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理群的北大憂思和中國黨校的出路
錢理群的北大憂思和中國黨校的出路
摘要:黨校出路,已經迫在眉睫了。如果不去意識形態化、不去行政化和不積極推動學術獨立和學術自由,可以相信,中國大陸在未來的20年內必將會更加慘痛。
錢理群的北大憂思和中國黨校的出路
「我們的一些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正在培養一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到,善於表演,懂得配合,更善於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人一旦掌握權力,比一般的貪官污吏危害更大。」
——錢理群
2012年5月3日,大陸主流媒體都爭相轉載報道《錢理群:北大等在培養利己者》。這是繼前幾天南科大教改宣布失敗(很多人可能不認可「失敗」二字,但事實就是如此)之後的又一則關於中國大陸教育問題的消息。對於這麼一個震撼力的教育問題,中國大陸最近幾年來,一直不斷地不斷反思大陸教育問題,也始終倡導教育改革問題。然而,這些問題,都不過是「石沉大海」一樣地沒有看點,只有「驚雷」一聲而已。中國大陸的教育問題,究竟出在什麼地方?
1、錢理群之思
在中國大陸,教育問題一直出現笑話,如去年北大校長的「美國教育一塌糊塗」之說,人們也習慣了教育上的八卦消息。然而,真正對中華民族未來思考問題的人,他們的很多問題,卻是值得我們去深思的。
「錢學森之問」是我們很多人比較熟悉的一個話題,也是基本上有了答案的一個問題——很多人會覺得奇怪,說「一直都沒有下文,怎麼有了答案呢?」
在錢學森之問後,教育改革與教育笑話同步上演,而南科大的教改最終以「一場自編自導的鬧劇」收尾以後,錢理群之思又開始出現了。錢先生針對當下大陸主要「大學」出現這麼多問題而質疑:「我們的一些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正在培養一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到,善於表演,懂得配合,更善於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人一旦掌握權力,比一般的貪官污吏危害更大。」
2、大陸的高校不斷地上演「悲情劇」?
顯然,中國大陸的「大學」教育不是一天、兩天的問題,而是長期積累下來的問題,亦是所謂的「久積成弊」的問題。如果說大陸的「大學」一直無法培養出人才,一直無法培養出大師,這個事實卻是中共建政後60多年來的真實寫照,也算是「寫實」。
大師沒有培養出來,人才沒有培養出來。然問題出在哪裡呢?如果我們放眼時下尚存的一些擁有獨立人格的教師來論,當下大陸估計不會超過10%,而且,其中絕大多數人還是20後、30後和40後。及至50後、60後和70後的一代,能夠擁有獨立自由的思想,已經是鳳毛麟角了。在這些所謂的「學者」或「教師」身上,人們看到的,已經不是「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了,而是純粹地「背書」、「憤青」和「左派」了。大家都被思想束縛了,然後就是「照本宣科」地教育,所謂「傳道授業解惑」,基本上消失了。
時常聽到一句話「卿本佳人,奈何如此?」可問:當下大陸,所謂的「大學」教師,有幾個不是「卿本佳人,奈何如此?」又有幾個是「獨立精神」出來的學者?
3、大陸沒有大學,大陸只有黨校
本人自2008年提出「中國沒有大學,中國只有黨校」以來,至今不改變這個觀點。(這個認識,在自己2010年放棄南大法學以後,更是直接表達)很多人會覺得奇怪,中國大陸最近幾年的「高校」辦的風生水起,絕大多數高中畢業生步入大學教育,而且大陸的大學生人數也早已超過美國了,怎麼會說「大陸沒有大學,只有黨校」呢?
大學不是人數多少;大學也不是辦了多少所學校。大學,用民國時期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先生的話說:「大學,乃大師之謂也」。反觀中國大陸,以49年以降看,有這麼多「大學」學校,有這麼多大學學生,可是,如果我們問一下:49年以來,中國大陸培養了幾個大師?培養了幾個人才?培養了幾個學術精英?
