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遜、知足、感恩、聞法、忍辱、受教、善友、克欲、修舍

我們必須深懷敬意地恭敬佛陀、佛法、僧團,同樣應深懷敬意地對待雙親、師長、善知識及長輩。事實上,我們應該尊敬所有的人。即使佛陀覺悟後,仍在觀察世界上是否有值得他尊敬的師長。當佛陀了解沒有一個師長能勝於他的覺悟時,他宣布尊敬「法」。那些勤修佛法,以及那些實行正法之人,就是更進一步地尊敬佛法。如果一個人能夠尊敬那些值得尊敬的人,如謙恭地請他坐下,站起來迎接他,讓他先行,合掌跪在宗教導師腳邊。有尊敬的態度,在這一世他會得到吉祥,並且將出世在更好的環境。假如他們出世在人界,必定出生在高貴的家族裡。人應盡量謙遜不傲慢,其實我們能得到少許的吉祥是因為不傲慢。尤其修行佛法,我們應明了謙遜的重要。一個「無所不知」及知道許多佛理的人,如果沒有謙遜的態度,將致使他不能受教於好的導師。在佛教評論書中記載,真正謙遜的人,必須擁有的正確態度就是:「要謙遜得好像地毯,時常給人踐踏,或者像一頭牛沒有了雙角,又或者像條蛇沒有了毒牙。」智者應展現出無慢心,他不自我宣導。在身、口方面沒有傲慢,反而是謙遜,故謙遜是真吉祥。沒有渴愛即為知足。一味貪求,不知足者是不會快樂的。知足者對環境的改變,將會以平靜的心去接受。在這世界非常需要這種美德,所謂知足者常樂。在家人應勤奮達至不缺乏,不受飢餓困擾的快樂生活。世上每個人須做選擇,擁有的一切是否帶來快樂或煩惱,如對以上所說能明了分辨便是智慧。人類應時常懷有感恩之心,佛陀時常稱讚懷有感恩之心者。在這個世界上,很難尋覓到那些樂意幫助他人之人,能夠知恩圖報之人更是少之又少。假如我們懂得感恩,我們一定會得到快樂。假如人類沒有這種品德,他會忘記他的父母、親戚、朋友、導師及教導他佛法的人。當朋友在需要協助時,雖然能力許可,他也會徑自離去。那些自私者會使自己孤立起來。另一方面,有感恩之心的人會帶來和諧及吉祥。人們經常會憶起他及愛他。當我們的心充滿了慾望時,我們必須時常聽聞佛法,以便減少我們的慾望和嗔心。在適當的時機及時間,必須聽聞佛法。當我們的身體和心理健康時,經常聽聞佛法對我們更加有益。以下是最應該聽聞佛法的日子和時間:(1)齋期日;如月圓日或佛教慶典日。(2)當生病和苦惱時,將促使一個人迫切地要了解苦諦。(3)當內心特別傾向深入佛法時。(4)當惡念已侵入我們的內心,但我們的內心還沒有完全地受到控制時。(5)通過書籍了解佛法。在佛陀時代,追求真理是靠聽聞佛法,但是現在許多人卻通過書籍來了解佛法。(6)當面臨死亡時,心有正定,藉著正定的條件,可以讓他出世於好的境界,或協助他證悟一個果位。在恰當的時間聽聞佛法是最勝的吉祥,因為有了佛法的知識,他可實踐在生活里,給自己帶來利益及帶給別人快樂。此是真吉祥。忍辱是一種很重要的美德,它包括自製、原諒和容忍。人必須以平靜的態度去面對個人及外來的壓力。人必須以平靜的心去應付每日所發生的事情,保持祥和及冷靜,不要讓擾亂的情緒逐漸擴大。我們的心必須保持冷靜和平靜。忍辱是波羅蜜之一,一個有志覺悟者必須修習達到最高圓滿,不要有急躁及衝動的行動。雖然我們忍耐的意志不曾受到極端的考驗,但我們遭受酷熱、寒冷、飢餓及口渴時,還是必須忍受。忍辱是慈的根基。佛時常稱讚這些忍辱者,是擁有強大力量及威信者。人必須受教於長輩,及聽從他們的教導和勸告。人必須接受批評,當我們接受勸告時,必須要謙虛。當人們更正你時,你應該溫和平靜,如此才會學習到佛法。那些不順從和不聽從別人勸告的人是很難教導的,其他的人也很難跟他相處。我們必須自我觀察,當別人在更正我們時,我們是否靜默地接受。很明顯的,一個善知識只需人們向他提及,他就能以行動去實行,不同於那些頑固者,必須受到嚴厲的苛責才會去實行。善知識會馬上響應那些有益處的勸告,同時應對也很有禮貌。根據占星家的說法,遇見出家人是不吉祥,但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其實如果你遇到出家人,你將會被祝福,同時又得到功德。