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導遊詞  大明寺

   在揚州生活了7年,對這個城市多少有了些感情。關於導遊工作當然也談不上經驗,只是有了些心得,趁著導遊培訓的機會,為旅遊局寫了本導遊詞的小冊子,一來為後來人少走些彎路貢獻了點心力,二來也算是綠楊城郭多年生活的紀念。(雖然是內部資料連名都沒署,但是也無所謂啦

)     把自己寫的各景點導遊詞發於此,以方便大家交流,真心的希望大家考試順利,取得導遊證以後,在服務遊客的前提下,合理合法的多賺RMB!    

 大 明 寺

 

主要遊覽路線:

山門殿 ——仙人舊館 —— 大雄寶殿 —— 西苑芳圃 —— 鑒真紀念堂 ——棲靈塔、卧佛殿、鐘鼓樓

 

[山門殿]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古人的話說的一點兒都沒錯,我們今天要遊覽的「大明寺」雖然座落在海拔只有二十幾米的蜀岡中峰之上,算不得什麼高山,卻是真的有好幾位仙人呢!讓我們一起去探訪他們的蹤跡吧。

大明寺建造於南北朝劉宋大明年間,依年號命名,所以叫作大明寺,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登上了這168級台階,首先映入我們眼帘的是「淮東第一觀」幾個大字。它取自秦少游的詩句:「遊人若論登臨美,須作淮東第一觀」。也就是說登上哪裡能看到最美麗的景色呢?既不是泰山也不是黃山,最美的風景就在這裡,在我們的揚州,在我們的蜀岡。

「高山名川僧佔多」,許多寺廟都建在山上,所以寺廟的大門就被稱為「山門」也叫「三門」。大明寺也不例外,請看它三門並立,格外的莊嚴肅穆。進了山門就是山門殿了,正中佛龕中供奉著袒胸露腹、笑口常開、慈眉善目的大肚彌勒佛。我覺得佛龕旁的一副對聯最有深意「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常笑笑世間可笑之人。」佛教在中國不僅是一種宗教也已經成為了一種哲學,一種為人處事的真諦,您看,這幅對聯不正概括了大肚為懷則心平氣和,世上有事皆是庸人自擾的哲理嗎?

大殿兩側供奉的是四大天王,中國人又稱他們為四大金剛。手拿寶劍的是南方增長天王;彈琵琶的那位是東方持國天王;手拿混元珠傘的叫北方多聞天王;手繞蒼龍的是西方廣目天王。由於寶劍是鋒利的、琵琶須調弦、傘寓意司雨、龍身有鱗要順著摸,所以四大天王在中國還有著「風調雨順」的吉祥含義。

彌勒佛後面佛龕里的韋馱菩薩,金盔金甲,年輕英俊,威風凜凜。他手中的兵器降魔金剛杵還有著一種特殊的功能,那就是告訴我們這座寺廟是否留客。韋馱手持金剛杵的姿勢有兩種:一種是雙手合掌,橫杵於手臂前方,意為歡迎雲遊四方的和尚進廟吃住,一切隨緣;另一種是手握杵拄地,表示寺廟不接待雲遊僧人,他們不可在此處白吃白住。說到這裡大家就知道大明寺是否留客了吧,對了,是不留客的。

關於彌勒和韋馱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一開始這兩人並不在一個寺廟裡共職,彌勒慈眉善目,對香客總是笑臉相迎,因此香火很旺,但他並不善於管理,經常有小偷光顧,竟然連自己的鞋子都被偷去;而韋馱一臉的嚴肅相,小偷是不敢來的,但是香客也感到害怕不敢來上香,寺廟裡經常斷香火,後經佛祖協調,兩人揚長避短,彌勒在前面笑臉相迎八方來客,爭得更多的香火,韋馱在後嚴峻相送,即使有小偷進來,也不敢偷東西走了。後來中國每座寺廟三門殿里都是彌勒在前,韋馱在後,兩人精誠合作堪稱典範,看來還是「團結力量大啊!」

 

仙人舊館

在進入「大雄寶殿」之前,為了避免走回頭路,我們先去拜訪一下大明寺中的兩位仙人吧!「仙人舊館」,由平山堂、谷林堂、歐陽文忠公祠三部分組成。它們紀念的是北宋的文仙「歐陽修」和他的學生詞仙「蘇東坡」。