這個問題,大概就只有「天知道」了,或者說,這個問題很敏感,不能給予研究。縱觀中國大陸多年來的所謂大學教育,我們沒有看到學術精英,沒有看到學術創新。唯一有點亮點的,應該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有很大的飛躍與發展。如馬克思主義法理學、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社會學、馬克思主義經濟學.....
按道理說,馬克思主義只是一家之言,也僅是組織的信仰或學說。然而,我們都知道,中國大陸有13億多的國民,而其中僅有8000多萬的黨員。從思想上說,絕大多數的國民,他們是不信奉馬克思主義的,也根本不想知道馬克思主義是什麼。可是,為什麼大陸必須把少數人信奉的學說當做國民性的教育?我們學的政治思想,多少是黨的理論而根本與自由教育無關?
4、黨校的出路
提及中國大陸的黨校教育,就不得不提到50年代毛澤東對教育問題的指示。當時,面對新政權剛建,針對「意識形態」的對抗,毛澤東等人提出效法蘇俄,推行高校合併,統一性的專業安排。隨後,中國大陸的教育又出現了毛澤東所謂的「培養無產階級的知識分子」思路。
在意識形態教育的直接影響下,中國大陸的大學不斷地走向了黨校之路,各大學為官方培養、輸送了一大批「人才」,堅定地捍衛、支持無產階級學說。然而,從真正的學說和學術看,中國大陸卻始終沒有前進,甚至不斷地走向思想的大混雜時代——馬不馬、中不中、西不西。
當然,如果以中國大陸的高校沒有培養出「人才」來說,這個可能有點不科學。至少,從培養「無產階級的知識分子」來說,中國大陸的高校還是非常成功的,也算是培養了「優秀人才」。然而,如果把大陸的「人才」置身於世界主流之中,大陸所培養出來的所謂「優秀人才」又實在是不值得一舉,甚至根本拿不出檯面來。否則,就不會有「錢學森之問」和「錢理群之思」了。
中國大陸為什麼培養不出人才和學術精英來,問題的答案已經出來,估計很多人也理解了。
在這個答案出來之後,我們回過頭看錢理群之思,就不難理解問題的根源所在了,也知道為什麼會出這種不健康的現象了。大學,乃大師之謂也。隨著時間的推移,20後、30後和少部分40後推出歷史舞台以後,中國大陸的獨立知識分子還有多久看點呢?
黨校出路,已經迫在眉睫了。如果不去意識形態化、不去行政化和不積極推動學術獨立和學術自由,可以相信,中國大陸在未來的20年內必將會更加慘痛。
附: 錢理群:北大等在培養利己者
2012年05月03日07:15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謝湘 堵力
錢理群稱北大等大學正培養利己主義者
「我們的一些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正在培養一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到,善於表演,懂得配合,更善於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人一旦掌握權力,比一般的貪官污吏危害更大。」
北京大學錢理群教授在武漢大學老校長劉道玉召集的「《理想大學》專題研討會」上語驚四座。這段話被參會嘉賓上了微博後,迅速被轉發3.5萬次。
錢理群是為了應和劉道玉的觀點「北大清華再爭狀元就沒有希望。」北大清華尚且如此,其他的研究型大學的前途又在哪裡?
