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頭陀第一」的摩訶迦葉尊者(轉載)

「頭陀第一」的摩訶迦葉尊者   文 / 慧伯
 

    佛海無邊,佛海無涯,佛是智者的心聲,是痴者的天堂,也是常人的迷宮。文章總結有序,資料充實,給我們展示了一代佛家大事,禪學祖師,值得喜歡佛學禪學的人去了解一下。

   一、尊者簡介

  摩訶迦葉尊者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摩訶是「大」的意思。「迦葉」是他的姓,譯為中文是「飲光」。為什麼叫做「摩訶迦葉」呢?佛弟子中,一共有六位是姓「迦葉」的,稱呼他為大迦葉,以揀別不是其它五位。他的名叫「畢缽羅」,譯為中文就是「菩提樹」。跟目連尊者一樣,也是他的父母為了求得一個兒子,向菩提樹神禱告,後來生下了迦葉尊者,為了紀念他出世的來歷,就替他取名「畢缽羅」。他出生於摩竭陀國王舍城郊摩訶娑羅陀村,婆羅門種姓的家庭中,父名居拘廬陀竭波,是摩竭陀國著名富豪。八歲起,依婆羅門教規定,從師學習祭祀、書畫、算術、文學、五明、四吠陀、音樂歌舞、天文、氣象等知識。由於他聰明過人,所學知識,莫不精通。迦葉自幼即與常兒不同,喜離群獨居,厭惡情慾。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一有這樣的記載:摩訶迦葉尊者的父親居拘廬陀竭波是摩羯陀國尼拘律城的首富,因為老而無子,所以求神送子,神即稟告帝釋天主,天主即命一個即將命終的天子去受生。天子卻說:「我有宿願,於世尊處,專修凈行,恐生於彼,為我障礙。」天主便安慰他說:「汝勿憂慮,我當助汝,於一切時,令無放逸。」正因得到天主之助,所以雖然尊者後來與賢妙女結婚十二年,仍能「不互相觸」,一等到他的父母亡故之後,「遂舍所有產業,告知其妻,自行出家。」

  這位尊者為什麼姓「飲光」呢?據說,過去生中,他曾經做過冶金的技術師。當時,有一位貧苦的女孩子,時常到佛塔中禮佛,看見佛像金身掉了一塊金片,感覺有失莊嚴,就發願說:可惜我太窮了,沒有能力,要是我有錢,就算是只能得到一塊金塊,我一定要為佛像的金身,重新裝飾一下。俗語說:「人有善願,天必從之」,有一天,在她行乞的途中,竟然拾到了一個金錢。這種天掉下來的褔報,令她興奮極了,急忙到處打聽,哪裡有高明的冶金師,可以為佛像裝金呢?

  「聽說你是冶金師,拜託你把這塊金錢錘得薄薄的,我想用它來重新修補佛像。」她找到的冶金師,正是前世的迦葉。當冶金師知道了她的用意後,非常感動,就說:「好,沒問題!這樣吧,我不收你任何工錢,就由你出金錢,我出工夫,咱們合作,一起來莊嚴佛像吧!」就這樣,他分文不取地,把金錢弄得薄薄的,與女孩共同發心裝飾佛像。由於共同種植下這種功德的關係,他們倆九十一劫以來,都成為伴侶,同心學佛,一起修道。迦葉尊者更是世世感受全身發出光吞日月的紫金色光彩,所以名叫「飲光」。

  二、行頭陀門

  迦葉尊者在佛的眾弟子中是「頭陀第一」。「頭陀」譯為中文就是「抖擻」或「苦行」,是隨時隨地都振作精神,無怨無悔專修苦行的意思。宋藤州東山沙門釋契嵩編修《傳法正宗記卷第二?天竺第一祖摩訶迦葉尊者傳》中記載了他出家修道以及與佛的殊緣:

  「雖偶未嘗有男女意。終亦懇求出家。其父母從之。即為沙門。入山以杜多行自修。會空中有告者。曰佛已出。世請往師。之尊者即趨於竹林精舍。致禮勤敬。如來乃分座命之坐。而大眾皆驚。謂其何以與此。如來知之。乃說其夙緣以斷群疑。尋為之說法。而尊者即座成道。然其積修勝德。而智慧高遠。故如來嘗曰。我今所有大慈大悲四禪三昧無量功德以自莊嚴。而迦葉比丘亦復如是。一朝乃以正法付之。囑其相傳。無令斷絕。復授金縷袈裟。命之轉付彌勒。」

  《五燈會元?卷》第一《西天祖師一祖摩訶迦葉尊者》中也有如下記載:

  「佛言:『善來,比丘!』鬚髮自除,袈裟著體,常於眾中稱嘆第一。復言:『吾以清凈法眼,將付於汝。汝可流布,無令斷絕。』」

  有關頭陀苦行,佛教從衣、食、住三方面,就是穿衣有兩種,食有五種,住有五種,共分十二種修行的方法。若有人行頭陀行,佛法就久住世間;若沒有人行頭陀行了,佛法就該滅了。

  我們先從衣方面來講,在穿著上首先要:(1)著糞掃衣:專門到垃圾堆中,找破布回來,洗乾淨後縫成衣服穿。穿這種衣服有什麼好處呢?令人沒有貪心。穿上這種衣服,旁人一看:「啊!這個老修行穿這麼破爛的衣服,這才真正是個修道的人,我們都應該照這樣學!」因為這種的影響力,既止自己的貪心,又息人家的貪心,這豈不是很好?破衲衣又叫百衲衣,衣服上,左一塊補丁、右一塊補丁的。所以出家人叫「衲子」。(2)除了五衣、七衣和九衣這三件以外,不能再有其它的,也不能多穿。所謂「身邊無礙物,自無煩惱生。」這也是教人常常知足,不要貪多。所謂「三衣缽具」,在拜墊上的布,這叫「具」;比丘吃飯的碗,這叫「缽」。

  從飲食方面講:(1)常乞食。自己不立煙炊、不做飯,常去托缽乞食。在暹羅、緬甸、錫蘭這些南傳佛教的國家,齋主把菜飯都預備在一個碗上,放到一邊;哪個出家人來到這兒乞食,齋主就跪到地上,把這一碗齋飯頂到頭上,倒到出家人缽里,然後叩三個頭。每一個家庭,都是這樣子供養出嫁僧的。為什麼每天必要乞食呢?是「為長人天福,慈悲作福田」。如果街上沒有和尚來乞食化飯,一般的人都會發愁;若有和尚來化飯,都歡喜了,因為這個福田給送到家來了。(2)次第行食:不能專向有錢人或專向貧苦人家乞食,要按照次序去乞化。次第,一家挨著一家,不揀擇,驅除你的分別心。所謂「不能揀擇,平等乞食」,是要求出家人一個門口挨著一個門口、一天化七個門口;這七個門口如果都沒有人給供養,那這個出家人這一天就不吃飯了。(3)日中一食:真正守頭陀苦行的,只是中午吃一餐,過了午就不能再吃了。早晨也不吃東西,晚間也不吃東西,只在中午十一點到十二點這個時間來吃飯,這叫日中一食。但是一般不明白佛法的人,以為日中一食就是持午;其實不是!持午,就是早晨吃、中午吃、晚間不吃。日中一食是很好的,可惜不容易做得到。日中一食,是依照佛制來修行的。制度就是規則,就是規矩。早晨,是天人吃飯的時候;佛只有中午來應供;等過午未時,這是畜生吃東西的時候;晚間就是鬼吃東西的時候。出家人為什麼晚間不吃東西呢?就因為晚間一吃東西,這筷子、碗一響,鬼就想來同你搶東西吃。可是人吃的東西一到鬼的口裡就變成火;一變成火,鬼就生瞋恨心,就要跟你打齋了,令你生病。所以修行的人,晚間不吃東西,就是這個原因。(4)節制量:食量要節制,能吃多少就吃多少,不可以看到美味的就多吃,味道差的就少吃,這樣可以減少貪心的煩惱;(5)過中不飲漿:過了中午不僅不能吃飯,就連粥漿、牛乳等流質之類的東西,都不可飲食。

