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師《茅蓬語錄》6
06-02
慧律法師《茅蓬語錄》悲觀奏鳴曲樂觀是一首激昂優美的進行曲,它能時時刻刻鼓舞著你向人生的大路勇猛前進。 憂慮並沒有用,唯有承受它才能克服它。 快樂的笑容是室內的陽光。 樂觀是希望的明燈,它指引你從危岩谷中步向坦途,使你得到新的生命,新的希望,支持著你的理想永不泯滅。 如果我們能夠正確地看待每一個片刻,每一個片刻都是踏腳石。 所謂的樂觀主義者,是那種被獅子逼上樹時,還有心情欣賞風景的人。 樂觀是心理的陽光。 樂觀的人在每一個憂患中看到機會,悲觀的人在每一個機會中看到憂患。 樂觀的人看到玫瑰的美,而悲觀的人總是看到玫瑰的刺。 笑,世界跟著你笑,哭,就只有你自己哭了。 真正的笑,就是對生活樂觀,對工作快樂,對事業興奮。 憂慮像一把搖椅;它可以使你有事做,卻不能使你前進一步。 樂觀不只是一種觀念,應是一種實踐。 宇宙給每個人應有的回報。假如你笑,它也回報你笑;假如你憂愁,悲觀就會籠罩著你。 沒有企圖心的靈魂,正如同一個沒有望遠鏡的天文台。 我們不靠歡樂過日子,我們也不會因悲哀而死。 一個樂觀的人能在失敗中看到成功,在風雨中看到陽光。 悲觀的人總是看到紅燈,樂觀的人總是看到綠燈,而真正快樂的人則是色盲。 樂觀的人看黑暗裡有明燈;悲觀的人把燈吹熄又恢復黑暗。 樂觀主義者了解世界的灰暗面,悲觀主義者則試圖找出證據。 悲觀一點意義都沒有,對事情根本幫不上忙。 悲觀主義者或許終究是對的,但樂觀主義者的生活則要有趣得多。 悲觀主義者聞到花香,便開始找尋棺材。 看你的杯子是半滿或是半空,端賴你是要倒掉或是喝掉它。 用感情生活的人,生命是悲劇;用思想生活的人,生命是喜劇。 悲觀的人生是黑白的,樂觀的人生是彩色的,黑白與彩色任你選,它只在你的一念之間。 積極的人看到一件事的解決方法,消極的人卻看到前方的重重阻礙。 悲觀者只看機會後面的問題;樂觀者卻看見問題後面的機會。 心情愉快,工作不會覺得勞累;心情憂鬱,舉手投足也會疲憊。 悲觀的人,即使走在平坦的大道,也會被小石子絆倒。 悲觀使人軟弱,樂觀帶來力量。 悲觀是一種錯誤的思考習慣。 假使你討厭某一個人,那就盡你的力量去尋找他的優點吧!因為,無論任何人,都會具有某一方面的優點,只是你忽略了。 盲目的樂觀比悲觀更具危險性。 掌聲之後 吹噓會稀釋你從成就中得到的美好感覺。 謹防名逾實,應效有若無。 當你完成一件事,一百人當中有六十個人贊同你,就算功德圓滿。 成功並不是一位好老師,因為它讓聰明人自以為立於不敗之地。 諂媚的話是一種警告、一種指標;因為奉承者所諂媚的那一部份,可能正是你最脆弱的地方。 看人如何接受稱讚,你就能分辨他的品德。 那些自以為是的強者所犯的錯,就是弱者最好的武器。 當敵人稱讚你時,你最好想想自己做錯了什麼事。 寧可讓親人責備,也不願讓敵人親吻。 一個人可以爬到最高峰,但無法在那兒久留。 當你地位低微時,你對人謙恭,這並不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但當你受人讚揚時,仍保持謙遜,卻是一種偉大罕有的行為。 毋以身貴而賤人;毋以家富而驕人。 成功常在苦辛日,敗事多因得意時。 某方面的條件比別人好,並沒有什麼值得高傲的;真正可貴的人,在於不停地勝過昨日的自己。 花盛開之後的命運就是凋落。 不斷揚棄錯誤的自我,尤其重要的是,要不斷揚棄曾經成功的自我。 處得意時,不深自危懼,時時警惕,則大憂必隨之而來。 感謝火焰的光,但不要忘記那沉著而堅毅地站在黑影中的燈台。 你必須是成功了,才可能引起其他人的嫉妒。 成功太早,往往容易毀掉一個人。 要有能力抗衡你的敵人,但不要炫耀你的能力。 凡事當留餘地,得意不宜再往。 給一隻得勝的鴿子獎牌,獎牌的重量卻使它不再能夠飛得快速和高遠了。 別人的讚美,並不能教會我們一些新的東西。 贏的人未必是最好的那一位。 成功是一段旅程,而不是終點,你必須好好享受這段旅程。 成功的狂歡中,正是種下失敗種子的時候。 你若青澀,便還能成長;你若熟透,便即將腐爛。 人再怎麼努力攀登高峰,總有下山的時候。 「資深」是一種榮耀,也是一種風險。 傑出只是一種比較值。 以今日之我,勝昨日之我,以明日之我,勝今日之我。 最大的危險在於勝利的瞬間。 做事的最大報酬,乃是可做更多事的機會。 一旦自認已功成名就,就不會再進步了。 滿招損;謙受益。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富貴家宜學寬,聰明人宜學厚。 長時間接受讚歎的人,是不堪一擊的。 名譽過高實在是一種重大的負擔。 祿過其功則削,名過其實則損。 接受他人的讚美,但要注意內在心智的發展。 活在別人的掌聲中,經不起考驗。 做了一件完美的事情,不須沾沾自喜;做一件別人辦不到的事情,也不要有優越感。如此就能得到安祥。 名聲、榮譽過重,猶如大樹,眾鳥集之,則有枯折之患。 殃咎之來,未有不始於快心者,故君子得意而憂,逢喜而懼。 富貴、怨之府也;才能,身之災也;聲名,謗之媒也;歡樂,悲之漸也。 盛者衰之始,福者禍之基。 蜜糖吃太多傷身,榮耀太凸顯傷人。超越極限腦中充滿感慨的念頭,只會使問題更加惡化,讓你感到壓力更大。 我們有限的觀點、期望和恐懼,變成我們衡量人生的工具。當事情不合己意時,就變成我們的難題。 只有那些敢冒險超越極限的人,才可能知道自己的極限在哪裡。 生命是很有意思的事;如果拒絕接受不是最好的事物,那麼你往往就會獲得最好的。 在不斷的學習當中,做最大的成長;在不斷的成長當中,做最多的學習。 要求極限而後才能品嘗卓越。 人的潛力只有在壓力下才能完全發揮。 每個危機都是一次學習。 不要被虛構的困難矇騙,真正的機會就在眼前。 當我試圖要完成某件事時,我發覺最好不要在意旁人說些什麼。他們總是告訴你辦不成,而我認為那正是全力以赴的最佳時機。 品格高尚的人歡迎挑戰,因為只有擁抱困難時,他才更能認識自己。 一個人唯有淬鍊自己,才能擁有真正的自由。 弱者懼怕他人的意見,愚者抗拒他人的意見,智者研判他人的意見,巧者誘導他人的意見。 滿足現狀的人,永遠無法進步。 我們總是只愛我們能理解的東西,卻永遠無法真正理解我們不愛的東西。 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侏儒,反而能比巨人看得更遠。 壞習慣是一種毒藥。 自信是生命的力量。 除了人格以外,人生最大的損失,莫過於失掉自信。 有自信的人,可以化渺小為偉大,化平庸為傅奇。 有自尊心而無自信心,等於一座房子有棟無梁,它的維繫力必然很脆弱。 一位真正的敵手能灌注你無限的勇氣。 倘若你不先化為灰燼,如何能獲得新生呢! 若不自我設限,人生就沒有跨不出的藩籬。 平時在學識與經驗上的努力,是我們到了危急關頭最有力的支持者。 最好是把目標訂在完美無缺,無法達成後再來對抗不完美。 人的特質就在於人能超越自我、轉變自我。 不要擔心爬得比別人高,應該永遠試著超越自己。 只有極少數的處境是真正絕望的。 對將要做的事設限,就是對自己的能力設限。 如果儘力而為,你將會感到驚訝,甚至包括你自己。 半途而廢的問題在於,未完成的那一半可能更重要。 再試一次的意志,正是專家與業餘者的差別。 我們做多少事很重要,但關鍵更在於做得多好。 絕佳的能力以及充分的知識是信心的來源。 不要害怕爬到樹上——果實就在那裡。 