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詩文誦讀 第一章 中華歷史成語故事100個(下) |
|
作者:潘恩群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976 更新時間:2008-9-23 |
|
51、成也蕭何西漢的蕭何是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臣。他曾向劉邦推薦了善於用兵打仗的韓信做大將軍,使之為漢朝的建立立下很大功勞。後來有人向劉邦的妻子呂后告發韓信謀反。呂后想把韓信召進宮來,又怕他不肯就範,就同蕭何商議。蕭何設計以慶賀平叛勝利為理由,騙韓信進宮。韓信一進宮,就被呂后以謀反罪名殺於長樂宮鍾室。民間因此有「成也蕭何(韓信成為大將軍是蕭何推薦的),敗也蕭何(韓信被殺是蕭何出的計謀)」的說法。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個成語,比喻事情的成敗、好壞都由一個人造成。
52、昭君出塞 在中國古代,漢族統治者與少數民族首領之間,為一定的政治目的而通婚,被稱為「和親」。在古代,中國北方生活著一個古老的游牧民族叫匈奴。秦漢之際,匈奴勢力強大,多次南下威脅中原。漢初國力不強,無法與匈奴對抗,便也採取了和親政策,求得相對的和平。漢宣帝時,匈奴的勢力衰落了。此時,匈奴內部出現了兩個單(chán)於(匈奴君主的稱號)對抗的局面。其中呼韓邪單于想藉助漢朝的支持,統一整個匈奴,於是決心歸依漢朝。他兩次到長安見漢朝皇帝,受到隆重的歡迎,他也表示願協助漢朝政府保護邊境。公元前36年,漢朝派兵攻打了另一個單于,幫助呼韓邪統一了匈奴。公元前33年,他第三次到長安,向當時的漢元帝提出,願意當漢家的女婿,恢復和親。元帝立即答應,並在宮女中進行選拔。有一個叫王昭君的宮女主動提出要去和親。王昭君又美麗又聰明,很受呼韓邪的喜愛,被封為「寧胡閼(è)氏」,意思是將與漢朝建立和平友好的關係。 王昭君出塞以後,生活在匈奴游牧地區幾十年。在她的影響下,她的子女及周圍的人,都努力維護匈奴與漢的友好關係,使北方邊境出現了少有的安定景象。53、不寒而慄漢武帝時,有一個人名叫義縱,因為受到太后的恩寵,做了上黨郡某縣令。上任以後,公務辦得很出色,案子處理上敢作敢為,不論是有錢有勢的豪紳,還是平民,只要犯了法,義縱都能秉公審辦。皇上很讚賞他,調他做河內郡都尉。一到任,他立即把禍害一方的豪門大族滿門抄斬,一時間,河內郡的治安和社會風氣大有好轉,有人不慎把東西失落在道路上,也沒有人搶走據為己有。義縱調到南陽任太守時,一個做惡多端的豪強地主寧成,正在南陽居住。寧成為了討好義縱,每次迎送都裝出謙恭的樣子。但是,義縱對他的惡行早有所聞,到南陽後立即展開調查,很快就查清他的罪行,把他關押起來。後來,漢武帝又任命義縱做定襄(xiāng)太守。當時定襄的社會治安混亂。義縱到任以後,把押在獄中沒有加刑具的二百多名重犯,以及為重犯開脫罪責進行賄賂的二百多名門客親屬,一律嚴加追究,拘捕治罪,一天之內處死的就有四百多名。從此以後,定襄的人一聽到義縱的名字就「不寒而慄」——天氣不冷卻渾身發抖,形容非常恐懼。54、蘇武牧羊太初四年冬,匈奴單于為與漢修好,遣使送回以往扣留的漢使路充國等人。天漢元年三月,漢武帝為回報匈奴善意,派中郎將蘇武、副中郎將張勝及隨員常惠等出使匈奴,送還原被扣的匈奴使者,並厚饋單于財物。蘇武等到達匈奴後,原降匈奴的漢人虞常等人與張勝密謀,欲劫持單于母親閼氏歸漢。事發後累及蘇武,蘇武不願受辱,自殺未成。單于敬重他,派漢降臣衛律勸降,蘇武不為所動。於是單于把蘇武幽禁在地窯中,斷絕飲食,以此逼他就範。蘇武堅持數日不死。匈奴以為神,就將他流放到邊遠的北海(今貝加爾湖)荒無人煙的地方,放牧羝(dī)羊。始元二年,匈奴新單于立,遣使者欲與漢朝親善。漢朝要求匈奴釋放蘇武。始元六年,蘇武等九人由漢使迎接回國。蘇武羈(jī)留匈奴十九年,習知邊地民族,歸國後被任為典屬國,專掌少數民族事務。他在匈奴持節不屈,被後世視為堅持民族氣節的典範之一。
55、奮不顧身 李陵,字少卿,是漢武帝時的著名大將,很受漢武帝信用,任命他為騎都尉,率軍抵禦匈奴的入侵。李陵擅長騎射,又懂得兵法,當時很得朝廷信任。不料,李陵在和匈奴的戰鬥中,由於寡不敵眾,無奈投降了匈奴。聽說李陵投降,漢武帝很是生氣,認為李陵辱沒了自己對他的信任,朝中大臣也都紛紛指責李陵沒有骨氣。只有太史令司馬遷不這樣認為,他說:「我和李陵一向沒什麼交情,但我見他為人很講義氣,孝順父母,友愛兵士。他常常想奮不顧身地解救國家的災難,所以,我認為李陵這次在領兵不到五千的情況下,與數萬名敵兵對陣,最後由於傷亡慘重,彈盡糧絕,歸路被切斷,才被迫投降,是情有可原的。而且我還認為,他這次投降,並非貪生,而是想等待以後有利的時機再來報答國家。」司馬遷說得在情在理,但漢武帝卻認為他是替李陵辯護,是非不分,將他關進了監獄,施行「腐刑」。以後,漢武帝還殺了李陵全家。李陵知道後很是痛心,於是在匈奴娶妻成家,至死不回故土,未能實現他奮不顧身、為國捐軀的願望。成語「奮不顧身」,意思是奮勇向前,不顧生命。56、夜郎自大漢朝的時候,在西南方有個名叫夜郎的小國家。它雖然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可是國土很小,百姓也少,物產更是少得可憐。但是由於鄰近地區以夜郎這個國家最大,從沒離開過國家的夜郎國國王就以為自己統治的國家是全天下最大的。 有一天,夜郎國國王與部下巡視國境的時候,他指著前方問:「這裡哪個國家最大呀?」部下們為了迎合國王的心意,就說:「當然是夜郎國最大口羅!」有一次,漢武帝派使節到西南,探尋由長安到今印度的通道。經過一年多的艱難跋(bá)涉,漢史才到達滇(diān)國,見到滇王套羌(qiāng)。滇王曾不無炫耀地探詢:「漢孰與我大?」之後,漢使輾(zhǎn)轉到達夜郎國,夜郎王多同也發出了「漢孰與我大」相同的問話。於是,「夜郎自大」就成了人們譏諷妄自尊大者的典故。57、門可羅雀
汲(jí)黯(àn)是武帝時的一位名臣。他當官時,每天拜訪他的客人很多。後來他辭去官職,回家靜養。 清晨,他打掃庭院。中午,他打開大門,總見門前許多麻雀尋覓食物,在那裡嬉戲跳躍。他感慨地說:「從前我當官,賓客盈門,現在不當官,我可以張網捉鳥了。」不久,皇帝又下詔請他回去做官。過去常來的客人又紛紛來拜訪他了。汲黯經過一場貧賤富貴的交替,看清了世態的炎涼。成語「門可羅雀」,是說大門外可以張網捕鳥,形容門庭冷落。58、勵精圖治公元前74年,漢昭帝劉弗陵死去,曾孫劉詢為帝,是為漢宣帝。公元前68年,霍光病死。御史大夫魏相根據歷史教訓和霍氏家族的專權胡為,建議宣帝採取措施,削弱霍氏權力。霍氏對魏相極度怨恨和恐懼,便假借太后命令,準備先殺魏相,然後廢掉宣帝。宣帝得知此事後,先發制人,採取行動,將霍氏滿門抄斬。從此以後,宣帝親自處理朝政,振作精神,力圖把國家治理得繁榮富強。他直接聽取群臣意見,嚴格考查和要求各級官員;還降低鹽價,提倡節約,鼓勵發展農業生產。魏相領著百官盡職,很符合宣帝的心意。宣帝在魏相的配合下,採取了一系列有利於發展生產、減輕人民負擔的有效措施,終於使國家興旺發達起來。他在位二十五年使已經衰落的西漢王朝出現了中興的局面。