首先讓我們一起來參觀赫赫有名的平山堂,它是宋慶曆八年歐陽修任揚州太守時所建的。當時42歲的歐陽修因參與「慶曆新政」失敗後被貶來揚州,雖然政務龐雜,應接尤多,但他仍關心民眾,抨擊暴政,深受老百姓的愛戴。他在公務之餘,寄情于山水詩酒,儘管政治上失意,但站在此處極目遠眺,卻正好可看見長江對面的鎮江三山,便有心曠神怡,心胸頓開的感覺,所以叫它「平山堂」。請看這幅由嘉慶時揚州知府伊秉綬所撰的楹聯「過江諸山到此堂下,太守之宴與眾賓歡」,好一位文章太守,雖然政治失意,卻豪情不改,那些遠在京城的達官顯貴無論當時多麼的風光,想來千年之後也不免是黃土一抔,只有平山堂仍在,歐陽修的盛名仍在,引起人無窮的遐想。

歐公當年在這座平山堂里做些什麼呢?朱公純撰的楹聯告訴我們他「曉起憑欄,六到青山都到眼;晚來對酒,二分明月正當頭」白天在此看景,晚上還邀來文人雅士擊鼓傳花,飲酒賦詩,一直樂到三更,所以上方有「坐花載月」的匾額一塊,說的就是這樁雅事。請看我們的右上方還有一塊匾額「風流宛在」,朋友們會一眼發現這四個字中就錯了兩個字,「流」少一點,而「在」卻多了一點,實際上這是故意為之的,它體現出了歐陽修的瀟洒飄逸,也告訴我們要風流少一點,實在多一點啊!

老師的堂在前,學生的堂在後,平山堂後面就是蘇東坡的「谷林堂」了,它是元佑七年二月蘇東坡任揚州太守時,為紀念恩師歐陽修而建修的。堂修好之後,詞仙以一首五言詩為此堂「剪綵」,又以詩的前兩句「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的第二個字「谷」、「林」聯為堂名,故取名為「谷林堂」,現在堂的東壁懸掛著揚州書畫家李亞如先生的草書《谷林堂》詩,西壁懸掛著《赤壁夜遊圖》,整個堂內陳列典雅,頗有古韻。

到了清朝光緒五年,兩淮鹽運使歐陽正墉在谷林堂後還重修了「歐陽文忠公祠」以紀念祖先歐陽修。歐陽修別號「六一居士」,是哪六個「一」呢?歐陽修自己說:「吾藏書一萬卷、集取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以吾一翁,老與此五物之間,豈不為六一乎!」今天歐陽文忠公祠中就懸掛著「六一宗風」的橫匾,與琴棋書畫同老,真是瀟洒雅緻極了。當然最值得我們一看的還是牆壁正中的歐陽修石刻像,大家注意看歐公的鬍鬚是否有變化?對了,他的鬍鬚遠看為白色,近看卻成了黑色,這是刻紋的反光作用造成的。歐陽修的石刻像不僅僅是鬍鬚有黑白之變,從任何角度看,歐公的眼睛都會與觀者對視,雙足都朝向我們,真是栩栩如生啊!此像是光緒五年九月由歐陽修後代江蘇候補道歐陽炳按清宮內府藏本臨摹,由邗江著名石工朱靜齋勒石而成的,臨摹和勒石都費盡心思,難怪這麼惟妙惟肖了。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是寺廟的主體建築,朋友們經常會問它為什麼叫大雄寶殿呢?這是因為大雄寶殿是供奉佛祖釋迦牟尼的地方,佛祖的德號為「大雄」,供奉佛祖的殿堂理所當然叫「大雄寶殿」了,當然這同時也是為了歌頌佛祖像勇士一樣,能降伏魔怪,法力無邊。

大雄寶殿屋宇宏偉,裡面的佛像、法器金碧輝煌,三尊巨佛佛相莊嚴,眉如彎月,目似秋水,流露出洞察人間一切的智慧光芒。中間的佛像就是佛祖釋迦牟尼,也稱如來佛。東面的那尊佛像是藥師佛,他是東方琉璃世界的教主,也稱大醫生王佛,他的意願是消除眾生一切的病痛。西面的那尊名叫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我們通常所說的「南無阿彌陀佛」,實際上就是向阿彌陀佛致敬的意思。

大雄寶殿東西兩側的神台上,塑有十八羅漢。據傳在唐玄奘也就是唐僧翻譯的《法住記》中,只有十六羅漢,到了五代時,畫的羅漢圖上又增加到了兩個,說是增加了《法住記》的作者慶友和譯者唐玄奘,於是成了十八羅漢。還有一種說法是,佛教傳到中國後,不斷的演變,中國的佛教徒創造了降龍、伏虎羅漢,這樣就成了現在的十八羅漢了。

