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愛情:想要有收穫,該怎麼栽?──依附理論系列(六)

耕耘愛情:想要有收穫,該怎麼栽?──依附理論系列(六)

2017-03-13 貓心偵探 心理Kr心理Kr

psykr360

心理客,是一個專業服務於心理諮詢行業的平台。通過互聯網+,結合優質的心理諮詢行業資源,為心理諮詢師和來訪者免費提供包括學習、交流、成長和工具等在內的專業、全方位綜合服務。 We Serve.

你是不是變心了?為什麼你在交往前說的那些話,到了交往之後都不算數了?不是說好會好好疼愛我的嗎?為什麼在一起之後總是越來越懶惰……

在昏暗的街燈下,她哭著對他說,童話里都是騙人的,為什麼他說過的一切,到頭來,彷佛都只是一場空;而他,則是沉默無語,不知道該回些什麼;過了半晌,他才默默地擠出這一句話來:「我們分手吧。」

這樣的劇本,在愛情關係里是否很常見呢?通常,PTT 男女版上面的劇情都是這樣演的(?):一方不斷地責怪另一方,為什麼都不為自己多想想?為什麼總是關在家裡打電動?為什麼說好的約定到頭來又反悔?而另一方則是不斷地逃避,不斷地顧左右而言他,不斷地沉默以對。這樣的腳本,在許多不快樂的關係裡面,重複地上演著。我們都知道,能不能在愛情關係裡面付出,是一段關係能不能走下去的關鍵,而這一篇文章,我就要來談談愛情關係里,那些付出與不付出的因素。

對於關係發展有利的選擇

我想,你一定能夠猜到,安全依附和願意付出承諾是有關的[1][2],也因為如此,安全依附型的人在關係投資與付出(relational investment)上比較在行[3],或是較能做出一些有利於關係發展下去的行為[4]

確實,過去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例如有一個心理學實驗,就透過模擬情境的方式,讓受試者去想像和一個約會對象互動的情形。實驗在每個情境中提供二選一的選擇題:其中一個選項是有助於關係發展下去的選項(relationship-enhancing option) ,另一個則是不利於關係發展的選項(聽起來好像戀愛養成遊戲啊),結果安全型的人總是選擇了對於關係有利的選項[5]。

至於安全型依附的人,為什麼會選擇關係提升的做法呢?這一個實驗還有後續發展,在第二次的實驗里,研究者在戀愛養成遊戲實驗當中,加入對方支持自己與否(supportive/nonsupportive)的這個變項,也就是虛擬伴侶的回應狀況會分成兩種情況:一種是正面、正向響應,另一種是忽視、拒絕響應。安全型依附的受試者,比起焦慮型依附的受試者,更能覺察這個虛擬伴侶對自己的支持,並使之更傾向選擇關係提升的選項[6]。也就是說,通常安全型依附的人,比較能夠接收到伴侶對自己的支持,也因此比較願意做出有利於關係發展的選擇

但是,到底什麼樣的行為是對於關係有所提升的行為呢?其中一種行為就是,願意為了關係而犧牲一些自己的權益,或是為了伴侶的幸福感(well-being)而放棄一些選擇[詳見7]。例如,今天你很想跟你的朋友出去玩,但是你知道你的伴侶下周就要考國考了,你決定放棄自己玩樂的享受,轉而去陪他到圖書館讀書,就是一種有助於關係提升的行為。如果一段關係是幸福的話,通常人們不會因為這些犧牲而感到委屈。

但是,如果你今天是一個焦慮型依附者,那麼當你這麼做的時候,可能就不是那麼純粹地為對方著想。根據 Impett 與  Gordon 的研究發現[9],焦慮依附者比較容易扭曲了這些有利於關係的犧牲行為(pro-relationship sacrifice behavior):他們之所以選擇犧牲自己的利益,常常是有目的性的(self- focused goal)。例如,你可能會希望藉此換取伴侶願意和你做愛的意願,有研究發現焦慮依附者比較容易出現過度依賴性愛,做為滿足安全感和愛情需求的方式[8]。

當你在為你的伴侶犧牲自己的權利時,你是抱持什麼樣的心態呢?

若無法一起走下去,你能不能適時放手呢?

