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帶意解)下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帶意解)下2009年10月27日 星期二 下午 09:04

六凡法界中,生活環境比較好的是天道,據經典記載,天道分二十八層天:

⑴是欲界六天:四天王天、忉利天(玉帝就是住在此天,此天又稱三十三天)、焰摩天、兜率天(彌勒菩薩住此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

⑵是色界十八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少光天、無量光天、極光凈天,少凈天、無量凈天、遍凈天,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

⑶是無色界四天: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

天道比人道快樂,壽命也比人道壽命長。四王天的壽命是五百歲,此天一天頂人間五百年;忉利天的壽命是一千歲,一天頂人間一百年;焰摩天的壽命二千歲,一天頂人間二千歲,兜率天的壽命四千歲,一天頂人間四百歲,層層翻倍,最後第二十八層天的壽命,是八萬大劫。不過八萬大劫到了,他還要墮落,還要輪迴,沒有結果。因為他修的是福報,不是智慧,沒有將我執破除,沒有超越三界,所以,福報享盡了,就要向下墮落。

「降本流末,而生萬物」,這一句說明六道眾生的生成原因,「萬物」是指六道眾生。「降本流末」,這是捨本逐末,「本」是萬物之體,是真我之身;「末」是萬物之相,是假我之軀。認假為真,執幻為實,不知道一切眾生是一個自己,從而分別執著,人我是非,貪嗔痴慢,自私自利,一味的追求五欲六塵,追求名聞利養,這是六道凡夫的特點,也是我們今天成為六道凡夫,流浪生死,受三苦八苦,受無量諸苦的真正原因。

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凈。天地悉皆歸。

「清」是萬物的本體,是形成五濁眾生的是基本單位;「濁」是萬物之現相,是清凈心被染污後,所形成的五濁眾生。所以說:「清者濁之源」。「動」是萬物本有的智慧德能,是常、是樂、是我、是凈,由於五濁煩惱的障礙,使本有的智慧德能,失去了作用,而變成了「靜」,變成了無常、苦、空、不凈的現相。所以說:「動者靜之基」,「基」是「本來」的意思,如水本來是流動的,由於溫度的降低,把水變成了冰,把流動變成了靜止。釋迦牟尼佛成佛後,說的第一句話是:「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唯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執著,根本智、一切種智自然現前。」妄想執著,就是我們的無明煩惱,塵沙煩惱和見思煩惱,又稱法執和我執,也叫所知障礙和煩惱障礙。

「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這裡面「靜」是「凈」的意思。「五濁」是把本覺變成不覺,把本覺變成六凡法界的病毒,「常清凈」就是三十七道品,是把不覺再轉變成本覺的殺毒軟體,是對治不覺的有效方法。所以,我們如果能用三十七道品,來規範我們的道德行為,就會將這個被貪、嗔、痴病毒作用下,已失去本有功能的機器,使他正常運轉。「天地悉皆歸」就是正常運轉。他是先把三惡法界變成三善法界,再把三善法界變成四聖法界,最後把四聖法界,變成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極樂世界,就是我們本有的智慧德相。

「一真法界」在那裡?就是我們眼前的生活。縱然你到西方極樂世界,縱然到華藏世界,如果起一念執著,你還是凡夫。由此可知,佛法沒有別的,自始至終都是破除執著而已。「我執」破了,證小乘阿羅漢的果位,「法執」破了,就圓滿成佛,成佛就是破我法二執而已。二執是二障的根源,我執是煩惱障的根源,你有我執,絕對有煩惱;你有法執,決定有無明。所以,法執斷了,無明就斷了;我執斷了,見思煩惱就破了;破了見思煩惱,就超出六凡法界。學佛沒有別的,就是破妄想、破執著。大乘許多宗派有無量法門,那些方法、理論都是幫人破除執著,幫人明心見性。所以古德說:「靈光終日照河沙,凡聖原來是一家。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全體現是覺而不迷,被雲遮是迷而不覺,是妄想、是分別、是執著。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神」是神識,世間人稱靈魂,佛法里稱第八識阿賴耶識,它是本性與無明的合和體,它如同資料庫一樣,能記載一切眾生無量劫的善業惡業信息,即是一個很小的惡念,那個檔案都記載的清清楚楚,抹都抹不掉。又因三世一切眾生,共同一阿賴耶,那麼這些資料,就成了共享資源,只要是明心見性的人,都能看到這些信息。所以我們起心動念,能瞞住世間凡人,但是瞞不住聖人。而且,當眾生臨命終時,會隨阿賴耶識中,善業惡業的比例多少,而感應與

