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佛頂首楞嚴經破妄識無處(七處徵心)第5片

 

圓瑛法匯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大佛頂首楞嚴經破妄識無處(七處徵心)(第4套)

2007/7/13-9/14

片數:共17片DVD(本片為第5片)

文殊講堂

 

  [皆是無漏大阿羅漢,佛子住持,善超諸有,能於國土成就威儀;從佛轉輪,妙堪遺囑,嚴凈毘尼,弘范三界,應身無量,度脫眾生,拔濟未來,越諸塵累。[無漏]:漏是煩惱的異名。也就是一切眾生只要沒有聽聞佛道,他的煩惱沒有機會斷除,會重複的一直循環,而且是生生世世。

  三界有三種漏:欲漏、有漏、無明漏。欲漏就是貪著,像欲界里的財色名食睡。有漏是上二界——色界和無色界的煩惱;無明漏是遍三界,包括界內無明、界外無明。換句話說,無名漏就是微細也難以覺察。因此,一切的煩惱總稱為無明,包括身見、邊見、戒取見、見取見、邪見,貪、嗔、痴、慢、疑等。用無明總代表一切的煩惱。

  聖人已破淫,就是淫的習氣都斷了。怒——就是一般人難以忍受的發脾氣,沒有了,聖人不會發脾氣的。除了示現要教化眾生以外,那是例外。菩薩的怒目金剛相,那也是為了度眾生。而真正聖人的心從來沒有怒氣的,他的心是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的。諸煩惱的[痴]就是沒有智慧。諸位!中國人造字很有意思,這個[知]上加個疾[病]部,知見有毛病叫做[痴],真了不起的中文!你的看法偏差,起種種的意識型態,你的知見生病了,叫做愚痴。聖人已經破了淫、怒、痴諸煩惱,所以,達於無漏,也就是沒有煩惱之境界。因此,如果常常接近無漏的聖者,你自然而然就會感受那個慈悲的德行,而如果接近煩惱的眾生,你的頻率也被感化,你也會變得很煩惱,因為頻率會相應的。為什麼要接近這個斷除淫怒痴煩惱的聖人呢?因為去感受一下他們的頻率,不錯!

  [阿羅漢]:又譯為[阿羅訶],其義為:一、無生——阿羅漢煩惱已經不再生起,所以什麼是阿羅漢,就是沒有煩惱。(我們今天為什麼要修行?就是要面對現實,同時要超越這個煩惱)。煩惱已經不再生起,所以稱為無生。為什麼稱無生呢?因為它是緣生緣滅的假相,所以,當體即空。意思就是:萬法看起來好像有生。其實是因緣生,如果用大智慧透視它,我們會發現,凡所有相都是緣起緣滅的幻化的假相。說[生],只是緣生,沒有真實的生。譬如說:一座山生起來,如果我們有耐性,用挖土機慢慢的挖,一座山就挖空了,山的相沒有了。

  又,阿羅漢此身是最後身,只要入涅槃,灰身泯智,更不再來三界受生,他沒有那個種子。為什麼不來三界受生呢?這個三界在理上來講,叫做貪嗔痴;在事相來講,叫做欲界、色界、無色界,其實就在一念之間。為什麼講:菩提由來無一物,生死涅槃無距離?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從理上講:你有貪嗔痴就會有三界,如果沒有貪嗔痴,即於三界就是超越三界。為什麼?三界本如幻,無有一法真。既然三界本來就是如幻,哪來的真實性的三界呢?跳脫不了貪嗔痴,就是三界。所以每天我們過的什麼生活?就是情緒輪迴的生活。

  二、叫做殺賊——阿羅漢具足戒定慧,能殺煩惱賊。這個不得了!所以,禪宗講動念即乖。戒者,對因果完全負責;定者,心完全可以掌控情緒;慧者,可以起大用現前。這個戒定慧就是佛所講的三無漏學。三、叫做應供——阿羅漢成就涅槃聖道,為世間第一福田,佛說若人供養阿羅漢,得福無量,是故一切世間之眾生,為令自身速離貧苦厄難,速得福智資糧,應當供養阿羅漢。故稱應供。其實不要講說供養佛、供養阿羅漢。在今天來講,要供養一個守規矩,弘法利生,有德性,還不必說象大阿羅漢,都已經很不容易了!

  我最近看了很多片子,世界各地人多,但是,要看到一個出家人看不到。像我看那個片子看到英國倫敦,他這樣攝影,沒看到一個出家人!倫敦的生活比這裡高,他們人擠人。我看那個影片,生活起來壓力比高雄還大。他們人很多,最出名的就大英博物院。再來就古董,英國人喜歡古董,因為大英帝國到處攻打、佔領,把幾百年來的古董統統收回來。他們有收集古董的習慣。人多,地太小,他們旅館蓋在哪裡呢?你想像不到的,蓋在河的上面。而那個旅館也有草皮、房間,也供早餐。住一天四十英磅,大約八十美金,也就是二千多塊到三千塊台幣。說實在的,他們那個生活很辛苦的!

