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成績=學科興趣*學習方法*學生智商

考試成績=學科興趣*學習方法*學生智商 

本文轉載自靜夜思《考試成績=學科興趣*學習方法*學生智商》

考試成績=學科興趣*學習方法*學生智商

周  彬

 

 

 

說到漫長的封建帝制,相信沒有幾人有好感;提到歷朝歷代的皇帝,沒有幾人會不心嚮往之。只是從來不去想,如果沒有封建帝制,又那來春風得意與風情萬種的皇帝。在教育中,雖然沒有人會喜歡應試體制;但同樣不會有人討厭獲得更高的成績,不管是校長,還是教師與家長,包括學生本人也不例外。可是,在教育實踐中,聽得多的是對應試教育的討伐,講得少的是提高考試成績所需要的教育智慧。事實上,大家對應試教育的討伐是如此的透徹與深刻,但對提高考試成績所需教育智慧的探索卻是如此的膚淺與茫然。其實,在沒有更好的教育評價體制之前,應試體制的存在是必然的;而正是大家對適應與應對應試體制思路與方法的不同,造就了了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前者是機械地順從,後者是智慧的應對,在缺少教育智慧的情況下,應試教育才會如此的盛行。

 

一、「應試體制」並不等同於「應試教育」

我們是一個有著上千年應試文化與應試傳統的國家,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裡,科舉制以及在科舉制引導下的教育體制,曾讓無數讀書人為之飽嘗艱辛;當然,也有不少的讀書因為科舉制的存在而改換門庭。當我們今天回顧這段充盈著應試味道的歷史,對科舉制的討伐總是不絕於耳,甚至覺得正是因為有了科舉制,才使得傳統文化陷入今天的困境之中。難道科舉制就真的一無是處嗎?我想不盡然,當科舉制剛剛被我們的先祖們發明並採用時,它可以堪稱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制度文明」,就連英國的文官制度也都有抄襲科舉制的嫌疑,畢竟它將選仕的標準從「任人為親」轉換為「任人為賢」了。可是,是什麼時候讓科舉製成為了社會進步的絆腳石,成為令讀書人深惡痛絕的桎梏呢?在個人看來,科舉製作為選仕制度,它的益處還是大於害處的;問題在於,當養仕變得不惜犧牲養仕自身的規律與教育品位,而機械化與盲目地追求在科舉考試中的成功時,這種急功近利的養仕行為不但害了養仕活動的自身,還把科舉制這種取仕活動也給毀了。

有了高考、有了中考,並不必然就有了應試教育。在沒有更好的對初中畢業生與高中畢業生進行區分的手段之前,高考與中考就是區分初中畢業生與高中畢業生最好的方式。儘管高考與中考還有很多的不足,但沒有找到彌補這些不足的方法與策略之前,高考與中考就是目前最完善的選拔制度,這是自1956年到1978年這22年取消高考遺留給我們的教訓。從目前看來,通過高考與中考來實現「取仕」的目的,它的存在仍然是一種必然。於是,對於以「養仕」為目的的學校教育,我們的核心任務並不是去抱怨與批判作為「取仕」活動的高考與中考,而是如何採用更為有效與更為科學的方法實現高考與中考提出的教育目標。對高考與中考的抱怨,只會讓學校教育離這些教育目標越來越遠,而不會讓學校教育更樂意與更科學地走進教育目標;對高考與中考的批判,只會讓學校教育將教學責任歸罪於高考與中考,而不會讓學校教育更有效與更有智慧地提高學生應對高考與中考的能力。

有了應試的「取仕體制」,並不一定會形成應試的「養仕模式」;說得更直白一點,有了應試體制,並不一定形成應試教育。如果把應試教育的棍子,打在應試體制的身上,這實在是委屈了應試體制,同時也就寬恕了應試教育的始作佣者。希望學生能夠享受學習過程的樂趣,並在學習過程中展現自我價值,這是最具人性色彩的教育理想;但我們不能只要求學生享受學習過程的樂趣,也需要學生在適當的時候用學習結果來證明自己的能力與價值,這就是考試存在的必要性。可是,幫助學生用什麼樣的方式與過程來應對考試,則分化為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兩種「養仕模式」。當我們著力於調動學生的了學習興趣,並通過科學方法來幫助學生應對考試時,不但學生贏得了好成績,還體驗到了學習過程中的樂趣,這就是素質教育;當我們著力於強調學生的學習行為,並通過訓練與操練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時,學生有可能贏得好成績,還肯定感受不到學習過程的樂趣,並因此而討厭與無離學習活動,這就是應試教育。因此,應試體制既有可能催生素質教育模式,也有可能催生應試教育模式,真正的決定者並不是應試體制,而是掌控並參與學校教育過程的人。

 

