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二凈土大經科注 (第三二五集)
二零一二凈土大經科注 (第三二五集) 2013/6/13 斯里蘭卡彌陀精舍 檔名:02-040-032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注》第六百零八頁倒數第五行,「又無量功德,具足莊嚴者,曇鸞大師《論注》曰」,我們從這個地方看起。
每堂課開頭我們皈依三寶,這個意義很深。早年我們升座講經,以開經偈做開端,「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這個偈子武則天作的,講經之前都念這四句偈,提醒自己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到斯里蘭卡來講經,強帝瑪國師提醒我,講經之前最好跟大家一起念三皈依,我接受了。這個建議非常難得,為什麼?三皈依是我們學佛的依靠。現在佛法衰了,我們不像學佛的樣子,究其根本原因在哪裡?根本的原因是我們把三皈依忘掉了,我們還是依靠自己的煩惱習氣,沒有依靠三寶。這個提醒比什麼都好。早晚課,早晨早課,最後念三皈依,晚上晚課最後都念三皈依。這個三皈依是形式,心上有沒有?沒有,生活上更沒有,這就是我們把佛教實質丟掉了。
早年章嘉大師告訴我,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實質就是把佛法放在心上。把什麼放在心上?三皈依放在心上,那是我們一天、一生、一世修行最高的指導原則。皈依佛陀,兩足中尊,我們有沒有?皈是回頭,依是依靠,依靠佛陀修二足尊,足是圓滿,兩足,兩種圓滿。哪兩種?智慧圓滿,福德圓滿。我們皈依佛就想到,我今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是不是在求智慧、求福德?真正是求智慧、求福德,佛是我們最好的榜樣,這叫真正皈依佛。我們不學佛這個榜樣,我們的福慧求不到。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見,離欲中尊。法的大根大本,這是講佛陀教給我們的法,是什麼?離欲,這是真正的佛法。不能夠離欲,無論修學什麼法門,裡頭夾雜著慾望在裡頭,這把法就破壞掉了,這不是佛法,這是世間法。佛教我們念念要放下慾望,要放下自私自利,要放下名聞利養,要放下貪瞋痴慢,這是真正皈依法。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這個僧伽是團體,我們今天講團體。天上人間所有團體裡面,出家人團體是最尊貴的,是個模範的團體。為什麼?它有六和敬,天上人間團體沒有六和敬,佛法團體修六和敬。所以這一句提醒我們,我們有沒有真正在做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利和同均?沒有做到,不是世間示範的團體,這個團體不能給大家做榜樣。你看,這個提醒多重要。
每天兩遍,念的人很多,沒有去做,這白念了,念只是一種形式,沒有起作用;沒有起作用,念如同不念。不過念也是有好處,為什麼?有形的人世我們沒看到依教奉行,但是有我們看不見的天地鬼神他們在旁邊聽,提醒他們,可能裡頭真正有發心、有真乾的,這就是念比不念好。最重要的,念了我們懂得意思,我們要依教修行。早晚各一遍,這是慈悲到極處,時時刻刻提醒我們。不提醒就迷惑了,就顛倒了。為什麼?習氣太重,煩惱太深,念念習氣現行,煩惱起用,把我們所修的功德全都破壞了。功德不能成就,原因在此地,所以三皈依至關重要。
我們現在看念老的註解,曇鸞法師的《論注》說,「從菩薩智慧清凈業起」,這都是我們要學的,「莊嚴佛事」。佛事,《佛學大辭典》有解釋,我們把它節錄在此地,要把它搞清楚。「指凡諸佛之教化,謂之佛事」。最簡單的解釋,也就是字面的意思,做佛之事。佛幹什麼的?釋迦佛他乾的是什麼?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他乾的是什麼事?那就叫佛事,佛所乾的事。佛事是教化眾生,教是事,是教學,化是這個事情成就了,通過這個教學,學生真的起了變化,化惡為善、化迷為悟、化凡為聖。這個化是教學的成績、成就,教學得到的結果,這變化氣質。中國古人也有這麼一句話,讀書在變化氣質,讀聖賢書,慢慢培養成自己是聖賢人。如果氣質沒有變化,這書就白念了,那不是真念是假念。念佛的書,慢慢就變成佛、變成菩薩,這是什麼?起變化作用。