一個人失敗的最大原因,是對自己的能力不敢充份信任,甚至認為自己必將失敗無疑。 灰心是動搖的開端:動搖是失敗的近鄰。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打架逃跑的人,可以活著等改天再打;但在打架時被殺了的人,就永遠不可能再起來打架了。 勝利屬於最堅忍者。 斧頭雖小,但多次砍劈,終能將一棵最堅硬的橡樹伐倒。 思想懦弱的人,常被災難屈服;思想偉大者,反而乘機而起。 光榮的路是狹窄的,只能前進,不能後退。 沒有適度壓力的人是無法成功的。 沒有期限的目標永遠也實現不了。 處逆境時比於下;心怠荒時思於上。 昨日的苦,今天看來已經是福;安知今天的苦不是明天之福? 擴展你的思想,你就能充分發揮。 堅強、正面的態度,可以征服天使也害怕的障礙。 只要願意付出努力,你就可以改變命運。 善用你所知道的,發揮到極點。 最偉大的成就是由奮鬥掙扎中得來的。 做事只求勉強及格,得過且過的人,很少能獲得「勉強及格」以上的成就。 太快看見自身極限的人,大都拙於辨識周遭機會的出現。 不要滿足於尚可的工作表現,要做最好的,你才能成為不可或缺的人物。 提升自我的最佳方法就是幫助他人出頭。 人類最有力的武器就是意念。 患難困苦,是磨練人格之最高學府。 所有引人讚歎的藝術表現,都是不屈不撓的毅力造成的。 當你停止嘗試之日,乃是你完全失敗之日。 無論身處何處,發揮你所有,善盡你所能。 人最大的悲哀,就是懷疑自己的能力。 與其坐在船艙中,風平浪靜地航行,我寧願選擇站在波濤洶湧的甲板上,迎向風雨。 人的潛力須靠逆境激發。 沒有苦難,人的靈魂就不會長進。 潛力是靠自己挖掘的啊! 大量的才能失落在塵世間,只因為缺少一點兒勇氣。 人要毅然忍受現實的命運,這裡蘊藏著一切的真理。 你捨棄努力時,便是完全失敗了。 最甜的葡萄,生在最高處。 弱者受環境主宰,智者能利用環境。 真誠地感謝過去的每一道難關,它們正是生命中一個個的轉折點。 生存就是一再地重生。 沒有挑戰的人生,沒有滋味!當你還處於生存階段時,千萬別認為自己是失敗者,這只是你選擇去學習許多重要課程、體驗真實自我的方式。 從事困難的事,這對你有好處。如果你從不嘗試未做過的事,你永遠長不大。 災難是一面完美的鏡子,在其中,我們真正看到自己,認出自己。 當你筋疲力盡時,記住這點:你還可以再開始。 不要用自卑來摸索人生,要用肯定來尋找自我。 學習與苦難為友,生命必定更有能力。 與其和別人比較,何不做個跟自己賽跑的人。 人生擁有無限可能,對別人或自己都別太早下結論。 適度的壓力是成長的激素。 勝利屬於最堅忍的人。 巨變宛如毒性最強的糞肥,卻能夠結出生命中最壯大的果實。 失敗雖然難以承受,從不試著追求成功卻更糟糕。 堅忍的人才能克服一切。 勝負往往取決於最後五分鐘。 天才不是成功的保證,堅毅才是克難的鑰匙。 最可怕的「不信」,是對自己的不信賴。 老是在球後面慢慢走的人,永遠不會成為選手。 自信可以使我們的心寧靜而穩重。 「障礙」——是為了使人超越而設計的。 戰勝一千個敵人,不如超越自我一人,此人方是真正的勇士。 風平浪靜訓練不出良好的水手。 越難鍛煉的鐵,價值越高。 不肯挑五十斤的人,就永遠擔不起一百斤。 也只有在你放棄時,那才叫失敗。 精神愈用愈出,不可因身體疲弱而過於保惜;智慧愈苦愈明,不可因境遇不好而遽爾摧阻。 困難是我們的恩人。 人要盡最大的努力與自己競爭。 在運動場上最強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不要畫地為牢,否則不容易突破自己。 與我們可能達到的成就相比,每個人只不過將自己身心的資源,運用了很小的一部份。 人擁有各種潛力,可惜只是習慣性地不去運用它們。 會擋在通往夢想路上的石頭,並不是別人設下的路障,而是自我設限的難關。感恩之心每天花一點時間想想應該感謝誰。 感激與內心的平安是攜手同行的。對生命的恩賜越真誠地感恩,就越心平氣和。 在清早醒來的時候就心存感激。 一顆感恩的心有如點金石,將千變萬化的世事化為有利於我們的因素。 因小惠而感謝的人是快樂的;一顆知恩的心也就是一顆偉大及快活的心。 受人的恩惠,要不忘圖報,才不愧是君子;給人恩惠,不必掛懷,方是真正的仁人。 感恩有三種形式:藏在心底,用語言表達,付諸於行動。 學習為所失去的感恩,也接納失去的事實。 身體的疾病也許是思想上的良藥。 只要存著一顆感恩的心,值得我們感恩的事情將是不勝枚舉。 用一雙新鮮的眼睛看世界,用一顆感恩的心過生活。 對一件好事表達感謝,也如同做了一件好事般偉大。 感恩是身心綻放出來最美的花朵。 我們對所得恩典的感謝,應如求取恩典一樣熱心。 心懷感念:唯有萬物的支持,才有今日的自己,感謝並不造作。 待人以謙虛感恩的心,並珍惜身邊的每一件事物,回饋之心便能自然湧現。 人們總是讚美自石縫中鑽生出來的小草,卻遺忘了日日溫煦召喚小草的陽光。 能活下去,足以感激一切!一個心裡充滿感恩,嘴裡表達謝意的人,一定是個到處受歡迎的人。 人生很多時候是這樣的:我們受惠於某些人,卻從未向他們致意。在逆境中求助於人,在順境中卻忘了感恩。 要感謝別人的幫助,除了口頭感謝,更要以行動配合。 如果你不得已非讓某人失望不可,千萬不要是在你失意時幫助你的人。 感恩的心為靈魂創造了奇蹟。 驕傲的人很少知恩。因為他永遠不會認為他已得到他所應得的一切。 一個人想活得自在,就不要把所有的事情都想得太順理成章、輕而易舉。其實我們都是受盡恩惠的人,活著已難能可貴。 愛是讓父母無憂無慮安享余年。 愛是功成名就時,不要忘了記上一筆父母的功勞。 感恩有助於豐富生命。 忘恩負義經常是人類的一個弱點。但是,我還不曾看見有作為的人做出忘恩負義的行為。 如果感恩是最大的反省行動,那麼收穫最大的是自己也是別人。 我們要感謝貴人的提攜,也要感謝小人的提攜。 我們的成功和喜悅,不全然是自己努力的結果。而是奠基在前人的經驗上,拜整體文化之賜,才創造出那麼一些成果。 不應等到有成就才回報,只要活著一天,就要對活下去表示感恩和回饋。 「感恩」及「回報」,此二者是相互配合的。 快樂來自於以感激的心情,去接受眼前的生活。 知恩為大悲之本,開善業之初門。 我們要感恩逆境,逆境就是我們的名師,是我們成就佛道的增上緣。 孝養父母,為百行之本,生時以孝養為先,回報養育之力,死後以追孝為本,致力報恩。 一般人受到非難,總想以牙還牙,其實這猶如朝天唾痰,不但無法傷人,反而污穢了自己。 一般人總因受批評而怨怒,受讚美而欣喜,其實,應當將對方的批評當成關心,而加以感謝才對。 無量的喜悅及感恩,即近於「佛」。 給你最大的痛苦的人,也是你最要感恩的人。 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忘記別人的缺點吧! 感恩每個人,用感恩心過日子,舒暢多了。 一個人在絕境時,還能保有感恩的心是很難得的。 世間一切乃眾緣和合,眾力所成,非獨一人所能,是故當懷感恩之心。 對於指示過失、譴責惡行、指責缺點的人,應心存感恩。 凡事心懷感恩,而不自贊己功。 沒有平地,顯不出高山來。 受人點滴,湧泉以報。 百善孝為先。 人不孝其親,不如禽與畜;慈烏尚反哺,羔羊猶跪足;人不孝其親,不如草與木。 母親就是上帝的別名。慈母的心是兒女的天堂。 用一顆感謝的心可治好萬病,這是信仰真理者的體驗。 毋以小嫌疏至戚;毋以新怨忘舊恩。慈悲之門慈悲比任何事都更重要!有了慈悲,你可以做到許多你認為可以做到的事。 