  [佛子住持]:[佛子]為佛之真子,以能紹繼佛志,拔濟眾生,所以稱為佛子。又《法華經》說:菩薩是[從佛口出,從法化生,得佛法分,堪紹佛種。]也就是從佛口,佛當然是講經說法,從法化生,也就是熏陶正法。得佛法分,因為佛叫我們依教入觀,四念處、觀四諦、十二因緣、行六度,這個就是佛所教的,我們一一按照佛所教的,得佛法分,堪紹佛種,也就是夠資格繼承佛種。所以,我們應當弘揚正法、推廣正法,救救眾生。

  我這幾天看了那個新聞報導,說那個塔利班,把南韓的人質殺掉了,阿富汗的,電視是這樣報導,說什麼回教的極端分子,因為韓國出兵伊拉克,叫他們一定要撤軍,結果阿富汗的塔利班,回教的極端分子,要他們撤軍,韓國不要!這二十幾個都是基督圖,其中一個牧師,這個牧師是最先死的!他們發願去哪裡呢?去醫院裡面當志工,也就是去行善,就被挾持,二十幾個韓國人,全部都被抓去,抓去以後,聽說這個牧師生重病,沒辦法走路。也不給葯吃,乾脆就打死,打了十幾槍,全身都爛掉!這個思想上,他們的看法,它就是這樣子。像我們佛弟子,連一隻螞蟻都不敢踩死,他們也認為在執行自己的正義,他們也認為自己站在正義的一個角度。所以,我們一般人沒有辦法接受的觀念,他們認為沒有什麼,習以為常。所以,一切眾生的煩惱實在是很重,觀念也不一樣。因此,到現在為止,我都不帶我的弟子到中東的地方去遊覽,不曉得會發生什麼事情!像這韓國二十幾個也是去做善事,被抓走。這幾天要談判,狀況怎麼樣,就不得而知了,韓國也是很頭痛!我們學佛,最基本上的三皈、五戒很清楚,所以,佛陀講的正法,能解救眾生的觀念,因為我們的思想,會影響到我們的行為。我們如果思想上偏差了,我們的行為自己做錯,也不認為那個叫做錯誤。因此,我們如果以佛來做標準,以佛法來做標準,那麼,這些事情就可以避免就不會發生。

  [住持]有二義:一、[住]法王家,[持]秘密藏(也就是首楞嚴之密法);二、[住]首楞嚴三昧,[持]如實修證。[善超諸有]:[超]就是超越。[有]具有二義:一、[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也就是三界,這是站在事相的角度是說的;站在理的角度說,貪嗔痴就是三界。以三界皆是[有法]。什麼叫做有法呢?有因有果、有生有死,而非涅槃之無生。所以,三界又稱為[三有];這個[有]其實就是業力,業力在轉動。什麼叫宇宙?宇宙就是業力,業力之網就是宇宙,宇宙等於業力之網。我們逃不掉這個業力,所以就輪迴三界。又,三有也就是三界的生死;[欲有]就是欲界的生死;[色有]就是色界的生死;[無色有]就是無色界的生死;以三界皆有生死、有煩惱、有苦,所以稱為三有。

  二、[二十五有],二十五有為從三界開出([開出]義:再進一步詳細分類,就是[廣說]):(1)欲界有[十四有]:四惡趣(阿修羅、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四大部洲(東勝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六欲天:1.四天王天 2.忉利天([忉利]中文叫三十三,意思就是:這個地方分三十三個區域) 3、焰摩天 4.兜率天 5.化樂天 6.他化自在天。(2)色界有[七有]——四禪天,有四天;大梵天、凈居天、無想天。加起來有七有,這是色界。(3)無色界有[四有]——四空處(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以上十四加七加四,合共二十五有。所以稱為二十五有。所謂[二十五有]就是在三界中共有二十五種果報之義,眾生在三界中無始生死往來,不離此二十五處。此言:這些大比丘眾,都能以如來的妙善方便法門,超越三界諸有生死之苦果。所以我們有幸能夠學佛,就有機會解脫生死;就有機會往生極樂世界,諸位要努力!

  [能於國土成就威儀]:[國土]就是佛土,也就是佛所化之土,或稱為一佛世界,也就是三千大千世界。[威儀]就是行住坐卧四威儀,[成就威儀]也就是成就戒法莊嚴之義。所以,持戒就是莊嚴相,一切出家眾所應持,在家眾所應學。此言:這些大比丘眾,都能於佛所化之國土,具足戒品,一切時中成就四威儀。[從佛轉輪]:隨從佛世尊轉正法輪,度化有情。

  [輪]有七義:一、摧輾:我們常常說要轉大法輪,為什麼要轉大法輪呢?能夠把這個煩惱摧輾,摧輾就是車子壓過去的痕迹。二、運載:能載眾生至彼岸故;我們煩惱三界方便說稱為此岸;清涼、不生不滅的境界方便說稱為彼岸。為什麼講方便說呢?因為究竟悟了的聖者,三界本空,無明本空,無三界可出,無法可得,沒有六道輪迴,歇即是菩提。所以,分此岸、彼岸,是站在眾生的角度說的;站在大悟、佛菩薩的角度說:沒有此岸、也沒有彼岸,因為不悟就會此岸,悟了就到了彼岸;如果如如不動,也沒有此岸、也沒有彼岸,以無所得故。所以,第二、運載,能載眾生至彼岸故。

  三、圓滿,世尊轉法輪度化有情,[輪]是什麼意思?就是圓滿。佛的法門,剛開始叫做初,初善、中善、後亦善,也就是不管你在任何一部經典,佛法都是初善、中善、後亦善。(《佛遺教三經》裡面講:佛所說的法,吃到中間也是甜的;吃到旁邊也是甜的,因為佛陀時刻叫你去惡從善,沒有一部經不是這樣講的。)所以究竟圓滿,就像輪的形狀一樣。譬之如輪的形狀。圓的,你只要記得佛法是圓的,那就不要傷人。個性太有稜角,就磨得不夠圓,你只要體悟到佛法是圓滿的法,就不會去傷生了!所以,個性自己修正一下,有個性就會有稜角;有角就會傷人,台語說:一撞很痛!我們的個性一發揮起來,就會很傷人;個性發揮起來無知、貪嗔痴、動怒了、嫉妒、滿嘴惡口、惡言、罵詈,沒有一句話是好聽的,就不夠圓滿了。所以,只要記得圓滿就是佛法,圓滿法就是佛法,圓滿就是永遠不會傷害眾生,這就是懂得佛法的人。

