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中國茶道所蘊含的文化精神
06-02
內容摘要:茶在我們的生活中俯仰皆是,茶文化早已經滲透進了民族魂里,已經不單單是種飲料。從嫩綠的新芽到濃釅的茶湯,我們在杯中看它沉浮,在高溫的炮製中成斂,沒有烈焰的火辣,沒有膩蜜的香甜,它的淡泊是種高遠,煙水裊裊間就是一幅人生的超脫畫卷。
「莫道醉人唯美酒,茶香入心也醉人。」茶與咖啡、可可一起同為世界三大飲料。有人說,21世紀將是茶葉獨步的世紀。 中國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樹的國家,「茶聖」陸羽在《茶經》中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縱觀中國的文化發展史,往往把一切與植物有關的事物起源都歸 結於神農氏,因為歸到這裡以後,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為如此,神農才成為農之神。神農氏到底是不是茶的老祖宗,我們不得而知,但至少說明,我們現在 喝的茶,同幾千年前如老子、周天子之流是一樣的,從這點是看,還是很激動人心的。 茶在中國的發展中,不斷融和了儒家思想、道家精神和釋家的哲學色澤,形成了獨特的茶文化。在發揚傳統美德、修身養性、促進社會進步和發展經濟貿易起中著重要的作用。 茶作為一門藝術,內容十分豐富,涉及面廣,中國茶道興於中國唐代,盛於宋、明代,衰於清代,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 茶葉的種類有很多,從大的來看,有綠茶、紅茶、花茶、白茶、黑茶、黃茶、烏龍茶和磚茶。在中國,綠茶是產量最多的一類茶葉,其花色品種之多,居世界首 位,十大名茶中,有六種都是綠茶,其深入民心的程度,可見一斑。但我本人卻不太適合喝綠茶,因為有個胃寒的老毛病,在茶癮來時,只能用紅茶、烏龍來解解 饞。對於愛美的女性,更適合的只怕是花茶了,一邊看乾花在水中綻放,一般享受花茶對皮膚有內而外的生髮滋養,這是比做面膜更有詩意,更深層次的內部美容。 烹茶,新試水,人間清楚,物外遨遊。關於泡茶所用的水,陸羽在《茶經》中對飲茶用水的原則是: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礫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古人還 總結出了「龍井茶,虎跑水」、「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等這類茶、水的最佳組合,《紅樓夢》中曹雪芹借著妙語之口,也大秀了一回他對用水的觀點。現在, 有很多人用「農夫山泉」來泡茶,認為山泉之水為烹茶之上上,而我卻感覺味道並不雋永。在我的記憶中,兒時母親泡製的甜茶是最甘冽的,每當我頂著日頭回家, 母親總會笑盈盈的從茶筒里倒出一小碗釅釅的茶湯,而後用涼水沖開,再放入一絲冰糖,一碗甜茶就做好了,這是消夏最好的飲品。總之,無論用什麼水,茶都會以 恬淡平和的態度來對待,變化的只是喝茶的心情,就像釋家所說:一切隨緣。 銚煎黃蕊色,碗轉麴塵花。要想呈現出茶最好的狀態,泡茶 的水溫卻是尤其重要的。綠茶,特別是各種芽葉細嫩的名茶,一般以80℃左右為宜,它就像是溫婉多情的女子,解語花般善解人意,稍一點撥,就會融化在水中。 泡飲各種花茶、紅茶,則要用100℃的沸水沖泡,正如野性十足的卡門,她的美需要熱力的宣發滲透,不然,她就無法融入水中,浸出較少,茶味寡淡。