人在新的道路上邁出寶貴的第一步,而他除了自己的先見和洞察力之外並沒有任何別的裝備。他們的目的各不相同,可是他們都有這樣一個共性:他們邁出的那一步是第一步,那條道路是前人所沒有走過的,那種想像力和洞察力不是模仿和剽竊而得來的,然而,他們得到的答覆卻是仇恨。那些偉大的創造者們——那些思想家,藝術家,科學家,發明家——在他們那個時代都是特立獨行的。每一種偉大的新思想總是最先遭到反對。每一種偉大的新發明都被指責。第一台發動機被認為是愚蠢的。飛機曾被認為是異想天開。動力織布機被認為是罪惡的。麻醉被認為是不道德的。可是那些具有原創力、想像力和先見的人們繼續勇往直前。他們鬥爭,他們忍受痛苦,而且付出代價。他們贏了。

  絕沒有一個創造者是受到要為他的兄弟們服務的渴望所驅使,因為他們的兄弟們擯棄了他給予他們的禮物——那個禮物打破了他們日常生活中偷懶的慣例。他的真實便是他惟一的動力。他以自身的真實和自己的方式完成他個人的工作。一部交響曲、一本書、一台發動機、一種世界觀、一架飛機或者一座建築——那是他的目標和他的生命。重要的不是那些聽眾、讀者、操作者、信徒、飛行員和住戶,不是那些創造物的使用者,而是創造本身。是創造出來的事物,而非別人從中獲得的好處。是那種賦予真實性以具體形式的創造。他抱守著自己的真理,將其置於一切之上,與所有人的意願相違背。

  他的洞察力,他的力量,他的勇氣均來自他個人的精神。然而,個人的精神就是他的自我。是他的意識的本質。去思考,去感受,去判斷,去行動——這便是自我的功能。

  創造者並非無私。他們力量的全部秘密就在於——它是自給自足的,自我激發的,自我創造的。那就是奮鬥目標,幹勁和活力的源泉,是生命力——一種最原始的動力。創造者並不服務於任何人和任何事物。他一直是為自己而生存。

  而且只有通過為他自己生存這種形式,他才能成就榮耀人類的偉大創舉。這便是成就的本質。」

  除了通過自己的心智進行思想之外,人類便無法生存。他赤裸裸地來到這個世界。他的大腦就是他惟一的武器。動物是靠武力獲得食物。人類並沒有尖牙和利爪,也沒有犄角觸鬚和強健的肌肉。他的食物必須由他自己種植和捕獵而來。要種植,他就得有一個思考的過程。要捕殺獵物,他就需要武器,而為了製造武器又是一個思考的過程。從最簡單的必需品到最高深的抽象宗教活動,從車輪到摩天大樓,我們現在所具有的一切特徵和我們從中發展的可能都來自於人的單一的屬性——他的理性思考的功能。

  但是,心智是個人的屬性。並不存在所謂集體的大腦這樣的東西,並不存在所謂集體的思想。由一群人所達成的一致只不過是一種妥協,只不過是從許許多多個人的思想中推斷出來的一個結果而已。它只是再次推論的結果。首要的行動——推理過程本身——必須由每一個人來獨自進行。我們可以將一頓飯分給許多人來吃。我們卻無法在一個集體的胃裡去消化這頓飯。沒有一個人能用自己的肺來代替別人呼吸。沒有哪個人能用自己的大腦代替別人去思考。人類身體和精神的所有功能都是他個人的東西。它們無法分享和轉移。

  我們繼承了別人的思想成果。我們繼承了那個車輪。我們製造出了馬車。馬車又變成了汽車。汽車又變成了飛機。但是,在整個這一過程中,我們從別人身上接受下來的只不過是他們思考的終極成果。前進的動力便是將前人的成果當做材料,利用它,創造出下一個成果。這種創造才能是不能給予他人的,也是不可能從別人那裡獲得的,更不可能與人分享,去模仿和剽竊。它屬於單一的、個體的人。這種創造力所創造出來的東西是創造者的財富。人能相互學習,可是所有的學習只是材料的交換而已。誰也無法將思考的能力給予他人。然而,這種能力卻是我們生存下來的惟一手段。