其相應的善或惡的生活環境。

人們總想讓歷史清白,讓檔案記錄乾淨,以便於自己能去個好的生活環境。但麻煩的是無明妄想,起心動念,「而心擾之」,這個心就是第七識末那識,末那識的特點是,恆審思量第八阿賴耶識為我,執著第八阿賴耶識為我,有我就有自私自利的念頭,這些念頭在條件成熟時,就會變成惡業。所以古德說:「妄念才生神即遷,神遷六賊亂心田。心田既亂身無主,六道輪迴在目前」。

「人心好靜,而欲牽之」,這個「心」還是第七識末那識。此識恆與我痴、我見、我慢、我愛等四種煩惱相應,故此識為我執之根本,屬於我們的見思煩惱。此識的作用很大,若執著迷妄,則造諸惡業,成為染識,可以叫人下地獄;反之,則斷滅煩惱惡業,徹悟人、法二空之真理,成為凈識,可以叫人成佛道。

「而欲牽之」,有我的概念之後,便有「我」的住所,即有名色,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根接觸六塵而生六識,六識生六欲。眼見色生色慾,耳聞聲生聲欲,鼻嗅香生香欲,舌嘗味生味欲,身觸境生觸欲,謀想得到種種慾望而生法欲。無始劫以來,常常被五欲所迷,被六塵所轉。

貪求永無止境,得到這個,又想那個,得一千,又想一萬,殊不知慾望多,其苦惱也多。因為在追求慾望的同時,也會遇到挫折,一旦遇到挫折,遇到障礙,就會產生種種怨恨,同時又會造下種種惡業,使我們在生死苦海中,生生世世,不能出離。所以說,放不下世緣,放不下感情,放不下對五欲六塵的貪戀,佛念得再好,都不能往生。所以,因緣完全在自己,自己一定要遠離障道惡緣,凡是誘惑你去貪愛名聞利養的,都是惡緣、都是障道;凡是增長你貪嗔痴慢的,增長你自私自利的,都是要命的東西,都是惡道因,不能不覺悟,決定不能貪圖眼前的小利。

經上常講:「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有一條就能被拉下地獄,何況五欲具足,所以要曉得,這絕對不是好東西,決定不能在這上面起心動念。聰明人聽到這個教訓,他自然就會斷掉,為什麼?不想墮地獄,不願意走這條路。所以,不把這些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捨棄掉,要想不墮三惡道,真是太難了。

生死事大,福不能救。錢再多權再大,但不能解救生死大事。所以佛讓學生不但要「以戒為師」,還要「以苦為師」,「戒」是修行的方法,「苦」就是牽制自己的貪慾。要能忍受生活中的痛苦,苦能激發自己的出離心,對眼前的一切不會貪戀。生活太舒服、太富裕,就會產生留戀,捨不得離開,這樣就不能證得凈土。所以我們一定要珍重,一定要認真努力,要自尊自愛,千萬不能被境界所誘惑,這比什麼都重要。要咬緊牙根,過一點苦日子,不去羨慕別人的生活享受,即便有條件,也不去享受,為的是給別人做個好榜樣,為的是到極樂凈土去證無量壽,那個世界真的是離一切苦,享一切樂,那個樂是法樂,不是世間五欲六塵之樂,超過五欲六塵之樂,不知道有多少萬倍。所以,佛家讚歎苦行,苦行對我們修出世間法障礙少,道理就在此地。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 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形成煩惱時,是由里到外,如同穿衣;去除煩惱時,是由外到里,如同脫衣。「遣其欲」,就是收心,把心從外面收回來。如《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說:「都攝六根,凈念相繼」,都攝六根就是遣其欲,方法是心憶佛,口念佛,耳聞佛,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身口意三業相應。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心裡除阿彌陀佛外,什麼都沒有,如是攝心,妄念自息。念佛法門,是用念阿彌陀佛,來破除見思煩惱。「澄其心」,就是破除無明煩惱。見思煩惱破了,就能跳出六道分段生死;無明煩惱破了,就能明心見性。

出離分段生死,是二乘聖人;明心見性,是諸佛菩薩。只要能證得相應的學位,就不會再向下退轉。一是位不退,斷見思煩惱,入聖人流,不會退墮凡夫;二是行不退,斷塵沙煩惱,恆度生,不會退墮二乘;三是念不退,破無明見佛性,念念流入如來覺海,不會退墮空有二邊。故說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六欲是色聲香味觸法欲,三毒是貪嗔痴。貪嗔痴三毒,為一切煩惱之根本,它能毒害眾生出世善心,使眾生長劫輪迴,受無量苦,故稱三毒。

