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何讀史札記:康有為悼李鴻章的一首詩
【原詩】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 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 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閑看。
【辨誤】何按:此詩近年多傳為李鴻章臨終絕筆,實誤。
此詩系一首悼亡之作,作者應是康有為。1901年李鴻章死,康有為流亡在新加坡檳榔嶼,聞其死訊後,感慨時政及國事而賦此詩。
【史事】作為以知洋務著稱的晚清官僚,李鴻章同情維新,但首先自保,這是李鴻章在戊戌風雲中的立場。據近年新見史料,李鴻章在當時朝野紛爭中立場屬於慈禧一邊的後黨。但是對康、梁維新派,李鴻章實際卻暗中有所支持。1898年6月11日光緒下詔明定國事,歷史上的「百日維新」戊戌變法運動開始。6月16日光緒召見康有為,命他在總理衙門章京上行走,設計改革新政事務。康有為退朝在故宮便道途中遇到李鴻章。李臉色大變,悄悄將榮祿在慈禧面前參劾康有為、剛毅反對皇帝授康有為官差之事告他,意在提醒要康氏小心。還有一次,榮祿到頤和園謁見慈禧太后,正好李鴻章因太后賞他食品要向太后謝恩故同被召入。榮祿要李鴻章在太后面前告狀說康有為非法亂制,皇上如果聽從必將有大害;同時他以李鴻章「多歷事故」,應對太后直陳變法的害處。李鴻章則以叩頭稱「太后聖明」搪塞支應,並將此密告康有為。實際上,戊戌新政的一些政策措施如獎勵工商等都是李鴻章多年主張的。將科舉考試中的「八股」廢掉改為策試,更得李鴻章讚賞。康有為為首的維新派本想廢科舉興辦洋式學堂,但考慮到會遭到天下讀書人的反對,所以妥協暫改只是廢八股,改為策試。據說李鴻章私下曾對人說:「康有為吾不如也」。因為廢八股「吾欲為數十年而不能,彼竟能之,吾深愧焉」。當李鴻章聽說廢八股遭到許多讀書人反對、甚至有人要刺殺康有為時,特派人前往康處,要康「養壯士,住深室,簡出遊以避之。」康有為奉命出京,李還「遣人慰行」。光緒創辦京師大學堂(後來之北京大學)時,李鴻章曾勸奉旨管理大學堂事務的孫家鼐請康有為出任總教習(首任校長),雖然此議未成,但對京師大學堂創辦、發展起過重要作用的西學總教習美國人丁韙良則是因李鴻章與孫家鼐的力薦才就任的。丁韙良後來對人說:「戊戌舉辦的各種新政,惟設立大學堂一事,李鴻章認為最關重要,贊助甚力。」戊戌政變發生後,慈禧重新訓政,光緒被囚。康、梁逃往海外,「六君子」被殺,支持維新的官員受到不同程度的懲罰,新法盡廢。在這種嚴峻時刻,李鴻章仍暗中回護了一些維新人士,如張元濟因參加維新被革職,他不僅派人前去慰問,而且要盛宣懷在上海安排張的工作。由於李鴻章的許多思想與維新派相近,所以有人向慈禧告密說他也是維新派。慈禧太后曾向他出示這些告密奏章,並問他說:「有人說你是康黨。「李鴻章回答說:「臣實是康黨。惟廢立之事,臣不與聞。六部誠可廢,若舊法能富強,中國之強久矣,何待今日?主張變法者即指為康黨,臣無可逃,實是康黨。」慈禧聽後「默然」。(據李鴻章侄婿孫仲嶼的《日益齋日記》)李鴻章之所以如此回答慈禧,因為他了解慈禧最關心的其實並非「法」變不變,而是她的權力是否受到挑戰;注重的首先不是臣下對「變法」的觀點,而是其是否參與光緒、「帝黨」、維新派的實際政治活動。所以他強調「廢立之事,臣不與聞」,表明自己不介入宮廷政爭,不參與朝廷的「家務事」。1898年戊戌政變,維新六君子被殺,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人士流亡海外。之後一年多時間裡,慈禧太后嚴令下,清廷在全國範圍內大肆搜捕新黨,維新派人士多數潛逃海外。1898年11月政變後,因當時西方列強多支持光緒和康梁維新黨人,慈禧派榮祿去見李鴻章,想讓李鴻章出面安撫洋人。