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菩薩應離一切相,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淺釋》30

宣化上人

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釋迦牟尼佛說呀,當著歌利王,他在以前把我節節支解時,把我耳朵給我割下來,鼻子給我割下來,兩隻手、兩個足,這四肢都給我支解,都給我剁掉了。「若有我相」:我在那個時候,假設我要有這個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那麼要有我相就會生一種瞋恨。

為什麼呢?有人把我的手給我剁掉了,把我的鼻子給我割下來,把我耳朵給我割下來,那麼這個時候就會生出一種瞋恨心。因為,有一個我的存在,所以就會生出瞋恨來;要沒有我的存在呢,就不會生出瞋恨來了。所以我在那個時候,「須菩提」:你知道,我在那個時候沒有生出這個瞋恨心。所以我發願,即刻恢復我這個四肢和耳朵、鼻子,就能恢復。如果我稍微有瞋恨心的話就不會遂心滿願,不會應我這個誓願而恢復如故。

「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我又想起來,想起來在過去生中,「五百世」,在五百世的時候,「作忍辱仙人」:在那時候,我作忍辱仙人,一切的事情都要忍辱。「於爾所世」:我在那個時候,這個世界上,也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個四相也都沒有。所以一切的困苦艱難的問題,我都可以忍的。「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這個菩薩呀,應該把一切相都離開,而不著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發這種無上正等正覺的心。

不應住色布施,也不住色生心,也不應著住到這個六塵境界上,不應該執著色而生這個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而生這種執著心。「應生無所住心」:應該生出一種無所執著的心,一切都圓融無礙,一切都無有掛礙。「若心有住」:假設你的心要生出一種,執著的心,「則為非住。」那就是,不是你這種的「非住」,就不是你應無所住的那種住了,就又是有所執著了;你有所執著就有我相,有人相,有眾生相,有壽者相。「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所以,菩薩的這個心,不應該執著到這個色的布施上。

菩薩行六度萬行,在布施這一度,也就具足六度,六度都具足的。怎麼說呢?這個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財施就是資生施。資生就是為資養這個人的生活,這種施,這就是六度的布施度,這是本度。第二就是法施。以這個法施予沒有怨害你的眾生,你說法,令他心無所畏,這就是一種持戒的度。對你沒有害處的眾生,你令他遠離一切的怖畏,這叫持戒度。那麼對你有害的眾生,你能說法,令他無所恐懼。對你有怨害的,或者對你有仇,或者對你有什麼不相當的地方,你還能對他說法,令他心裡遠離一切怖畏,這就叫忍辱度。你能用忍辱的波羅蜜來教化眾生,這是忍辱度。

你誨人不倦,你教化眾生,一點也不懶惰,見著所有的眾生就是給他說佛法,歡喜給他說佛法。我所知道的這個佛法,我就來給他說。不管他接受我的度不接受我的度,我也要給他說法。我知道一點佛法就給他說佛法,不怕疲倦,不怕辛苦,這叫誨人不倦。教化眾生而不疲倦,不懶惰。這就叫什麼呢?這就叫精進度,這就叫精進度。你又能說法說的非常有次第,不會雜亂無章的,不會前邊倒到後邊去,後邊又倒到前邊去,來回說得顛倒。譬如六度,本來第一就是布施度,你說第一就是般若度,第二就是精進度,這就是沒有依照次第。

這布施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六度要依照次序來講。

還有,譬如講五根,五力。這五根,什麼叫五根?五根就是五種的根,像那樹有根似的。五根是什麼呢?第一就是信根。第二就是凈根。第三是念根。第四是定根。第五就是慧根。這信、凈、念、定、慧,這叫五根。這五根,它具足五種的力量,所以,又叫五力。那個《彌陀經》上講五根、五力,就是這個。那麼你要不懂佛法的呢,你本來是五根哪,哎!你講到六塵上去了;講五根,你講變成六塵了,這就是錯亂了。錯亂,這就說法不如法。你現在說法不錯亂;說法不錯亂,就叫如法。這如法,你能不錯亂,這就是禪定的波羅蜜。你有禪定的功夫才能不錯亂;你沒有定的功夫,一講上來,就手忙腳亂了,無所措手。或者再有一個人,提出一個問題一問,更慌上來了。不知道怎麼樣答覆這個問題好了。這就叫沒有禪定的功夫,沒有定力;沒有定力就慌了。