二、決定學習成績的要素及其功能

學習成績是學生學習過程中諸要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對學生獲得良好成績的期望總是好的,但對於作為教育者的教師來說,更重要的是分析影響學習成績的學習要素,並進一步明確這些要素及其要素間的作用機制。當我們認識到了影響學生學習成績的學習要素是哪些,我們就可以改變那些可以改變的學習要素,並理性地放棄那些可能重要但卻無法改變的學習要素;當我們認識到了學習要素間的作用機制,就可以合理地配置學習要素,組織課堂教學環境,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有效地提高教學有效性。

影響學生學習的要素是紛繁複雜的,不管是外在的學習環境,還是內在的學習潛質,都不是我們所能夠完全探明的。於是,我們只好明確與學生學習成績有著直接影響的要素,將那些間接的或者潛在的影響因素視為這些直接因素的支持力量,比如說我們視學生的學習環境與學習氛圍為學生學科興趣的支持力量,視學生的學科智力為學生智商的支持力量,視教師的課堂教學為學生學習方法的支持力量,視教材為學生學習方法(對學習內容的組織方法與策略)的支持力量。如此一來,影響學生學習成績的要素就變得簡單起來,大致包括學生智商、學習方法與學科興趣;當然,此處的三大學習要素,不僅僅包括它們自己所代表的內容,更代表著著這三個領域中存在的所有教育力量。

需要強調的是,我們並沒有把教師與教材當作影響學生學習的直接因素,而只是把他們當作了影響因素背後的支持力量。為什麼會做這樣的安排呢?道理很簡單,在一個班上,成績最好的學生與成績最差的學生都是同一個教師,成績最好的學生與成績最差的學生用的都是同一本教材,這是否可以說明教師與教材只是在幫助與支持學生,他發揮教育功效的大小,既取決於教師的教學水平與教材的編排質量,但更取決於學生本人對這兩項重要的支持力量的吸收與使用效率呢?為什麼長期以來都把教師與教材當作影響學生學習成績的直接因素,恐怕這種認識的本身就有問題:太過於強調教師與教材對學生學習成績的影響,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將教師與教材來替代學生的自主學習,從而忽略學生自主學習的力量,此處的自主學習包括對教師與教材這兩大支持力量的吸收與使用能力。

教育只有從可以改變的地方做起:在完全不可改變的地方,哪怕強勢的教育也很難發揮功效;在容易改變的地方,哪怕弱勢的教育也可以產生影響。我們經常抱怨自己付出很多,但卻收穫很少,這很可能是我們在很難改變的地方停留太久,但對於容易改變的地方卻忽略太多所致;當我們看見有些教師,事半功倍的時候,我們除了羨慕人家有天賦與機遇外,是不是也應該學習他們對學生學習要素的選擇策略與智慧呢!在三大學習要素中,最難改變的應該是學生智商,甚至可以說學生智商屬於完全不可改變的要素。當教師生氣時,往往會責問學生「你為什麼長得這麼笨」?對這個問題,不但教師不知道答案,學生自己也不知道答案。學生長得這麼笨,既不是教師的過錯,也不是學生的過錯,如果非得找人來對這件事情負責任,好就是學生家長以及他們的前輩了。而且,學生「長得這麼笨」是一個既成事實,是一個學生與教師都無法改變的事實,就連學生家長也改變不了這個事實。所以,對於學校教育來說,就不要寄希望於通過改變或者抱怨學生的智商來提高教育質量了,對學生智商的抱怨越多,結果不是學生越喜歡學習,而是越不喜歡學習,直至對自己學習能力感到絕望。

我們改變不了學生的智商,但能夠改變學生使用自己智商的態度與方法。古人云:欲成其事必先利其器,其中的「器」是指做事需要的工具,也可以演繹成做事的方法。學習方法對學習成績的影響是非常明顯的:在方法不對的情況下,學生在學習上投入越大,學習成績的增量卻越小,這就是我們講的事倍功半的學習狀態,在這種低效的學習過程中,不但學生的成績不見增長,更重要的是學生往往會因此喪失學習的信心。在方法適當的情況下,學生在學習上的投入稍微多一點,學習成績的增量會增加很多,這就是我們講的事半功倍的學習狀態,不但學生成績會提高,更重要的是可以塑造學生的學習自信心。我想,對學習方法的重要性再怎麼強調都不會過分,而真正的問題在於,學習方法是否可以在教師與同學間進行遷移,學習方法又是否可以在學生群體中予以統一。對教師來說,總是希望把自己曾經取得成功的學習方法或者自己在教學工作中提煉出來的學習方法教給學生;但是,由於學習方法的情境性與綜合性,教師與其他同學成功的學習方法,並不意味著是學生自己走向成功的捷徑。對學生來說,尋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是取得學習成績的前提,但這些方法可能和教師的相同,也可能和教師的不同;有可能和其他同學的相同,也可能和其他同學的不同,因為教師和其他同學成功的學習方法對他來說,只是具有借鑒意義,並不能照搬過來。

