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時學院】你可能掉過的情緒陷阱:損失厭惡和處置效應
「認知偏差」是指人類在不確定的環境中,容易重複犯下的一系列非理性的錯誤。在金融市場里,這就意味著讓你虧錢。今天,我們要討論的是它們中的另外一對:「損失厭惡」和「處置效應」。
損失厭惡是指人們對避免損失有一種強烈的偏好。換言之,不賠錢遠比賺錢更重要。對患上損失厭惡症的人來說,沒有賺到1萬元和損失了1萬元並不是一回事。但從理性角度來看,這兩者就是一回事:它們都代表著這1萬元沒有贏利。研究表明,同量的損失帶來心理上的負效用可能比同量收益的正效用大1.5倍。
這種現象對交易行為有什麼影響呢?讓我們考慮一個典型的新手。假設他剛買入一隻股票,希望能賺個10%。剛剛成交的時候,他給自己定了一個止損標準:只要股價下跌10%,他就退出。幾天之後,他的股票跌了5%。又過了幾天,跌幅超過了10%。
現在,究竟是按最初的決定在損失了10%的情況下退出,還是繼續持有這隻股票?要知道,割肉退出對一個有損失厭惡症的交易者來說是件極端痛苦的事,因為這會讓損失變成板上釘釘的現實。他相信,只要堅持不退出,他就有機會等待股價反彈,最終失而復得。只不過,這樣的決策過程已經變了味兒:他考慮的不是市場下一步會怎樣變化,而是怎麼想辦法避免讓那10%的市值真的打水漂。
與損失厭惡相對應的陷阱叫處置效應,它是指投資者傾向於賣掉價格正在上漲的股票,從而早早地兌現利潤,而不是讓它繼續增大。
讓我們回到2001年7月26日。網易的股價在這一天跌到歷史最低的0.51美元,假定允許你以這個價格重倉買入這隻股票——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優勢,因為無論如何你都會盈利。問題是盈利多少?
第二天,網易的最高價是0.87美元,漲幅達到70.6%。此刻你可能已經開始考慮要不要賣掉它了。倘若你最終成功「克服」了處置效應而選擇繼續持有,那麼你大概也不會在一周後0.92美元的高位出手,因為這時收益還沒有翻倍呢。接下來,你猜會怎麼著?
你將不得不忍受長達一個月的衰落,直到8月31日0.55美元的最低點——這時,你的盈利幾乎被蠶食殆盡。這恰恰是受到處置效應影響的人們最懼怕發生的情況,當然,你也可能在這期間的任何一天不堪折磨而退出。
直到2002年1月,網易的股價才算突破1美元。同年8月,它的股價突破2美元,11月突破5美元——這可能是個不錯的退出點,因為收益已經高達10倍了。在此之後,股價突破10美元、20美元和50美元的時間分別是同年12月、次年4月和次年7月。而今天,這隻股票後復權的價格是1339美元,翻了2600多倍——這之中又有多少是你自信能夠吃到的?
當然,買賣無對錯,重要的是什麼原因促使你做出決策,就如同上面關於新手的例子。你的賣出究竟是基於對後續市場的理性判斷,還是對失去既得收益的恐懼?如果你選擇了照顧情緒,那麼失去一些金錢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代價了。
推薦閱讀:
※痛心!因娃磨蹭被踢死談媽媽情緒對孩子的影響?
※呼吸如何調節情緒
※抑鬱症家屬朋友一定不能做的8件事
※牙痛的幾天(本來可以避免,只因我太固執)
※基於語音的情緒識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