佛陀在世只有講演、只有示範,佛用身教,一舉一動你把它記錄下來那就是戒律,中國人所講的禮,記錄下來,就這個東西。《禮經》,《禮》是五經之一,《詩》、《書》、《易》、《禮》、《春秋》。經它裡頭所說的理跟事永恆不變,超越時間、超越空間,無論在什麼時代、無論在什麼地區都用得上,這稱之為經。佛所說的,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超越時空,無論在什麼場所、無論在什麼時代全能用上,絕不是這個東西過時了,沒有,它沒有時間、沒有空間。這個道理要懂,我們才能真正學到東西,學到真實智慧、真實的德行,來化解我們眼前許許多多的困境。讓我們得到平安、得到安定、得到智慧、得到幸福快樂,這是佛陀、聖賢教誨的真實利益。這叫做佛事,佛是覺悟的意思,幫助我們破迷開悟的事就叫做佛事。
「觀無量壽經曰」,這凈土三經之一,「於肉髻上有一寶瓶」,這是大勢至菩薩。觀世音菩薩於肉髻上有一尊立佛,站著的佛像。在肉髻戴的帽子上面有個寶瓶,這是大勢至菩薩,寶瓶裡頭「盛諸光明,普現佛事」。這個寶瓶放光,在光裡面看到釋迦牟尼佛八相成道,教化眾生,看到這些形相。八相成道是表演給我們看,四十九年弘法利生,主要的你看清楚了,再講給你聽,詳細說明,讓你深入的理解。這是佛事,普現佛事。
「維摩經入不二法門品曰:於娑婆世界,施作佛事。」娑婆世界就是我們現在居住的世界,這是個大世界,大千世界,是釋迦牟尼佛教化的區域範圍。有多大?黃念老居士告訴我,十億個銀河系,娑婆世界這麼大的範圍。所以釋迦佛在不在?在,這麼大的範圍。地球在這個範圍裡頭是它一個芝麻粒,很小的地方,在這個地方示現是應化身,在大千世界示現的是報身。我們前面讀過了三身佛事,無非是幫助眾生覺悟的。幫助眾生覺悟要記住,首先要自己覺悟,自己沒有覺悟,怎麼能幫助別人覺悟?要發大心,發大菩提心,發菩薩的大心,慈悲喜舍,那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
願是發了,發了願,趕緊回頭成就自己。成就自己第一樁事情就是斷煩惱,把自己的煩惱習氣放下,這叫真功夫。修行修什麼?就是修這個。在哪裡修?日常生活當中修。看到一樁心裡喜歡的事情,感到很快樂,這個很快樂是煩惱習氣起用了、作祟了,要趕緊把這個快樂降溫,不要得意忘形。不能說沒有快樂,要有適當的度數,不能過分,沒有也不行,過分了也不行,所以講求中道。微微笑一笑就可以了,不要手舞足蹈,得意忘形。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想開口罵人了,趕快把這個念頭放下,保持溫和,不要有不愉快的臉色。這就是修行,這就是佛事。如何學得能跟菩薩一樣,恩怨平等,對於冤家對頭跟自己的親人用平等心對待,這個人是菩薩,這個人是覺有情。
所以修行在哪裡?在生活當中,飲食起居之間。吃飯的時候不要挑剔自己喜歡吃的,喜歡吃的就是煩惱,就是分別執著,要放下、要隨緣,不要挑剔。舌頭知道五味,酸甜苦辣咸,知道,要不知道那叫麻木不仁,那錯了。知道而不起這些作用,對一切味道是平等的,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什麼都好,這是菩薩行。穿衣、待人、處世、工作覺而不迷,做得非常快樂,過得非常幸福。自己快樂,別人也快樂;自己不快樂,別人也受罪。員工看到老闆不快樂,每個人心情都不會舒暢,不知道老闆什麼事情出事了,都提心弔膽。所以修行一定要曉得,是在生活當中修,在待人接物當中修,在處世當中修。依什麼?就是依三寶,最高指導原則。覺而不迷是皈依佛,正而不邪是皈依法,凈而不染是皈依僧,你看三寶代表的是覺正凈。這是佛教化眾生,上面對等覺菩薩,下面對無間地獄,最高的指導原則,我們要掌握住。
今天學佛同修都受過三皈,有沒有掌握到原則?沒有,甚至於這三皈什麼意思都不知道。只知道我皈依三寶,我就是佛的正式的弟子,我就入佛門了。不見得!章嘉大師早年告訴我的標準,佛教重實質,諸佛菩薩重視實質,不重視形式,有形式沒有實質,世間人承認你,佛菩薩不承認。真正乾的人,沒有受過正式三皈的儀式,世間人不承認是佛弟子,佛菩薩承認,你念佛,佛會來接引你。佛菩薩承認,這個重要。
《維摩經》的註解,「什曰」,什是鳩摩羅什大師,「佛事謂化眾生」。註解里解釋什麼叫佛事,佛事是說教化眾生,教化眾生是佛事。佛教確確實實是一切人類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學、尊崇的教化,對眾生有無比殊勝的利益。怎麼學法?印祖常常提醒我們,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要用誠敬心、恭敬心,決定不能有絲毫疑惑。要知道,佛經典字字句句都是真言,真言就是真實的話,沒有一個字是妄語,沒有一句話是廢話。具足真誠、恭敬,誠信不疑,這個人有大福報,這個人能得佛法、能成就。