成語「勵精圖治」,比喻振作精神,想辦法把國家治理好。 59、一丘之貉(hè)漢朝時有一個名人叫楊憚(dàn),他的父親是漢昭帝時的丞相楊敞,母親是大史學家司馬遷的女兒。他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養,未成年時就成了當朝的名人。漢宣帝時大將霍光謀反,楊憚最先向宣帝報告,事後被封平通侯。當時在朝庭中做郎官的人,賄賂之風極盛,有錢的人可用錢行賄,經常在外玩樂;無錢行賄的人,甚至一年中也沒有一天休息。楊憚作中山郎後,便把這些弊病全部革除,滿朝官員都稱讚他的廉潔。但他因少年得志,又有功勞,便產生了驕傲自滿的情緒,與太僕長榮(長榮是宣帝舊友,最得信任)發生矛盾。有一次,楊憚聽見匈奴降漢的人說匈奴的領袖單于被人殺了,楊憚便說:「遇到一個這樣不好的君王,他的大臣給他擬好治國的策略而不用,使自己白白送了命,就像我國秦朝時的君王一樣,專門信任小人,殺害忠貞的大臣,結果國亡了。如果當年秦朝不如此,可能到現在國家還存在。從古到今的君王都是信任小人的,真像同一山丘出產的貉一樣,毫無差別呀!」結果就被太僕長榮向漢宣帝告了狀,楊憚被免職了。貉,是一種狀似狐的動物,毛黃褐色,深厚而溫滑,可做皮袍。「一丘之貂」這句成語,此喻同類沒有差別,像在同一個山丘里生長的貂一樣。60、鑿壁偷光漢朝時,少年時的匡衡,非常勤奮好學。由於家裡很窮,所以他白天必須干許多活,掙錢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來安心讀書。不過,他又買不起蠟燭,天一黑,就無法看書了。匡衡心痛這浪費的時間,內心非常痛苦。他的鄰居家裡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幾間屋子都點起蠟燭,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氣,對鄰居說:「我晚上想讀書,可買不起蠟燭,能否借用你們家的一寸之地呢?」鄰居一向瞧不起比他們家窮的人,就惡毒地挖苦說:「既然窮得買不起蠟燭,還讀什麼書呢!」匡衡聽後非常氣憤,不過他更下定決心,一定要把書讀好。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牆上鑿了個小洞,鄰居家的燭光就從這洞中透過來了。他借著這微弱的光線,如饑似渴地讀起書來,漸漸地把家中的書全都讀完了。匡衡讀完這些書,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他想繼續多看一些書的願望更加強烈了。附近有個大戶人家,有很多藏書。一天,匡衡卷著鋪蓋出現在大戶人家門前。他對主人說:「請您收留我,我給您家裡白乾活不要報酬,只是要我閱讀您家的全部書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動,答應了他借書的要求。
匡衡就是這樣勤奮學習的,後來他做了漢元帝的丞相,成為西漢時期有名的學者。 61、不入虎穴東漢時,漢明帝召見班超,派他到新疆去,和鄯(shàn)善王交朋友。班超帶著一隊人馬,不怕山高路遠,一路跋涉,千里迢迢,來到了新疆。鄯善王聽說班超出使西域,親自出城迎候。班超向主人說明來意,鄯善王很高興。 過了幾天,匈奴也派使者來和鄯善王聯絡感情。鄯善王熱情款待他們。匈奴人在主人面前,說了東漢許多壞話。鄯善王頓時黯然神傷,心緒不安。第二天,他拒不接見班超,態度十分冷淡。班超立刻召集大家商量對策。班超說:「只有除掉匈奴使者才能消除主人的疑慮,兩國和好。」可是班超他們人馬不多,而匈奴兵強馬壯,防守嚴密。 班超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這天深夜,班超帶了士兵潛到匈奴營地。他們兵分兩路,一路拿著戰鼓躲在營地後面,一路手執弓箭刀槍埋伏在營地兩旁。他們一面放火燒帳篷,一面擊鼓吶喊。匈奴人大亂,結果不是被大火燒死,就是被亂箭射死。 鄯善王明白真相後,便和班超言歸於好。 「不入虎穴」這個成語常和「焉得虎子」連用,意思是說,不進老虎洞,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親歷艱險就不能取得成功。 62、割席分坐漢朝時,有兩個讀書人,一個叫管寧,一個叫華歆(xīn)。他們感情很好,不僅在同一個地方讀書,而且形影不離。有一次,管寧和華歆一起到院子里鋤草,忽然發現了一塊金子。當時,管寧視若無睹,仍舊揮動鋤頭,而華歆卻動心了,立刻拾起了金子,放在一邊。又有一次,管寧和華歆正一同坐在席上讀書。忽然有坐著轎子的官員從門前經過,管寧照常讀書,華歆卻忍不住放下了書本,跑出去看。管寧見華歆這樣不專心,又羨慕做官的人,再加上發現他見到了金子動心的事,就堅決地割斷了並坐在席子,把座位分開,面色嚴肅對對華歆說:「從現在開始,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後來人們常用「割席分坐」這個成語表示跟朋友絕交。
63、梁上君子 東漢時期,在潁(yǐng)川有個縣官叫陳實,他辦事公正,很有聲望。 一天夜裡,一個小偷溜進了陳實的家裡,躲在房樑上,被陳實發現了。他沒有喊叫,裝著沒有看見一樣。他穿好衣服後,就把兒孫們叫醒來到自己住的房間里,非常嚴肅地對他們說:「你們長大了一定要愛惜名聲,從嚴要求自己,不能做那些損害別人的事。有些人原來並不壞,而是對自己放鬆了要求,染上了壞習慣,慢慢地變壞了的。這些人如果嚴格要求自己,也可以做君子的。」陳實說到這裡,馬上用手指向房樑上邊說:「你們看,樑上的那位君子墮(duò)落到了這般地步,是慢慢地變成的啊!」躲在樑上的小偷聽到後,又慚愧,又驚慌,連忙從房樑上跳下來,向陳實磕頭認罪。陳實的兒孫們要找繩索捆綁小偷,但被他制止了。陳實見小偷苦苦求饒,便說:「看你這個樣子,並不像個壞人,你大概是因為生活上貧困,才不得不這樣做的吧?」說完,讓家人取出兩匹綢緞,送給小偷,勸他改邪歸正。小偷痛哭流涕,感恩不盡地一再表示今後絕不當小偷了,要重新做人。人們根據這個故事,引申出「梁上君子」這句成語。「梁上君子」被用作小偷、竊賊的代稱。 後來「梁上君子」還用來比喻那種上不著天、下不著地、脫離實際的人。64、大器晚成東漢末年,有個叫崔琰(yǎn)的人。他從小喜歡舞槍弄棍,不好讀書。到了二十多歲才開始求師愛學。由於他很有靈氣,再加上學習刻苦,所以他後來成為一個文武雙全的人,受到曹操的器重。崔琰有個堂弟叫崔林。年輕時性情沉默,不好講話,人看起來也不很聰明,所以很多人看不起他,甚至貶他才智不足,認為他沒有出息。崔琰卻不這麼看,他常常對人說:「才能大的人需要長時間才能顯露頭腳,崔林年紀大些的時候,一定會成大器的。」後來崔林果然做了很大的官。成語「大器晚成」,指能擔當大事的人物要經過長期的鍛煉,所以成就比較晚。65、孔融讓梨
