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三絕【風箏魏 泥人張 楊柳青年畫】
健君文薈 歡迎光臨
魏元泰(1872-1961),天津的民間藝人。以製作風箏享譽中外,人稱「風箏魏」。 由於家境貧寒,魏元泰16歲就在一家扎彩鋪當學徒,他對製作風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魏元泰心靈手巧,肯下辛苦。四年學徒期滿,他學會了做扎彩、風箏和其它小玩具的手藝,由父親給他張羅在東門裡大街開了一間扎采鋪,起名「長清齋」,從此他就以做風箏為業。他除了做一般扎彩外,他還細心地、反覆地研究觀察蜻蜓、蝴蝶、老鷹、燕子等飛翔動物的身體、翅膀的比例關係和它們飛翔的動作姿態,然後潛心鑽研,用在風箏的雕琢上。他每做一面風箏,他都要精雕細刻,反覆試飛,逐回改進。由最初做平拍類風箏,發展為圓形立體、串式和整體式、軟翅風箏,最後又創造出能夠摺疊的風箏。魏元泰風箏的主要特點是用料講究、造型多樣、工藝精湛、飛行平穩,在著色上富於民族特色,並吸收了古建築彩繪上使用的退暈法以及冷暖對比色調,使之更加適合高空放飛的特點。他製作的風箏,骨架用銅箍銜接,能拆散摺疊,數丈長的風箏,疊進來以後可隨身攜帶。魏元泰製作了一個「蜈蚣風箏」,這個「蜈蚣」有100個節,200根鬍鬚,有5丈長,就是這個風箏,經過摺疊,竟可裝在一個不大的玻璃盒子里,他的這個作品榮獲了1914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的金牌獎,為天津風箏贏得了榮譽。在他的長清齋曾掛有一匾,匾用紙糊,做工很是精緻,彩繪的木板紋理,上面還有節斑和乾裂紋,和真木板一樣。字體也美,仿顏體。正面看是「長清齋」,換個角度時「長清齋」就被擋上了,「魏記」兩字顯現出來了,只有到櫃檯裡面才能看到「風箏」二字,設計的非常巧妙,由此可見其功底。 「魏記」風箏題材豐富,有仿生的飛禽走獸;有山水、人物,均選型生動,做工精細,彩繪逼真,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和獨特藝術風格,在海內外贏得很高讚譽。清代末年,慈禧太后曾派太監來津向魏元泰定做風箏。曾任中華民國大總統的黎元洪親自購買他的風箏。清末皇帝溥儀在津居住時,也曾派人購「魏記」風箏。1912年,他的11件風箏在天津河北公園展出,獲國家級的直隸出品展覽會金牌。1914年,「魏記」風箏作為展品,被送到在美國舉行的巴拿馬太平洋地區萬國博覽會,獲得金牌獎章和獎狀。 從1961年以後,魏慎行第二代,魏永昌、魏永珍分別成為第三代傳人。1983年,魏永昌應法中友好協會邀請,在法國對民間風箏愛好者進行9周的培訓。魏永珍1995年在第43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舉辦之際,她以「風箏魏」名義,向大會捐贈了大型風箏——「金球傳友誼」,受到世乒賽組委會和中外人士讚譽。 魏國秋,生於1961年,「風箏魏」的第四代傳人。幼年受家庭環境熏陶,6歲開始學習繪畫,從12歲起正式隨祖父魏慎行(第二代傳人)父親魏永昌(第三代傳人)學習風箏製作技術。但他並不以此滿足,進入天津工藝美術學院進修,1982年進入天津工藝美術廠工作,直到1997年工廠停產,魏國秋毅然辭職走上了風箏之路。他在「長清齋魏記風箏作坊」里全面繼承傳統手工藝的基礎上,吸取了祖輩的精華,選用上優質材料,骨架全是穿眼兒,扣榫整體固定,可折可疊,便於攜帶。