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皈依上師之「九大難題」 (上)

仁增多吉

 

 

文殊師利真實身語意

雪山慧日加持入心間

賜予無比殊勝之悉地

成尼扎西足下誠祈請

 

《大圓滿虛幻休息妙車疏》中說:「唯依靠觀想生圓次第等各個道之本體不能解脫,因為它們還需要依靠行為及增相等。而唯以此上師瑜伽自道之本體就能使自相續中生起實相之證悟,即可得解脫,所以說一切聖道中上師瑜伽最為甚深。」

 

續部中也說:「十萬劫中勤觀修,具相隨好之本尊,不如剎那念師勝,念咒修法千萬遍,不如祈師一遍勝。」

 

續部中還說:「觀具恩上師,於頭頂心間,或於肢掌中,千佛之成就,彼人亦可得。」

 

成就者貢倉巴也說,上師瑜伽是無上的生圓次第:「生起次第雖多修,然修上師為無上,圓滿次第雖多修,然誠依師為無上。」

 

阿底峽尊者說:「諸友未得菩提需依師,故應依止殊勝善知識。未證實相之前需聞法,故當諦聽上師之教授。諸安樂乃上師之加持,故當報答上師之恩德。」

 

龍樹菩薩在《五次第》中云:「即使遠離其餘的一切供養,僅以供養上師,使上師歡喜所賜予的加持力,即可獲證一切智智,所有福德資糧與苦行都已在供養上師中圓滿。」

 

遍知蔣揚欽哲仁波切曾說:「金剛乘中很強調上師,甚至對弟子而言其重要性超越一切諸佛之上。」

 

堪欽卡特仁波切說過:「……他即是你的根本上師,對你而言,他甚至比佛還要重要。」

 

阿秋喇嘛說:「(一個修行人)畢生應當追求的,是與自己上師內在的相應。」

 

曾經有弟子請求上師法王如意寶著自傳,上師說:「我沒有什麼傳記可寫的,但有一點,凡是我所依止過的上師,我從未作過令他們不歡喜的事,對任何一位上師者是恭恭敬敬,謹遵師教,這是我一生中唯一的傳記。」

 

在法王如意寶用一句話來總結他一生的時候,法王選擇了開釋上師的重要性,可見上師在密乘當中的無上地位,正如薩迦根松成林曲傑嘉才仁波切說的:「在密乘中,離師無法、離法無成,如何相應自己的上師是最關鍵、最根本的問題。」

 

然而在密宗中最讓人頭痛的卻也正是如何歸依上師的問題,根讓仁波切說:「歸依金剛上師是很殊勝的,如果你作的好,很快可以得到金剛上師的加持,很快得到解脫;如果你作的不好,也會很快下到金剛地獄的。」對於如何如理如法的歸依上師是密宗最重要的,無論怎麼強調也不過分,如果對此事沒有正見的話,不如不修,否則墮落如箭自為份內之事。

 

末學總結了較為常見的九個難題,冀與諸位金剛兄弟共同探討,以廓群迷。

 

一、分別上師

二、如何判斷真假上師

三、如何對待假上師

四、能否依止多個上師

五、依法還是依人

六、如何看待上師的非常態表現

七、連自己的災禍都不能避免的上師是否值得依止

八、判斷是否得到上師正加持的標準

九、辨清感情信仰與正信

 

在討論之前先確定一個極其重要的概念問題,那就是弄清楚根本上師和一般上師的區別,過去密乘學人大都能拋離一切,以修行為專事,自有條件選擇根本上師。但是現在的實際情況不同,大多上師來到漢地都是以化緣為主,弟子見到上師的時間也很短,大多浮光掠影,再加上語言障礙等,不可能做太多的深入交流。這種情況下,在家的普通居士大多難以專心依止,更加談不上根本上師了。然而現在很多的資料介紹如何承事上師時,有很多只是適用於根本上師,不適用於一般上師的(從恭敬上講都應該一體恭敬,下文第一個問題講討論這個問題,但是行事原則上不能不加鑒別),再加上現在是末法時期,眾生福報微薄,邪師眾多,如果不加抉擇,將會使避免邪師變的更加困難。所以抉擇何者承事原則適用於根本上師,哪種承事原則適用於一般上師就顯得至關重要了。

 

       首先討論第一個難題:

  一、分別上師:

  本論題所論所討論之恭敬心無論是一般上師還是根本上師都適用。

  曾經有某大居士,財雄勢大,但可喜者唯摯信三寶,每遇三寶之事,都全力張羅,出錢出力。唯其人頗有創舉,不知按照哪個經典把上師分成了三個級別:法王級的、活佛級的、普通喇嘛級的。每有師兄弟介紹來了某某師傅的時候,他都要問:「哦?來了嗎?是哪個級別的?」師兄弟都知道他的習慣,鑒於其人的能力,通常都會按照他的邏輯告訴他,如果說是法王級的「啊,那要去見見」;如果說是活佛級的「哦,那見不見都無所謂,看我到時候有沒有時間吧」;如果說是普通喇嘛級的「那就不見了,我大法王都見了那麼多了,普通的喇嘛不見。」

  相信很多師兄看了上面的軼事都會會心一笑的,不用說財雄勢大的大居士,就是我們小居士,通常活佛見的多了,也會有「活佛麻木症」的,見多了自然就沒有那種渴仰之心,就開始以高低口味分別開了。有的師兄也知道自己這種態度不對,但苦於自己也控制不了自己的習氣。比如,法王如意寶曾經數次當眾親口宣說索達吉堪布是和他無二無別的;阿秋喇嘛也說普扎活佛是和自己無二無別的。當然大家在口頭上都說是相信的,可是有幾個人在心裡對上師的說法真正信服呢?真的面對堪布的時候,真的能和面對法王有一樣信心嗎?