正對大雄寶殿後門的,是朝北的南海觀音巨型壁塑。觀音菩薩站在什麼動物的頭上呢?那是鰲魚,鰲魚必須由觀音鎮住,否則鰲魚翻身是要發生大地震的。觀音身旁站著的兩個小孩,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金童玉女」了。男孩是善財童子,因為他出身時有無數珍寶湧出,所以得此美名,他共參拜了53位菩薩為師,所以有「五十三參,參參見佛」之說,觀音也是他的師傅之一,所以他在此拜謁觀音,接受教化。女孩叫龍女,8歲就開始聽文殊菩薩講經,不久悟道,就立地成佛了。金童玉女也正代表了佛教的兩種得道方式「漸悟」和「頓悟」。

佛教自公元前後傳到中國,融合了當地文化,產生了許多宗派,能叫出名字的就有十幾種,然而數禪宗的勢力最大,現存的大多數寺廟都為禪宗寺。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六尊雕像便是禪宗六祖,其實我們的大明寺是佛教的律宗寺廟,為什麼要供奉禪宗六祖呢?這是因為大明寺在創寺之初是禪宗寺廟,直到唐代律宗大師鑒真做了主持之時,才改為律宗,所以供奉六祖也就不足為奇了.

 

【西苑芳圃】

西苑芳圃,初建於清朝雍正年間,後來為了迎接乾隆皇帝南巡陸續擴建,現在成為了大明寺的「園中之園」,小而精巧,獨具特色。

走下台階,我們眼前的是乾隆御碑亭,乾隆皇帝曾五次南巡揚州,每次到揚州都要遊覽大明寺,每游一次又都要寫下不少詩篇作品。我們面前的這三塊石碑分別是他40歲、46歲、51歲時為大明寺所題寫的詩作,描寫了蜀崗美麗的風景也歌頌了歐陽修廣博的才學,三首詩一篇比一篇寫的生動而富有深意,倒是研究乾隆皇帝思想發展和文學造詣的難得例證。

中國人喜歡品茶,因為茶不僅僅是一種飲料還代表著一種洒脫飄逸的精神境界。對茶講究,對泡茶的水自然也馬虎不得,早在唐朝狀元張又新就在《煎茶水記》中引用品水專家劉伯芻的評論將天下的水分為了七等:揚子江南零水第一,無錫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蘇州虎丘寺水第三,丹陽縣觀音寺水第四,吳淞江水第六,淮水為第七。那麼誰排名第五呢?就是我們揚州大明寺的泉水了,其實唐代品水的方法未必科學全面,但當年第五泉的水確實品質很高,據說將水注滿茶杯,水會高出杯口半公分而不泄,放一塊硬幣在水上,也會浮幣不沉。可見大明寺的泉水礦物質含量高,張力也大,的確是泡茶的好水啊!

現在清池小島上建有一方亭,亭下泉水原開挖於唐景福年間,歐陽修知揚州時,就曾在井上建「美泉亭」,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亭毀泉井也消失了。直到清朝乾隆年間,汪應庚鑿池種栽蓮花時又發現了此井,揚州知府高土鑰就求字於當時已經七旬高齡的書法家王澎,王澎揮毫寫下「天下第五泉」,從此第五泉又回到了大明寺,梵音繚繞之中又多了一眼清澈的泉水、一處迷人的景點。

說著說著,我們就來到了康熙御碑亭,康熙皇帝並沒有來過大明寺,御碑又是從何而來呢?原來當年康熙皇帝第二次南巡時,途經維揚,當時揚州知府高承爵迎駕至山東滕縣三公橋,在龍舟中皇帝賜給了他紀念杭州靈隱寺的《靈隱》詩一首,後來高承爵便在揚州大明寺內設此碑,以示隆恩浩蕩。仔細看來康熙皇帝的字比他的孫子乾隆多了一份剛毅和挺秀,真是帝王氣勢十足的很啊!

御碑亭的外面還有一處鶴冢,「冢」就是墳墓的意思。清朝光緒年間平山堂前鶴池內曾養了一對仙鶴,後來雌鶴因得病而死去,令人驚嘆的是那隻雄鶴傷心哀絕,竟在空中盤旋了三天三夜最終絕食而亡。住持星悟禪師大為感動,將他們雙雙葬在此處,並立碑紀念。「禽獸如此,人何以堪」,鳥兒尚且如此重情重義,世人又怎能將「情義」二字舍之腦後呢!

