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漢初三傑張良、蕭何、韓信看千古興亡英雄事
英雄,無論任何時代都總有點崇敬乃至憧憬的意味。然而當我們細細走進歷史,去探究英雄的結局的時候,又未免不會發出陣陣的嘆息。西漢初創之際,漢初三傑身上則把這種故事發揮到了淋漓盡致的程度。
漢初三傑者,張良、蕭何、韓信是也。劉邦這位雖無賴但卻也有自知之明的皇帝有一天就進行了一番自我剖解:「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物所以取天下也。」其中有對這三位人臣的讚賞,但也不免充滿了自我誇耀的成分。
先來說說張良,本習黃老之術傳說中有橋下納履的謙謙君子,本人生於韓國,一心做著貴族世襲的夢想,卻被秦國的一統天下徹底擊碎了。帶著無比仇恨,得知始皇出遊的張良就有了一次衝動,古博浪沙一次錘擊將徹底改變他的人生。他四處躲藏,後轉身想要憑藉自己的「太公兵法」投靠景駒,然而走到下邳的時候遇到了正發展義軍的劉邦,兩人一見如故,精明的有識人之明的張良選定了劉邦,處處為劉邦出謀劃策。佐策入關、鴻門鬥智、暗渡陳倉、奇謀下邑、虛撫韓彭、勸都關中,一次次的成功,讓劉邦終於得以最終走向真正的成功。
張良說到底是一個智者,他始終清醒地知曉范蠡退隱的故例,所以當劉邦建都關中,天下初定之後,張良就開始憑藉著自己一直以來的體弱多病為由,開始多次稱病不朝,甚至閉門不出。他在漢初劉邦剪滅異姓王的殘酷鬥爭中,極少出謀劃策,而在西漢皇室的明爭暗鬥中,也恪守了「疏不間親」的遺訓。公元前197年,漢高祖劉邦寵愛戚夫人,有改易太子之心。無計可施的呂后最終求救於張良,考慮到太子一位事關重要,而天下初定,民心思安的現實,張良最終謀策與呂后,讓請商山四皓出山,最終劉邦一看,無可奈何了,於是張良最終不但贏得了劉邦,甚至還有了呂后的敬重。
面對封賞,張良最終謙讓,只留下了自己與劉邦相遇的留地,顯然有故念的考量,這點不可謂不明智。何況他已經親眼目睹了彭越韓信等人的結局,所以隱退是他不二的選擇,但呂后對這位恩人顯然不想輕易捨棄,於是張良也最終聽從呂后安排,就食人間煙火,心卻顯然已經淡去,最終張良得以安然病逝。
(圖)蕭何(前257年-前193年),漢族,沛豐人
再說蕭何。蕭何本為沛縣功曹,勤奮好學,思想機敏,對歷代法律研習頗多,同時為人隨和,結交廣泛,後來漢朝的開國將領如夏侯嬰、樊噲、曹參、周勃等許多都是其好朋友。劉邦就更不用說了。蕭何一見劉邦,就似乎有一種天然的喜歡,當劉邦第一次私放囚犯,妻兒被抓就賴蕭何救助。其後蕭何更是對劉邦給予了很多幫助,蕭何似乎是下定了決心一條道走到黑了。
他遇到飽受辱沒的韓信,立刻意識到韓信是個人才,馬上就去月下追韓信,其他人立刻就告知劉邦說蕭何逃走了,劉邦半信半疑之間,蕭何帶著韓信已經回來了。結果是蕭何的確慧眼識金,韓信不負眾望,他最終打敗了不可一世的項羽。但韓信從來也沒有想到,最終這位一直讓自己有成就感的老兄卻最終徹底出賣了他。劉邦多次御駕親征,蕭何則負責籌集軍糧和後方調度。但善於猜忌的劉邦似乎並不放心這位與自己共患難的老哥哥。多次派人回來探視。好在蕭何手下有不錯的忠勇之士,三次出謀,甚至不得已讓蕭何自污,才躲過了劫難。相信蕭何當時肯定已經是一頭大汗了。
看來當臣子的的確太不容易了,功需立,還不能鋒芒太露,否則就吃大虧。蕭何總算是有驚無險,戰戰兢兢地走完了他一生。