  儘管很多密續經典都說皈依了上師之後就絕對不能觀察分別了(例如聖者索達吉堪布在《密宗斷惑論》中說:「依止了上師後,無論他做得如不如法,也不應對其生起邪見,也不能輕易毀謗。」如此教證可謂汗牛充棟,相信各位也大都知曉,故不多引述),可是我等凡夫還是會被自己的習氣時而侵擾、觀察上師:啊,他這麼做符合不符合戒律啊?他怎麼能這麼說呢?一個成就者不應該這麼說的,他大概沒什麼證悟吧等等,以至於終日惶惶,難得安心。

  從上可見,分別上師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上師和上師之間的高下分別比較,於自覺高者慕之,於自覺低者蔑之。二是對上師之自身的分別伺察。

  這兩個問題癥結的關鍵就是:大家對什麼才是上師的真正皈依處還十分模糊。我們皈依上師,究竟皈依的是什麼?上師為什麼那麼重要?

  我的上師大聖者成尼扎西仁波切說過:「佛像的照片不能放在經書上,因為經書代表佛法,而法為十方佛之母,故佛像不能放在經書之上。但是自己金剛上師的照片可以放在經書上,因為上師是三寶的總集。」感謝大恩上師一句話道破了上師的真正皈依處。如果真正理解了此皈依處,也正是可以輕鬆解決上面兩個問題的辦法,也是本文全文的樞機所在。

  先列舉諸位上師之聖教言,後加辨別。

  阿秋喇嘛說:「(上師)他的身、口、意就是佛法自然顯現的代表,故一個真正的上師本身就是佛、法、僧三者的總集。」

  無二蓮師普扎活佛說過:「上師身為僧,語為法,意為佛,集三寶於一體。」

  聖者索達吉堪布在《密宗斷惑論》中說:「因為上師不是個人,而是將佛法僧三寶總集為一身,佛在多處強調了依師規則。」

  根松成林曲傑嘉才仁波且在《怎麼相應自己的上師》中說:「對上師不恭敬、誹謗上師,就等於誹謗十方一切諸佛。」

  索達吉堪布在《入密明燈論》中說:「依止後,不管上師功德如何,一律當作佛菩薩看待。」

  堪布在講解《事師法五十頌》中云:「如果已確立了上師弟子的關係,這時弟子若輕毀等同於怙主的上師,即有等同輕毀患十方三世諸佛的過失,故必當感受大苦。所謂輕毀,即誹謗上師犯戒、懈怠、愚痴等等,即使見到上師有不如法事,也應看作這是上師的示現。」

  堪布赤誠羅珠講授的《無上密乘共同十四條根本戒》中也有言:「若依止上師後不論上師有無功德都不能誹謗,不能生起嗔心。」

  上師對弟子的作用主要是兩方面的:一個是上師作為福田和對弟子的加持;一個是上師為弟子傳授教法(過去的學密者大都是親從上師聞思,但現在由於語言、時間等等問題,現代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親從上師處獲得教授的,所以對於現代人來說,在確定自己的根本上師之前,應該在初期做大量的閱讀以樹立正見,好在現在這個時代還是有這種便利)。對上師妄加分別最主要原因就是:大家以上師個人證悟高低為判斷是否皈依的標準,或者說是以很多人理解中的上師「法力」高強與否,來判斷應否生起信心,這樣是否是正信呢?

  總結上面的教言,可以得出兩點結論:

1、上師是十方三世一切佛的總集化現。

 

2、皈依後即使上師毫無功德也要象恭敬十方三世一切佛那樣恭敬他。

  如果依止證悟高的上師我們就能得到加持,證悟低的就效果就不一樣,為什麼還說即使沒有功德也要如佛恭敬呢?

  全知麥彭仁波切在《中觀莊嚴頌釋》的「註疏」中說:一切出世的功德都來源於對上師三寶的信心。佛曾對舍利弗尊者說:證悟勝義諦唯一的因是信心。但是對於我們二取實執堅固的凡夫來說,每個人感情的產生必要有對境,比如要哭一定是因為遇到了傷心的事情(以傷心事為對境),要笑一定是遇到了高興的事情(以高興事為對境),要產生色慾一定要有美女(以美女為對境),所以凡夫之感情,包括相似的信心的產生,都不可能是無緣的,都需要一個對境(對象)方能生起。

