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入中道-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談入中論——14 - Qzone日誌

入中道-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談入中論——14

 

 

第226個記誦,「世俗真實廣白翼,鵝王引導眾生鵝,復承善力風雲勢,飛度諸佛德海岸」。六地菩薩就像是鵝王,他可以帶著那些鵝飛躍大海。六地菩薩,有兩個翼,一個翅膀是勝義諦,另外一個就是世俗諦,一個是究竟真理,一個是相對的真理,這兩翼非常廣闊,這個時候可以飛躍、超越過聲聞緣覺,帶領所有的鳥飛。當他在飛行的時候,如果需要風的幫助的話,就可以積聚風,實際上這些風就是善的功德,能夠幫助他飛行。這樣,就可以飛躍像海一樣廣大的諸佛的功德,無量的功德,可以飛躍過去。這大概是藏文本最後一個字,就是「去」,他已經達到了這一點。他還沒有達到,但是現在已經在飛了。到這個時候,這一地的菩薩已經超越其他所有的了。記不記得當初地菩薩的時候,只是一隻小鳥,但是那個時候,其他的鳥還是很尊敬他,因為這個小鳥雖然智慧不太夠,但是功德很大。到這個時候,他超越了其他的一切鳥,他現在帶頭在前面了。

也許有人問我們來這些幹嗎?我們來這裡,可以說來買保險,多生以來,我們有這樣的習慣、串習。有沒有人看過一個電影,《入侵腦細胞》,大家應該看這場電影。如果你去看的話,不要忘了,我要拿介紹費。在這個電影里,一個女的大概是被放到別人的腦細胞裡面。因為這樣,她必須要經歷很多不同的經歷,很多的經歷都是非常可怕的。但是把她放進的科學家,他跟這個女的講,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事,無論發生什麼,你都要記得這不是真的。在我們的生活里實際上也是這樣的,但是我們的問題是不記得它是真的,我們會忘掉它是真的,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有非常強的串習,來執著於不是真實的東西為真實。我來台灣超過十年了,我見過許多的人,有很多人重複來找我。我看到這些人有許許多多說不清的問題,有各種各樣的痛苦,來問他。我為任何人打的卦,加起來都無數了。我身為西藏的所謂的魔法師,我給很多人寫過多少的藥方來治這些痛苦。比如有的時候告訴別人要煙供,有的時候告訴別人要水供。同樣,有的時候告訴人家要修火供,有的時候要告訴他要認識星系。但是,無論你做什麼,只要不知道這一切都不是真的,那實際上都是騙人,老師在騙學生,學生在騙老師。

我們不知道這一切都不是真實的,而我們試著去解決這個問題,或者是非常努力地去解決這個問題,但是我們解決這個問題的行為,正好會反過來加強我們對這個事的執著。因為你認為它是真實的,你才會拼了老命也要解決。我知道,要知道這一切都不是真實的,那是非常困難的。我知道,當痛苦真正入侵到我們的生活里的時候,那個時候要認為這一切不是真實的,實際上是非常困難的。往往我們為了一個小小的沒有一點害處的芝麻落在你的床上,就會覺得非常痛苦。尤其你晚上如果睡不著覺,床上要有一個小芝麻,那就要了你的命。你睡不著,突然到半夜,發現床上有一個芝麻,當你又睡不著覺,那個時候不管怎麼想,這個芝麻很小,這個芝麻其實是會變現,這個芝麻其實是一個美妙無比的空心舞,這些都是無效的,這種執著的力量非常非常大。

就像你拚命要抓一個什麼東西,這種執著,實際上就是平常說的生存的本能。我們在這邊要做什麼呢?我們在這邊學習越程菩薩這本書,至少會給我們一個很模糊的觀念,什麼叫真理的概念。這個概念雖然模糊,但是它已經夠好了。我們學這本書,只讓我們很模糊的,或者是大略了解什麼叫真理的概念。這才是我們真正的保險。當然,如果有一個人問你單掌拍出來的聲音是什麼,或者有人問你雨滴在地上的聲音是什麼,如果你了解當然很好,但是這個需要很多的功德,我們不可能做到。但是有模糊的大略的真理的概念,對我們來說已經夠好了。所以在第六章的時候,月稱菩薩所做的就是建立起這種見地來。

我們說見,實際上用一種方便的方式來稱呼。當我們說見的時候,並不表示月稱菩薩有一個命題在那邊,不是這個意思。非常重要的一點,你要知道月稱菩薩從來沒有一個命題。這不只是月稱菩薩在究竟的立場,因為空性,所以完全沒有這種命題,在相對的層次上,實際上月稱菩薩也沒有一個主觀的命題,因為在相對的層次上接受不同的眾生所接受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也沒有一個命題。

所以,當我們講月稱不接受任何的理論,並不表示月稱菩薩是一個斷見。因為,斷見是你相信有一個東西,那個東西的名字叫不存在,而這個不存在是實際存在的。當月稱菩薩講接受所有眾生所接受的,這也並不是表示他是常見。我知道,在中國人里,《心經》和《金剛經》是大家很多人讀的,而我們現在講的《入中論》是進入、了解這兩部經的鑰匙,希望大家很重視這部《入中論》。佛的教授是非常深奧,非常廣大,幾乎不是一個像我們這種平常人所能了解的,所以我們非常需要有一個人把佛所講的東西解釋給我們聽,而是一個寫的非常好、非常美、非常明白又非常簡潔、簡短的解釋。

月稱菩薩說,在勝義諦,也就是究竟諦上,任何的現象都是離於四邊,為什麼呢?因為這四種邊界任何一種拿出來分析,你就會發現他們都不是邊界,這個見解是究竟的見地。這個實際上是非常有意義的,當我們了解到在究竟上任何的現象都是超過,或者是離於所謂的四邊的話,我們的工作實際上就是這樣的,我們運用學習、討論等各種各樣的方式,來討論,建立起任何的現象都是離於四邊,這是我們對於見地做的工作。當我們具備了這樣的知識,也就是說一切的現象都是離於四邊,我們並不是停在這邊,而是繼續努力,希望我們一切的思想等等,都和我們的見地能夠結合起來,否則的話,就變成你的肚子很餓,但是燒好了一盤飯,放在你的面前,你不吃是一樣的。