人類的夢想應該建築在遠大與無盡的眾人福祉上。 仁慈是一種聾子聽得到,啞巴能了解的語言。 願死者有不朽的名,願生者有不朽的愛。 把「愛」當作動詞,而不是名詞或副詞。 熱愛生命最好的方法就是去熱愛許多事物。 真正的仁慈,必須付諸行動,接納自己所擁有的一切。 仁慈是無法抗拒的,但確實需要不含任何雜質的真誠作為後盾。如果你堅持對人仁慈,即使是再不講理的人,也奈何你不得。 和人分享快樂,則快樂加倍;和人分擔煩憂,則煩憂減半。 要幫助別人的方法有很多種,但做人的原則只有一個:助人。 人類必須消滅戰爭,否則戰爭將消滅人類。 對待敵人的最好辦法,就是用仁慈來殺死他們。 真正的智慧,一定是建立在慈悲的基礎上。 西哲云:「我不會把一個無故踩死一隻小蟲的人,列在朋友的名單里。」 同情僅次於慈悲,是人心最聖潔的感情。 同情別人的遭遇是好的,但絕不能同情自己。 自私者的心田裡,開不出同情的花朵。 對付敵手完美的優點,除了愛,沒有其他的對抗手段。 慈悲的行動算是個人心靈進化的一種活動,即使它是完全為了他人的成長所付諸的行動。 愛他人不只是心手相連而已,最終要做到與愛自己無任何分別的境界。 若欲知何處可以尋得慈悲,那就從自己的內心尋起吧! 我們一生的任務,就是要以慈悲來行銷這個世界! 要愛,但不要執著。單純地去愛,讓愛為我們帶來的是喜樂而不是痛苦。 世上最美好的事,莫過於對萬物懷有慈悲之心。 愛是消除仇敵最佳的辦法。 真的慈悲之愛,是沒有美醜的區別;真正的善行,是超越好惡的。 純潔的愛使人類臻於至善;淫逸的愛則使人類敗壞。 愛是建築於實際的行為,而不是建築於抽象的言語。也只有以行為表現的愛,才是有生命的愛! 仁愛或同情,一方面需以情感來啟發,另一方面還得以理智來領導。 自私者的心田裡,栽不出「同情」的花朵來。 「同情」是一切內在的道德和尊嚴中最高的美德。 不要把你的愛置於絕壁之上,因為那是很高的。 當我們愛這世界時,我們才住在這世界裡。 「慈悲」乃是一種能和藹、溫柔地對待一切我們所不喜歡的人、事、物的能力。 慈悲心不是要自己去喜歡我們所不喜歡的,而是要能允許它的存在,並且願意與 它和平共存,乃至放下! 將慈悲用來除去某些事物是不應該的,相反地,我們應該利用它來提醒我們自己,要以最深的耐力來對待所有不愉快的存在。 最佳的禮物,乃是用愛包裝,然後用心弦系著送去的。 以仁慈播種,收割友誼。 一盎司的慈悲與一噸的聰敏一樣有價值。 幫助他人正是生命的本質。 生命就是一朵火焰,慢慢燒盡自己。 視人如己,則人間如天堂。 悲哀是一個人不勝負荷的重擔,但若兩個人就能很容易抬起它。 憐憫勝於施予,金錢乃身外之物,同情則是深入靈魂的感情。 我們衡量一個人,除了看他作些什麼之外,還有一個辦法,那就是看他付出些什麼。 行善的自覺便是一種豐足的報酬。 仁心勝於冠冕。每一件善行都是永恆中的一顆穀粒。 善良是付諸行動的愛。 最勇敢的人,也就是最溫順的人,是故唯愛人者方有大勇。 一件善事正如同一枝蠟燭,為罪惡的世界帶來了光明。 成熟的人生觀必須能從多方面去了解人生,而對眾生產生一種悲憫與恕道。 以慈愛來感化怨恨;以良善來感化邪惡;以施捨來感化吝嗇;以真實來感化謊言。 愛者,隘也;通過愛,走出狹隘的自我,心靈將更寬廣敦厚。愛者,礙也;通過愛,克服所有的障礙,生命將更豐美成長。 慈悲是與生俱來的天性,只是很多人將它遺忘了。 每個人都需要關懷,如果你有能力,何不給別人多一點關懷? 把你的愛送給人——也許那將是他們所有的全部。 為行善而行善的人,雖不求取歌頌,也不求取報酬,但兩者終將來臨。 行善不分事大事小,只要有這份心意,都是無量無邊的功德。 每個人都需要無條件的愛。 多關心周遭的人需要什麼,你將會有意外的收穫。 愛是你必須貢獻給其他人的最好的禮物,而且不求回報。 學習去愛,愛是地球上最強大的力量。 競賽的輸贏只是一時。能真正受到肯定的,是對別人貢獻最多、活得最精採的人。 凡是心中有愛,不求回報的人,就是活菩薩。 哪裡有愛,哪裡就是人間天堂。 生命無法以時間長短來衡量,心中充滿愛時,剎那即永恆。 我們關心的,遠比我們知道的少;我們知道的,遠比我們所愛的少;我們所愛的,遠比我們能愛的少;我們所表現的,遠比真正的我們少。 一位具有愛心的人,滿眼所見儘是驚奇與生命的喜悅。 仁慈的行為,乃是善人一生的至美。 善心慈愛是唯一不會垮的投資。 當一個人想謀殺一隻虎時,他說那是遊戲;但當這隻虎要殘害他時,他便說那是殘暴了。 慈悲不是出於勉強的感情,它像甘露一樣從天而降,它不但賜福給受施者,也同樣賜福給布施者。 為人設想多,為已設想少,抑制私慾,實施慈愛之念,即構成人性之完美。 我們祈禱上帝慈悲,自己就應該做一些慈悲的事。 愛就意味著,用心靈去體會別人最細微的精神需要。 「慈」,一點也不困難,難是難在對所有我們不愛的人都培養這種感覺。 我們在面對一個十分不受歡迎的人時,最需要長養慈悲,這是真正下功夫來改變理性和感性的最佳時刻。 每一個眾生都是你學習慈愛的情境。 愛別人,是要朝著使「自我」愈變愈小的方向去做。 一個不愛自己的人是沒辦法去愛他人的。 內心擁有愈多慈愛,「自我」就會愈微弱;「自我」愈是消除,內心就會顯露出更多的愛。 「悲」是去融入、去感同身受。 若要終止感官慾望,可以將精神放在服務人群上。 不帶執著的愛,是唯一不夾雜恐懼的愛,這種愛才是清凈的。帶有執著的愛是枷鎖,蘊藏了情緒的狂浪,往往製造一種看不見的鐵鏈。 送一塊翡翠給公主,不如送一個麵包給乞丐。 每個人都有一把通往福報的梯子,就看你願不願意攀爬。 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仇者以義解之;怨者以直報之。 仁惠之言,乃塵世的音樂。 仁為最高尚的武器。 博愛之心,乃真正的智慧。 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在人類善良的靈魂里,隱藏著自然的珍貴感情。它並不是只贊成自己的幸福,而是在別人的幸福中,不斷追求自己的幸福。 非出於利已的善意行為,會帶來最高最美的利息。 因為我愛得更多,所以我得到更多。 人生不只是生存而已! 在愛心的付出上,越陷越深,但也越感到生命的充實感。 「愛」最偉大之處,就是打開了人生的視窗。 沒有能力愛人比沒有人愛更可憐。 愛是學習付出,也是學習接受。 如果仇恨是一種疾病,愛是唯一的解毒劑。 若有人把愛關在外面,他註定是悲劇的主角。 真實的愛是:誠實、勇敢、不給人壓力、不計較得失。 愛心是快樂的基石,它為所有靠近它的事物帶來歡樂。為了目的、為了回饋而做事,是世間的方法,在佛法里,我們不為任何收穫而做事。 如果我們想付出愛,就是在追尋心靈的成長。 一切以利他功德為前提,一切以脫眾生苦厄為懷,則自身無事,心胸漸寬。 依戒律的慈悲,才是真正的慈悲。 要做一位菩薩,不可自己好就好,要利益他人。若利益自己,無明煩惱就會一大堆。 不舍大悲,行於無相,而度群品。 一切苦的主要原因,源於自我珍愛的心,它的解藥就是珍愛別人。 心慈無嗔,猛獅亦馴;各安生理,天下歸仁。 如果存心時刻都想利益大眾,則不但眾人可得利益,即自己也可以得到利益。 罪惡第一為「殺」,天地大德曰「生」。 一蟹失足,二蟹扶持;物知慈悲,人何不如?是亦眾生,與我體同;應起悲心,憐彼昏蒙。善勸世人,放生戒殺;不食其肉,乃謂愛物。 莫謂蟲命微,沉溺而不援;應知惻隱心,是為仁之端。 人不害物,物不驚擾,猶如明月,眾星圍繞。 力到處,常行好事;力歉處,常存好心。 