「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不能做到六欲不生,三毒消滅的人,是心未澄,未破無明煩惱;欲未遣,未斷除見思煩惱。

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惟見於空。

「能遣之者」是能破見思煩惱的人。「內觀其心,心無其心」,裡面沒有錯誤思想,沒有錯誤見解,依十二因緣,就是裡面沒有貪愛等煩惱。「外觀其形,形無其形」,因為沒有貪愛,所以對外面,形形色色的萬物,也不會執著、不會執取,不會造成錯誤的做法。「遠觀其物,物無其物」,因為沒有愛、取,所以也不受後有的果報,不會受到法律的懲罰,不會有生老病死等苦果。「三者既悟,惟見於空」,煩惱空了,六道生死就也空了。

對無心無形無物覺悟了,就能證到空觀智,然後出空觀證假觀,再出假觀入中觀,就能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翠虛子道人說:「無心無物也無身,得會生前舊主人,但是此中留一物,靈台聚下纖砂塵。」生前舊主人,就是本來面目,是真我真身。如果其中有一個環節不破除,就會使自己的本性,受到纖砂塵的染污,而變成無明、分別、執著。

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空,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凈。

「觀空亦空」是不著空;「空無所空」是能空與所空二者雙亡;「無無亦無」是「能所」兩空的念頭亦不著;「湛然常寂」就是自己的清凈心,是自己的本來面目。「寂無所寂」是成佛了,心裡頭連成佛的念頭也不能有。這是真正的禪定之處,六祖大師說:外不著相叫禪,內不動心叫定。《金剛經》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裡面能生欲的種子沒有了,外面能生欲的土地沒有了。這個時候,才是真凈,真凈就是破無明,見法性。

上兩段與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非常相似。「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初下手的時候,是牽其欲,把接待色、聲、香、味、觸、法六賊的六個住所,即眼、耳、鼻、舌、身、意關閉,念佛法門稱為「都攝六根」。六塵能藉助六根,劫掠自家功德法財,故稱六賊。讓六賊進入的時候,沒有存身之地,對自身就不會造成影響,故稱「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動、靜二相,是六識產生的相對應的分別心,如善惡、美醜、人我、是非等,如六祖度惠明禪師時講:「不思善,不思惡,正與么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如是漸增」,就是凈念相繼。「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通過凈念相繼,使味所味盡滅舌所,嗅所嗅盡滅鼻所,見所見盡滅眼所,聞所聞盡滅耳所,覺所覺盡滅身所,知所知盡滅意所。「我」體現的六個住所滅了後,「空覺極圓」,我所滅了後,第七識也跟著滅。「空所空滅」,這是滅第八識,不再起心動念了,這個時候自己的本來面目現前,故說「生滅既滅,寂滅現前」。獲二殊勝:一是與佛如來同一慈力,證得報身佛,享受佛樂,自受用身;二是與眾生同一悲仰,證得應化身佛,普門示現,隨類化身,尋聲救苦,有求皆應,他受用身。

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凈,常清凈矣。如此清凈,漸入真道。

「真常應物」是明心見性後,用真常之心,去處事待人接物;「真常得性」是通過歷事練心,來逐漸破除無明,逐漸證得法身。明心見性後,就算進入諸佛果位,但不是究竟果位,若依圓教說法,從圓初住菩薩開始,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性,如是經歷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覺,破四十一分無明,證四十一分法性,然後進入妙覺菩薩,妙覺菩薩就是究竟佛果。所以,從圓初住菩薩開始,真常應物,真常得性,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自利利他,在幫助眾生中,來成就自己的學業。

「常應常凈,常清凈矣。如此清凈,漸入

真道」,菩薩以自利利他為本,廣行六度法門,「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以常住真心,幫助眾生,天天度眾生上,天天不著度眾生相。如同念佛法門,「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念而無念不住有,無念而念不住空,空、有兩邊都不執著,自然達到心佛一如,能所兩忘的境界。以此來漸漸的步入一真之道,步入常寂光凈土。