「同」,就是跟前面相同,是《維摩經》註解裡頭說的,「菩薩品曰:諸佛威儀進止,諸所施為,無非佛事」。這個範圍廣了,釋迦牟尼佛一舉一動都是佛事,都是在那裡教學,一舉一動都合規矩、都合禮法。所謂是四威儀,站有站的樣子,坐有坐的樣子,走有走的樣子,睡的時候有睡的樣子,這都是佛事,教人怎樣得到身心健康。一切合規矩,身心就健康。心沒有貪瞋痴慢疑、沒有自私自利、沒有好高騖遠、沒有損人利己,你說這個心多自在。心地是清凈平等覺,行事跟五常、五倫相應,跟四維、八德相應。在佛法裡面跟三皈、五戒、十善相應,跟六和、六度、普賢十願相應。你說這個生活多快樂,這種生活跟極樂世界就沒有兩樣。極樂世界講什麼?就講這些東西,天天講,大家天天學習,念念都落實,所以那個世界人快樂。人快樂,山河大地也快樂,花草樹木也快樂,叫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人造的,阿彌陀佛帶頭,阿彌陀佛做出最好的榜樣。
「同注」,僧肇大師注的,「佛事者以有益為事耳」,這句話也說得好,說出一個總的原則,什麼叫佛事?對一切眾生有真實利益的事情,這是好事。好事當然有最好的果報,可是好事,我們必須要知道,好心、好事裡頭有摻雜著不善,有沒有果報?有,果報裡頭有善的果報,裡頭也摻雜著不善,為什麼?因如是,果亦如是。而且我們細心觀察,從歷史上看到我們眼前,有很多開頭是好事,到後來就變成壞事。那是什麼原因?開頭的時候都是菩薩行,行菩薩道,沒有什麼利益可圖,大家都為了佛事。譬如建道場,李老師告訴我們,建道場的時候人人都是菩薩,一心一意出錢出力,到外面化緣,盡心儘力都為建道場,同心同力。道場建成之後,人就都變成羅剎了,為什麼?爭權奪利。
這個事情被我看到了,我在這麼個道場講經,這道場有個老比丘尼,師父,有二、三十個出家的女眾跟著她,比丘尼的道場,老師父修得不錯。廟怎麼建成的?都是大家化緣。建成之後,她底下徒弟就爭了,我化的錢最多,當家師應該是我做;那個人說我化的錢也不少,好,你做當家,我做知客。爭了,爭得幾乎打架,天天吵架,天天鬧事。我就把這個事情告訴李老師,李老師說算了,別去了。我說經沒有講完,講一半。不講了。我們親自看到,都是爭名爭利,把道場就破壞了。
這個道場天天幹什麼事?天天鬥爭。也沒錯,為什麼?跟釋迦牟尼佛講的話相應,如果他不鬥爭,那佛就打妄語了,給佛做了證明。佛在世的時候曾經講過往後五五百年,他老人家滅度之後,第一個五百年,戒律成就,大家都持戒,有成就;第二個五百年,禪定成就,修戒不行了,要修禪定;第三個五百年,多聞成就,也不修行了,專門研究經教,講經教,講空話,會講不能行,這叫多聞成就;第四個五百年,塔廟成就,也不研究經教了,去建廟建塔,一個比一個莊嚴,一個比一個高大,搞這個了,去爭這個;再往後五百年,叫鬥爭堅固,那要不鬥爭,釋迦牟尼佛的話就說了沒有靈驗。所以今天鬥爭正確的,跟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完全相應。
我們真的不想鬥爭,於人無爭,於世無求,我們就躲得遠遠的。遠遠的什麼地方?沒有佛教的地方,可以立足。我們移民到澳洲,選擇圖文巴這個地方,就是那個地方沒有佛教,那個地方是基督教的大本營,我們跑到它那裡去了。當時有很多人問我,你為什麼選擇這個地方?這個地方你能夠生存得下去嗎?我說應該可以。為什麼?同行相忌,他雖然也是宗教,他跟我不同行,不同行應該沒什麼忌諱。我們發現,這個發現是在早年在新加坡就發現,我們搞團結宗教,宗教里最怕我們拉信徒。結果發現我們不拉信徒,我們勸他的信徒忠於他的宗教,好好學他的宗教,這他們很歡迎。信仰他們那個宗教人數多,信佛的人少,不拉他們的信徒,彼此相安無事,住久了,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們在圖文巴住了十一年,十一年還是十二年,跟當地這些宗教處得非常好。我們是希望宗教能夠團結成一家,把這個小城建造成世界第一個多元文化和諧示範城市。我們有這個念頭,這個念頭一直沒有放下。沒有想到去年三月,我在澳洲,跟這些宗教領袖們在論壇上見面,他們主動的來看我,告訴我,他們很想團結起來,把這個小城做成一個多元文化和諧示範城市。我說太好了,正是我所想的,他們主動提出來。所以我就勉勵他,我說你們認真做,一年真正做出成績出來,我說我想方法我們在聯合國去做報告,這樣全世界人都知道。他們真努力做,我自己提心弔膽,我怎麼到聯合國去做報告?話說出去了,收不回來,所以求佛菩薩保佑。