  四、無量無盡:佛的法門無量無邊,譬如輪之轉動,無有始終可得;為什麼?輪子怎麼可能找到起點?或者終點呢?輪子起點就是終點了。就像跑運動場一樣,所以,沒有始終可得。五、一切通達:佛的法門,譬如輪之有輻,[輻]是車輪中的直木。有輳cou,就是車輪中的直木、輻條,集合在車轂上;[轂]就是車輪的中間。所以,諸輻通達於四方,而無障礙。六、萬法歸一:佛的法門無量,譬如輪之眾輻。然眾輻亦皆歸於一輳,好!古時候的輪子,中間,注意看中間有個圓圈,外邊是輪子,中間這個圓圈接外面的大的,不是有一條一條木,這一條一條的木稱為輻。把這個木集中在中間小圓圈,叫做輳。中間有一個洞,可以穿走的,叫做轂。如眾海水,等同一味,謂菩提味、涅槃味;萬法總詮一心,一心就是菩提味、就是涅槃味。

  七、萬法中空:佛的法門力用雖然是無量,譬如眾輻,然輻之用繫於一轂,車輪中心穿軸的部分叫轂。簡單講:車輪一條條的直木叫輻;集中在圓圈的周圍叫輳;中心點穿軸的部分叫轂。這樣有個概念!要不然常常不知道轉法輪是什麼意思。什麼是輻、輳、轂?這樣已經講得很清楚了!以轂中空,空才能夠用啊,這個輪子中間因為有空,所以才能夠用。如來法亦如是,諸法體空,無相,所以成法之無盡的力用。如果你的煩惱全部都空,顯現出來的就是般若智慧的力用。什麼叫知見立知呢?譬如:你動一個念頭,貪,這就是知見立一個貪,貪本來不存在的,清凈心讓它作用,一直作用。

  譬如:對一件事情動怒,又是知見立知,立一個什麼?立一個嗔恨心,本性發揮不出來。諸法本來就空啊,我的左手,這表示般若智慧一直存在;而我們不是,我們動怒,知見又立知,又卡住一個知見了!為什麼?在動怒啊!再放下來,過了幾天又恢復理性了。如果我們能夠體悟諸法皆空,其實,本性它就是一直在作用啊,你只要不知見立知。知見立知就是無明本了,動一個貪念,立一個貪,知見立知,其實,貪本不存在;我們動念,嗔,又卡住一個知見,知見就是意識型態、就是分別心、顛倒見,其實,這個也不存在。我們起了動念,又立了知見,動念即乖,所以,起了我慢,自己覺得自己很有修行,大我慢,不甩人家;不甩人家苦了誰?苦的當然是自己了!為什麼?這清凈心本來就存在了,我們一直卡住知見,貪、嗔、痴。

  所以,禪宗為什麼講:動念即乖?清凈心本來就在作用啊,你就硬要安上一個觀念,有什麼辦法?所以,為什麼,不思善,不思惡,就這麼時,是明上座本來的面目。六祖為什麼這樣講?清凈自性本來就沒有什麼知見,無端起知見,我們莫名其妙的動了一個念頭,卡到一個意識型態,卡到善、卡到惡;卡到是、卡到非;卡到好、卡到壞,都是卡住啊,別人的生死,跟我們也沒有什麼關係!對不對?一直關心別人好、壞,別人的缺點,變成我們的負擔!別人的行為舉止,變成我們的動怒,那我們是不是付出很慘痛的代價?我們埋沒了清凈自性,做傷害自己的工作,做隱瞞自己清凈自性的工作,卻為什麼?卻反應世間無用、沒有意義的、緣起緣滅的假相,多麼悲哀的眾生!諸位!讓清凈心一直作用。什麼叫做萬法一如?清凈心一直在作用啊,見一切相,就知道這個是幻,沒有什麼好討論的,連討論都不行。語言、文字、觀念都不行!不立知見,也就是不落入意識型態,是非、善惡、對錯,總是空,沒什麼好談的!所以,只要任何一個人來到你面前,講別人怎麼樣,你反而要安慰他:你為什麼這麼愚痴,活得這麼辛苦呢?

  禪宗有一句話,說:大悟之人,心靜如水,不管外界狂風暴雨,他一樣如如不動,這個就是功夫,修行就是在修這個!外面狂風暴雨,內心裏面,真正修行人的心是寧靜的。為什麼?他掌握了修行的重點。世間人不知道它是生滅無常的東西,借重某一件事相,一直想要去討論它一個結果。佛陀說:但有言說,都無實義,你一直討論它…對不對?沒有錯,得到一種經驗、得到一種觀念,記得!要解脫自己,無論是經驗、第一義諦;無論是解脫;無論是語言;統統要會通第一義諦的中道思想,這樣你所有的生命都化為奇蹟;你所有的時空,都活著有意義。你不需要去改變眾生,但改變你的心態,整個宇宙就隨你而轉,因為萬法唯心現量。

