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女人選擇單身?

家庭觀念的改變

古代社會中女性地位低下,必須依附男性才能生存。女性依靠婚姻換取生存資源,男性依靠婚姻換取自身基因延續以繁衍後代,因此婚姻在古代對男女雙方而言都是必須的。

而現代社會,只要主觀願意,女性是可以通過努力工作生存下去的,婚姻對現代女性來說,失去了生存資源這一重要的吸引力,理想的婚姻變成只是兩個各方面契合的人打算共同生活下去,因此越來越多人選擇嫁給「愛情」,若遇不到自己的「真命天子(女)」,則會選擇保持獨身。

對此,女性情感專家蘇芩表示 :「現代女性除了不能自己生孩子,其他事都能自己做,她們自身經濟獨立,對於婚姻,已由對物質的看重轉變為對情感的更多需求。」這也是造成「主動選擇單身的女性明顯增多」的主要原因。

  

享受單身生活的自由自在

不少人主動選擇單身,因為視個人自由高於一切,在享有更多空間和自由的同時能充分實現個人價值,也無需對戀愛、婚姻或家庭生活中必需做出的妥協讓步。

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在其著作《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中預言「當人們變得功利和實際,並拒絕接受社會環境為他們作出的傳統安排是一種理所當然的選擇時,當人們認識到家庭尤其是親子關係所帶來的巨大個人犧牲時」,「資產階級家庭的解體」便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因為獨立思考的男女們必將選擇另外一種更舒適、更自由、更能實現自我價值的生活方式。

來自美國達拉斯的拉迪卡就是這樣一個「單身狂人」。60歲的她是教育軟體分析師,單身至今並樂在其中。「我一直自己住,在4個不同的國家生活過,這沒什麼大不了。我有自己的公司,會開飛機,一切事情都自己打理。」她說。拉迪卡對自己的生活狀態頗為滿意:「我不憂慮未來,回家後也犯不著與人爭執,既不擔心背叛也不會有『空巢症』。與許多已婚朋友相比,我的生活可謂無憂無慮。」

  

社交條件的成熟

紐約大學社會學教授埃里克·克利嫩伯格認為,當今的單身獨居人士相較以前更不容易被孤獨感所折磨,因為社交媒體大行其道,即使足不出戶也能與人交流。

「社交革命」從最初的電話到現在的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這些都使社交生活與單身獨居的界限不再存在,城市化和通訊技術的變革有力支撐了獨居生活的現實可能。而都市文化又側重於迎合單身人士,無論是社交生活的多樣性,還是社交場所:健身房、咖啡館,到酒吧、餐館、俱樂部等,可獨自一人享受的休閑方式增多,持有不同價值觀的單身獨居人士容易在此找到團隊,獲得共鳴。所有這些都令單身生活變得比以往簡單容易。

  

對於不少家庭剛剛成形、疲於應付工作和家務的人群來說,這樣的生活方式確實令人羨慕:周末睡到自然醒,晚飯愛做不做,留出大把時間發展個人愛好,與好友聊聊電影、音樂和書籍。而即使是沒有孩子的中年夫妻,也因為要顧及對方感受,生活中不可能如單身獨居那樣隨心所欲。

戀愛恐懼症

今年,婚戀網站珍愛網曾對全國9000萬會員進行了抽樣調查。調查發現,超八成單身男女有「戀愛恐懼症」。在恐戀族群中,54%的人因糟糕戀愛經歷導致「恐戀」,36%的人受身邊人失敗婚戀的影響,10%的人因父母離異或對家庭親情寡淡。

對此,珍愛網婚戀專家張莎莎分析,許多單身男女不談戀愛不是因為他們不想愛,而是因為不敢愛,有的因「戀愛恐懼症」,有的因自身不愛社交的原因而遲遲不進入戀愛狀態。

  

「單身獨居」今後將愈演愈烈?