現在講一個例子。我們說夢當然不是真的,惡夢,或者說做夢,我們會說實際上是不存在的。舉例來說,也許有兩個人在做夢,其中一個人醒過來了,他知道剛才在做夢。前面已經講了,在勝義諦或者在實相裡面,即便是做夢的人醒過來,這兩個人根本沒有差別,因為根本沒有夢,所以這兩個人實際上沒有什麼不一樣。但是,如果我們談到現在正在做惡夢的人和夢醒的兩個人的經歷,就有很大的不一樣。所以,這中間是有差別的。剛才講的這個人,是我個人很喜歡的,是近代史上最偉大的一個人。吉美林巴叫他自己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他甚至不是一個出家人,值得別人尊敬的人,或者是高高在上的人,他跟平常的人一樣,就是一個平常的商人或者是一個平常的漁夫。

第七地,也就是第七地的菩薩,叫做遠行地。這個菩薩在每一剎那都能夠進入滅靜地。可以隨時隨地棄住空性或者是棄住真理。就是因為在第六章,所做的關於智慧的了解,能夠幫助在第七地的時候,每一剎那都能夠棄住真理。在坐下,大概是安全住在方便。也許我們回想一下,在講第一品的時候,進初地菩薩的時候,初地菩薩在座下最主要的修持是布施。一地一地講上來再第六地的時候,菩薩在座下主要的修持智慧,七地在座下修的是方便,這是第七地。這是印度寫作的風格,他們認為重要的地方,就一章一頁地寫下去,當不重要的地方,就跳過去了。

第八地,叫做不動地。七地的菩薩為了能夠更加提高自己,進入第八地——不動地。在坐下的時間,修的是祈禱。為了表示證悟,所以八地的菩薩、諸佛會來把他叫醒。在前面我們也許會覺得,一個菩薩有的時候會在座上會留戀過久,雖然菩薩有一種傾向、可能性,但是不會做這種事。到了八地的時候,菩薩們就再也不會犯這樣的錯誤了。八地的菩薩也會除掉一切的煩惱。因為這樣,所以菩薩成為三界的導師。但是,八地菩薩跟佛比起來,還是沒有佛圓滿的功德。雖然八地菩薩輪迴裡面的一切,不只是輪迴的果報,甚至連輪迴的因都完完全全切斷了,完全沒有了。八地菩薩會正得十種非常特殊的自在。

一個是長壽的自在,他得到壽命自在,如果他願意的話,他願意活多少就活多少。如果他想要不活下去的話,隨時可以不活下去。如果他要的話,他可以有各種各樣的動機。另外一個自在,他有什麼樣的莊嚴就有什麼樣的,如果他想要富裕的話,就可以做世界的轉龍王。如果他要做乞丐的話,剎那之間就可以做乞丐。另外一個自在,叫做業的自在。不像我們,我們對於業最多用懺悔的方式減少,但是八地菩薩不僅可以改變自己的,還可以改變別人的業。另外一個是生自在,可以有任何他想要的方式出生,可以從蓮花裡面化生,可以從子宮裡出生等等,都可以。另外一個是願自在,如果他願意的話,可以把整個大地都變成黃金。另外一個是發心自在,他可以把地獄道、餓鬼道轉煉成極樂世界。另外一個是神通自在,他可以上身出水,下身出火。另外是智慧自在,如果他願意的話,可以在一剎那之間了解無靜的現象。另外是法自在,他可以按照不同眾生的需要,來教導不同眾生不同的東西,就是眾生需要的東西。

實際上當我們談到第八、九、十地的菩薩,基本上是在談佛了,這實際上已經超越我們知識的了解了。在這個層次,我們搞不懂一個這樣的人到了那種情況下,為什麼還叫做菩薩。這是八地的菩薩。

第九地,九地的菩薩在座下修行力。當我們談到力的時候,實際上我們講的是一種定級的現象,沒有辦法比這個更好的現象。當我們修持波羅蜜的時候,當波羅蜜達到頂點,不能再好的時候,叫做力。這時候,有四種解脫的功德。第一,可以無礙來分別或者是了解法,還有它的意義,怎麼樣來表現這種詞句、語言,表達法的勇氣。這是九地。

第十地,十地的菩薩,叫做法雲地。在這個時候,菩薩從一切諸佛得到大光明灌頂。這個菩薩就算在坐下,當然座下比座上來說,有點像打彈弓的。打彈弓的時候,所做的也是智慧。第六地講的智慧,是能夠了解法無我和人無我的智慧。由修行,前者我們所知道的智慧,最後能夠證悟到偉大的智慧或者是波羅,這種的智慧或者是波羅,是十地菩薩在座下時候的修持。當然也許大家在這邊希望知道,修大圓滿一向非常吹噓的就是這一點。大圓滿的修持是只保留給十地菩薩,十地菩薩才來修持的東西,這才是大圓滿。

月稱菩薩很簡短地講從初地菩薩到十地菩薩,怎麼樣慢慢聚足佛的功德。當菩薩證到初地的時候,他們能夠見到一百個佛,一百個佛不只是他們能夠見到,這一百個佛也會加持他們。菩薩也會非常清楚、明明白白知道,並且接受佛給他的加持,沒有給他任何東西。見到一百個佛,得到一百個佛的加持,第一個,能夠見到一百個佛,第二,這一百個佛會加持他,第三,他有能力完全接受一百個佛所給他的加持,而沒有損失掉任何的東西。

