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中國有著千絲萬縷聯繫的東南亞國家—馬來西亞 | 列國志

馬來西亞的名字很熟悉。特別是2014年的馬航事件,連續兩架客機莫名其妙失蹤,讓更多的中國老百姓記住了馬來西亞這個國家。但其實很多人並不了解馬來西亞。有人說馬來西亞是一個扼守馬六甲海峽的花園國度,也有人說馬來西亞是全世界最大的天然橡膠、棕櫚油和錫的生產基地。這都是對馬來西亞的表面印象。

 

馬來西亞其實是一個和中國有著千絲萬縷聯繫的國家。馬來西亞的主要人種就是華人、印度人、馬來人。華人長期佔據馬來西亞的首富寶座,幾乎壟斷了馬來西亞的富裕階層。

 

古代文明

早年從印度輸入的印度教和佛教文化,主導了早期馬來西亞的歷史。

公元初馬來半島建立了羯荼、狼牙修、古柔佛等古國。

伊斯蘭教早在10世紀傳至馬來西亞,但直到14世紀和15世紀,三佛齊覆滅後不久,伊斯蘭教才在馬來半島奠定根基。這個地區分裂成眾多以伊斯蘭教為主的蘇丹國,其中最突出的是馬六甲蘇丹王朝。伊斯蘭文化對於馬來人產生了深遠影響,但是同時它也受到馬來民族的影響。

 

柔佛蘇丹王朝

馬六甲蘇丹王朝最後一位蘇丹的兒子逃到馬來半島南端的民丹島,並在那裡建立了一個新的國家,柔佛蘇丹王朝。

16世紀末,歐洲商人在馬來亞北部發現了錫礦,透過錫的出口,霹靂變得富強起來。歐洲殖民勢力繼續在這個區域擴張。葡萄牙控制了對盛產香料的摩鹿加群島的貿易。1571年西班牙佔領馬尼拉。

1607年,亞齊蘇丹國興起,成為馬來群島最強盛富裕的國家。馬來亞的胡椒在歐洲也享有盛譽,而且在吉蘭丹和彭亨有金礦。錫礦和金礦及其附屬工業的發展,導致了第一批外來移民湧入馬來人的世界,一開始是阿拉伯人和印度人,後來則是華人。華人定居在城鎮並很快掌控了經濟活動。這建立了往後200年的馬來亞。

 

近現代

1942年至1945年日本佔領這個地區,馬來亞被日本佔領。

1957年多民族的馬來亞聯合邦宣告獨立。

1963年8月31日,英屬的新加坡和北婆羅洲(沙巴)宣告獨立。

1963年7月22日,砂撈越宣告獨立,並與馬來亞聯邦以同等夥伴身份(即國家身份)於9月16日組成馬來西亞聯邦。隨著以華人為主導的新加坡的加盟,整個馬來西亞華人人口數量也持續增長,當時華族約佔馬來西亞人口的42%,和馬來族人口的比率不相上下。後來「馬來人至上」的觀念越來越強烈,他們認為馬來族是馬來西亞的主人或特權者,華人和印度裔被認為是承蒙馬來族的恩惠。馬來族精英也開始懼怕以華人占多數的新加坡會削弱他們占多數的人口比例,並主宰馬來西亞的政治及經濟環境。

1965年8月8日,以巫統為首的國陣執政聯盟利用其國會優勢通過決議,將新加坡驅逐出馬來西亞。8月9日,新加坡宣布退出馬來西亞獨立建國。  

 

馬來西亞華人

馬來西亞華人主要是明朝、清朝到民國時期數百年來從中國福建和廣東、廣西、海南等一帶遷移而來的中國人後裔。馬來西亞華人古代多自稱唐人、華人,中華民國成立後開始自稱中國人、華人及華僑,馬來西亞獨立後開始改稱華人、華裔,成為馬來西亞國民,幾無自稱「中國人」與「華僑」的華人。

馬來西亞華人主要分布於吉隆坡(首都)、喬治市(檳城州)、怡保(霹靂州)、新山(柔佛州)、古晉(砂拉越州)、亞庇(沙巴州)和馬六甲市(馬六甲州)等各大城市。

 

南來歷史

據中國古籍記載,於唐朝時期就已有少量唐人南下馬來半島一帶進行商業活動。當時唐人主要是暫居經商,並無大量定居。

 

