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盡鉛華之後的中國乳業格局與現狀
洗盡鉛華之後的中國乳業格局與現狀
中國乳業三聚氰胺事件一周年盤點
背景一:中糧入主蒙牛
7月6日,國內最大食品業央企中糧集團,聯合厚朴基金入股蒙牛20%,中糧成為蒙牛大股東。這是迄今為止中國食品行業最大一宗交易案,總價值61億港元。原大股東董事長牛根生等一致行動人,持有蒙牛乳業的股權降至15.18%。中糧成為實際第一大股東。曾被評價為跑出「火箭速度」的蒙牛,一向標榜自己的民營身份「體制靈活」,但這個「靈活體制」隨著中糧和厚朴基金的聯手入股,而開始變得模糊。
在7月7日的「中糧入股蒙牛」發布會上,中糧集團董事長寧高寧表態:不會參與蒙牛經營,沒有增持計劃。這給了蒙牛發起人們足夠的發揮空間。也就是說,儘管出讓了第一大股東位置,但是牛根生等一致行動人,仍將經營權握在手中。
今年4月,蒙牛披露2008年年報,去年虧損9.486億,超過其2007年全年利潤。可見蒙牛承受了巨大的資金壓力。
從「三聚氰胺」事件曝光開始,蒙牛股價一路狂泄。蒙牛集團總裁牛根生的博客停滯在2008年9月17日,自此之後,一直沒有更新。他最後的博客說,「面前一條是死路,一條是活路。」事態尚未平息,3個月後,蒙牛OMP事件又爆發。質檢總局先稱正研究蒙牛特侖蘇牛奶OMP物質安全性,隨後衛生部確認安全,但認定進口未報批。蒙牛品牌再遭陰雲。
2008年11月,牛根生在某聚會上稱公司可能被外資惡意收購,一度激動落淚,並給柳傳志、馬雲等國內企業家發了一封一萬多字的「求助信」,尋求現金幫助。
按照牛根生的說法,蒙牛是一家比較特殊的在香港上市的內地股權公司,股權極為分散,連持股10%左右的大股東都少有。國際上大股東持股低於25%是警戒線,如果低於25%,那麼極有可能被惡意收購,而每年的八九月又到了股東集中賣股的時候。
「與其不知道會被誰暗自買走,不如投靠一個最穩當的靠山,但是蒙牛不得不將大股東地位拱手讓人。十年來,牛根生和蒙牛諸位高管辛苦創業,卻難守住控股權,這對於蒙牛意味著什麼?」招商證券分析師朱衛華說,雙方強強聯合,各取所需,這也是蒙牛要付出的代價。
按照牛根生在發布會上的說法,今年3月,雙方開始正式談及合作事宜。但中糧和蒙牛最少開始有合作想法,可以追溯到2008年底,牛根生髮出「萬言書」後不久。
外界不少說法都認為,「中糧入股蒙牛」源於寧高寧和牛根生兩人的「私交甚篤」———兩人都是中國企業傢俱樂部的會員,寧高寧是榮譽主席,牛根生是輪值主席,在2008年比較頻繁的交流中,碰撞出了商機。
對此,蒙牛董秘郭偉昌13日對記者表示,「三胺事件」後,「公司何去何從,董事會肯定討論過,但是當時基本未提及引入戰略投資者問題。」此後,與中糧的合作,「主要是寧高寧和牛根生兩人在理念上一致,在合作的討論上也是一拍即合。」
事實上,早在今年5月份,中糧就已經啟動了入股蒙牛的實質性步驟。蒙牛乳業曾發布公告稱,今年5月1日起,獨立董事劉福春進入蒙牛董事會。有記者查閱公開資料發現,劉福春曾任職於中糧集團有限公司財務部、業務策劃部及綜合辦公室,也曾在中糧集團駐美國銷售代表處任職,並擔任中糧集團糧油部副部長及部長。
背景二. 恆天然回歸:安怡、安滿重新上市
2005年12月,恆天然認購了三鹿集團43%的股份,投資額為8.64億元人民幣。恆天然入股三鹿後,成立了三鹿高端乳品事業部,授權三鹿經營安滿、安怡等高端奶粉品牌,運作的實體就是北京安力嘉公司。通過三鹿營銷From EMKT.com.cn網路,恆天然實現安怡、安滿本土化營銷;三鹿也藉此進入高端市場。但是一切止步於三聚氰胺事件。
事件爆發後,恆天然收回三鹿手中安滿和安怡奶粉品牌的使用權和經營權。目前,安力嘉公司已經關閉,已被大股東石家莊乳業有限公司申請破產。
因合作夥伴三鹿深陷「三聚氰胺」而受損嚴重的恆天然,一直聲稱不會放棄中國市場,如今總算走出陰影邁出劫後第一步。
如果一切順利,恆天然旗下安怡、安滿兩個品牌奶粉將於7月底重回中國市場。去年三聚氰胺事件爆發後,恆天然收回三鹿對這兩個品牌在中國區的代理經營權,安怡、安滿在中國的銷售也一度停止。據悉,首次上市的區域將劃定為7個城市,主要集中在上海周邊及華南市場。北京則會稍晚些。
今年4、5月份,恆天然已經與業內資深分銷公司簽訂合同,由其負責「安怡」、「安滿」在中國區的營銷。之前,安怡、安滿一直由三鹿集團在北京的全資子公司——安力嘉乳品(北京)有限公司(簡稱「安力嘉公司」)負責銷售,這是三鹿與恆天然合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安滿」的孕嬰乳品系列、「安怡」成人乳粉系列在進入中國市場前,在東南亞及港澳地區一直佔有不錯的市場份額。
