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戀愛婚姻難:金錢 讓中國婚戀變味兒

雙節長假,迎來結婚高潮,「剩男剩女」們免不了參加各種相親活動。

  不過,中國社會工作協會婚介行業委員會日前發布《2011中國人婚戀狀況調查報告》顯示,近8成女性認為,男性月收入超過4000元才適合談戀愛;90後大學生多認為「無房不婚」。

  同時,各種名目的彩禮錢以及一些人在相親中對物質條件的過分強調,也成為外媒熱議的話題。像美國《紐約時報》以《中國式相親勝似一樁買賣》為題,批評「拜金主義」橫行的中國式婚戀。

  《紐約時報》的文章只是一家之言,但在西方國家,或與中國文化相近的亞洲其他國家,人們如何看待婚戀?當代中國青年的婚戀觀,在老外的眼中又是怎樣的?

  法晚記者採訪了不同國家的適婚青年,從他們的講述和解讀中,或許我們能找到當前「中國式」婚戀需要反省的地方。

  外媒不解 「中國式相親像買賣」?

  法新社這樣描述中國企業家單身俱樂部舉辦的一場相親會:一群打扮入時的年輕的中國女孩坐成一排,手裡攥著列有體重和三圍信息的表格,等著參加「面試」。看起來這些人似乎是來選美的,但其實她們將在這項離奇比賽中爭奪與億萬富豪結婚的機會。

  該報道說,近年來,由於婚戀電視節目大行其道,逐步上升的擇偶標準受到人們的關注。

  報道援引耶魯大學社會學家德博拉·戴維斯的分析說,隨著中國富裕起來,一些年輕人的物質需求逐步上升,中國人現在常見的擇偶要求是對方必須有房。而中國快餐式的都市生活方式、社會變革熱潮、蓬勃壯大的富豪階層以及較為開放的性觀念,也導致中國人的擇偶過程變得複雜起來。

  而《紐約時報》的評論更加尖刻,其以《中國式相親勝似一樁買賣》為題,對中國式的相親方式和婚戀觀進行了一連串的質疑:「在中國,從一開始約會的『賭注』就很高:目的在於結婚,愛不愛沒關係」;「在中國,浪漫通常會成為實用主義的犧牲品;約會往往會變成商業交易」;「有些女孩甚至花費數千美元參加『嫁千萬富翁培訓班』……人們不僅要尋找迷人的微笑或愛情的火花,還要追尋金錢和締結連理的承諾」。

  西班牙《世界報》評論稱,在中國,如果沒有房子,那麼每個人就不一定都能和自己喜歡的人結婚。

  文章稱,按照中國的傳統,單身男子要想結婚就必須是自己房子的主人,而在今天,買房子需要一大筆錢。

  法國:相親失敗率75%

  「中國人相親挺奇怪的!哪有一上來就問對方,有沒有房子,有沒有車,一個月賺多少錢的?」

  北京語言大學的法國留學生麥克·克蘭德覺得,一些人在節目中赤裸裸地大談結婚的各種物質條件,很可笑,也讓人很難理解。

  他說:「如果我很喜歡一個女孩,我第一次見面就這樣問,那個女孩會覺得我太粗俗無禮,以後不會跟我說話了。」

  他告訴記者,在法國,相親有75%的失敗率。法國人的婚戀觀很簡單,愛就是愛,女人很少為了追求物質生活而結婚的,以財力作為擇偶標準的做法並不常見。

  法國人更看重的是雙方價值觀是否趨同,性格是否合適,跟家境和收入等物質條件無太大關係。

  日韓:相親看重學歷、職業 結婚也講排場

  不過,在文化和地理上都與中國相近的日本和韓國,也同樣注重相親,只不過經濟條件不一定是擇偶的重要條件。

  在日本,人們也非常重視相親,但和中國不同,學歷要比經濟條件更受適婚男女重視。

  畢業於東京大學的編劇鈴木小姐熱衷於各種形式的相親,她告訴記者,男人長得是否英俊、年輕,身高多少,家境如何,收入多少,這些都不在她考慮的範圍內。

  鈴木告訴記者,在日本,人們不會根據對方外在的物質條件來決定是否結婚。但是,職業和學歷除外,相親時會注重看對方的這兩點,而具體收入多少等經濟條件一般不被放在擇偶條件里。

