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詩詞創作的三個維度

古體詩詞的復興是新時期我國文藝繁榮的一個方面,寧夏詩詞創作與全國各地一樣以其各自特有的方式推動著中華詩詞的發展。本文以具有代表性的三位詩詞家為線對寧夏詩詞創作作一簡單述評。

秦克溫與新邊塞詩

新文藝工作者的創作向古體詩詞的回歸是一個有趣的文學現象。著名的例子有郭沫若晚年對詩詞創作的偏愛以及和毛澤東的詩詞唱和,藏克家「新詩舊詩我都愛、我是詩界兩面派」的名言等。楊金亭還專門選編了一本以新文藝工作者為主的《中國當代百家詩詞精選》,魯迅、老舍等在當代文學史上大名頂頂的人物幾乎都以其深厚的古典文學造詣為我們留下了詩詞篇章。特別是回歸現象,無論說它是興趣點的轉移,還是創造力的衰退,新文藝工作者對這一體裁的染指無疑提高了當代中華詩詞的水平,而且以其在文學界的地位成為中華詩詞事業當之無愧的組織者和領導者。

寧夏詩詞學會的發起人張源、石天、朱紅兵、吳淮生、秦克溫以及肖川等均是寧夏當時比較活躍的新文藝工作者。高嵩、李增林、李萌、布魯南、王拾遺等學者也基本可以劃分到這一範疇。秦克溫以其記者訓練有素的倚馬之才詩詞創作頗豐,出版有《朔方吟草》,其新詩和舊體一脈相承,幾乎詠遍塞上風物。吳淮生是寧夏為數不多的著名散文家之一,新詩和詩詞成就均與秦克溫齊名,其詩詞集《思濂廬吟稿》多酬贈與遊歷題材,有別於其新詩創作題材的多樣性,藝術性卻較強。肖川是新體詩壇上西部詩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律詩《秋興步杜甫原韻》諸首得老杜之沉鬱,比其新詩集《黑火炬》的粗豪風格更令我欣賞。

「新邊塞詩」的名稱來源於80年代初新疆詩人周濤等人對當時興起的西北新詩流派的界定,秦克溫首先將其名稱引入中華詩詞範圍,並弘揚光大。他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抓住了寧夏地處邊塞這一特點而大力推進了新邊塞詩的研究和創作。1995年秋,以繼承和發揚邊塞詩傳統、反映和謳歌新邊疆為議題,在銀川召開了「全國第八屆中華詩詞研討會」,秦克溫是這次大會的組織者,在大會上作了《總結邊塞詩的創作經驗,促進當代中華詩詞健康發展》的主題發言,回顧了我國新邊塞詩的創作成就和風格特色,呼籲加強新邊塞詩的創作和理論研究。會後編輯出版了研討會論文集《重振邊塞詩風》和《中華當代邊塞詩詞精選》。成功地通過寧夏承辦的中華詩詞全國第八屆研討會的機遇,將新邊塞詩作為大會主題,從而帶動了全國各地對新邊塞詩的研究和創作。新邊塞詩的特徵是使命意識、豪放風格和地方特色,秦克溫是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

秦克溫出生於寧夏平羅縣的一個農民家庭,初中時他的習作被語文老師推薦到《寧夏日報》發表,深受鼓舞,中學畢業後即到中共平羅縣委宣傳部當通訊幹事。1955年10月作為當時年齡最小、銀川地區唯一的一位業餘文學作者出席了甘肅省首屆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開闊了眼界。隨後考到陝西師範學院中文系深造,在古今中外文學名著中汲取營養,奠定了較為深厚的現代文學與古典文學功底。最終到《寧夏日報》作了一名副刊編輯。

秦克溫具有較為紮實的理論功底,出版有《秦克溫文學論評集》和《詩的理論與批評》兩本專著,他深受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議上的講話》的影響,在他的文藝評論和文學創作中,一以貫之地堅持「詩言志」的傳統,推崇毛主席詩詞的崇高藝術境界,能夠辯證地看待文學的政治功能和審美功能,他是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理事。詩詞界缺乏文學理論評論人才,秦克溫在理論方面的特長使他的理論對詩詞創作和研究有著重要的影響,也為新邊塞詩提供了理論武器。