水邊垂釣,閒情逸緻,是以物命,而為兒戲。刺骨穿腸,於心何忍?願發仁慈,常起悲憫。 無限的和善,是所有真正偉大人物,所擁有的天賦和至寶。 發自內心的好意,是一種有價值的資產,它是一種無聲而重要的力量。 「善行」是一個人生命中唯一快樂的行動。 其實善行並無大小之分,每一個良好的行動皆是。 我們所做的善行,並不需要等待自己有相當基礎時才做,而是隨時隨地去實行。 喜悅並非行善的報酬,而是行善的本身。 唯有無我,才能獲得快樂。 最甜蜜的聲音,是仁慈的話,它永遠帶來陽光。 為人老實不誑誇,待人接物眾歡喜;學佛慈悲無你我,善行功德如恆沙。 愛心與善意,是人一生中最好的部分,即使小小的,默默的,不知不覺的。 如果人們都能以慈善、同情及人道的行徑來剔除禍根,人生的災禍便可消減過半。 如果不是拿無言的誠懇和慈悲的香油,任何東西都無法將傷口的毒針拔掉。 讓動物受苦是完全缺乏慈悲的表現,對動物慈悲並不是因為人是萬物之靈,而是人必須跟所有的生物共患難。 最難轉讓的東西就是——仁慈,它總是又被贈送回來。 吃素並不就是代表修行,吃素只是一種慈悲心的培養。 只是等待著要做各種善事的人,絕對連一件都不會去做。 慈悲和友善,永遠比憤怒和強暴有力。 愛的升華為慈悲,慈悲的升華為大慈大悲。 能夠計算的愛是貧乏的。 無論何種生命:若弱、若強、若可見、若不可見、若將生、若已生——皆願彼幸福,無一例外。 仇恨不能化解仇恨,只有仁愛才可以化解仇恨,這是永恆的至理。 佛因入慈心三昧,所以對一切眾生皆可降伏。 凡事能站在別人的角度為別人著想,便是慈悲。 給人希望,不要給人絕望。 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 擁有一顆無私的愛心,便擁有一切。 古云:「世間欲免刀兵劫,除非眾生不殺生。」 血肉淋淋味足珍,一般痛苦怨難伸,設身處地捫心想,誰肯將刀割自身。勸君遠離殺業,切莫殺生招苦報。 凡事心存慈憫,而不幸災樂禍。 大地生長萬物,哺育它的兒女,無需殺戮,便可充饑解渴。大地的兒女,卻將餐桌變成一個祭壇,在刀叉匙筷間,咀嚼他們的貪婪、殘忍和仇怨。 「非常」的慈悲,能解決非常的痛苦。 倘若你生長在一個都要你死的世界中,你又不能言說,有何感想?(去市場看看吧!) 慈悲即如來。 無私的愛是最美的禮物。 勿恃勢力而凌逼孤寡,勿貪口腹而恣殺牲禽。 戰勝者切莫過份讚美與誇張殺人眾多的戰果;導人殺業,必招惡果。 了解到真愛就如同太陽的升起,心靈也會像蓮花般的盛開。 不與感情相呼應的同情,只不過是一種偽裝的自私。 生活中如果沒有愛,就是生活在罪里。 人生在世,多行救濟事,則彼之感我,中懷傾倒,浸入肝脾,何幸而得人心如此哉! 有了大慈大悲的心,所有的功德都在裡面。 生死不斷絕,貪慾嗜味故。養怨入丘冢,虛受諸辛苦。 慈悲——凡事忍耐,凡事相信,凡事寬恕,凡事隨喜。 真正的仁慈不是指我們做了什麼,而是我們本來就該具備的。 對大地萬物不存仁愛之心者,可謂賤者也。 懂得關懷、體諒別人的人最有魅力。 慈眼視眾生,福聚海無量。 人不可犯不道德的行為。心中應該洋溢著至高無上的愛。 不企求任何的回報,並且不斷的付出和給予,那才是「愛」的真諦。 「愛」是宇宙中最古老的旅行者,它從永恆走向永恆。 在「慈悲」中,必要的犧牲是很自然的來臨。 為天下蒼生福祉而活的人,永遠得到上蒼之福佑。 失去愛,生命就像木偶。 普愛萬物而無遺,此即開悟之道。 愛是生命之主,了悟此者,即充滿了活力和創造力。 自美三寸舌頭,一日改頭換面,輾轉吞食,那時痛苦恨悔,無人能釋。 有人問:「何謂慈悲?」大德答:「無佛可成為慈,無眾生可度為悲。」 向諸生物,恆起悲心,拔其苦;恆起慈心,與其樂。 人而好善,福雖未至,禍其遠矣! 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仁者,不以盛衰改節。義者,不以存亡易心。 天下與我並在,萬物與我為一。 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 勿以善小而弗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煩惱即菩提心不安靜時,自然就有許多雜染煩惱促使它痛苦。 覺知的意思是,只要一有雜染煩惱生起,便去看好雜染煩惱,而不在它的勢力下行動。 每個人都與苦同住,卻不理解苦,那就是他們無法從中得到解脫的原因了。 當下生起的種種是我們痛苦與束縛的所在,亦即是我們解脫之所在。 世路風霜,吾人煉心之境也。世情冷暖,吾人忍性之地也。 想得愈開,活得愈好;笑得愈開,快樂愈多。 煩惱並不是真正的自己,而只是一些塵勞假相而已。 事繁心閑,忙而不亂。 人活著既是要努力工作,打起精神活下去,承擔生活的痛苦和挑戰,又要讓自己放得自在適愜,這才是正確的生活態度。 只有使自己的心神解脫一切煩惱的妄念,才能獲得精神上的真正快樂。 如果能夠了解感覺是執著的對象,心就可以獲得解脫,不再受感覺的左右。 感覺通常都會控制心,引誘我們掉入後悔莫及的情境。 當我們不再攀緣執取的時候,痛苦也就不會產生了。 [紅塵]是最好的道場。 生命的圓滿就在紛亂的生活里,一切都在於心念的轉動。 平靜是在我們內心裡的煩惱和痛苦中找到的。 在你經驗苦的地方,一樣可以從苦中找到自在(解脫)。試圖逃避苦,實際上是在朝向苦。 佛陀並不是在世間之外覺悟的,而是在這世間內。 混亂生起的地方,就是寧靜可以生起的地方;哪裡有混亂,我們透過智慧,哪裡就有寧靜! 修行就是這樣,[觀念]和[超越]是共存的。 如果我們住在非常安靜,沒有什麼生起的地方,智慧能生起嗎? 如果我們認為寧靜存在於無知覺的地方,要找到寧靜,我們必然要當個毫無知覺的盲聾之人了。 感覺生起的地方就是我們能夠開悟、智慧能夠生起的地方。 人必須工作,必須與其他的事物有所來往。你可以說,那全都是雜染!但為了智慧的開展以及愚痴的斷絕,我們必須這樣子生活。 如果我們害怕痛苦而不願去面對它,我們要到哪裡去和它打仗呢?如果痛苦生起而我們不了知它,我們如何去處理它呢? 逃脫痛苦,意指知道脫離痛苦的方法,而不是指從痛苦生起的地方逃跑。若那樣子做,只不過是帶著你的痛苦一起走罷了。 當痛苦生起時,你必須注意它,別只是不理它。 如果想要了解痛苦,你必須洞察目前的情況。無論問題在哪裡生起,它必然就在那兒被解決。 痛苦存在的地方正就是無苦將生起的地方,它終止在它生起的地方。 如果痛苦生起,你必須就在那兒思考;不必要逃跑,就在那兒解決這問題點。 因害怕而從痛苦中逃跑的人,是所有的人當中最愚蠢的。他只會無止境地增加他的愚蠢。 正面的面對問題。 貪、瞋、痴空就是真實的空。 依法的語言,涅槃是指消除煩惱所得的清涼。任何時刻,只要脫離煩惱,當下就是清涼、短暫的涅槃。 完全去除煩惱執著就是涅槃。 我們可以在自心中尋得輪迴與涅槃,一如苦與樂同時存在。 如果我們沒有快樂來助長自我的話,就必會拿苦來助長自己。 要在一切的煩惱中好好調理自己。 妄想興而涅槃現,塵勞起而佛道成。 快樂的是誰?是心在快樂;受苦的是誰?是心在受苦。不管這些事情從哪裡生起,那兒就是它們息滅的地方。 凡人多為境礙心、事礙理,常欲逃境以安心,屏事以存理。不知乃是心礙境,理礙事。但令心空,境自空;但令理寂,事自寂。 人必須調伏心,因為一切痛苦都是來自心。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凈心在妄中,但正無三障。