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張海報讀英國女人

三張海報讀英國女人

江勝信 《 光明日報 》( 2013年03月01日   14 版)

    女人是什麼?是水?是花瓶?是僕人?是半邊天?

 

    英國的女人呢?作為女權運動的發祥地,英國素有「女性天堂」之稱。女人們是如何登入天堂,又行走人間?

 

    就讓英國之行中邂逅的三張海報,來給出些許答案。

 

    【海報一】

 

    清晨,約克的跳蚤市場,一地攤正出售舊海報。在平鋪著的數十張海報中,有一張頗為惹眼——一個臉部輪廓硬朗的女人,像日本武士一樣箍一條頭巾,眼神堅毅地撩起胳膊,旁邊是一行醒目的大字:We can do it(我們可以)!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當月,英國848萬婦女得到投票權。次年,南茜當選為第一位下院議員。時任陸軍大臣和空軍大臣的丘吉爾取笑:「一個女人闖進了男浴室。」南茜反唇相譏:「你不夠英俊,所以不用擔心。」

 

    下議院當然不是男浴室,這裡只匯聚了唯一的東西——民意。是民意選出了一位又一位女議員,時至今日,650個議員中,女議員有143個,佔22%。

 

    1979年撒切爾夫人上台時,英國朝野曾有爭論:她行嗎?撒切爾夫人心知肚明:「我要是幹得不好的話,以後的英國就不可能再有另外一名女首相了。」

 

    她上台前,英國很多地區因罷工而癱瘓,撒切爾夫人開出的藥方是:限制工會力量,大力推行私有化。她的敏銳、果敢、雷厲風行,常常讓男人自嘆弗如,她因而得一雅號——鐵娘子。

 

    直至1990年11月辭去首相職務,她成為20世紀在位時間最長的英國首相。2002年,英國廣播公司舉辦「100名最偉大的英國人」評選,撒切爾夫人名列第16位。回過頭再看當年的那個爭論——「她行嗎?」答案已經不言自明。

 

    但是,她們也行嗎?撒切爾夫人叱吒風雲的年代裡,她個人的成功也許只是一個特例,還不足以賜予她們和男性同等的地位。「20多年前,我就曾經遭遇過性別歧視。」劍橋大學聖凱瑟琳學院的托馬斯教授說,「那時候,我加入了牛津大學的俱樂部,男會員可以走正門,我們女會員只能走偏門,男會員有專門的閱覽室,我們沒有,想進去看看書,他們說不行。」

 

    20多年前,劍橋郡的佩妮·魯普剛剛拿到諮詢師資質證書。

 

    21年前,出生在美國俄勒岡州的雪拉·斯圖爾特嫁到了英國。

 

    20年前,印度裔的杜培拉正打算呆在美國創業。

 

    20年後的今天,我們借「上海市對外文化傳播高級人才海外培訓班」英國之行走近了她們。托馬斯已經是聖凱瑟琳學院的總監;佩妮·魯普成了劍橋郡郡長;雪拉·斯圖爾特兩度當選為劍橋市市長;杜培拉是「創意蘇格蘭」機構從美國引進的人才。

 

    托馬斯女士人脈通達。她組織了我們此次培訓的一部分課程,短短一周就邀來眾多學界名家和政界名流,組成頂呱呱的授課團隊。她常常穿一襲紅色裙裝,像一團火焰,燃燒在清冷的劍河河畔。

 

    佩妮·魯普女士氣質高貴。雖然個頭不高,但她堅持站著並仰著臉龐為我們授課,致使她的目光甚至鼻息對我們構成了傾瀉的角度。郡長是個虛職,卻是皇權的象徵。佩妮·魯普不無自豪地說:「如果女王去世,那麼將由我在劍橋郡範圍內公布去世消息,並宣布開始效忠威廉國王(她好像把查爾斯給拋棄了,也許是很多英國人把他給拋棄了吧)。」她穿著黑色的郡長禮服,胸口和袖口是炸開的白色蕾絲,禮帽上插一撮羽毛,靜止時真像英國國家藝術畫廊的一幅寫實派畫像,畫像前拉一道隔離線,讓人保持一段距離去咂摸畫中的貴族之氣和歷史之重。