  十方三世的佛菩薩以其無比的慈悲和智慧,時刻都在加持每一個眾生,無論他是否信仰佛法,無論他做惡還是行善,佛菩薩對任何人的加持都是沒有一點差別的。但是作為我們凡夫來講,因為自己的業障沒有清凈的緣故,雖然佛菩薩的智慧法身時刻都在教導我們,可是我們卻看不見。薩迦崔津法王說「在密乘之中上師是最重要的,因為只有通過上師你才能得到佛的加持。現在我們無法面見佛陀、無法親耳聆聽佛的教言,所以沒法得到佛的加持。雖然實際上佛每天都在加持我們,但由於我們自身的業障和染污,我們無法直接感受到這種加持。所以與佛結緣的唯一途徑就是通過一位精神導師,他以人身化現,他教你佛的教言,通過他你能得到佛陀的教誨。」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云:「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依據聖教量,能否得到三寶加持的近取因就是是否對三寶產生信心。而對我們二取實執堅固的凡夫來說,如果沒有對境就無法對三寶產生信心。所以上師化現世間的真正意義,不在於以他個人的修行證悟能力加持弟子,而在於示現一個便於我們迷亂凡夫對遍滿虛空不可見三寶產生信仰所需要的對境、媒介、窗口。因為即使是佛的親戚提婆達多,經常在佛的身邊,但是對佛陀沒有信心,不但得不到加持,最後還以五無間罪墮落到地獄,可見儘管對境殊勝,離開了信心依然得不到加持(下面引用的《安慧獅子恭敬袈裟》的故事說明即使對境惡劣,只要有信心一樣可以得到加持,可見應以何者為根本)。

 

三世貢唐仁波且在《皈依引導文——利樂善道明燈》中如是抉擇云:「如只為消除部分怖畏,則僅依靠佛陀或菩薩、聲聞任一都可以。譬如眾商人入海探取旃檀於遇難時,至誠祈禱皈依佛陀的十大弟子中已證聲聞果位『富樓那』尊者,遂從恐怖中獲得解脫。像這樣史記很多。然而如果想成辦解脫果位,就必須皈依三寶,缺一不可。如《皈依七十頌》云:『佛法以及聖僧眾,諸欲解脫之歸處』。又如《喻法論釋》云:『譬如去印度應需三個同伴。我等尋求解脫大菩提,就應該依靠導師佛,尋求解脫道,還須依靠其教法,及修行其教法的僧侶』。就好象療病需要醫生、葯、護士,三者缺一不可,也就是說如果想熄滅煩惱證得解脫的果位,其方便就是導師佛,正方便就是佛法及修法的助伴僧眾,三者應全也。」(想起一些經常口稱佛菩薩加持的人,也應該改口祈禱三寶加持為上了吧)可見如果僅僅以上師個人的證悟而皈依,最幸運的充其量只能達到僅皈依佛,不是皈依三寶的話,不是能得到解脫果位之因。故此僅僅因為上師個人證悟(法力)而皈依其的人,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

  所以,上師的真正皈依處不是上師的個人特徵(身體、證悟、辯才、脾氣等等),而是通過上師為媒介,對看不見的遍虛空法界三寶產生皈依的心。

  上師就象窗戶,我們實際需要的是外面的陽光(喻三寶加持),但是由於有屋子的遮擋(二取實執),我們不能直接得見,但是有一個方便,那就是窗戶,我們可以通過窗戶看到外面的陽光,我們始終要知道我們的真正目的,是要看見外面的陽光,所以,我們應該把注意力集中往外面看,不應該把注意力集中在分別窗戶是鋁合金的還是木頭的等等,窗戶只是方便,是媒介,我們最終要得到的是陽光。

  新聞聯播要播伊拉克局勢,我們只是急於想看新聞,所以只要有電視就好,不管這個電視是什麼牌子,多少尺寸,我們不能直接接受無線電波,只要有一個電視就行,因為我們只要能看到新聞,得到想要的信息就是目的。

  所以我們皈依上師不是皈依上師個人的證悟,上師個人的證悟再厲害,頂多和佛陀無二,不可能超過佛陀,何當可以放在佛經上面?何當可以「比十方三世佛還要重要」?故,我們皈依上師最主要的目的是要以上師為對境、為媒介,以便於達到對看不見的整個法界三寶皈依與信仰而已,我們皈依和恭敬的是整個佛教,是十方三世一切佛,不是僅僅皈依某個人。如果上師本身不是代表三寶,只是代表他個人的「法力」的話,這種皈依與皈依大仙有什麼區別?那麼可以說這種皈依上師沒有什麼意義。

 

就因為上師代表了三寶總集,所以才有無比重要的意義,以至於「若依止上師後不論上師有無功德都不能誹謗」,因為他不是因為他個人證悟等個人特徵而擁有如此崇高的地位,而是因為他是代表三寶的媒介,我們讚歎他也好,供養也好,都不是針對他本人的個人特徵(證悟等),而是以他為媒介和對境,去生起和完成對三寶的皈依。如果我們皈依上師不是因為他是代表三寶,而是因為他個人特徵的話,那麼這種皈依不僅毫無意義而且近乎外道邪執。