恆天然的高層曾經表示:安怡、安滿的重新上市是第一步,我們將繼續謹慎地在中國尋找新的機會。
目前,恆天然在中國的業務有四塊:奶粉原料(大包粉)國際貿易;黃油、乳酪等奶製品的銷售;牧場經營;自有品牌的奶粉成品銷售(安怡、安滿)。
其中,奶粉原料的貿易無疑是恆天然現在的核心業務。目前中國進口奶粉的7成來自紐西蘭,國內市場上的一些著名品牌:美贊臣、多美滋、三鹿、蒙牛、伊利、雅培、達能、益力等都採用的是恆天然大包裝工業乳粉。
不過,因為國際奶價一直在低位運行,紐西蘭國內奶農和世界各地的奶農都面臨著由此帶來的困境。相比於原料出口,面向終端市場的自有品牌奶粉則有更好的利潤。至於牧場業務,因為奶價仍處低位,除了經營好已有的唐山牧場外,恆天然表示目前並未有披露新的擴展計劃。
兩大事件給我們的啟示
中糧入主蒙牛讓我們暗示了曾經叱詫中國的標杆企業之一蒙牛如今在無可奈何的戰略壓力和尷尬之餘,選擇了出讓股權和入主國有靠山的方式來擺脫困境。對此業內著極為不同的看法。
觀點一是有中糧聯合厚朴基金投下的61億港元貨幣支持、有中糧集團的國企身份的公信力,牛根生再次具備了向國內乳業市場發起新一輪挑戰的雄厚資本。但如今有了中糧的幫助,蒙牛勢必得到較大的改善,恢復得比較快一些。蒙牛在引入中糧後,很可能會下大力氣對奶源進行改造。蒙牛壯大後將向競爭對手們發出強有力的挑戰,伊利、光明等競爭對手也將面臨蒙牛發起的新一輪挑戰。
另外一個觀點是央企中糧集團攜手厚朴基金,斥資61億港元入主蒙牛後,未來整合之路更為人關注和擔憂。畢竟中糧以建全產業鏈為名,將居於壟斷地位所獲的巨額利潤,投入乳業,不僅有礙行業競爭,且辜負國家對其期望,在食品行業上演的「國進民退」交易金額如此巨大,創下了國內本行業之最,對市場的自由競爭並沒有多大裨益,而且很可能陷入逐漸獲利甚微的尷尬之中。
著著有《中糧命運》、《誰人不識寧高寧》的財經作家韋三水就質疑,寧高寧的言行表明了今後蒙牛的經營管理要按照董事會的意志行事。這是不是會最終導致兩者之間的「衝突」?缺失了牛根生和固有競爭優勢的蒙牛,還能繼續馳騁乳製品行業嗎?如此的話,一向看重利潤最大化和股東價值最大化的寧高寧與中糧,還會繼續投資蒙牛嗎?
蒙牛歸入中糧旗下,由最大民營乳業企業,搖身一變成為央企陣營企業。這被很多人解讀為草莽出身的蒙牛,終得蔭庇,有望獲得更多發展空間與資源。但也有業內人士對中糧在管理、體制、國際化方面對蒙牛的影響,並不看重。乳製品工業協會理事長宋崑岡表示,他「看淡」這筆交易。宋崑岡:「我對這件事看得很淡,無非是大股東由張三變李四,蒙牛還是蒙牛。有人硬說中糧收購,能對蒙牛和行業有多深遠意義,我實在看不出來。」
根據中糧與蒙牛協議,中糧將派駐3名非執行董事進駐蒙牛,目前名單尚未公布。為蒙牛開疆拓土的元老們,能否與央企職業經理人相處融洽,也是人們關注的焦點。寧高寧:「我希望能夠通過董事會成員,在發展大方向、政策方面,對公司健康發展產生影響。通過董事會推動蒙牛和中糧在業務上的合作。」
恆天然之所以選擇回歸市場,是看到了中國乳業市場環境在政府大力度的整理和梳理之下,民心回暖,行業自律,利勢十分看好的情況下選擇的戰略拓展。和蒙牛的出賣股權給我們的共同啟示實際上很簡單:一切都過去了,出來混的,該還的都還了,下一步迎接的都是希望和新的挑戰。
兩個在三聚氰胺事件中(除了直接當事者三鹿之外)受到損害和震蕩最大的的企業,在滿腹無法訴說的苦衷和尷尬之下,最終以積極的方式選擇了戰略前進的步伐和節奏,也最終標誌著三鹿事件在某種意義上已經告一段落,大的戰略影響已經告罄,中國乳業未來進入新一輪的行業競爭和市場環境中了。
消費者:愛有一點苦澀
去年9月發生的三聚氰胺事件是中國奶產業有史以來爆發的最嚴重危機。一年來,失去免檢品牌,中國名牌等榮譽的奶企業低調應對,謀求重振大業,以蒙牛,伊利,三元等為代表的中國奶企業,以更積極的姿態應對外國企業的挑戰,不斷提高乳品質量消除消費者「恐奶心理」,中國奶產業開始逐漸觸底反彈。
隨著乳業市場的逐漸回暖並且勢頭與日俱增,消費者逐漸淡化了過去的不快、抑鬱和恐慌,一切開始回歸原來平靜祥和的樣子。包括中國乳業、經銷商、奶農以及消費者都不願提及那個三字打頭的工業原料名字,但大家都清楚,淡化不代表遺忘,深埋在內心深處也是一種難言的苦楚。中國乳業,洗盡鉛華和浮躁,一切才歸為平靜,才會從喧囂中找到寧靜和自我。中國乳業在這場深重的危機中損失最大的是消費者的信心產生了強烈的動搖, 這個信心的恢復要很多年才能逐漸稀釋,而且還會因為一點小小行業信息而產生波動。畢竟這個事件對中國人影響太過深遠了。