孔融有五個哥哥,一個小弟弟。有一天,家裡吃梨。一盤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讓弟弟先拿。孔融不挑好的,不揀大的,只拿了一個最小的。爸爸看見了,心裡很高興:別看這孩子才四歲,還真懂事哩,就故意問孔融:「這麼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為什麼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吃。」父親又問他:「你還有個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弟弟吃。」你看,孔融講得多好啊。他父親聽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個好孩子。」孔融四歲,知道讓梨。上讓哥哥,下讓弟弟。大家都很稱讚他。成語「孔融讓梨」,後來常指懂禮貌,善謙讓。66、望梅止渴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綉,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雲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yí)誤戰機,心裡很是著急。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麼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嚮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嚮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嚮導說:「你什麼也別說,我來想辦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於事。腦筋一轉,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裡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彷彿梅子已經吃到嘴裡,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67、煮酒論英雄東漢末,曹操挾(xié)天子以令諸候,勢力大;劉備雖為皇叔,卻勢單力薄,為防曹操謀害,不得不在住處後園種菜,親自澆灌,以為韜(tāo)晦(huì)之計。關雲長和張飛蒙在鼓裡,說劉備不留心天下大事,卻學小人之事。一天,劉備正在澆菜,曹操派人請劉備,劉備只得膽戰心驚地一同前往入府見曹操。曹操不動聲色對劉備說,「在家做的大好事!」說者無意,聽者更有心,這句話將劉備嚇得面如土色。曹操又轉口說,你學種菜,不容易,這才使劉備稍稍放心下來。曹操說,剛才看見園內枝頭上的梅子青青的,想起以前一件往事(即「望梅止渴」),今天見此梅,不可不賞,恰逢煮酒正熟,故邀你到小亭一會。劉備聽後心神方定。隨曹操來到小亭,只見已經擺好了各種酒器,盤內放置了青梅,於是就將青梅放在酒樽(zūn)中煮起酒來了,二人對坐,開懷暢飲。酒至半酣(hān),突然陰雲密布,大雨將至,曹操大談龍的品行,又將龍比作當世英雄,問劉備:「使君,請問當世英雄是誰?」劉備裝作胸無大志的樣子,說了幾個人,都被曹操否定。曹操此時正想打聽劉備的心理活動,看他是否想稱雄於世,於是說:「 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下之志者也」。劉備問:「誰能當英雄呢?」曹操單刀直入地說:「當今天下英雄,只有你和我兩個!」劉備一聽,吃了一驚,手中拿的筷子,也不知不覺地掉到地下。正巧突然下雨,雷聲大作,劉備靈機一動,從容地低下身拾起筷子,說是因為害怕打雷,才掉了筷子。曹操此時才放心地說,大丈夫也怕雷嗎?劉備說,連聖人對迅雷烈風也會失態,我還能不怕嗎?劉備經過這樣的掩飾,使曹操認為自己是個胸無大志、膽小如鼠的庸人,曹操從此再也不疑劉備了。 68、三顧茅廬東漢末年,劉備攻打曹操失敗,投奔荊州劉表。為了日後成就大業,他留心訪求人才,請荊州名士司馬徽推薦。司馬徽說:「此地有『卧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劉備多方打聽,得知「卧龍」就是諸葛亮,此人隱居在襄陽城西二十里的隆中,耕作自養,精研史書,是個傑出人才,便專程到隆中去拜訪。他前後一共去了三次,頭兩次諸葛亮避而不見,第三次才親自出迎,就在茅廬中和劉備共同探討時局,分析形勢,設計如何奪取政權統一天下的方略。劉備大為嘆服,願以諸葛亮為師,請他出山相助,重興漢室。諸葛亮深為劉備「三顧茅廬」的誠意所打動,答應了劉備的請求,離開隆中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負。此後,諸葛亮成為劉備的主要謀士,幫助劉備東聯孫吳,北伐曹魏,佔據荊、益兩州,北向中原,建立蜀漢政權,形成與東吳、曹魏三國鼎立的局面。劉備去世後,諸葛亮秉承劉備遺志,繼續出兵伐魏。他在向後主劉禪上的一道奏表中寫道:「先帝不嫌臣卑微鄙陋,屈尊枉駕,前後三次親自登門,訪臣於草廬之中……」流露出對劉備給予的知遇之恩念念不忘的感激之情。成語「三顧茅廬」由此而來,比喻訪賢求才,真心誠意地邀請別人。 69、萬事俱備
