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41)王宗岳《太極拳論》的註解

王宗岳《太極拳論》的註解

  編輯整理:陳雄

王宗岳《太極拳論》是太極拳的經典理論,其言簡意賅、蘊蓄不盡。練拳是在明理曉法之下去苦練才能長出較好功夫。為了讓太極拳愛好者看得更為明白,擬從拳理和技藝方面著眼入手,茲匯幾位名家明師較好的註解,間附一點自己的拙見愚談。願與同道一起探討太極拳真諦,為弘揚國粹盡一份力量。如有不當之處,敬請見諒,誠心歡迎指正。王宗岳《太極拳論》註解如下:

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這四句講有重要的兩個內容,其一是「太極返還無極」,也即「後天返還先天」,就是要求精神的高度入靜和肢體在維持一定形態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放鬆也就是肢體的高度入靜。或者說無論是練拳還是用拳,精神上要達到不假思索、無思無慮,肢體則要達到不用力、不主動,尤其在應用中是沒有主觀的預期目標的。其二是「無極生太極」,也就是「無生有」或「先天生後天」,就要是以無思無欲的精神狀態使肢體發生動作變化與應對變化的環境;要使活動的肢體局部絕不主動,活動的動力要是傳遞而至的力量,從而使得發生局部不用力反有力的現象。通過這樣的拳術來促成人獲得「延年益壽」的生理效能和非常的武術技能;也就是說這「延年益壽」和非常武術技能即「太極」的獲得是在精神與肢體入靜之「先天」即「無極」的作用下實現的。從理論上總括了太極拳體用之道,乃以有形有象之法,而論無形無象之拳。)動之則分,靜之則合。(這兩句講動靜在心,分合在形,心意一動則分發四肢,太極生兩儀四象八卦九宮,即掤、捋、擠、按、采、挒、肘、靠、進、退、顧、盼、定。靜本還無極心神合一,滿身空空洞洞,少有接觸即知。動和靜都要做到攻防招勢的勁、形無過無不及才是太極拳功夫。)無過不及,隨曲就伸。(這兩句講與人打手不是用力抗拒,而是「粘連粘隨不丟頂」,應合他力,因勢乘便,隨曲就伸,無過不及,他力皆為我用。)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這兩句講當對方來勁被我走化形成背勁時,我即用粘勁加力於其身手,使之陷入更不利的地位,從而無力反擊。)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這兩句講不論推手、散手,都以對方動得快,我也應得快;對方動得慢,我也以慢相隨,這就是所謂「捨己從人」和「因敵變化示神奇」。太極拳法並不是只要慢而不要快的,這種隨對方動作速率的變化而變化,離不開粘勁的具體運用。)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這兩句講動作雖然千變萬化,而粘走相生,急應緩隨的道理是一貫的。)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這兩句講太極拳功夫之順序:先求著熟,掌握拳勢運動,戰術形式,技擊方略;逐漸運用自如後,再求懂勁。懂勁要懂自己身內的內勁,外形之「筋勁骨力」的勁力;內勁和外形主從相互為用的「勁力關係」。明白上述兩點,在做到與人推手、攻防較技時,順隨為法,粘即是走,走即是粘,粘走不離;形不離勁,勁不離形,內勁、外形剛柔相濟以為用。「神明」的階段意即神妙高明,應物自然。)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用力」系指練功夫,不是指用力氣。這句講不經過勤學苦練,就不能儘快的透徹悟解。)