在學生的學習要素中,最容易改變的是學生的學科興趣。如果說要教師保證學生在學科上考出好成績,相信沒有哪個教師做得到,這也不是學科教師力所能及的事。但是,讓學生對自己所教學科有興趣,這卻是學科教師力所能及的事。在學科教學中,教師與學生間的關係是「專業教練教業餘選手」,學科知識是學科教師自己安身立命的本事,所以學科教師更能夠體會到所教學科的重要性,於是更容易以學科的專業價值來要求學生學習。可是,學生只是業餘選手而已,面對那麼多的學科,他不可能對每個學科都有興趣,而且他這個年齡也不可能意識到哪個學科更有價值。對學生來說,他對學科的喜歡與否,很少以學科的專業價值為標準,而是以這個學科是否對他的味口為標準,在這一點上學科教師的教學風格甚至學科教師自己的生活態度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探索提高「考試成績」的智慧之路

考試成績的重要性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提高考試成績的方法卻讓大家頭痛不已。一旦誰說出了提高考試成績的方法,其他教師又會用自己獨特的教育環境與具體的學生情況來予以抵制;儘管每個教師都有一套提高學生考試成績的方法,但所有的方法都處於經驗的層面,都處於見木不見林的層次。也正因為大家各有各的經驗,大家都處於「見木不見林」的層次,才更容易在方法與策略上「吵」起來。對這個問題最好理解的例子,就是「瞎子摸象」的故事,每個人都見到了大象的一個部分而不是全部,所以才能夠吵起來;如果大家都見到了全部,也就沒有吵的必要了。因此,提高學生考試成績並不是方法與策略的問題,而是一種系統的思考與富有遠見的規劃。在影響學生考試成績的三個要素中,相比較而言情感最容易改變,方法其次,而智商基本上不可改變;可到了教育實踐之中,哪怕是最容易改變的情感,也變得不容易,在這一點上很多教師應該有同感的。

在教育實踐中,如果我們對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缺少系統的思考,我們就會一個要素接一個要素地改變。可是,並不是只是增加了學生的學科興趣,或者只是豐富了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生的學習成績就提高;重要的是這些要素之間是相互影響的,它們之間是乘法關係,而非加法關係。乘法需要我們綜合考慮各因子間的增量問題,因為其中任何一個因子過小都會影響整體的「積」;而加法只需要我們不斷努力,因為在任何一個要素上的增量,對「和」的影響都是一樣的。正因為如此,當教師努力地改變學生學科興趣時,也得不到學生成績的大全面提高;當教師努力地改變學生的學習方法時,也不見學生成績有明顯的增長,於是最終就全面地放棄了所有在教育智慧上的努力。

在教育實踐中,如果我們對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缺少長遠的規劃,就會選擇更能夠解決眼前問題的方法與策略。學生有了學科興趣,肯定有利於學習成績的提高;但要讓學生在一兩天之內,甚至在一兩個學期之內從無至有地產生學科興趣,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於是,當我們在短時間內看不到培養學生學科興趣的結果,就只好用強迫來替代學科興趣;雖然人人都知道強迫是學科興趣的天敵,但強迫在短期內改變學生的學習態度卻是非常有效的,儘管它會讓學生日後更嚴重地討厭這個學科。同樣的道理,要豐富學生的學習方法,也需要很長的時間才會有效;為了追求短期的教育目標,只好用訓練來替代學習方法,雖然這會傷害學生的學科視野與學科能力,但在短期內提高考試成績的確比學習方法更有效。是故,如果要求教師對學生三年甚至六年的學習時間負責時,相信更多的教師會從培養學生的興趣與方法著手;如果要求教師對學生的月考或者每學期的期末考試負責時,教師選擇強迫與訓練的方法也就不足為奇了。一個經典的說法是,明知這種教學方法是飲鳩止渴,但在渴死與毒死之間,我們情願先止渴再毒死。

因此,要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既需要教師要有系統而又長遠的思考與規劃,更需要學校規章制度能夠為教師落實這些系統思考與長遠規劃提高足夠的保障,至少學校的規章制度,尤其是評價制度不要限制教師的系統思考與長遠規劃,從而讓教師在提高學生考試成績過程中患上「近視眼」。其實提高學生考試成績的智慧之路,永遠都是系統而又長遠的路;只是當我們的思維與眼界受到限制時,才會看不到這條智慧之路;與之相反,歧路反到是七扭八拐,需要我們花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去爭吵與探索。


推薦閱讀:

教你最合理的信用卡使用規劃方法, 銀行都拿你沒辦法!
廚房風水禁忌事項以及提升運勢方法
星空作品拍攝方法有哪些?
自己合八字,八字合婚方法大全
國際註冊漢語老師教學技巧分享之語音篇

TAG:學習 | 學習方法 | 學科 | 興趣 | 方法 | 智商 | 學生 | 考試 | 成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