到了明代,有大量叛軍和回民開始遷居南海一帶(即馬來群島),由於為明成祖立過大功,鄭和曾多次在滿剌伽停留,後來將滿剌伽,巨港,泗水等營建成其船隊的大本營,也安置了數位回民為當地領袖,至今馬六甲仍然留有大量與鄭和回民有關的遺迹。

 

1961年伊斯蘭教著名學者哈姆加長老曾明確寫下一句令人深省的名言曰:「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伊斯蘭教之發展,與中國一名虔誠穆斯林密切相關,這位穆斯林就是鄭和將軍。」

 

一些唐人因為和當地人通婚,開始在滿剌伽定居,接受同化,繁衍開來。在與本土文化相互交融的情況下,他們逐漸形成一支新的民族--娘惹峇峇族。娘惹峇峇的母語也由方言(主要是大明時代的方言,即福建話)慢慢轉變成夾雜方言以及馬來語的娘惹峇峇語,但依然保留了各種大明的風俗儀式。

 

遺留問題

根據2008年的數據,馬來西亞仍然有將近20萬持紅色身份證的華人。這些人中,大部分法律上是無國籍者,因為一部分人仍然是持著已不被承認的中華民國護照。這種現象是一個長久已被馬來西亞華人遺忘的歷史。

 

馬來西亞獨立之前,華人在目睹時代的變化和孫中山的影響下,積极參加中國的革命活動。滿清被推翻後,在英國人的允許下,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國民黨於1912年在新加坡和馬來亞建立支部。1925年孫中山逝世,同年英國殖民政府禁止中國國民黨的活動。中國國民黨馬來亞支部在抗日時代就發揮作用,積極開展華僑在財務上支持中國抗戰,華僑機工也前赴後繼在滇緬公路上維護車輛及輸送援華物資。

 

1949年9月11日,中國國民黨在失去中國人民和華僑的支持後,關閉馬來亞的支部。加上英國於1950年1月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及封閉中國國民黨組織,其黨產和活動轉向俱樂部形式散布在馬來西亞民間。認同中國國民黨的人士繼續堅持中華民國護照及俱樂部活動,造成他們的後代只能以永久居民的身份持有馬來西亞紅色身份證。

 

華人與現代中國政治

雖然英國早在1950年元旦已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馬來西亞1957年獨立後卻因為馬來亞共產黨叛變問題而與在台灣的中華民國建立領事外交。這段外交關係一直維持到1974年馬來西亞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為止。

 

首都

首都吉隆坡人口約167.4萬人(2011年7月,大馬統計局),面積達243平方公里。具有觀光和通訊兩大功能的吉隆坡石油雙峰塔高達466米,曾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築物。目前仍是亞洲最高塔之一,如兩柄銀色利劍直插雲端。吉隆坡還是這個多民族、多宗教國家的縮影,市內清真寺以及佛教、印度教的寺廟隨處可見,基督教的教堂也有20多座。

 

人口民族

截止2015年,馬來西亞總人口30638600人。其中馬來人55%,華人24%,印度人7.3%,其他種族0.7%。馬來語為國語,通用英語,華語使用較廣泛。伊斯蘭教為國教,其他宗教有佛教、印度教和基督教等。

 

根據憲法定義,馬來人是實行馬來風俗(習慣法)和文化的穆斯林。他們在政治上具有主導權。土著地位也授予某些非馬來的土著,包括泰人、高棉人、占族和沙巴和砂拉越的土著。只要是在馬來西亞的土著(Bumi),就可以享有房屋折扣等優惠。雖然華人、印度人同為馬來西亞人,卻因為不同膚色而無法享有這項權利。

 

國旗

馬來西亞國旗又被稱為「輝煌條紋」。是馬來西亞的國家主權象徵之一。國旗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2:1。主體部分由14道紅白相間、寬度相等的橫條組成。左上方有一深藍色的長方形,上有一彎黃色新月和一顆14個尖角的黃色星。14道紅白橫條和14角星原代表全國14個州,自新加坡在1965年獨立後代表全國13個州和聯邦直轄區。藍色象徵人民的團結及馬來西亞與英聯邦的關係──英國國旗以藍色為旗底,黃色象徵皇室,紅色象徵勇敢,白色象徵純潔,新月象徵馬來西亞的國教伊斯蘭教。