  我們更需要具德上師的意義不僅在於具德上師可以給我們正確的佛法教授,同時也是為了便於實執凡夫更容易產生信心,但是這種信心絕對不應該僅僅局限於上師的個人身上,我們要明白我們皈依的是整個三寶。因為我們凡夫對外在的東西難免有分別,所以做佛像要做的精美一點,不是因為雕刻精美的木頭比雕刻粗糙的木頭更有加持力,而是因為凡夫面對精美的佛像更能生起大的信心;證悟究竟的上師,在凡夫眼中更能讓人相信其為三寶的代表而生起信心。我們凡夫可以於無情之木石金屬造像產生信心,為什麼對尤其具有傳承加持力的上師左顧右盼呢?故云:「我有一切法,為有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依照皈依的道理,三寶是我們唯一的皈依處,上師之所以可以放在四皈依的第一位,不是因為所有的金剛上師都是個人證悟上的即身佛陀,只是因為上師代表了三寶的總集。上師只是皈依的媒介,我們並不是皈依上師個人的特徵比如身體、證悟等等,故而分別毫無意義。所以不管他是法王級的也好,還是喇嘛級的也好,都無所謂,能真實利益我們的只是對三寶的信心,我們更需要的是一個能生起皈依信心的對象和媒介;我們不是皈依上師個人的證悟能力,沒有經典說必要是真實能達到即身成佛標準的上師我們才要把他們看成真佛,恰恰相反是「依止後,不管上師功德如何,一律當作佛菩薩看待」。

 

一方面說上師是佛,一方面說上師不管有沒有功德都應該看成是佛,其看似矛盾不通的論點,其實就統一在這裡:我們皈依上師的意義,不是在於皈依上師本身的個人特徵(包括身體、證悟、戒律),而是在於上師身上有佛教的特徵(不說高的,就說最起碼的,比如說,身穿比丘衣服,甚至自稱佛弟子,噶舉上師旦巴喇嘛說過:「不管這個人是不是真的比丘,甚至他都不穿僧衣,只要他自己口稱是真的比丘我們都應該恭敬他。」過去嘎當的大德如果走路遇到地上有紅黃色的布碎片都要撿起來,那是因為僧衣就是由紅黃布片組成的,還比如下面引用的佛本生故事,獵人假扮僧人射殺獅子的故事,都是同樣道理。這個對待假和尚的道理可能很多人想不通,不服氣,但是只要真正明白了什麼是皈依真正意義的問題,就會明白了),可以作為執著凡夫的皈依對境。我們就應該對所有上師一體恭敬,不要分別,不是因為教條上規定你必須這麼做,而是因為這樣做毫無意義。就象印藏各大論師經常引用的比喻:有人用石頭打狗的時候,狗只會回頭去追逐撕咬打它的石頭,而獅子卻不會管石頭,只會直扑打它的人。

  說到這裡,相信不用做個別的說明,大家也應該知道如何解決上面的那兩個分別難題了。只要我們知道自己真正皈依的是什麼,就沒有必要把注意力放在沒必要注意的事物上了。所以當我們給上師磕頭的時候,知道自己是給十方三寶磕頭,自然應該恭恭敬敬,而不必在乎上師是什麼樣,即使是凡夫上師、破戒上師、甚至假上師也無所謂,一點不影響我們的功德。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並不是給這個上師磕頭。如果不能把上師看做是三寶的總集顯現而恭敬,而只是把上師當作法力高強、深山修鍊千年的神仙來崇拜的話,那麼這種皈依毫無意義。如果學人只是把注意力放在上師個人特徵上,而皈依上師個人的話,那麼我認為這種皈依就是邪皈依。

  結尾我們可以引用佛本生故事、遵循偉大一切智智佛陀的足跡,作為這個道理的最好註腳。《安慧獅子恭敬袈裟》:「釋迦牟尼佛曾轉生為安慧獅子,遍體金色、光潔閃亮,它經常以水果、樹葉為食,從不損害任何眾生,對出家人尤為恭敬。

  「有一獵人妄圖殺死安慧,期冀把它金色毛皮獻與國王后能免除自身貧窮之苦。他便穿上出家人所著袈裟,偽裝成僧人、手持弓箭來到獅子面前,並最終趁它熟睡時向其射出一隻毒箭。獅子驚醒後本欲追趕獵人,但見他身著袈裟不禁想到:此人身著三世諸佛勝幢袈裟,若將其損害,則如已對三世諸佛生起噁心。於是它便放棄了追殺獵人之意。毒箭毒性隨後發作,當獅子生命垂危之際,它口中自然發出:『呀啦啦瓦夏薩梭哈』之音。時大地震動猶如翻天覆地一般,無雲天空亦降下雨水。諸天人目睹獵人殺害獅子相菩薩後,均降下天人花雨供養獅子屍體。

  釋迦牟尼佛變為獅子時,對身著袈裟之人無不生起堅定信心。以此緣故,他於十萬劫中都轉生為轉輪王,賜與眾生安樂,自己亦積累下廣大福德。」

  可見加持與功德的獲得與否,並不取決於上師是否是在證悟上的即身佛陀,甚至對境是惡劣的屠夫騙子也是一樣的。

  上師之所以值得皈依和恭敬,是因為他代表了三寶,非此動機,哪怕是皈依任何法力高強的上師都毫無意義。此為解決第一個難題——分別上師之匙。

 

二、如何判斷真假上師

  這也是最熱門的一個話題,對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分為兩個受眾團體來考慮。

  其一是初學者(對待一般上師),大家都知道經典裡面要求皈依上師之前要進行長期、甚至經年的觀察(比如蓮花生大士說:「上師若不注意觀察弟子,則上師有其過失;而弟子拜根本上師來跟隨修持,一定也要花幾年來觀察上師。」),但是,現在的很多現實情況是大多數上師來漢地是為化緣,住不了幾天就走了,要觀察顯然沒有時間,而如果不皈依和參加開許灌頂的話,就只能白白浪費機會了。那不是太可惜了嗎?