三國時代,在赤壁這地方發生了一次歷史上著名的戰役,叫「赤壁之戰」。 曹操號稱擁軍百萬,雄居北方,想吞併南方。東吳、西蜀就聯合起來,一起對抗北魏。 東吳的統帥周瑜和西蜀的軍師諸葛亮在一起研究攻打曹操的方案。他們決定利用曹操狂妄自大的輕敵情緒,採用火攻的作戰方案。周瑜用反間計,讓曹操殺死曹軍中熟悉水戰、可以抵擋他們的將領蔡瑁(mào)、張允。周瑜又叫龐統假作獻計,騙曹軍把戰船連在一起。 周瑜又打黃蓋,讓這老將用「苦肉計」去詐(zhà)降曹操。實際上,黃蓋在船中裝滿了容易燃燒的物品,準備以詐降的方式沖向曹營,發起火攻。一切都安排好了,就缺一個很重要的條件——要向北岸曹軍放火,必須依仗著東南風才能辦到。當時正當隆冬季節,天天都刮西北風。周瑜憂急成病,卧床不起。只有軍師諸葛亮心中有數。他自稱有個秘方可以治好周瑜的病。諸葛亮拜訪周瑜,把藥方寫了出來: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四句韻文道破了周瑜的心事。 周瑜急切地請教諸葛亮有什麼辦法可以借東風。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通過氣象觀察,心中就有了辦法。他對周瑜說,自己能呼風喚雨,借三天三夜東南風來幫助周瑜放火。周瑜立即命人築了一個土台,叫「七星壇」。諸葛亮在「七星壇」上祈求東南風。到了預定的日期,果然東南風大作,周瑜就順利地執行他的火攻計劃。東風狂吹,火光衝天,赤壁之戰,曹操吃了敗仗,從此奠定了「鼎足三分」的局勢。 成語「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比喻樣樣都準備好了,就差最後一個重要條件了。70、火燒連營赤壁大戰以後,劉備讓大將關羽守衛荊州。關羽帶兵北上,去攻打曹軍,不想孫權卻派人從後面襲擊,奪取了荊州,又殺了關羽。劉備和關羽情同手足,得知關羽被害,不顧諸葛亮的反對,發誓要滅了東吳,為關羽報仇。孫權得到這個消息,幾次派人向劉備求和,都遭到拒絕。這時候東吳的大將周瑜、魯肅和呂蒙等,都已經先後去世了,孫權只得任命年青的鎮西將軍陸遜為大都督,統率五萬人馬去抵抗劉備。這時候,劉備已經領兵一路奪關斬將,深入吳境五六百里。陸遜詳細地詢問了前線的情況之後,胸有成竹地說:「劉備帶兵東下,連連得勝,氣勢正旺,並且佔據高處,我們很難攻破他。我們應當勉勵將士,布置防禦,等待時機,後發制人。」蜀軍多次挑戰,耀武揚威,不斷辱罵吳軍;吳軍將領十分氣憤,都要求跟蜀軍拚一陣,陸遜說:「這裡頭一定有假,咱們不能盲目進攻,以免中計。」他命令吳軍照舊堅守陣地,不要理睬蜀軍的挑戰。當時正是盛夏季節,天氣異常炎熱,蜀軍士兵忍受不了蒸人的暑氣,叫苦連天。劉備只得讓水軍離船上岸,和陸軍一起,靠著溪溝山澗、樹林茂密的地方,紮下互相連接的四十多座軍營,以便躲避暑熱,休整軍隊,等到秋涼後再向吳軍大舉進攻。陸遜看到蜀軍戰線拉得過長,兵力分散,士卒疲乏,認為進行反攻的條件已經成熟。陸遜決定用火攻打敗蜀軍。陸遜命令水路士兵,用船隻裝載茅草,迅速運到指定地點;陸路士兵,每人手拿一把茅草,茅草里藏著硫磺、硝石等引火物,一到蜀營,就順風縱火。吳軍又是火攻,又是突然襲擊。蜀軍毫無防備,頓時亂成一團。慌亂中,劉備撥馬向夷陵馬鞍山逃走。吳軍乘勝追擊,殺死大量蜀軍,奪得了許多軍用物資。 劉備逃到馬鞍山。陸遜的大隊人馬把馬鞍山團團圍住,從四面放火燒山。劉備只得帶著殘兵敗將,殺開一條血路,向西逃跑。吳軍緊緊尾追,劉備趕忙命令沿途驛站的人員,集中軍用物資和士兵拋棄的盔甲,堆在要道上,放火燒著,堵塞山道,阻擋追兵。擔負斷後的蜀將傅彤,堅持戰鬥,率領部下往來衝殺,身受重傷,奮力死戰,才使劉備擺脫追兵,逃到白帝城(今四川省奉節縣)。71、畫餅充饑三國時期,有一個正直的文人叫盧毓(yù),在魏國做大官。一次宮中選拔人才,官員們推薦了許多有名的人,魏國的皇帝說:「讓盧毓來選人,我不要這些只有名聲而沒有真才實學的人。名聲就像畫在牆上的餅,不可以拿來吃。」盧毓建議皇帝選拔和考試相結合。從此,皇帝根據個人的實際能力來任命官員。盧毓的方法得到了大家的稱讚。成語「畫餅充饑」就來自於皇帝所說的話。一開始,它指有名聲而沒本領的人。後來,人們用它來比喻以不切實際的空想來滿足自己的人。72、七步成詩三國時代,魏武帝曹操的兩個兒子曹丕和曹植本是同母所生的親兄弟。大哥曹昂、四弟曹中相繼夭亡,兩兄弟曾因爭當繼承人搞得很不愉快。後來曹丕被立為太子,繼而嗣(sì)位稱帝,但對曹植仍心存疑忌,接連打擊迫害。魏文帝曹丕曾逼令曹植行走七步就要做成一詩,若不成,便將施以重刑。曹植本來就才思敏捷、詩才橫溢,頗受曹操賞識偏愛,這時應聲便吟出一詩:「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聽後深感慚愧。從此,「七步成詩」便傳為佳話。73、路人皆知三國的魏國,是一代英傑曹操建立的,在三國中是最強大的。到魏主曹芳當政時,司馬氏實際上已經操縱了大權。司馬師帶劍入殿,一切政事都由他決斷,根本不把曹芳放在眼裡。曹芳氣憤不過,下密詔誅殺司馬氏。誰知,事不機密,反而被司馬師廢了他的王位。司馬師因篡(cuàn)位不到時機,只好另立曹髦(máo)為新王。這位曹髦是魏文帝的孫子,原先被封高貴鄉公的爵位,如今做了皇帝,倒想有一番作為。那知,司馬氏控制了整個朝政。司馬師死後,司馬昭自封天下兵馬大都督,處處挾制高貴鄉公,篡權的野心日益顯露,以至天下無人不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成語,就出自此處。眼見司馬昭的專橫,曹髦是恨在心裡,但又怕司馬昭的權勢,只好作《潛龍詩》一首,以泄不滿。詩曰:傷哉龍受困,不能躍深淵。上不飛天漢,下不見於田。播居於井底,鰍鱔舞其前。藏牙伏爪甲,嗟我亦如然。一位名叫賈充的官吏知道後,馬上向司馬昭告發了此事。司馬昭一聽,詩中將他比喻成魚鰍黃鱔,惱怒萬分,立刻身帶寶劍隨從,直入宮殿。當著百官大臣,厲聲責罵曹髦,公然威脅說:「你曹髦是不是想作第二個曹芳!」曹髦回到後宮,痛哭一天,終於下定決心要剷除司馬昭。他召來王經、王沈、王業三位大臣合謀。王經勸告他,以魯昭公討伐季孫氏不成反被流亡的史事為鑒。可是,曹髦表示,寧死也不能讓司馬昭猖獗了。於是,曹髦召集兵士三百人,要去誅殺司馬昭,王經死諫也不聽,而王沈、王業則投靠司馬昭,當了叛徒。還不用司馬昭動手,曹髦就被司馬昭的手下殺死,王經與三百兵士也慘遭殺害。成語「路人皆知」前面常常加上「司馬昭之心」五個字,指野心非常明顯,人所共知。74、窮兵黷(dú)武東吳名將陸遜之後陸抗,有勇有謀,很年輕就被任命為建武校尉。東吳後期朝政腐敗,且國君孫皓荒淫暴虐,濫殺無辜。陸抗對此非常不滿,便多次上疏勸諫。但是,孫皓對這些建議置之不理。儘管東吳內政混亂不堪,但由於陸抗謀略過人,善於用兵,因此一直虎視東吳,而欲南下一統中國的晉,也無可奈何。當時,晉朝的車騎將軍羊祜(kù)鎮守襄陽。他見陸抗能攻善守,知道要立即打敗東吳並不容易,於是改變對東吳策略,採取了和的戰略。陸抗也明白羊祜用意,於是也用同樣的態度對待晉方。在邊境,兩人還常派使者往來,以示友好。因此當時吳、晉一部分邊境竟出現了和平局面。孫皓聽說了邊境的情況,十分不悅,派人責問陸抗。陸抗回話說:「我如果不採取這樣的政策,反而會助長羊祜的威德。」孫皓聽後,也就沒再說什麼。但他還是想出兵攻晉統一中國。於是頻頻調兵。陸抗知道後,便又向孫皓上疏說:「現在,朝廷應該加緊農業生產,儲備糧食,增強國力。讓有才能的人發揮作用,使各級官員不荒怠(dài)職守,嚴明賞罰以勵百官,審慎實施刑罰以戒黎民。如果圖虛名重形式,處處用兵,好戰不止,耗費的資財動以萬計,士兵疲勞不堪,即使敵寇沒有削弱,我們自己也會因此受累而被拖垮。」但是,孫皓對陸抗的忠告仍是置若罔(wǎng)聞,以致於國力日漸衰退。而陸抗死後,晉軍便揮師南下討伐東吳,吳國最終為晉所滅。