當安全型依附的人,發現自己的伴侶總是不能滿足自己正當的需求(例如伴侶總是不願意花時間陪伴自己,反而在外面拈花惹草),他們就會減少對於這段關係的投入,選擇漸漸地放手。

走不下去就分手吧

Slotter 與 Finkel[10]採用了兩種方法來研究這件事情:一個是實驗操弄研究(把伴侶請到實驗室里做一些實驗),另一個是長期追蹤研究(長期追蹤伴侶的互動關係)。結果他們發現如果伴侶不能滿足自己「關係相關的需求」──明明有伴了卻總是欺騙其他異性自己是單身、不願意對他人承認兩人的關係、或是不能滿足自己「獨立自主方面的需求」──總是限制自己和他人的互動、對於自己和異性的正當互動總是吃醋生氣,那麼安全型依附者就會隨著時間減少對於這段關係的承諾,增加分手的可能性。

進入爛關係卻分不了手

但焦慮型依附的人恰好相反,正如同前面文章中提過的,焦慮型依附會採取亂槍打鳥的方式(unselective)擇偶,比較不受大家的歡迎(unpopular),往往會錯失許多可能交往的機會[11]。但他們同時又渴望被愛(hunger for love),因此當他們好不容易進入一段關係時,自然也比其他人更不容易分手。即使他們常常跟你抱怨說自己的男朋友女朋友多爛多爛之類的,過了兩天之後你又看到他們笑嘻嘻的手牽手走在一起。

Slotter 與 Finkel[9]進一步採取激發受試者焦慮感的方式,來觀察受試者會有何變化?結果發現,他們會變得不容易察覺伴侶行為的好壞,伴侶的行為也不會影響他們對於這段關係的承諾感。白話一點的說就是,當伴侶對他們好的時候,他們感覺不到,還是常常跟你抱怨這段關係很爛;但是伴侶對他們不好的時候,又因為擔心失去對方之後會找不到下一個,因此遲遲不肯離開這段關係。

除了不容易察覺到伴侶對自己的支持並感謝他們的付出之外,焦慮型依附在面臨關係中的抉擇時,也很少做出對關係有利的選擇,因為在很多時候,他們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對於關係有利的行為[12]。

總結來說,安全型依附是為了維持一段滿意的關係,因此才選擇進入一段關係的;而焦慮型依附者呢?則是猶如溺水者,好不容易抓到了一根漂流木,即使上面長滿了荊棘,他們依然不願意放手。

焦慮型依附者,如同這隻把自己囚禁在牢籠里的貓一般,明明知道這段關係已經走不下去了,卻依然持續地將自己關在裡頭。

「吃碗里,看碗外」腳踏兩條船

那麼,逃避型依附者呢?我們常常聽到一句話,一段美好的關係,應該是兩個人能夠一起成長的關係;但很不幸地,逃避型依附者總是無法做出這樣的選擇,越是逃避型依附的人,就越不容易在關係中自我成長(relationship-driven self-improvement)[13],同時也很少做出有利於關係的犧牲行為[9]。

除此之外,過去的研究也發現了,逃避型依附很容易出現「吃碗里,看碗外」的行為。不知道你有沒有遇過那種交往過 10 幾個女朋友,還一次跟兩個人交往的人?我就聽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人在高雄火車站送上一個女朋友搭火車北上之後,在原地等著接下一個女朋友。

這樣子的人就很有可能是個逃避型依附者,他們除了不願意和他人太親近,也不太願意給予承諾之外,他們也比較容易注意到伴侶之外的其他異性(alternatives)[14]、對其他異性有較高興趣、對於感情的承諾較低、容易對伴侶不忠(infidelity)[15](注1)。

如果我不是安全依附者,可以怎麼做讓伴侶關係更好?

那麼,如果你發現自己不是一個安全型依附者到底該怎麼辦呢?

焦慮型依附者或許可以透過多讀一些兩性交往的文章與書籍,來了解什麼樣的行為是有利於關係的選擇,像是我就很推薦一本書:《是你選擇了憂鬱》,裡面就很實際的教導伴侶該如何做出好的選擇(注2)。

除此之外呢?焦慮依附者與逃避依附者,也可以在察覺到自己試圖要控制伴侶,或是要逃避伴侶另結新歡的時候,試著透過感恩與回顧過去和伴侶開心、幸福的回憶,來讓自己找回這段感情的幸福。過去研究便發現了,讓受試者回憶一段和伴侶充滿溫暖和愛的互動,有助於觸發安全感,進而讓受試者選擇了有助於維持關係的選擇;若是觸發受試者的不安全感,則讓他們較不容易選擇這一類的行為[16]。

至於其他有助於提升安全感的方式,我就留到後面的文章再談吧!