  對此有幾個快速判斷的辦法。

  其一:有佛經和大成就者的直接授記,比如龍樹菩薩、蓮師、法王如意寶、阿秋喇嘛、大寶法王等等。我的大恩上師成尼扎西仁波切就有佛經的授記和蓮師的預言授記其為聖文殊菩薩之真實身語意化身。

  其二:要有當世公認的大成就者的明確認證:比如我的大恩上師成尼扎西仁波切就曾為熱阿塘寺的加洛堪布,色達拉則寺的拉則江貢仁波切(其本身也曾為西藏之月康薩仁波切、遍知蔣揚欽則仁波切的授記和認證),宗科寺的門卓上師所認證。

  其三:最起碼也要有不可質疑的清凈傳承:比如成尼扎西仁波切的清凈傳承來源於五明佛學院的法王如意寶。

  當然這個標準只能是權益之計,因為這個標準一旦流傳後,必將有人偽造此等認證。所以如果要確定的話,一定要親自(包括電話,面詢)證實才可以作為最後的認定。

  這是對普通的上師來說的,比如有活佛說過:「並不一定所有的上師都要觀察,只有自己要作為根本上師(此處的根本上師指廣義的根本上師,具體定義請見上個帖子《談談到底什麼是「根本上師」》)才需要觀察,一般的只是做皈依的和一般開許灌頂的不用觀察也可以。」

  一般意義上的活佛之所以說不用觀察,是因為本來和這樣的上師接觸的機會就不多、語言也大多不通,自然很少誹謗和生起邪見的機會,所以不觀察也罷。我的大恩上師成尼扎西仁波切也說過:「不要怕皈依假上師,只要你心裡不誹謗他,那對你就沒有什麼危害。」噶舉堪布慈誠囊達仁波切說:「上師與弟子,若不破犯彼此的三昧耶(其文後說:「若批評、毀謗,則會破犯三昧耶」),則若各造惡業,各自受報;若彼此三昧耶有破犯,則上師造之惡業,會影響弟子,弟子造了惡業,亦會影響上師。」

  第二個受眾:如果是要作為根本上師的話,一定要多加觀察,因為不但上師是否正師對從其處領受的教法是否純正至為重要,而且自己能否對此上師的示現方式產生信心也同樣重要,如果自己不能接受上師的教導方式,雖然其為正師,亦需要多加考慮(比如大瑜珈士欽則益西多吉的教導方式恐怕就有很多人接受不了吧)。關於如何從觀察上鑒別上師的資料隨處可見,由於本文已經夠長了,為了照顧本來就看煩了的師兄,在這裡也就不引用了。

  其實說到底,能否選擇邪師就是自己福德的問題,如果自己真的有這個業障的話,任何鑒別方法都是無濟於事的,如何觀察上師的方法是從「果」上下手的辦法,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只有從「因」上下手才能徹底解決。對此根松成林嘉才仁波切說:「有些人在修加行的過程中,就開始以分別心猜測、選擇、確定自己的根本上師,這種做法我不贊同。」所以這裡有一個竅決,就是大家先不要忙著找自己的根本上師,先安心修加行。如此自能圓滿一切福德,消除會遇到邪師的根源之因。再多加閱讀,增加正見,以為將來做有力的觀察樹立正見。所以先不要急著尋找根本上師,先修完加行和多做閱讀聞思是預防遇到邪師的最好辦法。老子云:「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中醫有個說法:「上醫治未病,下醫治已病」。

  一般上師無必要觀察,只要注意不誹謗即可。如果實在需要,可以進行上面介紹的快速鑒別方法。然需謹慎此方法流俗之亂。作為根本上師一定要觀察。但是所有的觀察都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先修完加行。因為有上師說過,如果如理如法的修完一次加行,就能具足從凡夫到成佛的一切資糧。故此加行至為重要,要想即身取得越高的成就,就越要多修加行。那些接受了大圓滿至高竅決的人也都是關起門來不做別的,只是反覆修加行而已。為此末學建議,大家最好都發願把加行完成五遍以上,這對想要即身取得無餘虹身成就的人是十分必要的。

  故暫時來講,快速鑒別的三個標準為分辨真假上師之匙;究竟來講,加行修完,再多加聞思,是解決第二大難題——如何判斷真假上師之匙

 