 

    雪拉·斯圖爾特女士樸素親和。英國歷史上共有15位女市長,她是唯一擔任過兩屆市長的女性。英國人能認可她這位來自美國的「外來媳婦」,除了她的能幹,親和也許是個加分因素。她穿著樸素甚至有點土氣,只有胸前佩戴的金晃晃的綬帶顯示著她與眾不同的身份。

 

    杜培拉女士雄心勃勃。經過一年半載的漫長思考,她確定自己的目標不是推廣《媽媽咪呀》等單個的戲——那已經很成功了——她關注的是如何打通國際間文化交流的渠道。她衣著休閑,盡顯幹練,彷彿隨時準備擼起袖子大幹一場。

 

    她行,她行,她也行。在撒切爾夫人身上曾被視作的特例,在風姿各異的成功女人面前,已然成為一種現象。經歷一個世紀的證明,老海報上的那句「我們可以」,如今站在男人的角度或許可以改寫成:「你們可以!」

 

    當然,在某些民俗中,女性還會遇到「不可以」的情況,比如,郡長須佩帶寶劍,而劍橋郡郡長佩妮·魯普的寶劍只能交由男助手攜帶,因為英國的航海文化中忌諱女人佩劍。那就尊重民俗吧,留著這一有趣的民俗,彷彿短髮姑娘留著一枚簪子,用不上了,看看也好。

 

    【海報二】

 

    還是那個售賣舊海報的地攤。海報上的女人衣著暴露,短褲,深V領,頭髮凌亂,濃妝艷抹,抽煙,眼神輕蔑——這讓人聯想到西方的現代女權主義。

 

    20世紀初至60年代的現代女權主義中的自由派和激進派將女性和男性完全對立起來:男人是敵人,女人是朋友;男人暴躁,女人溫柔;男人是壓迫者,女人是被壓迫者……非黑即白的二分法,呈現出叫板式的、以牙還牙式的矯枉過正。

 

    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後現代女權主義在反思中漸成雛形。她們期待和愛人相濡以沫、從一而終。這種迷失自我之後的回歸,並非回到原點,而是螺旋式的轉身,是對幸福的守望。

 

    現代女權主義也好,後現代女權主義也好,女人們的出發點都是追求幸福,若是途中的風沙迷了眼,迷了路,她還能到達幸福的目的地嗎?

 

    「女人一生所犯的最大錯誤,是忘記了自己是女人。」撒切爾夫人的這句話,也許可以用來影射那一粒沙。「給丈夫煎荷包蛋」,這是她清晨的主題。她與丈夫丹尼斯一直相敬如賓,恩愛和諧,直至愛人先她而去。她在自傳《唐寧街歲月》中寫道:「如果沒有丹尼斯陪伴我身邊,我不可能在首相的位子上呆上11年。」

 

    我們此次英國之行中,也碰到不少內外兼修的成功女人:佩妮·魯普女士稱自己是「新時代女性,開車、上網、做飯樣樣在行」;托馬斯女士平時很嚴肅,但在和自己的教授丈夫對視時,眼睛裡的凌厲之氣就化作一汪春水了;雪拉·斯圖爾特女士「把家裡洗衣服、熨衣服的活兒全包了」,她對丈夫說:「你那麼支持我的工作,我的市長勳章應該割一半給你……」

 

    她們有事業——這樣的女人不必依附他人,渾身上下透著自信和從容;她們懂愛情——這樣的女人敢於真心付出,舉手投足帶著優雅和坦誠。

 

    但在中國,一談到女人,有些人常常不自覺地把社會性和女性特質對立起來。此次英國之行,總有一些事觸動我追問——撒切爾夫人的「賢內助」丹尼斯曾擁有很大的粉絲群,歐美一些國家甚至還成立了「丹尼斯俱樂部」,試問,中國有多少男人願意做妻子光環背後的男人,又有多少男人崇拜這種男人?英國的公廁,包括女廁的清潔工大多是男人,試問,中國有多少男人能接受這種職業?願意替女人掃廁所?大街上,抱嬰兒、用手推車推嬰兒、喂嬰兒的絕大多數是男人,女人則一身輕便地陪在一旁,試問,中國有多少父親可以在這方面唱主角?