  在住方面要做到:(1)住寂靜處:所謂住阿蘭若。寂靜的環境,使人心情寧靜,容易用功辦道。所以修頭陀苦行的,必須離開熱鬧的城市,住到山洞、水邊等,環境比較清靜的地方。(2)樹下宿:頭陀行者一向是不住房子,只是坐到空氣涼爽,而且可以遮風蔽雨的大樹下修行。修道人,以天地為廬、四海為家,到處都可以住。這個樹下,既可以避雨,又很涼爽,所以在樹下住;可是每一棵樹底下住,不能超過三天,只可以住兩宿。為什麼不可以超過三天呢?因為真正修道的、清凈的比丘,不希望有緣法,不希望有人認識他,而來供養他;所以在每一個地方,住兩宿就走了。這是因為不求任何人的好供養,所以在樹下住。(3)露地坐:坐在沒有遮蓋的曠野露地上,與清風明月為侶,跟自然接觸,會產生一種清涼自在的感覺,藉此可以獲得光明的啟示。所謂「月到天心處,風來水面時;一般清異味,略得少人知」,這月亮到了天中間、風在水面上來的時候,這種天然的生活,是很少人能領略到其妙處的。在露天來住,真是以天地作房,這種生活非常自然和諧,能念人回歸本真。釋迦教主就是睹明星而成正覺的。(4)冢間坐:常常到義山、墳墓旁邊靜坐修行。每天面對白骨,能體會無常的真理,深切感覺到人生幾十年,在呼吸間很快就過去了,自己能有一種警惕心。因此不能荒廢時間,要趕快精進、用功修行。所以在墳墓上坐著修道,能覺悟這一切都是無常的;自己就不會懈怠,不會懶惰,不會忘了修行,不會生出種種的貪心、種種的瞋心、種種的痴心,就不會有所執著了。(5)但坐不卧:修苦行的人,晚上是一直坐著,不躺下來睡的,就是平常所講的「不倒單」。為什麼要這樣呢?因為感到人生在世,短短几十年,晝夜六時,時時都得精進用功,不能荒廢。所以不管是初夜、中夜、後夜都不肯休息,要經常坐著用功。出家人有很多是修這種不倒單的工夫。

大迦葉之所以被尊稱為「頭陀第一」,連釋迦牟尼佛都對他非常尊重,就是因為他不管是衣、食、住各方面,都離不開這十二種道行,隨時注意,從未間斷,精進不已的修持著。有的人行頭陀行,單行一種或者數種,摩訶迦葉雖然年老,可是對這十二種頭陀行,都能如法修行,而且還都修行得非常圓滿,所以他是「頭陀第一」。

  當時在印度,宗教主張苦行者很盛,以他一個出身於富豪之家的子弟,而能過苦行的生活,對一般群眾的號召力,也就不言可知了。不唯當時的印度,即使任何一個時代的任何一個地區,苦行者的號召力,總是相當大的,因為他能過一般人不能忍受的生活,所以會引起一般人的好奇而漸至恭敬。何況迦葉尊者又是一位具有大威德與大智慧的人呢!

  由於迦葉尊者的號召力大,信眾多而且護法之心也很懇切,所以佛陀對他極為器重。他個性倔強,佛陀也慈悲地原諒他,因為迦葉尊者雖還帶有少許外道(苦行)的氣質,但他對於佛法的實踐,是精進行持的,不但對於當時的信眾,有著強大的號召力,即使對於未來的佛教,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力;最要緊的是他雖然主張苦行,但他是有大智慧的,他是深明佛陀教義的,他不是一個盲修瞎練的人,所以佛陀對他也特別優遇,《薩婆多昆尼毗婆娑》卷四記載:

  「佛從無始以來未曾呵責,以其德行深厚,無有過咎;又欲令於佛滅後,維持大法,縱使若有小缺,不以致責,欲令後世眾生,深心尊重故。」

  以這段文字看來,可知迦葉尊者,雖無過咎,但也不無小缺之處。他的個性──習氣,使他很獨斷,很固執,凡是他所喜歡的事,即使佛陀也勸他也不轉(比如苦行)。

  一次佛在鹿母講堂為眾說法,迦葉身穿糞掃衣,蓬髮垢面,蹣跚走來,去拜望佛陀。釋迦佛特別讓半座給他坐。試想想,釋迦牟尼佛已經是佛的身份了,自己的弟子來了,特地讓半座給弟子坐,佛陀對迦葉尊者尊重的程度,是可想而知。同時還勸他道:「尊者,你年老了,不要繼續苦行,脫下糞掃衣,換上整潔輕軟的衣服,不要過於疲勞。」雖然佛陀是這樣慈悲地勸勉他,可是他並沒有聽佛的勸導,仍舊辛勤不輟地修持苦行。迦葉拒絕說:我以頭陀行為樂事,不為衣愁、不為食憂,沒有人間的得失,我的內心感到清凈解脫的喜悅。他常說道:「我既然發心修頭陀行,就不能因年紀大而不遵守。我樹立艱苦修行的榜樣,是為了讓來者對少欲知足的苦行能尊重和實踐。」佛陀讚歎他說:「有頭陀行在,我法久住!」意思是說:假使我的弟子能夠經常修持這種頭陀行,佛法就能夠長久住在世間了。佛陀對迦葉的話深有感觸,意味深長地說:將來我的正法,不是毀於天魔外道,而是毀於僧團的腐化與墮落。若要正法久住,僧團鞏固,一定要像大迦葉尊者那樣行頭陀行。從這一點可以看出,釋迦佛是如何重視頭陀行,又是如何器重迦葉尊者。

  修頭陀行的迦葉,乞食的時候,總是遠避富豪而選擇貧窮之家。由於迦葉在修持上過得硬,深受佛陀的器重。如佛到舍衛國時,即將王舍城化區交給迦葉負責。一次信眾對曠野城的僧團有些反映,佛陀令迦葉前去視察。迦葉著衣持缽到曠野城行乞,所有人家都把門關起來。過去這裡佛教很興盛,現在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就去找過去認識的信徒了解情況。信徒說:自從佛陀走後,這裡的比丘為了個人的安樂,建築許多僧房,挨門挨戶叫信眾捐助木料、磚瓦、繩索,及運輸等。信眾實在負擔不了,因此見了比丘就關門。迦葉聽到這一情況,心中萬分悲痛,立即趕到王舍城向佛彙報。佛立即到曠野城。召集這裡所有比丘說:我們出家應將貢獻自己的,才能受到人們的尊敬。弘法才能有人聽。現在有些人為了個人的安樂,建築僧房,加重人民的負擔,使人民對比丘產生厭惡的情緒,這很不好。今後除有計劃地為僧團造共修的精舍之外,一律不得為自己造僧房而向信眾募捐。集體共修的精舍也不能搞得過多,多了除增加人民負擔,遭到人民的反對外,在佛教內部將導致門戶林立,各自為政的局面,也是弊大於利。佛陀處理好這一事件後。離開曠野城,留大迦葉在這裡高樹法幢。

  佛常常讚歎他:「頭陀、嚴整、少欲、知足、樂出離。」每遇到無有慚愧的比丘們,佛陀也常示以迦葉尊者的生活行為作榜樣。如以末法時代的比丘而言,嚴整、少欲、知足、樂出離者,正是今日的比丘們所缺少的,倘若做到嚴整、少欲、知足、樂出離者,即使不標榜苦行,僧團的生活也不會奢侈的。

  正由於迦葉尊者如此的行持,佛滅度後,空中諸天,也有如此的相告讚歎迦葉尊者:「大仙當知,天眾增減,阿修羅滅,世尊正法,必當久住,此大聲聞,道鄰於佛。」此語見於《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三十九。

  三、佛為授記

  《華嚴經》上說:「若人慾識佛境界,當凈其意如虛空。」你想要明白佛的境界,你就得把意清凈得像虛空那樣。有一次,釋迦牟尼佛講實報莊嚴土的色、聲、香、味、觸,迦葉尊者本來在那兒入禪定,他一聽著,觀想起實報莊嚴土那種美妙的境界,便法喜充滿,就歡喜得跳起舞來!