造型結構繁多,除平板式外,還有弓手式,立體式,串聯式等等,加強了他的表現力。在裱糊工藝上均有真絲,絹和綢,純手工描繪,線條簡單誇張,富有民族特色,頗有國畫的寫意工筆之神韻。在著色上則採用退暈法,裝飾性極強,另一特點即可放飛又可觀賞,即有實用性又有收藏價值。它的作品,即傳統又現代,保持了造型多、彩繪真、特技精、飛行穩、重德操和常創新的特色。他製作的「鑼鼓雁」,可在空中敲打出優美的音樂。「飛鷹」、「龍睛魚」、「螃蟹」和「松鶴延年」等風箏作品是他的代表作。 當我們注目魏國秋從事風箏藝術以來取得的碩果,真是倍感不凡。在1982年獲風箏全國大賽第一名。1983年獲天津市國際風箏會第一名。1984年在北京慕田峪放飛大鷹時,引來了數只野生大鷹一起嬉戲。1988年的風箏150米「巨龍」東渡扶桑,放飛效果震動日本,在第十一屆亞運上一日售出長清齋魏記風箏共800架,可見國際友人也十分喜愛。1990年被天津市文聯評為首屆「文藝新星」之一,同時也載入中國名人錄名人。1991年在深圳國際展覽中心展覽時,中外參觀者都讚不絕口。1993年參加中華民間絕活博覽會進行工藝表演一等獎。1994年入選中國民間藝術一絕。魏國秋在香港回歸之前與父親合作製成雙蝶,中間帶有區徽音響,旋轉功能的「喜迎歸」。在2001年,一條千米巨龍獲中華天津民間精品展銀獎。2004年《喜相逢》榮獲屆中國民間藝術山花獎,民間工藝獎銀獎。2004年獲聯合國教科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今年又被中國藝術研究院聘任為首批民間藝術創作研究員。 做為一個民間藝人,魏國秋為了保護和傳承這門藝術,一方面苦心經營著「長清齋魏記風箏作坊」,另一方面努力將風箏藝術傳播到國外。近年來他先後出訪德國、法國、義大利、比利時、荷蘭、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香港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通過舉辦展覽、演示和講座,得到世界友人的好評,也將「風箏魏」的技藝和作品播撒在海內外。
張明山(1826-1906),名長林,祖籍浙江紹興,天津著名的民間藝人。泥人張彩塑創始人。 其父名張萬泉,原本為一小書吏,後來由於丟失了職業,從江南流落到天津。張明山自幼家境貧寒,從小跟父親以捏泥人為業,因而成為嗜好。張明山心靈手巧,善於觀察社會,且極富想像力。他時常在集市上觀察各行各業的人,在戲院里看多種角色,偷偷地在袖口裡捏制。他捏制出來的泥人居然個個逼真酷似,一時傳為佳話。他經過細心揣摩和刻苦實踐練就了一手好絕技。他操作時優遊自得,能在與人接觸瞬間「觸手成像」,而且逼肖其人,令人傾服,遂得「泥人張」的譽稱。清代咸豐初年曾為在天津舞台演出的余三勝塑像,邊看邊捏,形神畢肖,一度轟動津沽。 張明山繼承了傳統的泥塑藝術,從繪畫、戲曲、古典小說和古典詩詞等藝術中吸取營養充實自己。他的泥人作品具有濃厚的趣味性。他塑造的泥人,既有正面人物,也有反面人物;既有古代侍女,又有市井百姓。多選自民間故事中的人物,小說戲曲中的角色,還有現實生活里各行各業勞動者的形象。因為聞名遐邇且技藝超群,他被稱為南北塑像者之冠。我國著名畫家、教育家徐悲鴻稱讚他是我國了不起的民間藝人,是民間雕塑家。 張明山經過數十年的辛勤努力,一生中創作了一萬多件作品。《蔣門神》是張明山現實主義題材中的力作。