  諸位!做一個站在高處的制高點上,來看一切愚痴的眾生,千萬不要跳入污泥裡面,跟眾生打滾。所以,人家好壞、生死,不關我們的事情。我不是叫大家學自私,我是叫大家學解脫,眾生有困難,我們當然需要幫助他;但是,眾生的愚痴,你不需要耽擱他,你也不需要去掛礙他,因為他的果報逃不掉的。所以,聰明的人,要對自己的因果負責,這個就是最聰明的人!時時刻刻降伏自我,是佛陀的弟子,一切的是非恩怨,都消弭於無形,能夠消化它。所以,你碰到事情,一定要面對它、要接受它、要解決它、要放下它。為什麼?你一定要面對啊!因為你要生存。生存本來就是很殘酷的,要活下去就是要拼啊,要面對它!要面對它、要生存,就會有是非恩怨,要面對現實啊,面對它!一步一步來。因此,到最後,你就是要解決它、要放下它。如果你大悟,這些都是多餘的,根本就沒有東西讓你面對,讓你去什麼解決、讓你去放下,沒有東西啊!六祖講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為什麼?諸法體空嘛!所以,你如果能夠這樣子,就能夠起大用。

  諸法體空,無相,所以,成法之無儘力用,得度眾生出於有為。[妙堪遺囑]:[妙],就是智慧殊妙。但是,眾生不懂得這個[妙],眾生都是:哎呀!不妙!為什麼?動念就不妙,只要你動執著的念頭,妙不出來。不是尿不出來,是妙不出來。只要你動怒,你這個清凈心就被掩蓋,妙不出來,般若智慧心沒辦法起作用!所以,這個[妙]如果參得透,你的心就是平靜的。智慧殊妙。[堪],就是能。[遺囑],佛臨涅槃以前,所咐囑弟子度化有情之遺志。此言:這些大比丘,都證入了勝妙的智慧,還不是普通喔,普通最多只能知識。記得!世間人讀書,只能學得知識,知識是後天的觀念、語言、文字、意識型態,當然,也可以讓我們得到相當大的作用。所以,有讀書就有氣質;有讀書,書讀得多,就能用電腦、能用網路,全世界走到哪裡,也不會丟掉,這個就是讀書的功用啰!但是,不能斷煩惱、不能了生死。因此要學佛,學佛不同於一般的知識,學佛可以把知識轉化成超越的般若智慧。轉化,因為通達空性,這些知識在大悟的人的心中,就是工具。所以,出家人書還是要讀多,比較容易弘法,知識層面也比較高,大家也比較能夠心服口服!為什麼?因為現在是知識爆炸的時代。

  我們讀書拿學歷,只能過著現實的生活,獲得種種的知識、觀念、語言、文字、學歷,但是,不能斷煩惱、不能解脫。解脫要學佛,要開大般若智慧,這個是學佛的可貴!所以,知識是後天所學習的,般若是本性具足的,每一個人的本性都具足。既然本性具足,又不必花一毛錢,為什麼我們不要用智慧呢?所以,從現在起,我們待人要誠懇,要慈悲喜舍,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舍無量,要用這一顆佛的心,對待你的親戚、朋友;對你的師長要恭敬;對你的先生、對你的老婆、朋友,都是用佛的這一顆心對待他,你學佛成功了!你度了自己,也度了別人。所以,底下說:[遺囑],佛臨涅槃前,所咐囑弟子度化有情的遺志,此言這些大比丘,都證入了勝妙的智慧,而堪能紹繼如來度化一切有情之咐囑。

  [嚴凈毘尼]:[嚴],就是莊嚴。[凈],就是清凈、凈持。[毘尼],梵文叫做[毘奈耶]或者是[毘尼耶]之省言,[省言]就是簡單的。戒律之總稱。此言:這些大比丘僧,於敬持如來律法方面,都能清凈、莊嚴。戒品清凈就是不破戒、不漏戒、不缺戒、不污戒。以戒品清凈,故得四威儀妙相莊嚴。[弘范三界]:[弘],就是大。[范],就是模範、師範。能為三界一切眾生之師範。

  [應身無量]:[應]就是應機,感應。[應身]也就是三乘賢聖,為度眾生,應其根機以及因緣,而示現之身。此隨機而應之[應身],雖非其本身,然也依於其本身。也就是(自受用法身)而得變化示現他受用身。阿羅漢已證得神足通,故能於自身作種種不思議變化,應身無量,也就是神通自在啰![拔濟未來,越諸塵累],[未來],就是未來世的眾生。[塵累],六塵之負累;諸位!注意那個[累]字,[累]字就是負擔。

  動念即乖是什麼意思?就是:動執著的念,就是心靈的負擔;動分別心,就會變成心靈的負擔;動到愚痴的念頭,就會變成心靈的負擔。所以,諸位!什麼叫做眾生?時時刻刻給自己壓力,叫做眾生;時時刻刻給自己不舒服,叫做眾生;時時刻刻給自己痛苦不堪,叫做眾生,不懂得般若智慧本來就具足,這些多餘的六塵之負累,就是因為源自於無明。所以,塵累是什麼意思?就是因為攀緣六塵,而變成一種負擔。所以,大家控制一下慾望,尤其控制一下口業。

  講一個可怕的故事,佛在世,有一個媽媽,她的兒子跟著佛出家,這個媽媽對三寶沒有信心,不但不讚歎佛、不讚歎法、不讚歎僧,這個無所謂、沒關係。但是,因為她嗔恨佛陀度了她兒子,斷了她的後代,因此,就到大街小巷裡面散播佛陀的壞話,就一直告訴人家,說:瞿曇。瞿曇就是世尊的名字,斷人後代,沒有經過她的允許,兒子跟佛出家,釋迦牟尼專門斷人家的後代!因此,這個事情傳到了佛陀的耳中,佛陀請這個大弟子去跟她安撫、跟她勸告,說:謗佛、謗法、謗僧是不善,是大不善。說:謗世尊則不善,這是很嚴重的罪的!她不管,像潑婦罵街一樣,這個村莊毀謗完,到另一個村莊...讓所有這些出去托缽的比丘統統沒飯吃。佛陀跟她授記,說:此人當下十八層地獄,求出無期!