 

國徽

馬來西亞國徽中間為盾形徽。盾徽上面繪有一彎黃色新月和一顆14個尖角的黃色星,盾面上的圖案和顏色象徵馬來西亞的組成及其行政區域。盾面上部列有5把入鞘的短劍,它們分別代表柔佛州、吉打州、玻璃市州、吉蘭丹州和登嘉樓州。盾面中間部分繪有紅、黑、白、黃4條色帶,分別代表雪蘭莪州、彭亨州、霹靂州和森美蘭州。盾面左側繪有藍、白波紋的海水和以黃色為地並繪有3根藍色鴕鳥羽毛,這一圖案代表檳榔嶼。盾面右側的馬六甲樹代表馬六甲州。盾面下端左邊代表沙巴,圖案中繪有強健的褐色雙臂,雙手緊握沙巴州旗。盾面下端右邊繪有一隻紅、黑、藍3色飛禽,代表砂拉越州。盾面下部中間的圖案為馬來西亞的國花──木槿,當地人稱「布呢拉亞」。盾徽兩側各站著一頭紅舌馬來虎,兩虎後肢踩著金色飾帶,飾帶上書寫著格言「團結就是力量」。

 

國歌

《我的國家》歌詞大意:我的祖國,我生長的地方,願她的人民團結堅強,願上帝保佑她安康,願元首和平地統治四方。

國花

木槿(又稱大紅花、扶桑)

 

政體

馬來西亞實行君主立憲制(君主立憲制又分為二元君主制和議會君主制,馬來西亞屬於議會君主制)。因歷史原因,砂撈越州和沙巴州擁有較大自治權。馬來西亞的國家元首稱為馬來西亞最高元首,而政府由國會下議院最大黨或聯盟所組成,領袖稱首相。其政治體制是沿襲自英國的西敏寺制度。

憲法

1957年頒布馬來亞憲法,1963年馬來西亞聯邦成立後繼續沿用,改名為馬來西亞聯邦憲法,後多次修訂。憲法規定,最高元首為國家最高領導者、伊斯蘭教領袖兼武裝部隊統帥,由統治者會議選舉產生,任期5年。最高元首擁有立法、司法和行政的最高權力,以及任命總理、拒絕解散國會等權力。

議會

也稱國會,最高立法機構。由上議院和下議院組成。2003年5月,國會通過重新劃分國會和州議會選區的動議,國會下議院議席從194增至219個,除沙撈越以外的12個州議席從422增至505個。議員任期5年。

 

司法

最高法院於1985年1月1日正式成立,最高法院成立後,即廢除英國樞密院的最終裁決權,聯邦法院為目前馬來西亞司法制度最高裁決法院,

 

政黨

馬來西亞註冊政黨有40多個。由14個政黨組成國民陣線聯合執政。

 

國防

最高元首是三軍最高統帥。國防決策機構為國家安全委員會,首相任主席。武裝部隊總司令是軍隊最高指揮官。

 

軍力

馬來西亞三軍總兵力12.95萬人。陸軍10.5萬人,編成1個軍團司令部、4個師、1個快速反應旅、10個步兵旅、5個炮兵團、4個裝甲團,裝備坦克26輛、裝甲車1100餘輛、火炮400門。海軍1.25萬人,編有兩個海軍司令部,編成10個中隊,裝備100餘艘艦船,有海軍基地4處。空軍1.2萬人,編兩個管區(下轄5個營)、12個飛行中隊和支援部隊,有空軍基地3處。另有預備役部隊4.66萬人,准軍事部隊20餘萬人。

 

外交政策

馬來西亞奉行獨立自主、中立、不結盟的外交政策。視東盟為外交政策基石,優先發展同東盟國家關係。重視發展同大國關係。系英聯邦成員,與其成員國交往較多。已同131個國家建交。1957年9月17日加入聯合國,也是環印度洋區域合作聯盟、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大英國協、不結盟運動和伊斯蘭會議組織的成員國,同時也是東南亞國家聯盟(英語:ASEAN)的創立國之一。

 

同中國的關係

中馬兩國之間有著悠久的歷史往來。早在公元前2世紀,中國商人就去馬來半島從事商業活動。1974年5月31日,馬中兩國建交,馬來西亞成為東盟中第一個與中國建交的國家。1999年,兩國簽署關於未來雙邊合作框架的聯合聲明。2004年,兩國領導人就發展中馬戰略性合作達成共識。2013年,兩國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