烏龍茶、 普洱茶就更像是徐娘半老的情人,成熟內斂,用茶量一定要多,要用沸滾的開水沖泡,否則,不能完全激發它內在的潛力,完全察覺不出它的韻味。少數民族飲用磚 茶,則要求水溫更高,將磚茶敲碎,放在鍋中熬煮,這和他們熱情豪爽的性格也是分不開的。美食配美器,自有飲茶,就有茶具。最早的茶具是與酒具、食具共用的,是一種小口大肚陶制的缶。近年,在浙江上虞出土的一批東漢時期的瓷器,內有碗、杯、壺等茶具,考古學家認為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瓷茶具。由此可以認為,作為飲茶用的茶具,最遲於漢代開始。 唐代茶具,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陸羽在《茶經》中列出的貯茶、炙茶、煮茶、飲茶器具有20多種,他真正把茶做成了藝術,地方官吏、文人學士使用的茶 具,多以陶瓷為主;另一類是皇室宮廷飲茶器具則是金銀茶具、秘色瓷茶具、琉璃茶具等。到了宋代,茶葉大量生產,不再是奢侈品,儘管地方官吏,文人學士還是 使用金銀制的茶具,但民間百姓飲茶的茶具,只需「擇器」就行了。明代茶具,由於飲茶方法的改變,一些新的飲茶茶具如小茶壺等脫穎而出。從明代至今,人們所 用的茶具品種基本上沒有大的變化,明代用的茶盞已經摒棄了黑釉,經過元代的審美變遷,改為白瓷或青花瓷,最為崇尚瓷製或紫砂制的小茶壺,工夫茶使用的茶具 則是十分講究的宜興紫砂壺。 茶具作為茶的承載工具,是茶文化里不可或缺的一員,就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可以說,茶文化在中國的瓷 器的發展中,也功不可沒。馬未都先生有次到日本一個朋友家做客,那位朋友拿出了珍貴的雞缸杯作為茶具,這讓馬先生至今感動,因為他知道,這位日本朋友定是 把他當了上賓,才會拿出雞缸杯。由此可見,茶具在待客中體現了一個等級,看別人拿什麼檔次的茶具招待你,就知道你在主人心中擺在什麼位置。當然,這也是見 仁見智,有的人生性豪爽,沒有這種雅興,你也就不要見怪了。 茶在各個朝代的飲法也不凈相同。中國的飲茶法有兩大類——煮茶法和泡茶法。從煮茶法的基礎上形成了煎茶法,泡茶法又是由點茶法衍生而來的。這就逐漸形成了傳統的四大方法,即煮茶法、煎茶法、點茶法和泡茶法。 煎茶法又叫陸羽式煎茶法,是先將餅茶碾碎成末再放進鍋里烹煮,然後再飲用。點茶法,傳說是蘇廙發明,即將茶末用沸水沖泡而成,而不烹煮。這兩種形式,一 個盛行於寺院雲集的唐代,一個盛行於文化氛圍濃郁的宋朝,都曾風行天下,遠播海外,但作為特殊型態,比較麻煩,最終都式微了。而今唯存煮茶法和泡茶法。煮茶法真可謂是源遠流長,自漢代一直流行至今,漢魏六朝到初唐,煮茶法是當時飲茶的主流方式。 我們現在的泡茶法是中華茶藝的又一代表形式,明代由於改制以條形散茶為主,將煎煮法改為沖泡法,就是在泡茶時不需將散茶碾末,而是直接取一撮散茶入壺或 碗,用開水沖泡,稍候即飲。這種飲茶方法稱為撮泡法。撮泡法不僅沖泡簡便,而且保留了茶葉的清香味,受到人們的歡迎,這也是我國飲茶史上的一次革命,它讓 茶葉既能登大雅之堂,為名士品茗,也能入鄉間農舍,為村夫解乏,它自明朝中期形成以來流行至今,是現代中國的主導性飲茶方式。其最典型的代表是仍盛行於 閩、粵、台沿海—帶的「工夫茶」。 茶文化吸收了中國文化的精髓——無私奉獻、堅韌不拔、謙虛禮貌、勤奮節儉和相敬互讓,這種克己養德的精神,以茶為載體,傳播給其他國家。它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並通過茶藝表現精神,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其他民族,而各國又把它與自身的人文相結合,演變成各種茶文化。 