  人類生來就沒有被賦予任何東西。他們所需要的一切都必須得經過自己的生產而來。而且,在這個世界上,人類面臨著他們最基本的選擇:他只能在兩種方式中任選其一——是依靠他自己的頭腦獨立工作,還是像那些依靠別人的大腦來生存的寄生蟲一樣。創造者進行發明創造,而寄生蟲則剽竊和模仿別人。創造者獨自去面對大自然,而寄生蟲則通過媒介面對大自然。

  創造者所關心的是征服自然,而寄生蟲所關心的則是征服他人。

  創造者為他的工作而生存。他並不需要任何其他的人。他的首要目的存在於其自身,而寄生蟲則是通過間接的方式來生存。他需要別人。別人成了他首要的動機。

  創造者的最基本的需要就是獨立。他理智的心靈在任何形式的強制之下都是無法發揮其作用的。它是不能被抑制和束縛的,不能被奉獻給或者不能屈服於不管什麼樣的理由。它在功能上和動機上要求完全的獨立。對於一個創造者來說,所有的與他人的關係都是從屬性的。

  那些二手貨的基本需要就是保證他同他人的關係,以便得到別人的餵養。他將關係放在第一位。他宣稱人類生存就是為了服務於他人。他鼓吹利他主義。

  利他主義就是要求人為了他人而活著,而且將他人置於自我之上的一種學說。

  絕沒有哪個人是為了他人而活。他不可能跟他們分享自己的精神,就像他不可能分享他人的身體一樣。但是那些二手貨卻一直在把利他主義當做一種剝削他人的武器,而且將人類的道德原則的基礎顛倒過來。人類被教會了各種毀滅創造者的箴言和戒律。依賴一直被當做一種美德灌輸給人類。

  那個試圖為他人生存的人便是一個依賴者。他是一個自覺主動的寄生蟲,而且他創造出那些需要他供養的寄生蟲。利他主義在概念上也是不能令人信服的。現實中與之最接近的實例便是那種生來就是為了服務於他人的人——奴隸。如果說肉體上的奴役是令人厭惡的,那麼精神上的奴性就更加令人厭惡了。那個被征服了的奴隸也還有一絲半點的榮譽感留存於心中。他還具有曾經抵抗過和認為自己的處境是邪惡的這種優點。但是,那種在愛的名義下自願地使自己成為他人的奴隸的人,就是最低級最下賤的動物——他使人的尊嚴受到屈辱,而且他貶低了愛所具有的價值。然而,這正是利他主義的精髓。

  人類一直被教導著去接受這樣一種觀念——人類最高的美德不是獲取,而是給予。然而,如果沒有被創造出來的東西,人是無法給予的。創造要先於分配——否則便無物可資分配了。創造者的需求先於任何可能的受益人。然而,我們卻被教導著要去崇拜那些二手貨——這些人並沒有創造出任何東西,卻大把地揮霍金錢,將施捨物發放給他人,其慷慨程度連創造出這種禮物的人都望塵莫及。我們稱讚這是一種慈善行為,卻對創造和成就不屑一顧。

  人類一直被教導著以減輕他人的痛苦為第一要旨。可是痛苦是一種疾病。人要是碰到這種疾病,就盡一切努力來給人以安慰和幫助,以此作為檢驗美德的最高標準,這無異於使痛苦成為生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那麼人類一定希望看著別人痛苦——以便他們可以表現出美德。這就是利他主義的本質。創造者與這種疾病無關,而與生命力有關。他們的工作已經消滅了一種又一種形式的疾病,無論是人們肉體上的還是精神上的,他給痛苦中的人以更多的慰藉,其程度之高,令任何利他主義者難以想像。

  人類一直接受這樣的觀念——聽從別人的意見是一種美德。但是創造者恰恰是那個唱反調的人。人類接受的教導是——隨波逐流是美德。但是,創造者正是那個逆水行舟的人。人類被教育說團結在一起是美德。但是,創造者恰恰就是那個特立獨行的人。

  人類被教導說,自我就是邪惡的代名詞,而無私就是美德的最高境界。可是創造者便是絕對意義上的自我主義者,而那個所謂的無私的人正是那個沒有思想、沒有感受、沒有判斷、沒有行動的人,這些功能都只屬於自我。」