恨得深,說明愛的迫切。不管經過多少震蕩和波折,中國的老百姓確實不能長時間離開牛奶。這也是中國乳業對未來有信心的最大底氣吧!這也是中國消費者最終能逐漸淡化這次的震撼,真正的相信政府的根本原因吧!需求是最大療傷的偏方,改善是最佳的途徑,所以哪個企業做得好,誰就能獲得更多消費者的支持和擁躉。消費者對乳品的愛會逐漸升溫,儘管這有點苦澀。中國乳業經歷這次浩劫之後,一定會深深明白,食品安全是社會最為關注的大事情,誰疏忽了,要付出巨大的代價的。品牌永遠不會為王,在質量面前,它脆弱的一文不值。道德和誠信是社會最為認可的王者規則。
恢復消費者信心無疑是最難的事情,在「外國奶問題少,國產奶有點靠不住」的觀念影響下,說服國內消費者不容易。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副主任尹成傑在2009乳業發展國際論壇上說,現在乳品企業採取多種渠道,多種方式展示和宣傳優質乳製品,一些地方開展萬村千鄉工程擴大乳製品消費,提高消費信心指數,對消費者信心的恢復都很有效果。蒙牛特倫蘇奶經歷OMP事件後進行了廣告宣傳大變臉就很管用,作為國內最高端的液態奶重新被消費者認可,可見傳播依然是可以改變形象的。另外,區域性品牌乳製品成為很多中低收入消費者的首選,給很多中小企業留下了廣闊空間,紛紛轉向生產短鏈產品如巴氏奶,在服務上打「精細牌」,開展送外賣業務,增強了消費者對這種城市型鮮奶消費的信心。
未來乳業格局分析
2009年9月11日, 「三聚氰胺事件」爆發剛好一周年的時間裡,我國乳業經歷了國人「恐奶」、乳業老大蒙牛和伊利一度瀕臨資金鏈斷裂、三鹿宣布破產倒閉,以及《乳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條例》和《奶業整頓和振興規劃綱要》相繼出台等過程。可以說發生了許多「意外」,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但行業並沒有如之前行業所猜想的一蹶不振,而是在不到一年時間重新振作起來;伊利、蒙牛、光明三大乳企巨頭仍然穩坐前三位置,行業格局沒有根本性改變;強大的行業規範和政策扶持,令業內感嘆我國乳業鳳凰涅槃重生。過去我們很多人的擔憂和猜想常常過於悲觀,這個事件中,震蕩和思考是深層次的,表象上看,除了三鹿徹底消失之外,格局沒有大的改變。
四大預言破產,三大乳企穩居前列,銷售額漲回原位
一年後,人們又開始拿著吸管喝牛奶了,不管他們內心是否依然擔憂。不管是官方數據,還是上市公司年報或消費者信心調查,都顯示經受「三聚氰胺事件」打擊後的中國乳業已經基本恢復 「元氣」。最讓人意外的是,當初危機來臨時的四大預言一個都沒有兌現,而整個行業的恢復過程卻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
預言一: 2009年將是行業洗牌之年
2008年11月,在「三聚氰胺事件」中獨善其身的兩大二線品牌飛鶴、三元先後高調宣布,分別以1.6億元和1.3億元的價格競得央視重點廣告段和黃金廣告段。央視廣告招標會歷來被看成中國行業景氣的風向標,由此,外界認為:伊利、蒙牛、光明三大乳企巨頭一統天下的時代可能終結,2009年乃至今後的幾年都將是中國乳業的洗牌之年。
儘管2009年還沒有完全過去,但傳說中的洗牌似乎不會到來了,伊利、蒙牛、光明仍然「霸佔」著三巨頭的交椅。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陳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採訪時稱,在過去的一年時間裡,整個行業還沒有出現大面積洗牌的現象,市場格局基本不變,只是在細分市場上結構有稍微的調整。如奶粉市場中,原本三鹿所佔有的18%市場份額被其他品牌瓜分;伊利的奶粉業務發展很快,市場份額由之前的不足10%發展到現在的13%;光明也逐漸把奶粉這塊業務當成支柱業務在發展。液態奶老大蒙牛的市場份額稍有下降,但仍然處於第一的位置。同時,三元和飛鶴的發展也很快,但相比第三名光明仍有不小的差距,暫時無法撼動三巨頭的地位。
預言二: 三巨頭未來兩年都將虧損
2008年9月22日,「三聚氰胺事件」爆發後,中金公司立即下調了三大乳企的盈利預測和投資評級。報告稱,危機除了重創乳企公司的銷售外,還將增加其未來的營運成本,退貨、庫存滯銷將引發大額會計計提;危機公關增加費用開支;乳品需求下降推高營銷投入;從緊監管提高生產成本。因此,中金公司預計
