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西方何時開始高唱「中國停滯論」
帶您領略浩瀚無邊的思想世界
不論是「中國崛起論」還是「中國威脅論」,至少都說明西方試圖對中國能有一個更全面與客觀的認識。但英國寇松勛爵曾說:「中國好比是一所大學,學者在這裡永遠拿不到學位。」很久以來,對中國的各種截然不同的說法驗證了這句話。今天推薦一篇思想酷原創首發文章供您參考(3990字,閱讀約需10分鐘)。未經授權,謝絕轉載!交流、轉載、投稿及合作,請聯繫微信caiyunpeng789或18910623426。想探討更多真問題,酷哥歡迎您在淘寶選擇店鋪搜索「先知書店」。想每天讀到同類好文,請關注思想酷。
西方何時開始高唱
「中國停滯論」
思想酷丨原創·首發
我們幾乎都聽說過這麼一句話:」中國是東亞睡獅。她醒的時候,將會震驚世界。「
此話出自一代梟雄拿破崙之口,自然讓極多國人感到自豪。於是,誰還會那麼「討厭」地提起後半句呢:」幸好她還沒有醒,那就讓她永遠睡下去吧。「
無論您覺得拿破崙是在讚揚還是在嘲笑中國,一個無需解釋的道理擺在這:如果前半句是真理,那麼前提,是先做到後半句。
拿破崙是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人,說這話之際,中國正從所謂的康乾盛世進入到平庸的好人嘉慶時代。時光倒退幾十年,馬嘎爾尼都已經堅決不給乾隆爺全膝下跪,現在的各種破敗凋零,更使得西方早已扎紮實實開始「小覷」我們了。
但再早些年,他們的態度可不是這樣!
16-17世紀,
西人對中國的評價
16世紀,西方商人在廣東販茶回歐洲
15世紀末,隨著大航海時代的來臨,歐洲人開始廣泛探索世界,遠在東方的中國也成了他們傳教、貿易與交流的對象。隨著交流的增多,歐洲人對中國的認知逐漸豐富。尤其是從16世紀開始,歐洲一度出現中國熱。從民間到皇室,到處充斥著中國的絲綢、瓷器、服飾、建築,以及對中國的讚美。
當地人甚至仿造中國商品,貼上「中國製造」的標籤,只為有個好銷路!
在文化屆,歐洲的學者、思想家,對中國的讚美更是不絕於耳:
曾德昭(葡萄牙人,耶穌會士,1620年以後在中國佈道,著有《大中國志》):
中國人「溫良多禮,喜交談」;他對皇帝對叛逆者的寛容大感意外;中國人重視道德,他尤其推崇中國人的孝道,「確實在中國沒有比孝敬父母更值得基督徒模彷的了,上帝給予這個民族有關德行的知識和愛好。」中國人的謙遜,則使他「勇敢地自承不如」。
德·門多薩(1545-1618)。西班牙人,著有《大中華帝國史》:
在這個大國,人們食品豐富,講究穿著,家裡陳設華麗,尤其是他們努力工作,是大商人和買賣人,所有這些人,連同上述國土的肥沃,使它可以正當地被稱做全世界最富饒的國家。
那裡生產的絨、綢、緞及別的織品,價錢那樣賤,令人驚異。特別跟已知的西班牙和義大利的價錢相比。他們不是按照尺碼出售絲綢以及其他任何織品,哪怕是麻布,而是按照重量,因此沒有欺詐。
所有田園都景色美麗,散發異香,因為有許多香花,也點綴著種植在江河溪流畔的綠村,那裡有很多河流。那兒有果園和園林,有很歡快的宴樂廳事,他們常去休息和逃避煩惱。老爺們也就是紳士們,常種植大片林木,養有野豬、羊、野兔以及其他各種野獸,用它們的皮製成上佳的皮毛。
總之,這兩本西方歷史上的名作,都記述了明代中國的富饒、廣大、有序,民眾彬彬有禮,謙虛勤勞,士人學識淵博、智慧而開明,建築宏偉,港口繁忙。
萊布尼茨(1646-1716,德國哲學家,被譽為十七世紀的亞里士多德。著有《中國新事》):
我們從前誰也不相信世界上還有比我們的倫理更美滿、立身處世之道更進步的民族存在,現在東方的中國,給我們以一大覺醒!東西雙方比較起來,我覺得在工藝技術上,彼此難分高低;關於思想理論方面,我們雖略高一籌,但在實踐哲學方面,實在不能不承認我們相形見絀。
萊布尼茨甚至主張:
請中國的傳教士到歐洲給我們傳授如何應用與實踐自然神學,就像我們的傳教士向他們啟示神學一樣。
沃爾夫(1679-1754。德國哲學家。其思想體系對德國啟蒙運動產生深刻影響):
中國人不論面臨什麼情況都以前師為榜樣,他們教導後世,只有在達到至高無上的完善時(止於至善),才能停下腳步,就是說,絕不要停留在任何水平上。正是從這個源泉中,汨汨流淌出了中國人的哲學、中國人的聰明才智!