出於對古典現實主義的崇信,秦克溫選取了「秦中吟」作為筆名,希望用他所熟悉的語言為生他養他的黃土地和象黃土地一樣質樸的鄉親唱出由衷的歌。他的詩往往使人詩中見事,並希望能夠使人詩中見史,他認為「豪邁是史詩的基調」。他的作品也就通常採用理性評判的方式,比較剛健。也許是詩庄詞媚的原故,他有意避免了採用詞特別是曲的形式,集子中多為格律詩。秦克溫的為人以「直」著稱,他的詩歌卻很少涉及私語,格調高雅,而能夠略帶情致的作品猶為可愛。《朔方吟草》中數量最多的是塞上鄉土詩,寫盡朔方風物風情風俗,一草一木都能見精神。再次是遊歷詩,訪古憑弔,借物言志,即景抒情。其次是時事詩,或歌頌,或諷諭,或酬贈,臧否時事,痛快淋漓。其詩作在《詩刊》等全國文學報刊以及海外華人詩詞刊物中廣泛發表、獲獎,臧克家、公木、楊柄、嚴昭柱等名家都對其創作進行過高度評價,在詩歌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我比較喜歡他的《致南國支寧兒女》等。

作為寧夏詩詞學會的秘書長,退休以後的秦克溫更是將主要精力投入到學會的事務中去。經他編輯出版的詩詞選集有《塞上龍吟》、《夏風》、《當代詩人詠寧夏》、《中華當代邊塞詩詞精選》等,主編有《夏風》詩詞報,省級詩詞大報全國只有廣東和寧夏兩家。由於編務的勞累,他得了中風和糖尿病等,仍然堅持工作。他積極廣泛聯繫,組織詩詞家深入工廠、礦山、軍營、學校、企業、農業科研單位等第一線,採風創作。他許多以「戴詩會」等筆名發表的作品,是替企業擴大知名度的宣傳詩,為了學會開展工作,他在這方面付出了很多精力。寧夏詩詞學會因此而被評為寧夏社會科學界先進集體。他還主動邀請全國著名詩人、學者16人次來寧夏為詩詞學會、高等院校講學,並擴大與海外華人華裔詩詞界的交往。為了工作,他的愛人也義務成了學會的勤雜工,他是把學會當做家,把詩詞當事業的人。秦克溫對寧夏詩詞創作、研究、組織的發展發揮了無以替代的作用。

周毓峰與歌行體

老幹部是當代詩詞創作隊伍的主體。中華詩詞學會號稱是當今最大的文學團體,會員是中國作家協會的幾倍,然而其會員百分之九十以上是退休老幹部,水平參差不齊。老幹部詩的直白風格往往引人非議,毛主席在《給陳毅同志談詩的一封信》中,就有針對性地指出:「詩要用形象思維,不能如散文那樣直說,所以比、興兩法是不能不用的。宋人多數不懂詩是要用形象思維的,一反唐人規律,所以味同嚼蠟。」一種詩風的形成除了作者的文學修養之外,更應該有其深刻的社會背景。在文字獄頻繁的左傾形勢下,很少有人敢追求含混、歧義等藝術性,唯恐立場表達得不鮮明,詩實際上成了一種口號。隨著改革開放思想解放,我國古典詩歌藝術得以繼承與發揚,老幹部中也有真詩人。

寧夏老幹部詩群除了張源、姚持、賈朴堂等前輩之外,比較有影響的是文史館出版有《絲路清韻》,寧夏老年大學出版的《寧夏老年大學詩詞選》,和唐麓君的「沙海詩林」碑刻,還有在寧夏詩詞學會麾下的王文華、崔正陵、劉滄等人。最有成績的是以周毓峰、彭錫瑞、周資生、曾干、胡清荷等為代表的湖南籍詩群。

周毓峰早期深受宋詞大家周美成和南宋格律派的影響,格律嚴謹,語言擬古,可以看出浸淫古籍的功底。作品詠物與贈答較多,較少涉及社會敏感問題,可能是仍心有餘悸。其詠物代表作《摸魚兒.塞上春雪詠懷》體物細膩,流暢自然,寄託深遠,放諸《宋詞選》中亦可與古人爭勝。1992年周毓峰以其歌行體長詩《出塞行》,在「首屆中華詩詞大賽」十萬首參賽作品中榮獲二等獎,風格為之一變。據說《出塞行》實際評分為一等獎第三名,為了照顧一位華僑而被屈居二等獎第一名。《出塞行》以一位支邊造林人與漁家女的悲歡離合的遭遇,反映出建國30年來我國知識分子的苦難歷程和精神風貌。被詩評家稱為一首知識分子的頌歌和用初唐格律寫古風的佳作,其筆力縱橫埤闔,語言典雅哀艷,具有史詩的價值。也許是受《出塞行》等敘事詩的影響,在隨後舉辦的「李杜杯詩詞大賽」中,歌行體等鴻篇巨製更是風行一時。而周毓峰的歌行體創作更是一發而不可收拾,他的長詩《打工情曲》又獲得二等獎。1997年他的《古劍行》更是榮獲「回歸杯全國詩詞大賽」一等獎。由於周毓峰歌行體詩歌創作的成績,寧夏詩詞學會多次召開周毓峰詩詞研討會。