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雖名得道,實無所得」,表面上有得道的假名,實際上並無所得。因為這個真我並沒有失去,只是被煩惱遮蓋住了,現在把煩惱破除了,見到的還是本來那個我,不是另外又得到一個我。所以說「道」不可得,「智」也不可得。《心經》上說「無智亦無得」,不僅是五蘊、六入、十八界不可得,連能證的智,所證的菩提涅槃,也不可得。若問為什麼,心性本空,就是這個道理。能得的,覓之了不可得,所得的更不可得,二祖慧可法師的開悟、契入,就是入這個境界。

「為化眾生,名為得道」。為了度化眾生,以方便說法,稱有得道之名。佛說法的原則是真、俗二諦。依真諦來說,是「實無所得」,這是佛與法身菩薩的境界,他們見的是諸法實相,本有的真如自性,不生不滅,不增不減,這是事實真相。俗諦是隨順眾生的境界,我們今天看到一切現相有生有滅,動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這都是生滅現相,佛也這樣講,是隨順眾生說,隨眾生心,現所知量,因為眾生還沒有覺悟,所以這是佛的方便說法。所以俗諦好懂,是我們的常識,我們能理解;真諦我們往往無法接受,因我們沒見到,所以無法理解。

「能悟之者,可傳聖道」,能明這個道理的人,能發心度眾生,發心斷煩惱,發心修佛法,發心成菩提,能信願持名,求生凈土的人,方可接受這個成聖之道。

太上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土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

「上士、上德」是指等覺菩薩,代表聖人。上士、上德再往上,是無上士、無上德,無上士、無上德就是佛。「下士、下德」是指六道凡夫。「士」是從文化素養方面,來比較凡聖之間的差;「德」是從道德品質方面,來比較凡聖之間的差別。「爭」是爭名利、爭人我、爭是非、爭勝負。「不德」是不執著於得失,這個德與得的意思一樣。聖人於人無爭,於世無求,破見思煩惱,破塵沙煩惱,破無明煩惱,遠離名聞利養,遠離人我是非,遠離貪嗔痴慢,遠離分別執著,所以聖人無爭亦不德,不執著於個人得失。而凡夫則與聖人相反,哪個人不爭,哪個人不求?幻得幻失。總認為,人活在世間,就要爭、就要求,由於這個想法的誤導,造成世間無量的災難,天災人禍就是因為人爭、人求而感應來的苦報。

佛法講諸法因緣生,有因有緣才有結果,緣是助緣、是條件,如果說無因或者無緣,那麼你爭也爭不到,求也求不來,絕對不會說百分之百爭得到,百分之百求得到。實際上一百個人爭,能爭得到的可能只有一、兩個;一百個人求,能求得的可能也只有一、兩個。而佛門常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為什麼說有求必應?因為佛告訴我們,必須如理如法的求,你想得個瓜,你必須去種瓜,才能得到。想求財富,必須得去修財布施,修財布施才會得財富。這一世當中,我們看到有很多擁有億萬財富的人,他的財富從哪裡來的?過去生中修財布施的因,他布施得多,布施的心量大,布施得歡喜,所以這一生錢財就不操心,財源自然滾滾而來。想聰明智慧,必須修法布施。想健康長壽,必須修無畏布施,無畏布施就是要和諧相處,不但人與人要和諧,人與動物也要和諧相處。不能隨便的去殺去吃,古德說:千百年來碗里羹,怨深似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

所以,戰爭是非常凄慘的,這是極重的罪業。覺悟之人不僅要化解怨恨,還要與之和睦相處,既使他不與我和睦,我仍然以平等心對待,時間久了,就能感化。我們要在起心動念上去改過,無論對人、對事、對物,都應當和諧相處,互相幫助。聖德常教導我們:「冤家宜解不宜結」,有冤結要化解,這是智慧,這是善心善行。學佛就要從這裡學起,能懂得這個道理,就會自在如意。

「執著之者,不明道德」,我們與諸佛菩薩不同的是,處處執著於得失,念念想佔為己有,不知道一切法本空,不知道一切法了不可得,這就是「不明道德」,就是「迷而不覺」。對於事實真相都明白了,才能悟入實相,才能在一切境界裡面得大自在,在一切境界裡面遊戲神通。要知道可以受用,但不能佔有。不能動念頭,認為這是真的,那就錯了。