伊利、蒙牛、光明乳業三家上市公司2008年~2010年將連續虧損,從而給予三公司「迴避」的評級,並採用2009年1倍的凈資產價格作為公司股價的安全底線。同時,摩根大通也預期,蒙牛乳業的業績將在未來三年遭遇滑鐵盧,2009年和2010年預計凈虧損。
2008年,乳企上市公司中,除三元股份)外,其他均為虧損,但今年上半年這一情況就發生了改變。伊利今年上半年凈利潤2.54億元,同比增長117.57%;蒙牛乳業上半年凈利潤6.62億元,同比增長13.55%;光明乳業上半年凈利潤4533.54萬元,同比下降67.8%。三大乳企都實現了盈利,銷售額恢復的情況整體向好。事實上,三家公司去年股價大跌時,最低價格也沒有跌破每股凈資產。
元將領跑中國乳企 進入三強
去年底,三元股份董事長張福平曾放出豪言——「三元要進入中國乳業的前三名」,2008年業績披露後,三元股份盈利4000多萬元,成為唯一一家盈利的上市乳企,加上二級市場股價的良好表現,由此業內開始認為三元已經成功實現「上位」,或將領跑中國乳企。特別三元是收購三鹿後,更增加了上述一預期實現的可能性。
目前,三元還未進入前三強,與「老三」光明乳業還有一段不小的差距。截至今年6月30日,光明乳業總資產42.63億元,上半年主營業務收入38.52億元,而三元股份總資產只有16.66億元,上半年主營業務收入11.34億元。此外,前三強乳企都是全國布局,三元股份的戰線也只在北京及周邊省份,而奶粉產品在收購三鹿後,今年4月份才正式鋪貨,還未見成效。
在上半年的業績較量中,三元股份不但沒有「領跑乳企」,還因為投入三鹿的費用猛增,營業利潤基本沒有了,3673.43萬元的凈利潤中,有95%來自公司投資北京麥當勞食品有限公司的投資收益,如果單看第二季度的營業利潤,還是負數,短期內擠進三強是沒希望了。
預言四:中國乳業將一蹶不振
2008年9月「三聚氰胺事件」來勢兇猛,當年10月我國國產奶粉的市場份額由正常情況下的70%、80%驟降至個位數,奶產品滯銷迅速蔓延至液態奶,甚至其他奶製品,行業形象幾乎毀滅,相關部門還撤消了伊利、蒙牛、光明液態奶名牌稱號。我國乳業面臨著空前的行業危機,進口奶粉品牌迅速成為主流,市場份額擴展至9成以上。當時,伊利、蒙牛乳業、光明乳業的股價也一落千丈,消費者和投資者的信心都跌至底谷。
事實上,早在去年底的時候,中國乳業將一蹶不振的預言就被推翻了,短短几個月時間,市場份額已開始出現恢復的跡象。乳製品工業協會的數據表明,今年前5個月,行業工業產值已恢復至「三聚氰胺」事發前九成的水平,1~5月產值622.8億元,同比增長5.82%,至少出現了緩慢的正增長。截至目前,根據媒體對各個城市消費者市場的調查,三聚氰胺事件對消費者造成的心理影響基本消除,對奶產品的消費已恢復正常。不過,消費結構仍有變化,消費者開始偏向於高端奶、酸奶等產品的消費。正是這種結構的變化,導致乳企的銷售量還沒完全恢復,銷售額卻基本恢復到事前水平。
業內分析 :行業重振背後:政府扶持+消費需求
危機中的四大預言皆沒實現,我國乳業也在短短一年時間裡恢復迅速,根本的動力是什麼?筆者認為,政府扶持起了關鍵性作用。
2008年11月下旬,國家發改委、農業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商務部等13個部門聯合下發了《奶業整頓和振興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對2008年、2009年及2010年的行業發展做出了要求和規定。
最重要的是,除了對行業的各種標準化規定,規劃綱要還對重塑消費者信心提出了三大措施。一是及時公布信息,二要維護消費者權益,三要普及乳製品知識。幾條緊急措施執行下來,對消費者信心提升有很大幫助。三聚氰胺事件之後,一年內,中國乳品企業總數已從730家增至832家,不降反升,彰顯了投資者對中國政府的巨大信心。
從一側面看,三聚氰胺事件促進了整個行業的發展,國家還出台政策,要求奶製品行業加大對奶源的投入。我們知道,上個世紀90年代,像蒙牛這樣的企業大步發展時,上游投入遠遠跟不上市場的投入。現在,在國家政策的約束下,行業產業鏈的連接也是一個大趨勢。可以這樣說,國家對乳業的扶持和規範讓整個行業能夠在短時間內恢復,但出現恢復的根本原因還是市場的剛性需求。