李鴻章請求朝廷委任自己為兩廣總督,以便與列強溝通。榮祿向慈禧轉達了李鴻章的意思,慈禧同意了。於是李鴻章被任命為兩廣總督。1900年初,李鴻章離京南下赴任。1899年7月,康有為在加拿大成立保皇會,向國內滲透。慈禧倍感壓力巨大。因之兩度以十萬兩白銀的巨額賞金,懸賞捕殺康有為與梁啟超。另一方面慈禧決定廢黜光緒皇帝,使保皇黨人徹底失去使帝政復辟的希望。1900年1月24日,慈禧宣布廢光緒,立溥儁為皇儲。然而這次廢立遭到以劉坤一為首的外藩大臣的反對,加上列強不支持,最終宣告失敗。康梁保皇黨人聞聽後黨廢立之議後,計劃組織起兵勤王。保皇會在澳門設立總局,指揮國內,按保皇會的設想,起兵勤王主要在三個方向:長江、廣西、廣東。長江起義,主要負責人是唐才常及其自立軍。在廣西方面,康有為集合廣西保皇黨人及天地會黨人,準備攻桂林,取湘鄂。1900年5月,唐景崧派人主動與康有為聯繫,唐景崧原先在康有為協助下在桂北辦團練,已經擁有多個根據地。在廣東方面,康有為派梁炳光等人到新安、東莞一帶辦團練,聯絡各地洪門會黨與綠林豪傑。康有為與梁啟超非常重視廣東舉事,還一個原因就是康梁均為廣東人。 正當康有為與梁啟超正密謀在廣西與廣東發動起義時,李鴻章接任兩廣總督。1900年1月18日,李鴻章到達廣州。他此行的受命之一,是為肅清康有為、梁啟超及其黨人。在李鴻章就任兩廣總督之前,清政府已經嚴令海疆各地緝拿康梁。但是李鴻章對康有為與梁啟超實抱有同情的態度。李鴻章到任不久,2月11日,清廷下令李鴻章將康有為與梁啟超的廣東祖墳剷平,但李鴻章接到朝廷命令後,卻遲遲不肯行動。到3月27日,李鴻章上奏朝廷,稱「慮激則生變,平墳似宜稍緩」。不僅如此,李鴻章還給康有為和梁啟超寫了一封親筆信。在信中,李鴻章勉康梁「精研西學,歷練才幹,以待他日效力國事,不必因現時境遇,遽灰初心」。 1900年庚子事變義和團運動發生,八國聯軍攻陷北京,西太后帶著光緒跑到西安,清廷大亂。 6月12日,慈禧轉授李鴻章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火速調其回京負責與列強周旋擬簽訂條約事務,連續急電催其北上。 李鴻章回京後即主持與列強的談判。1901年7月25日,李鴻章、奕劻代表清廷簽署了《辛丑條約》,賠款白銀4億5千萬兩。 辛丑賣國條約簽約後兩個月,李鴻章身體每況愈下,不久死去。死訊傳到海外,康有為弟子梁啟超對李鴻章的評價是:「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吾欲以兩言論之,曰:不學無術、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勞苦、不畏謗言,是其所長也。」
【解讀】李鴻章死後,康有為寫了這首悼詩。試解析如下:
勞勞車馬未離鞍———勞頓的車馬還沒有解開鞍繩臨事方知一死難 ———事到臨頭才知道死別是多麼艱難
何按:此句系化用清初人趙翼《甌北詩抄》的舊句「平時每作千秋想,臨事方知一死難「。趙詩原意是諷刺明末重臣洪承疇的貪生怕死。洪承疇兵敗後被清軍所俘虜,作為明臣子本應選擇死來表示忠貞,以求千秋不朽之名。但他卻投降了清朝,這就是所謂」一死難「。李鴻章在臨終之際不可能引用這種詩句影射諷罵自己。 三百年來傷國步 ———三百年來可悲清朝無所建樹國家進步很小 八千里外弔民殘 ———我流亡八千里外為百姓受殘害而傷心
秋風寶劍孤臣淚———你身為孤臣孽子作伴只有秋風和寶劍
落日旌旗大將壇———(身後)夕陽殘照只剩下軍旗而無大將可拜的空壇
何按:李鴻章以淮軍為基礎建立北洋系軍隊,被尊為軍帥。 海外塵氛猶未已———可是國難未已海外侵掠的征塵還遠沒有平息
諸君莫作等閑看———朝中官人莫要視若等閑低估了未來的危險!
推薦閱讀:
※袁世凱對康有為三顧茅廬
TAG:李鴻章 | 康有為 | 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