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
淡 泊
諸葛先生「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教誨,歷來深受推崇,廣為傳頌,特別是雅士文豪、達官貴人,往往寫成條幅掛在牆上,或妝點廳堂,展示自己修身養性的品位;或炫耀墨寶,凸顯謙謙君子的形象,無論如何,都是別有一番情調的。
毋容置疑,淡泊的確是十分難得的高尚情操,也是無以倫比的人生境界。詩人曹植在《蟬賦》中說:「實淡泊而寡慾兮,獨咍樂而長吟。」真的,真正達到那種清心寡欲,恬淡無求境界之人,肯定是心境豁亮,非常快樂和幸福的。
但是,淡泊是和名利糾纏在一起的,不熱衷於功名利祿為淡泊,似乎熱衷於功名利祿之人必然與淡泊無緣了,可名利是人生須臾不可離開的,追求人生最基本的名利需求,又是每一個人必不可少的,那麼人追求名利是否就不能淡泊了,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是否淡泊的關鍵是是否熱衷於名利,而不是要不要名利。當然,人不能沒有名利,但又不能熱衷名利,這個度看起來是有些難掌握。熱衷又是一個富有彈性的辭彙,是否熱衷了,達到什麼程度算熱衷,也沒有一個確切的量化標準,因而人們在談到淡泊時,往往有點似是而非,人云亦云,終不那麼清晰。這是因為「名、利」二字內涵十分豐富,那些該熱衷那些不該熱衷,熱衷到什麼程度,只能是智者見智,仁者見仁,自己好之為之了。
名,有作為者好大喜功,著作等身,光宗耀祖,揚名四海圖的是名;常人看重名聲、講求名譽也是為名,一般人維護做人的尊嚴更是堅守不可或缺的名。「樹活一張皮,人活一口氣」,人格尊嚴一定要維護,這就是底線。人活著什麼名都可以不要,但這個名非爭不可利,非熱衷不可,所以說淡泊不是對做人尊嚴的淡化。利也有多種多樣,有機會者利欲熏心,投機鑽營,唯利是圖,損人利己謀得是暴利;老百姓起早貪黑,肩扛手提,沿街叫賣,為養家糊口胼手胝足地辛勞,雖然也是為利,圖得只是個溫飽,同樣不能一概而論把它也淡掉。活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必須要爭取,這與是否淡泊無關,這也是非熱衷不可的。現在開始倡導的以人為本的社會理念,就是充分肯定了人的生存權、生活權、人格權,這是建設現代社會中不可或缺的,必須不斷得到加強和完善的,決不能有任何的輕視或忽略。
淡泊所否定的名利主要是指功名利祿,也就是在日益增長的慾望的驅使下,對官位、名望、金錢、待遇的永無止境的追求。一些人在名韁利鎖的束縛下,放縱自我,處心積慮地、貪婪地追求功績和地位、利益和錢財,慾壑難填,位要越來越高,權要越來越大,錢要越來越多,享受要越來越好。這些人在名利的驅趕下身心疲憊,得不到任何的自由,是最需要用淡泊來治療自己的精神疾病。當然官總是要人去做,錢總是要人去賺,這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轉移的客觀規律,任何人都改變不了。淡泊並不是要求人們不去做官,不去追求任何利益,而只是提倡適可而止,生財有道,不去不切實際地追求身外之物,不去不加節制地放縱一己之私利,歸根到底是控制住自己的慾望。
淡泊淡得就是慾望,名利雖然有大有小,但名利的大小與是否熱衷並不成正比,小名利也可以引發大慾望,帶來大煩惱,只要還有慾望那就淡泊不了,淡泊與取得的名利的多少無關。新派武俠小說的開創者梁羽生,在常人看來,晚年的他名利全收,應該淡泊清凈了。但在世人皆歡渡世紀之交時,他卻拿出了一首詩:「一去蕭蕭數十秋,劫餘相見慨浮漚。亦狂亦俠真名士,能哭能歌豈女流?誰遣龍蛇歸草莽?空餘涕淚泣神州。自憐多少傷心事,家國飄零到白頭。」其中的悲苦、凄涼、無奈、隱晦,凡此種種看起來真是一言難盡,終歸淡泊不了。人自淳樸嬰兒到白首皓髮,人間一段路,幾多虛妄求?物質的、感情的、觀念的,種種慾望、種種貪求,執著不舍。有的雖然得到了,可馬上又迷失了,最終發現得到的並不是本心所求的;更多的時候是得不到,慾望未能滿足,如是煩惱叢生,痛苦不能自拔,何以可談淡泊?