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這三句概述了太極拳身法的立身中正,是頂勁領起與腹部的沉勁同時作用於身弓的結果,也就是說只有掌握和運用自如地把虛領頂勁和氣沉丹田縝密有效地結合起來,才能獲得太極拳「立身中正」、「八面支撐」的身法。頂勁者,頭容正直,神貫於頂也。氣沉丹田有三個作用:一是與虛領頂勁形成一個摺疊的對拔勁,保持靜態定勢的立身中正;二是貫徹上虛下實的動態身法穩定重心之用;三是產生內勁。關於丹田的位置,先哲們的說法也不盡相同,有以臍中、關元、神闕、石門、氣海為丹田的幾種說法,這與道家養生術對下丹田位置的說法相同。從修鍊太極拳而言,只要把臍下小腹部視為丹田即可,無需拘於分寸之間。因為從「下守重心」的觀點看,丹田不是一個點,也不是一個面,而是小腹內的一個圓形腔體。)忽隱忽現。(這句講是說行氣運勁要似有宜無,忽輕忽重,虛宜無定,變化多端,使對方難於適應顧此失彼。隱者藏也,現者露也。假設敵向我身擊來,我身收縮為隱,使敵不能施其力。如敵手往後回抽時,我隨之跟進為現。敵不知我式之高低上下,無法擋卸我手。)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這兩句講自身手足動轉的開合、方圓變化要做到上下相隨,對方從我左方或從右方攻擊都能虛而化之,虛而引之,使來力落空。假設對方擊我左方,我身略偏虛使彼不能得逞;如果敵擊我右方,我右肩往後收縮,使其拳來無所著。)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這四句是講對方往上進攻,我高以引之,使對方凌空失重;如對方往下進攻,我低以引之,使對方愈陷愈深、如臨淵欲墜;若對方前進,我漸漸引進,便其摸不到我身上,有進之則愈長而不可及的感覺,經我粘逼進攻,對力越退越感覺不能走化。)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這兩句形容觸覺、內體感覺的靈敏度極高,稍微觸及,便能感覺得到,立即走化。)人不知我,我獨知人。(這兩句講對方對我無處入手,莫能預測;而我手有靈動知覺,敵手稍動我早知來意,隨手湊巧以發即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這兩句講拳術種類甚多,各門姿勢有所不同。)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也。(這四句講有力氣的人打敗沒力氣的人,手腳慢的輸給手腳快的人,這些僅僅是反映著人們的天賦自然的本能,而不是由於在學練拳法這一門學問上所下功夫的深淺而有所作為的啊!同時指明非太極勁的二種特性,反過來說,只有「柔克剛」(「無力勝有力」),「慢制快」(「手慢縛手快」)才是太極勁。)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這兩句講與人打手我能變化靈活,以柔順走化,引進落空,轉為我順人背,以四兩撥千斤的技巧借勢發放,不是靠蠻力取勝。中國體育科學研究所體育工程中心副主任李祥通過有關實驗對比之後說:「太極拳力量不大、速度不快,但在攻擊時卻作用時間最長。太極拳是很科學、很省力、很精巧的一種進攻方式,它追求的不是速度和力量上的華麗,而是最終結果。太極拳在防禦時是四兩撥千斤,但進攻時恰恰是千斤打四兩。」)觀耄耋御眾之形,快何能為?(這兩句講有太極拳技擊功夫的老人可戰勝年青壯漢的拙力之快。慢練有慢練的妙處,快練有快練的功效。太極拳並非不要勁力與速度,只是其勁力在於周身一家,意氣一致,開合有法。其速度在於心神鎮定,觸覺靈敏,物來順應,應感而動,得機得勢。)

立如秤准,活似車輪,(這兩句講自身猶如一架天平,乃尾閭中正神貫頂、百會虛領頂勁所至,始終保持動態平衡,要像秤准一樣。手足上下相隨,一氣九節貫串,內外周身一家。身手圓活如車輪旋轉,不但不受來力,還能把來力拋出去。)偏沉則隨,(這句講虛實轉換的方法,以下肢為例:「偏沉」以支身著力於一足,人要走動,重心從一隻腳轉移到另一隻腳,虛腿依附實腿就叫「隨」。上肢也一樣,由虛變實偏沉而松到腳底地面。)雙重則滯。(這句講如果雙方勁力相頂抗,動作就會滯鈍。)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這三句講可見「雙重之病」危害之大,其根源則是虛實分辨不清。練拳架時兩足、兩手不分虛實就是「雙重」,推手時兩力頂抗、僵滯不動也是「雙重」。倘若體悟到「中定」和「虛實」,「雙重」之病自然也就解決了。)

欲避此病,須知陰陽,(這句講要避免這個「用力頂抗,不能走化」的毛病,就要懂得陰陽的變化,陰指柔、虛、輕、合、蓄勢、吸氣等,陽指剛、實、重、開、發勁、呼氣等。)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這兩句講粘勁中隨時可以走化,走化中隨時可以轉化為粘勁。粘勁由不丟而得, 走勁由不頂而成。)陽不離陰,陰不離陽,陰陽相濟,方為懂勁。(這四句講「粘、走」與「陰、陽」都是為了說明變化,不僅是局限於自身勁力的變化,也是自己與對手之間態勢的變化。只有掌握了陰陽對立統一的辯證規律而活用了這種變化,才有運用勁法變化規律於克敵制勝的能力,稱之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這三句講懂勁以後,粘走相生,越練越細巧精密,一邊研練一邊體悟其中拳理,學思並用,就能逐漸做到從心所欲,身手更為松沉、輕靈,搭手即能判斷對勁力的大小、長短、動向、快慢,依著何處即從何處防守或攻擊。)

本是舍已從人,(這句講太極拳的技藝要求在沾連粘隨中以求我順人背、人為我制,為此,要「捨己從人」。)多誤捨近求遠,(這句講舍近從遠則易喪失戰機,為人所制。)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里,(這兩句講太極之巧,分寸之大,厘毫之小,所以不可差也。如差厘毫就有千里之遠。修鍊太極拳必須遵循本論中指明之竅要,不可稍有差異。比如:太極名師王壯弘說:「『四兩撥千斤』應為『四兩拔千斤』,撥是力量,不合太極之拳理;拔是重量,符合太極之拳理。可謂差之毫厘,謬之千里,練拳者不得不留意啊!」)學者不可不詳辨焉!(這句講學拳的人要詳細辨別這個道理。)是為論。   

 

      2014年1月15日

推薦閱讀:

武當太極拳28式手法(3)
太極拳是性命雙修的最好動功
太極拳里的玄妙三步
李派太極拳實戰傳統功法
《北派太極拳源流揭秘》------李師融著

TAG: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