全世界有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居民都喜愛喝茶。日本茶道源於中國唐代,具有濃郁的日本民族風情,有獨特的茶道體系、流派和禮儀。韓國人認為茶文化是韓國 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為全國茶日。蒙古人喜愛吃磚茶,他們把磚茶放在木臼中搗成粉末,加水放在鍋中煮開,然後加上一些,還加牛奶和羊奶。俄羅斯人 泡茶,每杯常加檸檬一片,也有用果漿代檸檬的,在冬季則有時加入甜酒,預防感冒。埃及人待客,常端上一杯熱茶,裡面放許多白糖,只喝二三杯這種甜茶,嘴裡 就會感到粘糊糊的,連飯也不想吃了。泰國人喜愛在茶水裡加冰,一下子就冷卻了,甚至冰凍了,這就是冰茶,在泰國,當地茶客不飲熱茶,要飲熱茶的通常是外來 的客人。斯里蘭卡的居民酷愛喝濃茶,它的紅茶暢銷世界各地。在英國,飲茶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各階層人士都喜愛,是英國人表現紳士風格的一種禮儀,喜愛現煮 的濃茶,並放一二塊糖,加少許冷牛奶。加拿大人泡茶方法較特別,先將陶壺燙熱,放一茶匙茶葉,然後以沸水注於其上,浸七、八分鐘,再將茶葉傾入另一熱壺供 飲,最後還會加入乳酪與糖。北非人喝茶,喜歡在綠茶花里幾片新鮮薄荷葉和一些冰糖,飲時清涼可口。南美許多國家,人們用當地的馬黛樹的葉子製成茶,既提神 又助化。在紐西蘭,許多機關、學校、廠礦等還特別訂出飲茶時間。 中國的茶文化,由於種種原因,未能完整的保存下來。在遺憾的同時,也說明中華民族能在幾千年的時間裡繁衍下來,就是因為我們這個民族非常有創造力,擅於接受外來文化,采萬家之長為己用,不斷的拋陳出新。茶作為一件商品,在自身不斷完善的同時,也帶動了一系列與茶有關的產業,促進了社會的進步,拉動了地域貿易,促進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 自古就有人願意收藏普洱茶,讓茶葉以一種新的價值存在。在幾千年前古人開創的「茶馬古道」上,成群結隊的馬幫,駝鈴清脆悠揚,茶草飄香,是唐宋以來至民 國時期漢、藏之間以進行茶馬交換而形成的一條交通要道。這裡留印了先人足跡和馬蹄烙印,以及對遠古千絲萬縷的記憶,也幻化成華夏子孫一種崇高的民族創業精 神。「茶馬古道」,這條古老的商路和「絲綢之路」並駕齊驅,成為了中華名族的兩條商業臍帶,讓中國在同世界交流的新陳代謝中不斷成長和被認可。 茶在我們的生活中俯仰皆是,茶文化早已經滲透進了民族魂里,已經不單單是種飲料。從嫩綠的新芽到濃釅的茶湯,我們在杯中看它沉浮,在高溫的炮製中成斂,沒有烈焰的火辣,沒有膩蜜的香甜,它的淡泊是種高遠,煙水裊裊間就是一幅人生的超脫畫卷。(本文系作者投稿文/劉軍 來源/環球之音) 劉軍:供職於某軍工集團。業餘創作十五載,現專寫財經地產、家庭情感文學。作品散見於《讀者》、《演技與口才》、《意林》、《人民網》、《遼寧青年》、《萬科周刊》等。(2016-01-21 來源:環球之音 作者:劉軍) |
推薦閱讀:
※蕭佳:淺談利他精神
※墨法淺談同時也是書法藝術之精神能得以彰顯的重要手段之一
※被李光耀剝奪了32年自由的謝太寶獲頒「林連玉精神獎」
※辯論賽決賽似乎有黑幕,我感到很氣憤,怎麼辦?
※女子為狗討精神損失費,狗仗人勢人仗狗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