初地菩薩的壽量長短,是一百劫這麼長。除了前面的功德,另外的功德,就是在這一百劫的時間長度里,他的智慧可以知道過去和未來。初地菩薩在一剎那間可以進入,或者是安住在一百種不同的三摩地。這可能是一個,已經有一百個這樣的功德了。第七個功德,他不但能夠在一剎那之間證入一百個三摩地,同時可以在一剎那間離開這一百個三摩地,這種離開或者是這種不執著,講起來容易,但是阿羅漢都做不到,這種功德我們不可能有,當然在座的有可能有的人有吧。初地菩薩能夠震動一百個世界,這又是另外一個。這個菩薩可以照亮一百個不同的世界、宇宙,剛才講的每一個一百,都是一種功德。這個菩薩可以在一百個不同的世界裡成熟一百種不同的眾生,這個菩薩也可以去遊歷到一百種不同的佛土。這個菩薩,自己的身體能夠化現成一百個不同的身體。而這一百個化身,每一個都有一百個菩薩圍繞。剛才說的12種,每一個都是100個初地菩薩的功德,月稱菩薩講,這些功德就像把一根草放在海里,拿起來,草上有一點點的水,只能講出初地菩薩的一點點的功德。

二地,就是每一樣都跟前面一樣,但是每一個都變成一千。剛才說你能見到一千個佛這一類的事。比如你會見到一千個佛,化身一千個化身,到一千個佛土等等。第三地的菩薩,呈幾何基數增長,他可以見到十萬,比如他可以見到十萬個佛等等。四地,剩下的就是一百萬,然後就變成一億,然後變成十億。一百、一千、十萬,然後是一個一後面有七個零,然後再一百倍。初地是一百個佛,二地是一千,三地是十萬,四地就是十億,可以見到十億個佛等等。當然我們只能談談,對我們來說,你能夠看到佛穿著拖鞋都不錯了。當然這樣說,有點像菩薩在吹噓了。一萬億就是一兆,一兆還不夠,是一千兆,可以見到這麼多的佛。(提問:是不是成百的乘?)不是,我們也不知道是呈什麼樣的序列在增加,就是一千兆的一萬倍。這還不夠,它的一萬倍再一百倍,就是一百萬倍,就是一千兆的一百萬倍。我們想像看,第七地的菩薩可以在一剎那間看到這麼多的一千兆的一百萬倍的菩薩,受到這麼多佛的加持,他也沒有完全接受佛的加持,沒有損失掉任何的,他壽命的長度是這麼長。在這麼長的一個時段,就是一千兆的一百萬倍的時間裡,他的智慧可以這樣前後移動。

為什麼我要這樣來算這個數?當然也可以很快不斷地增加,一句帶過,為什麼要這樣做?實際上月稱是用一個非常好的方式告訴你,實際上根本沒有什麼東西叫做數字,數字是根本不存在的。前面的這些,我們叫做七個不清靜的菩薩的七地,現在,我們聽聽另外剩下三種清靜的、偉大的菩薩是什麼樣的。

我們算宇宙,用中文說是大千世界,就是三千大千世界。把這個乘上一百倍,就是30萬個宇宙,這30萬個宇宙,再乘上一千倍,就是三億。八地的菩薩,我們說的三億個,或者說是宇宙,或者是大千世界,裡面所有的塵土,把塵土一個一個算清楚,他可以在一剎那之間見到這麼多的諸佛,從這些諸佛得到教授等等。任何一種語言里,都有計數的單位,像中文有百千萬,萬以上,萬是一個單位,我們可以說十萬,但是基本上單位是萬,萬上面有億、兆。英文有個位、十位、百位、萬,那個字相當於百萬的數字。印度文里,萬、億、兆,這種的數字單位有60個,60個單位或許叫做無量。第八地菩薩的功德是什麼?第九地的菩薩,我們剛才說八地菩薩能夠見到佛或者是功德的數量,能在一剎那之間見到三億個大千世界所有塵土數量的諸佛,但是這個數量以印度的數量來算,等於是第一個計數的單位,就是中文的個位。九地菩薩可以算到第60個計數的單位。那樣的話,我們算成一百萬個。剛才說的60個計數的單位,當作一個,這個數量的一百萬倍,是九地菩薩在一剎那能夠看到的諸佛的數量。但是,月稱菩薩說我們還可以再算,所以這還不是令人驚訝的。當你證到十地菩薩的時候,真的是無量,沒有辦法算。月稱菩薩要讚美、稱頌十地菩薩。

舉一個例子,為什麼說十地菩薩是超過我們的語言所能形容的。從初地菩薩一直到九地菩薩的數量,大家記不記得?從初地菩薩到九地菩薩所有的功德加起來,以十地菩薩來說,把這些當作是一個,你算一個單位、兩個單位等等,你還是沒有辦法算。還不只是這樣,前面講從初地到九地這麼多的菩薩,實際上是十地菩薩一個毛孔里就有這麼多的佛,每一個佛都有成佛的經歷。希望這個至少讓大家有一種受到鼓舞、激勵的感覺。這一切的功德,只要簡單做一件事就可以全部得到,就是證悟到真理,就這一件就可以了。如果這樣看,大概就知道我們少看了多少的東西。所以,當我們了解到這個的時候,我們就知道,我們就是為了小小的一個早餐、午餐,小小一雙鞋,一點點的友誼,我們損失了多少的東西。在這樣的功德之下,就算同時看到一百個頻道的電視,都是可以看得到的。

提問:您開始講到執著是生存的本能,當你在了無一切的時候,執著還是存在的,因為它是生存的本能,是不是這個意思?

回答:這樣的看法表示出來,我們對這個問題還沒有真正了解。 對於看山這件事,或者你要到山那邊去這件事,光看山還不夠。當然,對很多人里說,連山都看不到,就算是這樣,我們在這邊實際上也沒有看到山。我們這邊所談的,實際上是告訴你山大概是一個什麼樣的。

提問:我們講到見修行的時候,我認為見可能不如修和行重要,因為修和行實際上是做各種各樣的,如果我們在做的時候,怎麼樣知道這樣做是對的?

回答:我們現在讀這本書,就是讓我們知道在修行的時候,不會有做錯的狀況。

提問:我們讀這樣的書,不了解它,不知道對不對?