目前,我國的人口對奶產品的需求是剛性和巨大的。雖說去年事發時,短時間內掀起全民喝豆漿熱,但豆漿與牛奶畢竟不能完全替代,最終人們還是要回到牛奶的消費上來,短期的心理影響將很快消除。只不過,消費結構會有所調整,更多的消費者可能會選擇檔次較高的牛奶。比如蒙牛乳業,在今年年初還遭遇了一個「特倫蘇事件」,對公司高端奶市場是一個重要打擊,因為蒙牛的絕大部分收入來自液態奶,而特倫蘇的銷售佔據其液態奶收入的20%,但今年二季度,該部分的恢復情況也比較好。三巨頭的市場格局沒有變化,其中也有消費習慣的因素。不過,目前這些曾經受過傷害的乳品企業,如今在面對媒體時仍然謹小慎微。
「反彈」中 乳業四強表現各異
1.起跑不佳的三元
提到三元股份,不得不想起那個曾經被國人視為「民族英雄」的品牌,但現在這種感覺正漸漸遠去。
去年9月三聚氰胺事發,三元股份因在該事件中「獨善其身」,成為二級市場唯一走強的乳企,2008年9月18日起,連續走出6個漲停,後因收購三鹿事項停牌,今年2月16日復牌後繼續走出3個漲停。但這種猛烈的勢頭很短暫,2月18日完成3個漲停之後,是三元股份長達半年時間的高位震蕩。目前的股價相比2月17日的價格稍微上漲了4.73%,但同期的大盤卻上漲了28.9%。更沒想到的是,三元股份在今年上半年的凈利潤中,竟有95%來自投資收益。
對於三元目前的狀況,業內存在一些分歧。 行業認為,歷史給予三元股份的機會一瞬即逝,而三元股份並沒有掌握住。持這部分觀點的人士認為,去年三聚氰胺事件發生前,全國許多消費者都不知道三元這個品牌,事發後,人們知道了這個品牌,這對三元股份來說,是一次歷史性的機會。但當時的三元還只是區域性品牌,在營銷手段和產能上都無法做出迅速的反應,所以錯失了一次良機。現在,隨著三聚氰胺影響的消失,消費者對三元的品牌概念也在消失。
三元股份能把三鹿的接力棒拿過來,還是不錯的,但是在最近幾年可能是一個磨合期,要培育市場,沒那麼快見成果。
但是我們還是要看到,在這一年裡,三元股份的營業收入增長速度非常快,去年是14.14億元,今年上半年就已達到11.34億元。在公司的擴張發展中,只要收入猛增就是有潛力的公司。三元股份之所以營業利潤很低,是因為對三鹿的投入費用太大,投資者可以關注三元下半年這部分投入費用,如果有所減少,預計明年,三鹿這部分資產就能帶來利潤,慢的話估計要3、4年時間。
業內比較一致的看法是,三元未來的成敗就押在「三鹿」上了,如果這部分資產整合得好,三元股份就還有機會,整合不好就是負擔。
2.伊利強者仍強
因為連續虧損,我國乳業第一巨頭伊利股份一不小心被ST了,但2009年,伊利打了一場翻身仗,股價和業績都有突飛猛進的表現,估值優勢在行業中顯得很突出。業內認為,這應該歸功於伊利早已建立的較為完善的產業布局和積極的宣傳攻勢。
去年9月份,三元股份連續漲停時,伊利卻在連續跌停,但此後走勢發生逆轉, T伊利今年以來走出陰霾,股價漲幅138.57%,遠遠超過大盤。
最重要的是,伊利半年報顯示其業績增長快速,今年一季度實現凈利潤1.13億元,上半年實現凈利潤2.54億元,同比增長117.57%;1~6月份,主營業務收入122.17億元,同比增加6.69%。但是,伊利過去兩年因為攤銷股權激勵費用,導致凈利潤為負,因此今年凈利潤的增長不能說明問題,應該比較營業收入,這一數據今年與去年變化不大。」
從伊利的產品構成看,上半年液體奶實現收入77.73億元,冷飲收入21.17億元,奶粉及奶製品的營業收入21.2億元。不過,奶粉的營業利潤率為40.71%,高於冷飲的33.41%,總體來看,液態奶收入仍然佔了一大部分。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伊利的銷售費用為17.99億元,相比去年的16.41億元,增加了9.63%,業內認為伊利上半年採取了積極的促銷策略。
伊利是業內產業布局最完善的企業,相比蒙牛乳業和光明乳業基本依靠液態奶,伊利是液態奶、冷飲、奶粉三條腿走路。有數據顯示,三鹿倒下後,伊利迅速搶佔奶粉市場,市場份額已從之前的不到10%上升至13%。
對於三元股份、光明乳業、伊利三家A股公司的投資機會,業內普遍認為伊利中長期更值得關注,除了明顯的估值優勢,另一理由是看好公司長達8年的股權激勵計劃,有助於將來業績的釋放,更何況公司的銷售費用較高,若能適當壓制,利潤增長空間彈性大。
4. 蒙牛元氣上升
蒙牛9月份發布了上半年業績報告,公司實現凈利潤6.619億元,去年同期的5.829億元增長13.5%;實現營業收入120.9億元,同比下降13%。至此,中國乳企國內四家上市公司半年報披露完畢。數據顯示,除光明繼續虧損之外,其它幾家業務基本恢復「三聚氰胺」前的水平。這說明蒙牛結盟中糧,除了短期壓力之外,還有更大的戰略野心和擺脫三聚氰胺事件帶來了品牌陰影,以國有的身份夯實自己的誠信根基。未來蒙牛仍然是中國乳業最具競爭力的乳品企業。