參加本次會議的嘉賓大多是教育界有影響的專家和學者:上海師範大學前校長楊德廣、北京師範大學前副校長顧明遠、南方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等。他們不僅討論當下高等教育的問題所在,更是努力為改變現狀開出藥方描繪出自己心中理想的大學。
世界高等教育正處於十字路口
五大危機威脅著今天的大學
「當前,不僅僅是中國,整個世界大學正處在高等教育發展史上的十字路口。大學的危機,既有思想危機,也有結構性和質量上的危機。」劉道玉說,高等教育經過近千年的發展,無論是西方或是東方,正在或已經陷入危機之中。
第一重危機,人類面臨著有史以來最嚴重生存危機的挑戰,而各國的大學對此基本上是束手無策或者熟視無睹,既不能從理論上又不能從實踐上提出任何化解這些危機的根本性的對策。
第二重危機,面臨信息技術高度發展,終身學習和「非學校化社會」已經或隱或現地展現出來。大學究竟是什麼?教師的作用是什麼?大學生又將怎樣學習?這些都有待人們去探討,用比爾·蓋茨的話說「也許將來大學會變革得面目全非」,當下的高校還沒有拿出對策。
第三重危機,功利主義的專業化教育,導致學生素質嚴重下降,學術視野短淺,尤其在國內高校,不僅出現不了大師,甚至還難於承擔從事綜合性大科學的研究之任。
第四重危機,學風浮躁,急功近利,金錢主義盛行,雖然技術成果日新月異,但重大基礎性研究卻少有根本的突破。
第五重危機,在追求「一流大學」的「一片喧嘩」聲驅使下,追求豪華成風,大樓賓館林立,教育成本劇增,債台高築,納稅人不堪重負。
劉道玉呼籲:大學財務危機已是全球性問題,大學必須從精神到物質的追求上返璞歸真!
十名現象說明學有餘力非常重要
陳省身點撥少年班學生別考滿分
美國能源部部長朱棣文上學時成績在十名左右徘徊,而哥哥朱築文則一直保持班級第一。工作之後,朱棣文當上教授時哥哥是副教授,朱棣文獲得諾貝爾獎時哥哥當上正教授。
杭州天長小學教師周武將這一現象稱為「第十名現象」:小學期間前幾名的「尖子」在升入初中、高中、大學(乃至工作之後)有相當一部分會「淡出」優秀行列,而許多名列第十名左右的學生在後來的學習和工作中竟很出人意料地表現出色。
在以培養優秀人才為己任的劉道玉看來,知識能力的過度開發會抑制人的能力和發展。保持第一名要用掉學生太多的精力,狀元不能代表什麼。「北大清華幾乎招去了所有的狀元,他們培養出來的人才又怎麼樣?如果繼續爭狀元,過去讓我欽佩的北大清華就沒有前途沒有希望。」
南方科技大學創校校長朱清時非常贊同劉道玉的觀點。
他說,數學大師陳省身生前為中科大少年班題詞:不要考100分。
朱清時解釋,原生態的學生一般考試能得七八十分,要想得100分要下好幾倍的努力,訓練得非常熟練才能不出小錯。要爭這100分,就需要浪費很多時間和資源,相當於土地要施10遍化肥,最後學生的創造力都被磨滅了。
實用主義擊潰一些大學最後底線
社會上腐敗現象都可在大學找到
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劉海峰幽默地指出,大學生世俗化很厲害,過去杜甫說「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現在一些學生在校園裡泉水就已經濁了。
朱清時也是這個觀點,貪腐之風進入校園,高校道德高地已經失守,社會上很多腐敗現象都可以在大學裡找到。高校對學生應該是科學素養、人文素養、道德的全面培養,而文憑泡沫讓高教背離了教育的本意。不僅忽視了學生的成人成才教育,連專業課都是一個「混」字!