  就這樣一個兒子出家,跟佛對立,一直謗佛、一直謗三寶,而且停不了,佛跟她授記說:這個人經百千萬劫下地獄;再來出,經百千萬劫會墮餓鬼道,沒有東西吃;再經百千萬劫變成畜生;經百千萬劫,再轉世成人,還貧窮下賤,六根不具。我們這一隻嘴巴喔,阿彌陀佛!我看到這一段,趕快講給諸位聽,謗佛、謗法、謗僧則不善,無論如何,要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緒,不能一直發揮,像潑婦罵街一樣罵三寶,這樣下來,就會像世尊所授記的一樣。

  大家要冷靜,聰明的人,會緊閉自己的嘴巴,出來都是講好話。但是,也不要讚歎得讓人家變成一種負擔:哎呀!慧律法師啊!您就是文殊師利菩薩吧!我說:你這樣讚歎變成妄語,你有罪,我沒有!你怎麼亂講呢?我告訴你:講這個笑話也不簡單,要學實在也是很困難,我這種功夫,有的人講說:哎呀!慧律法師講經都講笑話!我這個可不簡單,要模仿可是很難的!

  我有一個同學,他不太會講話,他的女朋友告訴他,說:我們交往了好幾年,你沒有講一句感動的話、震撼的話,都沒有!他就說:林同學!我那個女朋友說:交往了好幾年,都沒有感動的話!我說:要感動很簡單!我那時候是在家啦,出家就不教人了。這個要她感動很簡單,我說:你把它背起來,同時這一句話念了以後,要用眼睛看她,我說:如果這是一場夢,我真的不願意醒過來!會不會啊?他說:會!同時你要用眼睛深情款款的看她。他去了,約會回來,啊!是真的很感動!但是,我問他:那你有沒有這樣深情款款的看她?他說:有啊!我說:那你怎麼看?他說:這樣看!我說:你的眼睛像閃電,當然很快就聽到雷聲啊!他女朋友要送他,說:你今天眼睛很嚴重,我送你去眼科!所以,我告訴你:這個模仿還是很困難的,你不要以為說講這個笑話很容易。所以,模仿來的,不是自己的東西。

  底下,六塵之負累;眾生以緣取六塵,而自障蔽自心本明,而成為靈明本性之負累。此言:這些大比丘僧,能拔濟未來之眾生,令其超越六塵之負累,而得解脫三界苦難,因此不負如來之殷勤囑託。義貫:這些大比丘僧[皆是]已經證聖道,離欲[無漏],煩惱永息之[大阿羅漢];彼等皆是[佛]之真[子],安[住]護[持]如來正法,自身[善]修如來無量妙法而得[超]脫三界二十五有等[諸有]之系縛,並且[能於]此娑婆[國土](乃至十方佛土),[成就]三千[威儀],隨[從佛]世尊[轉]正法[輪];並且以其所證深[妙]之智慧,而[堪]能紹繼如來[遺囑]之度生事業;是故彼等皆能庄[嚴凈]持[毘尼]戒品,[弘范]於[三界](為三界眾生之師範),並能隨眾生之機緣,而示現[應身無量],以[度]化解[脫]現在之[眾生]於生死之中,更能救[拔]賑[濟]盡[未來]際無量有情,這個[賑]就是救,拿財產救助受災的人,叫做賑災、賑濟。現在是拿佛法救濟眾生,說:更能救[拔]賑[濟]盡[未來]際無量有情,令皆超[越諸塵]勞之負[累],而得解脫。成觀法師寫的《楞嚴經義貫》,寫得非常好,你看,他把這個義理全部貫穿起來,看起來就一目了然。

  詮論:本段經文,看來與一般經文之[序分]中,陳述與會大眾的大比丘,好像沒有什麼不同,而實際上,本段經文中即暗藏了許多玄機,此言何解?我們知道,所謂[佛子],依理而言,也就是指菩薩,以菩薩為能紹隆佛種,故為佛之真子,而堪稱佛子。但是本經文中,明明是在講阿羅漢,為什麼經文又稱阿羅漢為佛子呢?豈不是違道理?接著又說這些阿羅漢[從佛轉輪,妙堪遺囑],阿羅漢怎麼能夠紹繼如來遺志,度化眾生?他們不是都是[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此是[最後身],即將入涅槃了嗎?既然馬上要入涅槃,如何還能繼佛遺志?再下去,經文又說他們能夠[應身無量,度脫]現世[眾生],不僅此也,而且更能[拔濟未來]之眾生,令[越諸塵累],而得解脫——這豈不是菩薩境界了嗎?這正是本經的玄機,也是本經一經的大旨。

  何則?依藏教、通教、乃至別教,我們前面有講過了,五時八教,藏、通、別、圓、頓、漸、秘密、不定,這個前面也講過了,天台宗的《教觀綱宗》,我們也講過了。依藏教、通教、乃至別教,藏教是專指小乘;通教就是通前通後,也就是通前面的小乘,也通後面的大乘;這別教是專門為大乘講的,叫做別教;那麼,圓教就是無所不圓。二乘與菩薩是有別的:形相與智慧皆不同。但依於圓教,則心、佛、眾生平等不二,三乘會歸一乘,唯一佛乘,無二無三。三乘、五乘只是如來大悲智慧之權說化導,諸位!注意那個[權說],為什麼講[權說]呢?法是絕對,絕對就不能說。說了,就統統叫做方便,包括我們今天講經說法,也叫做權說化導。