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研究員李銀河表示,中國已開始走向獨居不婚的進程,且會愈演愈烈。她解釋說,婚姻制度與喜新厭舊的人性相矛盾,而現代社會人均壽命的延長,導致現代人對傳統婚姻不再鍾情。

「現代社會,婚姻家庭的形成不像過去基於傳宗接代或者經濟互助,婚姻越來越以感情、追求浪漫愛情為基礎。」同時,人均預期壽命,在農業社會,包括西方工業化之前的傳統社會只有三四十歲,「很容易從一而終,夫婦感情在沒有發生變化之前,就謝世了」,而當代社會,人均預期壽命七八十歲,「固定的婚姻關係讓終身只有兩人,不許有別人,就出現了大量的厭倦、摩擦和痛苦。因此,很多人不願作繭自縛,索性直接放棄婚姻。」

不過,李銀河仍指出,在傳統家庭觀念仍根深蒂固的中國社會,「結婚仍有特別重要的價值」。雖然80年代以婚姻狀況衡量人生成敗的觀念現在已有巨大改變,但對於很多中國人來說,家庭仍在世俗宗教中佔有重要角色。「中國沒有神的崇拜,但有祖先崇拜,大家覺得永生不朽的渠道是由下一輩繼承自己的血脈。」她指出,在中國,即便是同性戀者,也有人與異性結婚,其中七成同婚者的目的是為了傳宗接代,「在同性戀的調查中,好多男同性戀是家中唯一的男孩,他們選擇異性結婚的理由是『』如果不結婚,不生孩子,那就對不起父母『』。」

此外,中國家庭普遍有催婚、逼婚的現象,「剩女」一詞自2007年面世後就長期停留在話題榜等都是這一傳統觀念的延續。

面對這一現象,有人提出,傳統家庭里的責任感、忠誠、承擔、為下一代犧牲的精神,都是值得推崇的價值觀與美德,社會應竭力呼籲維護以家庭為單位的社會結構。但也有人提出,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和觀念變得多種多樣,不婚獨居的比率增高已是不能扭轉的趨勢,一個包容進步的社會應給予更多的寬容與理解。

未來可能面臨的問題

孤獨寂寞

有學者認為,社交網路的發展使得單身獨居人士足不出戶即可滿足社交需求,對此,麻省理工學院哲學家Sherry Turkle表示很疑惑:「為什麼我們對科學的期待會大於對人的期待?」。她認為科技並沒有使人們聯繫得更緊密,恰恰相反,「網路世界」使人們越來越疏遠。也許科技的發展使我們不再感到很孤單,但這並不表明我們是否真的不再孤獨。

關於社交網路對社交需求的滿足情況,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研究人員斯蒂文·科爾調查發現:單純的社交網路朋友圈實際無助於減輕孤獨感,在網路上得到再多的「贊」,也不及生活中幾個知心朋友和熟人的寥寥數語。

  

無人贍養

崇尚單身獨居的人都享受這種生活的自由自在,不過,不是每個人都能把這樣的日子過好。

對於單身生活,美國紐約一名小有名氣的雜誌編輯朱莉安一直樂在其中,30歲、40歲到50歲都這麼一路走了下來。然而,有兩件事徹底改變了她快樂的獨居:一是橫掃美國的經濟蕭條,二是她終於跨進了60歲這道檻。

公司倒閉了,朱莉安因為拖欠高額房租被趕出了公寓。身體素質再不如以前,一次病毒感染把她擊垮,不得不住院,卻因為沒繳納過醫保金,負擔不起住院費。這時候,她身邊幾乎沒有指得上的人。雖然她交友眾多,住院期間卻鮮有探訪者,更難找人在經濟上予以支持。出院後,朱莉安搬到一處廉價的小房子居住。偶有善意的朋友想登門造訪,也遭到她拒絕。「她白天就開始喝酒,不守約,整天穿著浴袍。」她的朋友說,「我非常擔心她。」

  

對於年輕時享受的無拘無束的單身生活,也很難經得住時間的考驗,當步入老齡階段,就會面臨無人贍養的境地,尤其是在我國社保機制尚未完善的情況下,這個問題是所有選擇單身獨居的人需要認真考慮的。年輕時的「享受」這時候也付出了相應的代價。

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只要不對其他人造成不良影響,這種生活方式就無關是非對錯。而對於選擇單身獨居的人來說,也許,只是沒有遇見那個對的他(她)。


推薦閱讀:

單身太久是什麼體驗?
越能享受單身的人,活得越有質感
請原諒他們的「性表達」
年輕人連自己都快養不活了,為啥願意為貓狗花大錢?
擺脫不了單身剩女稱號?也許是你做了這7件事~~

TAG:單身 | 選擇 | 女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