  如來於法華會上,為摩訶迦葉等授記,見《妙法蓮華經》卷三「授記品第六」:

  「爾時世尊說是偈已。告諸大眾。唱如是言。我此弟子摩訶迦葉。於未來世。當得奉覲三百萬億諸佛世尊。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廣宣諸佛無量大法。於最後身。得成為佛。名曰光明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國名光德。劫名大莊嚴。佛壽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國界嚴飾。無諸穢惡瓦礫荊棘便利不凈。其土平正。無有高下坑坎堆阜。琉璃為地。寶樹行列。黃金為繩。以界道側。散諸寶華。周徧清凈。其國菩薩。無量千億。諸聲聞眾。亦復無數。無有魔事。雖有魔及魔民。皆護佛法。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其土清凈。琉璃為地。多諸寶樹。行列道側。金繩界道。見者歡喜。常出好香。散眾名華。種種奇妙。以為莊嚴。其地平正。無有丘坑。諸菩薩眾。不可稱計。其心調柔。逮大神通。奉持諸佛。大乘經典。諸聲聞眾。無漏後身。法王之子。亦不可計。乃以天眼。不能數知。其佛當壽。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光明世尊。其事如是。」

  在法華會上,釋迦牟尼佛告訴所有一切大眾,迦葉於未來世,在未成佛之前,他恭敬供養三百萬億的諸佛世尊,尊重讚歎,廣為宣說諸佛無量的大法。在他最後這一身報盡、成佛,佛的名號是「光明如來」。因為他因中身常圓滿紫金光聚,又傳持大法普照一切,故號「光明」。

  國名是「光德」,因為國中的人民,都有光,也都有德行。劫名是「大莊嚴」。什麼大莊嚴?是大菩薩莊嚴這個劫;大菩薩很多,沒有數量的千億那麼多。這些菩薩的心,也都調柔,都得到大乘神通,得到五眼、六通,都修持佛所說的大乘經典。這一切的聲聞等,也沒有數量。

  他的國土非常清凈,是以瑠璃為地;因為他因地修清凈的苦行,清凈的頭陀行,所以得到這個果報。又有種種寶樹在道的旁邊,用金子作的繩來界道。誰看見這種境界,誰就歡喜。人身上也常常放香,國土也常常放香。在虛空裡頭,常常有天女散華。這個國,土地非常平正,沒有高山、小山、丘坑。為什麼?因為摩訶迦葉在因地時,修平等的慈悲,修心地修得平,所以他的國土也就平整,沒有小山、大坑,也沒有瓦礫荊棘,沒有穢惡,沒有不凈的情形。

  他的國土,沒有一切的魔事,就是沒有煩惱。因為尊者與因地深心護持正法,故感國凈無魔事也。

  國中的人民,常常都修禪定,有定力;所以即使有魔事,也變成沒有魔事了。一般的魔子、魔孫,他們都護持佛法,就都不破壞佛法。為什麼?因為迦葉祖師修種種的頭陀行,所以把一切的魔軍都戰勝了,雖有魔王波旬這等魔和魔民,也都歸服了,變成護法。你看!為什麼修道要行頭陀行?行頭陀行,就把魔王都變成不是魔王了,變成護法。所以修道,若真正修行,最初來「魔」你的人,將來都是你真正的護法。如果你沒有真正的修行、沒有真功夫,那魔王就是魔王,不會變成護法。