聯合國的場地是要會員國才能租借得到,上次我們辦活動,泰國幫忙的,泰國是他們的會員國,泰國申請辦這個活動。今年又有感應,斯里蘭卡申請辦衛塞節,二00六年泰國辦衛塞節,今年是斯里蘭卡辦衛塞節。有這個活動,他邀請我在大會上做一次講演,我就把澳洲圖文巴這些宗教領導人,統統邀請到教科文組織做報告。主要的聽眾,是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大使、代表們,一百九十五個單位,這就是全世界人都知道了。我們的目的是希望他們能去參觀、考察,看看這個小城。他們計畫在今年九月正式發邀請書,九月是這個小城的花季,花園城市,全世界喜歡花的人都會來看花。所以九月是最熱鬧的一個季節,在最熱鬧的季節,我們展示出和諧示範城市,在這個裡頭辦個論壇。論壇地點可以用南昆士蘭大學的場地,讓大家在那裡看,在那裡研究、討論、學習,又可以賞花,這非常的難得。
今天沒有示範,沒有人相信,一定要做出來給人看,大家就相信了。所以我們希望,斯里蘭卡是佛教國家,它能夠把佛陀教育落實,落實在民間,全國人都學習,讓我們感到非常驚訝,我們也非常的讚歎,在這個地方才真正看到了什麼叫佛教。佛教還管用嗎?有什麼用處?到斯里蘭卡來看看,你全都明白了。佛教還有非常豐富的內容,這個地方還沒有到這個境界,我們全心全力幫助它,將佛法各種不同的宗派,顯教密教、宗門教下,統統能夠在斯里蘭卡認真的學習。讓這個小地區,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門在斯里蘭卡都能看見,名實相符的佛教聖城。這聖城不是一個城市,這整個島就是佛教的聖城。佛教是什麼?到這邊來住個十天半個月就知道了。佛教有什麼樣的好處,有多少好處?住上二、三個月,你體會到了。這個功德不可思議,這個功德救了整個人類,救了一切眾生,無量無邊無比殊勝的功德,我們在這一生遇到了。貢獻一點點的力量來成就它,這個福報都沒有邊際,不是你能夠想像到的。
我們再看下面,「又,害佛道謂之魔事,反之者則謂之佛事」。你想破壞它,你想障礙它,你想在它裡面得一點自私自利,這都是魔事。魔事的果報都是地獄,而且非常容易陷入無間地獄。因為佛道太殊勝、太大了,你要障礙它,那個罪也就是太大、太重了,決定不能幹。對佛事出一分錢的力,果報都無法想像,經上講的話,不可思議,你所得的福報,你所得的好處。那要有心去障礙它,還是無意去障礙它,那個罪報也不可思議,這是不能不知道的。你善用它,得福;錯用了它,你就得罪。所以反過來,反過來不是害佛法,是成就佛道。有人在做,他福報大,我們沒有這個大福報,我們做一點小福報,出個一塊錢、兩塊錢,出之於至誠心,盡到你自己的力量,你得的福、得的慧都不可思議。
我們在《了凡四訓》里看到一個例子,說是一個女孩在寺廟裡頭布施兩文錢,很少。兩文錢現在人看不懂、聽不懂,我們這個年齡行,為什麼?我在十幾歲之前,十歲,十歲之前,用銅板。那一個銅板上有字,「當十文」,這一個銅板抵得十文。那就是過去,過去我們沒用了,我記事的時候,也就是三、四歲的時候,就沒人用了。清朝的銅錢,當中有個洞的,有個方洞,那個一個叫一文。民國的時候這個銅板,一個銅板換十個,換十文,當十文。那一個銅板可以吃一個早餐,你說那時候人生活還是比現在好多了。一塊錢換銅板三百個,一塊錢是銀元,我十歲以前用銀元。一般人,鄉下農民的生活,大概一個月收入兩塊到四塊的樣子,他就能養家,他一家就過得很好。兩塊錢過得辛苦一點,四塊錢就過得很舒服,一家四口。換句話說,一個人一個月的生活費用一塊大洋,一塊大洋會過得很舒服。五毛大洋還行,生活能過得去,辛苦一點,那個時候的生活。
那時候什麼東西最貴?書最貴。商務印書館出的辭典《辭海》,不叫《辭海》,叫《辭源》,《辭海》是以後才有的,最初出的《辭源》。大概本子就這麼大,一本差不多就這麼厚,一本就這麼厚,就這麼厚,兩本,也就是這個書的四本這麼厚。賣多少錢?五塊大洋。書珍貴!所以有錢人家展示出他家裡藏著什麼?藏的有書,書架上擺的,真的擺幾套書,那是大富貴人家,一般人家買不起,書最貴。現在書最便宜,你跟生活其他的一比較,書最便宜。這是印刷術發達了,人工節省,大量的節省,成本降低,生產量大了,所以特別便宜,這個對於讀書人來講是好事情。你說在古時候,說家裡頭藏一部《大藏經》,不可能,沒那回事情。大寺廟藏經樓可能有一部《藏經》,你要學經教,找時間到那裡去抄,那沒有影印機,靠抄,手抄,自己得一部不可能。我們家鄉安徽省,這一個省有多少《藏經》?兩套半,兩套完整的,一套殘廢的,不齊。你看一個省,只有這麼大的分量。這個《藏經》從哪裡來?皇上頒發的,這個地方學風很好,人學得不錯,皇上送一部《藏經》給你們,那是大事。哪裡像現在,《藏經》那麼便宜,每個人家都可以供養一套。