3.光明乳業發力奶粉
在乳企中,光明乳業儘管與蒙牛、伊利一起被看成前三強,但蒙牛與伊利是第一陣營,光明乳業只能是第二陣營。在危機和反彈中,光明乳業始終都很「溫柔」。
光明乳業的股價走勢自去年見底後,也是一路向上,但反彈的力度沒有伊利那麼大,今年以來的漲幅為63.27%,與大盤走勢基本持平。上半年業績報告發布後,光明乳業成為唯一一家業績同比下滑的乳企,凈利潤4533.54萬元,同比下滑67.8%;主營業務收入37.48億元,同比下滑0.58%。在光明乳業的主要產品構成中,液態奶的收入佔到了80%以上。公司表示,業績大幅下滑主要是受國際市場奶粉價格大幅下跌影響,工業奶粉銷售收入下降較大。
三聚氰胺事件中,光明乳業受到的品牌衝擊相對較小,所以在恢復過程中,反彈也不那麼強烈。不過,三聚氰胺一事後,光明乳業在戰略布局上也有驚喜,今年年初公司表示,正式將原本非主營的奶粉業務納入公司的支柱業務之列。按照光明乳業去年全年73.59億元的主營收入規模,在奶粉的收入上需達到20億元以上,才能算是真正的支柱產品,而去年光明乳業在奶粉的收入上只有2.5億元左右。
光明乳業的半年報也體現出液態奶的需求有所恢復,但乳製品的總體收入基本持平,略低於預期,上半年高企的銷售費用仍然說明公司在採用激進的策略進行品牌重建。
行業現狀比較樂觀
乳企 「換臉」,以求信心
最近一段時間,很多消費者感受到了乳品的「換臉」。一款又一款穿著各色「衣服」的新產品擺滿了貨架,乳品電視廣告力度又大了起來。
危機迫使不少乳企開始注重品牌研發和創新,差異化的新產品不斷問世。在寧夏,去年以來已經有5家乳品企業開始研發新產品,高薪聘請來自義大利、美國等國家的乳品製作專家,生產乾酪素、乳酪、蛋白粉等附加值高的乳製品。
乳業隊伍中多了一些嶄新面孔。過去一年時間全國增加了100多家中小乳品企業,寧夏億美乳業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個。該公司總經理陳教美說:「企業還處於爬坡期,但我們研發乾酪素、蛋白粉等產品,適應消費者的新需求,現在雖然出口不暢,價格不是太高,但是全球食品價格上漲有助於我國乳業的恢復,最終我們會在國內外都站住腳。」
一年來,中國乳企的最大「換臉」當屬蒙牛。日前蒙牛牽手中糧,被業界認為是拿大股東「寶座」換「明天」。蒙牛集團副總裁姚海濤則認為,蒙牛集團與中糧集團戰略合作的真正目的是著眼於長遠發展。雙方合作後,有利於形成從原料到市場、餐桌的一體化發展格局。一向低調的伊利也「蠢蠢欲動」,通過簽約世博、跨行業合作謀求新發展。
乳業新面孔再次刺激了消費。畢竟牛奶是最好的蛋白質來源,老人和孩子離不開牛奶,而且消費者也相信在相關部門的監管以及企業的自我約束下,現在的牛奶是安全的。
調研時,許多終端零售店反饋乳品銷量開始加大,銷量開始翻番,而且消費者不再那麼猶豫和問題多多了。
練內功造新血,蛻變昭示未來
從各家乳品企業的銷售數據來看,當前的乳品業整體向好。來自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的信息顯示,今年前7個月,全國乳製品行業產值已恢復到「三聚氰胺事件」前的90%。進入9月份,全國各地奶價也出現普漲的局面,蒙牛等大企業鮮奶收購價格又恢復到了「三聚氰胺事件」以前的水平。
內蒙古、寧夏等地鮮奶收購價格普遍提升,處於奶產業最末端的奶農逐漸擺脫了虧損狀態,散戶奶的收購價格提高至每公斤1.8元到1.9元,園區奶普遍漲至每公斤2元到2.6元,而最優質的鮮奶已經賣到了每公斤3.7元。由於奶價的上漲,內蒙古、寧夏各大奶牛養殖集中地區到處都是奶農儲備玉米青儲飼料的景象。
奶價的上漲刺激了奶農的養殖信心,三聚氰胺事件爆發後全國奶業由於各種原因淘汰損失了1/3左右的奶牛,一度陷入了殺牛,倒奶的最黑暗時期。目前各地的存欄量在上升,一些規模化養殖大戶更是積極買牛,希望明年迎來奶產業的恢復性增長。由於市場恢復較快,加上奶農對10月份牛奶進入消費旺季,奶價持續走高的預期強烈,近期一頭奶牛的價格比上半年高了兩三千元。
此前業內普遍認為中國乳業至少需要2年才能恢復過來,但從目前來看,出現了超乎想像的速度。鮮奶價格普漲成了乳業春天即將到來的信號。
當前,乳品企業所在地仍在下大力氣整頓奶站,推動生鮮乳收購站合法化改造。今年前5個月,全國有生鮮乳收購站1.58萬個,比清理整頓前減少了4500多個,共取締流動收奶站3800多個,個體收購站減少了1900個,全國機械化擠奶站達到了1.14萬個。生鮮乳質量安全狀況明顯改善。自去年11月至今,農業部在全國開展了多次大範圍的監測,結果表明,生鮮乳質量安全狀況良好。