回答:所以說世親菩薩講過,要了解它,必須經過聞、思、修三個步驟。

提問:在前面講當我們把不真實的東西當作真實的,會有很多的痛苦,有些時候,我們可以說有些東西不是真實的,對於別的,我們還是沒有辦法知道它是真實的。

回答:在這個時候,所以我們必須要習慣於知道所有的現象都不是真實的。因為對我們來說放棄某些東西是可以做到的。比如一雙襪子穿舊了,可以丟掉,但是別的東西不一定能這樣做,所以我們要經常修持,這樣做。你講的是很對的,修行是非常困難的。尤其如果你希望以修持的方式來破壞平常所謂的嘗試,這是非常不容易的。因為,我們從小受儒家的教育,這些嘗試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要很注意它。

中觀應成哲學或者是見地,並不是讓你讀一遍就束之高閣的東西。這本書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種見地,然後以這個見地為基礎,做行持修持,以行持修持來改變自己、改變一生,以及改變對所有現象的看法。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到一點,我們所謂中觀應成和中觀自續,他們之間的差別就是因為要建立見地的結果,才會分出兩個不同的中觀的派別。我們同時也要知道,佛教的一個派別建立主要的命題和見地、行持的方法,這是兩樣東西。當然,它的見地或者是哲學立場,實際上是他修持的一個引導。修道這件事,就是我們修持的方面,就像是月稱菩薩在前面一章已經重複講過好多次,修道永遠是相對一方面,不是究竟的。

月稱菩薩說,愚笨的眾生做各種各樣的惡行,因為惡行,他就落入地獄。有一些愚笨的眾生,會造善業,造善業就升天堂。具有智慧的人,超越過善行,也超過惡行,他能證得涅磐。這個記誦講了很多的東西。

昨天,最後的時候,討論過一個修持者有困境或者是兩難的局面。修持的人在修持的時候必須要有一個修持的道、方法,但是在一開始的時候,你必須認識你所修持的道總有一天是要完全拋棄掉的,這種態度,在一開始的時候就要了解到。雖然現在談這個的時間不是很對,但是我還要提一下。像我們在修持的時候,一般你修持的老師當然是帶學生,經過修持的道最後成佛。這個老師通常給你下面的建議,尤其當你修的不錯的時候。你修持的佛法的東西,在修持中無論有任何的經歷,都不要執著它,應該把這種經歷完完全全拋棄掉、忘掉。

修行大圓滿的老師講過,就像是磨刀一樣,你在石頭上磨刀,石頭就會磨掉,越磨越少,但是刀是金屬的,刀的金屬也會越磨越少。磨刀這個工作,只有當石頭和刀兩方面都減少的時候,才有可能發生。但是,上面這種講法講起來容易,其實做的時候非常難。不要說初地菩薩見到一百個佛,我們就算是看到一隻佛的手都會非常執著,這種現象可以鼓勵我們,我們認為這是一個好的現象。這種現象也許的確是一種鼓舞,也不錯。但是問題發生在,如果你一旦把這種現象執著他,你因為執著他,不再向前進,這樣的話就不好了。

,就是什麼東西是最初的問題,我們一直希望回答這個問題。這個問題,什麼是最初的,什麼是最原發,什麼是原創的,這個問題是一切宗教都產生的問題。我們可以說,從什麼地方發生所謂的生,什麼叫做就近的生?但是當我們談到生的時候,我們並不是說很早很早以前的什麼生,我們不是講那個生,我們講的不只是那樣,我們講的可以說每一刻每一秒都有不斷的生,我們談的是這個生。這個生是哪裡來的?這種答案有很多,很多人想出各種不同的答案,有的人創造出神的概念,有的人說有業,因為有業,所以有生。

我特別談到業力,因為我知道,有很多的佛教徒非常驕傲地說,我們信佛的人是不信神的,是不相信上帝的。但是在同樣的立場,他們相信業,業推到一定的程度,是可以這樣談的。但是如果你認為業是一切東西的原創者,就有問題了。我對現代人怎麼樣來解釋業,是非常質疑、懷疑的。當我們看到某一個人一個什麼問題解決不了的問題,佛教徒會說這是他的業。其實我覺得多半的佛教徒會錯了佛教哲學的意思。當我們說這是業的時候,我們不自覺地接受業是一個獨立生起來的東西、獨立存在的東西。

當然,要完完全全正確地了解業,也不容易。我只是覺得,很多人對於業的觀念,並不認為業是因緣所生的東西,多半人認為業是固定不壞,不可能被任何人破壞,沒有辦法改變的東西。現在產生了這樣的結果,這個結果我們要毫無選擇地接受它。這個問題我們可以了解,為什麼是這樣的。我能夠了解為什麼多半的佛教徒有上面的困難或者是問題?因為業果是業所生的。就像煮蛋一樣,把一個生的蛋放在鍋里煮,煮了很久了,蛋已經幾乎要煮熟,那個時候你突然起來說這個蛋可不可以不要熟,當然沒辦法,這個蛋已經熟了。這個事經歷了很多次,當我們看到一個人的狀況,因為我們經歷了這個事,覺得這個業已經成熟了,沒有辦法,所以我們有這樣的觀念。

我想多談一下,尤其是對於在座的中國人或者是西藏人。因為中國人和西藏人喜歡修各種各樣的法,比如有一個喇嘛說你活不久,修一個什麼法可以活得久一點。當這種情況發生的時候,如果你知道業力實際上是一個依他而生,一個因緣而生的現象,如果你了解這一點,遠比你認為業是一個獨立體,更能夠幫助你修的法產生好的結果。業力如果是一個不依他而起,是一個獨立所生的東西的話,如果這是對的,你現在想要修法去改變它,你現在嘗試改變一個根本獨立不可改變的東西,這種行為幾乎可以說是一個惡行,是一件壞事。但是正因為業力是依他而起,是一個可以改變的東西,所以我們會用各種各樣的方法去改變它。

