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想從修行中得定,禪定會使我們以為有一個可以控制的自我

禮敬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


"巴利語

Di??hi?ca anupaggamma,

sīlavā dassanena sampanno,

kāmesu vineyya gedha?,

na hi jātu gabbhaseyya? punaretī ti.

不墮入邪見,

具戒及洞見,

棄絕感官之欲,

必定不會再入母胎受生

不要想從修行中得定,禪定會使我們以為有一個可以控制的自我,而且會使我們覺得寧靜和快樂。但事實上是沒有樂的,只是暫時離苦罷了,如果沒有苦我們是不能體會到苦的,苦諦是佛教的真理,但是並沒「樂諦」→沒有快樂的聖諦。因為樂是無常的,是會變苦的。

修行不要存著想成就、開悟、看破的心理。只要按照四念處正確的修法去修。修行不要存著要成為一個老師的念頭,這個念頭會造成貪慾而障礙發慧。修行唯一的目標就是要滅苦。

正念正知是同時運作的。正確的修法是,「現在我們在坐」把「我們」拿掉,換成「現在是坐的色身」。這個重點和日常生活認知各種動作的方法是一樣的,只是將「我們」在坐的邪見拿掉而已。

因緣法是自然律或自然法則(因果定律)。它存在於宇宙的每一個角落,而佛陀發現了這個真理。它有三個特性:

(1)諸行無常(一切因緣合和的事物都是無常的)。

(2)諸行是苦(一切因緣合和的事物都是苦的)。

(3)諸法無我(所有的事物都是無我的)。

刻意走的很慢就不自然,而自然的法則也就被隱蔽了。

修行者應該要了解修四念處的作用是要斷除喜歡和不喜歡。

身心一直是無常和苦的,因此它們是無我的,無法控制的。它們不是「我」。你能見到這一點時,就見到法了:你所見的法就是苦。並且可以導致體證苦諦,苦諦就是你只能暫時地對治身心的苦。身心迅速的生滅,這是我們無法改變的事實。

會讓人感到快樂的定,並不是四念處的定,因為這種定並不單純,這種定與煩惱相應,雖然這種定可引發樂受,但確不能破除顛倒妄想(並下能滅苦)。

修行的目標是用精進、正念、正知三心來拔除貪瞋。如果修行者喜歡定,那是貪:但是妄想來時又討厭妄想,那又落入瞋。偏於任何一邊的話,他就無法斷除貪瞋。所以不要喜歡或討厭妄想。

現在的身心,事實上是從過去的無明、愛、取和業而來。

身心迅速不斷的生滅,剎那剎那變異。

念住必須透過中道來實踐。如果升起了歡喜或不歡喜,修行者就無法行於中道。因此,修行之前要先了解這一點,否則修行就不會正確。冷漠(捨)不是中道,有人要使他們的心即不愛也不憎,這是不對的。這樣是「捨念」生起;一切法無我,因此不能這樣修。

打妄想的是「心」而非「你」。妄想也是法。如果正念、正知保持在當下,你就不會打妄想。

佛說世上唯苦無樂。世間的真理是一切事物只是色法和心法,沒有其他的東西,而且都符合三法印。

毗婆奢那的修法,是要得到智慧來破除我們妄執身心是「我」的邪見。要把身心當做無常、苦、無我的東西來觀照。

即使一點點舒服都是煩惱,那是貪愛。


願以此功德,導向諸漏盡!

願以此功德,為證涅槃緣!

我以此功德,迴向諸有情!

願諸有情眾,同得此功德!

按二維碼添加古道之友」公眾號

推薦閱讀:

如何讓我們的膝蓋強健有力?
為了已經逝去的生命與我們終將逝去的生命
名字對我們人生的重要性
為什麼我們每個人必須了解「4321法則」?
為何我們念佛,我們的環境跟經上講的不一樣?

TAG:控制 | 自我 | 修行 | 禪定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