 三、如何對待假上師

  這個問題也是當今最為棘手的問題,如果把上面兩個難題圓滿解決的話,這個問題應該就不會出現。每每看到有的人痛責其上師某某為假上師,我都替他們感到十分懼怕,為什麼呢?因為這些師兄都已經因為往昔的因緣遇到了邪師了,但是一旦接受其為自己的上師之後,千萬不能站出來反戈一擊,這樣做的因果實在是不可思議。滋於此風,引用一些聖教言量作為證據,望各位師兄謹慎。

  聖者索達吉堪布的《密宗斷惑論》中說:

  「依止了上師後,無論他做得如不如法,也不應對其生起邪見,也不能輕易毀謗。若已得灌頂傳法,爾後才發現此上師不具足上師的資格,然而此時,因其已成為你上師之故,唯有發清凈心,而不能說上師過失,也不得生起邪見,否則自己反而墮落。如續中云:『依止上師後,是否是正士,勿違諸教言,若破師教印,生金剛地獄。』又如續中云:『雖不具功德,依止上師後,若人舍彼師,則謗諸上師,亦謗三世佛,彼過不可言。』卡饒公瓊云:『開示大乘之上師,外相雖現不如法,其內境界難測故,於師不得生疑惑。』」

  聖者又在《入密明燈論》中說:

  「依止前應認真觀察選擇,依止後,不管上師功德如何,一律當作佛菩薩看待,不能捨棄、誹謗,一旦對上師生起邪見,應立即懺悔。若依止上師後又捨棄原來的上師,也犯根本戒。如續中云:『雖不具功德,依止上師後,若人舍彼師,則謗諸上師,亦謗三世佛,彼過不可言。』」

  聖者講解的《事師法五十頌》中云:

  「如果已確立了上師弟子的關係,這時弟子若輕毀等同於怙主的上師,即有等同輕毀患十方三世諸佛的過失,故必當感受大苦。所謂輕毀,即誹謗上師犯戒、懈怠、愚痴等等,即使見到上師有不如法事,也應看作這是上師的示現,如此方對修法有所助益。這裡的上師,非僅指灌頂上師,還包括傳授密續、竅訣等的一切金剛上師。」

  「輕毀上師的人,因其強大的惡業,經常不由自主地遭遇上述苦緣,並且日漸愚痴,鬱郁而死。又常常不由自主地遭受王法刑罰、毒蛇噬咬、餓鬼吞啖、盜賊搶掠等種種橫死因緣,或喪命水火,現世中感受了種種痛苦報應後,死後又墮入大地獄受苦,這在《金剛續》及《勝德續》中有明說。」

  「身為弟子,不論在何時何地都不應擾亂上師之心,否則因此業具足極大力量之故,後必受極重之那落迦(地獄)苦報,雖依顯宗《般若八千頌大疏》等經論中說,一切惡業可依四力懺除清凈,但此亦僅局限於顯教所說的重罪,密宗中的謗師之罪,悔悟後通過精進懺悔,可以減輕,但很難清凈,必親自感受惡果之後才會得以消除。故密乘弟子對於這一點應銘記於心,時時反觀自己的身口意三門,不使惡業生起現行。」

  「而且,僅僅助成他人輕毀上師也會對自己的悉地產生極大的障礙,故《大幻化網》第一品云:對於輕毀上師的人應發願連夢中也不要見到,因為他已被邪魔外道牽引,故有智慧的人應當遠離。」

  正如其中所說的:「總之,一個學佛人,尤其學密宗的人對這兩條應堅信不移:⒈堅信因果;⒉堅信謗師的過患。」

  還有堪布赤誠羅珠講授的《無上密乘共同十四條根本戒》中也有言:

  「若依止上師後不論上師有無功德都不能誹謗,不能生起嗔心。否則犯第一條戒。這也是十四條戒中最嚴重戒。如果犯此戒而失去金剛上師的話,想懺悔以後也沒辦法懺悔。……所以對金剛上師不能誹謗,不能生嗔心,不能起邪見。如果在自己不清凈的現象外現時,也許會生起邪見,這時要將這些都看作自己的過失,要看金剛上師是真佛,絕對不會有這樣的過失,這些都是我業力的現象,不論在實際上是否是金剛上師的過失,在修行時都必須這樣做。……在見到金剛上師的任何行為、見解有過失而生起邪見時都要這樣對治。」

  根松成林曲傑嘉才仁波且在《怎麼相應自己的上師》中也說:

  「而當你一旦接受他的灌頂和引導,確立了師徒關係,即便他不具備上師資格,你誹謗他,也會得到上述的果報。即便你的上師做各種殺、盜、淫、妄、酒的事,你也不可以對他失去信心,而應想到一切都是他利益眾生的善巧方便。

  噶舉巴祖師曾說:

  這位寶貴完美的上師,

  不論作什麼都是好的,

  他的一切行為都是殊勝的。

  在他手中,

  即便是屠夫的壞工作也是好的,

  也可以利益禽獸,

  這是因為慈悲心的緣故;

  當他行邪淫時,

  他的品性增加,新品性產生,

  這是方便與智慧相結合的象徵;

  他用以欺騙我們的謊言只不過是善巧的標幟,

  他以之引導我們走上自由之路;

  當他偷盜時,

  偷走的東西將變成生活的必需品,

  可以舒解一切眾生的貧困;