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迷時有世間可出,悟時無世間可出。平等法中,不見凡夫異於聖人。 你要處理你這顆心,也不能離開你現在所有的念頭。 若肯當下休,便可當下了。 修行即是將執著的力量化為無的觀念,透視它的無常性、無永恆性、因緣和合性。 拒絕煩惱的人,永遠得不到菩提,逃避煩惱,就是逃避菩提,因為煩惱當下悟道,就是菩提。 當悲哀在我們耳畔低語,生命是我們難以忍受的重擔時,我們需要勇氣才能面對煩惱,將其轉換成啟發本性的動力。 痛苦與歡樂像黑暗與光明,相互交替,只有知道怎樣使自己適應它們,並能聰明的逢凶化吉之人,才懂得怎樣生活。 如果一個人遠離塵囂,到山中去過著幽寂的生活,那麼,只不過是第二流的隱士,還是環境的奴隸。 所謂的[神通]——就是把內心的煩惱弄通。 一切諸法中皆有安樂性,只因我們不悟,而變為一切皆苦。 憂愁可用智慧觀照,透過空性將其轉為慈悲。 若你接受一切境界,境界就對你起不了作用。 若生死中有佛,便能無生死,若知生死即是涅槃,便無生死可厭。 但求息妄,莫更覓真。 具有滅一切苦的智識,才是絕對的聖智。 欲入如來圓覺妙地,當處發生,當處寂滅。 覺道不必將心求悟,但於一切煩惱處透得過,便是悟處。 一切障礙,即究竟覺,一切障礙,無不是覺。 大家都知道,生氣是一種無知,又無濟於事,可是又奈何不了它,正因為少[悟],放不下得失之故。 如果我們是有智慧的人,那麼一切的煩惱都會帶來覺悟,就連一切的小事,都能使我們感知其價值與意義。 凡夫轉境不轉心,聖人轉心不轉境。 菩薩以正覺為習慣,眾生卻以煩惱為習慣。 山不轉路轉,境不轉心轉。 世間人叫命運,修行人運命。 境無好壞,損益在人。 一個人不能夠創造環境,就會被環境所創造。 走出痛苦的死巷,快樂就在轉角處。 貧賤是苦境,能善處者自樂。 在你感受到煩惱的同時,便彰顯了你的覺性,故說「煩惱即菩提」。 煩惱海出智慧珠,塵勞山長功德寶。 太陽升,黑暗滅;智慧出,煩惱除。 對問題一時的困惑,並不表示你將繼續的誤解下去。 通常人們並沒有通徹領悟到這個真理——心靈的寧靜是垂手可得的。 悟——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好天壞天都是你的感覺,其實晴朗、陰雨、颳風都是好天氣;若有差別,那是氣象台的事。 佛雲「若能轉物即同如來。」 邪正煩惱,同一性空,分別假相,妙心現影。 諸法不相到,當處解脫。 息念忘慮,佛自現前。 無明即是一切諸法得道之處。 迷現量則惑苦紛然;悟真性則空明廓徹。 生死本空,由悟方覺;涅槃本有,以迷罔知。 煩惱因心故有,無心惱何所居? 離境便無心,離心便無境,境能引心,心能變境。 常用大智慧(即觀照般若)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即無始無明)。 妄念不是從佛性來,是從無始無明來的。返妄歸真,由無生有,有歸於無,皆是無始無明作用。 念起即覺,覺即照破;境來便掃,掃即放過。 除煩惱而趣涅槃,喻去形而覓影;離眾生而求佛果,喻默聲而求響。 問題本身就是答案。 煩惱即是菩提,凈土生於泥糞;人來問我若為,不能共伊談論。 有人跌落深井,不用繩子就可以救他上來,既然不用繩子要如何救呢?或者,誰在井裡呢?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聖含靈共我家。斷除煩惱(妄想)重增病,趨向真如亦是邪。隨分世緣無罣礙,涅槃生死等空華。 性所變,乃為情,憎愛交加理不清。須知想念即本智,覓水離冰佛豈成? 識得無明,頓息煩惱,正是自在當前的大覺之境。 諸佛解脫當於何求?當於一切眾生心行中求。 生死百年花上露,悟迷一旦鏡中頭。萬法本空在修行中,不試圖去達到任何境地。你可以隨你的意願,日以繼夜地精進修行,但是,如果心中依然有想攫獲的慾望,你永遠也達不到平靜。 所有物件假以時日,會分解回歸其基本元素,這是任何現象界的本然。 唯有當我們明了並經驗到某些事物時,我們方能放下。 沒有任何東西是屬於任何人的! 在我們仍活著的時候,必須踏實地生活,不過到了最後,我們仍是無法保住任何我們盡其一生所追求到的事物。 只有智者能洞察世界本身所帶來的痛苦。他們徹見了快樂與不快樂、美麗與醜惡,對他們而言,已沒有什麼是值得一看的了。 正確的修行是不執著一切。 前來擾亂你的事物純粹是誘惑力的表演;無論如何表演,你必須做的只是觀照,而不須要和它們一起表演。 當你死的時候,帶不走任何的事物,因此,為什麼要浪費時間希求任何東西呢? 當我們發現自己在緊抓住某些東西時,必須提醒自己別去理它。 徹見一切事物的無常與空性,你便可以結束痛苦了。 [空]就是佛法實踐的目的,它是超越無止盡渴求與世俗快樂之輪轉的方法。 野心的報酬是:一種小的勢力,一種短暫的聲望,最後躺進一個墳墓,留下一個凋謝的名字! 人想到死去一物無有,萬念自然撇脫。 豈知樹上花,委地不如蓬與麻;又如樓中梯,枯爛誰論高與低。 天地萬物,皆是實相。 森羅萬象,夢幻泡影。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一切人間的享樂都是空虛的。 試圖在精神世界裡得證什麼,就跟想在物質世界裡貪求某物是一樣愚痴。 一切[行]的本質是無常和死滅的,但是我們卻要捉住他們,背負他們,貪著他們,希望在不是真實的事物中發現真實。 當我們以絕對真理的角度來看一切事物時,我們只能看到元素:地、水、火、風;氧、氫;色、受、想、行、識等。我們只要仔細觀察這些元素,就可以發現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徵:空性。 一個人如果能夠把一切都觀成空,他就可以如如不動,這種智慧便是觀照五蘊的真實性質,可以讓我們完全放下不好的執著。 墓園裡不就躺滿了所謂不可或缺的人物嗎? 在無常的變化中保持平靜,在悲智雙運中看到生命的究竟義。 當痛苦生起時,我們執著痛苦,於是便必得真的受苦。 一切事物到最後,不過只是生、滅罷了。 是身如掣電,類乾達婆城。云何於他人,數生於喜怒? 我們的生命是種種元素的集合體。我們利用世俗(世相)來說明事物,但,我們卻反去執著世俗(世相),然後認為它們是真實的事物。 當快樂生起時,理解它們是空的;當不快樂生起時,視它們是非你所有的,會消逝離去。不要視你自己為他們的主人。 佛陀給予我們教導,為的是要協助我們認識身體的真相,使我們能夠放下和捨棄我們的身體,可是,到最後,我們誦經卻只求延壽,更增加了我們的愚痴。 身體依然追隨它的本然——出生、成長,最後死亡;它們如此遵循自然的法律。希望能有其他可能的人,只會受苦而已。 我們常說必須提升和捨棄某些事物,但是,事實上沒有東西可以提升,沒有東西可以捨棄啊! 如果我們真的看到事物本然的樣子,我們的心便會放棄了對它們的執著。 聰明人比比皆是,然而卻沒有人找到世間絕對的快樂,如果我們能將覺醒放在世間一切皆無實體的真理上,那麼,我們也許真的能尋得究竟的喜悅。 如果太愛惜這個肉體,就無法解脫。 善照諸幻,似鏡無痕,分別諸法,而得不動。 摩訶般若,以畢竟空,了無所得。 了達萬法,緣生性空,本自無生,本自無滅,法法皆假,不住執滯。 了一切法,悉從緣生,於緣生中,無有少法,而實積聚。 萬法本虛,從心見實,六塵本寂,凡夫妄執。 了幻非實。 世出世間,染凈諸法,由諸法集,幻化而有,依幻立名,皆無自性。 