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孤帆遠影碧空盡)詩與古琴曲賞析

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孤帆遠影碧空盡)詩與古琴曲賞析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賞析】

        這首詩是李白初居安陸時所作。出川未久,剛剛結束江南吳越之游的李白,這時結識了長他十二歲的孟浩然,兩人一見如故,在送孟浩然東下揚州時,李白揮筆寫下了這首傳涌千古的傑作。

        形勢動、意境闊大是此詩最突出的特點。黃鶴樓在江夏,與廣陵(今江蘇揚州)相距數百里,詩人舉重若輕,將楚地吳天盡收於短短的四句詩中。首句說友人孟浩然辭別黃鶴樓開始東行,次句描寫陽春三月,友人一路江行的旖旎風光.後兩句寫隱沒於碧空盡頭的孤帆和與天相接的江流,則象一條無形的纖繩,縮短了黃鶴樓與揚州在讀者心中的距離,使詩作描繪和包容了廣闊無垠的空間。此詩每句分別各用一個動詞:「辭」、「下」、「盡」、「流」,從不同角度(行者與相送者)表現了時間上的順承關係,給人以流動之感,加上動詞自身給詩句帶來的動勢,使全詩雄渾壯闊,.呈現出一種幽深高遠的意境。

        這首送別詩之所以能寫得如此雄渾壯闊,幽深高遠,除詩人的才賦外,還有其客觀上的原因。唐代黃鶴樓處於武昌西黃鶴磯上(今武漢長江大橋武昌橋頭),踞山臨江,得形勢之要,登樓八面來風,憑欄可極目千里,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樓」的美譽。登臨送客,足可壯人襟懷,此其一。李白的江南之游結束未久,「煙花三月下揚州」,或許即有他自身的經歷和感受,這時友人繼之而下吳越、之廣陵,自然會在喚起他關於廣陵的種種記憶,因吳越江山在胸。使詩人的詩才橫貫吳楚,所以能、表現出氣象萬千的景象,此其二。李白二十歲後遍游蜀中名山,二十五歲又「仗劍去國,辭親遠遊」,足跡幾遍中國東南,江漢平原的遼遠壯闊,江南山水的纖巧秀麗與巴山蜀水的峻峭清雄形成鮮明的對照。看慣蜀中山水的李白,自然會對雄渾廣闊的自然景色有其敏銳的感受和準確的把握,此其三。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時,風華正茂,對前途充滿信心和希望。因此才能把這首詩寫得神采飛揚。同在江夏、同是送別,他晚年所寫的一首《江夏別宋之悌》便顯得異常凄婉。這首詩寫道:

        楚水清若空,遙將碧海通。人分千里外,興在一杯中。

        谷鳥吟晴日,江猿嘯晚風。平生不下淚,於此泣無窮。

        歷盡坎坷的李白,再也沒有「仰天大笑出門去」的神采,送別詩也一改舊時風貌,可見心境與詩境有著密切的關係,此其四。

        情意深摯,是這首送別詩的第二個特點。宋方回論李白詩曾說:「最于贈答篇,肺腑見情愫」(《雜書》),《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的情驚主要表現在後兩句。這裡詩人從自己一方落筆,表現出對友人的一片深情。「孤帆遠影碧空盡」有本作「孤帆遠影碧山盡」,或「孤帆遠映碧山盡」。但從抒發感情的角度說,還是通行本的文字最為貼切。可以想見:李白目送友人的一片孤帆漸行漸遠,直到消失在碧水藍天的盡頭,然而李白仍向友人消逝的方向眺望著,在那天水相接處,只有江水在不斷地東流。詩人似乎渴望東流的江水也載著他的深情,伴隨著友人而去。「孤帆遠影碧空盡」的妙處,在於拉開了詩人與孤帆的距離,在詩人的極目遠眺中,充分表現出詩人的惜別之情。而「孤帆遠影碧山盡」,以山做參照物,詩人與孤帆的距離便受到限定。若把「遠影」改作「遠映」,更將船行的情景坐實,限制了讀者的想像和心理感受。李白在另一首題為《送別》的詩中曾寫過這樣類似的詩句:「雲帆望遠不相見,日暮長江空自流」,雖詩語較「孤帆」兩句更為質樸,情緒也較低沉,但以此為註腳,正可體會李白的思維方式與抒情方式,玩味到「孤帆遠影碧空盡」的底韻。