成語「窮兵黷武」,現在的意思是使用全部武力,任意發動戰爭。75、勢如破竹三國末年,晉武帝司馬炎滅掉蜀國,奪取魏國政權以後,準備出兵攻打東吳,實現統一全中國的願望。他召集文武大臣們商量統一大計。多數人認為,吳國還有一定實力,一舉消滅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夠的準備再說。大將杜預不同意多數人的看法,寫了一道奏章給晉武帝。杜預認為,必須趁目前吳國衰弱立即滅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實力就很難打敗它了。司馬炎看了杜預的奏章,找自己最信任的大臣張華徵求意見。張華很同意杜預的分析,也勸司馬炎快快攻打吳國,以免留下後患。於是司馬炎就下了決心,任命杜預為征南大將軍。公元279年,晉武帝司馬炎調動了二十多萬兵馬,分兵六路水陸並進,攻打吳國,一路戰鼓齊鳴,戰旗飄揚,戰士威武雄壯。第二年就攻佔了江陵,斬了吳國一員大將,率領軍隊乘勝追擊。司馬炎下令讓杜預從小路向吳國國都建業進發。此時,有人擔心長江水勢暴漲,不如暫收兵等到冬天進攻更有利。杜預堅決反對退兵,他說:「現在士氣高漲,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勢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樣,劈過幾節後竹子就迎刃破裂),一舉攻擊吳國不會再費多大力氣了!」晉朝大軍在杜預率領下,直衝吳都建業,不久就攻佔建業滅了吳國。晉武帝統一了全國。成語」勢如破竹」,形容戰鬥節節勝利,毫無阻擋。76、樂不思蜀三國時,蜀國的劉備在駕崩之後,把皇帝的位置傳給他的兒子劉禪,並請丞相諸葛亮來輔佐劉禪治理國家。劉禪有個小名叫做阿斗,阿斗當了皇帝後,每天只會吃喝玩樂,根本不管事,還好有諸葛亮幫他撐著,蜀國才能一直很強盛。可是,當諸葛亮去世之後,魏國馬上派兵來攻打蜀國,蜀國不但打不過魏國,阿斗還自願投降,帶著一些舊大臣到魏國去當安樂公,繼續過著吃喝玩樂的日子,完全忘記自己的國家已經滅亡了。有一天,魏國的大將軍司馬昭請阿斗吃飯,故意叫人來表演蜀國的雜耍,想羞辱這些蜀國來的人。舊大臣們看到這些蜀國的雜耍,都非常難過,可是,阿斗卻高興地拍著手說:「好耶!好耶!真是好看耶。」一點也沒有傷心的樣子。後來,司馬昭故意諷刺阿斗說:「怎麼樣!在這裡過得開心嗎?想不想蜀國呀?」沒想到,阿斗居然開心地說:「此間樂,不思蜀。」意思是說:不會呀!在這裡有得吃有得玩,我呀!一點也不會想念蜀國呢!司馬昭聽了以後,在心裡竊笑:「真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呀!難怪會讓自己的國家給亡掉!」後來,大家就用「樂不思蜀」來形容一個人過得很開心,不想回家了!77、懸樑刺股晉朝有一個叫孫敬的人,每天讀書到深夜,怕打瞌睡,就用繩子系住頭髮拴在房樑上,如果頭昏要打瞌睡,頭往下墜,繩子就會將他扯醒。他就用「懸樑」這種方法防止自己打瞌睡。戰國時,有一個叫蘇秦的人,因為在秦國求官不成,回家後被家人看不起,就將太公《六韜》、《陰符》等兵法書籍,不分白天黑夜地勤奮苦讀。每當到了夜深人靜、頭昏腦漲、眼睛發澀、總想睡覺的時候,就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使自己清醒後又讀書。最終蘇秦佩帶了六國的相印,成為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成語「懸樑刺股」,常用來形容學習認真,勤奮刻苦。78、聞雞起舞晉代的祖逖(tì)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jí)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同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一次,半夜裡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kēng)鏘(qiāng)。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79、草木皆兵晉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苻(fú)堅統一北方後,強征北方各族人民,組成八十七萬大軍南下,想一舉滅掉東晉。苻堅先派他弟弟苻融率軍二十五萬為先鋒,從長安向東進發。九月苻堅親率大軍進駐項城,並下令先鋒軍向東晉在淝水西岸的重鎮壽陽展開進攻。東晉遂派謝玄等統率八萬將士迎戰苻堅;另派水軍五千增援壽陽。可惜壽陽失守,水軍部隊只得在離洛澗二十里處駐紮下來。苻堅得知秦軍攻下壽陽,便把大軍留在項城,只率八千輕兵趕至壽陽。他自以為勝利在望,便派朱序去勸晉軍投降。但朱序卻將秦軍虛實告知晉軍。晉軍將領謝玄根據朱序所報部署,突襲駐在洛澗的秦軍前哨陣地,殲滅秦軍萬餘人;接著晉主力挺進至淝水東岸,與秦軍對峙於淝水。苻堅登上壽陽(今安徽壽縣)城樓,見晉軍陣營嚴整,又遠望八公山上的草木,以為都是晉軍,心中畏懼。當時秦軍貼水布陣,謝玄要求秦軍稍退,讓晉軍渡過淝水進行決戰。苻堅以為可以乘晉軍半渡時進行偷襲,便一口應允。豈料秦軍皆是強徵得來的烏合之眾,人心浮動,將士厭戰,加上從前的晉軍降將朱序乘機高呼:「秦軍敗了。」於是秦軍一退而不可復止,東晉軍隊乘勝追擊,大敗秦軍。苻堅在逃跑途中,聽到風聲鶴唳(lì),都以為是晉軍追來。戰爭結果,晉軍以少勝多,前秦政權很快瓦解,東晉得於偏安江左。人們常在成語「草木皆兵」前面加上「風聲鶴唳」四個字,形容神經過敏、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80、洛陽紙貴晉代文學家左思,小時候是個非常頑皮、不愛讀書的孩子。父親經常為這事發脾氣,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氣得很,不肯好好學習。有一天,左思的父親與朋友們聊天,朋友們羨慕他有個聰明可愛的兒子。左思的父親嘆口氣說:「快別提他了,小兒左思的學習,還不如我小時候,看來沒有多大出息了。」說著,臉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聽到了,覺得自己不好好念書確實很沒出息。於是,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刻苦學習。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左思漸漸長大了,由於他堅持不懈地發奮讀書,終於成為一位學識淵博的人,文章也寫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時間寫成了《齊都賦》,顯示出他在文學方面的才華,為他成為傑出的文學家奠定了基礎。