  這種本質的顛倒是最可怕的。問題的關鍵一直被人曲解,人類到頭來別無選擇,也便沒有了自由。就像善惡這兩個極端一樣,擺在人的面前的是兩個概念:自我中心主義和利他主義。自我中心主義被理解成為了自我而去犧牲別人。而利他主義則被理解成為了他人而犧牲自我。而這種觀念使人無可挽回地與他人拴在一起,他除了選擇痛苦之外,一無所有:要麼為了他人自己忍受痛苦,要麼為了自我使他人蒙受痛苦。如果再加上一條,人必須在自我犧牲中發現快樂,陷阱便已經設好了。人被迫把受虐當做他的理想——他若不想成為一個受虐狂,便只能成為一個施虐狂。這是對人所犯下的最大的欺詐罪。

  正是憑藉這種手段,依賴和痛苦被作為人生的基礎而永遠存在下來。

  真正的選擇不應該在自我犧牲和支配他人之間進行,而在於選擇獨立還是依賴,選擇創造者的準則還是二手貨的準則。這是最根本的問題。它是一個選擇生還是死的問題。創造者的準則是建立在允許人類生存這一理性需求的基礎之上的,而二手貨的準則是建立在無法生存的心理之上的。一切出自人類獨立自我的動機都是善的。一切出自對於他人的依賴的動機都是邪惡的。

  自我主義者並不是為自己犧牲他人。他超越於以任何方式利用他人的需求之上。他並不是通過他們來發揮作用的。他在任何基本的事情上都是與他們無關的。無論是他的目標,他的動機,他的思想,他的慾望,還是他的力量的源泉,都與他們無關。他不是為了他人而存在的——他也並不要求他人為了他而存在。這是人與人之間惟一的兄弟情誼和相互尊重的形式。

  人的能力高低因人而異,可基本原則是不變的:一個人的獨立程度以及他對於工作的那種原始的、發自內心的熱愛,決定著他作為一個工作者的才能和作為一個人的價值所在。獨立是人類衡量美德和價值的惟一尺度。是一個人的修養以及他將自己創造些什麼,而不是他擁有什麼或者為他人做過什麼。個人的尊嚴並沒有什麼替代品。除了獨立之外並不存在衡量個人尊嚴的標準。

  在所有的得體的人際關係中,並不存在誰為誰作出犧牲的問題。一名建築師需要客戶,可那並不是說,他將自己的工作服從於他們的願望。他們需要他,但是他並不是為了他們給予他一份委託書才去修建一幢房子的。當人們的個體利益一致的時候,當他們雙方都希望交換他們的勞動時,他們才會全體一致地為了他們共同的利益自由地交換他們的勞動成果。如果他們並不希望如此,不能強迫他們與他人進行交易。他們有更深層次意義上的追求。這是人與人之間惟一可能的平等關係。除此之外,任何其他的關係都是一種奴隸同奴隸主,或者說受害者跟劊子手之間的關係。

  沒有任何工作是通過大多數的意見集體完成的。每一件創造性的工作無不是在單一的個人的思想的指引下完成的。一名建築師需要許許多多的人來承建他設計的房屋。但是他並沒有請求他們為他的設計進行表決。他們通過自由的協議而共同協作,而他們每一個人在行使各自的職能時都是自由的。一名建築師使用他人生產出來的鋼筋,玻璃和混凝土。但是,在他動用那些材料之前,它們仍然只不過是鋼筋,是玻璃和混凝土而已。他用它們所建造的房屋便是他個人的成果,是他個人的財產。這是人與人之間惟一的得體的合作模式。

  人世間首要的權利便是自我的權利。人類首要的使命就是對自己盡職盡責。他的道德戒律絕不是將自己的首要目標強加於那個叫做他人的人身上。假如他的希望根本是要不依賴他人的話,他的道德職責就是去做他所希望做的事情,包括他的創造能力的全部領域,他的思想以及他的工作,但是並不包括歹徒和惡棍,利他主義者和獨裁者。

  是人則獨立思考,獨立工作。是人則不能掠奪、剝削或者統治支配他人——要獨立。掠奪、剝削和統治是以受害者為前提的。它們本身就包含著依賴他人。它們就是二手貨。

  統治者並不是自我主義者。他們絕無任何創造性可言。他們完全是通過他人而存在的。他們的目標就在於他人的屈服,在於奴役活動本身。他們如同乞丐、社會工作者以及匪徒和盜賊一樣無法自立。至於他們是靠何種形式依賴他人,那無關緊要。