眾生所以不能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眾生不能得真道的原因,為有妄想心,妄心就是起心動念。因為起心動念,把本有的智慧,變成了無明,把本有的自性變成了第八識,故說「即驚其神」。因為無明,錯認第八識執為自我,因為有我,便有我所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根接觸六塵生六識,故說「即著萬物」。六識生六欲,故說「即生貪求」,生貪嗔痴慢等錯誤思想,具足眾生的見思煩惱,起殺盜淫妄等諸惡業,因業受報,墮落六道生死苦海,流浪生死,使自己的本有智慧德能,本有快樂不能現前受用。這個過程是我們,成為眾生,墮落苦海,失去真道的原因。修行是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回過頭來逆流向上。牽其欲滅前六識,澄其心滅第七識與第八識。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為妙觀點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凈矣。

「真常之道」,「真」是真如自性,「常」是恆常不變。我們要覺悟的對象,就是那個能現萬法,能生天地,能運行日月,能長養萬物的真心本性。這個真如本性,它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凡聖迷悟,對它來講,都不相干。成佛成聖,所謂<>

「得悟道者,常清凈矣」,得悟道者,是證得覺悟的修行人。「修行」就是修正我們的錯誤思想,錯誤言行,錯誤見解。然後與大道相合,與諸佛相合,這樣才能同阿彌陀佛一樣,成為無量智、無量覺、無量壽、無量樂,入常住不退之地。

《常清凈經》雖然不是佛說的,但這個經的確是自性圓滿的流露,其境界不可思議。儒教、道教、佛教,是我們國家的三大傳統教育,內容雖然有所不同,但是法性平等,他們的目的,都是教我們依經、律、論三藏,修戒、定、慧三學,教我們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孔子、老子、釋迦牟尼佛,他們都是我們的先輩,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儒教講五常:仁、義、禮、智、信。五常也通大小乘,以人天乘來講,仁者不殺,義者不偷,禮者不邪淫,信者不妄語,智者不貪、不嗔、不痴。所以,五常就是五戒,是修學佛法的基礎。以大乘來講,「仁」是由人二組成,二字上邊為天,下邊為地,是讓我們明白天地人生的真相,天地擴展就是十法界為生活環境,人生就是自己。仁字站起來是「仁」,表道種智;仁字躺倒就是一個「心」字,表一切智;十法界是事相,心是理體,心、仁是一,理事不二,表一切種智。「義」,義字上面相對應的兩點表世界,世界的特點是大小、方圓、美醜、多少等,都是相對應的;中間王是心性;世界與心性是一個完整的自我,完整的我就是法身。又繼往聖開來學,承上啟下,學聖以自利,幫助眾生以利他,自利利他,是我們的義務。「禮」是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給眾生做個好榜樣。在明了根本智的基礎上,做到溫良恭謙讓五德,溫順、善良、恭敬、儉樸、謙讓,是仁義禮智信的外在表相,是做人的行為規範,是中國傳統美德,它反映一個人的內在本質和道德境界,體現出最根本的人生價值觀,那就是對於別人的無私和奉獻。「智」是沒有貪、嗔、痴、慢、疑、惡見等,沒有煩惱障礙。「信」是信用,是自己的修證,自己的行為,得到大家的認可,得到大家的取信,值得大家去學習。

修行重點是抓根本智,《壇經》講:「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丈夫就是佛的十個法號之一。宋朝擇英法師,以偈語讚歎三身:「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阿彌陀佛表自性功德無量;身金色表法身清凈無染;無等倫是法身為萬物之本,絕無僅有,沒有與他相比較的;這一句讚歎法身功德。「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是修深般若,照見色受想行識五蘊皆空,地水火風四大非有,度一切苦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這一句是讚歎報身功德。下面二句是讚歎化身功德。化佛化菩薩有兩個意思,一是應化佛菩薩自去幫助眾生;二是以智慧光,幫助無數億眾生,成就佛菩薩果德。四十八願是教學的內容;九品是:下三品地獄、餓鬼、畜牲;中三品阿修羅、人、天;上三品聲聞、緣覺、菩薩。咸令登彼岸,是令九法界眾生,都能證得本有智慧德能。

阿彌陀佛是萬法之統攝,一心念佛聖號,不可思議。諦閑法師的徒弟,就是說那個鍋漏匠,人家是一字不識,但他能按照老師教的這個念佛方法,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直下念去,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念,身心世界完全放下,他念了三年多,他的成就是站著往生,而且是往生後,還站了三天三夜,等他老師來給他處理後事,這才是真功夫。諦閑法師看到這個情況,心裡頭真的是佩服,對這個徒弟無比的讚歎:「天下寺院的方丈住持,比不上你,講經說法的大法師也比不上你」。他是怎麼成功的?「一心念佛」,他能落到實處,他真正做到了。這就是佛家三轉法輪之「證轉」,他來作證明給我們看,這一點都不假。