見聞如翳,三界空華,知是空華,即無輪轉。 但得無心,境自不現。 了境性空,其心自寂。 境本自空,何須壞相? 身心世界,因緣假合,空無自性。 隨心所念,一切諸法,悉從緣生,空無自性。 但離虛妄,名為解脫。 心無所得者為頓悟。 要了解財富、地位、讚美和快樂的本然。當它們來時,接受這些事物,但不要自負、自傲,別讓它們給愚弄了。 地、水、火、風和合,造成這個色身,那是[自然]的一面,是我們能用眼睛看到的一個物質對象;它依賴食物生存、成長、變化,直到最後消失。 你應該明了這世間,它像一輛國王的皇家四輪馬車,使人目眩神搖。愚人被吸引,但智者卻沒有被欺瞞。 事實上,真的並沒有什麼在那兒。甚至連人都不存在!他們只是元素的聚合,依因緣條件而生,依因緣條件而成長,存在一段時間後,便隨著自然法消逝;沒有人能違抗或控制它。 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應須還夙債。 蓋世間苦樂,原無自性;雲苦雲樂,皆由業識妄心自加分別。 身心俱無,即是佛道。如今但向無中棲泊,即是行諸佛路。 盡十方虛空界,元來是我一心體。縱汝動用造作,豈離虛空? 當知世間一切境界,皆依眾生無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鏡中像,無體可得,唯心虛妄。以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故。 法性本來空寂,不為生死所絆。若欲斷除煩惱,此是無明痴漢。煩惱即是菩提, 何用別求禪觀?實際無佛無魔,心體無形無段。 當知所有皆是虛妄心念而生。心有即有,心無即無。 覺諸相空,心自無念。 但自直下內了自心,莫疑外境,心若得了,外境皆虛。一法才通,萬象盡歸心地。 以因現在立過去,因過去立未來,現在既不住,過去未來亦無生。 了境是心,萬法奚有,以依心所起無有定體,皆如幻化畢竟寂滅。 諸業從心生,故說心如幻,若離此分別,普滅諸有趣。 未達境唯心,起種種分別,達境唯心已,分別則不生。若知境唯心,便舍外塵相,從此息分別,悟平等真空。 了此妄心,念念無體,從何起執? 了心及境界,妄想則不生。 不得一法,稱曰傳心。 身從無相中受生,猶如幻出諸形相。幻人心識本來無,罪福皆空無所住。 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一切眾生性清凈,從本無生無可滅。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無罪福。 諸佛傳心,不離了幻。執幻則隨生死之流;了幻則順涅槃之道。 若了如幻之一心,則悟甚深緣起。三世五陰,當體凝寂。 一切眾緣所生之法,本無自性,如幻如化。 安心無為,形隨運轉,萬有斯空,無所願樂。 雖處在五蘊色身中,其性本來清凈,染污不得。法身本來無受,本來無有一物可得。 以心為空,解與不解俱是真;以心為有,解與不解俱是妄。 若只是借重某一句哲理,來鞭策自己去實踐,那是不夠的。實踐必須匯入空性,方為究竟。 諸法到頭皆是幻,萬緣放下少留情,大地山河一片雲,太陽一出便無蹤。 無明使人兩眼一抹黑,追求著遷流變化、虛幻不實的東西。由於執著假有的力量,而引出更多幻覺,成了自己的受害者。 世間所有的緣起,無一不是要啟發我們的覺性。 如來——本無來去,應緣而已。 世間只有名相在打轉,並無真實之體。 一切起心動念,皆是多餘的分別執著,因為,終究會過去的。 瞥然一念狂心歇,內外根塵俱洞徹,翻身觸破太虛空,萬象森羅從此滅。 心與空相應,則譏毀讚譽,何憂何喜? 若知現前境界,皆是夢幻泡影,即真修行。 智者知幻即離,愚者以幻為真。 當你否定世間所有一切的時候,你才能體會和得到真正的自己。 你縱有宮廷的住處,仙女的美貌,被人喜愛的青春,「無常」一到,它又代表什麼? 事物平等而無差別,稱為空。 無明像一陣風,唯有虛空掌握得住它。 一切在感覺層面和心智層面的現象,最終都為絕對的本體所吞沒。 一切諸法皆如空幻,從和合有,無有作者;皆從憶想分別而起,無有主故,隨意而出,不應執著。 證悟的聖者覺受到:「沒有一樣東西是真正屬於我的。我所擁有的都是你的。我呈獻一切原本就是屬於你的東西,我何曾有所損失呢?」 了解事物的本來面目,愛、恨就不會存在。 浮世吾身外,勞生逆途中,誰能一隻眼,豁盡十方空? 空性是永恆的生命。 一個人要進入悟境,不只是要寬恕,而且必須要忘掉它。只寬恕而不忘掉它,那麼你的怒氣顯然尚未去除。 夫有必空,猶若兩木,相鑽生火,火還燒木,火木俱盡,二事皆空。 若悟真心本空,萬法自然消殞。 諸佛法身,湛然不動,猶如虛空。如虛空故,所以遍滿一切。以遍滿故,所以空即無量,無量即空。 若有人有法,則是邪魔外道見解也。心不妄取過去法,亦不貪著未來事,不於現在有所住,了達三世悉空寂。 一切中知一,一中知一切,是佛極至說。 自性發時,業識本空。 自見性者,一切業障剎那滅卻。 如來清涼月,常游畢竟空,眾生心水靜,菩提影現中。 煩惱業障,本來空寂,一切因果,皆如夢幻。 菩薩知煩惱性空,即不離空,故常在涅槃。 心無去來,即入涅槃,是知涅槃即是空心。 如來藏本自空寂,並不停留一法。 一切法本空,心即不無,不無即妙有。有亦不有,不有即有,即真空妙有。 欲遣我執,最妙觀空。 佛稱醫王,又稱空王,即謂能醫眾生執實之病耳。 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故,名為真如。意謂一切法無體,體惟凈性,既是一切法體惟凈性,所以諸法一如,稱為一真法界。 佛說成佛,終不自以為有少法可得。於畢竟空中熾然建立。 五蘊皆屬空寂,與佛性本體無異。 因緣本空,故不須斷滅,見性後,因緣即是佛性,故不須斷滅。 空中花,水中月,何勞把捉? 實無少法可得,名為阿耨菩提。 掃地白雲來,才著工夫便起障,鑿池明月入,能空境界自生明。 須知諸相皆非相,若住無餘卻有餘。言下忘言一時了,夢中說夢兩重虛。空花豈得兼求果,陽焰如何更覓魚?攝動是禪禪是動,不禪不動即如如。 建立水月道場,莊嚴性空世界。 心空觀自在,無閡(閡:障礙。)大神通。 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了一切法空,則常在三昧中矣! 凡人多不肯空心,恐落於空,不知自心本空。 千聖一心,萬古一理。 不假斷除煩惱,煩惱本來空寂。 不識三毒虛假,妄執浮沉生死。 空乃佛之知見。 「大空」方能妙有。 業障如霜露,慧日能消除。佛性本無業障。 不取於相,當體即空;不舍於相,緣起性空。 一切法性常空寂,無有一法能造作。 如我身空諸法空,千品萬類悉皆同。一切萬法皆從心現,悉無自體,盡稱為空。 但了一心,自然萬境如幻。 迷自心故,不達一切法無自性。謂無性者,性本空寂。 趁那春雷愁去盡,清夜憑欄數繁星;三界原本無諸相,行止意念色即空。 知什麼?知常空寂。見什麼?真見無生。 諸法以空為座。 困來穩睡落花前,天地即為衾枕;機息坐忘磐石上,古今盡屬蜉蝣。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人得一而道成。 向前物物上求通,只為從前不悟宗,如今悟了渾無事,方知萬法本來空。 無住心體靈知,不昧性相寂然。 若人知緣起法,即知法性。若知法性,即是見佛。 一切法無非因緣生,法由因緣生,則無有自性,無自性便是性空。 當知緣起即是性空,性空便是緣起,性空則無性,無性故能隨緣,隨緣即是緣起。 