但是當然,為什麼我們對這件事會不清楚,或者會有這樣的誤解,當然是非常明顯的。比如佛一再說,如果我們殺害其他的生命,這樣的結果在我們自己的身上,會有短命的報,但是我們吃了各種的魚蝦肉,我們天天吃,一天吃了好多條命,我們天天經常在做這種事,偶爾我們好久才來一次,修一個法,修一長壽法想要長壽。就好象一個人在家裡想要把蛋煮熟,鍋里沒有放水什麼的,煮蛋煮到一半的時候,他做這個做那個,讓蛋煮不熟,好象這種情況發生在我們身上一樣。也許我低估大家了,我認為大家不懂,也許大家懂。我認為大家都跟我一樣,都不懂。我們學習佛法,尤其是學習中觀的人,我們既不信神,我想相信神是一個創作者的話,我們既不相信,但是我們也不說不是這樣的。但是在行為上,通常我們不了解,在行為上,我們通常認為變成一個相信神的,要不然就是一個反對它,我們不了解一切的東西都是因緣所生的,就是依他而起。所以在我們來看,所謂的業力基本上就是一個神一樣的,一個上帝一樣的。

當我們聽到這個命題叫做依他而起,當你一聽到要談生,每一個人都會覺得月稱在這本書里告訴你那個東西怎麼生出來,結果他不是這樣跟你談。他是跟你談人和法兩個現象怎麼樣無生,這是他跟你談的方式。在一開始,我們就會想,實際上所有我們宇宙裡面的星羅萬象,分起來只有兩大類,一個就是我,另外一個就是我所,跟我有關的東西。所以,這個就可以分成人和法。人和法,這裡的法當然指的是現象,人和法這兩方面,如果你去分析他們,都會發現這兩者沒有獨立的、永遠實存的本質在,沒有這個東西。中觀應成派是這樣的,因為人和法這兩方面都沒有真實存在的本性,因為是這樣的,所以沒有一個所謂真實的生起,生起也是沒有本性的,沒有真實的生起存在。

我們了解到前面這些,當我們去念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時候,這些句子才有意思。否則的話,如果我們不了解這些的話,色還在那邊,色還是找你的麻煩。學習《心經》,當然有很多不同的方式。我的老師們教導我《心經》的時候,都是用要從因緣所生的觀點上看《心經》,這樣會有很大的幫助。如果我們不能了解到前面說的依他的觀點的話,我們就會產生一個最大的錯誤,就是一個學習中觀的人會認為,當我們修持空性,當我們證悟到空性的時候,空性會破壞一切的現象,會破壞諸法。學習中觀的人,一定要把一切的現象毀滅掉,剩下的才是空性,這是學習空性的中觀師最大的錯誤。我們不用擔心,因為我們還談不到什麼空性不空性的問題。但是,另一方面,又有一些學習中觀的人,把空性拿來否定一切的東西。但是,你沒有體會到時候躲在一直否定否定所有東西的後面,實際上有一個認為是一定存在的東西。

了解了前面這一些,我希望能夠幫助你了解到,為什麼大乘的修道是這樣安排的?舉例來說,有三種神聖的東西,大乘一直建議他們的修行人要這三樣東西。任何行為的開始,即便是點一盞燈這樣的行為,在開始的時候都要基於利於一切眾生的動機,這裡就有益他。如果我們不談說幫助眾生成佛,只利於自己,這種把自己和依他的觀念划了一道鴻溝。當你實際上去點這盞燈的時候,當你行動的時候,你要知道點的動作,被點的燈或者是蠟燭,點燈的人,跟這個一切相關的現象,一切都是依他而起,在這個現象里,你找不到一個實存的獨立的東西。

我們有了這樣的了解,我們在做這樣的行為的時候,就不會執著在這個行為上。比如如果我們有了這樣的了解,你就不會因為別人比你點的燈多,你就嫉妒他,你跟他比較,這一切都不會的。既然一切都是依他而起,一切都是幻想,你點一盞燈和點一百盞燈,是一樣的,沒有差別的。如果你有這樣的了解,即便有一點點這樣的了解,在這種情況下,即便你自己點了十萬盞燈,你也不會有絲毫覺得驕傲的。但是,同樣如果你非常窮,只能點一盞燈,點一根蠟燭,你也會非常傲氣,就跟轉龍王一樣,把一百盞燈點起來。第三步,你所得到的功德也會給眾生。當然我們前面說的依他、因緣而生就是這樣的。

現在談一下佛像海這麼大的功德裡面的一小滴。當秋天沒有雲的時候,月亮就會照耀。當像雲一樣的無名,當他在十地菩薩的階段完完全全除掉之後,像滿月一樣的佛的功德就顯現出來,這實際上就是菩薩不斷在追求的目標。他在哪裡能夠證得這樣的佛果,在那邊,佛證到究竟的功德。比如在我們的世界上有各種各樣不同形狀的瓶子、房子、盒子,這些東西裡面都有一個空間,這個空間和這些東西外面的虛空,實際上是沒有分別的。

同樣,一切的諸法、一切的現象,無論是色、受等等,他們雖然是千差萬別,但是他們的本性是空,這都是一樣的。以上說的這種情況,是佛在剎那間就能正得,這個叫做異位。這邊假定有一個跟我們討論的對手,這個對手反問我們一個問題。如果說一切的現象都是離於二邊的話,如果一切的現象,也就是諸法離於二邊,離開極端的現象的話,因為前面月稱用這樣的例子,比如瓶子、房子、盒子裡面的空間,他的對手就用這個來反擊他,這個記誦在很多的地方被引用到。

有一個問題實際上非常好,而且很多人問同樣的問題。這個問題就是說,如果你說空性是諸法的本性,也就是說空性是離於二邊,離於各種極端的狀況,既然是離於極端的狀況,佛怎麼了解什麼都不是的空性呢?如果佛不知道這個空性是什麼的話,佛如何能叫全知呢?月稱菩薩說,你說得對,但是當我們說佛是全知,佛了解、正悟到一切,我們這樣講唯一的目的就是要跟你溝通。甚至我們平常講的,佛知道諸法的實相,或者是佛證悟諸法的實相,就算是這句話本身也是一個相對的真理。