這以後他又計劃以三國時魏、蜀、吳首都的風土、人情、物產為內容,撰(zhuàn)寫《三都賦》。為了在內容、結構、語言諸方面都達到一定水平,他潛心研究,精心撰寫,廢寢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學巨著《三都賦》終於寫成了。《三都賦》受到廣泛好評,人們把它和漢代文學傑作《兩都賦》相比。由於當時還沒有發明印刷術,喜愛《三都賦》的人只能爭相抄閱,因為抄寫的人太多,京城洛陽的紙張供不應求,一時間全城紙價大幅度上升。成語「洛陽紙貴」,稱頌傑出的作品風行一時。81、鹿死誰手東晉時,北方羯(jié)族有個叫石勒的人,做過小販,種過地,也被人作為苦力販賣過。後來,石勒聚眾起事,建立了後趙政權。不久,石勒又率兵消滅了前趙國,從而取得北方大部分地區的統治權。石勒自命不凡地對臣子徐光說:「假如我生活在漢高祖劉邦的時代,我會老老實實地效忠於他;但如果我的對手是漢光武帝劉秀,我就要和他在中原大地上決一雌雄,看看到底是『鹿死誰手』,天下被誰爭奪到?」「鹿死誰手」這個成語,現在比喻不知誰會取勝。82、才高八斗南朝謝靈運,是一位寫了大量山水詩的文學家。他聰明好學,讀過許多書,從小受到祖父謝玄的厚愛。他出身於東晉大士族,因他襲封康樂公的爵位,世人稱他「謝康樂」。他身為公侯,卻並無實權,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謝靈運自嘆懷才不遇,常常丟下公務不管,卻去遊山玩水。後來,他辭官移居會稽(jī),常常與友人酗(xù)酒作樂。當地太守派人勸他節制一些,卻被他怒斥了一頓。可是,謝靈運寫的山水詩,卻深受人們的喜愛。他每寫出一首新詩,立刻就會被人爭相抄錄,很快流傳開去。宋文帝接位後,將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詩作和書法贊為「兩寶」。謝靈運更加驕傲了,他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成語「才高八斗」由此而來,形容人的文才極高。83、畫龍點睛張僧(sēng)繇(yáo)是梁朝著名的畫師。有一次他在金陵安樂寺畫龍時,周圍不少人都前來觀看。不一會兒,四條栩栩如生的龍就出現在牆壁上了。但是圍觀的人卻發現這四條龍都沒有眼睛,於是好奇地問張僧繇這是為什麼。他說:「畫上眼睛的話,它們就會飛走的。」大家不信,一定要他試試,於是張僧繇只好給其中的兩條龍點上了眼睛。霎時間,電閃雷鳴,那兩條龍真的飛走了。成語「畫龍點睛」,比喻說話或做事關鍵部位處理得好,使整體效果更加傳神。84、江郎才盡南北朝時,有一位名叫江淹的人,是當時有名的文學家。江淹年輕的時候很有才氣,會寫文章也能作畫。可是當他年老的時候,總是拿著筆,思考了半天,也寫不出任何東西。因此,當時人們謠傳說:有一天,江淹在涼亭里睡覺,做了一個夢。夢中有一個叫郭璞的人對他說:「我有一支筆放在你那裡已經很多年了,現在應該是還給我的時候了。」江淹摸了摸懷裡,果然掏出一支五色筆來,於是就把筆還給郭璞。從此以後,江淹就再也寫不出美妙的文章了。因此,人們都說江郎的才華已經用盡了。後來人們用「江郎才盡」比喻才思枯竭。85、南柯一夢隋末唐初的時候,有個叫淳(chún)於尊的人,家住在廣陵。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葉茂的大槐樹,是一個乘涼的好地方。 淳于尊過生日的那天,親友都來祝壽,他一時高興,多喝了幾杯。夜晚,親友散盡,他一個人帶著幾分酒意坐在槐樹下歇涼,不覺沉沉睡去。 夢中,他到了大槐安國,正趕上京城會試。他報名入場,三場結束,高中了第一名。緊接著殿試,皇帝看淳于尊生得一表人才,舉止大方,親筆點為頭名狀元,並把公主許配給他為妻。婚後,夫妻感情十分美滿。淳于尊被皇帝派往南柯郡任太守,一呆就是二十年。淳于尊在太守任內經常巡行各縣,使屬下各縣的縣令不敢胡作非為,很受當地百姓的稱讚。有一年,敵兵入侵,大槐安國的將軍率軍迎敵,幾次都被敵兵打得潰不成軍。敗訊傳到京城,皇帝震驚,急忙召集文武群臣商議對策。大臣們聽說前線軍事屢屢失利,一個個嚇得面如土色,都束手無策。宰相立刻向皇帝推薦淳于尊,皇帝立即下令,讓淳于尊統率全國精銳與敵軍決戰。 淳于尊接到聖旨,不敢耽擱,立即統兵出征。可憐他對兵法一無所知,與敵兵剛一接觸,立刻一敗塗地,淳于尊差點被俘。皇帝震怒,把淳于尊撤掉職務,遣送回家。淳于尊氣得大叫一聲,從夢中驚醒,但見月上枝頭,繁星閃爍。此時他才知道,所謂南柯郡,不過是槐樹最南邊的一枝樹榦而已。 後來,人們用「南柯一夢」泛指一場夢,或比喻一場空歡喜。86、一事無成唐朝的時候,有一個人當了省郎的官,因官運不怎麼亨通,所以時常出去,想藉此遊玩散心。有一天,他到了京國寺,游倦了,就寄宿在寺里,晚上做了一個夢。他夢中走到一處岩石下,碰到一位老和尚。在老和尚面前,有一個極小的香爐,爐內檀香輕煙裊裊(niǎo)。老和尚對省官說道:「這小香爐中的香煙還是你許願時留存下來的,現在你已做了三世人了。第一世你是唐玄宗時代的劍南安撫巡官;第二世你是憲宗時候的西蜀書記,第三世就是現在的省郎官。」他聽了老和尚這番話,恍然有點覺悟,彷佛記憶三世所做的官,都是庸庸碌碌,一事無成。於是,再也不願意在宦(huàn)海里浮沉,對人生似乎恍然徹悟。現在上了年紀的人,事業上要是沒有成就的話,通常都是拿「一事無成」來感嘆。87、口蜜腹劍唐玄宗時,李林甫是個有名的奸臣。他無德無才,卻是個拍馬溜須的老手。昏庸的皇上竟讓他當上了宰相。 中書侍郎嚴挺之性格耿直,對李林甫十分鄙薄。李林甫便在皇上面前說嚴挺之的壞話。唐玄宗信以為真,當即把他貶斥到洛陽。 過了許久,唐玄宗又向李林甫提起嚴挺之。李林甫看出玄宗想提拔他,於是,他託人轉告嚴挺之,說皇上問起他的病。嚴挺之便上書皇上請求上京治病。玄宗得知嚴挺之有病,從此打消重用他的念頭。 民間稱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形容嘴甜心毒,奸詐陰險,稱「口蜜腹劍」。88、春風得意唐代大詩人孟郊,生前留下了許多首流傳千古的佳篇,可是他的一生卻非常坎坷。孟郊年輕時在河南傲(ào)山隱居。孤僻、耿直的他很少與人合得來,但與大文學家韓愈卻一見如故。韓愈很推崇孟郊的詩文,儘力扶持他,望他能考取功名,走上仕途。可是孟郊的運氣總是很背,屢試不中,一直處於貧困之中。孟郊四十一歲那年,曾兩度前往京城考進士,但都名落孫山。終於在第三次應考時,他考中了進士。為了表達自己的愉快心情,他高興地作了一首《登科後》:「昔日齷(wò)齪(chuò)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春風得意」這則成語的原意是指在春風輕拂中洋洋自得,後用來比喻達到目的後那種得意洋洋的心態。