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學會說「葡萄是酸的」

俗諺「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道出了人的本性:人總是對自己的現狀不滿,總是想竭力改變自己的現狀,使自己更上一個檔次。比如做官的,當了縣長想當市長,真當了市長又想當省長……;做工的,月工資500元想著1000元,達到了1000元又想2000元、5000元……。所以,又有諺語說「海洋有底,人心沒低」。

「人心沒底」,高了還想再高,可人的能力有底,人能夠到達的高度有限。這種人心和實際能力的矛盾就決定了人很難快樂。也正因為如此,鄭板橋的一句「知足者常樂」才令無數人折腰慨嘆。但折腰慨嘆是折腰慨嘆,又有幾個人知足呢?

其實,人不知足的原因在於人不了解自己的能力,人總是認為按照自己的能力自己應該得到的更多一些,總是幻想著如果「我能處於某某的地位,我就能如何如何。

我幼時曾聽鄰家篤信佛教的老姑姑講到過這樣一個故事:紅孩兒被迫做了善才童子,但心裡總不服觀音菩薩,總覺得如果讓他坐到蓮台上,肯定比觀音幹得更好。一日,菩薩要赴如來佛祖的法會,吩咐善才童子代她接受人間香火,記下信眾的請求,但不許他對信眾說任何話。菩薩走後,來拜菩薩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他們的請求也千奇百怪,但善才只是做泥菩薩一言不發。後來,一個來求菩薩保佑能做官的公子哥和一個求菩薩保佑平安的漁夫互相拉扯著來找菩薩評理,公子哥說漁夫撿了他的錢包,漁夫說公子哥耽誤了他出海打魚的時辰。善才沉默不語,他們就吵鬧不休,圍觀的人也越來越多。對此心知肚明的善才終於忍不住說明了真相,讓公子哥去追一個向菩薩求錢的窮漢子,於是公子哥找回了錢包,漁夫急匆匆的出海打魚。菩薩回來就批評善才不該說話。善才問菩薩:「我說明真相有何不對?」菩薩說,「你真是小孩子見識。窮人沒錢買米下鍋,全家老小要餓死,公子哥窮奢極欲還不滿足,要用那錢去行賄買官,今天海上有颱風,讓公子哥纏住漁夫還能救他一命,你知道你多嘴惹了多大禍?」

少時聽這個故事,只記著老姑姑最後的結論:「小孩子不要多嘴。」現在想起來又有了一番新的理解。人總是過高的估計自己的能力,總覺得自己會比別人做得更好,因而總是要和別人一較高下,總是對別人地位比自己高、待遇比自己好不服,徒增了許多煩惱。實際上社會對所有的人都是公平的,我們應該相信,我們眼前所擁有的一切,都是社會按照我們的能力對我們最好的安排。硬要爭取不屬於自己的地位和待遇,就只能像善才童子一樣把事情辦壞,最後自討沒趣。

說到這裡,我又想起了著名的狐狸名言:「葡萄是酸的,讓饞嘴的麻雀去吃吧!」人們多因此而嘲笑狐狸吃不到葡萄便說葡萄是酸的,但我卻由衷的欽佩狐狸,認為人應該向狐狸學習。試想,葡萄架太高,狐狸再跳也摘不到葡萄,如果狐狸不放棄,跳一次不行,跳兩次,跳兩次不行,跳三次,一直跳到現在,結果會怎樣?不但摘不到葡萄,還因為要摘摘不到的葡萄,其他能得到的食物也沒得到。這樣做的狐狸是否更可笑呢?鍥而不捨,矢志不渝的精神固然可嘉,審時度勢,明己量力恐怕更值得稱道。至於葡萄是酸是甜,對摘不到葡萄的狐狸又有什麼意義呢?說一聲「葡萄是酸的」,給自己一點安慰又有何不可?

「讓饞嘴的麻雀去吃吧!」這不是詆毀麻雀,也不是酸溜溜的嫉妒麻雀,而是狐狸的自嘲、自醒,承認自己不如麻雀。要是狐狸因為麻雀能吃到葡萄而自己吃不到就痛心疾首,憤憤不平,怨天恨地,氣得血壓升高,傷心得卧床不起,那又能怎樣呢?聰明的狐狸當然不會這樣做,既然自己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不成功就該放棄,該幹啥就幹啥,臨走時幽自己一默,如此,豈不更為瀟洒?

狐狸心中有底,不去追求自己能力達不到的目標,所以狐狸永遠快活。人應該向狐狸學習,尤其是眼紅別人地位、待遇而又無力得到的人。

 

 


推薦閱讀:

葡萄酒的餐桌禮儀
為什麼應該「吃葡萄不吐葡萄皮」
葡萄種植的秘密,每年五一前做好這些事才能保證高產
葡萄與葡萄酒工程專業怎麼樣?

TAG:葡萄 | 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