  我們現在叫做權說化導,但如果我們悟了,所有的權說化導,統統是一實相,無一法不是實相。一乘為實,眾生畢竟成佛,此是《法華》之大旨,所以《法華經》中佛與在家出家、三乘賢聖皆授記成佛。而《法華》[一佛乘]之得以建立,乃依於《大般涅槃經》佛所開示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是故[一切眾生當得作佛]。

  諸位!這是站在本體的究竟理上來說,雖然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當得作佛;可是,現在你不是啊,還要受無量苦啊,你所受的苦就是白費,多餘的!因為我們造了種種的身口意的不凈業,就是繼續受苦;而這個受苦,受苦得很冤枉,就是眾生,因為沒有智慧。我們學佛,受苦得有意義,我們坐在這邊聽經聞法,在佛門裡面吃盡一切苦頭,碰到了大善知識,自己也解悟了佛理,徹底的自我打破無明、解脫,我們所有的苦都值得,統統值得!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當得作佛],這是在勉勵人家的話。是故,在通教當中,聲聞人被斥為[焦芽敗種]。焦芽,譬如說:這個芽燒焦了,種子壞了,叫做敗種;這個芽發出來了,燒焦了,那就沒有辦法繼續茁壯、成長、開花、結果,這就不用談了!一個人發心不夠,只想度自己,不想弘法利生、救眾生,那麼,接著後面的菩提果統統停止!因此要互相勉勵,每一個人的能力不同;但是,總要盡一點心力。然於圓教當中,則得授記,將[回小向大],這三迴向之一:回小向大、回因向果、回事向理,三種迴向。有三種迴向,當得作佛。

  又,依《楞伽經》,阿羅漢有二種,一為[實法阿羅漢],[實法阿羅漢]就是實取涅槃滅度者,意思就是說:被限制住,他實實在在就是阿羅漢!第二個:[權法阿羅漢],權法就是示現的,這外表看起來像阿羅漢,事實是菩薩。乃為菩薩依本願力,為護持如來正法,為護持如來,以及護持正法而示現者,此類阿羅漢,以是菩薩示現故,所以不實取涅槃,絕對不實取涅槃,繼續本著願力,來示現度眾生。而繼佛種性,度化有情,盡未來際。

  像大迦葉尊者,現在仍於雞足山入定,以待彌勒菩薩下生成佛,而傳與釋尊衣法,即是菩薩示現之權阿羅漢。又如玄奘大師在《大唐西域記》當中所記載的,羅睺羅亦為護持如來正法,不入涅槃,也是權阿羅漢之一。講到羅睺羅,師父就有一件事報歉,我們剛講說阿難去叩鐘,要驗那個聞性。師父講得有點口誤,就講得太快了,羅睺羅,師父把他講成阿難,這是口誤。雖然是口誤,但不影響整部經典的發揮,只是名字有口誤,這點師父報歉,是羅睺羅去撞鐘的,在這裡順便更正一下。又賓頭盧尊者,表面上雖受佛教敕,不準入涅槃,永住此世間受眾生供養,然也是慈悲示現的[權阿羅漢]。菩薩悲心之深,不拘於本身的形相,於此可知。說不定我們講堂也很多是菩薩示現的,很難講,在座諸位也許是菩薩再來的。

  本經因是如來開示真如本性之圓頓大經,所以已經超越[藏通別]教之三乘分別,而以萬法皆[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什麼叫做萬法皆[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就是萬法都是真如的影現。我們的緣起法有五種:一、業感緣起;二、阿賴耶緣起;三、如來藏緣起;四、真如緣起;五、法界緣起。現在這個就是講真如緣起,意思就是:雖然一切緣起,但是一切都是真如自性,這個就是真如緣起。但是,真如緣起就是如來藏緣起;如來藏緣起就是真如緣起。而會三乘於一乘圓教,是故暗示此等大阿羅漢本身實在也是菩薩示現,並藉此以默示本經[真如一相]之深旨。

  [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拘絺羅、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須菩提、優婆尼沙陀等,而為上首。][舍利弗]:梵語[舍利]為鶖;[弗]為子。因舍利弗的母親,她的名字為鶖qiu。這是水禽類,體型像鶴,居住在湖邊,吃蛇也吃魚。這個鶖就是水禽類的,就是不能離水而居的,叫做水禽。印度人常以母之名為名,故名之為[鶖子]。有時亦翻為[舍利子],也是中文和梵文合併之翻譯。所以,[舍利]是梵文,[子]是中文,所以,舍利子,舍利子。舍利弗為佛十大弟子之中,智慧第一,常代佛宣說法要,或者是重誦佛所講之經。

  諸佛菩薩之示現,皆有[本]、有[跡],[本]就是其本身;諸位!這個[本]在《法華經》講,就是從久遠劫以來,這個[本]的定義是這樣子。[跡]就是今生今世所示現的。舍利弗為釋尊之十大弟子之首,此為其跡現,[跡現]就是今生今世的示現。而其[本]就是久遠劫,而久遠劫就是過去的金龍如來,這個可不是一般喔,舍利弗也是佛來的!今倒駕慈航,助佛轉輪。

  [摩訶目犍連]:梵文[摩訶](maha),maha就是大的意思。佛弟子當中,仍有同名目犍連者,中國話叫做大目犍連,以示有別。加一個[大]。目犍連為佛十大弟子中,神通第一。《阿含經》云:我佛法中,神通輕舉,飛到十方者,目犍連為第一。