  當這麼一位上師呵責時,

  他的話就是消除悲哀和障礙的有力真言;

  當他打你時就是加持你,

  可以產生二種成就,

  並且使所有忠誠和恭敬的人高興。

  印度大成就者先登巴亦說:『你一旦聽過他簡短的開示,如果不敬他為佛,你將轉生為狗一百次,然後再轉生為賤族(一說屠夫)』。」

  (七)視師即佛,不觀察任何過失

  《金剛手灌頂續》云:『秘密主,弟子於阿奢黎所應如何觀,如於佛婆伽梵即應如是。其心若如是,其善常生長,彼當速成佛,利一切世間。』

  在密乘修行中,要把上師觀想為金剛持或釋迦佛,深信上師即是佛。……不再去觀察上師的任何過失。應當時時提醒自己不可以凡夫的境界去揣測佛的境界(上師的境界)。」

  「(九)切勿與誹謗上師三寶者為友。

  《密乘十四根本戒》第十條:『與誹謗上師三寶者為友。』……一個誹謗上師三寶的人,……密乘中說,對於這個人,你不可以與他共進一口食物或說一句友善的話。甚至於當他在你的夢中出現,也應視為最不吉祥的徵兆。而你與這種人交友,就等於藐視你的上師,違反密乘的十四根本戒。為什麼不能與這種人為友呢?……這種人就象一棵大毒樹一樣,他沉重的業障所散發出的毒氣,一般的行者是根本抵擋不住的。與他們為友,慢慢地你也會受傳染,開始對上師退心,懷疑甚至於誹謗你的上師,斷失了你的慧命」

  《密集金剛》註疏中說:「毀謗上師者不但不成就,甚至親近他的好友等人亦不成就。」

  可見不能數落上師過失是金剛乘中所極力遮止的重中之重!無論上師是否真正有過錯,如果自己數說上師的過失,因果都是一樣的。和無端誹謗上師在因果上沒有本質區別,只有程度的區別。到頭來自己不但受了騙,而且由於不注意取捨因果,還要背負金剛地獄的惡果,實在不值得啊。

  那麼如果我們已經遇到了假上師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大藏寺祈竹仁波切說:「如果你真的肯定師長在客觀上有過失或根本沒有真正之不斷傳承等情況,最好是悄悄地疏遠而另尋師長,但絕不可批評已依止之原來師長,心中仍要視他為自己的師長中之一位。……如果你已與某人建立了師徒關係(即使只是在心中依止而並無告知師長),就不要再批評他。你儘管可再依止其他師長,但不要評謗原來的師父。……總而言之,依止一個師長前要觀察入微,依止後就要視師如佛了。」

  遍知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說:「此後如果不幸地由於自己的惡業或願力而遇到不好的上師,而且也從他那裡接受了一些教法,依照金剛乘的規矩,這個人已成了你的上師,你必須尊重和擁有信心;此時你了解了一些事情,即使你不再覺得他有什麼好,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技巧性的放棄此類上師,這將不會傷害到你或者其他眾生。

  由於你遇到不好的上師將會阻礙你真實的利益眾生,所以我想一個人要技巧性地遠離不好的上師,同時一個人也不要因此憤怒,因為是你自己選擇到這不好的上師,所以不要抱怨。」

  有弟子問:「如果弟子與上師有三昧耶戒的關係,若是該位上師造了種種惡行或不如法的行為,而弟子本身並沒造罪,那麼由於該上師與弟子有三昧耶之故,弟子是否會受到其上師造惡的惡報?反之,若是弟子造了種種惡行或不如法的行為,但上師本身並沒造罪,上師是否亦會受到該弟子造惡的惡報?」

  噶舉堪布慈誠囊達仁波切說:「上師若不正確,弟子亦會被影響,因為上師是正法的教授者,因此上師若不正確,弟子的修持則不會進步,得不到什麼。若上師錯誤、上師教錯,若弟子跟著修持,弟子亦將學錯。這如同學校的老師,若老師本身的觀念錯誤或教錯,學生若跟其所行,那當然不好。上師做錯,則不必管他,但不要傷害他,也不必去跟著他,因為若是跟著他修,也是會錯誤,且修持不會進步。若自己本身沒有做錯,只要不破犯三昧耶,則不會有惡報。

  上師與弟子,若不破犯彼此的三昧耶,則若各造惡業,各自受報;若彼此三昧耶有破犯,則上師造之惡業,會影響弟子,弟子造了惡業,亦會影響上師。

  依止上師一開始,要先觀察他是否是具格上師才依止,但若很不幸依止了才發現依止錯誤,此時應離開該上師,但不可批評、也不可毀謗,因為若批評、毀謗,則會破犯三昧耶。對這位上師過去他所講的,雖自己已接受過,但不必再去跟隨,應將其放下,但不可批評、毀謗,以免使自己破戒。

  依止上師前,上師應觀察弟子,弟子亦應觀察上師。蓮花生大士說:「上師若不注意觀察弟子,則上師有其過失;而弟子拜根本上師來跟隨修持,一定也要花幾年來觀察上師。」這是很重要的。努力修持很重要,但切記不要破三昧耶戒,三昧耶戒是很重要的。」