蔣門神像通高只有11厘米,人頭不過蠶豆大小,他卻把一個惡霸的猙獰面目刻劃得淋漓盡致,表現出了藝術大師高超的技藝和對生活的深刻理解。其代表作品有《少女》、《品簫》等。他曾獲巴拿馬國際賽會一等獎和南洋各地展覽會的獎狀和獎牌20多件。 泥人張彩塑藝術,後繼有人,代代相傳。張明山的兒子兆榮(字玉亭)和續榮(字華棠)、孫子景祜、曾孫張銘等都是他的後代傳人。隨著幾代人傑出的藝術成就,「泥人張」彩塑藝術已經由一個家族的民間技藝發展成為社會性的藝術事業,同時為國家和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
楊柳青木版年畫興起於明末清初,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它因發源於天津西郊的楊柳青而得名。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楊柳青年畫,始終以喜聞樂見的形式、雅俗共賞的內容、鮮艷明快而又和諧典雅的色彩等受到各界人士之喜愛。每逢新春佳節,人們總是在自家的門、窗、廳堂、內室、炕頭兒、灶旁、影壁、水缸、糧囤等處張貼楊柳青年畫,以示喜慶和吉祥。 年畫本身就是中國人民非常喜愛的一種民間藝術品。早在漢代,民間就有換桃符、貼門神的習俗;宋代,民間就有了彩版印刷的年畫。明清之際,更是年畫的全盛時期。年畫的產地幾乎遍布大江南北。然而,影響最大、藝術成就最高的還屬天津的楊柳青年畫。 楊柳青年畫是以木版套印與人工彩繪相結合的方法製作而成。要製作一幅年畫,首先創作畫稿,然後按畫稿勾描於木版上,再按照畫稿內容進行刻版。楊柳青年畫因為是「套印」,故而,一幅畫上應大體有幾種主要顏色。然後再按照1種顏色刻1個版,先後將這1幅圖刻出幾個版。再往版上刷色,將畫紙扣在上面,用棕刷將版上的顏色拓印於紙上,再揭下來,改換另一版,刷上另一種顏色,再將那幅圖反扣上面,用棕刷再次拓印。將第二種色也拓印其上。由此,將這幾種版的大致顏色全部拓印完之後,再進行最後一道工序,即人工彩繪,將畫面上小面積的顏色和人物的五官及手指等部位,均由藝人用毛筆進行彩繪,這幅畫就算完成了。這種「半印半畫」,或者說七分印三分畫的方法成為楊柳青年畫的一大特色,它使一幅年畫,既有粗獷的「版味兒」,又有精緻的人工描繪。不僅色彩鮮艷,而且層次分明,為楊柳青年畫賦予了極強的藝術生命力。 楊柳青年畫的體裁大致可分為:貢尖(整張橫幅粉紙印刷的畫樣)、板屏(與貢尖尺幅相同,分單張和對幅兩種形式)、條屏(分四扇和八扇兩種)、屏對(配於單幅板屏兩側的條對)、橫三裁(將整張粉紙橫裁出三開)、立三裁(與橫三裁相同,只是成立幅式)、炕圍、門畫(分門神和門童兩種)、歷畫、燈畫、斗方(用於壁燈或影壁上)、缸魚、窗花紙、格景(專為西北蒙古、回等少數民族印製的)、選仙圖、洋片、祖師神碼兒和朝衣大像等。 起初,楊柳青年畫的品種只有一些神碼兒,如灶王、門神、財神、鍾馗以及天地日月諸神。後來,隨著人們的喜愛和情趣,又在神碼兒基礎上設計印製了《陞官圖》、《消寒圖》、《轉八蛇》、《福祿壽喜》等吉利、發財、喜慶年畫。這些年畫上市後,受到人民群眾的普遍歡迎,不光當地人紛紛購買,就連外地來的商人也來訂貨。從而使楊柳青年畫業迅速地發展起來。製作也逐漸出現了分工,即由過去藝人自己畫樣,自己刻版、印刷、著墨等,變為各種工序相互分離的專門性生產作坊和畫鋪。 清代中期,是楊柳青年畫業的全盛時期。那時,楊柳青鎮僅畫店作坊就有近百家,街上畫牌相招,彩幌遙對。