  可是人們卻被教導要將這些二手貨——將那些專制君主們,皇帝們和獨裁者們當做是自我中心主義的代表。通過這種騙局,唆使人們去毀滅自我,毀滅他們自己,毀滅別人。這一騙局的目的就是要毀滅創造者,或是控制他們。這兩者是一回事。

  從人類的歷史一開始,這兩種對抗就面對面地存在著:創造者和二手貨。當第一個創造者發明了車輪時,第一個二手貨便作出了反應,順理成章地捏造出了利他主義。

  創造者,儘管遭到否認、遭到反對、受到迫害、受人剝削和利用,卻在繼續前進著,以自己的精力負載著整個人類向前發展。二手貨們除了為人類的發展過程設置障礙之外,沒有絲毫貢獻。這種對抗賽還有一個名字:個人主義對集體主義。

  一個集體——一個種族,一個階級,一個政權——這個集體的共同的利益就是每一次專制統治的借口和所謂理由。歷史上每一種罪惡滔天的醜行都是以利他主義動機的名義犯下的。可曾有哪一種自私的行為能夠敵得過憑藉利他主義的原則所施行的大屠殺呢?其過錯究竟在於人們的虛偽,還是在於利他主義的本質呢?最可怕的劊子手就是最真摯的信奉者。他們相信通過斷頭台和行刑隊能實現完美社會。沒有人對他們的謀殺提出過質疑,因為他們的屠殺打的是利他主義的旗號。人們接受了人必須為他人作出犧牲這一觀念。演員在不斷地更換著,但是悲劇的程序依然未改變。一個起於對人類的愛的宣言,終將以一片血海而告終。只要人們相信如果某一種行為是無私的,那它便是善的這樣一種觀念,那麼,這種悲劇就會繼續上演。這種觀念允許利他主義為所欲為,並且允許它強迫它的受害者們去承受痛苦。集體主義運動的領袖們並非只圖私利,而只不過是觀察其結果。

  人們惟一可能彼此行使的善舉和得體關係的惟一聲明就是:不許干涉!

  現在觀察建立在個人主義原則之上的社會結果吧。這就是我們的國家。人類歷史上最高尚的國家。這是一個具有最偉大的成就,最偉大的繁榮和最偉大的自由的國度。這個國家不是建立在無私的服務,自我犧牲,放棄自己的權利或者任何一條利他主義的戒律之上的。它是建立在個人有權追求幸福之上的。追求個人的幸福。不是任何他人的幸福,這是個人的、關乎自身的、利己的動機。看看其結果吧,問一問自己的良心吧。

  這種衝突古已有之。人類明明已經快要找到真理了,但卻每每又遭到毀滅,一種文明又一種文明相繼衰落。文明就是朝著一個個人的社會前進的過程。野蠻人的存在都是公開的,受制於他所在的部落的法律約束。文明就是一個將個人從其間解放出來的過程。

  而今,在我們這個時代,集體主義,這個二手貨和二流子的信條,這個古老的怪物,又冒出來橫行霸道。它將人們推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最粗鄙下流的層次。它造成了史無前例登峰造極的恐怖。它毒害了每一個心靈。它已經將歐洲的大部分吞噬。它正打算將我們的國家捲入旋渦。

  我是一名建築師。我深深地明白與這種教條藉以建立的原則以及隨之而來的是什麼。我們即將走向一個我自己無法生存於其中的世界。

  現在你們知道我為什麼要炸毀科特蘭德大樓了。

  是我設計了科特蘭德項目。我把它交給了你們。我又毀滅了它。

  我之所以毀滅了它,是因為當初它的存在並不是出於我自願的選擇。它是一個雙重的怪物。無論從形式上還是含義上都是如些。我不得不將它們都毀滅掉。其形式已經被兩個自以為有權進行改進的二手貨擅自修改,而他們要改動的卻是他們無法創造和沒有能力和資格去創造的東西。他們之所以覺得有權這麼干,憑藉的是那種普遍的默契——公眾輿論認為出於利他主義的目的可以視任何權利而不顧,而且認為我的抗爭是無法與之匹敵的。