集約化養殖方式越來越被認可。標準化養殖小區、奶聯社、奶農合作社、托牛所和大型牧場數量逐步增加,越來越多的養殖戶把奶牛送進了牧場。未來4年內,內蒙古準備建立2000個養殖小區和牧場,準備將規模化養殖比例由現在的35%提高到60%,散養則由60%下降到40%。各大乳企也迅速行動保證自有奶源。伊利不僅投入巨資打造三大黃金奶源基地,還計劃在2009年年底新增20個奶聯社模式下的牧場;光明乳業在武漢建立奶源基地,計劃砍去5%的散奶奶源,全部實現100%拒收散奶的奶源管理。
為了確保鮮奶質量安全,企業的收購條件已經非常苛刻,什麼奶都能賣上好價錢的歷史一去不復返了,嚴峻的形勢倒逼奶農養殖模式的加速轉變,奶農轉變成奶業投資人的角色得到認可。目前各地乳品企業或現代化養殖園區依託自身的養殖優勢,採取寄養制迅速將周圍奶牛資源進行整合,促使周邊的養殖戶紛紛把牛「存」進牧場,每頭牛每年領取3000元左右的「利息」。事實是過去10多年大多數參與養殖奶牛的農戶總的算賬並沒有因為養牛而變得富裕。所以在最短的時間內讓散養農戶退出直接養牛的環節,採取強制手段不行,必須採取如「奶聯社」模式這樣的有效措施確保農民繼續參與奶業行業,根本上解決我國散戶太多的問題。
雖然推廣集約化養殖方式還有很多困難,但已經越來越被養殖戶認可,多數農牧民認識到規模化養殖是方向,但更需政府的引導和資助。石嘴山市惠農區卉豐牧場是目前寧夏養殖現代化程度最高的牧場,周邊的養殖戶爭著把牛「存」進牧場,每頭牛每年可以領取3000元的「利息」。
業內專家分析認為,我國奶業處在一個加快發展、提高質量、提升效益的關鍵時期,我國乳品消費市場仍有很大的空間和潛力,但是走出低谷的中國乳業鞏固根基尚需根除諸多頑疾。
奶業發展效益在規模,只有擴大規模,才能提高效益。目前我國奶牛養殖的規模小而分散,以農戶分散飼養為主,70%以上奶牛養殖戶的規模不足20頭,這種小、散、低的局面目前還沒有得到根本扭轉。當前在政策導向和扶持上,必須加大扶持規模化養殖。
開發和推廣新產品的能力有限,乳製品附加值低,在與洋品牌競爭中劣勢明顯。現在我國1000多家乳品企業的產品大多集中在液態奶和奶粉方面,多數企業開發高端深加工產品的技術和資金投入不足,不利於乳業的持久發展。
生產、加工和銷售不平衡,實際鮮奶加工量遠低於總的加工能力,多數企業仍處於「吃不飽」的狀態,有些地方仍在盲目招商建廠,產業重複建設的問題並沒有多大改觀,仍有新一輪奶源大戰的隱患。
出口形勢不利。去年我國規模以上企業乳製品產量出現了改革開放30年來首次負增長,今年以來進出口形勢非常不利。今年上半年國際市場乳製品價格低迷,低價奶粉大量進口對我國市場形成衝擊,進出口乳製品數量逆差超過27萬噸。外資品牌奶粉仍然掌握著中國高端奶粉市場的絕對話語權。
三鹿已倒,但是中國奶產業並沒有垮掉。「變則通,通則久」,蛻變貫穿了奶產業鏈條的每一個細微環節。蒙牛牽手中糧拉開近期乳品企業重組併購的序幕,促進中國奶產業加快完成自身的優化,整合,進而恢復元氣,重新崛起,而這只是中國乳品企業在三聚氰胺事件發生後劇烈變革的一角。一些業內人士分析,中糧進入蒙牛,顯示了中央對恢復奶產業的期望,以及重視奶產業未來發展的強烈信號。
在內憂外患的夾擊下,不論是大企業還是中小企業都在經歷戰略調整,以期在這一輪的危機中存活下來,在緊鑼密鼓地加快建設自己的優質奶源基地,在產品深加工上加大投入搶佔先機,採取種種策略,爭取在消費者中樹立負責任的企業的良好形象。2009年上半年,伊利集團各業務線都表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中報顯示,伊利集團上半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22億元,實現凈利潤2.54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17%。而蒙牛產品銷售已恢復90%以上,日收奶量也達到9300多噸。2009年7月,根據荷蘭合作銀行發布的全球乳業公司排名報告顯示,蒙牛名列全球乳業第19名,這是中國乳業首次進入世界乳業20強的行列,實現中國乳企歷史性的突破。
《奶業整頓和振興規劃綱要》指出,嬰幼兒奶粉事件的發生,與乳製品生產企業盲目發展,產能過剩,爭搶奶源,無序競爭,缺乏社會責任感有莫大關係。三聚氰胺事件給中國家庭帶來了巨大傷害,也給這個產業的信譽造成巨大破壞,到目前為止很多國家和地區仍然沒有解除進口中國產品的禁令。對於很多乳品企業來說,抓優質奶源建設已經迫在眉睫,國家要求2011年10月底前,乳製品生產企業自產生鮮乳與加工能力的比例要達到70%以上。乳品巨頭伊利公司原奶事業部總經理韓玉堂表示,通過在全國建立示範性牧場,伊利扶持了一大批家庭式牧場,未來幾年每年將在奶源基地建設上投資10億元左右,每個牧場扶持100萬元左右,誰抓住了優質奶源,誰才能掌握話語權。