我舉一個例子,當你看藍色的時候,藍色實際上是你的心。但是,這個藍色雖然是你的心,但是又能夠被你的心所能看到,這種現象仍然可以這樣講,某一個人看到了藍色。所以,只是因為在相對真理的層次上,我們才用這句話,佛證悟一切,或者是佛了解一切。下一個記誦繼續這樣解釋。

下面還有一個很好的懷疑,怎麼樣把究竟的真理和相對真理放在一起?因為我們還有一種概念,這個人修行到最後,證得一切的真理,我們還有這樣的概念。一個人修持在菩薩的階段,所集聚一切功德的力量,剎那之間就可以化身報身,一切的空間性的身體,一切各種各樣的形色,比如講各種大臣、皇后甚至妓女,都可以化顯出來。

回答:一切你在修道上所有的東西,都要跟緣起相關。

提問:第一個問題,剛才您講因為一切法無我、人無我,所以沒有任何東西真實生起的存在。如果用這樣的心態看《心經》才能受用,否則色還是會煩惱我們。問一個問題,像剛才你講的因緣一切都空了,聽起來很能了解,可是為什麼我們還是會有煩惱?

回答:因為我們有串習,習性還在那裡。

提問:串習怎麼除掉?

回答:同樣,要去掉串習,就是前面講的這些法,都是去掉串習的方法。

提問:我需要試用哪一個法呢?

回答:如果這樣的話,大概我們可以慢慢開始。聽起來,您可能有點不安全的感覺。當我們覺得有不安全感,別人可能會利用我們不安全的感覺。我一天讓你覺得全世界最美的人就是我,隔一天,我會讓你覺得全世界最丑的人就是你。

提問:這就是我的法門嗎?

回答:是的。也許唯一的辦法,當你覺得自己漂亮的時候,我會讓你覺得自己非常丑。

提問:剛才您提到佛的慈悲是怎麼樣來的。《入中論》里講的一個例子,你認為也不是非常好,可是後來提到摩尼寶珠的概念,摩尼寶珠是什麼樣的概念,為什麼會產生慈悲呢?佛是慈悲的本性,不是因為串習來的,摩尼寶珠到底是什麼樣的本質,為什麼會產生慈悲?

回答:第一點,基本上要了解,我們現在講的是中觀應成派,應成派不接受什麼叫佛,那個佛具備慈悲,中觀並不接受這一點。月稱菩薩在介紹佛的各種功德。當然,月稱在前面講過,佛的功德是無量的,後面他會再次講到,那時候我們會再提到。即便在我們現在談到少數佛的功德,談到這些功德,但是是對我們有相對鼓舞的作用。這種功德,要真正實際了解它,確實有很大的困難。但是,如果你回想一下,像昨天談到從初地到十地,各地菩薩的功德數量的增長,你就會了解到這一點。但是佛經上說,一切十地菩薩以前所有的功德,一切從資糧道到加行道到證得見道位,從初地到十地所有菩薩的功德,甚至沒有辦法比過佛一點點的功德,比如佛的手掌是赤紅色的,這一切所有的功德加起來都不如佛這一個。但是我們談到佛的手掌的顏色,這實際上是佛的外相的一項功德,這其實沒有太多的讓我們羨慕的地方。佛真正的功德,真正的力量,在於他能夠證得,也就是他能夠了知實相的力量。佛具有這樣的能力,能夠圓滿地了知所有的法、所有的現象,這是佛最大的功德。

舉例來說,對我們來說,去了解這個真理只有一個方法,就是通過我們的語言,經語言去了解真理,或者我們可以經過思考的程序去了解。比如我們去分析、禪坐、思考,用這種方式來了解真理。但是,如果我們去了解真理,只用我們有分別的心去了解的話,我們永遠沒有辦法看到真相全部的面貌。今天談到成佛的時候,我們的心相續全部切斷,我們這邊講的心相續,就是分別心,分別心在成佛的一剎那完全切斷了。

昨天談到實相或者說真理,不了解實相本身就是一種無明。這種不了解實相的無明,在成佛的時候完全切斷了。但是,當我們談到不了解實相的時候,其實我們談的是一種非常非常微細的無名。當佛教徒談到無名的時候,多半的人會把無名當作惡業,當作惡性的東西,多半會認為是這樣的。當然,一般來說,身為一個好的佛教徒,我們不要去做惡業。但是,依照月稱菩薩來說,你光這樣做還不夠。你還得要超越好的善行、善業。因為,就算是我們說的善業、善行,比如我們說的慈悲、虔誠,這些仍然是無明,因為這些不管是什麼,都沒有真正見到實相。之所以教導我們修持這些,主要是來訓練我們的心,修心。因為當我們成佛的時候,我們的心相續完完全全切斷、終止,所以在那個時候,你所知道、了悟的實相,和我們想像的完全不一樣。

下面因為講的是有關佛的實例。

「處非處智辦」。同時有這種力量或者說智力,去了解業和業果,就是業報,能夠了解發星,同時能夠了解各種的界的智力,能夠有智慧知道什麼樣的根,什麼樣是低劣的,同時知道各種解脫、各種行持、各種定,有宿命的智力,有可以知道生死的智力,有這種力量,讓我們知道一切的煩惱都清靜時的情況怎麼樣。實力,聽起來很簡單,「處非處」,什麼地方是處,什麼地方不是處,聽起來是這樣的,但是完全不像想像我們的。