89、磨杵(chǔ)成針傳說李白小時不愛學習,很貪玩。一天,他逃學到小溪邊,看見一位老婆婆手裡拿著根鐵杵(鐵棍),在一塊大石頭上磨。李白問:「你磨鐵杵幹什麼?」老婆婆回答:「我給女兒磨一根繡花針。」李白又問:「這麼粗的鐵杵,什麼時候才能磨成繡花針呢?」老婆婆說:「只要功夫深,鐵杆磨成針。」李白聽後很有感觸,回家刻苦用功,終於成為唐代大詩人。 成語「磨杵成針」,比喻只要有恆心,再難的事也能做成。90、拋磚引玉唐朝有兩個詩人,一個叫常建,一個叫趙嘏(gǔ)。趙嘏的詩寫得好,常建從心裡羨慕,總想得到趙嘏的詩句。有一次趙嘏到了蘇州,常建得知趙嘏要去靈岩寺遊覽,就先到那裡,故意在一塊顯眼的牆壁上揮筆題詩,並且只寫了開頭兩句。不久,趙嘏來到了靈岩寺。他看到牆上那首不完整的詩,覺得非常惋惜,便借來筆硯,補上了結尾兩句。 因為趙嘏續寫的詩句比常建寫得好,所以人們把常建的這種做法叫「拋磚引玉」。這成語常常用來表示謙虛,比喻自己發表粗淺的意見或文章以便引出別人更好的見解和作品。91、嘔心瀝血唐朝著名的詩人李賀,七歲就開始寫詩做文章,才華橫溢。成年後,他一心希望朝廷能重用他,但是,他在政治上從來沒有得志過,只好把這苦悶的心情傾注在詩歌的創作上。他每次外出,都讓書童背一個袋子,只要一有靈感,想出幾句好詩,他就馬上記下來,回家後再重新整理、提煉。母親總是心疼地說:「我的兒子已把全部的精力和心血放在寫詩上了,真是要把心嘔出來才罷休啊!」 李賀在他短暫的二十六年生涯中,留下了240餘首詩歌,這是他用畢生的心血凝結而成的。唐代文學家韓愈,曾寫過這樣兩句詩:「刳(kū)肝以為紙,瀝血以書辭。」即是說挖出心肝來當紙,滴出血來寫文章。 後來人們常用「嘔心瀝血」比喻極度勞心苦思。 92、請君入甕唐朝女皇武則天,為了鎮壓反對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其中兩個最為狠毒,一個叫周興,一個叫來俊臣。他們利用誣陷、控告和慘無人道的刑法,殺害了許多 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則天手裡,內容竟是告發周興與人聯絡謀反。武則天大怒,責令來俊臣嚴查此事。來俊臣心裡直犯嘀咕,他想,周興是個狡猾奸詐之徒,僅憑一封告密信,是無法讓他說實話的;可萬一查不出結果,太后怪罪下來,我來俊臣也擔待不起呀。這可怎麼辦呢?苦苦思索半天,終於想出一條妙計。他準備了一桌豐盛的酒席,把周興請到自己家裡。兩個人你勸我喝,邊喝邊聊。酒過三巡,來俊臣嘆口氣說:「兄弟我平日辦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認罪,不知老兄有何辦法?」周興陰笑著說:「你找一個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熱,再讓犯人進到瓮里,你想想,還有什麼犯人不招供呢?」來俊臣連連點頭稱是,隨即命人抬來一口大瓮,按周興說的那樣,在四周點上炭火,然後回頭對周興說:「宮裡有人密告你謀反,上邊命我嚴查。對不起,現在就請老兄自己鑽進瓮里吧。」周興一聽,手裡的酒杯啪噠掉在地上,跟著又撲通一聲跪倒在地,連連磕頭說:「我有罪,我有罪,我招供。」成語「請君入甕」,比喻用某人自己的方法整治他自己。93、黃袍加身公元960年春節,後周朝廷正在舉行周恭帝朝見大禮的時候,忽然接到邊境送來的緊急戰報,說北漢國主和遼朝聯合,出兵攻打後周邊境。大臣們慌作一團,後來由朝中大臣范質、王溥作主,派趙匡胤(yìn)帶兵抵抗。趙匡胤接到出兵命令,立刻調兵遣將,率軍從汴(biàn)京出發。當天晚上,大軍到了離開京城二十里的陳橋驛,趙匡胤命令將士就地紮營休息。兵士們倒頭就呼呼睡著了,一些將領卻聚集在一起,悄悄商量。有人說:「現在皇上年紀那麼小,我們拼死拼活去打仗,將來有誰知道我們的功勞,倒不如現在就擁護趙點檢作皇帝吧!」沒多久,這消息就傳遍了軍營。將士們全起來了,大家鬧哄哄地擁到趙匡胤住的驛館,一直等到天色發白。趙匡胤隔夜喝了點酒,睡得挺熟,一覺醒來,只聽得外面一片嘈雜的人聲,接著,就有人打開房門,高聲地叫嚷,說:「請點檢做皇帝!」趙匡胤趕快起床,還沒來得及說話,幾個人把早已準備好的一件黃袍,七手八腳地披在趙匡胤身上。大夥跪倒在地上磕了幾個頭,高呼「萬歲」。接著,又推又拉,把趙匡胤扶上馬,請他一起回京城。趙匡胤騎在馬上,才開口說:「你們既然立我做天子,我的命令,你們都能聽從嗎?」將士們齊聲回答說:「自然聽陛下命令。」趙匡胤就發布命令:到了京城以後,要保護好周朝太后和幼主,不許侵犯朝廷大臣,不準搶掠國家倉庫。執行命令的將有重賞,否則就要嚴辦。趙匡胤本來就是禁軍統帥,再加上有將領們擁護,誰敢不聽號令!將士們排好隊伍開往京城。一路上軍容整齊,秋毫無犯。到了汴京,沒費多大勁兒就拿下了京城。將領們把朝中大臣范質、王溥找來,他們見到黃袍加身的趙匡胤,嚇得趕快下拜。周恭帝讓了位。趙匡胤即位做了皇帝,國號宋,定都東京(今河南開封)。歷史上稱為北宋。趙匡胤就是宋太祖。94、杯酒釋兵權宋太祖即位後不出半年,就有兩個節度使起兵反對宋朝。宋太祖親自出征,費了很大勁兒,才把他們平定。為了這件事,宋太祖心裡總不大踏實。他冥思苦想,終於想出了一條計策。過了幾天,宋太祖在宮裡舉行宴會,請石守信、王審琦等幾位老將喝酒。 酒過幾巡,宋太祖命令在旁侍候的太監退出。他拿起一杯酒,說:「我要不是有你們幫助,也不會有現在這個地位。但是你們哪兒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大難處,還不如做個節度使自在。」石守信等人聽了十分驚奇,連忙問這是什麼緣故。宋太祖說:「這還不明白?皇帝這個位子,誰不眼紅呀?」石守信等聽出話音來了。大家著了慌,跪在地上說:「陛下為什麼說這樣的話?現在天下已經安定了,誰還敢對陛下三心二意?」宋太祖搖搖頭說:「對你們幾位我還信不過?只怕你們的部下將士當中,有人貪圖富貴,把黃袍披在你們身上。你們想不幹,能行嗎?」石守信等聽到這裡,感到大禍臨頭,連連磕頭,含著眼淚說:「我們都是粗人,沒想到這一點,請陛下指引一條出路。」宋太祖說:「我替你們著想,你們不如把兵權交出來,到地方上去做個閑官,買點田產房屋,給子孫留點家業,快快活活度個晚年。我和你們結為親家,彼此毫無猜疑,不是更好嗎?」石守信等齊聲說:「陛下給我們想得太周到啦!」酒席一散,大家各自回家。第二天上朝,每人都遞上一份奏章,說自己年老多病,請求辭職。宋太祖馬上照準,收回他們的兵權,賞給他們一大筆財物,打發他們到各地去做節度使。歷史上把這件事稱為「杯酒釋兵權」(「釋」就是「解除」)。95、孤注一擲(zhì)公元1003年,契丹軍隊攻陷德清(今河南清豐),逼近冀州(今河北衡水縣),抵達澶(chán)州(今河南濮陽),宋朝軍隊失去抵抗能力,節節失利,邊境告急文書頻頻送到京城。