三聚氰胺事件對乳品企業雖然影響很大,但是全國1000多家企業中停產的沒有幾家,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於一些企業開始著手生產高附加值,深加工產品,避免同質化競爭,在危機中更是覓到了發展的良機。在全國十大牧區的寧夏,去年以來已經有5家乳品企業開始研發新產品,高薪聘請來自義大利,美國等國家的乳品製作專家,生產乾酪素,乳酪,蛋白粉等附加值高的乳製品。寧夏億美乳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教美是一個在三聚氰胺到來之際毅然投資奶產業的企業家,「中小企業要不走尋常路,我們生產的乾酪素,蛋白粉等產品,適應消費者乳製品的新需求,現在雖然出口不暢,價格不是太高,但是全球食品價格上漲有助於我們中國乳業的恢復,最終我們會在國內外都站住腳。」
內憂外患,奶產業重塑輝煌尚待時日
去年中國奶牛達到1230萬頭,奶產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三位,成為奶源大國。從目前的恢復情況來看,中國奶產業開始走出低谷,但是元氣大傷之後要想恢復往日快速擴張的輝煌,尚需根除諸多頑疾。
目前,我國奶產業仍沒有完全走出內憂外患的困境,去年我國規模以上企業乳製品產量出現了改革開放三十年來首次負增長,今年以來進出口形勢異常不利。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理事長宋昆岡8月份在寧夏牛奶發展高峰論壇上說,今年上半年國際市場乳製品價格低迷,低價奶粉大量進口對我國市場形成衝擊,進出口乳製品數量逆差超過27萬噸。特別是乳粉進口,上半年進口量已達10.7萬噸,超過了2008年全年進口量,直接影響到我國乳製品市場的供需平衡,外資品牌奶粉仍然掌握著中國高端奶粉市場的絕對話語權。另外,液體乳進口也大幅度增加,一般來講液體乳體積大,貨值低,不便長途運輸,出口競爭力低,但國外的液體乳遠過重洋來到了中國,數量在成倍增長,將要超過我國對港,澳出口液體乳的數量。
現在,全球經濟並未擺脫金融危機的影響,一些業內人士認為,擺在中國奶產業面前還有三大難關。
一是奶產業又好又快發展仍然根基不穩。規模化養殖率僅佔20%左右,是阻礙我國奶產業保質保量的頑疾,直接導致國產奶競爭不過外國奶,現在很多地方奶牛雖然出戶入院但是並未實現統一飼養,未來一段時期必須探索寄養制等模式切實提高集中餵養質量。
二是開發和推廣新產品的能力有限,乳製品附加值低,在與洋品牌競爭中劣勢明顯。現在我國1000多家乳品企業的產品大多集中在液態奶和奶粉方面,多數企業開發高端深加工產品的技術和資金投入不足,不利於中國奶產業的持久發展。
三是生產、加工和銷售不平衡,實際鮮奶加工量遠低於總的加工能力,多數企業仍處於「吃不飽」的狀態,有些地方仍在盲目招商建廠,產業重複建設的問題並沒有多大改觀。三聚氰胺事件並沒有出現企業大量倒閉的後果,各地盲目發展奶產業的衝動依然很強烈,一旦完全從低谷走出,仍會重新造成奶源大戰。
一年之後的反思
一年前,「三聚氰胺」事件發生了。半年前,三鹿倒掉了。曾傷透國人心的中國乳企這一年走的異常艱難。他們背負著「無良喪德」的罵名蹣跚前行。知恥而後勇,中國乳業在一片質疑和指責中逐步走出泥潭,揩乾凈身上的泥塵,重新站了起來,回到了正軌。
經過「三聚氰胺」事件洗禮之後,乳企懂得了把控奶源才能立得住、走得遠。「建牧場、控奶源」成了乳業巨頭們較勁的資本。
「三聚氰胺事件」造成的信譽危機雖然逐漸稀釋,奶農大部分恢復了養殖信心,廣大國民也開始走出了「恐奶症」的陰影,但仍然心有餘悸,尚無法完全化解。國家質檢總局法規司司長劉兆彬曾經對媒體表示,中國乳業在經歷危機後要儘快構建責任報告制度,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才能最終贏得消費者的信賴。我國乳業中國乳業經歷 「知恥而後勇」的涅槃重生後和一年的洗禮與沉澱後,中國乳業在滄桑變化的進程中變成厚重和成熟起來,洗盡鉛華之後,光彩將更加照人。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