  所以當您已經遇到不好的上師的時候,您只能技巧性地採取遠離的辦法,不要到處宣揚,反之則對您自己的因果是十分可怕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知道真正的皈依處是什麼,我們皈依的是三寶,不是某一個人,也不是某一個上師的個體特徵(身體,證悟,道德,戒律),所以即使在再一次面對他的時候,我們依然可以恭恭敬敬的磕個頭,因為我們知道,我們真正皈依的恭敬的是三寶,不是個別上師的個體特徵,不因三寶而皈依上師是毫無意義的。反過來上師的任何個體條件都不能阻礙我們皈依三寶。因為只要我們真的明白這個道理,上師的個體特徵和我們要皈依的三寶並無必然聯繫。所以一定要於此生起定解:我們自始至終皈依的都是整個盡法界的三寶總體,不是個別上師的個體特徵。即使我們發現上師的個體特徵與我們當初期望的並不一樣也好,那都不重要,因為我們從來皈依的都只是三寶而已,不是某個人。

  有的師兄可能不理解,如果我們都不說,那麼這個假上師不是更加到處害人了嗎?古語云:「唯仁者方能愛人,能惡人,」激濁揚清的事情,自有堪布和法王們去做,作為業障遮蔽的凡夫,沒有資格做這個事情。否則很難避免慘烈的因果。而且一旦開此凡夫以分別心隨便指責他人的風氣,後果將不堪設想。

  故此,不言遠離,於上師之真實皈依處生起定解為解決第三大難題——如何對待假上師之匙

 

 

四、能否依止多個上師

  對此常識性的問題,本來無須多言的。可是近來有一些學佛多年的居士也對我說這個問題,原因就是確實是有一些上師是這麼要求的,可見這個問題的泛濫,所以,在此我們特意提出來加以討論。

  從理上說,我們學的是釋迦佛的教法,不是某個上師的教法,我們皈依的是三寶,不是某個上師,如果說一個三寶弟子只能皈依一個上師,不能再見其他的上師,不能再聽其他上師傳的佛法的話,那我可以肯定的說:這個人連什麼叫皈依都不懂。現在之所以有許多上師也這麼要求的原因我是知道的,主要是因為上師們語言的障礙,再加上一些維護道場、主持法會的大居士自作主張,所以會有這種誤會流傳。

  對此我們可以引用噶舉堪欽卡特仁波切的聖教言以正視聽:「在成佛之前,我們百分之百地可以親近許多位師父,但都並不稱作根本上師,將來真正令你開悟成佛的那位師父,才是所謂的根本上師,而這就像人的一生只有一位父親一樣,所以我們說每個人都只有一位根本上師,希望大家不要誤會了這個意義。在你修行的道路上,可能有許多上師為你引見自心本性,但真正能讓你證悟自心本性的上師才是你的根本上師,所以這世上有許多位上師,但每個人都只有一位根本上師,然而我們也不需因此而局限了自己求教受法的範圍,認為『啊!我只能有一位根本上師!。』」

  卡特仁波切又在答弟子問中有如下對話:

  「問:密法強調一師一本尊,此意義為何?

  答:一師一本尊的說法讓很多人產生誤會,沒錯,密宗強調一師一本尊,但是我們要知道,這並不是說有了一位上師之後,就不能再跟別的上師學法了,這是大家要先弄清楚的,……而再談到一師的問題,此一上師乃是圓滿你修行的人,也就是說他是令你明心見性,開悟成佛的人,所以是「一」師,因為一旦你成佛,就不再需要別人來教導你修行了,所以我們稱這位上師是根本上師,然而在此之前你絕對可以有許多上師,並從他們那兒領受教法。」

  法王如意寶說:「若具備信念者,依止的上師越多越好;若不具備信念者,依止的上師越少越好。因為一個上品根器者具備上品的信心,了知一切善知識都是諸佛菩薩為度化不同眾生而方便呈現的不同形象,所以他不會把任何過失放到善知識身上,而是時刻檢點自心。在這種情況下,依止的上師多多益善,可以廣聞博學,如阿底峽尊者依止過153尊上師。不具備這種信念和智慧的人,如果自不量力,依止的上師越多,自己的分別比較之念越重,也就越容易誹謗造業。在這種情況下,依止的上師越少越好。」事實上,法王如意寶是真正的佛,然而法王常說:「自己的根本上師就是托嘎仁波切。」其中的密意,我們可以領會一二。

  仔細看的人可以看出,不是說不能皈依很多的上師,而是如果真正要解脫的話,專心比三心二意容易成就,但絕不是說有戒律或者什麼強制的要求你只能有一個師父,這是大邪見。但是對於初學者來說,如果要真正只依靠一個師傅的話(廣義根本上師),還是先修完加行再決定比較好。

  故此,方便為多,究竟為一,此為解決第四大難題——能否依止多師之匙。

 

 


推薦閱讀:

皈依:上師,我回來了
皈依的力量與功德利益——東華禪寺水陸法會
皈依意味著什麼?如何皈依?
根宋上師:怎樣成為合格的佛教徒
大皈依

TAG:難題 | 皈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