四、拈花微笑

  我們經常聽過,佛教「拈花微笑」的典故。這個典故,出自《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說有一次大梵天王在靈鷲山,為了要令一切眾生得大利益,請佛對人天大眾宣講佛法,並把一朵金色的波羅花獻給佛。佛陀一上座,沒有開腔,只是拿了這朵梵王獻給他的金缽羅華(紫色的金蓮花),默默地示給大家看,當時在座有百萬聽眾,看到佛陀沒有出聲,只拿著花對著大眾,大家都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奇怪釋尊今天在打什麼啞謎,只有迦葉尊者會意了,向著佛陀微微地笑。釋迦牟尼佛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付囑摩訶迦葉!」大家都不了解佛陀是在傳心印。釋迦佛指明有一個不生不滅、無形無狀的真心。當時他把這佛心印付囑傳給大迦葉,大迦葉受了這心印以後,就可以把佛法永遠地流傳下去。佛陀把心印傳下來後,大迦葉成為西天(印度)禪宗的初祖。而後傳給阿難(二祖),這樣一代一代的傳到二十八祖──達摩祖師。達摩祖師一葦渡江,把禪宗傳到中國來,成為東土(中國)禪宗初祖,一直傳到六祖慧能禪師。

  從「拈花微笑」的典故,可以知道迦葉尊者是釋迦佛一位很重要的弟子。其次,迦葉尊者對佛教還有一件很大的貢獻。那就是領導眾弟子結集經藏。

  五、結集三藏

  佛法能夠常住世間,三藏經典是最根本的。釋迦世尊涅槃以後,他所講的佛法,就是由大迦葉召集五百位大阿羅漢,由阿難照文宣講,複述一遍,經過僧眾加以印證,結集而成三藏經典。佛經能流傳到現在,今天我們有佛經讀誦,有佛經可以研究,完全是迦葉尊者當年領導結集的功勞!

  佛滅度後,當時由阿闍世王為外護,在畢波羅山側的七葉窟前,建造精舍集合五百比丘,作為佛滅度後僧團第一次的安居處。在安居期間,從事三藏聖典結集工作,在佛滅度後,迦葉能主動挑起統理大眾的重擔,結集聖典,避免教團的分裂,在佛教史上具有重大貢獻。

  宋藤州東山沙門釋契嵩編修《傳法正宗記卷》第二《天竺第一祖摩訶迦葉尊者傳》中關於佛涅槃及尊者「當務結集」之事有如下記載:

  「及如來般大涅槃。而尊者方在耆闍崛山。是時地震光明照曜。即以天眼知之乃謂眾曰。佛涅槃矣嗟乎。正法眼滅世間空虛。與其徒即趨於拘屍那城。既至乎雙樹之間。而如來既化已內於金棺。尊者大慟。遂感如來足出於棺以慰其哀慕。尋致栴檀白氈。以資其闍維。既而尊者謂。金剛舍利宜與人天為其福田。吾等比丘當務結集以惠來世為其大明。即以神通自升須彌之頂。而說偈曰。如來弟子且莫涅槃。得神通者當赴結集。遂擊金鐘。其偈因鐘聲而普聞。故五百應真(或雲一千)皆會於畢缽羅岩。唯阿難以漏未盡。不得即預。宿戶外終夕思之。及曉乃得正證。遂以之叩戶相告。尊者曰。若然汝可以神通自戶鑰中入。阿難如其言而至。是時僉議。三藏者宜何為先。尊者曰。乃宜先修多羅。因謂諸聖曰。此阿難比丘。總持第一。而常侍如來。其所聞法如水傳器。無有遺余。宜命以集修多羅藏。次命優波離以集毗尼藏。復命阿難集阿毗曇達磨藏(他部或雲命迦旃延)已而尊者即入願智三昧。觀其所集。果無謬者。」

  六、定候彌勒

  佛經說,迦葉尊者還沒有圓寂,還住在世間。這怎麼說呢?當釋迦佛涅槃時,特地把一件金襕袈裟咐囑給大迦葉。傳說大迦葉活到一百多歲,傳法給阿難,就到王舍城西南八里多的雞足山(山有三峰屹立,狀似雞足),于山峰之間的盆地里,席地而坐發誓說:我今以神通力使身體不壞,用糞掃衣覆蓋著,保管著這件袈裟。等六十七億年後,彌勒降生成佛時,將來此訪問,即親自把釋迦佛的衣缽傳下去,並協助彌勒佛教化眾生。

