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充滿智慧的長鏡頭

電影百年,很多拍攝模式和手法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被淘汰,但也有一些憑藉著技術進步和腦洞擴大被發揚光大,長鏡頭就應該屬於後者。這本是一項對於攝影、調度、演員都有較高要求的拍攝手法,現今卻因為被屢屢濫用,似乎馬上變成了「炫技」和「冗乏」的代名詞。可是即便如此,我們依然要強調它在某些電影中的重要性,以及在電影歷史長河中的地位所在。所以今天,我們聊一聊那些不冗長,很聰明,也很重要的長鏡頭。

1. 歷劫佳人 Touch of Evil (1958)

這部電影的開篇長鏡頭到底有多強大?眼看著炸彈被放進車裡,但鏡頭裡沒一個人知道,事先張揚的懸疑感全部落在看電影的我們身上;當長鏡頭讓人覺察不出存在,那才是最高明的運用——在這場3:19的長鏡頭中,有特寫,有近景,有大遠景,有俯拍,有跟拍,拍攝對象從炸彈變成車,再變成走著的人,還有一段多人對話,內容之豐富幾乎讓人忘掉了它是一鏡到底的;希區柯克曾說過,炸彈爆炸並不可怕,等待爆炸才可怕,這裡炸彈的預設時間是3分鐘,而這個鏡頭給的就是3分鐘,觀眾的等待過程與真實的爆炸倒計時是吻合的,這等於讓置身事外的觀眾站在上帝視角體驗一比一的恐懼。奧森·威爾斯在將近60年前,就給出了長鏡頭最應該有的樣子的範本。

開場安放炸彈的長鏡頭 3:17:

2. 四百擊 Les quatre cents coups (1959)

很難說是長鏡頭的拍攝手法造就了歐洲的電影大師們,還是歐洲的電影大師將長鏡頭揭開炫目的表皮直擊電影的靈魂。「你問我要去向何方,我指著大海的方向。」特呂弗用結尾的三個長鏡頭讓安托萬從少管所一路奔向了大海。阿甘的跑,羅拉的跑,導演用多角度的剪輯展現了他們跑步極強的目的性,但安托萬的跑,自由卻迷茫,只有在安靜的長鏡頭中,觀眾才能也隨之靜下心來,體會這個男孩跑步時的心情,繼而體會自己的。在跑步中讓觀眾和人物在精神上對話,產生共鳴,而不僅僅是敘述,是展現,則為大師區別於其他人之處。

安托萬奔跑的長鏡頭 4:12:

3. 老男孩 ???? (2003)

有沒有發現,這幾年國產電影特別愛用的一個手法就是橫移長鏡頭展現打鬥,比如《瘋狂的賽車》、《心花路放》、《火鍋英雄》。而無論是寧浩還是楊慶,他們致敬的都是同一部電影、同一部導演——《老男孩》和朴贊郁。必須要說,即使是致敬,平移長鏡頭在這三部國產電影中的效果都是好的,一如《老男孩》中的3分鐘。把殘酷的打鬥拍出悲壯的詩意,儘管鏡頭平穩但場面調度卻是此起彼伏充滿變數,配合反差感極強的背景音樂,觀眾的心情也隨之緊張與難過並存。這種外在「單純」而內在「波濤洶湧」的方法加強了鏡頭的力度,也使其成為了這一幕的高潮所在。

打鬥橫移長鏡頭 2:39:

4. 好傢夥 Goodfellas (1990)

而美國電影的長鏡頭又怎能沒有美式風格?正如美國大部分名不見經傳的餐廳或酒吧一樣,越好就越難進,越難進但進去了還沒排隊就越能代表一個人的「路子廣」。亨利就是這麼一個「路子廣」的人,而這一點當然要表現給自己心儀的女人。3分鐘的長鏡頭一路從大街上跟拍進酒吧的地下側門,然後是逼仄的走廊、亂鬨哄的後廚,最後是柳暗花明的奢華大廳,一氣呵成毫不費力,鏡頭即人物,我們看著亨利靠著自己的「人脈」和熟門熟路搞定門衛服務生等等關卡,他身邊的凱倫更是將一切看在眼裡,愛在心頭。無需多言,角色已躍然銀幕上。

夜店長鏡頭 3:01

5. 超時空接觸 Contact (1997)

而拍攝於1997年的美國電影《超時空接觸》中所運用到的兩處長鏡頭則已有了滿滿的好萊塢味道。一處是它的開場,3分鐘的時間內,以太陽為中心點依次從太陽系延伸到銀河系乃至整個宇宙,最終卻將宇宙落入到眼眸之中,已經充分暗示了電影的主旨,即對於星空與內心的辯證思考。而第二處則是一段35秒的「不可能完成的鏡頭」——主人公從地下室一直跑上兩層樓到洗手間拿藥物,鏡頭始終對準並跟隨她的身影,但最後現出的卻是從洗手間玻璃窗上映出的圖像——這在實際拍攝中是不可能實現的,導演用技術給了長鏡頭不同於以往的可能性。