那麼有定力,在這個講法的時候,把這個法相,分別得很清楚而不錯亂。(這是禪定波羅蜜。)禪定波羅蜜,那麼再能有一種慧辯無礙。慧就是智慧;辯就是辯才。有這個智慧才能有辯才。有辯才,所謂頭頭是道,你所說出來的法,你怎麼樣說怎麼樣就是有道理。左右逢源,你往左講也講到那個源頭上了,講那個真正的道理;向右一講,也是講那個真正的道理。怎麼樣講怎麼有道理,這就叫左右逢源,頭頭是道。為什麼能這樣子呢?就因為有慧辯無礙,有這個智慧辯才,得這種無礙辯。所以呢,這就是般若度。所以在這一個布施度,就具足這六度,就有這六度。那麼財施、法施、無畏施,這三種裡頭,這個六波羅蜜。

「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菩薩因為想要利益一切眾生的緣故,「應如是布施」:應該像上邊我所說這個應無所住心,而行這個布施,不要生出一種執著來。怎麼叫無所住心呢?無所住心就是,你雖然作布施而不執著到這個布施相上。我這回做了布施了。我是一個能施,那麼對方是我一個所施,中間,或者我施出來,我布施多少財物或者多少功德,我又給人家說了多少法,教化了多少眾生。生出這種執著相。

佛法,就是要你沒有所執著,要清風明月隨時現!這個清風徐來,這個明月都是自然的境界,不要執著,不要生出一種著相的這種的布施。你著相布施呢,這是修天福的;你修佛果,就要不著相。雖然你不著相,而還要你真真實實去做去。你要說,我不著相,這什麼也沒有了,我就不要做了。那又變成一個空了,落成一個空妄了。你雖然不著相,而要去真實去做去,這才是真的。

如來說一切諸相,如來,他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這個一切諸相本來是沒有相的。「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如來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本來他的自性都是諸佛來著。所以現在不過迷就是眾生,覺悟就是佛。你要是用一切的佛法去教化眾生,將來眾生都可以返本還原,成佛的。

那麼釋迦牟尼佛說出這樣的法來,恐怕人又有驚怖,狐疑不信了,又生出一種懷疑心了,在這個地方,所以才說,「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如來是真實語的一個人。「實語者」:是老老實實說的話,不打妄語的。「如語者」:他是一個所說的話,都是有真如的道理的,都是有真理的。「不誑語者」:不會打妄語的,如來不說假話的。「不異語者」:也不會說出一種奇奇怪怪,怪力亂神這種的話,來驚世駭俗的。

相關開示:

  • 這個神咒,能治一切的疾病、痛苦(宣化上人)

  • 誦持〈大悲咒〉三年,業障可以全部消除(宣化上人)

  • 〈大悲咒〉誦持必須要注意的事(宣化上人)

  • 能治眼病的四句偈頌(宣化上人)

  • 念大悲咒、觀世音菩薩名號也能生西方極樂世界

  • 東北大鼓書《觀音菩薩》上下集

感應事迹:

  • 如何念〈大悲咒〉才能治病?

  • 念〈大悲咒〉20多年的筋骨錯位不治而愈!

  • 大悲咒水,靈治百病

  • 廣州空難百人傷亡,佛子倖存

  • 戒邪淫的最好方法(附照片對比)

  • 每天念誦大悲咒108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修持方法:

  • 〈大悲咒〉修持儀軌、及親誦音頻(宣化上人)

  • 〈大悲咒〉萬佛城僧眾念誦

  • 〈大悲咒〉的修持儀軌和功德利益的修持

  • 〈大悲咒〉的背誦規律(附易背誦列表圖)

  • 〈大悲水〉的加持與服用方法

推薦閱讀:

調香基礎--第1篇--什麼是調香
快被別人狐臭熏死了,怎麼辦?
大揭秘:在異性心中你是哪種香味呢?
為什麼有的人聞榴槤覺得香,有的人卻覺得臭呢?
#這次糗大了#6月3日 她們的都有股香味,你的怎麼不香~~

TAG:金剛經 | 菩薩 | 香味 | 金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