像第一個所講的智力,比如佛知道什麼樣的惡因,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惡果,而什麼樣的因不會生起什麼樣特定的果。當然我們只能用想像的,所以這裡我舉一個例子。現在談的這些東西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對亞洲人。因為亞洲人可能會把所謂佛教講的東西歸類於行為,認為業當然是有善業、惡業,什麼樣的行為該做,什麼樣的行為不該做,這樣會定義很多的規律。現在,實際上我們可以用兩個層次的方法來解釋。其中一個層次,如果你殺了一個人,這是惡業。另外一種人,接受了一些大師的教授,思想變得比較精巧一點,他們開始談動機的問題,你為了一百萬個人的好處,去殺一個人,這個可能不算是惡業,這個大概算是比較高級的。這就是前面講的,我們把佛教的教聖局限在我們所說的業,也就是行為準則,佛教所教的就是行為準則的範疇里,但是這個不壞,我們可以這樣做。但是,業不只是我們前面講的這兩個階層,它其實比這個多得多。

舉例來說,看起來最糟的業可以是最好的。但是,誰知道什麼樣的業看起來是最壞的,實際上是最好的,這隻有佛的智慧知道。這也就是DL亞娜為什麼問佛14個種類的問題的時候,佛都拒絕回答,這是其中的一個。佛之所以不回答這個問題,並不是因為他對這個問題沒有答案,而是因為沒有一個人有足夠的功德,能夠了解佛的答案。

第三種力,勝解力。目前我們能夠對這方面判斷,實際上是很簡單的判斷。比如我們怎麼樣判斷好和壞,如果你的動機,你的行為會在別人身上產生一定的痛苦,這個就認為是不好的。如果我們稍微高一點的層次,比較精巧一點,可以說任何一個動機如果有自私自利在裡面,這就是惡的動機。任何的動機,或者任何的行為,假如是出自菩提心,我們就說它是善的。這等於是用一般的方式來了解的,這實際上很多次被人引用。

眾生有不同的動機,每一剎那都有不同的動機,所以眾生的動機是我們根本沒有辦法了解的。如果一個人有虔誠心的話,樹葉落下來的聲音,他就會聽到講的是無常、空等等的聲音。因為他感覺樹葉掉下來的聲音,所談的是無常、空,因為這樣,才能夠證得成佛。

下一個記誦談佛的法身,講的很好。當一切我們的業力像是燒的柴,被智慧的火完全燒盡的時候,我們就可以證到最極的結果,也就是佛的法身。因為,一切的分別都被除盡了,所以說沒有所謂的生,也沒有所謂的滅。那個時候,我們的心,一直執著在外境的心就完全地消滅了。我們自己非常非常喜愛的心,到那個時候就會完全地終止。我們的心存在的時間長度,實際上是非常非常長的,那個應該上吉尼斯記錄。我們存在了很久的心,只有到這個記誦講的時候,才會完全地終止。什麼東西來替代我們的心呢?法身。另外一個問題,法身替代了你的心,你怎麼樣利益眾生呢?這個時候,像是如意樹或者是摩尼寶珠一樣,一直到眾生數量完全除盡之後,佛的化身永遠不會終止。這個時候,佛的一個色界身,我覺得我們不應該用化身,因為化身是非常《金剛乘》的語言。在任何一個色界的世界裡,佛的出生、成道、轉法等等的事業都清楚地顯示出來,就像是一個鏡子,雖然很小,可是如果放在一個很合適的地方,裡面所有的三股,樹、房都會很清楚地表現在裡面是一樣的。

在不同的世界,有不同的佛化現,諸佛有不同的身上的顏色,不同的長相,不同的事業,不同的行為,不同的力量,他們有什麼樣地址,有的佛只有聲聞,有的有聲聞和緣覺,有的是各種的地址都有。他們是由什麼樣的菩薩圍繞,他們是給什麼樣的教授,有的是給一聖的法,有的是三聖等等。哪一類的弟子是聽到這樣的教法,有些弟子坐在那邊,沒有聽到教法的,都有。這些聽到教法的弟子,哪一些弟子有能力去解釋、詮釋所聽到的佛法?跟這個情況相關的,佛就會化現各種各樣的情況,去幫助這樣的情形,這種行為有的是讓很散漫的弟子專心,如果想睡覺,就把他們叫醒。

同時,他能夠了解一切的眾生,尤其是修行的人,無論在任何一刻,很短暫的剎那所能做的布施等等的善行,都能知道。還不只是這樣的,這個佛在以往是菩薩的時候,所做的一切的事業,都可以在一生顯現出來。還不只是這樣,他可以從自己的毛孔里,把不只是他自己所做的,把過去、現在、未來所謂諸法所做的各種事業,從一個毛孔中化現、顯現出來。

同時,月稱也講,不只是他自己,而是其他一切過去、現在、未來的諸佛,不只是諸佛說的法,而是諸佛說法時聲音的清晰,以及聲音裡面所具有的各種品質,都全部可以照樣顯現。同時,不只顯現佛的功德,菩薩、聲聞緣覺的功德,雖然比佛低,但是佛也同樣能夠顯現。這樣講,不知道我們有沒有注意到妙處在哪裡?佛當然是圓滿的,但是菩薩、聲聞緣覺並不是那麼圓滿,但是就是這樣的,佛也能顯現對他來說並不是那麼圓滿的功德。還不只是這樣,甚至當出發心還是凡夫的時候,那時候的行為、功德,也可以顯現。比如當他還是一個兔子的時候,當他還是一個國王的時候,能夠顯現這一切。

最後,月稱用這個記誦來結束前面所講的。這個圓滿的佛,可以在最小最小的塵土上化現所有諸佛的眷屬,包括諸佛的教授,完完全全可以化現在最小的塵土上。不是一個佛,像虛空,像塵土這麼多的佛,一般的眷屬等等教授、事業,都可以化現在一個塵土上,但是這一個塵土並沒有變大,像塵沙一樣的諸佛,各種的佛土也沒有縮小。下面這個記誦講,一個沒有概念的,一個清靜的佛,所做所為,就是一切的化現都不是像我們這些平凡的眾生所能想像的,沒有這種概念、分別。對我們來說為什麼不可能呢?因為我們有概念、分別,所以不可能。昨天我們講每一個地的菩薩怎麼怎麼樣,到後來這個數字算不出來,為什麼呢?因為那是一個概念。

提問:怎麼樣去除掉概念、分別?