 

    其實未必要拿英國人做參照,中國雲南和順古老的大大小小的「洗衣亭」已經為我們演繹了一曲夫妻情歌。洗衣亭是「走夷方」的和順男人專門為女人修建的。陣陣搗衣聲,那是女人為男人含辛茹苦;幾根亭柱、一個青瓦頂、幾條井字排列的光滑石板,那是男人對女人的公開呵護。「夢魂五夜縈鄉緒,風雨一亭動阡聲」……亭柱上的楹聯,是男人女人們互相傾訴的衷腸。

 

    【海報三】

 

    在英國的巴斯小鎮,女作家簡·奧斯汀故居的茶室里,張貼著《傲慢與偏見》的電影海報。海報上的男人正是女作家筆下的達西先生,擁有棕色捲髮和深邃眼眸,溫柔靦腆,散發著與生俱來的紳士氣質。

 

    達西在現代英國女性當中擁有相當高的人氣——一項調查顯示,達西是她們最希望約會的對象,風流倜儻的007詹姆斯·邦德屈居第二,超人排第三。

 

    女人們都盼望找到如意郎君,但當今天有些女人喊出「幹得好不如嫁得好」時,好丈夫的標準也許不只是簡·奧斯汀所堅持的人品和感情,而是改換了或增加了一些條件。

 

    摘選網上關於擇偶的一段對話——

 

    女人甲:「你要找什麼樣的男人啊?」女人乙:「錢多的,有房子的。」女人甲:「錢和房子?你如果不喜歡這個男人,錢和房子能帶來幸福嗎?」女人乙:「幸福不就是找個高富帥么?年紀大一些倒也無妨。年紀大一些,就會寵著我,讓著我。」女人甲:「這不是對女人的侮辱嗎?!」女人乙:「怎麼會,這是男人愛女人的最高境界。」女人甲:「這是大人對小孩子的態度,不應該用在我們女人身上。」女人乙:「那你要嫁什麼樣的人?」女人甲:「我要嫁一個能turn me on的。就是讓我心動的。」女人乙:「啊?!那如果他沒有錢,沒有房子,你也嫁嗎?」女人甲:「我自己有工作,房子我們一起買,一起付貸款。」女人乙:「我也買得起一般的公寓,可是我想住豪宅,開名車。」女人甲:「可要用感情和婚姻的代價去換錢,這不是幸福,這是感情欺騙,是出賣自己。」女人乙:「……」

 

    對話中的「女人甲」和「女人乙」在原先的版本中分別是「英國女人」和「中國女人」。

 

    還記得舒婷的那首《致橡樹》嗎?

 

    舒婷所歌頌的「分擔」和「共享」,在如今某些女人的人生詞典里被刪除了。她們的人生觀帶有濃重的功利色彩。結婚之前,要房子要車子要票子;結婚以後,她們又開始揮舞女權主義大棒,控制財權、推卸家務、不願相夫教子,不願善待公婆。她們分別斷章取義地截取封建主義和女權主義里對自己最有利的部分,拋棄對自己不利的部分。她們渴望不勞而獲,因此,她們的說辭只能歸結為「偽女權主義」。

 

    200年後的今天,《傲慢與偏見》和《理智與情感》依然可以打動讀者的心靈。為什麼?因為書中所看重、堅持的擇偶觀、婚姻觀,純粹而珍貴;在充滿各種誘惑的今天,更難能可貴。

 

    那麼,當迷路的時候,就回到夢想開始的地方吧。 (作者為媒體人)

推薦閱讀:

如何設計刷屏級海報?3招讓你成為大牛!
如何解析《功守道》中的海報?
從夏至解析,節氣熱點品牌海報怎麼做?
《熊出沒2》發行海報後有什麼效果?
靳東《戀愛先生》曝海報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驚喜?

TAG:英國 | 海報 | 張海 | 女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