  我同意設計科特蘭德工程不是出於任何別的原因,只是為了看到它按照我所設計的原樣修建起來。那是我為自己的工作所開的條件。我卻沒有得到應有的承諾。

  我不怪彼得?吉丁。他也沒辦法。他與他的老闆們簽訂了一份契約,但它卻被棄之不顧。他許下諾言說,他所提供的建築會按照我的設計去修建。這個諾言沒有得到信守。一個人對於他的作品的熱愛以及他捍衛它的權利現在竟然被當做一種含糊籠統和可有可無的東西。你們已經聽到執行檢察官說過了。為什麼那些建築被破了相?沒有什麼理由。這種行為如果不是因為某些自以為他們有權染指任何人的不論是精神還是物質財富的二手貨的虛榮心的話,就絕不會有什麼其他理由。是誰允許他們這麼做的?並不是那幾十個當權者們中的某個人。沒有人願意允許或者阻止這樣的事。沒有一個人該對此負責。沒有一個人該受到責備。這正是一切集體行為的本質所在。

  我並沒有得到我所要求的報酬。可是科特蘭德的所有者卻從我身上得到了他們需要的東西。他們需要讓人來設計一份設計圖以修建一個儘可能成本低廉的工程。他們發現其他人中間沒有一個能令他們中意。我具有這個能力,而且做到了。他們從我的工作中獲取了利益,並且迫使我將它當做一份厚禮拱手送出去。但我並不是利他主義者。我不會奉送這種性質的禮物。

  有人說我將窮人的家園炸毀了,可是他們忘了一點,要是沒有我,那些窮人就不可能有這樣一個獨特的家園。那些關心窮人的人不得不來求我這個從來不被關注的人,以便能夠幫助窮人。有人認為未來租戶的貧窮給予了一個他們支配我作品的權利,並認為他們的需求構成了我生活的權利,認為我把任何要求於我的東西貢獻出去是天經地義的事情。這就是那種正在吞噬著全世界的二手貨的信條。

  我到這兒來,就是想說,我並不承認任何人有權佔有我生命中的任何一分鐘,任何人也無權佔有我的精力的任何一部分,也沒權利佔有我的成就中的任何一部分。無論是誰作的這個斷言,無論他們的人數有多麼龐大,或者無論他們有多麼需要。

  我希望到這兒來說明我是一個人,我並不是為了他人而存在的。

  我非得說出來不可。世界正在這種無節制的自我犧牲中死去。

  我想到這兒來說明,一個人的創作的整體性比任何慈善的努力都更為重要。正是不懂得這一點的人在毀滅這個世界。

  我是想來這兒闡明我的看法的。我並不願意依賴其他任何人而存在,也絲毫不理會任何人。

  我不承認我對任何人負有什麼責任,只有一條是例外的:尊重他們的自由並且絕不參加任何一個帶有奴役性質的團體。如果我的國家不復存在了,我願意把我在牢獄中所度過的十年貢獻給我的國家。我將在感激中度過這十年——回憶著我的國家曾經的樣子。那將是我所做出的最忠誠的行動——是為了我曾經的國家。那是我的忠誠行為,拒絕在這個已經將它取而代之的國度工作。

  這也是我對於每一位曾經生活過並且被迫遭受過痛苦的創造者表示忠誠的行為——他們各自人生遭遇的罪魁禍首正是應該為我炸毀的科特蘭德大樓負責的那種勢力。也是對於他們所被迫度過的每一個孤獨的、遭受否定的、飽受挫折和侮辱的備受煎熬的時刻,以及對他們所打贏過的那些戰鬥獻上我的忠誠。對於每一位知名創造者,對每一位生活過、奮鬥過,以及對那些還沒有來得及得到承認便已經死去了的創造者表示並獻上我的忠誠。對每一位身心都遭到毀滅的創造者的忠誠。對亨利?凱麥隆的忠誠。對斯蒂文?馬勒瑞的忠誠。對某個不想被提到姓名,但是坐在這間法庭上,並且也知道我所說的是他的那個人,獻上我的忠誠。

