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學與靜坐之原理與功用----道海玄微(三)----蕭天石
靜坐,在理論上是屬於靜學的範圍。坐以致靜,靜以入聖。靜坐法,言乎其上者,為心性上由靜以至超凡入聖而達到天人合一境界的一種方法和功夫。言乎其下者,乃是生命上由靜以至健康長壽而達到長生不老境界的一種方法和功夫。仙佛聖人,其修持作略,未有不自靜中入者。
充天地兩間,不外陰陽動靜而已。在道家金丹學派中,參究人生修養之道,從陰功入者,主修陰丹法訣;陰柔派宗之。從陽功入者,主修陽丹法訣;陽剛派宗之。依從陰陽渾和入者,主雙修陰陽煉丹訣;雙修派宗之。就動靜範疇言之,依動功為主者,屬於運動道派;依靜功為主者,屬於清靜道派;介於其間者,則為雙修道派,主動靜交養,不偏於動功.亦不偏於靜功。
其次,金丹家正統分派中,則多以清靜單修派與陰陽雙修派之二分法為綱宗,前者又稱北宗,後者又稱南宗。再演而有南、北、東、西四宗之四分法,再加中派之五分法,以及加張三丰新派之六分法,加先天道派、伍柳派與青城派之九大門派分法,遞而至於左道旁門之難以數計之派系,要之總不外「以陰陽為體,以動靜為用」之二大法則而已。古稱「道法三千六百門,人人各執一苗根」者,在各因師說,各立門戶;於焉而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無窮之紛爭以起,馴至攻排無有已時。實則無論雙修單修,萬千門派,上乘丹法,無有不自「坐丹」入者。正所謂萬劫動修難入聖,唯有靜法可通神!
靜學之大端大用,全在心性精微處。孔子罕言性與天道,及門弟子已有「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之嘆!故黃百家云:「孔孟而後.漢儒止有傳經之學,性道微言之絕久矣。」心學性學與天道,歷來儒家談者均粗而不精,極高明而徹精微之說,則實存在於道家丹道派中。宋明理學諸大儒,無有不出入道釋,而復歸本於儒。朱熹曾學道于丹家.且考注丹家聖典《周易參同契》,甚贊之,雖未徹,然亦已難矣。號稱理學開祖之周濂溪,亦曾博習金丹學及靜坐,其《讀陰真君丹訣詩》有云:「始觀丹訣信希夷,深得陰陽造化機。子自母生能致主,精神合後始知微。」其有名之「太極圖說」,則師承自於丹道派祖師之一的陳摶希夷先生(此說始於朱震、黃宗義、朱彝尊均主本自陳摶刊於華山石壁之無極圖。唯毛奇齡則主本自魏伯陽之《周易參同契》之水火匡廓圖與三五至精圖)。黃庭堅稱其「胸懷灑落,如光風霽月」,朱熹則直稱其「有仙風道氣,無有知其學者」。敦頤為學與涵養功夫,全得力於「靜字學脈」,故其學術思想一以「主靜」為極致,並主以「靜」立人極!故靜學實為人學之本、入聖之門。
其太極圖說云: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靜一動,互為其根。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唯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自註:無欲故靜),立人極焉。故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 「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濂溪在此,先講宇宙,以明天道;後敘人生,以明人道,定之以仁義中正為標準,而立人極!所謂人極,即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而達到此人生最高境界的方法為「主靜」。能至人極境界的人,便可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這可以說是對靜學與靜坐的功用,很坦白指出無遺矣。
何以致靜,濂溪認為是由「無欲』』可致,故日「無欲故靜」。此心寂然不動則靜,有欲則動。欲生於心,則動於心;意念之動,亦念之幾也。故濂溪又於《通書》日:
君子慎動。聖人之道,仁義中正而已矣!守之貴,行之利,廓之配天地。聖可學乎?曰可。有要乎?曰有。請問?曰:一為要。一者,無欲也。無欲則靜虛動直。靜虛則明,明則通。動直則公,公則溥。明通公溥,庶矣乎!
以上亦完全講的靜學與靜坐的功用,也完全講的是心性上的修養功夫。道佛兩家,講的更深入,更清澈,更高明,更精微。因濂溪之學,乃自道家出,又為宋明理學家之所尊,故舉此以例其餘,並用以證靜坐之目的,不可徒視之為卻病延年、長生不老;成佛作祖學仙學聖人,均須自此中入。
大家須知:靜坐為使此心寂然不動,與使此心無欲、無念之最上乘方法,若欲進而證道、了道,則舍此便無他途可尋,故三家均以此為不二法門。
推薦閱讀:
※這就是男女戀愛原理 ,你需要懂!
※多識仁波切 | 佛教三寶原理奧義解 佛法的總概念(下)
※七政四餘基本原理簡介
※風水改天命的原理
※解析洗腦的形成的原理
TAG: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