最後來說韓信。如果說打敗項羽建立漢朝的功勛的話,那麼韓信 也算得上是居功至偉了。然而從小就立下宏志希望出人頭地的韓信顯然既沒有蕭何那種躲藏的本領,又沒有留侯張良那種退隱的才能,他先開始在劉項二人爭執不下,戰爭處於膠著狀態的時候,利用憑藉自身優勢邀功,自封為齊王,劉邦最終滿心不悅地答應了,但卻顯然就已經為最後的死埋下了禍根。
楚漢戰爭中,韓信發揮了他不可替代的作用,平定魏國,又背水一戰擊敗代、趙,然後北服燕國,最終合圍楚軍,垓下滅項。然而出色的將領畢竟不是傑出的謀略家,他背信殺掉鍾離昧的那一刻起,就註定了自己的結局。被封為淮陰侯的韓信,開始也常常擔心自己會因「兔死狐悲」而滅,於是也學起了裝病的老把戲,但心中卻顯然並不服氣。
有一次,拜訪樊噲歸來,韓信笑著說:我這輩子居然會同樊噲等同列!而在皇帝問及統率兵馬問題的時候,他說皇帝只能統轄十萬軍隊,而自己則多多益善。陳豨被任命為鉅鹿郡守,向韓信辭行,韓信與陳豨說的話顯然就開始為自己安排後事,甚至還用內應做他們之間的約定。然而後來當陳豨真的反叛的時候,韓信卻再三猶豫不定,並因為得罪小人而被告發,錯過了時機,被張良蕭何等設計害死。
細察漢初三傑的人生軌跡,我們不難發現,跟對人固然是不錯的,但可以共苦的領導能否再次同甘,那就是不得不認真考慮的問題,而事實上,皇權時代的領導大多是沒有容人之度的。自願離職的范蠡算得上是一位明智的人,最終得以頤養天年,而不捨得放手的文種就幾乎是連辯解的機會都沒有就被處死了。
張良選擇了有恩於呂,蕭何選擇了大隱於朝,他們都是隱身的高手,當然最關鍵的是他們都是文人,手不能提肩不能挑的文人,他們都不能徹底撼動江山,而韓信不同,韓信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武將啊,文能興國,武能安邦,這樣的人卻絲毫不知道節退,那是個什麼概念呀,劉邦不傻,當了皇帝的劉邦更是精明,假惺惺的幾滴眼淚流給了項羽,項羽死了,假惺惺的幾滴眼淚留給韓信,韓信死了。又驚又喜的劉邦徹底放下心來,然而多年以後,他留下的封王的歷史隱患得由他的子孫來承擔。一個漢王朝依然不能在歷史的反覆循環中倖免。
(圖)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宋朝開國皇帝。
宋代的趙匡胤倒是聰明,而那些建功立業的將領們也知趣,不費一刀一槍,一場宴會,所有的將領們都自覺自愿地交了兵權,從此頤養天年,得以榮華富貴一生。明朝朱元璋朱棣則借力發難,接連的幾個誅殺,頃刻之間,幾萬顆智慧的頭腦堆滿了驚異和驚恐的菜市場。同樣的歷史在清朝也不乏凄厲,吳三桂投降的屁股還沒捂熱,康熙就已經迫不及待地伸出長長的刀俎。而在這之前的洪承疇倒是很有自知之明,他選擇了致仕退隱,也就得以保全一家。
所以說,千古興亡是一場看起來不錯的豪華夢想,只是誰也不知道,這場夢想的前面,好不容易保全下來的身軀到底等待的是死亡的屠刀,還是活著的希望。在歷史中,我們只能看到有著兩個大字鐫刻,那就是「選擇」,時時刻刻,在一個個轉瞬即逝的決定命運的時候,我們都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
因為英雄不是時時刻刻都能做得。
推薦閱讀:
※王者榮耀每日一題如何抽中狄仁傑皮膚?
※如何玩好王者榮耀英雄孫尚香?
※印春榮是怎麼成為一個時代英雄的?
※有哪些被人誤解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