 

同東盟的關係

馬來西亞是東盟重要成員,同其他東盟國家政治、經濟、文化關係密切,高層互訪頻繁,並注意在重大國際地區問題上相互協調立場。馬是東盟內部貿易的重要一員,2005年與其他東盟國家的貿易額為2462億令吉,占其對外貿易總額25.44%(馬方統計數據,下同)。重視地區安全合作。

 

同印度尼西亞的關係

同為穆斯林人口占多數的國家,相互關係十分密切。2005年馬印尼雙邊貿易額291.5億令吉,佔馬外貿總額的3.01%。兩國在西巴丹島和利吉丹島主權歸屬問題上存在爭議。2002年海牙國際法院裁定馬對上述兩島擁有主權,印尼對此表示接受。

 

同新加坡的關係

新加坡是馬來西亞第二大貿易夥伴和第二大外資來源地。2005年馬新雙邊貿易額1341.6億令吉,佔馬外貿總額的13.86%。兩國在馬向新開放領空及長期供水、新在柔佛海峽實施填海工程、白礁島主權歸屬、馬新大橋、馬在新鐵路關卡遷移等問題上存在分歧。

 

同英國的關係

馬曾是英國殖民地,後加入英聯邦,並與英同為「五國聯防安排」成員,雙方關係密切。80年代初馬收購英資企業導致兩國關係趨於冷淡,後雖有所回升,但仍時有摩擦。

 

同日本的關係

兩國經貿關係密切。上世紀80年代,馬哈蒂爾總理就提出向日本學習的「向東看」政策,旨在通過引進日本的資金、技術和管理,加快馬來西亞的經濟建設。2005年,雙邊貿易額1129億令吉,佔馬外貿總額的11.67%。

 

同美國的關係

美近年來一直是馬最大的貿易夥伴和主要外來投資者。2005年,馬美雙邊貿易額1609.5億令吉,佔馬外貿總額的16.63%。1999至2003年6月,美對馬協議投資額累計為50.74億美元。兩國在「民主」、「人權」等問題上矛盾較深,雙邊關係曾因「安瓦爾事件」受到一定影響。「9·11」事件後,美出於國際反恐合作的需要,重視馬在伊斯蘭國家中的特殊作用,兩國政治關係有所改善,反恐合作加強。

 

自然資源

馬來西亞境內自然資源豐富。橡膠、棕油和胡椒的產量和出口量居世界前列。曾是世界產錫大國,因過度開採,產量逐年減少。馬來西亞石油儲量豐富,此外還有鐵、金、鎢、煤、鋁土、錳等礦產。盛產熱帶硬木。

 馬來西亞原始森林中,棲息著瀕於絕跡的異獸珍禽,如善飛的狐猴、長肢棕毛的巨猿、白犀牛和猩猩等等,鳥類、蛇類、鱷魚、昆蟲等野生動物數量也很多。蘭花、巨猿、蝴蝶被譽為馬來西亞的三大珍寶。

 

經濟綜述

馬來西亞是一個農業與自然資源出口國,石油是主要的出口商品。

馬來西亞曾經是天然橡膠和錫的最大生產國。

馬來西亞是世界上最大的棕櫚油生產商。

馬來西亞是世界上最大的磁碟驅動器生產國。

普騰汽車在國內外的銷量也與日俱增。

鋼鐵等重工業仍然是馬來西亞的經濟支柱之一。

膠乳和橡膠工業都是馬來西亞的經濟強項。

2014年馬主要經濟數字如下:

國內生產總值(GDP):3356億美元,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6%,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1039美元,對外貿易總額:4547億美元,外匯儲備:1160億美元,匯率:1美元≈3.2林吉特。

 

工業

馬來西亞政府鼓勵以本國原料為主的加工工業,重點發展電子、汽車、鋼鐵、石油化工和紡織品等。2006年製造業銷售收入5113億令吉,就業人數108萬。馬來西亞是生產及出口半導體、視聽器材、空調、橡膠產品及人造油產品,並居於領導地位的國家。馬來西亞工業經過年的高速發展已經形成了相當規模完整的工業體系。馬來西亞工業以汽車、電子、機械製造等比較發達。國產小汽車在東亞一帶享有盛譽。