從事年畫生產的手工藝人達3千多人。製作者還不只限於本鎮的手工藝人,就連附近的32個村子的人們,也都紛紛為畫鋪印好的墨線著墨、開臉、描金、加花兒等。不僅大人畫,就連稍大些的孩子也都站在凳子上塗抹顏色。使那一帶出現了「家家都會點染、戶戶全善丹青」的盛況。 在楊柳青年畫製作生產的普及之中,脫穎而出兩家最有名的生產年畫大戶——齊健隆和戴廉增。這兩家的畫鋪開得最早,不僅字型大小最老,而且版樣亦最多,還自己刻版、印刷、銷售。齊、戴兩家一般的作坊年畫題材多是些構圖比較簡單的像《仕女》、《娃娃》、《門神》、《灶王》、《新年吉慶》等。齊家的年畫題材以歷史題材居多,如《完壁歸趙》、《三顧茅廬》、《文姬歸漢》等,這類題材被稱之為「文樣「;戴家的年畫則以小說、戲曲中的故事為主要題材,如《大破天門陣》、《三盜芭蕉扇》等,這類畫被稱之為「武樣」。這兩家的年畫不僅在藝術上工細精美,而且題材多是膾炙人口的故事,故而深受人們的喜愛。遂使齊、戴兩家名噪一時。兩家的生意越來越紅火,字型大小分店、作坊亦越來越多。只戴家就有「廉增」、「美麗」、「廉增麗」等字型大小;齊家也有「益隆」、「健隆」和「惠隆」等字型大小。這些字型大小,每家各佔一條衚衕。衚衕兩邊都是為這兩家製作年畫的作坊。不僅如此,齊家還在奉天設了分店,年畫行銷東北;戴家也先後在北京、綏遠(今呼和浩特)、東丰台(今天津寧河縣)等地設肆賣畫,使楊柳青年畫聞名遐邇。 在這種盛況下,其他畫鋪作坊也爭相效仿,不惜重金聘請畫師畫樣。力圖以新、奇取勝。出現了大批的優秀作品,也提高了楊柳青年畫的整體水平。據民間追溯,清光緒前後著名的年畫製作家就有張俊庭、王潤伯等20多人。其中最著名的農民畫師是高桐軒,對楊柳青年畫影響最大的文人畫家是錢吉生。 高桐軒,名蔭章。自幼生活在楊柳青,後成為較有文化修養的農民畫師。一度曾在清宮廷「如意館」長期供奉。晚年歸鄉,開設「雪鴻山館」畫室。其年畫構圖典雅,人物造型生動、細膩,既有文人畫的長處,又有傳真般的寫實。保留和發揚了楊柳青年畫的特色,形成較突出的藝術風格。代表作有《踏雪尋梅》、《瑞雪豐年》、《春風得意》等。 錢吉生,名慧安。在上海以鬻畫為業,名重一時。清光緒年間來到楊柳青,從多方面對楊柳青年畫進行了改造。其作品畫面豐滿新穎、色彩勻稱。特別是在年畫中採用典故和前人詩句。高古俊逸,深受文人墨客的喜愛。其代表作有《南村訪友》、《竹林七賢》、《洗桐圖》等。 楊柳青年畫總的風格是受宋元民間版畫和明代木刻版畫的影響,畫風工整,寫實性強。以後又博採眾長,並融建築、戲曲等藝術於一體,逐漸形成自己獨特風格:即雕版精細、線條流暢、構圖豐滿、形象生動、畫面富於裝飾。 此外,楊柳青年畫的題材廣泛,有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文學典故、戲曲、時事、世俗佳境、名勝風景、仕女娃娃和花鳥走獸等。楊柳青年畫,善於運用象徵、寓意和誇張的手法表達人們的美好願望。其中最有特色的圖案就是娃娃抱大鯉魚的「連年有餘」。用蓮花取「連」,用娃娃抱大鯉魚,取「余」的諧音。再如「連生貴子」,用男娃手持的蓮子和畫面中的樂器笙,取「連續生子」之意。此外在楊柳青年畫中,還多用蝙蝠,取「福」的諧音。用蝙蝠、鹿和壽桃,象徵「福、祿、壽」之意等等。有的年畫還在一幅整體畫面中出現若干個情節,並在每個情節旁邊附上一段話。如《代唱三國嘆十聲》,畫面根據戲曲內容共分出「蔣干盜書」、「單騎救主」、「草船借箭」、「連環計」、「討荊州」、「東吳招親」、「張松獻地圖」、「失街亭」、「鐵龍山」等場面,上面各附有一段唱詞,使畫面顯得生動、活潑。 