批註

1.我所引用的文獻收集的樣本是異性戀者樣本,不包含同性戀者樣本。

2.可以參考我的這篇文章:從《被討厭的勇氣》到《是你選擇了憂鬱》:放下對關係的控制欲

延伸閱讀

1.Shaver & Brennan(1992). Attachment styles and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Their connections with each other and with romantic relationship outcome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Vol 18(5), Oct 1992, 536-545.

2.Simpson, J.A. (1990).Influence of attachment styles o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59 ,871-980.

3.Tempelhof, T. C., & Allen, J. S. (2008). Partner-specific investment strategies: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couples and associations with sociosexual orientation and attachment dimension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5, 41-48.

4.Pistole, Roberts & Chapman(2010) Measuring Long-Distance Romantic Relationships: A Validity Study. Peer Reviewed Articles.

5.Vicary, A. M., & Fraley, R. C. (2007). Choose your own adventure: Attachment dynamics in a simulated relationship.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3, 1279-1291.

6.Turan & Vicary (2010) Who recognizes and chooses behaviors that are best for a relationship? The separate roles of knowledge, attachment, and motivation. Pers Soc Psychol Bull. 2010 Jan; 36(1):119-31.

7.Impett & Gordon,2008 For the Good of Others: Toward a Positive Psychology of Sacrifice.

8.Davis, Shaver & Vernon ,(2004) Attachment style and subjective motivations for sex. Pers Soc Psychol Bull. 2004 Aug;30(8):1076-90.

9.Impett, E. A., & Gordon, A. (2010). Why do people sacrifice to approach rewards versus to avoid costs? Insights from attachment theory. Personal Relationships,17,299-315.

10. Slotter, E. B., & Finkel, E. (2009). The strange case of sustained dedication to an unfulfilling relationship: Predicting commitment and breakup from attachment Anxiety and Need Fulfillment Within Relationship.

11.McCLure, Lydon, Baccus & Baldwin(2010). A signal detection analysis of chronic attachment anxiety at speed dating; Being unpopular is only the first part of the problem.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ntin,36,1024-1036.

12.Turan, B.,& Vicary, A. M. (2009). Who Recognizes andChooses Behaviors That Are Bestfor a Relationship? The SeparateRoles of Knowledge, Attachment, andMotivation. Personality and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6(1), 119-131.doi:10.1177/0146167209349374

13.Hui & Bond(2009) To please or to neglect your partner? Attachment avoidance and relationship-driven self-improvement. Volume 16, Issue 1, pages 129–145,

14.Overall, N. C., & Sibley, C. G. (2008). Attachment and attraction toward romantic partners versus relevant alternatives within daily interaction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4, 1126-1137.

15.DeWall, C. N., Lambert, N. M., Slotter, E. B., Pond, R. S., Deckman, T., Finkel, E. J et al. (2011). So far away from one』s partner, yet so close to romantic alternatives: Avoidant attachment, interest in alternatives, and infide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1, 1302–1316.

16.Gillath, O., & Shaver, P. R. (2007). Effects of attachment style and relationship context on selection among relational strategies.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41, 968-976.

本文系「心理Kr」公號轉載、編輯的文章,編輯後增加的插圖均來自於互聯網,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於原作者。如果分享內容侵犯您的版權或者非授權發布,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內審核處理。

 

長按二維碼向我轉賬

受蘋果公司新規定影響,微信 iOS 版的讚賞功能被關閉,可通過二維碼轉賬支持公眾號。

閱讀

微信掃一掃

關注該公眾號


推薦閱讀:

【520活動】你的胡言亂語,都叫我萬千思緒
凡事向內看,讓自己成長成熟
好心情58的愛情
任重和姚笛曾經在一起了嗎?
愛情的慢動作,舉起拖把拍拍起舞

TAG:愛情 | 理論 | 收穫 | 怎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