萬法從心起,心生萬法生,法生何日了,來去枉虛行。寄語修道人,空生有莫生,如能達此理,不動出深坑。 了了見,無一物。 隨順法相,無所入,無所歸——一切法皆因緣會合而生,因緣本空,故無所入,無所歸。 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 五蘊生死如眼翳空花,本無體性,證實性之後,皆歸消滅。 一念普觀無量劫,無量劫事即如今,如今覷破這一念,覷破如今覷的人。 空水連天一葉舟,即看身世等浮漚,雁聲叫破緣生夢,明月蘆花古渡頭。 身與空相應,則刀割香塗,何苦何樂? 依報與空相應,則施與劫奪,何得何失? 如夢初醒,知夢本空,謂之始覺。始覺觀照本覺,息諸幻妄,名觀行即佛。 學佛作夢事,不須論地獄,天堂總越卻,六識為僮僕。心心無所住,處處塵不著,五道絕人行,無心是極樂,空里見優曇(優曇,無花果樹的一種。),眾生作橋勺(勺:獨木橋。)。 十方同聚會,個個學無為,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萬緣放下修行不是為了要再生到任何特殊的境界。 即使你達到平靜,也要將平靜丟掉。 修行所關切的是捨棄、放下、根除、止息。 只要心中有愛取,一切事物就會變成「行法」。 其實是人自己以他們的執著,將一切的事物綁起來。 追隨情緒是致命的。 假如我們持續不斷地去除殘餘的部份,並砍盡我們所不需的,最後將會有如釋重負的成果。 我們無所有地來到這世間,大限一到,我們仍是得空著手離去,不論你在這一生中所做何事,終須放下。 修行不是為了「得到」什麼,而是為了「放下」什麼。 如果你不捨棄你的喜惡,就還不算真正精進。 「不放下」就說明了即使你去尋找平靜,也無法找得到。 唯一能斷除疑惑的方法,就是完全地放下。 除非徹底明了並深刻地學會捨棄,否則,新的外相只會成為另一個貪婪的遊戲場所。 佛教是要去除依賴事物來滿足渴求的那種快活與享樂。我們要它們止息,我們需要不為渴求煩擾的自在。 事情告一段落就讓它結束吧!如果放不下,就不應該舉起。 要放手讓過去的都過去,是需要勇氣的。 富貴從來未許求,幾人騎鶴上揚州?與其十事九如夢,不若三杯兩盞休。能自得時還自樂,到無心處便無憂。於今看破循環理,笑倚欄干暗點頭。 人能放得心下,即可入聖超凡。 得好休時便好休,如不休時終無休。如今休去便休去,若覓了時無了時。 活著的時候,疑慮牽掛著死;死的時候,又戀棧著生。無怪乎有太多的人一生都活得不安然。 人的成熟必須從懂得捨棄開始。 當你學會捨棄執著,不再緊抓不放或全力抗拒時,你的生命就會開始流暢。 人到了一定成熟度之後,不應該再拚命用「加法」,而應該用「減法」,回到自己的原點,找回自己。 人生不過是一場帶著行李的旅行,我們只能不斷向前走,並且沿途拋棄沉重的包袱。 任何強大的軍隊,都不可能抵擋住思想的力量。 壓力和煩惱經常是內心長期反覆激蕩衝突的結果。 人們煩惱、迷惑,實因看得太近又想得太多。 放下,是整個修行之道的全部。 修行之道就是舍離之道,放下之道。 大部份念頭所營造出來的東西最好是舍掉,自己心中的平靜與喜悅才是唯一重要的事,其它的都只是平日與人們共存的無益問題罷了。 舍離是一切因貪求所引起的病症的解藥 放下的意思並不是叫我們要拋棄自己的財物或家人,而是指捨棄對它們的認同感而已。 舍離是從布施自己真正執著的東西開始。 唯有舍離才能真正平息痛苦,而我們總是以滿足慾望來解決痛苦。 我們造惡因是因為對一切事物的實相與對「行」毫無認知,而且還一再地去執取它們。 當你碰上雜染升起時,只要看透它們,然後用放下的方法來克服它們。 如果我們想獲得佛法的全部利益,就必須發願放下我執。 世間一切都不值得我們去執取,萬法的本質都不值得我們去攀緣執著。 放棄不理智的執著,可以說是佛教修行的關鍵。 當我們已經完全消除了無明,就可以對五蘊看得清清楚楚,體會到沒有那一蘊是自我,沒有那一蘊值得我們去執取。 為了保持一個人的自我,必然少不了要煞費周章和鬥爭,這些都只是盲目迷戀某些東西、執著某些東西的結果。 在靈車上,沒有多餘的行李架。 今天教你放下,還要放到無可放處,無可放處還要放下。 把一切放下,就是歇心。 眾生眾生從無量劫來,就因為一個放不下,大而世界,小而身心,一生一生的下去。 能知身心世界從何而有,就可以從根本上一斷,一了一切了。 毫釐繫念,三途業因。 如果你認為世上煩人的事太多,那麼放下,讓它們自己去解決。 把病看成一個生命歷程中的正常現象。別抓取任何事物,完全放下。 去放下一切不實而無意義的事物。如果你放下,你將見到真理。 諸行只是一個帶著四處走的沉重的擔子,為什麼不立刻就放下呢?為什麼還要拖著它們到處跑呢? 如果世俗的種子仍未根除,我們便會在一個永無止息的輪迴當中繼續地困擾和迷惑。 我們修行是為了要學習放下,而不是要增長我們的執著。 覺悟是在你停止希求事物時出現的。 我們必須學習去放下所有我們的慾望——即使是覺悟的慾望。惟有如此,我們才會解脫。 如果你放下一切事物,就會看見真理。 學習以不掙扎來放下,單純的放下,還原你的本然——沒有握持,沒有執著,坦然自在。 如果你放下一點點,就會擁有些微的平靜;如果你放下得很多,就會擁有很多的平靜;如果你完全放下,你就會擁有完整的平靜。 事實上,在真理中,並沒有人類。不論我們是什麼,都只是外相的範疇。 為何你無法平靜呢?因為你去執著造成你煩惱的事物。 我們必須學習去放下有為法,並且試著不去反抗或抵抗。 修行不再是為了得到什麼,而是為了放下! 放下一切所求,那麼你們的心將會得到寧靜,而痛苦也會立即止息。 佛陀之道就是單純的「放下」任何一法。 提著重擔到處跑是無用的,而放下會帶來輕鬆與愉快。 當我們看到我們仍然無法放下的某些感覺時,我們必須以智慧測試它,找出原因來!處理它!這就是修行。 在這個修行當中,我們必須以不執著做每一件事。 心,它並無害,除非我們對它緊抓而受困,那才是問題真正的起因。 如果人們對事物緊執,他們會受苦,這就是痛苦生起的原因。 如果我們了解身和心單純的是它們本然的樣子,便不會有痛苦生起,因為我們沒有緊握它們。 無論我們執著什麼,我們就在那兒出生,我們就在那兒存在。 只要是我們無法放下,我們便會陷於輪迴的覆轍上,旋轉環繞。 無論我們黏著什麼當成我們或我們的,那就是出生的地方。 無論何時,你的心一黏著,你便必須要注意。 快樂和痛苦都從黏著生起。 我們修行以超越世間,從而將這些事情帶往終點。佛陀教導去放下它們,去捨棄它們,因為它們只會引起痛苦。 如果你拿起某件事物並帶著它好一會兒,那麼當它變重時,你應該將它放下,拋下它,別使自己痛苦了。 一個人的確必須放棄很多,但不是對他人或是為了他人,而是為了自己。 舍除、放下是我們凈化過程中重要的部份。 雖然禁錮我們的就只是「執著」,但它卻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展現。 佛教唯一的核心就是斷除執著,當執著斷除後,便不再有囚牢,也就沒有苦了。 如果懇切至誠,放下萬緣,那麼,一念之間,便能到西方。 事無所求,心無所住。頓息諸緣,莫生妄想。 忘機是佛,分別是魔,凡所有著,皆是虛妄。 大休大歇,根塵盡離,能所皆泯,三際俱舍,心如虛空,則盡法界,皆是覺性。 觀無念者,屏息萬緣,一念不生,歇即菩提。 放舍閑緣,歇卻心識。 當我們仍然如此執著時,便不會有一種平和的心態去對待事物。 佛陀的教導完成在完全捨棄的一點上。 