賣此年畫者,一邊賣,一邊唱著畫面上的唱詞小調,以招攬顧客。這種年畫的表現形式,為楊柳青年畫所獨有。 楊柳青年畫色彩鮮艷,表現手法細膩潤澤。既富於變化,又典雅和諧。所表現的仕女艷麗俊秀,衣著華貴精巧。娃娃嬉樂自在、活潑可愛。加之該畫是用木版套印與人工彩繪相結合的方法製作,使畫面層次分明。因此,楊柳青年畫被人們稱之為「細貨」。有的地方又稱之為「衛貨」(天津衛的貨)。還有的人因印年畫時用樹棕子在紙背上來回刷,所以又稱為「衛抹子」。由於當時楊柳青年畫的知名度高,又有圖案的吉祥寓意。因而,有人將年畫作為嫁妝的一部分,還有人利用年畫的寓意,將其作為禮品送與鄰里親朋。 楊柳青年畫不僅在民間享有盛譽,而且也深受清代宮廷的厚愛。著名藝人常在北京聽旨候差。楊柳青年畫每年進入宮廷的數量相當大,他們將年畫張貼在三宮六院的內室。如價格昂貴的巨幅門神,最大者如真人一般,也為宮廷、王府的朱門於除夕時懸貼。 清代晚期,天津被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城市,經濟蕭條、百業俱廢,楊柳青年畫業也開始走向衰退。尤其是西洋畫、石印年畫和膠印年畫的出現,更加衝擊了以手工業方式生產的楊柳青木版年畫的製作和生產,使許多的年畫作坊不得不改行或者專門印刷一些灶王、財神、門神、跑碼兒(給受驚嚇的小孩追魂)、月宮碼兒、魯班碼兒、杜康碼兒、火神、水神、關帝像等神碼兒一類的年畫出售。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軍為修公路從楊柳青畫鋪搶走了許多畫版。此後,楊柳青畫鋪和作坊全部歇業。 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楊柳青年畫受到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重視而獲得新生。1956年,楊柳青年畫的老藝人韓春榮、尹青山等7人組織了「和平畫業社」,重新開始了木版年畫的印刷。1959年,和平畫業社與天津榮寶齋、天津裕德公畫社合併組成了楊柳青年畫社。1966年畫社由西郊遷至市區內。目前已成為頗具規模的楊柳青年畫出版社了。在這裡,受過高等教育和從楊柳青年畫製作人員中培養起來的人才成為了楊柳青年畫專業創作隊伍的生力軍。從60年代開始,他們就在繼承楊柳青年畫藝術傳統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膽而有益的探索。如《四季花開》保持了楊柳青年畫構圖飽滿、色彩強烈和裝飾性強的特點;《山鵲山鵲別處啼》曾名噪一時,為楊柳青年畫的代表作,被中國美術館永久收藏。 近年來,楊柳青年畫,在全國曆次畫展和歷屆全國年畫評選中均得到好評並不斷獲獎。許多國家也都喜歡收藏,法國還正式出版了多種有關楊柳青年畫的專著。楊柳青年畫先後到英、法、意、比、加、日等國展覽,均受到各國人民的喜愛。不少來津旅遊的中外朋友,也都以購買楊柳青年畫作為紀念品。或自己收藏,或饋贈親朋。
您已欣賞本篇
分
秒
推薦閱讀:
※千年古鎮楊柳青(撲克)
※天津西青區楊柳青石家大院景點介紹(附圖)
※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10枚/套
※天津西青區楊柳青古鎮遊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