  本文摘自《源泉》 [美]安·蘭德著 高曉晴等譯 重慶出版社

  鏈接:媒體評論

  我剛認識安?蘭德的時候,是一個亞當?斯密式的自由企業家,滿腦子理論體系和市場效率。經過與蘭德長時間的討論和多次爭論到深夜,她使我明白,為什麼資本主義不僅是有效率和可行的,而且是合乎道德的。

  ——格林斯潘(美聯儲主席)

  蘭德是一個偉大的作家,她既有精妙的富有創造力的思想,又有十分精彩而優美的文筆。

  ——紐約時報書評

  蘭德是一位大氣的作家,才思敏銳,聰慧過人,其作品閃爍著無限的智慧,讀來令人痛快酣暢??這是惟一一部由美國婦女創作的並能讓人常記心田的智慧之作。

  ——時代雜誌

  《源泉》已經成為一本極有生命力的文學名著——它今天比1943年初版時更加流行。表面上,這本書記述的是作為一名建築師的霍華德?洛克,與強有力的競爭者彼得?吉丁和報紙專欄作家托黑的鬥爭經過。但本書還傳達了大量的時代主題:個人主義的力量,法西斯主主義的威脅,善行與邪惡的較量。這些思想觀念的衝突,與蘭德著作中令人震驚的書寫一起,構成了這本書持續的影響力。

  ——亞馬遜網

  正是蘭德1943年的小說《源泉》把我從一個反戰的集體主義者,轉變成為一個自由主義者。

  ——蓋爾?安?諾頓(美國內政部長)

  安?蘭德超人的才能之一,是她能夠對看似稀鬆平常而且枯燥無味的小事進行深刻剖析,並從中得出發人深省的啟示。??她總是能夠洞察事物的本質——拋開纏繞具體事件的細節,辨別並發掘其中的基本原理。這使她能夠從最膚淺的事實中得出最深刻的結論。正因為如此,她對時事的評論在幾十年後仍能振聾發聵,雖然關於那些事件的記憶已經漸漸淡去了。原理在本質上是沒有時間性的。

  ——彼得?施瓦茨(美國中央情報局顧問)

  當我還是一個少年時,我就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名建築師——那是在讀了《源泉》之後。

  ——埃里森(甲骨文公司首席執行官)

  正如蘭德所觀察到的,人類具有以意識為首以及思維至上的傾向。惟有經過苦心修鍊,你才會體認到自己堅持的「真理」,只不過是一種透過我們的意識和思維所產生的判斷而已。

  ——雷伊?史塔達(類比軟體公司總裁)

  我在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系讀書時,同學們爭相閱讀蘭德的小說《源泉》。故事中年輕的建築師對社會毫不妥協,很有理想。小說雖然從個人利益出發,但終點在於開啟民智。

  ——曾俊華(香港工商及科技局局長)

  蘭德的小說雖然不易讀,不易懂,但其主題卻能投「金錢至上」的資本主義世界讀者所好,因而長踞暢銷書榜而不衰。她的四部小說作品平均年銷量仍達30萬冊(1999年11月27日《經濟學人》資料),相信今天仍有增無減。對於一本五十年前初版的「磚頭」小說,這不能不說是個異數。

  ——林行止(香港《信報》社長,經濟學家)

  當我看到蘭德的頭像被印在T恤、外套甚至咖啡杯、午餐盒、餐盤上時,我不僅不會感到大驚小怪,反而會為商家的精明而擊掌。因為這恰好應驗了蘭德的名言:一種哲學只有在被人們需要時,才是最好的。

  ——江怡(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安?蘭德堪稱公共知識分子的女性標本。不了解安?蘭德,就很難理解美國精神。

  ——劉擎(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員)

  安?蘭德在美國的名聲,絲毫不亞於王小波在中國的知名度。在長達幾十年的時間裡,她一直是校園偶像。全球大概有1200家報刊轉載她的專欄,因此她堪稱是「專欄作家裡的女勞模」。

  ——王曉漁(詩人)

 
推薦閱讀:

憶仙姿(李存勖X劉玉娘)54樹欲靜而風不止
周總理去世42周年,晚年曾想寫小說《房》!
修真高手都市縱橫如何煉藥?
異世邪君中與主角有關的親人都很厲害嗎?
想學著寫小說,先寫的三章,希望有緣看到的能給意見,謝謝

TAG:小說 | 權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