他用一名留學生的經歷來佐證自己的觀點。
一名在麻省理工學院(MIT)讀大二的中國留學生是世界奧林匹克物理競賽金獎獲得者,高中畢業被保送北大。他覺得大學的日子基本上是在「混」中度過:一個學期選10門,甚至更多的課都沒問題,只要考試通過就可以了。
到了MIT,雖然只選了5門課,但他感到異常的繁忙:每門課老師都要求大量的閱讀,有的課還必須做大量的實驗,稍微掉以輕心就跟不上。晚上在圖書館熬夜看書到深夜更是十分普遍。
這名留學生感嘆:「我以前上的哪是大學啊!」
與會者認為,一些中國高校在飛速壯大的過程中迷失了自己,甚至丟掉了它的老師蘇聯高校和美國高校的治學精神。
錢理群欣喜地告訴大家,在基層中小學教師中,出現了一批教育理想主義者,他們用靜悄悄的方式開啟教育改革。他們值得大學教師學習。
教育需要烏托邦
不能再讓銅臭腐蝕大學精神
劉道玉,32歲在講師的位置上當了副教務長,39歲任武大黨委副書記,43歲當上教育部高教司司長,48歲任武大校長,54歲被免職,後來創辦民辦小學的教育實驗也失敗了,卻不改初衷。他認為,大學必須返璞歸真。要徹底摒棄豪華辦學的做派,使大學回歸到中世紀的模式,因為那時大學「沒有任何我們認為是顯而易見的物質存在的屬性」。
在科學研究中,有些研究項目並不需要經費,如牛頓和愛因斯坦的重大發現不需要一分錢。因此,當代一味的追求豪華、浮躁和銅臭味腐蝕了大學的靈魂,致使大學精神喪失殆盡。
西南聯大的案例屢屢被提及。這所在民族危難之際臨時組合的大學,就是歐洲中世紀大學的活樣板:在廟宇或簡易平房上課,教授住土坯農舍,入不敷出,需要典當家產養家糊口。但是,她在8年間卻創造了中國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蹟,從她培養的學生中湧現出了兩個諾貝爾獎獲得者、7個「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和172個中外籍院士。
「教育需要烏托邦。」年近八十的劉道玉說,柏拉圖設想的由「哲學王」治理的理想國,終究沒有建立起來;盧梭設想的愛彌爾式的理想公民,也沒有培養出來,但《理想國》和《愛彌爾》卻成了2000多年來人們仍然閱讀的教育經典。盧梭曾經說,「只要柏拉圖的《理想國》和盧梭的《愛彌爾》留存在世,縱然所有教育著作被毀,教育園地依然還是馥郁芬芳。」這就是理想的作用,它們會激勵人們在理想的道路上前行。
(責任編輯:丁進華)
部分評論:
1、學校是社會的縮影。人,特別是高智商的教授、研究生、大學生,適應環境、趨利避害的動物本性,跟普羅大眾沒有二樣。體制決定了生存競爭機制,黨風官風決定了社會風氣。官場文化世俗化,大學教育必然世俗化,誰不迎合上面旨意去謀求個人利益最大化,而去受苦受難最求「真理」,眼睜睜看著別人過好日子,這樣的人只有「天誅地滅」,因為不合時宜。問題出在國家治理層面,需要發人深省。
2、急功近利,唯錢是圖,實用盛行,要源是什麼?應該說清楚,老白姓早就清楚,專家難道不清楚?不說也只是掩耳盜鈴。黑白貓的根源為什麼不敢提?不挖根源,說了白說。
3、高考選拔人才,大學培養人才,十年寒窗之後優秀學子們到了大學,會被培養成什麼樣才能成為國之棟樑?別再讓十年寒窗學子們看不到希望而成為我們培養十年卻跑到美國為美國搞科研,做貢獻,反過來欺負中國人。這不僅是國之悲哀,同樣是教育的悲哀!!!
4、大學是引領時代風尚的急先鋒,我希望更多的教授、大學校長思考!
5、大學的教育現狀是由社會的現狀決定的,社會的風氣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中國的發展方向。當今社會以金錢主義左右著人的頭腦。高校能是一片凈土嗎?、、
6、專業水平永遠代表不了道德水平,錢老語震撼無比。本來淳樸的孩子怎麼大學畢業後就不「淳樸」了,點到目前高等教育的實質。
7、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什麼?是育人!培育德才兼備的人!首先要教會精英們「做人」。教育工作者要為人師表,才能教育出優秀的學生出來。過分「功利」式的教育取向,這些未來精英們一旦掌有實權,未來中國社會會如何?這個警鐘敲得好!!!
本文作者:聖賢之源
推薦閱讀:
※當我以為餘生只有一條出路時
※好狀元不一定有好出路
※國防生的出路在哪?
※【觀點】輕餐飲,做好餐飲新出路
※舍己:解決婚姻問題的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