《四庫全書》那就不必說了,全國只有七套。八國聯軍,圓明園那一套燒掉了,換句話說,只有六套。《薈要》兩套,圓明園燒掉一套,只剩下一套,孤本。分量太大了,沒有辦法出版。我們早年在台灣,最擔心的就這樁事情,萬一要發生戰爭,這個書毀掉之後怎麼辦?沒了。別的不擔心,就擔心這個。台灣的學術界終於爭取到政府同意,大家同心協力把這套書印出來了,字縮小了,《四庫全書》縮本,一千五百冊,這是大事。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印了多少套?三百套。很難得,三百套統統賣光了,我買了一套是最後的一套,三百套最後一套,我這套書放在澳洲。
民國一百年,這政府的意思,希望這個書局再版,慶祝紀念民國一百年。商務跟世界書局的老闆通知我,我說好事。現在的印刷術比過去更進步,進步到什麼程度?你要一套就可以給你印。從前不可能,從前印書至少是五百套,他成本才收得回來。三百套賣出去,成本收回來,另外兩百套是他賺的。現在可以你想要一套就給你印一套,你想要兩套就給你印兩套,這個本事。印出來跟第一版差不多,品質不錯。他來通知我,我說老價錢,你可不能漲價。行,老價錢。老價錢是美金五萬一套,我說我跟你要一百套,高興得不得了,五百萬美金。世界書局也通知我,印《薈要》,《薈要》全套五百冊。他過去只印了兩百套,過去印的,第一次印的兩百套,我跟他買了大概七十多套,有錢就買,有錢就買。所以這個書局跟我很熟,現在書局老闆都學佛了。來通知我再版,我說行,我說都是老價錢,不能漲價,我跟你買兩百套。《群書治要》給我印一萬套,《國學治要》印一萬套。這個總的數字也是五百萬美金,正好我有這麼一筆錢,開銷掉了。
這個錢,早年是新加坡一個居士,我在新加坡的時候,他送了五百萬美金給我,我就存在銀行。早年葉局長,中國宗教局的葉小文局長,告訴我房山佛經,趙朴老也特別派人帶我去看這個東西,我看了之後非常歡喜,希望把它印出來。他們印的字太小了,那個沒有辦法用,至少,縮小是可以,至少是要縮到寸楷,那就非常有價值。當然縮小,那麼大的話,印的分量就多,成本就高。所以我跟葉局長說,我這筆錢專門做這個,如果能夠印成一千套,我一部都不要,送給國家。希望國家用這個東西做禮物,送給全世界每一個國家。石經,這個石經有價值。過去刻這個石經,八百年,世世代代繼續不斷才完成,八百年的時間,古人多用心。字寫得好,也刻得好,非常有價值的國寶,希望給政府從外交途徑做禮物送人,讓全世界每個國家都供養。他是真願意幫忙,但是不能完成,許多關卡,只要有一、二個不答應,就不能成功。前後差不多十年,沒有辦法搞成功。這筆錢碰到《四庫全書》、《四庫薈要》,我就這樣把它花掉了。
現在我很不希望別人送錢給我,不送錢給我,我沒事,送錢給我,我想著要幹什麼事情。現在這個地方要辦一個國際佛教大學,將來還會接著辦一個國際宗教大學,諸位同修真正發心做好事,錢不要寄給我,直接寄到他們的籌備處,不要經過我的手,這個最好。另外我還勸導台灣的果清律師,專門學戒律的這個法師,他現在有六十多個學生,我勸他擴大,在台灣辦一個戒律學院。當然這個要錢。大家要供養我,可以把這個錢都寄到他們道場去,希望把它擴充起來,正規辦一個戒律學院,幫助全世界的佛弟子。無論在家、出家,不能不學戒律,戒為無上菩提本,希望大家不要疏忽,這是真正的功德,我來提倡。我參觀他們的道場,我非常歡喜,看到之後覺得佛教有前途,有繼承的人會傳下去。我們這一代,下一代是他,也是李老師的學生,我們也是同學,也是師生。
戒律比什麼都重要,中國連過去的成實、俱舍十個宗派,十個宗派統統建立在戒律的基礎上。一定遵守佛陀教誨,依戒得定,依定開慧,佛法修學的目的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所以戒律是基礎,沒有戒律不能入佛門,我們看凈業三福就明白了。凈業三福,第一是世間福報,「孝親尊師,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那是世間的福報。沒有世間福報不能入佛門,具足這個條件才能入佛。無論在家出家,要「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你看多重要,怎麼能疏忽?所以,有世間善、有佛門的善,你才可以正式修學佛法。