曾乾的書《未了詩情》收錄其《六十初度述懷》及親朋唱和之作,情真韻切不落西昆酬唱的俗套。在周毓峰為其所作的序言中,我們了解到詩詞之外更為感人的故事。1950年周毓峰和曾乾等湖湘子弟參軍來到寧夏,被分配到軍區機關工作。柳營試馬,虎賬談兵,兩人過從甚密。而曾君尤疾惡如仇,心直口快。1957年「反右」初期,周因任政治部宣傳幹事,被抽到整風辦公室編輯《整風簡報》。首長認為軍區機關整風運動尚未掀起高潮,囑周撰文鼓動。周即寫了雜談兩篇,題為《解放思想》和《變冷為熱》,交給曾干在團支部黑板報發表,其內容不過是消除顧慮,動員參加整風而已。不料隨著「反右」鬥爭的擴大化,軍區機關有人首先向周發難,大字報鋪天蓋地,針對兩篇短文上綱上線。昔日戰友或違心附和,或噤若寒蟬,或託辭遠避,紛紛與周劃清界線。唯獨曾干拍案而起,為周據理力辯。然而,周終究被錯劃為右派,而曾干也受所累,遭到貶謫,落泊幾至半生。此時正值大躍進高潮,周毓峰被發配到農村勞動,赴賀蘭山煉鐵,西乾渠背土,什麼苦都吃過,冬天手指都被凍裂見到骨頭,飢餓、疲憊和壓抑,沒有含冤而死已是萬幸。身處逆境的曾干仍然時常勸慰,使周感到了人情的溫暖。「文革」開始以後,周毓峰雪上加霜,被遣返回到湖南原籍農村。當時農村貧苦不堪,每年春節剛過,即青黃不接,周因是另冊,更是常常家無餘糧,老母乏養,妻、子啼飢,鶉衣百結,形同乞丐。而曾干在數千里外,仍然殷殷挂念,叮囑周一定要堅信必有重見天日之時,並許諾為其復職奔波。果然經過曾乾的多方努力,力求原軍區老首長相助,使周於1975年春重返寧夏工作。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撥亂反正,兩位老戰友相繼被平反。這個類似清朝詩人顧貞觀和吳兆騫之間深厚友誼的故事也傳為詩壇佳話。

湖南人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在寧夏詩壇寫下絢麗的一筆,隨著周資生、彭錫瑞的逝世,周毓峰的南歸,其影響也驟然下降。

段慶林與自度體

如今背唐詩已經成為年輕父母對呀呀學語兒女的第一種啟蒙方式,然而就是這些年青人,許多人自己對唐詩也是不甚了了。自從「五四運動」將古體詩詞定性為封建文化以後,新文學成為青年人施展文學才能的廣闊天地。毛主席關於舊體詩體裁束縛思想、不宜在青年中提倡的論斷,更是影響深遠。隨著新時期中華詩詞的復興,從事詩詞創作的青年越來越多。因為任何一種文學體裁如果沒有當代青年的廣泛參與,就一定不能夠成為有影響的主流文體。所以,中科院院士楊叔子等人呼籲讓中華詩詞大步走進大學校園,以發揚傳統文化。

與經濟發展水平一樣,東南沿海地區詩詞創作遠遠比寧夏等落後地區繁榮,當今我國最著名的青年詩詞社團是廣州後浪詩社。寧夏從事詩詞創作的青年,60年代出生的有段慶林、陸占洪等人,年齡更大些的有宣民慶、白林中等,更為年青的是寧夏大學、西北第二民族學院新成立的詩社的學生們。一些在新詩創作中卓有成績的寧夏青年詩人也偶而客串寫一些古體詩詞。