 

礦業

馬來西亞以錫、石油和天然氣開採為主,2010年礦業總產值估計為44.96億令吉。據馬能源、供水及通訊部統計,馬原油儲量為52.5億桶,可供開採19年。天然氣儲量為24889.85億立方米,可供開採33年。

製造業

馬來西亞製造業是馬來西亞最大的生產部門,近30年來,馬來西亞製造業發展迅速,2010年製造業總產值約為2641.7億美元,佔GDP的比重達22.5%。馬來西亞製造業各行業中,精鍊石油產品、化工產品、電子元件和電路板製造和動植物油脂製造(主要指棕油製品)是2010年馬來西亞GDP的主要貢獻行業。這四個行業的工業增加值為238.7億美元,占製造業的比重達到44.2%。

 

電子製造業

馬來西亞電子製造業發展迅速,已經成長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馬來西亞電子製造業主要涵蓋電子元件和電路板製造、消費電子產品製造、計算機和周邊設備、通訊設備製造等領域。世界上有1/3的半導體是在馬來西亞的檳城裝配的,眾多的電子供應商、採購商和製造商聚集在檳城,使今日的檳城有「東方矽谷」之稱。

 

汽車產業

在馬來西亞,汽車工業被認為是最重要、最具戰略意義的行業之一。2011年,馬來西亞汽車銷量達到60萬輛,位居印度尼西亞、泰國之後,是東盟第三大汽車市場。馬來西亞主要有三個汽車製造商:寶騰(Proton)、派洛多(Perodua)和韓國KIA。其中,寶騰是馬來西亞民族汽車工業的標誌,是馬來西亞最大的汽車公司,而派洛多是馬來西亞於1993年成立,主要同日本的大發、豐田合作,是馬來西亞第二大民族汽車品牌。馬來西亞汽車市場是由馬來西亞民族汽車控制著,寶騰和派洛多每年佔據該國90%的汽車市場份額,這是馬來西亞汽車市場的一大特點。

 

旅遊業

馬來西亞國家第三大經濟支柱,第二大外匯收入來源。1990年和1994年舉辦兩屆馬來西亞觀光年。擁有飯店約1878家,飯店入住率55.3%。據馬旅遊部統計,2010年赴馬遊客為2470萬人次,收入583億令吉。

 

對外貿易

2012年,主要出口市場為新加坡、中國、日本,主要進口來源國為中國、日本、新加坡。為世界第18大貿易國。主要進口機械運輸設備、食品、煙草和燃料等。

 

外國資本

馬來西亞大力吸引外資。大力吸引外資。主要外資來源地為日本、荷蘭、澳大利亞、美國和新加坡。2011年,馬外資流入量為3639億林吉特。

 

服飾

馬來人男女傳統禮服分別是:男士為無領上衣,下著長褲,腰圍短紗籠,頭戴「宋谷」無邊帽,腳穿皮鞋。女士禮服也為上衣和紗籠,衣寬如袍,頭披單色鮮艷紗巾。在馬來西亞除皇室成員外,一般不穿黃色衣飾。打工族為了工作穿著方便,一般著輕便的西服,只在工余在家或探親訪友或在重大節日時,才著傳統服裝。在各種正式場合,男士著裝除民族服裝或西服外,可穿長袖巴迪衫。巴迪衫是一種蠟染花布做成的長袖上衣,質地薄而涼爽,現已漸漸取代傳統的馬來禮服,成為馬來西亞「國服」。

 

美食

馬來菜和其他東南亞國家的菜肴類似,口味較重,多以胡椒和咖喱調味。其中較出名的食物有椰漿飯、香噴噴的沙嗲(雞肉、牛肉及羊肉串)、馬來糕點、竹筒飯、沙爹、沙律啰惹、咖喱雞、飛天薄餅(Roti canai)、黃姜飯等。馬來西亞可以說是一個美食天堂,多元文化的種族的天然優勢下,造就了馬來西亞這國家擁有許多特殊美食。

 

語言

馬來西亞的官方語言稱為馬來西亞語,一種標準化的馬來語。英語在過去較長的一段時間,曾經是實際上的官方語言,雖然在1969年種族騷亂後,馬來語成為主要語言。在馬來西亞社會的許多領域,英語依然是一種活躍的第二語言。