 

【鑒真紀念堂】

揚州大明寺的日本遊人一直很多,這和我們眼前的這座鑒真紀念堂有著很大的關係。

我先向大家簡要的介紹一下鑒真大師的生平。鑒真大師出生於公元688年,14歲在揚州大雲寺出家,20歲開始在長安、洛陽等地求學,在名師的指點下,他孜孜不倦的學習建築、美術、醫藥等方面的知識,26歲返回揚州,先後三十年在江淮一帶弘揚佛法,醫病濟貧,在民眾中享有極高的威望,成為一位博學多才的佛學大師。唐天寶元年,在中國留學的榮睿和普照兩位日本僧人專程從長安趕來,邀請德高望重的鑒真大師率弟子赴日本弘揚佛法。大師六次東渡,五次失敗,前後歷時十年,雖雙目失明而矢志不渝,終於在66歲高齡時東渡成功到達日本。他在奈良創建唐招提寺,成為日本律宗初祖,大師於公元763年圓寂於日本奈良,終年76歲。鑒真大師在日本的這十年,不僅弘揚佛法,同時還把盛唐的繪畫、書法、雕塑、醫藥、印刷、建築等成熟的文化帶至日本,所以時至今日,日本民眾都尊稱鑒真大師是「日本醫學之祖」、「日本建築之父」和「日本文化的大恩人」。 

   我們現在看到這塊紀念碑是我國建築學泰斗梁啟超先生的長子梁思成教授在一夜之間設計而成的,大家請看這塊碑,和我國傳統的紀念碑很是不同,我國傳統的碑以豎碑為主,沒有花邊裝飾,而鑒真紀念碑採用橫式,周圍邊框突出,中間刻字,這就打破了傳統格局,有了創新,同時它也起到了石屏風的作用遮擋住了前面的主體建築。碑的正面是郭沫若先生題寫的「唐鑒真大和尚紀念碑」,大和尚是對佛教高僧的尊稱,在唐代,共出了十六位皇帝,但是只出了兩個大和尚,一位是去往西天取經的玄奘法師唐僧,另一位就是東渡日本弘揚佛法的鑒真大師了。在碑的背面,鐫刻著已故的佛教協會主席趙朴初居士的《鑒真頌》。碑底座的花飾採用蓮花座為底,因為蓮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所以蓮花一直成為佛教的象徵。在碑的中間,我們看到的這種紋飾稱為卷葉草,因為這種草是唐朝特有的草,放在這裡象徵鑒真生活的年代是最好不過了。

此刻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鑒真紀念堂了。很多朋友在看到這座建築時會感到這是日本的建築,實際上,這正是我國盛唐的建築樣式,因為紀念堂的正堂是完全仿造日本唐招提寺主體建築金堂來修建的,只不過略小一些,而金堂是當年鑒真大師親自設計的,高斗拱、腰鼓柱正是典型的中國盛唐時的建築風格。 

   紀念堂作北朝南,四周台基上的檐柱是楠木質地,需兩人合抱。堂前的長明燈有著非凡的意義,那是1980年鑒真大師的乾漆夾紵像回大明寺省親時,由日本唐招提寺第81代長老森本孝順所贈,並親手點燃的,而今已經有20多年長明不滅了。2007年4月12日溫家寶總理在日本國會演講時特別指出「在揚州大明寺鑒真紀念堂,有一座石燈籠,是1980年日本長老親自點燃的,這盞燈與日本唐招提寺的另一盞燈是一致的,這盞燈至今還在燃燒,長年不變,象徵著中日兩國人民世代友好的光明前景!」

現在讓我們一起走進紀念堂內部進行參觀。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鑒真大師的乾漆夾紵像。這樣的塑像,在全世界一共只有兩尊,一尊在日本的唐招提寺,是大師去世時由其徒弟採用揚州的漆器工藝塑造的,另一尊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這尊坐像了。所謂乾漆夾紵像就是先用泥巴塑成型,裡面用木頭或竹子作支架,然後蒙上麻布,敷上一層漆,再蒙上一層麻布,再刷上一層漆,直至敷上上百餘層。待漆干透凝固後,再除去內中的泥巴 和支架,整個塑像既堅固又輕巧。在日本唐招提寺內供奉的鑒真乾漆夾紵像現已成為日本的國寶,每年僅向遊客開放三天。大家現在看到的供奉在須彌座上的鑒真乾漆夾紵是1980年日本國寶像回大明寺省親時,由揚州工藝美術研究所和揚州漆器廠臨摹而製成的。 塑造完畢後,兩尊塑像一起放在人們的面前,僅憑肉眼是無法分辨的。實際上,我們揚州的這尊像要比日本國寶像稍重一些,這是為什麼呢?當時製造師劉豫就表示,因為泥土和漆器是含有一定的水分的,如果再過1200年,水分揮發後,這尊塑像和日本的就沒有區別了。 

