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探秘‖東交民巷之淳親王及王府(梁公府)

愛新覺羅·允祐(1680 年-1730年)原名「愛新覺羅·胤祐」

康熙十九年(1680年)庚申七月二十五日子時生,雍正八年卒。時年五十一歲。死後謚號「度」。

第一代淳親王:

愛新覺羅·允祐:康熙皇帝第七子。

父系: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皇帝

母系生母成妃(之前為庶妃,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冊封為成妃)戴佳氏滿洲鑲黃旗人,司庫卓奇之女,康熙帝妃嬪之一)。

康熙帝:共育有35子20女(宗譜上記載的有24子11女)。

1、愛新覺羅·胤禔:康熙11年2月生,雍正12年11月卒。

2、愛新覺羅·胤礽:康熙13年5月生,雍正2年12月卒。

3、愛新覺羅·胤祉:康熙16年2月生,雍正10年閏5月卒。

4、愛新覺羅·胤禛康熙17年10月生雍正13年8月卒(雍正皇帝)。

5、愛新覺羅·胤祺:康熙18年12月生,雍正10年閏5月卒。

6、愛新覺羅·胤祚:康熙19年2月生,康熙24年5月卒。

7、愛新覺羅·胤祐康熙19年7月生雍正8年4月卒(第一代淳親王)。

8、愛新覺羅·胤禩:康熙20年2月生,雍正4年9月卒。(影視作品:「八爺」。)

9、愛新覺羅·胤禟:康熙22年8月生,雍正4年8月卒。

10、愛新覺羅·胤?:康熙22年10月生,乾隆6年9月卒。

11、愛新覺羅·胤禌:康熙24年5月生,康熙35年7月卒。

12、愛新覺羅·胤裪:康熙24年12月生,乾隆28年7月卒。

13、愛新覺羅·胤祥:康熙25年10月生,雍正8年5月卒。(影視作品:「十三爺。)

14、愛新覺羅·胤禵(胤禎):康熙27年1月生,乾隆20年1月卒。

15、愛新覺羅·胤禑:康熙32年11月生,雍正9年2月卒。

16、愛新覺羅·胤祿:康熙34年6月生,乾隆32年2月卒。

17、愛新覺羅·胤禮:康熙36年3月生,乾隆3年2月卒。

18、愛新覺羅·胤衸:康熙40年8月生,康熙47年9月卒。

19、愛新覺羅·胤禝:康熙41年9月生,康熙43年3月卒。

20、愛新覺羅·胤禕:康熙45年7月生,乾隆20年1月卒。

21、愛新覺羅·胤禧:康熙50年1月生,乾隆23年5月卒。

22、愛新覺羅·胤祜:康熙50年12月生,乾隆8年12月卒。

23、愛新覺羅·胤祁:康熙52年11月生,乾隆50年7月卒。

24、愛新覺羅·胤袐:康熙55年5月生,乾隆38年10月卒。

其中未計入宗譜子嗣十一位為:

愛新覺羅·承瑞:生康熙6年9月,卒康熙9年5月。

愛新覺羅·承祜:生康熙8年12月,卒康熙11年2月。

愛新覺羅·承慶:生康熙9年2月,卒康熙10年4月。

愛新覺羅·賽音察渾:生康熙10年12月,卒康熙13年1月。

愛新覺羅·長華:生康熙13年,卒(當天夭折)。

愛新覺羅·長生:生康熙14年6月,卒康熙16年3月。

愛新覺羅·萬黼:生康熙14年10月,卒康熙18年1月。

愛新覺羅·胤禶:生康熙18年2月,卒康熙19年2月。

愛新覺羅·胤?:生康熙22年11月,卒康熙23年6月。

愛新覺羅·胤禨:生康熙30年1月,卒康熙30年3月。

愛新覺羅·胤褑:生康熙57年2月,卒(當天夭折)。

第一代淳親王本事: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征戰葛爾丹期間,奉命統領鑲黃旗大營。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以功封為貝勒。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十月,晉封為淳郡王。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 賜銀五千兩。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十月,正藍旗滿洲都統延信,出征西陲。胤祐奉命掌管正藍三旗(即滿洲、蒙古、漢軍)事務。

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帝(胤禛)為避名諱,其皇兄弟「胤」字均改為「允」字排行,允(胤)祐亦晉封為和碩親王。雍正帝詔褒其安分守己,敬順小心的秉性。

雍正八年(1730年)四月卒,時年五十一歲。謚「度」,為:淳度親王,未得世襲罔替,每次襲封需遞降一級。

愛新覺羅·允祐育有七子十女(其第三子、第四子及第五子均幼年夭折。)。

其中:

長子:愛新覺羅·弘曙,襲封。

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因事革爵。

六子:愛新覺羅·弘暻。

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封世子。

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襲淳郡王(第二代)。

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薨,謚曰」(淳慎郡王是為第二代襲封淳親王

歷代淳親王沿襲:

第一代愛新覺羅·允祐:(1698年—1730年),淳度親王,初封貝勒,1709年進郡王,1723年進親王,謚號」。

第二代愛新覺羅·弘暻1730年—1777年):允祐六子,淳慎郡王,降爵為郡王,謚號」。

第三代愛新覺羅·永鋆1778年—1820年):弘暻八子,降爵為貝勒

第四代愛新覺羅·綿清1821年—1851年):永鋆二子,降爵為貝子

第五代愛新覺羅·奕梁1851年—1887年):綿清四子,降爵為奉恩鎮國公,1872年加貝子銜

第六代愛新覺羅·載?1887年—1894年:奕梁六子,奉恩鎮國公

第七代愛新覺羅·溥堃1895年—1926年:載?長子,奉恩鎮國公

自雍正元年1723年),愛新覺羅·允祐加封為淳親王至愛新覺羅·溥堃承襲奉恩鎮國公,淳親王爵遞降襲封共沿襲了七代七位。

淳親王府(梁公府):

據《嘯亭雜錄》記載:「惇(淳)親王府在玉河橋西岸。」

據《順天府志》記載:「王諱允祐,聖祖七子,謚曰度。裔孫奕梁降襲,後俗稱梁公府,今廢為英國使館。」

然而,此府邸在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所繪清《乾隆京城全圖》中並無建築,府區為一片空地,故可以推論淳親(郡)王府邸應為清乾隆十五年以後新建,原淳親王府建築無考。

東交民巷淳親(郡)王府的府主,應為淳親王第六子愛新覺羅·弘暻(淳度親王第六子),即第二代淳慎郡王。

咸豐元年(1851年)淳度親王裔孫愛新覺羅·奕梁襲封時,爵位已降至奉恩鎮國公,故有「梁公府」之稱。

至咸豐十年(1860年),即「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梁公府」始「廢為英國使館」。(關於英國公使館,本微信號將在以後另篇敘述——小編注。)

淳親王府(「梁公府」)東臨御河,與御河東岸的肅王府相對,西南側為騷達子館(後為俄羅斯使館),西側為鑾駕庫南側空地,北側為翰林院,垣牆內建築群坐北朝南,平面布局分為東、中、西三路。

中路為王府主要建築所在,由南至北依次為府門、銀安殿、東西翼樓、寢門、後寢殿和配殿等。

東路原有建築(現已不存)。西路原屬府邸花園。(現只存改建的四合院一所。)

「梁公府」府邸中路主要建築基本保存完好,均覆綠琉璃瓦頂,其中府門面闊五間,中啟三門,檐下施重昂五踩斗栱。

據載:

「銀安殿五間,四周環以圍廊,廊柱間裝飾蕃草紋雀替,檐下施單翹重昂七踩斗栱,墨線大點金旋子彩畫,金龍枋心,三寶珠火焰紋墊拱板。建築明間採用三交六碗五抹隔扇門裝修,如意頭裙板,次間為隔扇窗裝修,檻牆採用龜背錦琉璃磚形式,體現了王府建築的特點。殿內懸吊井口天花,中繪團龍圖案,非常精緻。東西翼樓各五間,前出廊(英國公使館時期,東翼樓曾作為教堂使用)。」

「轉過銀安殿可見寢門三間,檐下施單翹單昂五踩斗栱,墨線大點金旋子彩畫,金龍枋心,門窗裝修採用三交六碗形式,檻牆可見龜背錦琉璃磚裝飾。寢門兩側各接硬山頂順山房三間,旋子彩畫。同時,在東順山房之東,寢殿五間,前後廊,檐下亦施重昂五踩斗拱,兩側各接順山房三間,內側半間為門道。東、西配殿各三間,硬山頂,覆綠琉璃剪邊灰筒瓦」。寢殿後原應有後罩樓,現已無存。

此外,王府內有方形鍾亭一座,造型獨特。(府邸北側原為翰林院址,南有一通卧御碑,鐫有嘉慶帝臨幸翰林院題詩。)

咸豐十一年(1861年)三月,淳王府改為英國公使館後,鎮國公府遷到北新橋王大人衚衕,原王府內建築雖多有改建,但仍可依稀看出王府時期的規模,其格局與寧郡王府較為相似,代表了清代王府的一種典型布局形式。

淳親王府是東交民巷地區諸多王府中唯一保存較為完整的王府,也可謂是東交民巷地區的王府遺夢。

淳親王府部分建築(現代照片)

淳親王府部分建築(現代照片)

(特此鳴謝:王建利先生)

聯繫方式
推薦閱讀:

【莫尼】探秘克里木圖火山的原始扎染部落
【年味】探秘少數民族的春節習俗——赫哲族
人命死亡信息探秘 - www.cnyiwang.com
探秘美國總統布希的白宮辦公室 (組圖)

TAG:探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