所以,有絲毫放不下,那就會成為大障礙.那樣就決定去不了了,只要能放下一切決定能往生成佛。四川德陽市王居士,她和丈夫兩個人都是公務員,老兩口自從八十年代,與佛法結上緣分後,就堅持每天念佛拜佛,早晚功課從不間斷。為了不影響念佛,他們盡量減少人際交往,不攀緣不串門,不說別人閑話,要說就說佛法,勸人念佛。除此之外,都是在心裡默默念佛。物質生活,力求簡單省事,節儉惜福,不與別人攀比。堅持吃長素。

老兩口在一起,除交流學習心得外,很少談家庭瑣事,不回憶過去的人我是非,不計較過去的恩恩怨怨。一天妻子對丈夫說:「昨天晚上我打坐念佛時,看見阿彌陀佛,全身金光閃閃,阿彌陀佛和善地問我:『你想不想往生到極樂世界?』我說:『當然想了。』阿彌陀佛說:『那你現在就去好不好?』我遲疑不決,心想:『小女兒還沒有成家,我怎麼放心得下?』但又不好意思說出口。正在猶豫時,阿彌陀佛笑了笑,忽然就不見了。我當時沒有答應去往生極樂世界,感到心裡很後悔。」

老頭子沉思了一會兒說:「佛菩薩叫我們看破一切,放下萬緣,這句話說起容易,做起來難。人生在世,五欲六塵,各種感情糾纏,理不清剪不斷,要讓這顆心不打妄想,老實念佛,沒有嚴格的自我要求和訓練,確實很難。你這回的經歷,增加了我往生的信心,只要堅定信願念佛,西方三聖一定會接我們去極樂世界。你這次沒有去成,也給我敲了警鐘,不放下兒女親情,擔心這個挂念那個,臨終四大分離,身心痛苦,神智不清,不能凈念相繼,一句佛號提不起來,就會錯失良機,就不能往生極樂世界,那真是後悔莫及。佛書上有個孫子娶祖母的故事:有個老太太臨命終時,緊緊抓住小孫子的手,心裡放不下孫兒,死後投胎鄰村,仍是女兒身,長大就嫁給了小孫子。一家人的恩怨糾纏,不知延誤了多少世。」

從此以後,老兩口念佛更加精進。三個月後的一天上午,當老太太買菜回來時,看到老頭子面向西方,雙手合十地站在卧室里,眼睛微閉,像熟睡了一樣。床頭柜上的念佛機不停的念著「南無阿彌陀佛……」她喊老頭子,老頭子不答理,用手推他,他也不動,用手貼近他的鼻孔,沒有出氣的感覺,摸他的脈搏不見跳動,掰開他的眼睛,看不到光亮。老太太心裡特別緊張,當她拿起念佛機下面的紙條看時,上面寫著:「師兄老伴:我先走一步,在極樂世界等你。一周前我就見到阿彌陀佛,知道自己要往生了,心裡非常高興,但不敢告訴你。你我夫妻近五十年,一同經歷了無數個風雨坎坷,值得慶幸的是,臨近退休遇到了佛法,知道一心念佛,這一輩子沒有白活。我往生後,不要慌亂,不要動我的身體,讓念佛機繼續念佛,你也跟著念佛,該做什麼就做什麼,等明天早晨再打電話通知兒女。遺體火化後,骨灰就撒到寺院的樹林里,不要買骨灰盒,四大皆空。你要抓緊念佛,切記!切記!」老太太一看日期,昨天就寫好了,「怪不得他昨晚洗了個澡,這老傢伙硬是穩得住,把我瞞個一絲不露。」看了老頭子的遺囑,老太太心裡踏實了,跟著念佛機也小聲地念起來:「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所以念佛人真正不容易。我們肉眼凡夫,看到別人念佛,以為沒有什麼了不起,但諸佛菩薩看到念佛人,會肅然起敬,因為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他們知道此人很快就要成佛了,怎麼能不尊敬呢?念佛人會受到龍天鬼神護佑,所以這是增上善業。我們一定要記住,只有老實念佛的人,才能自在往生極樂世界。

推薦閱讀:

太上老君的侍從太玄童子——張良的傳奇人生
中國古代神魔小說下的政治結構——如來佛祖、太上老君、玉皇大帝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
太上老君清靜經圖注
為什麼共濟會的最高級別是33級,我國道教最高也是三十三重天?

TAG:太上老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