        李白這首送別詩的意境,常為後代其他藝術形式尤其是電影藝術所借鑒,許多江邊送別的場面,都設計了征帆愈行愈遠,相送者愈登愈高,最後登上山頂的送行人空對江流的鏡頭。由此亦可見這首詩藝術生命力之強盛。明方孝孺《吊李白詩》云:「詩成不管鬼神泣,筆下自有煙雲飛。」以此來括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送別詩的神韻,也是很合適的。 古琴曲《孤帆遠影碧空盡》欣賞         http://music.guqu.net/guquplayer1.asp?Musicid=9636&urlid=1       古琴是中國傳統樂器中最受文人喜愛的樂器之一,中國傳統文人所喜愛的四藝中「琴棋書畫」 更以琴為第一,可知琴在文人意識中的重要位置。據此似乎也可以說一位出色的琴家,也必將是一位精熟文學詩詞與樂律弦樂的傳統文人。當代古琴大師李祥霆先生,似乎可以算是這樣的人物吧!         最近有一本書名為《唐人詩意》,此書副標題為「琴與簫即興作品演奏集」,此書為仿古籍排版印刷自印本。李祥霆先生以十句唐人詩詞為題,以古琴或簫作即興演奏而錄製成一張CD。這十句唐詩依次為「春風又綠江南岸」、「窗含西嶺千秋雪」、「卧看雲起」、「星垂平野闊」、「長河落日圓」、「天地一沙鷗」、「野渡無人」、「月是故鄉明」、「獨釣寒江雪」、「孤帆遠影碧空盡」。這本書就是對於這次CD錄製的介紹,書中還收錄李祥霆先生的書畫作品多幅,也摘錄了英法兩國專著以及音樂刊物對於李祥霆先生琴曲藝術的高度評價文字,還有李祥霆先生的個人簡歷以及他所撰寫的論文《古琴即興演奏藝術》一篇,有李勁風撰寫《後記》一篇。         李祥霆先生為滿族人,自幼喜愛音樂、文學以及繪畫,中學時學習洞簫並對古琴產生興趣。一九五七年,十七歲的李祥霆先生赴京拜古琴名家查阜西先生為師,同時師從溥雪齋先生、潘素先生學習繪畫。一九五八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師從吳景略先生學琴。李祥霆先生一九八九年赴英國劍橋大學作古琴即興演奏研究,並以客座教授的身份教授古琴和洞簫。他的長篇論文《古琴即興演奏藝術》初稿即寫於這一時期,本書中所收為二〇〇一年修訂稿。          李祥霆先生為古琴即興演奏的研究者,也是古琴即興演奏的身體力行者。這本《唐人詩意》亦即「唐人詩意」古琴CD就是本書後記作者李勁風出題,由李祥霆先生即興演奏而錄製的 CD。李勁風在二〇〇二年十一月八日的後記中這樣寫道:即興演奏藝術是自發性與偶然性的演奏藝術,是音樂家根據即時的、創造性的隨想進行的演奏,既沒有事先寫成或印成的樂譜,也不依靠草稿或憑藉記憶的幫助。即興演奏藝術是演奏家的藝術,又是作曲家的藝術。音樂家將演奏與創作同時完成,不能再有任何的潤濕或修改,籍此使自己的思想與情感得以最為自由的表達,靈感與技巧得以最為直接的展現。這是音樂智慧的至臻至美境界,也正是許多音樂家所追求的至高理想。一九八四年,李祥霆先生在香港中國音樂節上首次公開論述並示範古琴的即興演奏藝術,此後,雖然李祥霆先生經常在各種形式的音樂會上以古琴或簫做命題或無標題的即興演奏,也曾在陸續出版的唱片中收錄過古琴的即興演奏作品,但迄今為止,尚未舉辦過全部即興演奏的個人音樂會,也未出版過全部即興演奏作品集。姍姍來遲的這部琴與簫即興演奏作品集,既是李祥霆先生首部即興演奏作品集,也是世界首部中國器樂即興演奏作品集。十月三日,我們議定由唐代著名詩作中擷取佳句十則,用做標題引發。「卧看雲起時」中的「時」及「野渡無人舟自橫」中的「舟自橫」因已涉入心境的變化而刪去。錄音於十月十日、十一日、十二日、二十二日四個秋夜,用八個小時完成。之前未作任何準備,甚至琴或簫的曲目都未作劃分。我將標題抄在紙條上,隨意拈取報出,李祥霆先生稍稍靜默入境,即開始演奏。心物兩忘,弦指相合,唯意所擬,嘆為觀止。十月十日、十一日錄完八首琴曲,其中《長河落日圓》、《窗含西嶺千秋雪》、《春風又綠江南岸》、《孤帆遠影碧空盡》均僅演奏一次而成。十月十二日,又以《長河落日圓》和《卧看雲起》兩首錄音用簫作二度即興。二十二日錄完餘下兩支簫曲。《琴賦》有贊「愔愔琴德不可測兮,體清心遠邈難極兮,良質美手遇今世兮,識音者希孰能珍兮,能盡雅琴惟至人兮。」信哉斯言。琴的聲音拾取一直被錄音界視為大難,因其音量細微,音色特殊,往往顧此失彼。以往錄音因條件所限,聲場位置未及細緻考量,更因審美取向各異,或誇大低音,或加重混響,入耳一片混沌,常為琴之神韻難傳而遺憾惋惜。尤其中國製作者,常是當局者迷,反不如國外某些錄音結果再現準確。此次錄音徑取自然,戒偽求真,可謂兼有所得。

推薦閱讀:

詩仙李白黃鶴樓栽跟頭緣於詩
華夏戎狄 白雲黃鶴
崔顥的《黃鶴樓》詩淺析
【名家講唐詩】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TAG:古琴 | 李白 | 賞析 | 黃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