  [摩訶拘絺羅]:梵文[拘絺羅]為膝。大膝為舍利弗之母舅,出家前又號[長爪梵志]。[梵志]就是一切外道的總稱,叫做梵志,《阿含經》講得最多;而[菩薩]的名詞,《阿含經》提到[菩薩]這個名詞少得可憐!拘絺羅在佛弟子中為四辯才第一。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富樓那]義為滿願;[彌多羅尼]意思是慈子,所以常合譯為[滿慈子]。富樓那為佛弟子中,論說第一。就是很有辯才。論說就是一問一答叫做論,我們為什麼叫做《大智度論》、《瑜伽師地論》?為什麼講這[論]?唯識論,為什麼?一問一答叫做論,就是一直討論…

  [須菩提]:義為空生、善現、善生。所以《大般若經》中常譯為[善現須菩提]。須菩提為佛弟子中解空第一,其本為過去青龍如來。你看,這也是佛再來的,也是示現的。

  [優婆尼沙陀]:義為塵性,以觀塵性空而得道果。本經中,優婆尼沙陀自陳([陳]就是自己陳述,)圓通時說:觀不凈相,生大厭離,悟諸色性以從不凈,白骨微塵歸於虛空,空色二無,二無就是:連那個空跟色都不復存在,也不著一個空。意思就是:把色塵分析歸空,同時也不著空,叫做空色二無。成無學道,無學道就斷所有的煩惱了。我們所有的煩惱,就是不悟緣起性空,所以,我們有煩惱。我們的煩惱從哪裡來?不悟一切法無我,沒有悟到諸法畢竟空,所以,我們沒有辦法成無學道,變成有漏有學。如來印我,名尼沙陀。所以,[尼沙陀]這個名字是釋尊印許他所證的法,為顯其法,而賜其如是之名。[而為上首]:就是領眾帶頭在前之義。

  [復有無量辟支無學,並其初心,同來佛所,屬諸比丘,休夏自恣。][辟支無學,並其初心]:[辟支]就是辟支佛道,也就是緣覺,也翻譯成獨覺。[緣覺]與[獨覺]所修雖同,都是修十二因緣,但他們的修行因緣則不同:[緣覺]是出現在有佛之世,聞佛開示十二因緣之法,因而修行而得開悟[緣起無常]之道理,得證涅槃者;[獨覺]是在無佛之世,自觀世間興衰法,得悟無常、因緣之理,證入涅槃者。所以,其實要修學佛道,只要你好好的體悟無常;只要你好好的體悟因緣本空,很容易就得道的!辟支佛乘與聲聞乘人,因為沒有度生之悲願,亦不趣求無上菩提,所以在通教上合稱為[二乘]。

  [無學],為二乘已證道果者,在此則為指已經證辟支佛果者。[初心]:為指辟支佛乘初發心之學人。因為這都看過了,容易理解。[屬]:值,正好碰到。[休夏自恣]:[休夏],即解夏。結夏是四月十五,七月十五是解夏。佛制比丘每年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結夏安居專心辦道,不外出行乞,或作其他事。[自恣],[恣]為任之意思,也就是安居三個月完了,眾僧齊集,大家一齊共同檢討三月修行的得失,通常是自舉所犯的過錯,而不是自述功德。詳言之,即若自知己過,便自行陳說,如果知道自己過錯,就自己講。若自己不知過,則[恣任僧舉]。自恣時之白文為:[白]就是告白、表白的意思,這個[白文]就是表達的意思,表達出來,說:[大德長老,或見我過,或聞我罪,或疑我犯,恣任所舉,哀愍我語,我當懺悔。]這是何等的境界!修行人當如是為護法身慧命,不顧世間虛假的顏面。

  如是庶幾速與[無我智]相應乎!諸位!這三個字可是重要,無我就開智慧;有我就愚痴。這三個字看起來很平凡;但是,卻很重要!為什麼[智慧]會連接在[無我]的後邊?因為有執著一個四大的假我,就是愚痴;放下四大的假我,就是無我,一切法無我,智慧就現前。所以,既然一切法無我,有什麼好爭的呢?與[無我智]相應乎!然而末法時期,這種自恣之法,早已不能行了!變成只是一個儀式,很少人行這個法。

  義貫:[復有無量]的[辟支]佛乘已證道果的[無學]聖人,[並其初]發[心]的學人,一[同來]到[佛所],正[屬](值遇)[諸比丘休]止一切活動,結[夏]安居三月完畢,正要作[自恣]自恣就是(自我檢討)的時候。

  [十方菩薩咨決心疑,欽奉慈嚴,將求密義。即時如來敷座宴安,為諸會中宣示深奧,法筵清眾,得未曾有。][十方]:先講重要的四個方向,(東、南、西、北)加上四隅,[隅]就是角,四個角落:東北角;如果加一個[角]更清楚!東南角、西南角、西北角,加一個[角]更清楚!再加上跟下,稱為十方。也就是東、西、南、北、東北、東南、西南、西北、上、下,稱為十方。一切的方向,都可以由十方來表達。