開場宇宙長鏡頭 3:16:

神奇攝影——攝像機消失長鏡頭 0:36:

6. 不羈夜 Boogie Nights (1997)

有時候,電影往往就是在一輪又一輪的致敬中得到進步的。《好傢夥》7年之後,托馬斯·安德森用更複雜的調度和更多樣的環境完成了一組和老馬丁極度相似的長鏡頭,這都要拜斯坦尼康所賜。有些影評人認為這部電影的長鏡頭炫技目的大於服務電影,其實這也只是見仁見智的事情。如果從彼時風光無限生龍活虎的情色行業本身現狀入手來看,運用眼花繚亂的長鏡頭也不過只是將這迷人眼的亂花從畫面內延伸到了銀幕外。

酒吧長鏡頭 2:44:

7. 奪魂索 Rope (1948)

有些人拍電影是為了表達觀點,有些人拍電影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有些人拍電影單純是為了做實驗。希區柯克的這部作品就是他做的一個實驗——放映一卷35毫米的電影膠片只有10分鐘,也就是說再長的鏡頭也長不過這10分鐘,可他就是想試試到底能不能讓80分鐘的電影看起來只有一個鏡頭?確定了這一個中心思想,其它故事啊角色啊邏輯啊就都變成為這個中心點服務的次要屬性了。而結果?當然是成功了。

奪魂索正片 80:00:

8. 雨果 Hugo (2011)

時光推進到2011年,老馬丁也完成了一個創造經典——被人致敬——致敬先人的輪迴。這一年,馬丁·西科賽斯年屆七旬,他選擇了3D這麼一個相對年輕的技術,以一個童年的視角,向整個電影歷史獻上他自己厚重的愛。電影中有幾處令人嘆為觀止的長鏡頭,小男孩雨果從一輪時鐘背後出發,在充滿了管道、煙霧、齒輪的鐘樓上穿梭,然後停在另一輪時鐘背後,悄悄地注視著白髮蒼蒼的梅里愛大叔。而在結尾處,則同樣利用長鏡頭+電腦特技的方法(穿越了玻璃)完成了用一個鏡頭從高空中的旅館外圍一直推到旅館內的效果,致敬了希區柯克的《驚魂記》。

開場恢宏長鏡頭 00:57:

樓外至樓內致敬希區柯克長鏡頭 1:50:

長鏡頭製作花絮 2:11:

9. 鳥人 Birdman or (The Unexpected Virtue of Ignorance) (2014)

既然希區柯克的實驗已經向我們證明了偽長鏡頭的可行性,那麼當代導演所需要做的就是如何把它發揮到極致,並且不再喧賓奪主。伊納里圖的奧斯卡獲獎電影《鳥人》至少做到了前者。你可以去數這一百多分鐘里哪些有可能是長鏡頭的「節點」,也可以指出某處的長鏡頭減弱了本該有剪輯帶來的人物衝突和故事節奏,但你也可以理解為,這是電影,向永遠也無法切斷的只能「一條過」的戲劇,的一次膜拜。

舞台長鏡頭之一 2:26:

10. 路邊野餐 (2016)

每一個長鏡頭都應該有它存在的意義,比如當它是一場夢的時候。即將在7月15日全國公映的電影《路邊野餐》中就有這麼一段40多分鐘的長鏡頭。它貫穿了現實與夢境,從水底到陸地自由切換。而導演畢贛自己是這麼解釋的,「我想模糊真實與虛無的邊界。有的觀眾會覺得是一場陌生的相會,有的會覺得是一次魔幻現實的重逢。」如果一部電影變成詩出現在你面前,或者一部詩集被講成了故事拍成了電影,你會去電影院接受這份禮物嗎?

路邊野餐預告 1:10:

路邊野餐

8

畢贛 (導演) / 陳永忠 / 謝理循 / 劇情 / 2015

現在就買票 >> 《路邊野餐》,點我預購

每個影迷心中都有自己最珍愛的那個長鏡頭,可能炫目,可能深刻,可能詩意,可能暗流涌動。它既然成功地從蒙太奇一統天下的局面中脫穎而出了,就說明它對於電影工業乃至整個電影歷史長河中依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更好地揚長避短地利用它,真正展現其美學價值和藝術力量,是未來導演們應該思考的,也是影迷們永遠在期待的。

感謝作者為豆瓣貢獻優質原創內容


推薦閱讀:

TAG:鏡頭 | 長鏡頭 | 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