修學佛法是第三條,第一個發心,「發菩提心」,就是發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要發這個心,「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要發這個心。發心之後,要「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凈業三福這三條是佛門裡頭不分宗派、不分顯密,只要是佛教就必須要遵守。佛說得很清楚,這三條是三世諸佛,凈業正因,那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菩薩都是遵守這個指導而成就的。所以佛法在中國能夠受中國人歡迎,完全接受,把它變成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不是沒有道理的。它的基礎跟中國傳統文化完全相同,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就是孝悌,佛法亦如是,孝親尊師,沒有這個根基不能學佛。
今天的社會,孝親尊師幾乎沒有了,這是讓我們感覺到憂慮,佛法能不能再承傳下去,真是個問題。我在去年,看到《群書治要》、看到《國學治要》這兩本書,讓我感到傳統文化有救,不會斷掉。今年年初,我沒想到果清法師到香港來看我,住了五天。我們三十多年沒見面,也是久別重逢,看到他的行持、修行,我感覺到佛教有希望,世世代代承傳,這是真正在承傳佛法。特別是他三十多年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苦攻戒律。定弘師跟我不少年了,我想幫助他、成就他,遺憾的是他沒有緣分學到戒律。正好碰到這個機會,我就讓他去跟果清學戒律,最好是五年,最少也得要三年。五年是最好的,是中國世世代代學戒律的一個時間限制,五年學戒。古人有智慧、有德行,經驗豐富,教人大器晚成。年輕出名不是一件好事情,如果自以為是,傲慢心生起來,全完了,那非常可惜。五年學戒,跟中國傳統胎教用意是一樣的,希望你一生不會改變,五年時間專攻戒律。守住釋迦如來的成法,深信不疑,依教奉行,不管世間人怎麼變,我不變,你才能成就。你要跟著世間人變,你就不能成就。
學佛的同學,我這個一生講經大家可以學,我講經之外的,我的生活行持不能學。這是什麼?這是特殊的緣分,我自己也沒有想到,我說這是佛菩薩安排的。和尚怎麼可能到聯合國去?我作夢也沒想到。你們要學我這些就錯了,大錯特錯。我在廬江辦個文化中心來做傳統文化的實驗,這個不能學,這是什麼?特殊環境,這不是正常的。正常要記住,正常的佛事是覺悟眾生。傳統文化這個事業是國家辦的,不是和尚應該辦的。我們辦這個事情,我說了很多次,我們是被聯合國逼著的,他們不能接受古老的傳統,認為這是過去的東西,說得好聽一點,這是理想,不能落實。我是受了這些壓力,不做出成績他們不相信,所以那個實驗是啟發信心。我們對於傳統文化有信心了,對宗教教學有信心了,那就不是我們的事情。我們的正業就是講經教學,除講經教學,不是我們的正業,一定要搞清楚,釋迦牟尼佛一生表現的就是正業。
每個人在這個世間,都有他自己的緣分,全心全意為眾生、為正法久住,必定得到三寶加持。應當要學賢首菩薩教給我們的四德,《華嚴經》上,「隨緣妙用」。隨緣妙用一定要從佛陀教誨裡面相應,違背佛陀教誨,那就是錯誤的,就不是妙了。「威儀有則」就是做榜樣給別人看。我們起心動念要想一想,這個念頭能不能給社會大眾做榜樣?不能,把這個念頭打掉;如果能,這個念頭可以增長。言語、動作能不能給社會大眾做好樣子?能,可以做,不能就不可以做,這叫依教修行。更重要的,這個我們在斯里蘭卡看到了,「柔和質直」。你看到這個地方的居民,老老少少滿面笑容,這就是柔和;質直用我們普通話說,就是老實,心地善良。
他們沒有競爭的念頭,學生待遇是相同的,所以學生跟學生,生活上穿著、飲食起居沒有什麼分別,為什麼?國家供養的。它這個地方的學校,從幼兒園一直到大學都是免費,國家負擔。所以這個國家學生失學,絕不會因為經濟問題而失學的,沒有,國家負擔了。我問過總統,你們國家開銷是不是教育費用是擺在第一?他說是的。重視教育,把後代教好了,這個國家怎麼會不興旺?家庭裡面要重視把兒女教好,這個家庭會興旺。國家亦如是,把國民都教好了,一代超勝一代,國力就提升。就是學生是國家照顧的,衣服,發的制服是國家發的,大家都一樣,沒有什麼好爭的。有些富裕的國家,現在學生都在物質上競爭,你好,我比你更好,顯示他有錢,有錢就有地位。用這個來做衡量、做標準,錯了,小孩就學出傲慢、學出競爭,學會了鬥爭,你說麻不麻煩!