  有趣的是,和中國一樣,日本青年如果到了適婚年齡仍未婚,便會引來一幫親朋好友主動幫忙,物色對象、牽線搭橋,安排相親。

  在韓國,相親是一件非常慎重的事情,可馬虎不得。今年33歲的韓國記者康女士,目前仍「待字閨中」。對於未來的老公,她有自己的想法,她覺得交往和結婚不一樣,只憑互相喜歡不足以構成結婚的條件,必須在經濟、文化和家庭等各個方面都合適才行。

  康女士介紹,在韓國,擇偶標準很重要的一點是看對方的職業。「男方如果做醫生,女方如果做教師,就會格外受歡迎,大家都想找一個受人尊敬的伴侶。」

  相似的亞洲文化圈,形成了相似的婚戀文化,韓國人在擇偶和結婚過程中也不乏攀比的風氣:不僅見面前的中介費要交足,媒人的答謝費也要給夠;見面時的衣著打扮也是要大方得體,見面的場所更是經過精挑細選的;而結婚過程中的聘禮準備、婚禮籌備等,更是越有錢越講究排場。

  專家分析

  歐美婚戀觀也曾偏離傳統

  回歸值得借鑒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夏學鑾分析說,西方以感情為基礎的婚戀觀,實際上也是社會和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婚戀價值觀的傳統回歸。上世紀60-80年代,性解放運動席捲歐美,傳統的性道德分崩離析,導致離婚率攀升,艾滋病蔓延;直至90年代,人們開始反思婚戀觀偏離傳統所帶來的社會惡果,於是「家庭復興」運動興起,人們的婚戀觀開始向純潔忠貞和嚴肅負責的傳統的兩性關係和家庭觀回歸。

  夏學鑾指出,在中國社會的轉型期,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拜金主義思潮湧動,當代中國青年的婚戀價值觀也在發生著轉變,他們告別傳統的婚戀模式和價值觀,擇偶條件不斷向物質化、功利化的傾斜。而歐美婚戀觀的轉變過程,對當代的中國青年有借鑒意義,以感情為基礎、不夾雜社會、經濟條件的婚戀價值觀值得提倡。

  現身說法

  老外的中國新娘

  嫁給捷克富商的中國女子陳潔(化名)告訴法晚記者,在西方,女性嫁入豪門仍外出工作、經濟獨立的情況很多,這樣的人會受到社會的尊敬;而以功利為目的的婚姻往往維持不久。

  陳潔告訴記者,自己嫁給富商丈夫,並非看中他的財富,而是兩人在工作中相識,情投意合的結果。婚後她一直保持經濟獨立,並勤儉持家,婚姻因此一直美滿。

  相反,陳潔的一位朋友嫁給一位美國富商,沒想到到美國後雖然跟丈夫住在富人區里,卻被要求所有的生活開支都採取AA制。這位朋友難以支撐富人區高昂的生活費,最後只好離婚。

  美國:富豪「裝窮」覓伴侶

  美國商人克里斯來北京八年了,今天上午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他告訴記者,美國人和中國人對待感情和婚姻的態度有很大的差異。他認為中國人到了一定年紀就開始張羅相親,見面先了解經濟狀況,婚姻物質化。

  「富豪徵婚和《非誠勿擾》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才有市場,簡直是一場鬧劇!男人有錢、有房、有車就能和美女結婚,這不是用錢買來的婚姻嗎?」克里斯對於中國近年颳起的「物質婚姻」風氣,感到很不解。

  克里斯介紹說,美國人從小到大被灌輸的文化是獨立,包括經濟上和精神上的獨立。美國女性從來不是「小鳥依人」的類型,很少會因為要改善生活水平或尋求經濟依靠而結婚。

  他還告訴記者,美國人寧願單身,選擇獨自等待理想的另一半,也不會去相親,更不可能以自己的經濟條件作為「誘餌」來尋找結婚對象。因為他們覺得,通過「炫富」的方式找來的人不可能成為理想的伴侶。有時,一些富豪甚至會隱瞞自己的經濟狀況,來看清對方究竟愛的是自己的人還是自己的條件。

推薦閱讀:

消失的文化
二三十了?該買個啥車騙炮?
我一個人好好的,為什麼要結婚
生於想贏,死於出家
在大學創辦一個社團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TAG:中國 | 戀愛 | 婚姻 | 婚戀 | 青年 | 中國青年 | 金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