因此在幾千世中,你會脫離眼疾。你同時也享受快樂的生活。如果是動物,看見佛陀時會心生喜悅,它們會得到吉祥,這令它們死後出世為人或成為天神。見到出家人,自然而然地內心會產生尊敬的心念,因而我們必須:(1)有想見到清凈者的心愿,尤其是追隨佛法的比丘和比丘尼。(2)真誠地到寺廟裡拜訪出家人,或把握任何良好的機會向他們致敬,比如當他們在托缽時,或當他們去拜訪朋友和親戚時,或當他們被邀請到在家人家居時。(3)受到他們的影響。沒有一個朋友能比得上聖人,他們有一種神聖的氣質,能協助他人解決問題,能夠制止他人走入歧途,同時能幫助他人尋覓精神的財富。當我們遇到疑惑,必須向比丘或善知識請教有關佛法的問題,由此獲得知識,為最吉祥。既然佛法是一門深奧的學問,我們必須真誠地去明了,然後實行於日常生活中。我們必須時常和那些對佛法有認知及實踐者互相討論和研究,這將更容易了解佛法。我們應該在適當的時間討論佛法。不管個人有任何不方便,我們絕不能錯過和那些聰明、智慧,有經驗者討論佛法。當一個人的心被污穢被煩惱困擾時,面對家庭問題或種種苦惱時,這正是討論佛法的適當時機。減少貪戀及無明,以精進抑制懶惰。通過這條途徑可以抑制情慾,這可獲得吉祥。佛陀教導我們「自我控制」來克制一個人的情慾。當激動之心被克服後,不道德之慾望如貪婪及嗔心,將沒有機會出現。佛陀鼓勵以堅強的精進毅力去滅除污穢。「梵行」這個辭彙是指一切佛法的修習。在其範圍內,是注重道德的清凈。學習及修習佛法,能使一個人自我抑制,最重要的是能超越慾望。慾望通常導致輪迴及痛苦。例如,淫慾是一種強烈的感官慾望,同時也是苦的根源。佛陀指示:首先通過戒律,然後以禪定來抑制自己。至於在家居士,淫慾是受限制於五戒中之第三戒,而比丘則必須完全禁止一切淫慾。比丘應該嚴格實踐這個戒律,在家眾也可以修習這種戒律,尤其是在布薩日。當我們明白及完全領悟四聖諦時,我們已邁向前往涅槃之正道,這當然是最吉祥的了。四聖諦為佛教精華,其餘的佛法為佛教的根本或詳細的細節而已。四聖諦是描述人生最簡短的理論:(1)一切的存在(諸法)是苦;(2)愛是苦集(原因);(3)苦的止息(滅苦);(4)滅苦之道是八聖道。一個人親證涅槃是脫離「十結」,此「十結」促使我們一再輪迴。因此當體證涅槃後,他將脫離世間一切的執著,如生、死、痛苦、老、嗔、愛及無明。涅槃是最後的目標,它是脫離輪迴的最高境界。涅槃是斷除一切慾望及執著,它是出世間法,是不能用言語來描述的,即使是佛陀也沒有描述或分析涅槃,只用間接的方式來解說。親證涅槃是最高尚的成就,需無上的決心和不斷地勇猛精進,以行正道為基礎而達成。一位不執著世間法,勤修舍心的人,當他不斷地觀察舍念時,會保持平靜而不被任何世俗的事情所影響與干擾。世間法有八種:利、衰、譽、毀、贊、譏、樂、苦。凡夫執著其中的利、譽、贊、樂,而抗拒其餘的衰、毀、譏、苦。一位聖者是不會被以上的任何一法所動搖。因此,必須精進培育「舍心」來面對利益和損失。愚痴是苦的根源。如果我們明白愛欲、執著、渴望、誘惑及情慾是苦,是導致輪迴的根源,那我們將能了解到把以上的苦根源斷除就是把苦滅盡。淫慾和情慾是生命中最主要的兩種束縛,它束縛我們在苦海里。如果我們依然沉溺於淫慾和情慾中,那麼我們將會永遠地被痛苦束縛。所以不沉溺於淫慾和情慾是真正的吉祥。一個人若能保持平靜心毫無動搖,保持輕安和清凈心,於一切行動是最吉祥。持有這種心境的人是很特別的,能夠遠離煩惱,驅除和滅盡慾望。此時只有輕安和寧靜,沒有瘋狂的愛欲和迂迴曲折的憂愁。他內心安穩,能看清不斷改變的世間,苦惱的人生圍繞在身邊,而不被牽連其中。一個實踐以上諸吉祥事的人,在任何時刻都不會畏懼和被擊敗,此人處處獲得善德,為一位獲得最高尚吉祥的人。


推薦閱讀:

都知道知足常樂,你知道知足也能長壽嗎?
知足常樂 隨遇而安
笑對人生,知足常樂
八:論幸福
幸福,源於知足

TAG:感恩 | 知足 | 忍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