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被家長誤解的寶寶身體語言

從不會說話的小朋友的各種身體語言中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是一門高難度的課程,今天我們來分析5個常見語法錯誤。

溫馨提示:爸爸(含媽媽)閱讀本文章後將:語言學+2,獲得「寶寶語初級認證」

恩,最近總在後台回答各種爸爸媽媽提出的「我寶寶怎麼怎麼了,他的意思是這樣這樣么?」抱歉,我們的外語學習動力80%死在大學精讀課上了,剩下20%也奉獻給了俞敏洪紅寶書。德語法語日語都沒好好學過,別說寶寶語這種小語種了。

不過通過寶寶成長規律還是可以歸納出來一些寶寶舉動的真實潛台詞,我們挑選出來5種爸爸媽媽和寶寶之間常見的誤會,有些來自我們後台給爸爸媽媽的答覆,有些來自這個月的美國《Parents》雜誌:

---------------------------------------

年齡:3周

寶寶的表達:對你笑了一下。

爸爸媽媽的翻譯:嗚嗚嗚,我家寶寶最愛我。

實際情況:出生前6周,寶寶的笑容只是對一些身體比較舒服(比如你給他按摩時候)的表達,甚至只是一些不自覺的肌肉活動。直到6-12周之後,寶寶才開始會有基於社會化情緒的微笑,不過即便如此,他也是見到誰都會笑。直到4個月大以後,寶寶才會對最親近的人表示出更多的笑容。

---------------------------------------

年齡: 2個月

寶寶的表達:一直哭

爸爸媽媽的翻譯: 尿不濕CHECK,餵奶CHECK,溫度CHECK。那一定是有什麼嚴重的問題。

實際情況:大部分的時候,寶寶只是有點心情不爽而已。他開始感知這個世界和自己的成長,所以時不時的一點惶恐不安。有時候他哭只是被衣服上某個小褶皺弄的不舒服而已,還很可能是你一直逗他玩,煩了。所以在逗他一會以後,發現他扭頭看別的東西,這可能是他需要休息一下的表現了,再玩下去可能就要一哭不可收拾。

---------------------------------------

年齡: 4個月

寶寶的表達:連續幾天睡覺不踏實,哭醒了幾次

爸爸媽媽的翻譯: 怎麼辦,是做噩夢了么?還是傳說中恐怖的夜驚呢。

實際情況:夜驚是3歲之後才可能出現的高級貨,你們還早著呢。而且絕大部分夜驚的寶寶也不會連續幾晚都這樣。做夢倒是有可能的,不過就跟我們說噩夢的那篇文章里提到的一樣,夢是基於現實體驗的,4個月的寶寶做的噩夢內容八成就是吃奶沒吃飽或者被鬍子扎吧。大部分時候這種情況只是寶寶睡得不是舒服或者睡覺前玩的太興奮,如果出現這樣情況,調整一下睡眠環境,睡覺前不要劇烈活動試試看。

---------------------------------------

年齡: 6個月

寶寶的表達:嘴裡咿咿呀呀的說個不停,反正你聽不懂

爸爸媽媽的翻譯: Yeah,寶寶開始跟我說話了,我要搞懂他說什麼

實際情況:這個時候寶寶的說的東西真的是毫無意義的。對他來說,用嘴發出一些聲音,和玩手指腳趾是一個概念的。這個時候雖然寶寶已經可以發出聲音,但是大腦中負責學習語言的部分還沒有成熟。不過這個時候家長也應該回應寶寶的「廢話」,鼓勵他繼續發出聲音,讓寶寶熟悉用聲音來進行溝通的感覺。這對於以後寶寶真的開始學說話會有幫助。

---------------------------------------

年齡: 9個月

寶寶的表達:把桌子上的餐具和輔食都推到地上

爸爸媽媽的翻譯: 寶寶不愛吃今天的東西

實際情況:雖然你不是新東方廚師學校畢業的,但是糊弄孩子那才開始發育的味覺系統,肯定是足夠的。寶寶這樣做最主要的原因是好奇心,他們想知道這樣做的有什麼結果。不管是扔盤子還是扔玩具,其實寶寶只是對扔這個動作感興趣。除了講道理,告訴寶寶扔餐具不對外(雖然他可能完全聽不懂也要講),平時可以找些可以扔的小球,或者紙團來讓他發泄投擲欲。請心理默默地給孩子鼓勵:「加油,以後你的玩具就全靠自己遊樂場玩砸瓶子遊戲了」

---------------------------------------

其實不管寶寶是讓你欣喜、擔心還是煩躁的表現,保持作為家長的自信和耐心是我們以靜制動的不變策略。

 


推薦閱讀:

【轉】存在、語言與歷史:梅洛-龐蒂對海德格爾的讀解
從粗鄙之語到政治化隱喻
何所言:論述中的「敘述表達水準」與「閱讀理解方便性」非必然關係
有時候,沉默比語言更傷人
瞧瞧咱這歐洲的語言(一)

TAG:語言 | 寶寶 | 身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