   在鑒真像前的香案上有兩位已故名人的照片,這一位是鑒真紀念堂的設計者,我國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這一位是原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居士,將這二位的照片一起供於此,用佛教上的話來講,這就是鑒真紀念堂的「緣起」了。坐像前的這座三足圓形香爐是日本天皇贈送的,上面還有日本皇室的菊花紋章。在紀念堂四周有四副以鑒真大師生前活動地為主題的大型絹畫,分別是肇慶的七星岩、西安的大雁塔、日本唐招提寺金堂和日本秋妻屋浦。肇慶和西安均是大師生前宏法和學習的地方,日本的唐招提寺是鑒真大師親自設計建造,秋妻屋浦則是大師初到日本登陸的地方。 

現在讓我們再回到庭院之中,大家可以看到在庭園四角有四塊砂地,鋪滿半透明的石英砂,稱為海浪池。庭園兩側的日本八重櫻花是由森本長老和當時的大明寺方丈能勤法師共同栽植的。當您漫步於池邊,遙想當年海面的各種狀態,或風平浪靜,或水波漣漪,或波瀾壯闊,目睹這燦爛的櫻花,伴隨著隱約的誦經聲,您的心中能不引起對大師的遐思嗎? 

   鑒真紀念堂,這裡是一個高僧弘法四海的地方,這裡是一個建築師展現民族文化的地方,也是日中友好的一處見證。作為我國盛唐建築再現的紀念堂已和上海金茂大廈、南京中山陵、陝西歷史博物館等建築一同列入中華百年建築經典,無論何時何地鑒真大師百折不撓的精神必將激勵我們這些後來之人! 

 

【棲靈塔、卧佛殿、鐘鼓樓】

「無塔不成寺」,大明寺原來的「棲靈塔」早已被毀於天火,現在的寶塔是1995年重建的。塔底層供奉四尊玉佛,面朝四方,這是緬甸仰光市市長吳哥禮於1996年贈送的,九層寶塔內繪製系列壁畫《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圖》。該塔設計氣勢雄偉,雄踞蜀岡,登上寶塔揚州全城景觀便會盡收眼底。

棲靈塔後面的卧佛殿建於1996年,大殿內陳列了一尊白玉卧佛供人瞻仰朝拜。這尊玉卧佛高2.2米,長5.7米,重18噸,是目前中國最大的白玉卧佛。仰光市市長吳哥禮先生於1996年將此佛贈送給大明寺,並參加了開光典禮。雕刻這尊玉佛的原料是由大明寺住持能修大師親自在緬甸的玉石山上找到的玉料,由緬甸的雕工精心雕琢而成。大殿內陳列了鑒真大師東渡日本事迹的漆雕嵌玉地屏,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棲靈塔南面還有兩處建築,東面的是鐘樓,西邊的是鼓樓,晨鐘暮鼓嘛!所謂晨鐘暮鼓,其實是古代的一種計時方式,早晨敲鐘表示一天開始,晚上擊鼓,表示一天勞作結束。中國的寺廟至今還保留了古風,早晨敲鐘,表示早課開始,晚上擊鼓以示結束一天的功課。如今每年除夕之夜揚州大明寺還會舉辦聽鐘聲活動,晚上11時42分10秒,方丈就在此鐘樓上敲響第一聲鍾,當第108記鐘聲撞響時,正好是新年元旦的零點,剎那間鑼鼓齊鳴,龍獅齊舞,好一幅國泰民安的熱鬧場面,也歡迎朋友們能在除夕之夜再到大明寺來聽聽悠揚的鐘聲,為新的一年許下美好的祝福!

 


推薦閱讀:

最新臨沂導遊詞範文3篇
成縣杜甫草堂導遊詞
鄧小平故里導遊詞
帶團防暑須知,轉給身邊的導遊吧~

TAG:導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