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中之詩" 春江花月夜賞析
06-02
發布時間: 2007-8-2 15:35:57 被閱覽數: 9380 次 來源: 中國國學網文字 〖大中小 〗 )春江花月夜張若虛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裴回,應照離人妝鏡台。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春江花月夜》是樂府舊題,相傳創製者是陳後主,隋煬帝也曾寫過這個題目,但都是些充滿脂粉氣的宮體詩。張若虛的這首同題詩作從題材上看,雖然也為漢末以來常見的遊子思婦詩,但是詩人卻以其精巧的構思打造了一個全新的藝術境界;以其善感的靈魂,把對生命、對情感的詮釋融入到了神秘而浪漫的良辰美景之中。使這一曲「春之歌」成為千古絕唱,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宮體詩的自贖》)。一生僅留下兩首詩的張若虛,也因這首詩「孤篇橫絕,竟為大家」。全詩可以分為兩大部分。詩的前十六句(首句到「但見」句)以雄渾的筆觸、細膩的感受勾勒出一幅如夢似幻的壯麗畫面;後二十句(「白雲」句到末句)則在這一背景之上真情演繹了遊子思婦的兩地相思之情。語言明暢輕靈,富於動感,語意則幽遠深邃,耐人尋味。詩人開篇點題,從春江寫起。妙用一個「生」字使明月和大海都鮮活起來,浩瀚的水世界在明月的映照下越發地流光溢彩。「江流」句又把我們從「月下」帶到了「花前」。曲折縈繞的江水流過開滿鮮花的春之原野,月光瀉在花樹之上,迷迷溕溕,象撒上了一層晶瑩的雪珠兒。空中的飛霜,江灘上的白沙也都融化在了這皎潔的月色之中,讓人對一切都不知不覺,只感到整個宇宙都已為月光所浸染,渾然而成為一個純凈的世界。此時此境,唯有明月光彩照人,成為宇宙間絕對的主宰,成為夜幕中唯一的主角。因此它勢必是孤獨的,而孤獨又總是散發著某種不可言詮的魅力,它讓詩人與月靠得更近,天地之間充滿了詩人對月的關切,進而生髮出對整個宇宙人生的遐思冥想——在江邊是誰第一個見到這輪明月的呢?這輪明月又是哪一年開始把她的光輝撒向人間的呢? 「這是一個天真而稚氣的問題,也是一個永無答案的謎」,然而在這個幽美恬靜的夜晚,詩人卻在用心地思索著,這種思索也為以後的李白、蘇軾等大家所承傳:「青天明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李白《把酒問月》);「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蘇軾《水調歌頭》)這些追問中都洋溢著人類對宇宙、大自然永恆的由衷讚歎,也反映了詩人對人生的執著與熱愛。人,一代一代,生生不息,繁衍遞變,而江月卻是年復一年,從未改變,不知道它在「痴情」地為誰守候,可是奔騰的江水卻不曾停留,一靜一動,「月」與「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詩人的這番心思是從「孤月輪」 的「孤」字生髮出來的。由月的孤單聯想到月的期待——月是有情的,在時間的長河中永恆地留守;人更是有情的在無限的空間里長久地思念。「可憐」八句寫思婦。詩人首先化用了曹植《七哀》詩「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婦,悲嘆有餘哀」,對月光作了更細緻地描寫:月光似乎在有意地與思婦作伴,又在無意中撩撥了思婦的心,總在閨樓上徘徊不去,照在梳妝台上,又照在門帘上,卷也卷不去;照在衣砧上,拂去了卻又回來,依人又惱人,使思婦無法忘記遠方思念的人。「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隨月華流照君」,此二句用「月」烘托思婦的懷念之情,「悲淚自出」。「當我默默地看著你時,希望你也默默地看著我,當我默默地想著你時,希望你也默默地想著我」,相信有情人是會有這樣的默契的。然而畢竟遠隔千里,雖共一輪月,卻無法兩相守,只好以月光為媒介,遙寄相思之情。「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但是天空廣袤,江流悠長,即使是向以傳信為任的魚雁也無能為力,也無法把浸滿自己相思之情的月光帶給遠方的伊人,因此苦悶悵惘之情便更為濃重。詩的最後八句寫遊子,用落花、流水、殘月來烘托他的思歸之情。閑潭花落,大好春光將盡,可是歸家之期依舊邈邈,春殘月闌,更襯托出那一份焦急的心情。斜月沉沉,月光漸隱,一切都要謝幕了,而歸途依舊遙遙,不知道能有幾人趁著這良辰美景乘月而歸,終有懷念之情難以排遣,怎麼辦?——「落月搖情滿江樹」,結句真情慾滴。情感充沛,詩人在無限風光即將逝去之時,為我們開創了一個有情天地永恆存在之境,將相思之情推向了高峰,也在高峰處為其找到了寄託與慰藉。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著筆,又以月為主體,寫出了初生的月、高照的月、西斜的月、沉落的月,通過月將人與自然合而為一,通過月的四種形態變化,反映時間的推移,逐步展開詩人的描寫和抒情,情景交融,代遊子抒發了他們的離愁別緒,同時還探討了宇宙永恆和人生短暫這樣的帶哲理性的問題,反映了青春的美好,造化的神奇,表現了初、盛唐社會中,人們熱愛生活的心理狀態。全詩韻律婉轉悠揚,節奏感強,一唱三嘆,餘味無窮,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因而成為千古流傳的名篇。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九日送別原文、譯文、賞析
※杜甫《詠懷古迹五首(其三)》賞析——中國文學網
※如何賞析陳陶《隴西行四首·其二》的主旨?
※第三輪生肖郵票賞析
※《秋下荊門》賞析
TAG:賞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