  [菩薩]:大道心有情,也就是發大心,詳如經題中有解釋。[咨決心疑]:[咨]就是詢、就是問。[決]就是決斷、解決。[心疑],就是心中的疑惑、疑問。又,疑在唯識五位百法中為六大根本煩惱之一。六大根本煩惱為:諸位!注意看這兒,什麼叫做根本煩惱?根本就是猶如樹有根,人家講: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底下是六大根本煩惱:[貪心]是可怕的根本煩惱;[嗔恨心]是可怕的根本煩惱;[愚痴]就是沒智慧;[我慢]就是驕傲、狂妄,法水不入,大我慢;[疑],沒智慧,疑東疑西,疑神疑鬼,什麼人都不相信,對三寶懷疑、沒信心,疑就是對信心打折扣;[惡見]。以[疑]能令人於正法、正理心生猶豫,而踟躕不前,踟躕(chi chu)。踟躕不前,就是徘徊不進的樣子,不得安心如法修行,因而令心惱亂不安,故為一大煩惱。一切修行人皆應速求善知識決疑——心中有疑惑。我們今天為什麼在台下聽經聞法呢?也是要把我們的疑惑解開。決斷心中的疑惑,永斷疑網,否則智眼永被疑惑所障,不得開顯。此言:來咨問決斷心中的疑惑。

  [欽奉慈嚴]:[欽],就是敬;又欽,重就是殷重。[奉],就是奉事。[慈],就是慈母。[嚴],就是嚴父。此言:諸菩薩眾,皆敬事如來,如奉事父母一般的敬重、殷勤。[將求密義]:[將],就是欲,想要。[求],就是請問、請示。[密義],這個跟《六祖壇經》當中,道明法師問六祖大師,說:上來。[上來]就是剛剛。[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剛剛講的這一些關鍵的密語密意以外,還有沒有什麼其他的秘密啊?中的[密意]相同。密義為秘奧的道理,此理因為凡愚障重不解、不相應,恐生疑謗,所以如來不常開示,唯對大根器人說。以不常開示,所以稱之為[密]。又,此理幽隱高深,為如來自行境界,非凡外權小能知能解,所以稱之為[密]。然而此[密],雖為[如來密因],不與他共,而此密實為一切眾生本具、共有,[密]就是如來藏了,不生不滅的如來藏。所以六祖答道明上座云:[若汝返照,密在汝邊。]這一句話很重要!什麼叫做返照?你只要返過來,你的心只要不向外一直賓士、攀緣,就是這個意思。若汝返照,換另外一個角度,六祖講:你的心只要不向外攀緣、賓士,密在汝邊。是故,此密雖各人皆有,然迷而不悟、不知不覺,所以非密成密,須求善知識指示,乃得開解、知見。

  [敷座宴安]:[敷],就是鋪。[宴],就是安,很安詳,恬然安詳寂靜之義。[安],就是安坐,身心不動。[法筵]:[筵],同宴,也就是席。法筵,就是法席。以法會為供給大眾法食,如同宴席。像我們辦這個結婚,不是有這個宴席嗎?法會聚在一起,好像宴席,所以稱為法筵。[得未曾有]:從來沒有這麼歡喜過;從來沒有聽到過這麼好的道理。

  義貫:此時,[十方]世界的諸大[菩薩],都為了向如來[咨]問,以求[決]斷[心]中的[疑]惑,而來[欽]敬[奉]事如[慈]母[嚴]父的佛世尊(以如來為一切眾生之法身父母故。),[將]欲[求]乞如來開示無上[密]要之[義]理。就在這個時([即時])[如來]自行[敷座,宴]然[安]坐,身心不動,而[為諸]與[會中]之法眾,[宣示深奧]之理,而令此[法筵]中的[清]凈大[眾],皆[得未曾有]之法喜。

  [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恆沙菩薩來聚道場,文殊師利而為上首。][迦陵仙音]:[迦陵],全名為迦陵頻伽,義為妙聲,是一種鳥名,此鳥之音和雅,令聽者皆歡悅;在此為比喻如來之法音,如來梵音和雅,聞者莫不歡悅。這個音聲是自然的;你看看這個電視,有的人唱歌,這個聲音就很好聽!所以,人家讚歎鄧麗君說:百年只有出一個鄧麗君這樣的音聲,百年才能出一個!所以,這個音聲也是一種果報。因此,勸大家多講好話、多讚歎別人,不要造口業,音聲果報好,會很好的![仙],為大仙,是指如來。仙之原義為已經成正果之修行人。

  [道場]:有二義,一為修道之場所,二為講道、傳道之場所。這裡指祇桓精舍,為眾僧自恣辦道,以及如來宣說正法的道場。又,有人修道、有人傳道之處,即是道場,像我們講堂也算是道場。然若無[道],縱有種種的莊嚴具,也不得謂為真實道場。所以,一個道場沒有法的傳遞,就像一個人沒有靈魂,一個道場沒有正法,就像一個人沒有靈魂,只唱唱念念,沒有宣揚正法。所以,弘揚正法、推廣正法,是當急之務。

  又,直心、深心、菩提心,是菩薩道場。什麼叫做直心?這三心可是很重要!直心就是不能扭曲,這個直心是對彎曲的心講的,一般眾生為了自己的利益,都是彎曲的,面是背非,是講非,非講是,不直。深心,深心就是堅固的信心,絕對不動搖,對三寶的信心,絕對不動搖,也深信自己有如來藏性。菩提心,就是徹底覺悟的心,這是菩薩的道場。

  [文殊師利]:義為妙吉祥,以其出生時有十種祥瑞。文殊主大智,曾為七佛之師,其本為過去龍種尊王佛,現在為北方之歡喜摩尼寶積佛,未來成佛,名為普現如來。[十方界]:為十方之佛世界。一佛世界為一個三千大千世界。

  義貫:世尊如[迦陵]頻伽鳥的大覺金[仙]之美妙梵[音],普[遍]至於[十方]佛世[界],於是十方如[恆]河[沙]數一般的無量[菩薩],皆聞聲而[來聚]集於此祇園[道場],此菩薩眾中,以[文殊師利而為上首。]

 

 

推薦閱讀: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淺釋
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八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八
《楞嚴經》簡介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17

TAG:楞嚴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