這個地方有很多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特別是教育。每個國家地區負責教育的人,老師、校長都應該到斯里蘭卡來考察,他們是怎麼教的,為什麼人民沒有競爭?現在好像不競爭就不能活,他們不競爭為什麼活得下去?為什麼那麼快樂?沒有愁眉苦臉的人,無論老人小孩,你接觸到的都是笑咪咪,都很親切跟你打招呼。這不是裝出來的,不是臨時有人教他的,不是的,本質就這個樣子。這就是佛道,佛陀教育在這裡起了作用。
我們再往下面看,「《放光般若經.不和合品》說魔事畢」,畢是把這個地方說完了,後面的結論,「若有是善男子善女人,書」,書是寫經,「持」,持是受持,書寫、受持,「諷誦」,諷是唱出來,有聲音的,誦是讀經,這四樁都是好事,「般若波羅蜜者,便具足」,這裡頭具足真實智慧,「五波羅蜜及薩雲若已」,薩雲若有註解,薩雲若就是薩婆若,「此雲一切種智,當知是為佛事」,這是佛教化眾生的。五波羅蜜就是前面五種事,這五種事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個五種。後面有及薩雲若,薩雲若是一切種智,就是般若波羅蜜。這就是六波羅蜜都齊了,前面五個是事,後面是智。智在哪裡?智就在前面五種事裡面,智沒有形相。布施波羅蜜裡面有智慧,持戒波羅蜜裡頭也有智慧,乃至忍辱、精進、禪定這裡頭統統有智慧,這叫佛事。如果前面這五種裡頭沒有薩雲若,就是沒有智慧,沒有一切種智,不叫波羅蜜。波羅蜜的意思是究竟圓滿,沒有智慧,這些事不圓滿,它有缺陷。所以,六度具足這才叫佛事。
後面還有一條,這從事相上說的,「又,(儀式),佛忌」,佛忌是佛涅盤日,做追悼會,我們現在講普佛,紀念釋迦牟尼佛的。佛誕,佛誕生,佛入般涅盤,我們都有儀式,都有紀念的儀式。「祈禱」,這儀式。「追福」,追福是什麼意思?多半是為亡者,亡者這一生修的福報不夠,不知道到哪一道投生,修福迴向給他,讓他能生到好的地方,這叫追福。這些法會也叫做佛事。「以是為託事而開示佛法之所作故」。因為在佛的佛誕節、佛般涅盤這些儀式當中,都會開示佛法,為什麼?說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的大智、大德、大行,在大會當中宣講,讓大家聽了感動。知道佛陀對人類做出無比殊勝的貢獻,我們應當向他學習,這叫佛事。這是托這些事情,有開示佛法的機會,依舊是幫助人,現在講接引大眾,用意真的是在此地,希望藉這個機會宣傳佛教,接引大眾。
我們接著再看念老的註解,前面講的一段就是曇鸞大師《論注》裡頭說的,「從菩薩智慧清凈業起,莊嚴佛事」,佛事大概有這些種,我們得認識,「依法性入清凈相,是法不顛倒,不虛偽,名為真實功德」。依法性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法性是真心,真心就是菩薩,比阿羅漢、辟支佛高。法性是什麼樣子?我們經題上「清凈平等覺」這五個字就是法性的樣子,就是真心的樣子,真心是清凈的,是平等的,是覺而不迷的。在一般我們常說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就是依法性入清凈相,話說得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這是佛與法身菩薩對我們第一個真實的願望,佛陀、法身菩薩希望我們快快成佛。這個法不顛倒、不虛偽,名為真實功德。
「曇鸞大師和盤托出如來秘藏」,曇鸞法師非常難得,把真實功德為我們指出來,真實功德就是如來的秘藏。他怎麼成如來的?就是說他怎麼成佛的?「蓋謂菩薩依於法性之實際,入於清凈智慧」,就是本經所說的住真實慧,「故遠離虛偽顛倒,是為真實功德,真實功德即無量功德」。為什麼?自性是無量的,只要入自性就是入真實功德,就是無量功德。這是真的無量功德,這不是讚歎。自性沒有限量,阿賴耶有限量,真性沒有限量,真如本性沒有限量。所以說功德,無量功德;說壽命,無量壽命;說智慧,無量智慧;說德能,無量德能;說相好,無量相好。因為它是自性,它是究竟圓滿的。
佛法教育終極的目標就是教你見性,見性成佛。佛沒有嫉妒、沒有虛偽,他希望你的成就跟他一樣,為什麼?本來是一樣的。絕不是說我要高你一等,你的成就不可以超過我,那是什麼?那是凡夫心,那是六道輪迴的心,是六道輪迴的觀念,那個人決定出不了六道輪迴。佛法不但出六道輪迴,而且出十法界,到最後連一真法界也不住,他契入常寂光了。常寂光就是自性,他入了自性,入了自性就入了無量,這才叫終極圓滿。真實功德確實就是無量功德。
「極樂世界乃如是真實功德之所莊嚴」,所以叫做「具足莊嚴」。「故成就不可思議之力」,這個力,現在科學家說的能量,成就不可思議的能量。這個能量裡面出現了世界,出現了宇宙,出現了法界虛空界,出現了無量無邊諸佛剎土。迷了自性,部分的剎土變成十法界,那是阿賴耶起的作用,阿賴耶是迷。轉識成智,阿賴耶就不見了,它是假的,像一場夢一樣,醒過來,夢境都不見了。我們哪一天把見思煩惱斷盡,六道就沒有了,醒悟過來了,六道是一場夢。但是四聖法界還是一場夢,六道是夢中之夢。必須要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就是不能起心動念。