此時,寇準(曾在邯鄲市成安縣任知縣)任宰相,他接到告急文書後扣而不發,像平時一樣從容鎮定,不露半點驚慌。宋真宗趙恆聞聽此事,非常震怒,責問寇準道:「邊關軍情如此緊急,你為什麼隱情不報?」寇準笑著對真宗說:「陛下息怒,消滅契丹軍隊的計劃臣已謀劃好了,請陛下御駕親征,敵人定會不戰而逃。」十二月,宋真宗率領文武百官,冒著嚴寒登上澶州。宋朝軍隊駐紮到澶州之後,寇準奉命處理軍務,他號令軍隊以逸待勞,等待戰機。果然,幾天後契丹軍隊前來攻城,等敵人疲憊時,寇準命令將士出擊,一舉將敵兵斬獲大半,迫使敵人倉皇退兵。從此,宋真宗對寇準更加重用。朝中另一位大臣王欽若嫉妒寇準的功勞,便在宋真宗面前講寇準的壞話:「陛下聽說過賭博嗎?賭輸的賭徒往往會把所有的錢押上作為最後一次賭注,叫做『孤注一擲』。寇準再三要陛下親征,陛下不是成了寇準的『孤注』了嗎?這不是拿陛下的生命來弄險嗎?」宋真宗聽信了讒(chán)言,不久便罷免了寇準的宰相之職。「孤注一擲」,比喻使出全部力量作最後一次冒險。96、熟能生巧北宋時候有一個叫陳堯咨的人,非常善於射箭,當時的人都知道他是一個百發百中的射箭手,所以大家都對他很敬佩。陳堯咨受到大家稱讚之後,覺得自己的本領已是天下無雙,便驕傲自滿起來。一天,陳堯咨又在靶場表演他那百步穿楊的絕技。一箭射出,把又細又軟的柳枝條射斷了。觀眾們看得大聲喝彩,並要求他再來一次。這時有個賣油的老頭正從那裡經過,看了後,卻笑著說:「這有什麼了不起,只不過手法熟練些罷了!」陳堯咨聽了,不禁大怒,喝道:「你這老頭有什麼本領,竟敢藐(miǎo)視我?」老頭回答:「我哪裡敢藐視你,我只是從幾十年的斟(zhēn)油經驗中,知道做熟了的事情,便會找出竅門來的道理。」說著,便從他的油擔上取下一個葫蘆,葫蘆口上放一枚方孔銅錢,然後打了一勺油,高舉油勺往葫蘆里倒,倒下的油直得像一條線似的穿過錢孔進入葫蘆中。油倒完了,把銅錢拿起來給大家看,錢孔周圍竟沒有一絲油漬(zì),大家看了都讚嘆不已。老頭微笑著對陳堯咨說:「我這也沒有什麼了不起,只是熟能生巧罷了。」陳堯咨聽了,一聲不響便掉頭走了。後來的人便根據這故事引申出「熟能生巧」這個成語,用來說明熟悉了所做的事情,便能找出做得更好的辦法來。97、巧取豪奪宋朝大書法家、大畫家米芾(fú)的兒子米友仁(字元暉),家學淵源,也和他父親一樣,既寫得一手好字,又長於作畫,尤其非常喜愛古人的作品。他有一樣很大的本領,便是很會模仿古人的畫品。他在漣水的時候,曾經向人借回一幅「松牛圖」描摹。後來他把真本留下,拿摹本還給人,這人當時沒有覺察出來,拿著走了。直至過了好多日才來討還原本。米友仁問他怎麼看得出來,那人回答說:「真本中有牧童的影子;而你還我的這一幅卻沒有。」可是米友仁模仿古人的畫品,很少被人發覺他的模本是假的。米友仁便因此獲得了許多名貴的真本古畫。米友仁是一個有才能的藝術家,知道古畫的妙處和價值;可是他用那種摹仿的假本領巧妙地換取別人真本的行為,卻是叫人鄙棄和不齒的。所以有人把他這種騙取別人真本古畫的行為,叫做「巧偷豪奪」。後來的人又從此引申成「巧取豪奪」這句成語,用來形容以不正當的方法,攫(jué)取自己不應得的財物。98、胸有成竹北宋畫家文同,字與可。他畫的竹子遠近聞名,每天總有不少人登門求畫。文同畫竹的妙訣在哪裡呢?原來,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後種上各種各樣的竹子,無論春夏秋冬,陰睛雨雪,他經常去竹林觀察竹子的生長變化情況,琢磨竹枝的長短粗細,葉子的形態、顏色,每當有新的感受就回到書房,鋪紙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畫在紙上。日積月累,竹子在不同季節、不同天氣、不同時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筆,在畫紙前一站,平日觀察到的各種形態的竹子立刻浮現在眼前。所以每次畫竹,他都顯得非常從容自信,畫出的竹子,無不逼真傳神。當人們誇獎他的畫時,他總是謙虛地說:「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畫下來罷了。」有位青年想學畫竹,得知詩人晁(cháo)補之對文同的畫很有研究,前往求教。晃補之寫了一首詩送給他,其中有兩句:「與可畫竹時,胸中有成竹。」成語「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準備,對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著。99、名落孫山在我國宋朝的時候,有一個名叫孫山的才子,他為人不但幽默,而且很善於說笑話,所以附近的人就給他取了一個「滑稽才子」的綽號。有一次,他和一個同鄉的兒子一同到京城,去參加舉人的考試。放榜的時候,孫山的名字雖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數第一名,但仍然是榜上有名,而那位和他一起去的同鄉的兒子,卻沒有考上。不久,孫山先回到家裡,同鄉便來問他兒子有沒有考取。孫山既不好意思直說,又不便隱瞞,於是,就隨口念出兩句不成詩的詩句來:「解元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解元,就是我國科舉制度所規定的舉人第一名。而孫山在詩里所謂的「解元」,乃是泛指一般考取的舉人。他這首詩全部的意思是說:「舉人榜上的最後一名是我孫山,而令郎的名字卻還在我孫山的後面。」從此,人們便根據這個故事,把投考學校或參加各種考試,沒有被錄取,叫做「名落孫山」。100、一揮而就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號文山,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是南宋末年偉大的抗元民族英雄。同時,文天祥又是一位傑出的文學家。在被囚禁期間,他寫下了大量詩、詞、文章,記錄了他的英勇氣概。公元1256年,二十歲的文天祥來到臨安(今浙江杭州市)參加進士考試。考試那天,他根據題目,就當時的一系列政治問題,寫了一篇長達一萬多字的文章,主張改善朝政。他作這篇文章的時候,連草稿也沒有打,一動筆就寫,洋洋洒洒,從頭到尾一口氣就寫成了。監試官見了,當即向宋理宗推薦這位賢才。宋理宗看了他的文章,大為賞識,親自選定他為第一名。成語「一揮而就」,常用來比喻寫文章才思敏捷,才華橫溢。 |
|
|
推薦閱讀:
※讚美母愛的成語
※一鳴驚人,誤傷了多少人
※這才是有故事的人,32個常用成語都與一個名將有關
※「把酒問月」是一種怎樣的情懷?
※成語中的心理學之十三·「 談虎色變」和「 亡羊補牢」
TAG:歷史 | 故事 | 成語 | 中華 | 成語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