段慶林對詩詞的喜愛可以追溯到小學時期,同村一位大哥哥從文革劫火中藏匿下來的小畫書、小說等給了他最初的文學啟蒙,樣板戲的耳熟能詳也使他無形中對韻律有了感性認識。辦黑板報是從小學開始一直擔任班幹部的他的一項課外任務。他也就無師自通地寫一些《慶六一》、《迎國慶》等七言八句的東西,許多還被學校選中以毛筆字書寫作為牆報張貼在縣城的大街上。這激勵了他的創作欲和發表欲。初一時,上高中的姐姐有次回來對他說,我們語文老師說你的作品還不能稱為七律。他才知道詩詞是要講究格律的。他將抄錄自己詩歌習作的筆記本一扔,開始大量購買並學習《詩詞格律》、《唐詩選》、《唐宋詞選注》等古典文學書籍,一位比較嚴肅的傅老師也主動把當時還難以見到的古典文學選本借給他看。從此段慶林浸淫在古典文學的海洋之中,從《詩經》到元曲,從屈原到毛澤東,他幾乎閱讀過我國歷代詩歌的選集、主要作者的別集和《全宋詞》等合集,難怪一位中文系畢業的朋友對他的古典文學功底感到驚奇。給他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本叫做《歷代名家詞百首賞析》的書,選本和點評等十分精要,使他真正領會了古典詩歌的藝術技巧和無窮魅力。這本書後來在外地上學時不知怎麼丟失了,他至今引為憾事。遺憾的是,他錯過了新詩潮的高峰,直到80年代末朦朧詩選集的出版,他才認識到與古典詩歌完全異趣的現代詩歌的藝術魅力。90年代初,在秦克溫等老師的提攜下,後積薄發的他同時開始了古體詩詞和現代詩的寫作,正式走上文壇。他的現代詩也十分地道,曾經在全國現代詩大獎賽中獲獎,並被選入《寧夏文學作品精選》等多種選集中。

段慶林涉足了各種古典詩歌體裁。其最早以詞入門,喜歡柳秦等婉約派和蘇辛等豪放派,以及南唐李煜等人的性情之作,而對花間派和格律派的「隔」很不以為然。他的作品《臨江仙.瀾滄江》空靈、《酷相思.孽債》沉鬱、《鷓鴣天.內蒙古風情》豪放,風格各異。《卜運算元.春寒》中「鬧過花燈百蟄驚,冰似春情薄」句,一反比喻的常規,以抽象(薄情)喻具象(薄冰),似是創格。1994年夏天,他隨寧夏詩詞學會到石炭井礦物局採風,游其新辟三湖旅遊區,即席賦長詩《三湖行》,修辭新穎,韻律宛轉,周毓峰等前輩稱讚一向以詞擅名的他,詩沒想到也寫的這麼好。他的律詩《開封懷劉少奇》中「鍛鐵雙襟熱,扶犁一腳泥」,和描寫下海經商潮的《通脹》中的「誰隨屈子觀天色,也學王婆擺地攤」等句,以及絕句《無名寺》等,善於鍊字,屬對工整,受到行家肯定。段慶林也是我區最早涉足散曲寫作的作家之一,他被秦克溫老師稱為寧夏散曲第一人。他的散曲《[仙呂]一半兒.獨生子女家教》等,保持了元曲蛤蜊風味。他的《[雙調]折桂令.讀(科學的歷程)》等散曲,更是探索了散曲反映現代生活的新路。他還不局限於傳統格律的束縛,作論文《自度體說》,創作了一些自度體作品,他的《名利場三令》、《公關三劍客》、《形式主義素描》等組詩,繼承了現實主義詩歌傳統,採用現代口語入詩,對社會不良現象進行了無情的諷諭。現代語言、現代韻律、現代生活、現代觀念,多種體裁,題材廣泛,是段慶林詩詞的基本特色。

段慶林非常明白文學並不能給他帶來功名利祿,他總是以一種平常心把詩歌作為他思想和情感的札記。與時下流行的現代詩私語化的寫作不同,他比較關注社會、關注人生。與許多利用中華詩詞圖解政治的碼字匠也不同,他總是藝術地反映生活,從形式與內容的統一中汲取思想和創造的樂趣。正如他在給溫州的一位詩友的信中所說:「我覺得在內容上提倡『城市詩』,在形式上提倡『自度體』,不失為一種方向。中國社會正處於轉型期,經濟體制改革是社會發展的主流,市場經濟觀念衝擊著城市計劃經濟和農村自然經濟生產與生活格局,能夠藝術地反映新形勢下普通群眾的心態,意義極大。」他的作品決大多數是關注自己熟悉的城市生活的。如今段慶林已經漸漸淡出詩壇,並在經濟研究方面取得了更大的成績,從純粹的詩歌到現實的經濟,他始終保持著為人和作文的真誠,正如著名中國問題研究雜誌《戰略與管理》評價的那樣,他「兼具歷史眼光、學理根究和濟世情懷」,他的經濟學論文和詩歌一樣是他觀照社會的一種方式。

原載《黃河文學》2001年第6期


推薦閱讀:

為你而戰(劇本大綱+初步架構_SF未來)
淺論畢彩雲女士的詩詞創作
他用畫筆記錄自己靈魂消散的全過程
淺談詩詞創作中的物象和意境

TAG:詩詞 | 創作 | 維度 | 詩詞創作 | 寧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