什麼時候不能起心動念?眼見色的時候,耳聞聲的時候,鼻嗅香的時候,舌嘗味的時候,身體接觸的時候,還有念頭思惟想像的時候,這叫六根。六根對六境,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境色聲香味觸法,六根對六境,不起心不動念,是佛陀;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是菩薩;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有起心動念、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個人是阿羅漢、是辟支佛。我們就曉得,修行在哪裡修?就在六根六塵里修。眼看見了,耳聽到了,無論聽到什麼,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起心動念,這是佛的見聞,佛知佛見,非常清楚,沒有起心動念。
諸佛如來應化在這個世間,像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住在這個地球上,為大家講經說法,為大家表演,住世八十年,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如果他起心動念,那就不是佛,那是世間人。他是佛,絕對沒有起心動念。沒有起心動念,講那麼多經,那個經是從自性自然流出來的,這是不可思議的力。所以佛有沒有講經,有沒有講一個字?沒有,一生沒有說一個字。如果有人說佛講經說法,這個人在謗佛,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佛確實沒有起心動念,你隨問隨答,沒有通過思考。中國大陸最近我聽說,習主席倡導官員做報告不要用講稿,他說不用講稿是講真話。這個話講得很有意思,不用講稿講話的時候是自性流露。但是凡夫還有思考,我得怎麼講,沒有講稿怎麼講?這就不行了,這就是凡夫。根本沒有起心動念,這一問立刻就答,這是真話、是真言,這個高明。佛說的一切經就這麼說出來。
所以我們今天去思考,他什麼意思?這樣理解的是你自己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佛沒有意思。沒有意思,這個經有無量義,有意思就不能無量義。所以佛的這部經,誰講是誰的意思,無量義。我們要到不起心不動念的時候,我們看這個經就是無量義。我們來講這個經,講這個經也是無量義。無量義不思議,聽眾淺的人聽得很淺,他聽懂了,聽眾程度深的人,他聽得很深,他也懂了。每個人聽經都很適合,都說佛是為我講的,這是無量義。這個是世間人不能理解、不能接受,哪有這種道理?這是佛法跟世間法不一樣的地方。佛法知道世間法,世間法不知道佛法,佛知道世間人,世間人不知道佛菩薩,真的是妙不可言。
「《論注》又曰」,《論注》曇鸞法師的,「不可思議力者,總指彼佛國土十七種莊嚴功德力,不可得思議也」。這十七種是講依報莊嚴,極樂世界的環境,生活的環境、居住的環境,你要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了,恨不得趕快去。生活極樂,在那邊學習極樂,再高深的東西,佛菩薩有莊嚴功德力讓你能夠理解,你能夠契入,你不會感覺到困難,這就快樂。我們這邊有些真的聽不懂,想不通。這十七種莊嚴我們參考資料裡頭有,《往生論注》,曇鸞法師的註解節錄的,括弧裡面是註解,曇鸞法師註解,括弧外面的是論文,《往生論》的經文。「觀察彼佛國土功德莊嚴者,有十七種事應知」,應該知道的,「何者十七?」是哪十七?底下的註解說,按《往生論》原文,每條前面沒有莊嚴這兩個字,今按《往生論注》,每條前面保留莊嚴兩個字。本文裡頭沒有,註解裡頭有,註解裡頭每一條都加上莊嚴兩個字。
第一條,「莊嚴清凈功德成就」。《往生論》裡頭就是清凈功德成就,曇鸞法師的註解加上莊嚴這兩個字。論裡面有兩句偈文,說「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三界道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十法界,或者是講我們六道輪迴,欲界、色界、無色界,它超過。我們這個三界,愈往上面愈殊勝,比起極樂世界差很遠。「勝過三界有漏之穢土而無漏清凈」,說明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是阿彌陀佛大願裡面的第一願。為什麼沒有?清凈功德成就是果報,果必有因。他怎麼到極樂世界去?他念佛去的,念佛功德不可思議,無法想像,為什麼?因為這一句佛的名號是從自性里流出來的,是自性裡頭的真實功德。所以,你用真實心去念,用清凈心去念,用沒有絲毫懷疑的心去念,它就是無量功德。無量功德成就的是無量功德莊嚴,是這麼個道理。這個道理太深了,我們凡夫無法想像,但是它是真實不虛,我們應當深信不疑,應當發願往生。只要我們肯發願,阿彌陀佛決定接引,沒有一個去不了的,這個法門叫萬修萬人去。只是你的心不真誠,你還有懷疑,這就去不了;真誠,絲毫懷疑都沒有,他決定得生。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推薦閱讀:
※凈土法門:生命輪迴,宇宙奧秘--學佛網
※凈土大經解演義 (第一九三集)
※二零一四凈土大經科注 (第一二六集)
※二零一二凈土大經科注 (第二八六集)
※二零一四凈土大經科注 (第一八三集)
TAG:凈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