  據傳阿闍世王聽到大迦葉入滅的消息,悲痛無已,曾來此瞻仰尊者遺容。雞足三峰自然開裂,形似蓮花。阿闍世王看見迦葉端然入定,身上覆蓋著曼陀羅花,莊嚴無比。待其退出後,山峰又自然合攏。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迦葉在佛滅後,是一個歷萬劫而不朽的人物。

  雞足山為迦葉尊者入定之山有兩種考證:一種是位於中印度摩揭陀國,其位置相當於今菩提伽耶(梵Buddha -Gaya)之東北三十二公里之處。音譯屈屈吒播陀,又作尊足山、狼跡山。《昆奈耶雜事》四十曰:「舊雲雞足,由尊者在中,後人喚為尊足。又嶺有佛跡,然雞足尊足,梵音相濫也。」另外一種就是位於雲南大理東北的賓川縣境內的雞足山,佛陀大弟子摩訶迦葉,曾攜金縷袈裟於此入定,以待彌勒出世。

  宋藤州東山沙門釋契嵩編修《傳法正宗記卷》第二《天竺第一祖摩訶迦葉尊者傳》中關於尊者「結集既畢」、傳法阿難、「於雞足山」「入滅盡定」「以待彌勒」之事有如下記載:

  「然尊者處世方四十五年。終以結集既畢。而說法度人亦無量矣。念自衰老。宜入定於雞足山以待彌勒。故命阿難曰。昔如來將般涅槃。預以正法眼付囑於我。我將隱矣。此復付汝。汝善傳持。無使斷絕。乃說偈曰。

  

  法法本來法  無法無非法

  何於一法中  有法有非法

  

  阿難於是作禮奉命。復念。如來舍利皆在諸天。欲往辭之。遽陵虛遍至塔廟。禮已而還。復以夙約必別於阿闍世王。及至其門會王方寢。因謂閽者曰摩訶迦葉將入定於雞足山。故來相別。王起奏之。遂以此周孝王之世。窅然入其山席草而坐。自念。今我被糞掃服。持佛僧伽梨。必經五十七俱胝。六十百千歲。至於彌勒出世。終不致壞。乃語山曰若阿闍世王與阿難偕來。汝當為開去已複合。於是寂然乃入滅盡定。是時大地為之動。而阿闍世王亦夢。其殿梁忽折。及覺而司門者果以尊者之語奏。王聞泣下。為之嘆息。即詣竹林精舍。拜阿難命之同往逮至雞足。而其山果辟。尊者定體而儼在其間。王且哀且禮。命香薪欲為焚之。阿難謂王曰。未可燔也。此大迦葉方以禪定持身。而俟彌勒下生。授佛僧伽梨乃般涅槃。王聞此而敬之益勤。及王與阿難引去。而其山合如故。」

  

  從這些事,再次證明佛是怎樣器重迦葉尊者,為念正法久住,尊者又擔負了多大的重擔!我們了解到摩訶迦葉個人修持的頭陀苦行,為法忘軀的願心悲苦,以及對佛教的卓越貢獻,是永遠值得我們禮敬與效學的!,

  

  主要參考文獻:

  宋藤州東山沙門釋契嵩編修《傳法正宗記卷》第二《天竺第一祖摩訶迦葉尊者傳》

  明黎眉等編《教外別傳》。

  《景德傳燈錄卷一?摩訶迦葉》

  《五燈會元卷第一?西天祖師一祖摩訶迦葉尊者》

推薦閱讀:

[轉載]舅舅長期咳嗽兩劑葯治好
[轉載]龐明 直腿松腰法
(12)[轉載]子平真詮評註三(徐偉剛)
[轉載]師父講相應的幾種形式
[轉載]玄空風水概論

TAG: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