回答:八萬四千個法門,都是除掉概念、分別。這個問題很大。

這個可能有一個語意上的問題,當我們說這些東西因緣所生,你會把因緣當成是獨立的。這就是我們剛才講的,這種有點像佛教徒當然死也不會承認,這就是佛教徒里信神的人。因為我們立刻會把依他,現在一般比較少用依他而生,一般用因緣,所以我避免用因緣,不會發生這樣的問題。如果用依他的時候,你就會想這個他是哪裡來的,你會認為他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東西,我們沒有用,因為那個他也是依他。這個問題不只是問的人,其他的人也同樣有這個問題。提這種問題的人,是叫對於上帝的追尋,對於創造者的追尋。因為如果我們有這樣的對象,無論你叫它什麼,叫它上帝,什麼都沒問題,如果這樣的話,就會很方便。這就是為什麼很多的佛教徒所謂做善行,很像我們帶銀行存錢一樣。

我們所謂的「迴向」,實際上也有這個意義。很重要的一點,當我們在這邊談這個問題的時候,並不是不要你做迴向等等的行為,而是要你做的時候,有這個概念的了解。就算你說我其實根本不是追尋上帝、信神,但是我們仍然希望有這個東西在。因為假如你有什麼不舒服、不對,你可以怪這個東西,就像是我們責難的一個目標、對象。

提問:前面講了三種殊勝,或者是三種神聖,我們的動機要很神聖。這些沒有本性的這些那些,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不會造成功德或者是沒有功德,到最後有什麼可以迴向?

回答:這個情形不是這樣的,當我們知道沒有本性的時候,當你做的時候,不應該執著在結果上。但是因為是依他所生,所以這樣做,當然會有相當的結果,不會沒有結果。

提問:這個問題是一個很好的實際的問題,我們談一切都是依他而生,假如我現在把一個水倒在一個供杯里,我怎麼樣想依他而生,依他而起?

回答:這要看你的程度怎麼樣,你是哪一個層次。如果說你的層次是屬於初學者的層次,這個時候你要兩隻眼睛看著放水的杯子,不要讓水溢出來了。慢慢慢慢地,在你的行為里,同時慢慢加上你對於空性,也就是對於依他而生的了解,逐漸加到裡面去。這個跟剛才前面這位小姐問的,我們怎麼樣來除掉什麼東西一樣,方法是無窮無盡的。這就是前面講的一個困境或者是兩難的局面。我想談談這個,因為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題目。

這實際上很多次被人引用。眾生有不同的動機,每一剎那都有不同的動機,所以眾生的動機是我們根本沒有辦法了解的,實際上只有佛才能完全了解。這樣講主要的目的,讓我們知道,我們一般把所有的事情一般化、標準化,比如我們討論動機,這是沒有辦法一般化或者標準化來討論的。如果你稍微有一定修持,我們現在在這邊談的是什麼意思,你就會稍微有一點的了解。我們沒有經過修持的心,通常我們看東西,認為那個東西非黑即白,我們用非常分別的方式來看所有的東西。但是如果我們稍微修持一下,慢慢你就會了解到,實際上你有一種非常非常微細的,甚至不知道能不能稱之為動機或者是潛意識,但是實際上是有一種動機在慢慢慢慢活動。

第四種智力,就是了解各種界的智力,這也是非常重要的。現在當然我們還是把它一般化了,我們說有五大,或者說是五毒,「貪嗔痴慢疑」。所謂五毒就是一般化的過程,因為談到五毒,我們就談到五智。其實我們各種的煩惱、情緒、狀況,遠多於所謂的五毒。有了這樣的煩惱,既沒有辦法歸類到慢裡面,也不能歸類到疑。這種煩惱,實際上只有佛才知道大概是什麼樣的煩惱。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所謂的五方佛,實際上應該叫做無量方佛,各種各樣的方法非常非常多,對於每一個眾生都有不同的方法,所以這個叫做戒。

下面,要知道我們的根,就是各種各樣的感官系統。這邊談的22種根,這個根不是我剛才說的感官系統,比如我們說的虔誠,也算是一種根。剛才說到根,實際上大概也就是我們各種的感官、感覺系統。像現在很多的老師,自己對於所謂的根並沒有很深的了解。所以當他們去找所謂的學生的時候,必須要找那個學生有表現出他們的虔誠心,要找一個有虔誠心的學生,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才能教導這樣的學生。但是佛不是這樣的,因為佛看到每一個學生都有各種各樣的感覺,佛甚至可以運用不是虔誠的根來教化他。比如某一個眾生,他對於佛一點虔誠心都沒有,但是他唯一想做的就是把杯子舉起來,佛知道這一定,佛就可以運用他的心相續,幫助他,讓他入道。

第六個,要知道我們的道。對我們來說,這又是一個很狹窄的道,因為我們只知道三乘。為什麼的?因為三道實際上我們只能夠接受,可以說我們只能受得了這麼多。所謂的三乘,我們並不能完全接受,因為這是一個數量,我們只能接受一個乘,連著就修不好。實際上各種的修道或者說各種的乘,是無數無量的。在所有的東西裡面,可能唯一沒有改變的就是空性。除了這個之外,因為佛教導了各種各樣的弟子,對於我們來說教導了佛、法、僧等等,對於其他的弟子,他教沒教過,我們都不知道,他用各種的方式來教導他的學生,但是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讓他們證得緣起。

推薦閱讀:

警惕男人容易把你哄成小三的10句謊言 日誌
女人要學會用眼神說話 - oldsexyman的日誌 - ...
《中國搖錢古卜講義》易理篇(41) - 朱辰彬的日誌 - 網易博客
格局漫談(一) - 平平淡淡才是福的日誌 - 網易博客
QQ校友 - 日誌-郭華

TAG:日誌 |