無論是什麼,無論是對還是錯,都不要盲目地執著它,只要注意它,而後,放下它。 執著事物是造成苦的原因。因此,我們應當解除這個原因,斬除它的根,不再讓它引起痛苦。 根除執著也就是根除苦,因為,執著五蘊便是苦的起因。 放下,從善、惡、財富、名譽、地位、苦、樂的困擾中退出來吧! 這個世間在哪裡呢?它就在迷戀著世間的生靈心中!黏著於稱讚、獲得、名譽、樂與苦,就叫做「世間」。當它在心中時,世間便生起,世間眾生便出生了。 如何使諸行平靜下來呢?我們就只是單純地去除執著,並且看清它們本然的樣子。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夫學道者,先須屏卻雜學諸緣,決定不求,決定不著。 若識心寂滅,無一切念處,是名正覺。 觀功利如土苴(苴:渣滓之意。);觀家國如牢獄;觀財色如瘡癰(癰:皮膚蓄膿腫之意。);觀榮譽如谷響。 蓋萬緣纏繞,念念生滅,你還談得上參禪嗎? 所謂無心者,就是放下一切,如死人一般,終日隨眾起倒,不再起一點分別執著,成為一個無心道人。 既明知妄想不好,卻又放它不下,因為無始劫來,習氣薰染濃厚,遂成習慣,如狗子喜歡吃糞相似。 只要放下包袱,咫尺就是家鄉。 只因妄念執著,愛纏世間幻法,所以弄得四大不得空,生死不得了。 十二時中如金剛利劍在手相似。最先向八識田中儘力一揮,如斬一握絲,一斬一齊斷。眼之所見既斷,耳之所聞亦斷,乃至鼻舌身意香味觸法同時俱斷。過去事已斷,現在事今斷,未來事當斷,遍搜胸中無可斷者。 既舍外塵,妄心隨息,妄心息故證會中道。 心識念念攀緣,系縛塵境,不得自在,即是眾生苦。若了境空無縛,內結不生, 證會一心,根塵俱寂,即入性空法界,證無相菩提。 但向非空非有,無住無依之一念,痛下工夫。似從絕壁之巔,懸崖之頂,放身直下。更不顧後慮前,境智俱亡,亡亦叵得。設不如是,皆非究竟。 欲真會道,莫執一切法;息業養神,余習亦盡;自然明白,不假用功。 聖人不謀其前,不慮其後,無戀當今,念念歸道。 擲骰子的方法,只有一種是贏的,那就是把它們擲到九霄雲外去。 對於自身的不幸挂念愈久,它傷害我們的力量就愈大。 或向溪前照碧流,或向岩邊坐磐石。 心似孤雲無所依,悠悠世事何須覓。 任性逍遙,隨緣放曠;但盡凡心,別無聖解。 福莫福於少事,禍莫禍於多心。唯多事者,方知少事之為福;唯平心者,始知多心之為禍。 若內心常懷著罪惡感,放不下,此乃修行上最大的障礙。 假如你有一件忿恨的事,或者和某人有點糾葛,不要老是翻來覆去,把你想的、感受的,或者想說的,在心裡一遍一遍的煎熬,因為神經就是這樣磨損的。正如同鞋帶,在每天拉扯的地方磨損一般。 修行要有志氣,乃在於肯與不肯之間(放下即是)。 把熱心於俗事的力量,轉為熱中於佛法,即能轉煩惱為菩提。 學道之人,切莫外求。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牢執不放——不舍,終無成就菩提。 賭博就是什麼時候停,什麼時候贏。 生命本來就很單純,若我們硬把它想得很複雜,那也會形成一種負擔。 一個人不管如何努力的修行,如果他的心靈並未遠離貪慾與執著的話,就像想要在濕潤的木頭上起火一般,絕對無法達成目的。難忍能忍,難捨能舍,佛道近矣! 執成病,著成魔,起心動念即乖法體。 不要執著於此時、此地,要輕輕放鬆,放下即是,那麼你的內在就會充滿著寧靜。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舍之又舍,以至於空。 直下承擔,不要愈求愈遠——「放下」就是。 無牽無罣,得大自在。依法解脫,是名修行。 若用煩惱心期待開悟,則永遠不會悟,放下即是。 生命的主宰,是來自內心深處的智慧,而內心深處的智慧,是由放下開始做起。 狂心若歇,歇即菩提。 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舍(放下)盡一切(包括煩惱),當下自在。 交通擁擠、車輛多,找不到停車位;內心執著、放不下,找不到安詳處。 別人教的方法再好,還得你肯放得下煩惱才能受益。 鴿惡鈴而高飛,不知斂翼而鈴自息;人惡影而疾走,不知處陰而影自滅。 歇即菩提,悟即自在。 吃了就一定要拉,人一定要學會隨緣放下,否則就會「便秘」。 多虛不如少實,大丈夫應直下休歇,頓息萬緣,超生死流。 由於執著,我們經常遭受不幸。 去時終須去,再三留不住。 看破是真精進,放下是真功夫。 過去事能丟則丟,現在事能了則了,未業事能省則省。 能放下煩惱自可安眠。 有好子孫方是福,無多田地不為貧。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 追求真理的人必須先拋棄不必要的負荷。 應用你施捨的力量,放棄所有不能給你真正快活的心理動機。 不住一切處,心即是佛心。 至道之要,唯有息心。心既息,則萬緣休罷,廓同太虛,瞭然無寄。 五陰皆空即是平等法身,徹知緣起,便明法由心現。 汝若歇得念念馳求心,與釋迦老子不別。 競利奔名何足誇?清閑獨許野僧家。 心田不長無明草,覺苑常開智慧花。 悟心容易息心難,息得心緣到處閑。 萬緣俱絕者,一切法性空,一切處無心。 過去事,莫思量;未來事,莫願莫求;現在事,於一切事但知無著。 凡安心之法,一切不安,名真安心,頓止諸緣,妄想永息。 一念永歇,直至無生,頓證菩提,毫無絡索。 通身放下,如同死人,自然根塵識心消落,貪瞋痴愛泯滅。 一放下,一切放下,永永放下,名萬緣放下。 境來便掃,掃即放過,善惡之心,隨心轉變。 凡做工夫,一向放下身心,屏絕見聞知覺。 端然靜慮,收心攝念,善惡諸緣,一時放卻。 自見法性本來空寂,慧利明了,通達無礙,證此之時,萬緣俱絕,恆沙妄念,一時頓盡,無邊功德,應時等備。 當下一歇,便是。 閨閣中物捨不得,便為滲漏。 秋風落葉亂為堆,掃盡還來千百回;一笑罷休閑處坐,任他著地自成灰。 但知息心即休,更不用思前慮後。 但識本心,息卻思惟,妄想塵勞,自然不生。 一切世間法,雖應而能休,雖休而能應。所謂提得起,放得下。 如人卧疾,攀緣都息,妄想歇滅,即是菩提。 百年世事三更夢,萬里江山一局棋;舉世盡從夢裡老,誰人肯向死前休? 七凸八凹山下路;有誰來叩白雲扉?披雲常嘯千峰月,閑卻人間是與非。 萬緣放下,一念不生。 道即心性,如虛空不增不減。但隨時隨處息業養神,自然神妙,此為圓悟。 大凡修行須是離念,此個中最是省力,只要離卻情念,明得三界無法,方解修行。 道無方所,明之在人;法離見聞,斷之在智。若能頓舍從來妄想、執著,於一念頃,頓悟自心,頓明自性,不染諸塵,不落有無,自然法法成見。 頓止諸緣,妄想永息。放捨身心,虛壑其懷;不緣而照,起作恆寂。 一念妄想頓歇,徹見自心,本來圓滿光明廣大。 不為物轉是智,隨緣轉物是慧,離緣離物,即是「生死解脫」。 山靜雲閑,如是機緣如是法;鳥啼花放,爾時休息爾時心。 放下有限,你就擁有無限。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全職法師的作者是誰?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凈空法師)第一四三一卷——第一四四0卷
※六祖壇經(1) 慧律法師
※善財童子參學報告(四)第二集 凈空法師講解
※《無量壽經》給眾生的真實之利是什麼?(智隨法師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