有沒有真淡泊呢?答案是肯定的,有!宋代的頓成禪師有一首禪曲:「瀟瀟寒水昨宵曲,淡看世間風波苦。揮手碧空何須住,歸去路,笑伴江水隨風去。」老禪師解楞嚴一笑之愜意,釋人生一世之本然,看透茫茫無邊苦海,悠然矗立在岸邊,哼著悅心的禪曲,笑看江水,隨風而去,早已跳出三界之外,徹底地淡泊了一切。但要真淡泊,必須明心見性,從無我達到寡慾。蓮池大師在《竹窗隨筆》中說:「爾來不得明心見性,皆由忙亂覆卻本體耳;古人云,靜見真如性,又雲性水澄清,心珠自現,豈妄語哉。」而這種寧靜,必須從根治慾望,超脫世累,達到無我得來。寧靜生淡泊,淡泊得澄清,澄清方能洞見真如自性,也最終才能真正達到清凈淡泊的境界。
「無所住而生其心」是為真淡泊,超脫世累就是「無所住」,超世累、無所住、不執著「我」就能真淡泊,就能「心似白雲長自在,意如流水任東西」,穩坐在生活的「蘭天白雲」之中。名利是客觀存在,名利本身並無過錯,錯在人們以「我」為中心,錯在為名利明爭暗奪,錯在為名利傷情害義,錯在為名利忘卻了自己生命的本質,錯在將名利作為了人生的唯一追求。人們不停地以「我「、「我的」命名所面對的一切,從不會說話的孩子到即將逝去的老人,莫能例外。什麼都去執著,什麼也放不下,什麼都想佔為己有,什麼都應該滿足「我」的需求,這就是煩惱的根源,也是無從淡泊的關鍵所在。
「淡泊之守,須從濃艷場中試來。」這是明代的學者陳繼儒《小窗幽記》中的名言,蓮花被人視為純潔的象徵,這是因為它出污泥而不染。淡泊的操守要在繁花似錦的生活中修養,不但要在貧窮中守得住自己的尊嚴,更要在富貴中經受住考驗。貧困境中談淡泊易,富貴場中講淡泊難,但只要不貪戀世間的濃艷之境,不被五光十色的聲樂所迷惑,就能夠保持住自己的平常心,就能得到淡泊的真諦。但也要看到 「談山林之樂者,未必真得山林之趣;厭名利之談者,未必盡忘名利之情。」好作厭名利之論的人,內心不一定放得下名利。考究一個人是否淡泊清靜,不去看他說的如何,是否寫了掛了條幅,只要放在爾虞我詐、聲色犬馬、燈紅酒綠的名利場、富貴池、溫柔鄉中一試便知究竟。
香港著名人士李嘉誠先生有句至理名言:「建立自我,追求無我」,完全體現了真正的淡泊。淡泊不是人生的目的,也不是生活的目標,淡泊是人們追求的操守,是一種生存的態度。沒有必要為淡泊而淡泊,如果那樣做作肯定是假淡泊,無非是為了博得清高之名。我們的生活目標完全可以高遠一點,而生存的態度則不妨從容平淡一些。淡泊是清虛自守,但不是消極逃世,躲避人生;淡泊是去浮戒躁,但不是無動於衷,袖手旁觀;淡泊是求趣不求利,但不是百無聊賴,無所事事;淡泊是平和的心境,但不是淡而無味,隨波逐流;淡泊是一種平淡的追求,但不是自甘平庸,軟弱無能。總之,淡泊不是消沉的無所作為,安貧樂道也不是追求貧困,淡泊是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只是要求我們在無論多麼眼花繚亂的慾望面前,都能堅守住自己的道,這樣我們就能從平淡走向豐富,再從豐富回歸平淡,終於達到淡泊的境界。
真如,唐代寒山大師禪詩所表達的意境:
「登陟寒山道,寒山路不窮。
溪長石磊磊,澗闊草蒙蒙。
苔滑非關雨,松嗚不假風。
誰能超世累,共坐白雲中。」
推薦閱讀:
※【經典名言薈萃】?493?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簡單的喜歡最長遠,平凡中的陪伴最心安
※淡泊名利,看淡得失
※寧靜 淡泊
※為什麼淡泊名利的人比追逐名利的人高貴?
TAG:淡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