說句真話,據我所知,在培養人的品質風尚方面,還沒有人像中國人那樣如此細緻地觀察到了這一點。
我們再來聽聽被譽為「法蘭西思想之王」、「歐洲良心」的伏爾泰(1694—1778,法國啟蒙思想家)是怎麼看中國的:
我們不能象中國人一樣,這真是大不幸!哲學家們在那裡發現了一個新的道德與物質的世界。
中國人在道德和政治經濟學、農業、生活必需品的技藝方面,已臻完美境地,其餘方面的知識,倒是我們傳授給了他們的,但在道德、政治經濟、農業、技藝方面,我們卻應該做他們的學生了。
我們所尊敬的培根先生(1561--1626,英國文藝復興時期重要的散文家、哲學家)這樣看中國:
哺育子女是動物也有的本能,贍養父母才是人類的文化之舉,這個,全世界數中國人做得最好。
............
越寫,感覺自己越對不起這些熱情似火的「謬讚」了......
喬安·巴羅勞斯(葡萄牙學者,著有《第三十年史》)的讚頌,尤其讓小編感覺不自在:
中國人已經注意到他們文化的優越性,他們本身是用兩隻眼睛來理解所有事物的。歐洲人卻是單眼為主,除自己之外,根本看不見世界上還有其他民族。
渾身都是「自信」的我們,可否覺得這句話,好像早已調轉了槍頭?巴羅勞斯,原來你500年前就埋伏好了,你這人太不厚道。
還有萊布尼茨,您的理想估計有一天會實現,據說我們已經做好了計劃,準備過去解放你們,包括全人類。
不過,且慢,好像這一切已經用不著了---不到三百年,歐洲人對中國的評價出現了巨大變化!
18-19世紀,
西人對中國的評價
黑格爾(1770—1831,德國19世紀唯心論哲學的代表人物):
中國人以撒謊著名,隨時隨地都能撒謊。朋友欺詐朋友,假如欺詐為對方發現時,雙方都不覺得可恥。
中國人把自己看作是屬於家庭的,而同時又是國家的兒女。在家庭之內,他們沒有獨立人格,因為那裡乃是血統關係和天然義務。在國家之內,他們一樣缺乏獨立人格,因為國家內大家長的關係最為顯著,皇帝猶如嚴父,為政府的基礎,治理國家的一切部門。
(《論語》里所講的)常識道德,在哪裡都找得到,哪個民族裡都找得到,可能還要好些,這是毫無出色之點的東西,孔子只是一個實際的世間智者,在他那裡,思辨的哲學是一點也沒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練的、道德的教訓,從裡面我們不能獲得什麼特殊的東西。
中國文化的顯著特徵是,凡是屬於精神的,一概離中國人很遠。
赫爾德(1744-1803,德國哲學家、詩人。作品《論語言的起源》成為狂飆運動的基礎):
孩童般的服從無論在家裡還是國家事務中,都被當做所有德行的基礎,於是,表面上的謙虛文雅、虛偽的彬彬有禮也就自然逐漸產生了。
官吏的奴性順從同樣如此,他們不是自然的產物,而是命令的產物。
康德(1724—1804,德國古典哲學的創始人,啟蒙運動最後一位主要哲學家):
中國人可以把碎塊的綢布料縫結成一整塊,其手藝精巧,就連最為小心謹慎的商人也難以看出破綻。他們還用銅絲修補破碎的瓷器,乍看上去簡直天衣無縫。因為食品均按重量出售,他們往雞嗉囊里填沙子。類似騙局一旦敗露,並不感到羞愧,而只是從中看到自己手段的不高明。
蕭伯納(1856—1950,愛爾蘭劇作家。1925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中國沒有什麼文化可說,因為文化的意義,照科學的解釋,是人的一切可以增進人類幸福的行為,尤其是對於自然界的控制。在中國,除了鄉村的天地里還可以找到少許文化以外,再也沒有什麼文化可言了。
波伏瓦(1908-1986,法國存在主義作家,女權運動創始人之一):
中國文化實質上是文官和朝臣的文化。
愛默生(1803-1882,美國思想家、文學家,林肯稱他為美國文明之父)對此做出了他的總結性看法:
中國是一個屈服於西方統治的、寂靜的、停滯的、一成不變的、女性的國度。
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1723—1790,蘇格蘭學者)更早些則已經看到了這一點:
歐洲在不斷前進,而中國則總是在原地兜圈子,雖然中國早先是世界上最富饒的國家,是土地最肥沃,耕地最精細,人們最勤勉的國家,但許久以來就停滯於靜止狀態了。
如果上述這些話讓您聽著很不受用,那孟德斯鳩這句話您就更受不了了:
孟德斯鳩,1689-1755,法國啟蒙時期思想家,西方國家學說和法學理論奠基人
中國政府只有使用棍棒才能讓人民做些事情,政府與其說是管理民政,毋寧說是管理家政。中國的專制主義,在禍患無窮的壓力之下,雖然曾經願意給自己帶上鎖鏈,但都徒勞無益,它用自己的鐵鏈武裝了自己,而變得更為凶暴。這是一個專制的國家,它的原則是恐怖。
但說話最狠的是馬克思:
一個人口佔世界三分之一的幅員遼闊的帝國,不顧時勢,仍然安於現狀,由於被強力排斥在世界體系之外而孤立無依,因此,極力以天朝盡善盡美的幻想來欺騙自己,這樣一個帝國,終於要在一場殊死搏鬥中死去。
上述評價,當然只是歷史上很小的一部分,但我們仍然可以從中有所發現。為什麼到了十九世紀,西人一改往日的讚美,開始貶低中國了?從下面兩個方面,我們似乎可以進行一下探討:
西方自身的進步
歐洲啟蒙運動深入民間
17-18世紀,歐洲發生一場反封建、反教會、反專制的思想文化解放運動,即啟蒙運動。
到18世紀晚期,尤其以法國大革命為標誌,思想啟蒙逐漸完成,自由民主、三權分立、天賦人權等觀念已深入人心,歐洲的現代性在實踐與精神方面均獲得長足進步。
此時,歐洲人逐漸擺脫過去弱者、學習者的心態,開始以強者姿態評判其他民族。
中國自身的停滯
清初文字獄
17世紀,中國由明入清,社會沒有進步反而開始嚴重倒退。比如,清朝統治者為維護統治施行嚴酷的文字獄,鉗制民眾的思想自由;施行嚴酷的「遷海令」和海禁,沿海人民流離失所,也切斷了晚明以來沿海地區活躍的對外貿易;皇帝獨攬大權,無論百官還是人民都是「奴才」……如此種種,不僅完全沒有跟上西方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工業革命的腳步,反而連明朝晚期中西交流日益升溫、民本思想開始萌發的大好局面都一併喪失。
英國人馬嘎爾尼在1793年出使清朝後說:「(中國)自從北方或滿洲韃靼征服以來,至少在過去150年里,沒有改善,沒有前進,或者更確切地說反而倒退了。當我們每天都在藝術和科學領域前進時,他們實際上正在變成半野蠻人。」
19世紀,「中國停滯論」在歐洲成為流行觀點,歐洲人相信,儘管曾有過優越的文明,但中國已經停滯了幾個世紀:
孟德斯鳩說中國歷史是沒有進步的治亂循環;
即便是推崇中國的伏爾泰,也認為「中國文明早慧而停滯」;
若按馬嘎爾尼的觀點,中國不僅停滯,而且在清朝統治下,還大踏步倒退了。
一面是完成了工業革命、思想啟蒙的日新月異的歐洲,一面是蠻族統治、皇帝專制的停滯不前的中國,歐洲思想者們對中國由讚美變為貶低,也就不足為奇了!
酷哥註:西方人對中國的看法,儘管有客觀旁顧之優勢,但鑒於歷史文化的隔膜總會一定程度上存在,難保不失之表面化和片面化。真正能夠說清中國問題的,還得是中國本土--說真話的作家。想了解中國歷史為何總在治亂循環中掙紮起伏,誠摯推薦:
中國歷史中不乏改革
但總是難以逾越一條高壓線
為何我們做不到西方的直線前行?
先知書店獨家發售
馬立誠親筆簽名版
《歷史的拐點》
讀歷史,把格局打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