 

航空

馬來西亞民航主要由馬來西亞航空公司經營,有飛機110餘架,開闢有航線113條,其中80條為國際航線。1996年11月,第二家航空公司——亞洲航空公司投入運營。全國共有機場37個,其中有5個國際機場:吉隆坡國際機場、檳城、浮羅交怡、哥打基那巴魯和古晉。馬來西亞共有118座機場,其中38座鋪設硬面跑道。大馬的國家航空公司是馬來西亞航空,提供國際與國內航班,此外有兩家馬來西亞籍的航空公司飛航。

 

旅遊

東南亞扼守馬六甲海峽的花園國度,純凈的海灘、奇特的海島、原始的雨林以及現代化的都市組合成了馬來文化的發源地。馬來西亞的旅遊資源十分豐富,陽光充足,氣候宜人,擁有很多高質量的海灘、奇特的海島、原始熱帶叢林、珍貴的動植物、洞穴、古老的民俗民風、歷史文化遺迹以及現代化的都市。2016年3月1日起,馬來西亞對中國大陸公民推出電子簽證與免簽政策,最快24小時出證。

 

檳城

檳城蝴蝶園,園內有50多種3000多隻蝴蝶和青蛙、蠍子及其他昆蟲,還有百合花池塘、瀑布、隧道、泥泡地、實驗室等。

 

砂撈越

砂撈越是馬來西亞最大的州,分散著27種部落民族,是一個多文化的地域。在沙拉越,每公頃的樹林種類比整個北美洲還多,一棵參天大樹上有上千種昆蟲。

砂撈越地洞是世界上第二大的天然洞穴,寬450公尺,高100公尺。

 

馬六甲

馬六甲是馬來西亞歷史最悠久的古城,馬六甲州的首府。它位於馬六甲海峽北岸,馬六甲河穿城而過。該城始建於1403年,曾是馬六甲素丹國(滿剌加王國)的都城。從16世紀起,歷受葡萄牙、荷蘭、英國的殖民統治。數百年來,華人、印度人、阿拉伯人、暹羅人及爪哇人相繼來到馬六甲,經過長期的交流,語言、宗教、風俗習慣等匯成特有的文化風貌。這裡有中國式的住宅,荷蘭式的紅色樓房和葡萄牙式的村落。市內古代修建的街道,至今依然保存較好,街道曲折狹窄,屋宇參差多樣,很多住房的牆上鑲著圖案精美的瓷磚,木門上裝著瑞獅門扣,窗上鑲龍嵌鳳,古色古香,處處顯示出馬六甲這個歷史古都的獨特風貌。

 

中國山

又名三保山,是為紀念中國明朝三保太監鄭和而命名的。此山位於馬六甲市郊。

 

荷蘭紅屋

建於17世紀,是東南亞地區現存的最古老的荷蘭式建築物。300多年來,它一直是政府機關所在地,直至1980年才改為馬六甲博物館。荷蘭式惹蘭叻參紅屋有厚厚的紅磚牆,笨重的硬木門,門前是寬闊的石級。館內保留了馬六甲各個時期的歷史遺物,包括荷蘭古代兵器,葡萄牙人16世紀以來的服裝,馬來人婚嫁服飾,金、銀、珠寶手工藝品以及在馬六甲港口停泊的各類古代船隻的圖片等。館內還收藏有稀有的古代錢幣和郵票。

 

葡萄牙城山

在馬六甲市西南,接近馬六甲河口,有一座山,是馬六甲蘇丹拜里米蘇拉將中國明成祖贈送的金龍文箋勒石樹碑之處,明成祖曾封此山為「鎮國山」,後名聖保羅山。山的東南麓有一座「沒有牆的城門」,那是馬來西亞歷史遺迹。

一帶一路上各國各地區基礎數據,盡在西行列國志!


推薦閱讀:

林韋地:馬來西亞華人,複雜共同體的前途困境
加西亞·馬爾克斯:回歸種子的道路
人物 | 馬來西亞,馬哈蒂爾
加西亞·馬爾克斯:這世上寫作最孤獨
安東尼奧·洛佩斯·加西亞」最「真實」的藝術世界

TAG:中國 | 國家 | 聯繫 | 東南亞 | 馬來西亞 | 西亞 | 南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